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頌(分二)
1.頌記憍陳如及五百 K2.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今K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因為悲心切切,恐怕眾生不明白,所以用偈頌再重複說一說這個義理。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最初解這位憍陳如比丘,他於來世應該 見到無量無數那麼多的佛,承事供養,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過無量劫之後,他就成佛了。他成佛之後,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常放光明智慧,也圓滿具足 一切的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這一位佛的名字,十方眾生都聞到,是十方眾生所恭敬的;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常常演說無上的妙道,所以他的名號 就叫普明如來。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普明如來的國土非常清淨,所有的菩薩 都非常勇猛精進,咸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他們都到最微妙的樓閣,樓閣的門戶重重無盡,所以是妙樓閣;他們能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遊玩,作遊戲三昧,以無上供 具,奉獻於諸佛:用無上的供具,或者寶珠、宮殿,或者種種七寶,來供養諸佛。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作完這種供養,心生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 力:很快就回到本有的國土裏,他們因為有以上所說這種種的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這位佛的壽命,有六萬大 劫那麼長;正法住世,有十二萬劫那麼長;像法住世,也有二十四萬大劫那麼長。法滅天人憂:這位佛,在法滅之後,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生憂愁了。其五百比 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這五百阿羅漢,一個挨著一個,都應該成佛了;這五百個羅漢和憍陳如尊者,都是名為普明如來。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 作佛:他們互相輾轉而授記,等我入涅槃之後,某某個比丘,就應該成佛了;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他所化的世間,就像我現在這娑婆世界說的一樣,國土之嚴 淨,及諸神通力:國土那種莊嚴清淨,以及一切神通的力量。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菩薩和聲聞眾等,正法住世及像法住世,或者壽 命多長、劫有多少,就如同前面我給普明如來授記時所說的一樣。

2.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迦葉,你已經知道我所說的這個道理 了,你是眾中一個長老,你應該知道我為這五百個得到自在神通的阿羅漢授記;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以及其餘的這些個聲聞眾,這就是包括一千二百五十個弟 子,也就好像這五百個羅漢次第當成佛一樣,也都叫普明如來。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現在沒有在這個法會的,你應該替我來告訴他,說他也有機會成佛,我現 在都給他們授記了,你不要忘了!

3.領解(分二)
1.長行 J2.重頌J1(分二)
1.經家敘喜 K2.自陳領解
今K1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在這時候,這五百阿羅漢在釋 迦牟尼佛面前,得到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歡喜踊躍:他們所希望的,就是想要得到授記;現在已經滿足了,所以就歡喜得跳起來。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 禮足:這時候,他們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來到佛的前面,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悔過自責:自己在佛前悔過。

我們人若能知道悔過,就是聖賢的行為;若是不知道悔過,就是最 愚癡人的行為。你看這些阿羅漢,現在於佛前都知道悔過了。悔,是悔其前愆,以前所做的錯了,自己責罰自己。為什麼悔過自責呢?因為他們以前得少為足──就 是自己沒有得到究竟的涅槃,他以為得到究竟的涅槃了;所以悔過自責,認為自己是錯誤了。

2.自陳領解(分二)
1.法說  L2.喻說
今L1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世出世之尊!我們這些 阿羅漢,常常作這種的想念,自已以為自己得到究竟了,證阿羅漢果,就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了,也不需要成佛,也不需要度眾生,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天 到晚就是得到自在了。自在,就是他安安樂樂的,什麼也不管了,也不求成佛道、不求度眾生,這做自了漢,以為已經得到究竟滅度了。今乃知之,如無智者:現在 我們才知道自己是沒有智慧的愚癡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情形是什麼樣呢?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我們所應該得的,是佛的智慧;而我們不求佛的智慧,以為自己就是滿足了!這真是大錯而特錯。我們自己以小果阿羅漢這種的智慧,就作為圓滿了,作為是究竟滅度了。

2.喻說(分二)
1.立喻 M2.法合 M1(分二)
1.醉酒不覺喻 N2.親友覺悟喻
今N1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世尊!現在我舉一個譬 喻,好像有一個人到親友家,醉酒而臥。這個人,就譬喻著自己;親友家,就是到佛的家裏;醉,是昏迷、愚癡癡,就醉了;酒,就表示被這色、聲、香、味、觸五 欲所迷了!被「五欲的酒」和「愚癡的醉」醉住了,就躺下了。躺下而臥,這就是表示得少為足,在這個地方得到自在了。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這時候,佛因為在此地眾生度完了,要到其 他的世界去度眾生。這「親友」就是佛;官事當行,就是譬喻此地緣盡了,應該到其他世界去教化眾生。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這時候,佛以無價寶珠繫在他的衣 裏。無價寶珠,就是實相的本體,就是本有的佛性;繫其衣裏,就是以實相的妙理來教化眾生。與之而去:與之,就是用大乘法來教化他,就去了。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可是這個人沒有大的智慧,還在愚癡和五欲 的醉夢之中;在那兒躺著,自己也不知道接受大乘佛法了。起已遊行,到於他國:那麼得稍微醒一點,又想要求佛法,於是到各處去遊行,就是去求小乘法。為衣食 故:為正道衣和助道食,勤力求索,甚大艱難:為求小乘法很辛苦,得各處去求;這種的艱難,是太不容易了。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少有所得,就是得少為足; 在這小乘裏,得到一點小境界,就以為夠了。這是說他們得到二乘的涅槃阿羅漢果,就以為已經圓滿了。

2.親友覺悟喻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正在這二乘人得阿羅漢道,就得 少為足;這個時候,又遇到佛了!佛就這樣說了,咄哉丈夫:這也就是「咄哉男子」;咄,是驚嘆詞;驚嘆,英文叫 surprise。丈夫,就是大丈夫,也就是個男子。佛驚嘆說,何為衣食乃至如是:你這個男子、你這個丈夫!你為什麼為這個衣食──就是指正道衣、助道食 ──為著修道,你怎麼窮得這樣子?就是因為你們得少為足,雖然證得四果阿羅漢,就說已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這個世界就剩他一個人了,再什麼 也沒有了,只知道做一個自了漢就算了。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在以前,我想令你們得到大乘的果位、圓滿菩提,令你們得到五欲自恣;就好像這個也是色、聲、香、味、觸似的,都圓滿了。五欲,就表示得到五根、五力,什麼都圓滿了。

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以前在大通佛時,我就教化你 們大乘的佛法。我以大乘的佛乘來教化你們;我以大乘種子教化你們,這猶如得到無價寶珠。今故現在,而汝不知:現在這無價寶珠還仍然在呢!你們沒有把它丟 了,你們這些阿羅漢自己還不知道呢!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你們把大乘法忘了,為了求小乘教,很辛苦的。你們為修道,好像人維持生活似的這麼拼命, 你們太愚癡了!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你現在可用這無價的寶珠,修大乘法,你就能得到你所應得的果位,常常就得到如意了,不會這麼 貧窮。

2.法合(分二)
1.合醉酒不覺喻 N2.合親友覺悟喻
今N1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佛亦如是:佛就像這個親友一樣的,為菩薩時,教化我等:在以前 做妙光菩薩的時候,教化我們這一切的眾生,令發一切智心:釋迦牟尼佛在大通佛時,已經教化我們了,現種種菩薩身而教化我們大乘佛法,令發一切智慧的心。而 尋廢忘,不知不覺:但是我們離開這位菩薩時間太久了,盡掛著五欲,著到色、聲、香、味、觸上了,所以把大乘佛法都忘了,也不知道了,也不會覺悟了。既得阿 羅漢道,自謂滅度:我們既然得到阿羅漢道,自己說這已經究竟滅度了。資生艱難,得少為足:阿羅漢這小乘的果位,就有如那貧窮人生活非常困難,一個樣的;得 到一點點,就已經很滿足了。

2.合親友覺悟喻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可是我們以前所受教這大乘的種子、這大乘的願,還在不失呢!所以我們以前所發的大乘的志願,現在還沒有丟;好像你們現在每一個人,也都知道發願。

你看沒有發過願的人,就不知道發願,不知道這個願怎麼發;發過 願的人,就知道每一個人自己要真正的發願。發願,就是種大乘的種子。你們會發願這些人,大約以前都發過大乘的願,所以現在這麼一提的時候,你們就知道了, 就會發願。你看這部《法華經》,這些羅漢都不會發願,不知道發大乘的願;可是他們以前也都發願過,不過時間太久,都忘了。你們這些不會發願的人,也是以前 都發過,現在因為時間太久了,就更迷了,不知道怎麼樣子好!所以想往前進,又不知道怎樣子進;想要往後退,又恐怕退了更不好;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又生出很 多麻煩了。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現在,佛來覺悟我等,令我等回 憶起來以前所發的志願,佛就這麼說了,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你們各位比丘!你們現在所得到的果位,不是究竟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久令汝等種 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從很久以來,令你們種佛的善根,以方便權巧的緣故,來教化你們二乘的涅槃相,這偏空的理;但是,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你們以 為是真正得到滅度了,這還沒有真正得到滅度呢!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憍陳如等 就又稱了一聲,世尊!我們這一切眾羅漢,現在才知道我們真真實實地是大乘的菩薩,不是阿羅漢;我們現在也得到授這無上正等正覺、佛果位的記莂號。以是因 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以我們得授記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現在都高興得不得了,從來也沒有得過這麼樣的歡喜、這麼樣的快樂。

2.重頌(分二)
1.頌得解歡喜 K2.頌自陳領解
今K1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解本際尊者和這五百阿羅漢等,願意用偈頌來對佛再說一說這個意思。

我等聞無上,安隱受記聲:我們現在這一切的阿羅漢,聽見佛、世 尊,來安慰我們,給我們授記的聲音;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我們得到最大的歡喜,從來也未曾有了,我們頂禮這無量智慧的佛、世尊。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 咎:現在於世尊的面前,生大慚愧心,一想我們真是對不住佛,我們是有罪過了。咎,就是過錯。

2.頌自陳領解(分二)
1.頌法說 L2.頌喻說
今L1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於無量佛寶,得到這少分的有餘涅槃,就自以為足了。就好像無智慧的、最愚癡的那個人,自己滿足了,以為這是可以了、得到究竟了;實際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涅槃。

2.頌喻說(分二)
1.頌立喻 M2.頌法合 M1(分二)
1.頌醉臥不覺喻 N2.頌親友覺悟喻
今N1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阿若憍陳如等就說,我們就譬如一個貧 窮的人,到親戚朋友的家裏去;就是到佛的教裏邊來。貧窮人,就譬喻是眾生;眾生得聞佛教了,就譬如到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這個佛教是最富有 的,是具大富的家庭,其中也有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以法喜禪悅為食。肴膳,就是好吃的東西。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這時候,這位親友因為有官事需要到其 他的國家去,所以就用這無價的寶珠,以這大乘的佛法、佛乘,來給予這個窮人,默與而捨去:默默中,就到其他的世界去教化眾生了。

時臥不覺知:這窮人得到大乘的種子,因為他從來也不明白佛教, 所以佛就教化他大乘佛教,但是他也不覺得,也不知道這是最寶貴的;就在這兒醉了,喝這五欲的酒,喝得他自己也沒有知識,就在這兒醉臥不起。是人既已起,遊 行詣他國:醉醒起來了,就譬喻這個人稍微有點智慧了,就是求小乘法;他不修這大乘法了,又想找其他的小乘法門去了。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求修小乘的 道、求阿羅漢果;因為這小乘的阿羅漢果,也就好像窮人生活非常的困苦艱難一樣。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他得著證了四果阿羅漢,就以為足了、夠了,不願意 再上求佛道了;不覺內衣裏,有無價寶珠:他不知道自己這個法身,這個佛性裏邊,在自己自性裏,已經有大乘的根性,大乘的種子,但是他不知道。

2.頌親友覺悟喻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與珠之親友:這是說,佛說大乘的佛法給這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 沒有注意,反而把這大乘的佛法忘了。好像有一個人來到這兒學佛法,給他說的是開大智慧成佛的法門;他聽是聽過,但是沒有完全明白,時間一久,他又忘了。忘 了這大乘的佛法,他又去找小乘的教;或者跑到印度,或者到暹羅(泰國)、緬甸、錫蘭、尼泊爾,或者又跑到巴基斯坦,去各處找佛法。找來找去,都是小乘教, 所以窮得不得了;這小乘教,就是貧人。他有這大乘的種子,以前學過大乘佛法;他拿它沒當回事,以為是很平常的,反而不修大乘的佛法,去找小乘。找來找去, 非常的困苦艱難;以後又遇到真正大乘法了,所以他又學大乘。

這「珠」,就是大乘佛法。後見此貧人:佛見著這個貧人,或者教 你大乘佛教的這個法師又遇著你了。苦切責之已:苦,是苦口,說你不願意聽的話;婆心,就是一種慈悲心。用這個婆心來責備你,或者罵你一頓,或者對你發脾 氣,但這都是一種慈悲的表現。你不要以為發脾氣,這就是對你不好了;若不發脾氣,你不發這個迴小向大的心。

這是說的佛,「苦切責之已」。苦切,就是佛本來應該講大乘法, 但是他不講,要費了很多麻煩的手續,先說三藏教,然後又說方等教。在方等教,就是「彈偏」,說偏空是不對的;「斥小」,訶叱小乘;「歎大」,讚歎大乘; 「褒圓」,說圓教是最好的。在方等教時,佛就說這個;為什麼要說這個呢?說《法華經》不可以嗎?那時候若說《法華經》,沒有人懂,小乘的人還接受不了;所 以爾後就說般若,這「般若」是將要講大乘圓滿的頓教了,是漸次入大乘的初門。在這個時候,這都叫「苦切責之已」。由這三藏教到般若時,這幾十年──「二十 年般若談」,再加上前邊方等時、阿含時。這幾十年的說法,都是為了要講《法華經》;所以前邊為實施權,開權顯實,這都是苦切責之已,這就是說完了小乘法之 後。

示以所繫珠:指示明白你所繫珠。這就是這位親友,以前用一粒無 價寶珠,繫藏到這個窮人的衣服裏邊;這位親友因為官事當行──就是佛在這個地方的緣盡了,要到其他世界去弘法;雖然到其他世界弘法,但是先前他跟你講過這 大乘的法、種下這個大乘種子,不過你忘了,不修!好像方才我說「跑到各小乘的國家去找佛法」是一樣的。所以現在佛指示明白你,說本來你應該修大乘的,你怎 麼去學這個小乘法呢?這個人因為在小乘裏邊大約時間也久了,他也發覺小乘是很艱難的、很貧窮的。所以,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這個二乘人,見著這無價寶 珠,就是大乘的佛教,他的心裏就生出很大的歡喜心;富有諸財物:所有大乘富有的財寶,這一切的富貴,他都得到了。

你明白大乘法了,這才是真正富有。頭先我看見有人在那兒讀《楞 嚴經》,我非常的歡喜,我說:「你若把《楞嚴經》讀會了,那你就是一個大富財主了。」的確地,有這個佛法到你的心裏,你就是一個最有錢的人;所以果逸說 「沒有得到什麼」,妳連無價寶珠都得到了,在妳衣裏邊你不知道,這可真是的!自己還以為是窮人!

五欲而自恣:這五欲,本來是色、聲、香、味、觸。自恣,這不是 一定說得到五欲;這就說是你得到大乘的妙理了,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你沒有一個地方不得到好處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有一種妙不可思議的這種神通妙 用。所以「五欲而自恣」就比方我們這個色、聲、香、味、觸都充足了,都圓滿了;而自恣,你願意要色就有色,願意要聲就有聲,願意要香就有香,願意要味就有 味,願意要觸就有觸。

這五欲,隨你自己歡喜哪一種;也就是這財、色、名、食、睡五 欲,你什麼都有了,什麼都具足了!你願意睡覺,睡幾萬年都可以,你看!那有多妙!不要說睡幾十年。好像初祖摩訶迦葉在雞足山那兒入定,那就等於睡覺,他在 那兒睡到這時候,幾千年了,這還不算長;這幾萬年,都是就這麼一轉眼的時間。你願意吃東西,所有這法界最美好的東西,你都可以吃;你願意好名嗎?世間人人 都得不到的名,你有了;你願意要財嗎?那是隨便你!到處都是黃金,你伸手,就可以拿到珠寶,什麼都有的。你說這多妙呀!你願意要這個色,那也是什麼地方都 可以有的,一點都不用動腦筋:到什麼地方去得到?不用想!只要你歡喜就有了!這叫五欲而自恣。

2.頌法合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我等亦如是:我們現在聞到這個大乘的佛法,也就像這窮人得到那 衣裏之珠。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世尊在這黑暗的長夜裏,常常地慈悲愍念我們,來教化我們二乘人,令我們發無上的菩提心、發無上的菩提願、 修無上的菩提行。可是,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我們以前非常的愚癡,做了很多的錯事,,但是自己還不知道是錯了。現在得到這個寶珠、得到大乘的佛法、得 到這個法寶,我們知道以前真是太笨了、太蠢了!現在才知道這完全是不對了。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我們以前得到有餘涅槃那種不生不滅的境界,自己就覺得 知足了,認為夠了,我這麼多就可以了!也不找其他的大乘佛法了;證阿羅漢果,以為就是究竟了生死。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現在佛告訴我,令我得到覺悟,說這個不是究竟的滅度,這是在中道一個化城上,不是真的。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若得到佛無上的智慧,那才是究竟;爾,就是爾時。到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得到究竟的滅度、究竟的涅槃了。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我現在從佛這兒,聽見這種大乘的法, 並且給我們這一些個人又授成佛之記,有這種國土的莊嚴,這種不平凡、這種殊勝的事情;乃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輾轉先給須菩提、舍利弗等授記,以後又給憍 陳如、大迦葉,現在又給我們大家都授記,我們身心都充滿了歡喜。因為心歡喜,所以身也就有一種歡喜的表現,這叫身心遍歡喜;心也歡喜了,身上也覺得很歡喜 的,甚至於有什麼病痛,歡喜得把這個病痛都忘了!因為求法要有種種的忍耐心,你想要開悟,就要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什麼問題;你有忍耐了,你將來一 定會成功的。

方才有一個人就發了大乘菩提心,他說:「這個大乘法真是好!得 到這種神通妙用,五欲自恣!我從今天,一定也要發大菩提心,要得到五欲自恣的這種境界;歡喜什麼就有什麼,這是太好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無論如何 一定要得到這種的境界。」你錯了!你要是為得這種的境界而發心,那不久的將來就會墮地獄,因為你這個發心,發得錯了!你是為了求這五欲自恣而發心,這簡直 是錯中錯!那麼怎麼樣子呢?

怎麼樣子也不怎麼樣子,你就不要為了求「五欲」而發菩提心,你要為「無欲」而發菩提心。無欲,不要那個五欲;你修大乘法,怎麼還可以有這五欲執著呢?

方才我說這種的道理,這都是一種比喻,你不要以為願意睡幾萬 年,這最妙了!世界最好吃的東西,我可以得到,這真是好!完全錯了!大乘根性的菩薩,他就是能得到也不要這些東西;不過在經典上,這是形容他這種快樂自 在,他這種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可是他也不會稀罕這些個五欲的問題;不稀罕,就是不會歡喜。為什麼?他若歡喜這種境界,這就有所執著了!他是一切無著,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是再為了這個五欲而發菩提心,那就是魔王的心;魔王都放不下五欲,覺得財也是好的、色也是好的、名也是好的,吃的東西也是好 的、睡覺也是好的,所以這就是魔王他所有的。

現在有一個──我覺得有一個半人,不是一個;這「一個半」人, 都要為了這五欲而發菩提心了;所以我要講清楚,你不要將來到地獄裏頭去,像那個魔王似的,到了地獄才知道覺悟,那就晚了!所以你發,要發「無欲」的菩提 心,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欲念,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只改一個字,這個「五」字,改為「無」字,就對了!你要是把這個「無」弄清楚了,要無這個五欲, 那你將來一定成佛的,不會下地獄。所以你們聽經要聽清楚了,不要一聽五欲這麼好,就發了菩提心了,這簡直是顛倒眾生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