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方廣經卷中(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向自説。過去有佛名寶勝。苦惱眾生。一聞名字。命終生天。今復請我。說諸佛名。使諸眾生。離苦出世。是故我今。為汝及眾。具為三寶。理是一寶。隨順說三。若人聞者。至心憶念。欲壽終時。值善知識。教令三稱。三寶名字。作如是言。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如是唱已。其人命終。不到三塗[188]。隨意所樂。十方世界。皆得往生。應奉諸佛。見諸菩薩。文殊普賢。宣說大乘。大通方廣。即聞法已。應時獲得。無生法忍 。善男子。若人曠劫。廣修諸行。深種善根。今得聞此。三寶[189]名字。

 

爾時。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三寶 。一相[190]耶。二相[191]耶。三相[192]耶。如其一相。即是一歸。如其三相。即是三歸。如其三歸。佛法別體。僧亦如是。若是三歸。眾生見三億劫行道。不會一乘。唯願世尊。利益眾生。為我説之。我聞是已。亦為眾生。分别解説。於佛滅後。若有聞者。即得住於三菩提[193]道。

 

爾時。佛讚信相菩薩。善哉[194]善哉。善男子。乃能問佛。如是大事。問大事者。非一地二地三地七地八地。唯有十地[195]。法雲[196]大士。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今諦聽。當為說之。善男子[197]。一切眾生。曠劫[198]以來。無明[199]所蔽。三界牢獄。生死流轉。眾怖交集。六道往來。無歸依處。是故歸命天神[200]。投身外道。自縛手足。害生求命。無免時患。兼復避火投淵。俱不免患。是故大聖如來。哀從定起。愍彼長迷。開演三寶。為真依處。初為始學二乘之人。說於梯橙,別體三寶。後為久循梵行[201]大士。說於究竟一體[202]三寶。於一佛寶。即有法僧。善男子。何故名寶。譬如世間七寶[203]。可以濟命。是故三寶在世。導養法身[204]。能續行者。智慧身命。謂之寶也。別相三寶者。佛現王宫。二應法身。言是菩薩。為度眾生。修行苦行。道場樹下。始成正覺。自覺覺人。故號為佛。佛名覺者。僧名受化。弟子從教得理。故名為僧。僧有二種。一者和合。得名為僧。二者無爲[205]。 亦名為僧。得無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無爲。迷惑相續。證結盡無。為已滅諸結。聖眾共住。和合不諍。以此二義。故得名僧。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惡之法。有爲 無爲。諸佛道理。惡法可離。善法可崇。并為心軌。皆是法寶。是故佛僧二寶。人異體别。法與僧佛。體同難别。何以取别。或有人言。佛僧二寶。但取假名行人。 行人所得五分法身[206]。諸善功德。判為法寶。此義不然。何以故。今日以此諸善功德。得成於人。離法無人。何得別人。并為二寶。今釋人法。有同有異。以法成人。法屬於人。是以故説。五分法身。十力無畏。三十二相[207]。八十種好[208]。諸波羅蜜。無量三昧。以爲佛寶。小乘五分。説為僧寶。此諸功德。有爲無爲。法相道理。可爲軌用。復名法寶。此則同體。雖說二義。亦有法體。異佛法僧。如是法寶。已說此三。眾生歸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一切行人。雖得免麁[209]。細苦未盡。是故爲説。至極三寶。明昔日三寶。言佛有苦。法是無常[210]。僧亦無常。是苦非真依處。今說常住行者。覺了法性理空。永離八倒[211]。 無有生滅動求之苦。為真依處。名為佛寶。所得常法。軌用至極。名真法寶。常住行者。會真法性。證常住無爲。故名為僧。亦以八倒永盡。與凡聖眾。一切和合。 永無諍訟。故名僧寶。昔日三寶。異人別法。今之三寶。於一佛一體。分爲法僧。以是義故。我爲汝説。一相三寶。今諸眾生。趣向一乘。 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當觀何事。求於大乘。佛言。善男子。當觀三界無常。以求大乘。信相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名為觀於無常。佛言。欲觀無常。除其煩惱。當 行正念。慈悲為首。說法度人。而不取證。是名菩薩。不捨眾生。為求大乘。

 

[188]三塗: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89]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0]一相:唯一真實的相。【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1]二相:﹝ 舊名二識,出宗鏡錄﹞〔一、所緣境相〕,謂心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其相顯現于外,是名所緣境相。〔二、能緣識相〕,謂眼識乃至意識,能緣六塵之境, 其相顯現于內,是名能緣識相。(眼識乃至意識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明,一如 《三藏法數》】

 

[192]三相: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3]三菩提:1.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華譯為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2.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 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 到的正覺;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4]善哉:梵語娑度,義譯曰善哉。稱讚之辭也。

 

[195]十地:﹝出楞嚴經﹞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得法喜者,謂於證得之法而生喜樂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離垢地〕,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云: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情見者,謂依情分別之見也。)

〔四、焰慧地〕,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分證者,謂菩薩於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之海者,以其深廣,無法而不容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196]法雲:(喻)佛說法如雲,普蔭一切眾生,使得清涼自在。【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7]善男子:(術語)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聞法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98]曠劫:對很久遠的過去叫做曠劫,若對很久遠未來則叫做永劫。【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199]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00]天神:梵語曰泥縛多,為梵天,帝釋等一切天眾之總稱。無量壽經下曰:「如是眾惡,天神記識。」【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01]梵行:清淨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02]一體:﹝出法界觀﹞一體者,常住真心之體也。自性清淨,一體無二;妄想忽生,境界頓現。於是有情眾生,無情國土,從一真心,妄分為二。當知有情無情,皆是眾生自心所變,實非外物。故頌云:情與非情共一體。是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203]七寶: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04]法身: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淨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205]無為: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06]五 分法身: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 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陳義孝《佛學常見辭 匯》】

 

[207]三十二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

 

[208]八 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 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 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脣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 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 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 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 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09]麁:粗疏,不精密。廣東音:粗。(粵語:tsou1。普通話:cu1。)

 

[210]無常:無有常住。【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11]八倒: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為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倒。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