3 廣明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這位長者就作這種的念。我財物無極:我這種的法,是沒有再這麼高、這麼尊貴的了。不應以下劣小車:我不應該用小乘法來度這一切眾生。與諸子等:這一切的三十子──就聲聞、緣覺、菩薩,不應該用這種小乘給他們。

今此幼童:現在這些小孩子。這些小孩子,也就是譬喻三乘的人,修道修的時間未久,都是初發心的,好像小孩子那麼樣無知無識的。皆是吾子:但是雖然他們沒有 知識,可都是我的兒子。愛無偏黨:佛說,我愛我的兒子──我對一切眾生,無偏無黨,都是一樣的,沒有偏私,也沒有一種偏愛。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我有像這樣用七種寶貝所造的大車──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三十七道品所莊嚴的大乘佛法。其數 無量,應當等心:這數目很多很多的,我應該平等平等地,存平等的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每一個小孩子,我都給他一輛大車,不應該有所分別。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以我所有的財物──這種法寶,就是周給一國的人。「一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猶尚不匱:不匱,就是不缺乏,都 用不了。「不匱」是譬喻這個佛法永遠都不會缺乏的。何況諸子:既然我的法布施給全國人民都用不完,何況是我自己的兒子呢!我自己的兒子,同我這樣有緣,所 以那更用不了了;所以我現在一定每個人給他們一輛大白牛車。

4 諸子得車歡喜喻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是時,就是這位長者賜給諸子大車的時候。那麼給這大車,如果財富無量,而不是他自己的兒子,也不會給;如果是自己的兒子,而沒有錢, 也不會給這樣七寶的大車。現在這位長者既然有錢,而且財富無量,有種種寶藏,皆悉充溢、圓滿,這些諸子又是真正的佛子,所以佛就等賜大車,給每個兒子一輛 大車。本來這一些小孩子不是希望完全都是得到大車,他們所希望的只是或者一個羊車,或者一個鹿車,已經就滿足了,已經就覺得很歡喜、很好玩了。現在長者因 為有錢的關係,所以就所有的兒子都賜給一輛大車;這就是用大乘法來救度眾生。這樣子,這一切的小孩子,本來沒有這種大的希望,可是現在都得著這種又美麗、 又高貴的大白牛車。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所以這一切的小孩子,從來就沒有見過的,從來也沒有玩過這麼好玩的,這不是他們本來所希望的。本來所希望的只是小車就可以了,現在得到大車了。

這意思譬喻什麼呢?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分段生死已經了了;可是現在又不用另外費功夫,不用另外多麻煩,就「各以本習而成道業」──藉著他本來所修習 的,又成就大乘法。怎麼叫各以本習?就是他本來所學的。本來所學的是小乘的境界,現在他再往前一進步,迴小向大,大乘的法也就得著了!所以自然而然就把變 易生死也了了。了了變易生死,這不是他本來所希望的;不是他本來所想要得到的,現在已經得到,所以這叫非本所望,就是超過他本來那種希望。

4 無須妄喻 分三
1 如來垂問 M2 舍利弗答 M3 如來述歎
今M1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在你的意思裏怎麼樣啊?這位長者平等給這一切的兒子這樣珍奇寶貴的大車,你說他可是有沒有說假話?是不是做得不對呢?

2 舍利弗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前邊佛問舍利弗,在你意思裏怎麼樣?這個長者因為一律給大車,是不是打妄語了呢?這是問;那麼這一段文,就舍利弗答覆佛。答覆什麼呢?答佛不是打妄語,不 是說虛妄的假話。在這個地方,有人就問:「佛為什麼自己不解釋呢?佛可以作一個問答,表明自己沒有打妄語,為什麼還要問舍利弗呢?」因為這位長者是比喻 佛,佛要是解釋自己沒有打妄語,那麼一般人就沒有那麼相信;現在問舍利弗,由大智舍利弗來解答這個問題,令一般的眾生都明白佛不是打妄語。

舍利弗言,不也:佛這樣問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說,不是虛妄,佛沒有打妄語。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這一位長者,就是比方佛。他就使令這一切的諸 子,能以避免這火的災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令這一班小孩子沒有燒死,能保全他的生命,這已經就不是虛妄了。

何以故:為什麼呢?若全身命:假設他這些個諸子,已經把身命保全住了,沒有被火燒死;便為已得玩好之具:這就已經算是得著他的玩好之具了。因為人身最重要 的,就是生命;生命既然保持得住了,這就是得著他所玩好的一切東西,這已經就不是打妄語了。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況且這位長者又廣設種種的方便, 在三界火宅裏邊,把這一切的眾生都從這火宅救出來。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如果這位長者,乃至於連最小的羊車也不賜給這一切的兒子,猶不虛妄:也不算虛妄。何以故: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是長者先作是意:因為這位長者,他在沒有救出這一些小孩子時,他已經先有這樣的想法,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我用方便權巧的法門,令這一切的小孩子從這火宅裏 邊出來。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以這種的因緣,這就不是虛妄的。為什麼?他預先已經表明他是方便嘛!方便,就是權巧方便。因為他是以這種的因緣,所以單把他 們救出來,已經就不算打妄語了!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何況這位長者,他知道自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錢財,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他想對這一切的諸子饒 益,令他們都得到好處,所以他平等賜與大的車。

這一段文,就是說佛為著救度眾生,是不用小乘法來救度,佛的本分也算盡了;況且現在給一切眾生的都是大乘法,以大乘法來普度眾生,所以這不算打妄語。

3 如來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告舍利弗:佛聽見舍利弗這樣來答覆他的問題,於是告訴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你說得真對!你說得真是對了!就像你這樣說的道理。

2 法合 分二
1 合總喻 K2 合別喻 K1 分二
1 合長者等三喻 L2 合三十子等三喻
今L1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佛教化眾生,也就和我方才說的長者,是一樣的道理,如來是一切世間眾生的慈悲父親。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在這一切的怖畏、衰惱、憂患。怖畏就是恐懼;衰是衰敗、老衰,惱是煩惱;憂患是一切的憂愁和所患的,所患也就是所擔心的問題。無明 闇蔽:一切眾生都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把一切的智慧給遮蓋住、給閉住了。闇蔽,闇是黑暗,蔽就是給遮住,被無明給遮住了。永盡無餘:可是釋迦牟尼佛對怖畏也 沒有了、對衰惱也沒有了,憂患也了了,無明闇蔽也永盡無餘。永盡是永遠都沒有,無餘是一點也沒有剩;就永遠都沒有這些個煩惱妄想了。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對 這一些個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了,於是就變成無量的智慧、無量的佛的知見。

在前邊講「各由本習而成道果」,為什麼?就拿舍利弗來講,他就是從智慧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目犍連就從神通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舍利弗就以智慧是他本來 所修習的,目犍連所修習的是神通。那麼各由他本來修習用的功,往前再一進步,就開佛知見了。現在佛把這一切的無明闇蔽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成就無量的智 慧、無量的這種天眼的力量。

力無所畏:又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十力,前邊講過很多次了;四無所畏也是講過幾次,現在再說一說。這四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有一切的智慧,所以什麼也不怕。

(二)說法無所畏;佛說法,好像獅子吼似的什麼都不怕。

(三)說障道法無所畏;說破除障道的方法,也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有大神力:佛有大神力,可以把一切眾生都救度出來,離苦得樂。及智慧力:又有大智慧的力量。大智大慧,不是小智小慧。佛的大智慧有四種:

(一)妙觀察智;佛為什麼知道一切?他有妙觀察智。

(二)成所作智;佛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可以成功,因為佛有成所作智的智慧。

(三)大圓鏡智;佛的智慧,就好像一個大圓鏡似的,事來就照,事去則無,照了諸法空相,圓融無礙。

(四)平等性智;佛的智慧是平等平等,一切眾生他都不分別。有這四種的智慧,所以叫大智慧力。

具足方便:具足,就是圓滿具足。圓滿具足什麼呢?方便法門;方便,就是權巧方便。怎麼叫權巧方便?就是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這一類眾生,他就用什麼方法去 救度這一類的眾生。所以才說「無有定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智慧波羅蜜: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用智慧來達到彼岸。

大慈大悲:大慈,慈能與樂,能給眾生樂。眾生歡喜快樂,佛就圓滿眾生的願,令眾生快樂。大悲,悲能拔苦,把眾生一切的苦惱都給拔出來。常無懈倦:常,就是 永遠永遠;永遠沒有懈倦。懈,是懈怠,就是懶惰;倦,是疲倦,就是不願意做工了,所以覺得很疲倦了,要休息休息。佛沒有,佛再辛苦也不休息、也不懶惰、也 不疲倦。佛所做的工,就是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這也像阿難尊者所發的願:「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說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他也不 成佛;這是發大的願力。

佛為什麼不懈倦?也就因為看一切眾生太苦了!眾生在這世界上,終日顛顛倒倒、東奔西跑,為這個假的把真的都忘了,所以也不思出離三界火宅。因為這樣,所以 佛工作特別忙:「趕快想法子,把我這一些兒女,由苦海拖出來!」所以運用他的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大神通力,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救度眾生。因為一個眾 生救不出來,佛的心也不安樂;佛的工作就是救度眾生,所以他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去求快樂。

恆求善事:佛常常想要做的,就是教化眾生,利益一切:他要對於一切都有利益。佛不需要利益自己,佛已經成佛,一切都滿足了,所以就要利益一切眾生。而生三 界:而生到這個三界,朽故火宅:已經要壞了、要爛了的這麼一個火宅裏頭。這是很危險的!佛為什麼到這火宅裏來?就是為著救度這一切的小孩子;因為這些小孩 子玩得什麼都不顧了,把家也忘了,把國也忘了,什麼都忘了!所以佛到這三界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早一點醒悟。

2 合三十子等三喻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三界這麼壞的火宅裏邊呢?為度眾生:就因為要到火宅裏來度脫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在這個火宅裏邊,也不知道驚恐、怖畏,也不想覺悟,也不想知道這三界沒有安樂的地方。

生老病死:度生、老、病、死。生,我們人,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殼那樣痛苦。生是這麼痛苦,可是到老的時候更是痛苦!一切一切都不自由了,周身四肢、百骸、 眼睛、耳朵,都不幫忙了,這時候多蹩氣!年紀輕的時候,一切都覺得很健壯;到老了,都不聽支配了。老的時候,如果有病,那更是痛苦;長臥在床枕上,也不能 動彈,這病久了,更痛苦!還有死,死的時候,好像活牛剝皮那麼樣痛苦。

這充滿憂悲苦惱:憂愁、悲哀和苦惱,還有愚癡、闇蔽,以及三毒之火:三毒,就是貪、瞋、癡。佛就想解決這些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一 切眾生令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到佛的果位。佛到這三界來,就是為著教化眾生這件事情。我們眾生一點都不知道佛的慈悲,一天到晚也不想出離這三界,累得佛天 天在那兒等著,令佛都著急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打起精神,要早出離這三界,不要留戀在這火宅裏邊。

2 合別喻 分四
1 合長者見火喻 L2 合捨几用車喻 L3 合等賜大車喻 
4 合長者無虛喻 L1 分三
1 合所見火 M2 合廣前所見 M3 合長者驚怖
今M1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眾生:佛見到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又有憂愁、悲哀和種種的苦惱,之所燒煮:這些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也就像大火似的;眾生就在這大火裏頭被火來燒,又好像用熱水來煮一樣。

亦以五欲:也都因為五種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種的欲,又色、聲、香、味、觸也是五種的欲;這五欲令人顛顛倒倒。

人為什麼做壞事?也就因為被這五欲所轉動,所以就做種種的壞事。人為什麼做好事?也就因為這五欲;他把五欲看得很冷淡,所謂「看破了」,把它看得清楚了! 哦!不過如此!有多少錢,臨死也帶不去;你有什麼好的美色,到死了也空了。你吃什麼好東西,到肚裏就變了樣子;如果再叫它從大便出去,任何人也不肯吃。再 好吃的東西,把大便放一點點在裏頭,人人都不會吃的。你看!也是那種的東西,只是經過機器把它改造一下,變了樣子,就不同了!食,也是沒有什麼重要性的。 睡,是睡覺。越睡越想要睡,越想要睡就越睡,睡得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的,什麼也不明白。名,你就有一個好的名譽,等到死的時候,這個名也化為烏有。所以財、 色、名、食、睡這五欲,把它看破了,覺得都沒有什麼意思,所以他就往好事來作功德。

好像《楞嚴經》上說,你成佛也是由你六根去成的;你造罪業、墮地獄、受生死的輪轉,也是由你的六根。這五欲也就是這樣子,不明白的人,就貪著五欲;貪著, 就捨不了。明白的人,就把它放下了,所以有力量就做種種慈善的事業、做種種的功德。

財利故:財是錢財,利是利益;有這種的緣故,所以受種種苦:因為貪求五欲,就用種種方法去貪求;貪求不到、求不得,就有種種的苦發出來。

又以貪著追求故:因為貪著五欲、追求五欲這種種的緣故,而有求不得苦──求而不能得到,就受這種的苦。所以現受眾苦:在現生受了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如意的 事情。你現世因為貪求五欲,造了很多罪業;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等到死後,就墮地獄、轉畜生,或者做餓鬼;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假若生到天上,或者在人間,就有貧窮困苦:困,是困難;困苦,就非常的困苦。這種貧窮的人,叫他作布施,這是非常之難,因為他根本沒 有錢;他就想作功德,也沒有機會可以做。所以他越沒有就越窮,越窮就越沒有,什麼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地也沒有,窮得沒有一件值錢的物品。可是修道的 人,有錢的,越有就越有;為什麼?他作布施。布施越重,善根越深,所以他越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在有能力時,應該栽培我們種種的善根;不要等沒有能力 時,想做也做不到了。

愛別離苦:你看,人生最歡喜的、所愛的不能常常在一起,或者有什麼特別因緣就要離別了;離別的時候,難割難捨,這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

怨憎會苦:怨,就是你所不願意的人,或者就有一種沒有緣的感覺。你和這個人若有緣的話,他就罵你、打你,你都歡喜,你都對這個人還是有好感;若沒有緣的 話,你就怎麼樣讚歎他、恭維他,也覺得沒有什麼感情。你本來是讚歎他,或者他就覺得你在譏諷他!本來你說他好,他就覺得你在反面講他壞!就誤會了,這就是 沒有緣。「怨憎」就是沒有緣;你對他再好,他也討厭你,感化不過來他,令他總對你沒有好感。

「會苦」就是你本來討厭這個人,你離開到旁的地方避一避;可是到別的地方,又遇著另一個和這個是同樣的人,令你討厭、不歡喜他,給你很多麻煩,給你很多煩 惱,這就叫怨憎會苦。怨憎會苦,主要就是在往昔生中,同他沒有結好緣,就結怨了、結冤了。

如是等種種諸苦: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種種一切的苦。

2 合廣前所見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眾生沒在其中:眾生都沉沒在這苦惱裏邊。歡喜遊戲:他還不覺得苦,還在這三界火宅裏歡喜、遊戲,在這兒覺得很好玩的;就好像前面所講的火宅裏邊那「三十 子」、「諸子」。不覺不知:他們也不覺悟,也不知道,不驚不怖:也不怕死,也不生恐怖心。亦不生厭:他因為不知道苦的煩惱和集的煩惱,所以也就不生厭倦。 不求解脫:他也不想求道,也不想證滅,所以他也就不求解脫。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在這三界火宅裏,東跑跑,西跑跑,各處去跑。在這世界上,雖遭大苦,不以為患:雖然遭遇一切的事情,都是苦惱的;但他也不以為是一個憂患的事情,還認為很快樂的,這叫染苦為樂。

3 合長者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舍利弗:釋迦牟佛又叫一聲,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佛見著這種苦惱情形之後,就有這種的思想了。

我為眾生之父:我是三界的導師、眾生的慈父,應拔其苦難:我應該把眾生所有的苦難都給救拔出來,令他遠離這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給他無量無邊佛智慧 的這種快樂。拔其苦難,這就是大悲心;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這就是大慈心。令其遊戲:令所有的眾生,在大慈大悲的這種大乘佛法裏來遊戲、來玩。

貧窮有困苦,那麼富貴有沒有苦呢?富貴有「樂苦」。樂怎麼會有苦呢?樂極生悲,樂到極點,就該哭起來了。雖然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是最富貴的,可是他也能學道。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因為佛前要常點油燈,到白天,就把油燈熄滅了,晚間才把它點著。可是這一天,有一個窮人來,送了大約一加侖的油,預備佛 前點燈供養佛。這有管理佛前的香燈師,在白天就把燈熄滅了,晚間再把燈點起來。可是這窮人送來的油,倒在油燈裏點起來,這個燈,所有的比丘、任何人,到這 兒來用氣吹,都吹它不滅;這些比丘就對目連尊者講:「這個燈吹不滅的!」目連尊者說:「我不相信吹不滅!我去吹去!」他到這兒來,用口吹也吹不滅,用神通 風來吹也吹不滅,最後他把這個最大的風──毘藍風,這種風比任何的風都大,從須彌山後面湧出來,來吹這個燈,也吹不滅。

神通沒有用了,他們就去請問佛:「怎麼今天這個燈這麼作怪,怎麼樣想法子也吹不滅它呢?」佛說:「啊!你不知道,送油這個人,他是最窮的,各處去和人要飯 吃。這是他這一生要來的錢所積蓄的,所攢的就這麼多,現在統統拿出來買這一加侖油,來佛前點燈供養;所以他這種心,是永遠都不滅的,這種燈也是永遠都不會 滅的。」所以,以後他的油點的燈,白天晚間也不滅了。這是一個窮人,你看!他本來沒有,他把他所有的都布施出來了;所以能使令這個燈永遠都不熄滅,用什麼 神通,都熄不滅它。那麼貧窮,你若再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功德;你越沒有,你越能作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布施。那麼越有,還是要作布施;說:「這不是布施 嗎?」也是布施,不過,你有的人,那是很平常的。

2 合捨几用車喻 分二
1 合捨几 M2 合用車喻
今M1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牟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佛又做這種的想法、這種的思想,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如果我僅僅以神通的力 量,和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種智慧的力量,捨於方便:不用方便法門;為諸眾生:為這一切的眾生,讚如來知見:讚歎佛的知、佛的見;就是一切種 智和佛眼。力無所畏:讚歎佛的十力、四無所畏。者:我單單說這個法。眾生不能以是得度:眾生就不能以這種的因緣來得度脫。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這一切的眾生,沒有能免去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和憂愁、悲哀、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 他們都像小孩子,沒有明白人生的道理,所以就被這三界的火宅所燒;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他們怎麼可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因為 他們從來也就不知道有佛法,所以現在你給他們講佛的智慧,他們怎麼會懂呢?好像在這個西方,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佛」的名字,所以學佛法,人人都怕。

好像今天來的女學生,我問她為什麼這麼久不來?她說她怕。問她怕什麼,她也說不出來一個怕什麼。所以我就說,人都怕開悟,怕成佛,怕得到明白,因為你明白 了,就不能再做糊塗事了。現在甚至於我們的佛堂裏,有這種的居士,明明知道錯,他單要往錯了做;明明知道犯戒是不對,他單要犯去,明明知道吃迷幻藥是不好 的,他單要吃。那麼在沒學佛法以前,做什麼錯事,那都不要緊的;若明白佛法之後,還往錯了做,那就是明知故犯。明知故犯,就罪加三等,再要加上三倍的罪; 加一等還不算,兩等不算,要加三倍。以前不知道法律,犯法了,坐監獄坐了五年;知道這個法是不可犯的了,還要去犯這法,那這回判罪就要判二十年。

所以我們有做錯事的人,要趕快地改;若沒有做錯的,更應該往前去勇猛精進,好好地修行。不要明知故犯,明知道這不對還要去做,這就叫錯中錯、迷中迷、苦中 苦,這是危險中的危險!將來──在前邊不是所說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一定是很接近的。我們人犯過,犯頭一次,若能痛改前非,這還可以補救;若再犯, 乃至三、四、五、六,總繼續著犯,這是增加自己的罪業。越造越重,越重就越會墮落。能以迷途知返,走錯路還是要趕快回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 海沒有邊,你一回頭就到岸了。我們人有犯過錯的,應該改過;沒有犯過的,應該更加往好了去做。所以孔子說過:「過則勿憚改。」有過,不要怕改。若怕改過, 那過就是不能沒有了,因為不改;若能以把過改了,「過能改,歸於無」,就沒有了。

2 合用車喻 分二
1 牒前三喻 N2 正合用車
今N1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如來的智慧難明難瞭──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瞭解;所以佛才「為實施權」,為這實的智慧,而先說權巧方便的法門。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舍利 弗,在聲聞乘中是智慧第一;要是算到菩薩乘裏,他的智慧就談不到第一;在菩薩乘中,智慧第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佛告訴舍利弗說,如彼長者:好像前邊所 講的那位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身手有力,譬喻佛的神通;佛這種神通,是妙用無窮的。而不用之:雖然佛有這種神通和真實的智慧,可以用神通來教化眾生,但是 他不用;也可以用真實的智慧來教化眾生,但是他也不用。那麼留著做什麼呢?是不是佛捨不得這個神通,一用就沒有了?捨不得這個智慧,一用就少了一點呢?不 是的。

為什麼佛不用神通和真實的智慧呢?但以殷勤方便:佛很忙的,不休息、殷殷勤勤地用這權巧方便法門;這就是為實施權,說權巧的法門,就是為一佛乘而說三乘法。三乘法,是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菩薩乘法。

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用權巧方便的法門,來救度這一切的眾生。勉,是勉強;濟,是救濟;諸子,就是那三十子、五百人。這三十子,就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的人,是佛的真子和佛的內子;五百人,就說的五道的眾生,也就是一般的眾生。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這個火宅裏是危險的,如果你不想法子逃出去, 就會燒死的。因為會被火燒死,所以叫難;難就是災難。那麼被什麼火所燒呢?被三毒的火所燒;三毒,就是貪、瞋、癡。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就是火宅; 被貪瞋癡所燒是非常危險,所以是火宅之難。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長者以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放在門外,把這一些小孩子都騙到門外,然後給每人一輛大白牛車。這大白牛車,是以一切的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這是譬喻六度萬行來莊嚴這個大車。大車,就是大乘;大乘,並不是菩薩乘,這是佛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所以叫珍寶大車。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以前不用這個珍寶大車,而說有三種車呢?因為若說有珍寶大車,那些小孩子也未必然懂,所以就說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雖然有小車、大 車,但是小孩子就歡喜小的;你要是說有大車,或者他害怕了,不敢要了。你若不給他說聲聞、緣覺乘,即刻就給他說出佛乘,這個人就會有一種恐懼心了!你給他 說真的,他反而怕了,生一種驚怖的心,說哪有這個道理就可以成佛?他就退步不前,不但不往前進,而且還往後跑了!所以佛用這種權巧方便來哄小孩子;好像給 人家看小孩子的保姆,要盡說小孩子可以懂的話。如果你說他不懂的話,你就哄不好這個小孩子。佛也知道眾生沒有這種大智大慧,所以就說小乘法,說聲聞乘;而 等到法華會上,才合盤托出,整個的佛法都交給眾生了,告訴一切眾生皆可作佛,所以這叫珍寶大車。

2 正合用車 分三
1 合擬宜三車並知子先心 O2 合歎三車希有 O3 合適子所願
今O1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世尊也像這位長者賜給小孩子大車的道理一樣。雖有力無所畏:佛雖然有十種智力和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佛不用這十力的真實智慧和四無所 畏的力量。佛不用神通和真實的智慧,是不是覺得真實智慧和神通特別有價值,如果用了就會少一點?不是的!佛如果用真實的智慧和神通的力量,因為眾生不懂, 所以就先說權巧方便的法,為實施權。現在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所有的佛法,都告訴眾生,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但以智慧方便:所以釋迦牟尼佛為實施權,但說方便法。這種方便法,是用智慧來支配方便;這種智慧的方便,是「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也就是「應病下藥,因 人施教」。眾生所有的病,就是貪、瞋、癡三毒最厲害。這三毒,把我們本有的法身慧命都給遮蔽住了。

貪,是貪而無厭,多多益善,沒有饜足的時候;你說厲害不厲害?沒有饜足的時候,也就是晝貪、夜貪,晝夜六時都抱著這個「貪」而不休息。

瞋心,就是對我不如意的,所謂「逆我」者,對於我有一點拂逆的情形,我就生出一種瞋恨心,瞋恨得晚間睡覺也睡不著,想法子一定要報仇,要對付這個人。瞋恨 心一生出來,修羅的面目就現出來了,就是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怎麼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這是個大家庭,力量更大了,團結起來了。這七八家子是什麼?是眼 睛、鼻子、耳朵,嘴巴,都搬到一起去了。這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它們做了一個大公司,跑到一起去合股做生意去了。做什麼生意呢?做要怎麼樣去打人。這 修羅相貌,就是見了誰也不講話,把面目現一種黑的顏色,叫所有人一看見就逃之夭夭,望而避之。誰一看見,不得了!離他遠一點,不要碰著他;他一身都是火藥 味、炸彈,一碰著他,炸彈要響了,這不得了了!周身都是火藥味,這是一個現成的原子彈;這個原子彈,比那個原子彈更妙。

怎麼說呢?他這個原子彈是活的,那個原子彈是死的,要用人去支配;這個,自己可以支配它,可以叫它響、它就響,叫它不響、它就不響,有操縱力在他自己這 兒。所以不單害自己,也害人。怎麼說不單害自己?你無明一發起來,就把你所有的修養、智慧,都給燒去了!你看發脾氣的人,都是最愚癡的人。若不愚癡,他就 沒有脾氣。你看有哪一個真正智慧的人總要發脾氣?

我方才說這個七八家子搬到一起,成了一個大公司;你們大家大約都明白了,就是眼睛、鼻子、耳朵都長到一起了;不是長到一起,它們都搬家搬到一起去了!搬到 一起,就要和其他人鬥爭;說我們團結起來,有團結力。那麼瞋心是這樣子,這是修羅的相貌。你們看見誰發脾氣,那發脾氣的人都是修羅。說:「哦!您這個法師 是不是盡給人家起一個壞名詞啊?」不是的。那修羅不會旁的,就是會發脾氣,一天到晚以發脾氣是他的本領。

為什麼發的脾氣呢?因為有貪心;若沒有貪心,也不會有脾氣。又因為什麼發脾氣?因為愚癡。方才我講的,你要是聰明有智慧,也不會有脾氣了。凡是發脾氣的, 都是可以把他撥到修羅法界去。所以,這貪、瞋、癡三毒,把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法身、本有的功德,都給燒去了!這就是最大的一種火。

在如來的智慧來說這種方便法門,能以見著什麼眾生,佛就說什麼法。佛說法,是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這兒說法,人聽著,也是修行成佛的道理,令人覺 悟;神仙聽著,也要發菩提心,也要修行證果;菩薩聽,也是發菩提心;羅漢聽,也是發菩提心;聲聞、緣覺,都是發菩提心,乃至於一切九法界的眾生,聽見佛所 說的法,都發菩提心。佛以一種的音聲說法,而眾生的種類不同,但都能明白佛所說法的妙處;所以這叫方便智慧,以智慧的方便來教化眾生。

於三界火宅: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火宅之中,拔濟眾生:佛來救助一切眾生。拔,是救拔,用手拿著把你就拉出來;本來你在那泥裏頭陷著,佛用手一拉, 把你拖出來。這表示我們眾生在三界火宅裏,被火燒得手也伸不開了,腳也不會走路了,正在那兒燒得都要燒死了;佛就是一個消防員──救火的人,來到這兒把這 些人救出來。我們三界就是一個大火宅,佛跑到三界裏,不怕被火燒死,還用手往外拉我們;你看,佛對我們多慈悲!

我們聽到這個地方,若有良心的人,都應該痛哭流涕;佛對我們這麼慈悲,我們再若不發心修行,那真是不是人了!就要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裏頭去了。所以, 我們現在不要為一個朋友,說幾年沒見面了;或者為一個親戚,他有了什麼危險就哭起來了;我們現在自己親歷其境,在這火宅裏頭就要燒死了!佛自己的生命都不 顧,而來救我們這一切的眾生;你說,我們再若不發心,那可是太辜負佛的這種慈悲喜捨了。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的苦都給拔出來,我們就得到 快樂了。應該發菩提心,不要再像以前那麼懶惰;應該生慚愧心了,不要再像以前那麼大的脾氣;應該發覺悟心,佛在那兒等著我們。

有人問:「方才法師您講,佛都不要命來救我們,那麼佛已經成佛了,他還有死嗎?」佛沒有死,眾生有死;佛雖然生死了了,不會再死了,我們眾生的生死沒了 呢!我們眾生的生命,就是佛的生命;所以我們若不趕快修道、了生脫死,那也就是等於拉著佛來陪著我們死一樣!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趕快發菩提心,向前去勇 猛精進,不能再懶惰了。

佛為救拔眾生,為說三乘:分別說這三乘。聲聞:聲聞乘。辟支佛:緣覺乘,就是辟支佛乘。佛乘:就是叫我們成佛去。這三乘的法門,給我們預備到這個地方了, 我們是要哪一種車?是要羊車?還是歡喜鹿車?還是歡喜大白牛車?你自己選擇一種車。不是說聽經,就這麼聽一聽就算了;這是要你自己也拿一份。佛現在給我們 這三車,也是每人都有一份的。你歡喜要大白牛車,佛就給你一個;你歡喜要鹿車,佛也給你預備一個;你歡喜要羊車,最小的、Very small one? OK! 你若自己哪個也不要,那麼佛也沒有法子來救你了!

2 合歎三車希有 分三
1 合示相轉 P2 合作證轉 P3 合勸修轉
今P1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就作出這樣的說話。這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加上這四個字;這個「汝等」,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了。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為什麼釋迦 牟尼佛說「汝等」?汝等,就是三十子連五百人,也就是包括你我現在這一切的眾生。所以你不要以為我們都在外邊,我們都在這個「汝等」之內呢!所以釋迦牟尼 佛對著你、我、他,就說:「你不要很快樂地住在這三界火宅裏頭」;不要以為很快樂,那是很苦!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火宅裏邊,非常痛苦!一切都不 是很好玩的。

所以「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就是講苦、集、滅、道四諦的「苦諦」。這「苦諦」有無量諸苦,可是眾生都是染苦為樂。好像有的時候,世界上不論什麼事,要是會 做的,就是壞事也能把事情做好了;要是不會做的,就是好事也會把它做壞了。本來是苦,眾生就以苦為樂;明明是樂,他又認為是苦,所以這都是一種顛倒相。眾 生的顛倒相,就迷不知返──在迷途裏邊走,不知道回頭。

勿貪麤弊:勿,就是不要;你不要貪這種的麤弊。麤,對「細」而言「粗」,就是很粗劣的;弊,就是壞了、爛了。什麼爛、什麼壞呢?就是苦,就是煩惱;它擾亂我們的心性,破壞我們的智慧,令我們都愚癡了,這就叫麤弊。

色聲香味觸也:色、聲、香、味、觸,是五塵,也叫五欲;色、聲、香、味、觸的「塵」,是五塵的境界。色,是色法,有形色可見,凡是我們所面對著,有一種形 相的,這都叫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這都無形的。這五塵的境界,就把我們一切的眾生給迷住了!有的就迷於色,被色塵所染污;有的歡喜聽音樂,這是 迷到聲塵上;有的歡喜嗅香,這迷到香塵上;有的貪著於味,這迷到味塵上;有的歡喜觸,被觸塵所迷,也就是被這觸塵所染污。

怎麼叫「塵」?就是不清淨。這五塵的境界,把眾生迷得顛顛倒倒,你若能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你在這種境界裏頭能覺悟,這就 超出世間去;你若在這種境界裏頭,被境界所迷,這就要墮落了。常常講「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對境無心,不被境界所轉,也就是你能轉境界,而 境界轉不動你。你能有這種的境界,這色、聲、香、味、觸,就沒有法子搖動你的心;你若見,就起一種貪愛,這就是被境界迷。

若貪著生愛:你若貪這五塵的境界,生一種愛著的心──又執著,又有一種愛心,這愛心就屬於一種情感的愛。對著五塵的境界,就生出來一種執著,生出一種「見 愛」。一般人認為這個「愛」,是很重要;其實,你不能了生死、沒有成佛,就因為這個「愛」。「性流為情,情流為欲」,就有這種欲愛;這種欲愛,就是生死的 根本,也就是有漏的一個源頭。你若沒有情愛心,就得到無漏;你若有情愛,就得不到無漏。則為所燒:為什麼所燒呢?就為這種愛火所燒;這種愛,把一切的人都 燒死了。

這一段文,是屬於苦、集、滅、道的「集」諦。你有這種情愛,就會生煩惱了;你若沒有情愛,沒有愛欲心,就沒有煩惱了。為什麼你有這情愛?就因為你把自己的 身體看得太重,想令身體得到一種享受;這是一種大錯而特錯!你看釋迦牟尼佛修行,他為什麼到雪山去受那種的苦?為什麼他到菩提樹下去成道?他就是把這種的 情愛,世間一般人所有的這種心,斷了、沒有了,所以他才能證果成佛,才能斷煩惱。

佛最初第一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這是示轉,就是告訴一切眾生,這個苦太厲害了,是逼 迫人的。這個煩惱是由你內裏有煩惱,外邊煩惱才會來;你內裏頭若沒有煩惱,外邊就不會有什麼煩惱來的。這是道,是可以修行的;這是滅,可以證得的。

佛最初第二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是勸轉,就是勸一切眾生修行,說這個苦,你也應該知道;這是集、是煩惱,你也應該斷;這個道,你也應該修;這滅,你也應該證。

佛最初第三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這是證轉。佛最初對憍陳如三轉四諦法輪,所以在《法華經》這一段文,也是表示「苦、集、滅、道」這個道理。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這個「汝」也就有一個「等」字,不是單單一個人。汝等速出三界,不要再在這個三界裏流連忘返,把自己本有的家鄉忘了,要趕快修行,超出這三界。快一點!不要等了!越等就越墮落!

你們出來這三界火宅,都應該得到這三乘;三乘,就是聲聞、辟支佛、佛乘。聲聞乘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辟支佛,又叫緣覺,他「春觀百花開,秋睹黃 落葉」,看這一切的萬物,有這種天然生滅的道理,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因為辟支佛 多數是住在深山穹谷裏,很少和外邊接觸,他修行證果,所以成辟支佛。佛乘,我們聽經聽過很多次,大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佛乘了;不過,知道了,也不妨聽多一 遍。

什麼叫佛?「佛」是半梵語,譯為「覺」。本來這個「佛」根本就是梵語,不是半梵語,而是梵語的一半。「覺」分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不同,佛能 自覺,能自己覺悟了,凡夫是不知不覺的;佛不但自覺,而又能覺他,既能自利,而又能利他。那麼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這叫覺行圓滿;覺和修行的行門都圓 滿了,所以這叫「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

這「佛乘」,和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是不同的,所以《法華經》只講「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前邊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都是權便之法;唯有 佛乘,才是真實的法。所以現在在法華會上,佛是開權顯實,把以前那種權便的法門都放下了,要顯出這真實的佛乘來。

2 合作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我今為汝保任此事:我給你做一個保證人,我擔保你這件事!「這件事」是什麼事?就是「成佛」的這件事。就是你若能依照這大乘佛法來修行,一定能成佛的,我保證你成佛!終不虛也:絕對不會假的,絕對不會虛妄的。

3合勸修轉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 隱快樂。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汝等,就是你們這一切的眾生;但,就是只要;當,是應當。勤,是不懶惰;修,是修行;精,就是振奮精神;進,就是向前去邁進,行大乘的 佛道、大乘的佛法。大乘開權顯實,示真實相,你們一定要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就是大乘在這兒,於你也沒有益處,也就等於「說食數寶」一樣。你若不修 行,所謂: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在《楞嚴經》上也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到飯館子裏,你不吃東西,只看菜譜,說這個不錯,好吃!那個更好吃!那個比這個好吃的更好吃!就這麼唸,唸 了一天菜譜,一口也沒吃;肚子的餓病也沒有治好,這叫「說食終不能飽」。或者你在銀行櫃台那地方,盡給人家數錢,一天數了幾百萬塊錢;到晚間,自己連一塊 錢也沒有,都是給人家數錢。這叫「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自己連一個 penny(一分錢)都沒有。

「於法不修行」,你光明白這大乘法,若不依照大乘法去修行;「其過亦如是」,過是毛病;這個毛病,和給人家數錢的毛病是一樣的,你自己是無所得。你不到餐 館去吃,你在家裏說這麵包是不錯的,說意大利的麵包,或者是法國的麵包,擦上一點牛油更好,若有一點起司也不錯,你在家裏這麼唸來唸去的,也沒有治了你的 肚皮餓,這叫「光說而不行」。你要是想要得到,必須要去做,不做就不能得,所以要勤修精進。精進,要有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你拜經,得用身體;你念 佛,用口來念,這身、口的精進。或者你念經、打坐、持咒,總而言之,你要有一件東西來做。

我們這個心,你若沒有事情給它做,它就不老實,就打妄想了。它就像猴子似的,總不老實,東跳跳、西跳跳,又上上樹、又下來,一天到晚也不閒著;所謂「心馬 意猿猴」,我們這個心也就好像馬似的,那個意也和猿猴是一樣。所以你必須要給它一點工做,它就老實了,不打妄想了。那麼身精進,心也要精進;心精進,就是 念茲在茲總要想佛法。佛法是要實行的,不實行,你光說沒有用的;我常說:「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你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用功,這才能得到 利益,所以要精進。

如來以是方便:如來用這三乘的方便法門,誘進眾生:誘,就是引誘;換一句話說,誘就是騙的。釋迦牟尼佛,你知道幹什麼的?就是騙我們大家的。可是這個 「騙」,不是一個假騙,是個真騙,把我們騙得了生死;如果不騙我們,我們不知道怎麼了生死。什麼證明說是佛騙眾生呢?你看!佛比喻自己是大長者;長者看小 孩子在房子裏,房子起火燒了,他就說:「啊!你們快出來!我有羊車、鹿車、牛車在門外哪!」根本沒有!門外沒有羊車、鹿車、牛車!這是不是騙呢?小孩子就 歡喜玩這個車,所以一聽著有車了,就往外邊跑去了;跑到外邊去,釋迦牟尼佛一想:「我既然用這個車把他們騙出來了;我這麼有錢,好啦!我每個人給他們一輛 大車。」給大車了,這就又不是騙了,證明他所說的話是真實了。

那麼最初是以方便法,來令一切眾生出離火宅;等出離火宅了,佛要給大乘法,開權顯實,現在要說真實的妙法了。誘,是誘導,就是好像「空拳度子」一樣。釋迦 牟尼佛看見一個小孩子要掉井裏了,因為小孩子不知道這是危險,他再往前一爬,就會掉井裏了。佛就用方便法,說:「小孩子!你快回來啦!我手裏有糖,你快 來!我給你糖吃!」小孩子就懂得吃糖,這有糖了,於是就爬回來。

釋迦牟尼佛手裏有沒有糖呢?沒有!雖然沒有糖,佛可以到旁的地方,拿來糖給這小孩子吃,這也不算騙小孩子。這就叫誘,引誘。引誘,是方便之法,換一句話說 就是投其所好,也就是叫投機;可是眾生學會了投機,就用到偏的地方去了。佛用這種的方法,這是來誘導眾生、教化眾生,所以說「誘進眾生」。

我們現在都是眾生,不要忘了!有人就說釋迦牟尼佛騙人,這回我不要受他騙了!你不要受他騙?你覺得做眾生沒有做夠,那只管多做一個時期;如果你不願意做眾 生,說現在我想要明白佛法,想要成佛了,那你就要受釋迦牟尼佛來騙你!你想不受,也不可以的。

復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又作這種的說話。汝等當知:你們這一切的眾生應該知道,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三乘法都是過去諸佛所稱 歎、現在諸佛所稱歎、未來諸佛也稱歎。這三乘的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方便接引眾生的一種法門,所以被一切諸佛所稱揚、讚歎。稱,是稱揚;歎,是讚歎。 稱揚,就說這種法是最妙了!是希有難遇。

自在無繫:得到自然的智慧,就是自在;你得不到這種的自然智,就不自在。自然智,也可以說是他心智;就是明白一切眾生的心了,所以很自在。繫,就是用繩把 他繫上;沒有得到解脫,也叫繫。現在得到解脫了,沒有罣礙,遠離顛倒夢想了,所以這叫無繫;也就是得到最高的智慧,能以把一切都放下了。

無所依求:依,是依賴;求,就是心裏所希望的。無所依,這是「此生已盡,不受後有」;今生一生就了了,再不受後有了。因為生死了了,再沒有來生;有來生, 這就叫「有」;沒有來生,就不受後有。「無所依」就是沒有所依靠,不要去依賴其他的人了。所依還有個能依,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就是所依,依靠這個生 死。現在沒有生死了,所以無所依了。無所求,就是「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所作的事情已做完了,已經辦妥了。梵行,就是清淨的行;已立,已經成功了;所修 行的行門,已經建立起來,這是「梵行已立」。因為所希望的已經達到目的了,所以這叫無所求。那麼能到無所依、無所求這種的程度上,就要證果、了生脫死了。

乘是三乘:乘,是坐乘,坐乘到這三種的車上邊。以無漏根、力、覺、道:以無漏的根、力,不是有漏的。根,是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信根,要有信 心;你若沒有信心,學佛法就不會相應的。念,就是念根;念茲在茲,不要忘了它。進,就是精進的根;要向前去精進,不能懶惰,不能順著自己的性情就懶惰了, 這不可以的。定,是定力。慧,是智慧。根是以生長為義,因為它能生長人的善根。再者,這五根又會生出五種「信、進、念、定、慧」的力量,這叫五力;就是 信、進、念、定、慧這五力的種子。

覺,就是七覺支,就是:(一)擇法覺支;擇,選擇、揀擇,就是揀擇這好法去做。(二)精進覺支;要去精進。(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捨覺支。 (六)定覺支。(七)念覺支。七覺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正道,就是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禪:是四禪,就是初禪和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這是四禪十八天。在這四禪的天人,都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我們人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的定,這叫離生喜樂 地。離開煩惱了,生出一種快樂,這是超過人間一切的快樂。為什麼他不生煩惱?因為他得到這種快樂,得到禪悅為食了。得到初禪的境界,一天到晚都覺得非常的 自在、非常的舒服,身體那種感覺簡直從來沒有那麼好的;就是人間男女的性行為,都沒有這種的感覺快樂。因為有這種的快樂,所以他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平常, 這叫離生喜樂地。

在中國的藥書說:「天根月窟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這就是說的坐禪得到初禪這種境界,這時候,人身體有三十六個大的部份,都非常快樂。「春」就形容這 種快樂的意思。這是在醫學上來講,但是在醫學上沒有人明白,只這麼唸一唸;在醫書上有這種的說法,可是真正懂得的人很少。

這離生喜樂地,你往那兒一坐,就有這種境界;不坐的時候,也有這種境界。行、住、坐、臥,都在這種快樂之中;越修,這種境界就越增加。再坐的時間久了,人 的脈搏也停止了;在這時候,坐兩鐘頭就像幾秒鐘似的,或者坐一天也像五分鐘那麼短時間。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都是得這種境界。這種境 界,只要你有誠心,打坐就可以得到的,並不困難,尤其青年人很快會得到這種境界。你要是不打坐、不修行,那當然是沒有了;你若用功修行,自己就會領略得到 這種境界。

這是初禪的境界,並不是說天人是這樣子,而是我們修道人以這凡夫的身,若修行了,就可以得到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出奇,不是很不得了,這很平常,這是修 行入門的初步,所以不是說得到這種境界就很高了。若想得到真正的好處,證得聖果,還要加功猛進,不是在這個地方就站住了!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你在有這種快樂的時間,你也不要貪著,不要說這是最好了!你貪著,那就在這個地方停止了!那沒有用的。要修定,不要搖動你的心,你心常 常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和入定是一樣的。心不往外跑、不向外攀緣;所謂「心如止水」,像水停止了似的那麼澄清、玲 瓏剔透的境界。那麼在這時候,你要是打坐修行,不單脈停止了,這呼吸氣也都停止,你坐多長的時間也覺得很短;可是在這個時候,你還有念。

在離生喜樂地的時候,定力不足;在定生喜樂地,定力有一點基礎了,呼吸氣也可以停止了,但是你的念還沒有停止。有的時候正在坐著,「啊!我坐了多久了?」 這一打妄想,出了定了!你不打這個妄想,坐那兒多久也不知道時間,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你一生了這一念: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啊!等一等要去銀 行,看一看有多少錢在銀行裏存著?我等一等要去買菜,今天吃什麼呢?這都是。一打這個妄想,就出定了,這念還沒停止呢!

等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初禪是「喜」,二禪是「定」;但是「定」還沒有離這個「喜」,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可是到三禪,這「喜」也離開了;你也不要貪著 這種法礙,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都離開了。這時候,又得著從來沒有得到的那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快樂;這個快樂,這是天上的快樂,不是人間的快樂了。 這種快樂,那可是得未曾有,從來都沒有試過的;所以你若想嚐一嚐這個味道,就去用功參禪打坐。

到四禪,是捨念清淨地。在三禪的境界,念住了,不打妄想了,可是還沒有捨。到四禪,把這個「念」簡直地就放到一邊去,捨了,那就是沒有了;自己沒有念了, 無生無念了。在這個境界,是把客塵的煩惱完全都澄清了;可是沒有證果,這只是修道所得的一種輕安的境界。

定:四無色定,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四種定的天,稱為無色界天;這四天的天人,只有一個識而沒有形色,所以這個 「定」也叫無色定。在這種定的地方,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因為它無色,所以又叫四空處。禪定,就有四禪、八定;這四禪加上 四無色定合起來又稱為八定。

禪定之後,就要解脫:解脫有八種,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 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叫八解脫,又稱為八背捨。背捨什麼呢?背捨煩惱,得到一種解脫。

怎麼叫內有色想觀外色?內有色想,你內裏邊有這種色慾的念。因為人都是凡夫,所以在最初修道的時候,就沒能免去這種色法;在你想斷,但是裏邊還有這種的種 子──有這種的心,有這種的意,有這種的念。觀外色,觀外色怎麼觀呢?本來應該用「九想觀」或「不淨觀」來觀外邊的色。你若知道它是不淨了,就不會著住到 這種的色上;也就是你若放下了,不會著住到色上,就得到解脫,就自在了!這叫第一種的解脫。你若放不下,著住到這上邊,就沒有得到解脫,就不自在。

怎麼才能放得下?若能把它看破了,也就放得下了;看不破,就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所以要先修「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這種觀。用功的人,用得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把色欲的心念都沒有了。沒有了,是不是就可以了?你還要觀外色。

你看怎麼樣美麗的一個女人,將來也一定會老,一定要死的;她老了、死了,身體就會變壞的。身體死了,作青瘀想,死人身變成青色的,瘀了;然後就有血出,作 血塗想。九想觀還有膿爛想,有膿之後就生蟲了;這蟲就會吃這個肉,然後就變成骨頭了;骨頭壞了,然後又變成土了。這四大分離,各有所還;風大就還給風,地 大就還給地,水大就還給水,火大就還給火了。各有所還,那麼都空了!要這樣觀。觀一個人,是這樣;觀十個人,也是這樣子;觀百千萬億人,都是這樣子。

你明白這一種不潔淨的觀想,無論男人觀女人是這樣觀法,女人觀男人也是這樣觀法。能以作這樣觀念,你就不生貪愛,就沒有一種愛慾心,這就是得到解脫。得到 解脫了,然後就得到淨解脫身作證。你因為把這種的色相打破了,看得破、放下了,得到淨解脫身。那時候,你是一個淨解脫身來作證;具足住,也就是一個解脫的 意思,住於這種清淨的本體上,然後你再空也解脫,識也解脫,有也解脫,想也解脫,最後得到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這時候,把你的識也都將滅了;但是還沒有 滅,到八萬四千劫的時候,它還會生。所以雖然有這四空處的境界,得到滅受想定,生死也沒有了呢!

這八個,叫八解脫。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

又有三昧等:三昧,是三三昧──三種的三昧,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種的三昧,你若成就了,這就成空無相願。若詳細講起來,是需要很多時間的,現在就提一提它這個名字。等,就等於以上所講的這些個道理。

而自娛樂:修這種的功夫,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就非常地快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遊戲在禪定之中,得到無量的安穩、無量的快樂。這就是說,你若得到真空的涅槃,就永離一切的災患,所以叫無量安穩的快樂。

前面所說的「禪定、解脫」,不是叫你坐在那兒,什麼也不想就可以得到解脫。什麼也不想了,這不變成一個木頭人嗎?這沒有用的。可是你又不真能像個木頭人; 你若真能像個木頭人,那個用處大;你若不能像這個木頭人,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木頭人。怎麼說不能像木頭人呢?木頭人不打妄想,根本就沒有一個想。你現在說你 像木頭人,「你像木頭人」這是不是一個想?根本談不到是一個木頭人!那麼你不是一個木頭人,你有什麼用處?你自己想一想。那沒有用處,就連個木頭人還不 如!

那個木頭人雖然沒有用處,但它至少不是一個世界消耗者;你這個「不是木頭人的人」,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消耗什麼呢?會吃飯!有吃飯、穿衣服、睡覺的用 處;其餘還有什麼用處?你說,你對世界有什麼貢獻?對哪一個人有什麼利益?沒有的。你對人既然沒有益處,和那木頭人是沒有分別的。人所以和木頭人不同的地 方,就是要對人有益處。對世界有貢獻,利益所有的人,叫所有的人都得到我的好處,那是有用處。你能做,但你有沒有做到這種的事?有沒有這種的功能呢?沒 有,那和木頭人沒有分別,沒有什麼用!但是你不是木頭人,所以也沒有用。

你人真要是能像個木頭人,那還有大用,那可以。你能以不打妄想,那你的性光、智慧就充遍法界了。為什麼你不能智慧充遍法界?就因為你沒有像木頭人那麼老實。聽見沒有?我們不是木頭人!

3 合適子所願 分三
1 合羊車 P2 合鹿車 P3 合牛車
今P1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現在我告訴你,若有眾生:假使有這一類的眾生,內有智性:怎麼叫「內有智性」呢?這個「內」,就是宿世從佛聞法,所 以就有智慧的種子;這是以前跟著佛學習這三乘的法門,所以現在才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在前生就隨從著佛聞法信受。這就是一個聞慧──聞的智慧。你 單聞法而不信受,這也得不到利益;必須要聞法之後,深信不疑,要信而受持。你能以信而受持,再能以殷勤精進:你能殷勤,就要常常思慮,這是屬於思慧;你能 精進,這就屬於修慧。

欲速出三界:能以殷勤精進,想要很快就出這欲界、色界、無色界。自求涅槃:就想自己得到涅槃,不管其他的人,只有我自己求成功就算了。是名聲聞乘:因為他 只想自覺,只想自利,所以這叫聲聞乘。如彼諸子:就好像那一幫的小孩子、三十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有的聽說有羊車,就由火宅跑出來,想得到羊車。聲聞 乘比方羊車,這羊就只管自己,不管後邊的羊群是怎麼樣子,自己跑到前邊去;所以這表示是一種自了漢,為自己了生死,不管其他人,自己就往前跑,這是說的聲 聞乘。

2 合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假設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隨從佛,聽見佛所說的法就信受不疑。這個「信」,頭先有人問我:「是不是佛菩薩可以給我們這個『信』呢?是我們 自己的信?還是佛給我們的信?」這個道理是很多的講法,不過其餘的講法不太正確。可以說,你這個「信」,是你自己生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來的。不是像外道 說的,天主可以給你信,你要多少信,祂就可以給你多少信心。不是!

這個信心,只有自己發出來,旁人不能給的;要是旁人能給你信心,也就等於旁人吃飯,你若能飽,他就可以給你。旁人吃飯,你自己不能飽;那你這個信心,也就 像這個樣子一樣。你自己生出信心,你自己得到法食,才能飽;你自己不生出信心,旁人送給你這個信心,那不是你自己的,你不會飽的。所以講這個道理,一定要 把它講清楚。好像你修行,旁人替你修行可不可以?不可以。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這信心也是這樣,你必須要自己生出信心;你若不生信 心,旁人也不能幫助你的。

殷勤精進:要向前去修行、精進,求自然慧:自然慧,也就是一種自自然然生出的智慧。樂獨善寂:他歡喜自己一個人修道。善寂,他歡喜清淨,不歡喜吵,不歡喜 鬧,不歡喜鬧市。深知諸法因緣:他知道一切法生滅的因緣,所以修十二因緣;也就因為明白這十二因緣,是名辟支佛乘:這名字就叫辟支佛乘。這十二因緣,就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他把十二因緣這種的道理窮盡了,明白到極點了, 所以這叫辟支佛乘。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像那些小孩子聽長者說有鹿車,認為鹿車是最好玩的,所以跑出來找鹿車。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鹿,牠是獨立的,不需要人 來幫助;辟支佛也是獨立的,有佛出世時,名緣覺;沒有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修自證,他樂獨善寂,深知諸法的因緣。

3 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假設有這種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跟著佛修道,聽聞佛所說法,而生出一種信心來受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他想要知道一切世、出世 法的智慧。佛智:佛的智慧,是二乘人所沒有的這種智慧。自然智:就是辟支佛所求的自然智。無師智:這個無師智,一般人誤會,說是不要師父,沒有師父的智 慧,這是錯誤的。只有佛有無師智,因為佛為天人之師,沒有人可以做佛的師父,所以叫無師智,也就是佛智。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都是佛的智慧;這 四種智,雖然說分開四種,其實也就是佛一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求如來的知、如來的見。如來知,就是一切種智;如來見,就是佛眼。 「力」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眾生:佛因為憐憫這一切的眾生,要安樂這一切的眾生,所以發一種大慈悲心;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佛要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 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就叫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因為他求大乘故,所以就叫摩訶薩,就是一個大菩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好像那一班小孩 子為求這輛大牛車,離開這個火宅的一樣。

3 合等賜大車喻 分二
1 牒前二喻 M2 合二喻
今M1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如彼長者:佛就像這位長者一樣,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看見三十子與五百人,很平安的逃出這火難了,到 不可怖畏的地方。自惟財富無量:長者就想,我的財富是無量的,所以等以大車而賜諸子:都平等的布施給這些小孩子,不是小車、羊車、鹿車的,而是大白牛大 車。

2 合二喻 分二
1 合諸子免難 N2 合等賜大車
今N1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也是這樣!為一切眾生之父:佛是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若見這麼多的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都是用佛的門徑來教化他們, 來令眾生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苦。在三界裏,怖畏險道:這都是恐怖危險的道路。在這三界,沒有真正的快樂,是受一切的苦;又這麼危險,超過去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險。如臨深淵,就是好像站在萬丈深的這麼一個水潭邊上,潭不知道有多深,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水裏頭,就沒有命了!如履薄冰,好 像冬天凍的薄冰,冰沒有凍多厚,你往那冰上一走,很容易把冰就踩破而掉到水裏,就沒有生命。我們在這個三界也就是這樣子,又好像在一個火宅裏頭這麼樣,所 以叫危險。

佛是令我們這一切人出這危險的道路,得涅槃樂:得到涅槃的快樂,得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種常、樂、我、淨的快樂和好處。

2 合等賜大車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就生出這一種念。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我成佛了之後,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無畏等:還有十力、四無所畏等等。十力,這是佛的十種智慧力量;四無所 畏,是佛四種無所畏的智慧。四無所畏,就是說法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說障道法無所畏、說盡苦道法無所畏。諸佛法藏:就是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或者三十 七道品,這都是諸佛的法藏、諸佛的法寶。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這一切的眾生,都是佛的兒子,等與大乘:平等賜給他們大乘的佛法。不令有人獨得滅度:不令有任何人,單單他自己得到滅度了、得到涅槃 了。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就都得到如來這種的涅槃,是和如來是一樣的;就是不令眾生得到「偏空」的理,必須要得到圓滿無上這種「真空」的理體。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這一切想要脫離三界的眾生,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悉,就是完全。都給他們諸佛這種的禪定、這種的解脫,等等最好玩的東西。你看!你沒有得到禪定這好玩的境界;你若得到,喔!那就像小孩子貪玩耍那個車一樣。

皆是一相:這「一相」也就是實相,就是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的道理,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諦、十二因緣,現在以「三德」來結束這〈譬喻 品〉。所以說「皆是一相」,也就是皆是實相。實相無相,可是無所不相。一切有相,都是從實相生出來的,這也就是在「真空」裏邊的「妙有」。妙有所以叫「妙 有」,是你也看不見、聽不見、聞不見、嚐不見、觸不到,你的意念也不能知道;所以實相就是佛的法身德。

一種:就是一切種智;種智是智的種子,這一切種智就是說的般若德。佛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解脫德就是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這一種法是十方諸 佛所稱歎的,能生清淨微妙第一的快樂。你有了快樂,就沒有苦;沒有苦了,就是解脫!所以是解脫德。這三德秘藏是不可思議的。

4 合長者無虛喻 分二
1 牒前喻 M2 正合不虛
今M1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舍利弗:大智舍利弗,你要知道!如彼長者:佛也就像前面我所說這位大富長者一樣的。初以三車,誘引諸子:最初他用方便法門,說是門的外邊有三種的車子,一 輛是羊車,一輛是鹿車,一輛是大白牛車。所以就誘引諸子,誘,是誘導;引,也就是「誘」,就是騙這一些個小孩子。這位長者騙這一些小孩子說門外邊有車,是 因為這些小孩子就要被火燒死了;所以雖然沒有車子,這位長者說有車。

本來這些小孩子在這兒玩得什麼都不知道了,也不驚,也不怖,也不覺,也不知,聽說有這樣美麗可以玩的車子,比現在所玩的東西更好;於是都到門外邊了,到安 穩、沒有恐怖的地方。然後但與大車:這位長者把小孩子都誆騙出來,令他們到門外了;長者因為自己財富無量,可以「周給一國,猶尚不匱」,所以每個人都給一 個大的車子。寶物莊嚴:是以種種珍奇的寶物來莊嚴這一輛大車。安隱第一:這輛車又安穩、又舒適,這是最第一了。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因為每個人都得到一輛 大車,所以這位長者他沒有撒謊、打妄語的過錯。

2 正合不虛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位長者他用方便法,使令這一幫的小孩子,都從火宅出來了。他沒有車而說有,然後完全賜給大車;這位長者並沒有虛妄的過錯,沒有講假話欺騙人的過錯。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世尊也和這位長者是一樣的,無有虛妄:沒有打妄語。

對於眾生,佛使用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初說三乘:最初說聲聞乘,然後又說緣覺乘,又說菩薩乘。說這三乘的法門,引導眾生:來接引一切眾生到三藏教和通教、 別教。三藏教是屬於聲聞乘,通教是屬於緣覺乘,別教是屬於菩薩乘。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最後才說《法華經》實相的妙理、圓頓的法門,這是大乘的妙法,而 度脫這一切的眾生。何以故:什麼緣故佛要這樣呢?

如來有無量智慧:佛本來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力、無所畏:又有十種如來的智力、四無所畏。諸法之藏:這一切的法門,佛都 有。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佛一開始,就可以給這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但是,並不是一切的眾生完全都接受這大乘法。因為他從來也沒有聽過這個大 乘的法門,所以就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好像佛最初說《華嚴經》,小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如聾若啞。這 二乘人,不但不能盡受,而且都不懂。

在這個地方,以前有個居士問我:「二乘人聽這《華嚴經》都聽不懂,那我們現在還不夠二乘人,我們怎麼就可以懂《華嚴經》呢?」這個問得很好。當初佛成佛的 時候,沒有人懂佛法,根本就沒有佛法;所以這一切的人,若給他們講太深的道理,他們根本就不懂。現在我們這一切的人,都知道有佛法,又知道佛法裏有大乘, 有小乘,有深,有淺,就都可以明白佛法。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果,比不了二乘人;可是我們這種大乘的根性在以前已經種下了,所以才能有機會聞到大乘的佛 法。

舍利弗!你知道嗎?以是因緣:因為眾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的這種妙理,以這種的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你應該知道,十方一切諸佛和我釋迦如來都是運用方便 權巧的法門,於一佛乘:在這一個佛乘的法上,分別說三:把它分別說出來三乘,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本來在法上,沒有什麼三乘,就是一個佛乘;因為 眾生的根性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才分開說出來三乘。三乘,也就是為著這一乘而說的;究竟目的,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所以都修行佛乘。

2 重頌 分二
1 頌喻說 J2 頌法合  J1 分二
1 頌總喻 K2 頌別喻  K1 分三
1 頌長者並家宅喻 L2 頌五百人喻 L3 頌火起喻
今L1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牆壁圮坼 泥塗阤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說完前邊長行之後,因為悲心切切,恐怕眾生還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也不怕麻煩,又把它再用偈頌來重說一遍,把義理再說詳細一 點。偈頌有的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或七個字的,以偈頌把前文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一遍,或者有沒有說詳細的,再把它說詳細一點;或者前邊說得少,這兒 說得多一點;或者前邊說得多,偈頌就說少一點。這是怕人沒有明白這個意義,所以再用偈頌來表達一遍。

譬如長者:比方前邊所說的這一位長者,有一大宅:有一個大的宅子。這個宅子,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包括在內,這三界是一個大宅。可是其宅久故:因為三 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非常危險。而復頓弊:頓,就是要倒的樣子;弊,當「壞」字講,要壞了。為什麼它要倒了?為什麼它又要壞了?就因為時間久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用人的身體,來譬喻這一段的偈頌:

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頭髮比如苫房草;
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倒了著了忙。

「人身好比一間房」,我們人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似。「口為門戶眼為窗」,口就是個門,眼就是窗戶。你看!我們房裏有兩扇窗,房裏頭就光了;我們人身體有兩 個眼睛,就能什麼都看得見了。你能看得見,這就等於窗戶一樣的,所以兩個眼睛就像是兩扇窗戶似。「四肢好比房四柱」,有兩條胳臂、兩條腿,這就像房的四個 角落有四個柱子。「頭髮比如苫房草」,在美國這兒,沒有這種房子;到中國,有那種房子,就是上邊的草蓋到屋頂上。我們的頭髮在頭上,也好像苫房上的草一 樣。

「趁著好時勤修補」,你要在這個房子還好的時候,要是牆掉了一塊,你把它修補好;窗戶爛了,或者門壞了,給它修補一下。「莫待倒了著了忙」,你不要等房子 要倒了、坍塌了,那時候就慌了,說這怎麼辦呢?怎麼是好的時候勤修補?你正是年輕,這就是房子好的時候;你等著一老的時候,房子就要塌了、倒了;房子一 倒,人也不能住了,這個時候就著忙了。所謂房子倒,就是到死的時候;這個房子住不了了,就要搬家了。這時候,才知道要修理這個房子,已經沒有用了,機器用 的時間太多了,這個房子住得太久,所以它已經就壞了。我們人的身體,就是這樣子。你趁著房好的時候,應該勤修補;勤修補是幹什麼?就叫你修道!

應該坐禪,我今天教你們中文不是教坐禪嗎?你或者拜佛,向佛叩頭;這拜佛,也就包括拜經在內了。或者誦經,你念哪一部經;或者持咒。所謂「一生之計在於 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你們每一個人都要這樣想:「我今天早晨四點鐘起床,我起來了,這早晨是最好的一個時期。」你看今天我教你們中文, 這是第一課,這個基礎是最好的。你若早一點起來,到外邊,到花園去吸吸新鮮空氣,人就有精神了。所以四點鐘起床,然後洗洗臉、漱漱口;口乾淨了,臉也乾淨 了,這時候沒有什麼事,就坐坐禪。這時候,萬籟無聲,什麼動靜也沒有,最好修行用功。

早晨的時間最寶貴、最好不過了,所以這時候一坐,很容易與道相應。坐禪坐了一個時候,腿大約是有多少痛了,或者坐慣了不痛,但是坐的時間久了,覺得不願意 坐了;那做什麼呢?做點運動,就是拜佛。拜佛,這就是做運動的功夫,運動得你周身血脈都流動。拜完佛,這時候周身血脈也都活動了,然後再念念經,把呼吸氣 調勻一點;然後有修密的,就是持咒。

怎麼叫持咒?持咒是要不出聲的。我們這兒現在念〈楞嚴咒〉是出聲念,這是作功課;你若真正想要修行,要在心裏念,這是「金剛持咒」,像金剛似的這麼念咒。 功課做完之後,就去做工。到晚間五點鐘放工了,又來到佛教講堂,學習中文及中國語言,並聽講佛經,晚飯都不吃。

在前邊所說的,「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這個「長者」就是譬喻佛;「大宅」就是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都包括在內;所有的眾生,都在這宅子裏頭住,所以謂之「大宅」。

其宅久故,這三界沒有一個開始,所以就謂之「久」;但是這三界,也不是現在所造成的,所以說是「故」──這是個舊的,不是新造成的。而復頓弊,頓弊就是將 要壞了,已經不能用了。這是往外邊說,是這個宅子;這也是譬喻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宅子。那麼這間房子,久而久之,它就會壞了。

堂舍高危:「堂」譬喻色界,「舍」就是譬喻欲界;因為在三界裏很容易墮落的,很容易就失去人身了,所以是高危。因為有時從天上就掉下來了,這就是高;高是 最危險的,一掉下來,生命就沒有了。言其在色界、欲界裏頭墮落,也不知道墮落到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不知道墮落到哪一道裏?所以就非常的危險。

柱根摧朽:柱根,譬喻我們這兩條腿像兩條柱子似的,這兩個腳就是「根」。摧朽,就是有生、老、病、死這四相都在遷變,由生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梁棟 傾斜:梁棟,譬喻我們的脊背。傾斜,就已經要壞了,不聽用了。基陛隤毀:這「隤」,有的經上是「頹」字。隤毀,也就是一個「敗」的意思,都將要壞了那個樣 子。什麼叫基陛?本來按照人身,就是我們的臀部;若按著比喻,就是我們所有的業障。這業障,也就是基陛;基陛頹壞了。

牆壁圮坼:這個「圮坼」應該讀「痞徹」音。圮坼,就是壞了。牆壁,就比喻我們身上的皮肉。這皮肉都老了,也都要壞了。泥塗阤落:泥塗,就譬喻我們的膚色;阤,也就是壞。言其我們身上這皮膚就等於泥塗一樣,都裂開了、要壞了。

覆苫亂墜:覆,就是蓋覆。苫,是一種草,蓋苫房的草。言其房子上頭的草,都壞了,而且墮落下來了。椽梠差脫:椽,就是椽子,就是在房子前邊簷頭上露出的那 個木頭;這在中國蓋房子有這椽子。椽子,一條大約有兩丈多長,頂在上邊,相離有這麼寬一條;上邊用木頭或板舖上,再抹上泥、苫草。梠,本來叫檁子,是橫著 的,椽子就躺梠上。差脫,也都壞了。周障屈曲:周障,四圍都壞了;屈曲,也都彎曲不直。雜穢充遍: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不乾淨的東西充遍了。

我們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宅子,就是有這個身體,「牆壁圮坼」就是我們身上的皮肉都老了;「泥塗阤落」也就是皮膚要壞了;「覆苫亂墜」表示我們的頭髮都掉了; 「椽梠差脫」,甚至於四肢、身上的骨節,各處都差脫、都壞了;「周障屈曲」,背也屈了,腰也不直了;「雜穢充遍」,就是言其滿肚子裏邊,有屎、尿,都是這 一些個不乾淨的東西。

這個身體,前邊不是說,牆壁比方四大、比方四念處?牆壁壞了,就是四大分張了,地、水、火、風,各有所還,這身體就歸於變滅了。

在去年暑假的時候,我曾經講過人生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對人生都應該把它看清楚了,不要這個心盡給身體做奴隸,忙忙碌碌,也沒有一個覺悟的時候。我講過這麼一段的道理:

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
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

人生活到七十歲的人,從古到現在是很少的;多數五、六十歲就死了,或者三、四十歲,二、三十歲,十幾歲死的,也都很多。人生活到七十歲很少很少的,去了十 年小──在十歲以前,你不會做事情,什麼事情也不懂,這沒有什麼用處;再去了十年老──到六十歲以後,也不能做什麼事情了,又去了十年。你看!去了十年 小,去了十年老,剩了五十年;所以「中間光景不多時」,這其中光景不多時。

「又有一半睡著了」,因為又有一半睡覺掉了!這五十年,睡覺睡了一半,還有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你又吃飯、穿衣服、沖涼(沐浴)、大便、小便、喝茶、飲咖 啡,或者和人談天,這又去多少時間呢?這最低限度都要去五年的時間,那麼只剩二十年。這二十年是很長的時間嗎?你說,這個人生倒是有什麼大的意思呢?所以 我們今天這一課,是最有意思的。

今天我連中文的課程,也講到講經裏頭。昨天有問「你餓不餓」是嗎?啊!你今天就答覆了,說:「我不覺得餓。」又問你為什麼不覺得餓呢?這你就答覆:「因為 我聽佛法,明白人生的真理。」你看!現在我講這個,就是人生的真理嘛!你明白人生的真理了,那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把飢餓都忘記了!你 看!這多妙!

這雖是講學中國話,但是這裏頭有道理的。你細玩其味,為什麼連飯都忘了吃呢?因為把人生的真理明白了,得到真正的快樂!身心有所寄託,身心得到安慰,得到 一種真正的快樂,所以就把吃飯也忘了,肚餓也忘了。這個課程,你們切記不要把它忘了!這課程是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的。在這兒,你們中國話也會 了,把學佛法的道理也明白了,這太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