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8十地十位(分十)
J1歡喜地 J2離垢地 J3發光地 J4燄慧地 J5難勝地
J6現前地 J7遠行地 J8不動地 J9善慧地 J10法雲地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哪個善男子?就是前邊得到「世第一」這個菩薩。於大菩提善得通達:於這個大覺的道,他善得通達——根本也無所謂通達不通達,不過這個文法上說「善得通達」了。覺通如來:覺也就是如來,如來也就是覺。覺如來所覺,如來也就是覺到這個,才能成如來。覺到哪一個?就是這個○字。你們記得!這個○字,這是什麼也沒有了,你不要再著到這個○上了!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一個真空。盡佛境界:這就是真空裏頭,又現出妙有來了。什麼妙有呢?這是歡喜的妙有。說:「哦,原來如此啊!」這時候生出一種歡喜了:「以前我不明白,現在我可懂了!」喔,歡喜得不得了!名歡喜地:所以第一個地叫「歡喜地」。
J2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可是前邊這個歡喜地,他還有個歡喜;有個歡喜,那還有一個「同」,雖然沒有名目,他有同。所以這個叫異性入同:合 成一個了。「異性入同」,這就是這個無明,「理」和「事」雖然合成一個了,但是還有個「同」的存在。現在到第二地,第二地的菩薩就叫「離垢地」,就離開那 個無明了,離開那種染污法。本來就沒有多少,這已經和佛的覺性相同了;雖然覺性相同了,還有一點執著,還有一點塵垢。那麼現在同性亦滅:連這個和佛相同的同性也都沒有了,這是返本還原到那個如來藏性上。如來藏性是大光明藏,就一個大光明藏,沒有什麼名相的。所以這第二地,名離垢地:就叫「離垢地」,離開這個塵垢。你就歡喜,這都是一種塵垢;你有所歡喜,就還有一種情感。所以這第二地,把這一切的塵垢都離開了,把這個微細的無明也都減少了。但是現在到第二地,無明也沒有斷盡,只能離開這個垢。
J3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這十地的菩薩,初地菩薩就不知道二地菩薩的境界,二地就不知道三地。現在講到三地的菩薩,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淨 極」這個「淨」,就是清淨了。前邊那個離垢地,它有個「離」字,那還是有垢的;再要「離垢」那個「離」字也沒有了,這才是真正清淨了。好像我們掃地,預備 把地掃乾淨了;那麼乾淨,你要把掃把放到一邊去,這才是真正乾淨了;掃就預備清潔,你要是總在那兒掃,那沒清潔的。所以,把「離垢」那個「離」都要離了、 都沒有了,這是清淨了。清淨到極點就發光了,這就明生了,所以第三地的名字就叫「發光地」——真清淨到極點,一塵不染了,它發光了。
J4燄慧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光明到極點,覺性也圓滿了,這個名字,就叫「燄慧地」。這個「燄」,就好像一個火炬。火炬也並不是真火炬,是比方這個智慧就好像火炬那樣。這燄慧地是第四地。
J5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燄慧地之後,這不單一種的「同、異」,是一切一切的「同、異」,同和不同都不能形容了,同和不同的名稱根本就都沒有了。那麼這叫一個什麼呢?名難勝地:這叫「難勝地」。「難勝」,就是沒有什麼可以再能勝過他了。不能勝過這個地位,就是超過以前那幾地了。第五地的菩薩這個名位(這個位置),叫「難勝地」。
那麼是不是就一個菩薩處到這個難勝地 呢?不錯,是一個菩薩。但這一個菩薩,不是一個菩薩。說:「怎麼又是一個菩薩,又不是一個菩薩?」佛法也就是在這個地方。這一個菩薩處到這個地位上,和他 同類的所有百千萬億菩薩,都是處到這種的地位上——就是到這種程度上,到這個學位上。就說一個比方,你得到一個博士位,這得到一個博士位,是不是就一個人 得到?不錯,是一個人得到。我得到了,但是你也得到了,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的,每一個人得到這個位置,都叫博士。
那麼有多少數目呢?也有百千萬億這麼多,不是單單一個人。所以方才我說,這個菩薩也可以說是一個菩薩,一個菩薩他得到五地的這種的程度上了。那麼不單他一個菩薩到這個程度,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菩薩都到這種程度上了,所以這不知道有多少!每一地的菩薩,恐怕比恆河沙數都多。
J6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無為真如:這個「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個「真如」,就是那個如來藏性,也就是一真法界。這個無為的真如,一切都如了,一切都真了;這真如,沒有不真的,也沒有不如的。真如性淨明露:性也清淨到極點,這光明也發露了,這是第六地。第六地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名現前地:因為他這個明露出來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現前地」。
J7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盡真如際:這個真如也 沒有個際,也沒有個盡,怎麼會盡真如際?這也是形容,說真如本來沒有邊際的,又怎麼可以盡呢?沒有盡的。所以經上說「盡真如際」,就是好像虛空本來就沒有 的,說「虛空粉碎了」,虛空都沒有個體相,它怎麼會粉碎呢?所以這是個形容。而真如也沒有一個邊際啊!真如包括十法界,一切的眾生都在真如裏頭包括著,它 怎麼會有個邊際呢?那麼十法界之外,又是個什麼地方呢?根本就沒有了!所以說「盡真如際」,名遠行地:這個行得太遠了,跑得太遠了,跑多遠呢?誰能知道多遠?總而言之,叫「遠行地」——跑得太遠了,就是普通人到不了,唯有七地菩薩才能到這遠行地上。
J8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這一真法界,一真如心,名不動地:你 這個心就是個真如,真如也就是個心。好像前邊說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真如也就是心,心也就是佛,真如和心沒有分別了。那麼真如沒有邊際,你這個心也沒 有邊際了。心也沒有邊際,那麼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什麼地方也沒有去,所以這叫「不動地」——不動道場周遍法界,這是第八地。
J9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在第八地,這個真如和心變成一個,名字又叫不動。那麼不動呢,如果總也不動,那就沒有用了。可是現在這個真如,就發生用了。發真如用:真如是什麼用呢?有什麼用呢?啊,真如這個用可就大了!這是個大用,不是個小用。小用,單單是有一種的用處;大用,是你怎麼用都可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常隨緣是常不變,常不變又常隨緣。名善慧地:因為這樣子,有這種的用,這是一種智慧的作用,所以第九地這個地叫「善慧地」,這是一種最真實的智慧了。
阿難哪!你要明白啊,是諸菩薩:這一切的菩薩,前邊從乾慧地那個金剛初心到此地,這是五十四個位子。那麼這一些個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從這個地位再向前去修,他修行已經完畢,無功用道了,不必用什麼功,這已經畢業,功德圓滿了。什麼畢業了呢?學佛就要畢業了,就要成佛了,功德圓滿了。亦目此地名修習位:也給這個地起個名字,把以前這所有的位置叫「修習位」,就是修習的位置,修行的位置。
J10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慈陰妙雲:這個「慈」和「妙」,都是屬於法;而這個「陰」、「雲」,就屬於覆,蔭蓋的意思。「慈陰」這個「陰」,應該是有草字頭那個蔭。這個慈悲普遍來蔭護一切眾生,這種「妙雲」是微妙的這種雲。覆涅槃海:遮蓋著涅槃海。「涅槃海」這種的形容,也就因為一切佛、一切的菩薩都在這個涅槃海裏而產生出來。名法雲地:所以這個第十地,它的名字就叫「法雲地」。因為慈和妙都屬於法,這個蔭和雲都屬於覆,蔭護一切眾生,就是保護著一切眾生,所以叫法雲地。
I9等覺一位(分二)
J1正明本位 J2出所得慧
今J1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怎 麼叫如來逆流呢?因為如來已經成佛,又逆流而出。這個菩薩,怎麼叫順流呢?佛已經到佛的果位上了,再向菩薩這條路上來,來做什麼呢?來迎接這個菩薩,這叫 逆流。菩薩順流而至,菩薩因為由凡夫到阿羅漢、到菩薩,還沒有到佛的境界上,沒有到佛的果位上,所以這叫順流而行,就向佛這個覺位上走。那麼在這兒,正和 佛來碰頭,這叫覺際入交:佛的覺和菩薩這個覺,這兩種覺交接到一起。名為等覺:所以這個名字叫「等覺」,就等於佛,和佛平等了,但還不是妙覺,只可等於佛。在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這個無明最不容易破的。你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一破了,這時候就成佛了。
所以說,一般人說他就是佛,他從什麼 地方到佛那個地方去的?從哪一條路走的?初地,他連名字都不知道;二地,連那個道路也沒有見過;三地,也不知道怎麼樣子去。怎麼到佛那個地方的?說他坐飛 機去的,那若坐火箭比飛機更快!所以這種的人恐怕永遠都到不了佛那個地方去。為什麼?他沒有到就說他到了,你說這是真話、是假話?也沒有修行,在佛教一點 什麼事情沒有做,就成佛了?這可太容易了!我在佛教裏行了這麼多年,我還沒成佛呢!這或者是一個原子時代,用科學的方法去的,所以他這麼快就成佛了!
J2出所得慧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前邊乾慧地又叫乾慧心,又叫金剛初心。從前邊乾慧地,到等覺菩薩位的這個地方。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這個覺,才獲得這一個金剛後心的初乾慧地。前邊那個乾慧地,是欲愛乾枯,還沒有和如來法水相接,所以叫乾慧地,又叫金剛初心。那麼這個乾慧地,它沒和如來這個妙莊嚴海相接,所以這也叫一個乾慧地,又是金剛後心;這是最後的一步了!
I10妙覺一位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如是重重:像前邊這個 重重。怎麼叫「重重」呢?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信有十個位置、十住有十個位置、十行又有十個位置、十迴向又有十個位置、十地又有十個位 置;再加「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這統統是五十四個;再加「等覺」,就五十五個。有的說,加這個「乾慧地和等覺」,這是一個的。
在這重重,又有單複十二:什 麼叫「單」呢?單,就是乾、煖、頂、忍、世、等、妙,這是七個位子。乾,就是乾慧地;煖,就是煖位;頂,就是頂位;忍,是忍位;世第一,這世第一位;又有 等覺、妙覺,這合起來是七個;這七個位置都是單的。又有五個重的,即複的,五個複的是什麼呢?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個位置,每一個位 置都有十個,這就是重複了,所以這叫「複」。那麼合起來,這就十二,所以才說「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才完成了「妙覺」這條路子,成了「妙覺」這個果體。成無上道:這時候,佛道才成就了。
H2結顯清淨脩法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是種種地:由前邊金剛初心的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加行,這都叫「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這都用金剛心來修行、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如幻」,就是你說它真,又不是真的;你說它假,又不是假的。前邊我講過,要怎麼樣呢?「修行空華萬行」,這是如幻;「宴坐水月道場」,這也是如幻;「降服鏡裏魔軍」,這也是如幻;「大做夢中佛事」,這也是如幻。以上都「如幻」。
「十種深喻」,這十種深喻是什麼呢?
(一)觀一切業如幻:你看這一切的業障,都是虛幻的,而不是真實的。
(二)觀一切法如燄:這一切的法,你應該看得好像陽燄。什麼叫陽燄呢?就是在春天,你遠遠的看,有的地上好像冒煙似的,到近邊又什麼也沒有,這就叫陽燄。
(三)觀一切身如水月:你看自己這個身,好像水中的月。
(四)觀妙色如空花:你看一切的妙色,好像空花似的。
(五)觀妙音如谷響:一切的妙音,就好像山谷的回音,如谷音。
(六)觀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諸佛國土本來應該是真的,但是你應該看它像乾闥婆城。我們前邊曾經講過,天龍八部有乾闥婆,是天上一個樂神。
(七)觀佛事如夢:所有的佛事,也都好像做夢似的。
(八)觀佛身如影:佛的身,也應該看他像影子似的。
(九)觀報身如像:你這個報身,就好像一個偶像似的。
(十)觀法身如化:法身也是一個幻化的,都不要看它是真的。
這一些個如幻的境,不可取,也不可捨;你不可以把它拿來,也不可以把它捨掉。因為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看成實有的。這十種的深喻什麼意思呢?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一切,一切一切都要放下。你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奢摩他中:「奢摩他」本來是止觀,不過在這兒是說以上十種如幻等觀,乃是以不生滅性,修不生滅的定。在修這個法門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用一切佛的微密觀照,去清淨修證,一點一點地就往前進。
H3推重初心勸進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難哪!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像以上所說,因為都用這三種的增進的緣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善能成就什麼呢?成就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這五十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和等覺,再加上煖、頂、忍、世第一,這是五十五個位置。
H4判決邪正令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作是觀者:你能以看三 界如空花,一切的佛事如夢如幻,依照這三種的增進去修行;三種的增進,前邊已經講過,不知你們記不記得?(一)就是要「除其助因」、(二)就要「刳其正 性」、(三)要「違其現業」,能照這樣去修行,經過這五十五個位置,用金剛心的觀察,微密觀照。你能以作這樣的觀的話,名為正觀:這就是正當的修行,修行這個不生滅法。若他觀者:你要是不修這種的法門,不照這樣去觀察、去觀照,而修那個生滅法,那就是名為邪觀:那叫邪觀,那叫邪修行。這個呢,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行,這是正修行。
D2通示全經名目(分二)
E1文殊請問經名 E2如來備說五名
今E1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講到這個地方,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就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向佛頂禮,對佛說了。當何名是經:應該給這部經起個什麼名字呢?我及眾生云何奉持:我們現在的大眾和將來的眾生,怎麼樣來依教奉行,修行這個法門呢?
E2如來備說五名(分六)
F1境智 F2機益 F3性修 F4要妙 F5因果 F6總答
今F1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佛告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請問這部經的名字,佛就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是經名大佛頂: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大佛頂」,這就是佛的無見頂相上邊有放光如來,這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這是一個「大白傘蓋」。無上寶印:沒有再比它尊貴的了,這叫「無上」。「寶印」,這是法王、佛的一個寶印。這是這部經第一個名字,就是表示這〈楞嚴咒〉的最無上、最高了。若是有人念〈楞嚴咒〉,就和佩帶法王的寶印一樣,就和得到佛給你一個寶印那麼樣。這部經,也就是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十方如來」,就是十方佛。「清淨海眼」,就是清淨智慧的一個眼;這個「眼」,也就表示是一個智慧。
F2機益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名:這個經,又有一個名字,就叫救護親因,度脫阿難:救護佛的親戚,因為阿難是佛的堂弟,所以這叫「親因」。來救度阿難脫離摩登伽女這種的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和現在在這個會中的「性比丘尼」,這就是摩登伽女,摩登伽女現在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了。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他們兩個人都得到這個覺悟的心了,得入正遍知這個海。知道心生萬法,所以叫「正知」;知道萬法唯心,就是「遍知」。「入遍知海」,也就是入正遍知海;這是另一個名字。
F3性修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名:也有個名字,叫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如來最祕密的這一種法門,修行證果最徹底的一種道理;這又是一個名字。
F4要妙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名: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大 方廣」這是個法,這種法是最大的,又通達十方,而廣大無邊的。「妙蓮華」,這部《楞嚴經》,就比方一個妙蓮華王,這個〈楞嚴咒〉,也就是「佛母陀羅尼 咒」。所有十方的諸佛都是從〈楞嚴咒〉裏生出來的,所以說「十方佛母陀羅尼咒」。「陀羅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總持」。「總」,就是總一切法; 「持」,是持無量義。又是總持身、口、意三業不犯。你身不犯殺、盜、淫,意也不犯貪、瞋、癡,口也不犯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這十惡都不犯,這叫總持身 口意三業清淨。持無量諸佛的法門,這也叫「總持」。
F5因果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亦名:也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名字呢?叫灌頂章句:「灌 頂章句」就是灌頂咒。你一誦這〈楞嚴咒〉,就能令你很快業障就消滅了;業障消滅,很快就得到一種智慧了。所以前邊阿難才說那個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 楞嚴王世希有。」他讚:「銷我億劫顛倒想」,這個〈楞嚴咒〉,可以給你默默中灌頂,就銷你無量劫的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 麼長遠的時間,就得到法身了。所以這叫「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就是所有一切菩薩萬種的行門。所有菩薩一切行門,都包括在這部經典裏面了。首楞嚴:這是第一的堅固的法。
F6總答
汝當奉持。
汝當奉持:阿難哪!你應該依這個法修行。
C3當機獲益(分三)
D1敘述所聞 D2頓悟禪那 D3漸證二果
今D1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說是語已:佛說這部經的名字之後,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即刻這阿難和在會的一切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都一同蒙受如來開示祕密的這種印,這個大白傘蓋的妙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並兼聽見這部經最徹底、最究竟、最了義的這些個名目,這部經的名字。
D2頓悟禪那
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頓悟禪那:「禪那」是印度語,翻到中文叫「思惟修」。「頓悟」就是開悟了。怎麼叫「頓悟」呢?頓悟是很快地就開悟了,即刻就開悟了,very quickly。修進聖位:修行向聖人的果位,也就是佛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妙理」,也就是智慧;「虛凝」,就空空洞洞的。他們每一個人的智慧都增加了,心裏的思慮也都沒有了,言其幾幾乎就到如來藏性的本體上了!
D3漸證二果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這時候,阿難也證得二果了。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八十八品的見惑,又斷除欲界的前六品煩惱(思惑)。這個「微細煩惱」,就是不容易察覺的,很微細很微細的。這種煩惱,在你自性裏頭不容易覺察到的,但是阿難尊者現在把這個煩惱也都斷了。
B2助道別詳護定要法(分二)
C1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 C2辨五魔令識以護墮落 C1分二
D1阿難請問 D2如來詳答 D1分三
E1謝前述益 E2總問諸趣 E3別詳地獄
今E1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即從座起:阿難當時,就從座起來。他因為聽見佛所說的法,斷除了微細的煩惱,所以就從座起來,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佛有大威 德,能折伏眾生。怎麼叫折伏呢?本來眾生很剛強的,什麼也不相信——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不信報應,什麼也都不信的。那麼佛能以善巧方便,用一種的威德來 教化眾生。「威」,就是有威可畏,令眾生折伏。「德」,就是攝受。這折、攝二門,也就是折伏法、攝受法。折伏,就是折伏剛強的眾生;攝受,攝受這一種信受 的眾生,即信佛的,就是這種不剛強的眾生。不剛強的眾生,佛就用攝受的法門,就好像磁石吸鐵,這兒有磁石,那個鐵自然就吸來了,攝受就是這種的意思。所以 有德,就可以攝受一切的眾生;有威,就可以折伏一切眾生。
慈音無遮:世尊這個慈悲的音聲沒有限量,沒有遮限的,這麼樣子,就是普度。佛的慈音普遍而沒有限量的,善開眾生微細沈惑:善自開化一切眾生的微細沈惑。本來眾生對於這個微細的沈惑不明白,那麼佛這麼給指出來。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使令我阿難今天身也覺得快樂,心也覺得快樂,說不出那麼快樂了,得著我生平沒有的這種大益處。
E2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妙明」,就是這個真心。「真淨妙心」,也就是這個心。世尊!要是這個妙明的真心,本來它是周遍法界的,是圓滿而無欠無餘的。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像這個樣子,乃至於不單人,還有一切的草木。「草木」就是無情的一種的眾生。「蝡」,就好像蟲子;「動」,這個會動,但不動得太多;「蝡動」,言其最微細的這個生命。「含靈」,也是最小的這種動物,牠沒有多大的靈性,少少的。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那麼不單人,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都是本元真如,都具足如來成佛的真體。
佛體真實:這個佛的本體是真實的。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怎麼說又有這個「地獄」、又有「餓鬼」、又有「畜生」、又有「修羅」、又有「人」、又有「天」這麼多的六道輪迴?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這一些個六道輪迴,是它本來就有的呢?還是眾生這種妄習生起來的呢?我很不明白這個道理。
E3別詳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我為什麼問地獄、餓鬼這個道理,為什麼我不明白呢?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因為,世尊!好像這個寶蓮香比丘尼,她受過菩薩戒的。可是她不守菩薩戒,她自己還偷偷摸摸地去行淫欲,這是故意去行淫欲。你猜她怎麼說啊?她說得更漂亮!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她 就說假話,她對人怎麼講呢?她說這個淫欲,這也不是殺生,也不是偷盜,這就是男女一種欲樂嘛!一種的快樂,這有什麼過錯呢?這不過是佛說要戒,我認為這不 需要戒的,沒有關係嘛!它不是犯什麼大罪嘛!這是男女一種快樂的行為,有什麼罪過?她這麼樣講,自己講得滿天理直氣壯,覺得很有道理。她說:「沒有業報! 這個行淫欲,你隨便!你行得越多越不要緊的。」她是一個比丘尼,提倡淫欲!
發是語已:這話說完了之後,你說怎麼樣啊?哈,不要緊嗎?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就在這個女根——這女根,不要怎麼樣詳細講,大家也明白了。男根、女根哪!就在那個女根生大猛火,就著了火了。啊,你說厲害不厲害?相信這個時候,燒得她呱呱叫的,燒得她大哭大叫的。這時候,又不說沒有罪過了。
後於節節:那麼女根生 大猛火了以後,你說怎麼樣啊?每一個骨節都生猛火了!因為男女淫欲那個時候,覺得這周身骨節都鬆懈了,以為是快樂。其實,那就是拼命掙死呢!就想要快點 死、快點死,就怕死得慢!那時候,男的女的都不要命了,就快點死的好。所以,這就是往地獄裏鑽、往地獄裏拱呢!她節節都著了火,因為淫欲就是屬火的,你淫 欲心大了,就會有一種火,慾火、慾火嘛!猛火燒然:猛火著得消防隊、救火車也都沒有辦法了!為什麼?她這個火是從她自己的慾太重而起的,所以消防員、防火車,多少水龍也救不了這個火了!
救不了了,怎麼樣啊?沒有第二條路走,墮無間獄:就墮無間地獄了。這個無間地獄,時候也沒有間;身在地獄裏頭,一人也滿,多人也滿,也沒有空間。一受這無間地獄,不知道經過多少個大劫,所以這時間和空間都沒有間,罪苦也無間、生死也無間。
她墮地獄以後,你猜她怎麼樣啊?每一 天在骨節裏頭,都有鐵嘴的鳥和鐵嘴的蟲子,從她這骨節裏鑽進去又鑽出來,鑽進去又鑽出來。最要緊的,就是從女根那兒,鑽進去又出來,鑽進去又出來,令她在 一鑽一咬的時候,就把她咬死了!這個地獄裏,有那種巧風,一吹,她又活了。那麼一日一夜萬死萬生,說不上死了多少次,生了多少次,死過去又活過來,死過去 又活過來,就這樣子!
好淫的人——我告訴你!到地獄裏,有 一個銅柱,這銅柱裏邊是用火燒的,把這個人就放在那個銅柱頂上,這就叫「炮烙」。這個人看這銅柱,看的不是個銅柱,男的看這銅柱就是個女的,女的看見這銅 柱就是個男的。那麼他看見,以為是自己在生時候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就去親近了;因為他不認為它是銅柱,到那兒就抱上了。這一抱怎麼樣?本來那個銅柱裏頭 是火,就被這個銅柱把身上燒得皮都烙焦了。這樣子,他身上痛了,往旁邊一看,又有一張鐵床。這鐵床上頭,要是男人,看那個鐵床上就有女人;女人看那個鐵 床,就有一個男人在那個地方。所以他又往那個地方跑,跑到那個床,那鐵床也是火燒紅的。怎麼這樣子呢?這就因為他這個淫業太重了,所以到處都受這種果報。 這是在地獄受這種果報。
這寶蓮香比丘尼,也就是受這種果報,生陷地獄。你看,妳再講說這個淫欲不是殺、不是偷,沒有業報?這時候,她知道有業報也來不及了,所謂後悔遲了!你說,這是在佛住世的時候,比丘尼也有這樣不守規矩的;不是說現在的比丘尼不守規矩,過去也有不守規矩的。
琉璃大王:你們以前在 華盛頓University(大學),聽過「琉璃大王滅釋種」這個公案沒有?現在我給大家講一講。這琉璃大王和釋迦牟尼佛是親戚,什麼親戚呢?本來不是什 麼真正的親戚。這琉璃大王的父親也是一個國的國王,就向瞿曇種族求婚,要娶一個皇后。瞿曇種族比琉璃大王他父親這個種族是尊貴一點,就不歡喜把自己的女兒 配給琉璃大王的父親,可是又不敢拒絕他。為什麼?他有勢力,如果拒絕,恐怕就惹出麻煩來。於是就用一個婢女,大約生得也很美貌,就冒充瞿曇的種族,配給琉 璃大王他父親,那麼就生了這個琉璃大王。
琉璃大王在小的時候,正有人給佛造一 座廟,就設一個法堂,也設了一個法座。法座剛造好了,琉璃大王那時候是小孩子,佛都沒有上去講經說法呢,這個小孩子就先上去坐到佛的那個座位上。坐上了, 佛的弟子和瞿曇這些個人就罵他:「你這一個奴婢生的小孩子,怎麼能坐到佛的座位呢?」
這個時候,這個小孩子一聽這些人罵他 是奴婢生的,就不高興了,就告訴一個照管他的人說:「等我將來做皇帝的時候,你要告訴我這一句話,不然到時候我會忘了!這些個釋種罵我是奴婢生的小孩子, 你要提醒我,我要報仇的!」果然等他做了皇帝,他這個使臣就告訴他說:「你記得不記得瞿曇種族罵你是婢女生的小孩子啊?」他說:「喔,我忘了!現在你告訴 我,我想起了!趕快發兵,去把瞿曇的人給我統統都殺了,連佛也殺了!」就發兵去殺釋種。
目連尊者就對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琉 璃大王,現在他要把瞿曇的種族(釋迦的種族)都給殺了,我們要想法子救的!」佛當時也不出聲,沒有答覆他。那麼目連尊者就顯了神通,他用他一個寶缽裝了五 百個釋種,送到天上去。「放到天上,這回你一定殺不了了!」他以為他救了五百個釋種。
等琉璃大王把釋種殺完了之後,目連尊者就告訴釋迦牟尼佛說:「我用我寶缽把釋種救出來五百個,現在可以把他們放出來了!」他把缽從天上拿下來一看,這五百個釋種已經都變成血水了。目連尊者就問說:「我怎麼救不了這些個釋種的生命呢?這是什麼道理呢?」就問佛這種因果。
釋迦牟尼佛說了,唉,你不知道啊!在 因地,以前有一個地方天旱,有一個水池子裏頭有很多魚,就有兩個魚王,一個魚王叫麩,一個魚王就叫多舌。那麼這個水池子沒有水,這個地方的人也沒有什麼東 西吃,就把這些魚都吃了。沒有魚吃時,這兩個魚王都鑽到泥裏頭去,這些人看見泥在那兒動彈,於是把泥刨開,裏邊又有兩條大魚——就是麩和多舌。
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個小孩子,這一些個 釋種就是那時候吃魚的這些人。那小孩子看見這兩條大魚出來了,他拿著一條木棍,照著魚頭就打了三下。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後,頭就痛了三天。那麼麩這個 魚王,現在就是琉璃大王;這個多舌,就是告訴琉璃大王說「釋種罵他」的使臣。所以現在他應該滅釋種,釋迦牟尼佛雖然成佛了,也救不了這種的定業,這叫「定 業不可轉」。這個公案叫「琉璃大王滅釋種」。
善星比丘:這善星比丘 盡胡說八道,專門邪知邪見,他講法不依照佛所說的法去講,自己別開生面、獨出心裁。他怎麼樣別開生面?譬如佛說要戒殺,他說:「不,不需要戒殺的!為什麼 你要戒殺呢?這個生生死死的眾生,就是給人預備,要人吃牠的嘛!你如果不吃牠,留著牠做什麼?牠也沒有什麼智慧!」他說,佛所說戒殺生的法不對。
本來這位善星比丘也是跟佛出家的,但 是他反對佛所說的法,佛說這個,他就總有個問號。所以一班沒有智慧的比丘,就跟著他學去了,說:「他講這對呀!殺生有什麼罪過呢?」就好像那寶蓮香比丘尼 說:「淫欲有什麼罪過呢?」他說:「偷盜?那是沒有,他才偷的嘛!若有,他就不偷了嘛!那你沒有,如果不偷,怎麼能生活?」他也講出個道理來。殺、盜、 淫、妄、酒他都讚歎,反對佛所立的戒,所以他就胡說八道!
琉璃為誅瞿曇族姓:琉璃大王為了殺這個瞿曇族姓——就殺釋種。善星妄說一切法空:善星比丘什麼他都說空的,他說:「殺人是空的,偷盜也是空的,無論什麼都沒有。業無體性,你造什麼業?你把那個業拿來我看看。沒有嘛!」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這不是說等死了再下地獄,這琉璃大王、善星比丘和寶蓮香比丘尼,就這麼活著,帶著肉身墮地獄的。
所以阿難就問佛這種因緣。此諸地獄為有定處:這個寶蓮香比丘尼、善星比丘和琉璃大王,他們都生陷地獄了。可是這個地獄是有一定的地方嗎?為復自然:或者是自自然然地生出來的呢?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彼」, 就是寶蓮香和善星比丘、琉璃大王。他們所造的這種業,每一個人自己受自己的果報。這是什麼道理呢?究竟這個地獄,是預先給他們預備的呢?還是他們自己造出 來的呢?這個地獄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是怎麼樣子自己造出這個業,受這果報?是好像人間的監獄是現成預備的,有人犯罪了,就把他放到那個監獄裏呢?還是 等到他造這個業,這個獄自己現出的呢?
阿難尊者自己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惟垂大慈:我希望佛大慈悲開發童蒙:我想,我阿難就像一個小孩子似的,對這個道理不懂。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叫一切持戒修行,守著戒律的這些個眾生,聽見佛所說的這個決定義。歡喜頂戴:這麼歡喜,又好像放到頭頂上這麼恭敬地受持,謹潔無犯:修得清清淨淨的,很謹慎、很潔白的,不犯禁戒;這是我希望佛開示的!
D2如來詳答(分四)
E1讚歎許說 E2備明諸趣 E3結妄勸離 E4判決邪正
今E1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聽阿難這樣的請問,請問未來一切眾生謹守戒律的這種說法,所以佛非常歡喜。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佛說:「你這一個問,真是最對機了!是最好的了!」「快哉」,是說你應當問這個道理。令諸眾生不入邪見:使令未來的一切眾生和現在的一切眾生,不落邪知邪見,能得到正知正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現在諦實而聽,我給你講一講。
E2備明諸趣(分二)
F1略示情想為升墜根由 F2詳示墜升有因果差別 F1分三
G1約積習分判情想 G2約臨終別示升墜 G3結有處以顯別同 G1分二
H1依真起妄分內外 H2釋成墜升由情想
今H1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哪!一切眾生實本真淨:一切眾生本來是清淨的。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為依真起妄,就生了一種無明、一種妄見。有這種妄的見分,於是就有妄的這種習氣生出來了。因此分開內分、外分:因為有妄的習氣,所以就分出來兩種:有身外邊妄的習氣,又有身裏邊妄的習氣。
H2釋成墜升由情想(分二)
I1內分屬情故墜 I2外分屬想故升
今I1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什麼叫做「內分」呢?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內分就是眾生的身內,這個身內有什麼呢?有一切的愛欲,又有一切的染污法;因為這一種愛欲和染污,又發生一種妄的情。情積不休:這個情,今生積到來生,來生再來生,日積月累,積累多了不休息,總有這種愛的情。能生愛水:這個情,就會生出一種愛水的。
是故眾生:怎麼說眾生會有一種愛染,這愛染就有一種情感,這種情感久而久之不休息,就生一種愛水。因為這個,所以這一切的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心裏想吃好東西,這一想吃好東西,口裏就饞欲流涎,就流口水了。為什麼有口水出呢?就饞了。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心 裏想以前的這個人,以前的什麼人呢?親戚、朋友,或者六親眷屬等和你最有緣的人,他死了,你想起來,眼睛裏就會有眼淚。或者他和你好得最好了,那麼他死 了,你生一種恨心,恨什麼呢?「啊,這個天地呀!怎麼叫他死得這麼快呢?我和他這麼好,怎麼他死了?」心裏有一種怨恨。或者憐惜他,也會有眼淚出;或者恨 到極點,也會有眼淚在眼睛裏邊。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貪心若重的人,心裏頭想發財的,做夢都想要發財,心裏有一種愛涎。這涎在心裏頭,這個人身上就有一種潤澤;「光潤」,就很美麗的。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啊,看見一個很美麗的人,心裏就生一種淫欲的心!在這個時候,男女這兩種的根自然就有這個精液流出來。你說奇怪不奇怪?
阿難哪!諸愛雖別:雖然有種種的愛不同。可是流結是同:他這種流轉的結積是一樣的,凝結是一樣的。潤濕不昇,自然從墜:那麼「潤濕」,就不會往上昇,因這個情,自然就會墮落的。此名內分:這個叫內分。
I2外分屬想故升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編按】:從「能生勝氣……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為一九七四年之補講。
阿難哪!什麼叫外分?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外分就是在眾生這個身外邊。因諸渴仰:「渴」,就是渴想;「仰」,就是仰慕。仰慕渴想,也就是一種的愛染。為什麼仰慕渴想呢?也就有一種愛心。發明虛想:在這個時候,就發明出一種虛妄的想像。想積不休:你這種想,想來想去,今天也想、明天也想,前生也想、今生也想,以前這個劫也想、現在這個劫也想;想得不知多久了,總也不休息。能生勝氣:能生這種殊勝之氣,也就是能生這種特別的靈感。
在前邊這一段文說,一切的眾生分內、分外。現在這分外,就因為有一切的渴仰——渴,就是好像渴了要喝水;仰,就是仰慕。因為有這種渴求仰慕,就會生出一種虛想;這虛想,你不停止它來想,久而久之,就會生出一種殊勝之氣,也就是這種特別的靈感。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因為這個,所以一切的眾生若一心修持戒律。「禁」,就是有所不做的,你不可以做這個事情。不可以做什麼呢?不可以做壞事、不可以做惡事、不可以犯戒,所以這叫心持禁戒。你不應該做的不要做,心裏修持這種戒律。舉身輕清:你若能持戒律,你這個身體就覺得很輕清了,走路也飄飄的樣子,很輕的,心裏也很清淨的。
心持咒印:「咒」,有種種的咒。「印」,也就是持咒這個以心印心的法門,你這兒念,就有感應了,這叫「印」。無論持那一種咒,你若心持咒印,你有一個咒來念、來修持,專持一種咒,就顧盼雄毅:「顧盼」,就是前後左右這麼看;「雄」,就這個心好像大英雄的樣子;「毅」,就很有毅力的。「顧盼雄毅」,就是什麼也都不怕。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你心裏常常的想要生到天上,去做天上的天人,你在做夢的時候,就會飛到空中去了。「飛舉」,也就是飛到空中去。因為想要上天,所以做夢就飛到空中去了。
心存佛國:你心裏要是想要生到極樂世界去,想要生到佛國,聖境冥現: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和白鶴、孔雀、鸚鵡、迦陵頻伽這些小鳥,這些個境界冥現,就是在默默中現出來,人家看不見,你看見了;人家不知道,你知道了。例如東方藥師琉璃世界也看見了,這是冥現。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你事奉善知識,就是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善知識,把自己的身也不要了,命也看得很輕的,不那麼執著。因為要親近善知識、事奉善知識,把自己的身命都看得很平常,沒有像事奉善知識那麼樣重要。
阿難:佛又叫一聲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這一般眾生心裏所想的,雖然是不同,但他們得到輕安自在,或者往上昇,這是一樣的。飛動不沈,自然超越:往上昇,飛得動的,就不會墮落,不會向下降,自自然然的就超越一切。「超」,是高超;「越」,越過一切去了。此名外分:這個就是眾生外分的事情。
G2約臨終別示升墜(分二)
H1臨終相現 H2升墜分量
今H1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阿難:佛又叫一聲阿難,你知道嗎?一切世間,生死相續:這個世間的眾生,都生了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麼循環不斷,在六道輪迴裏頭轉來轉去,所以叫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這個生,是從順習,眾生都願意隨著這個生;死的時候,就是隨業報變遷而流轉,即隨他自己所造的業去流轉。
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人在第八識沒有離開之前,這叫未捨煖觸。等這個眾生臨命終的時候,六識都去了,七識也走了,就剩第八識沒有走。這第八識從什麼地方走,什麼地方就是煖的、熱的。
譬如:要是這第八識從腳心走,這腳心 就是熱的;從腿上走,腿就是熱的;從腰上走,腰就是熱的;從頭上走,那麼頭上就是熱的。這熱的,就叫煖觸;這個煖觸,就是最後那個第八識離開身體的時候。 這時候,這是一個現陰,現在的這個五陰身。那麼中陰身呢,就是離開身體之後,那叫「中陰身」。在這個時候,中陰身沒有成,這叫「現陰」,現在在身上這個 陰。
這個陰你修好了,他就成佛;你不修 行,他就是鬼。所以有的人問說有鬼沒有?你要知道有沒有鬼,你先要知道有沒有佛。你若知道有佛,那就一定有鬼;你若不知道有佛,也不知道有鬼。你若知道有 人,也就有鬼,也就有佛,這都是這一個變的。這一個,死了之後叫「中陰身」,現在在人的身上叫「現陰身」,也叫靈魂,也叫佛性,都是這個!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他這一生,做善事就生天,做惡事就墮地獄;你造什麼業,在這個時候就要受什麼果報。你若做善功德多,就會從頭上走;你若造罪孽過多,就會從腳上走。那麼從上走,這是上昇;從下邊走,這是下墜,這是墮落了。所以這都有一個表法、表現,所以說「俱時頓現」,即刻都現出了。
就因為這個,念佛的法門是這樣子,其 他坐禪的法門、持咒的法門和學教的法門也都是這樣子的;都是你在平時若沒有這個習慣,等到用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所謂「閒時不燒香,著急抱佛腳」,你閒的 時候不去燒香,不拜佛,等一有事情就抱佛腳了:「佛啊!您慈悲了,要幫助我,保護我!」平時他把佛都忘到九宵雲外去,一有了急難事情,人該念佛了!中國人 多數這樣子,外國人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中國人一有什麼急難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拼命這麼念了;沒有事的時候,他就忘了!多數是這個 樣子。所以明白佛法的人,就不會這樣子;平時時時刻刻念佛、修行,都要用功的。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眾生都不願意死,這叫「死逆」;眾生都願意活著,所以這叫「生順」。這個死和生,順和逆這二種習性相交。
H2升墜分量(分三)
I1升而不墜 I2不升不墜 I3墜而不升
今I1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純想即飛:「純想」,就是沒有情,單單有這一個想。這個情,是屬陰的;這個想,就屬陽的。怎麼叫「純想」呢?就是專一了,就是一個想,沒有旁的念頭,也就是一種真誠。
我們人,好像吃東西、飲酒、吸菸,一 切一切,這都是由這個想。想要做這個事情,才有這個事情;想不做這個事情,就沒有這個事情。我想要吃好東西,就去買一點好東西來吃;想要穿一件好衣服,就 買一件好衣服來穿;我想要飲酒,就去買一瓶白蘭地來飲一飲,或者中國那個竹葉青,又什麼茅台那種的,啊,那種酒,真好飲!最好的那高粱酒。我這一講,歡喜 飲酒的人,也就會流口水了:「啊,真不錯的!」心裏就動彈了!
歡喜抽菸的人,總想:啊,這個菸是不 錯!什麼牌子的菸是好,心裏總想要用這個東西。遇著一個善知識,就叫他戒了,叫他戒菸,叫他不吃肉,叫他不飲酒。這個人也很聽話的,也不抽菸、也不飲酒、 也不吃肉了。可是怎麼樣啊?因為總有個想,想著要抽菸、要喝酒、要吃肉的,於是在做夢的時候,就抽菸、又喝酒、又吃肉。為什麼?也就因為有這個想。在醒著 時候,不去做了;做夢的時候,就大口酒、大口肉、又抽香菸,什麼都有了。
一醒的時候,還是個夢,又後悔了: 「唉,我已經戒了菸、戒了酒、戒了肉了,現在怎麼又吃這些東西呢?又用這個東西呢?」你說這個,這就由這個「想」來造成的。所以方才我說:「在病的時候, 作不得主。」就在夢中的時候,也作不得主!這個都是的的確確的,這真是老老實實的道理。
那麼「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就那單單一個想,你若是想到極點了,就會飛了。飛到什麼地方去啊?等你命終的時候,就飛到天上,一定會生到天上去。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假設你這個想,總在心裏頭,但你不想昇天,你就想自己求一點智慧、求一點福報,心心念念總想這個福和慧。
佛是福慧兩足,所以叫「兩足尊」。你 就想:我也要修福,又要修慧。「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那個大笨象身上戴著一串瓔珞珠,雖然牠戴瓔珞珠,這是好了,牠有福,但是牠沒有智慧。「修慧不 修福,羅漢應供薄」,你單單求智慧,不修福報。求智慧怎麼樣啊?就學習經典、打坐,但是你也不做功德,不肯布施。你若想修福,怎麼樣呢?就在三寶面前要種 福,每逢或者佛誕、菩薩誕辰,或者是你自己的誕辰,或者是有什麼特殊的情形,或者初一、十五,都應該做功德。
我們佛教徒,在每逢佛、菩薩聖誕日的 時候,都應該盡自己的能力來做功德。做功德,就是行布施。你在三寶面前來做功德,然後你才能有福;你若不做功德呢?就沒有福。如果你單單想要求開智慧,不 修福、不求福,就「羅漢應供薄」,等你證阿羅漢果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為什麼?以前你不供養人家嘛!你不供養人,所以你成羅漢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 你。所以你想要有人供養你,也就要先供養人。這就好像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樣的道理。所以他心裏想修福兼修慧,這都可以有了。
及與淨願:或者你發一個淨願。什麼淨願呢?譬如說:「願生西方淨土中」,我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都叫「淨願」。你或者願意生到東方,願意生到西方,願意生到什麼地方,這都叫淨願。自然心開:自然你心裏也就開悟了。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見著十方佛、一切的淨土,你只要願意往哪個地方生去,就可以生到那個國土裏去。
【編按】:以下是宣公上人一九七四年另一次補講,特此錄出。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假設這個中陰身,若是在飛心中走的,又有福報,又有智慧。及與淨願:或者你純想就生天,你要是有福有慧,就更好一點。你或者有淨願——淨願,就發願,願意生到那一個佛的國土去。自然心開:這時候,這個心自然就開朗了,就明白了。見十方佛、一切淨土:能以在臨終這個時候見十方佛,所有佛的淨土也都見了。隨願往生:你願意生到那一個佛國土,就生到那一個佛國土去了。
——一九七四年補講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