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下 注解一 (第 一 頁至第 九 頁)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下

 

爾時[654]。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問諸佛名。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復欲大師子吼。有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說者。明知如來。常住不滅。并說眾生。盡有佛性。[655]諸魔[656]怖畏。外道歸伏故。是名師子吼。如是顯說已。[657]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世界。六種震動。六種震動者。東涌西沒。[658]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是名大地六種震動。[659]舌根放大光明。大光普照。大光普照者。轉無常以為常。轉不凈以為凈。轉苦以為樂。轉無明以為明[660]。爾時[661]佛光所照之處。山林國土。江河大海。鐵圍山[662]川。一切地獄。高下平正。皆悉清凈。無諸穢惡。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釋迦分身諸佛。[663]從空化下。[664]猶如雨華。從地化出。猶如涌雲。遍滿虛空。間無空處。是時化佛。異口同音。皆言如來。常性不滅。說諸眾生。皆有佛性。并云諸法。皆歸於空。[665]萬行[666]因果[667]。皆歸一乘。眾生見之。說是語已。忽然不現。唯見釋迦。在本座[668]上。當於爾時。一切大眾。皆見化佛。所以見者。皆是釋迦。威神之力。釋迦慈父。現此神通威德力時。是時眾中。四十恒河沙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聲聞發大乘心。十千比丘得阿羅漢道。一萬[669]八千比丘尼得阿那含道。四億優婆塞得斯陀含道。十億優婆夷得須陀洹道。無量天人得法眼凈。自識宿命[670]。知有為法。悉皆無常。

 

爾時眾中。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即從坐[671]起。正理衣服。[672]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聞佛名亦滅罪。聞法名亦滅罪。聞僧名亦滅罪。為佛力。為法力[673]。為僧力。如其佛力應求佛。如其法力應求法。如其僧力應求僧。何須求三。如上所說。唯有一乘。眾生見三。佛自說三。何況眾生。佛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674]快問是義。利益眾生。諦聽諦聽。今當為汝。分別解說。非但佛力。非但法力。非但僧力。皆是眾力。佛是眾生歸處父母。菩薩僧者是證明知識。迷子[675]眾生。若有惺悟。自生厭離。念力[676]多故。求出三界煩惱大海。方廣經典為作大船。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是空。無為空。有為空。內空[677]外空[678]。大空[679]小空[680]。皆歸一空[681]。更無別空。善男子。汝向所問。應當求一。何須求三。善男子。譬如有人。怖畏虛空。處處遊行[682]。藏護其身。不離虛空。善男子。十方佛說。及我所說。萬善因緣。三寶三乘。不過有一。為初中後善。一切眾生。分別說三。是故名為。一相三寶。[683]師子吼菩薩言。善哉善哉。實如聖教。我以久知。為諸眾生。問如此事。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二無三[684]。是方廣經典諸佛之母。菩薩大道。學者眼目[685]。攝諸邪見。救護散失心。斷除三惡道。[686]開無上菩提門。進[687]諸聲聞。趣於大乘。我當以大陀羅尼呪。以守護之。凈持戒行。修學是經。亦當護之。或復有人。敬是經典。修行七日。或有惡魔[688]。欲來惱亂。使諸惡魔。不得其便。世尊。我護是經。令得久住。盡菩提性。[689]佛言。善男子。汝護是經。即護三寶。亦護行教[690]者。

 

爾時。師子吼菩薩。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阿亶地。陀羅尼。多陀。呵阿伽闍尼。婆毗。薩婆達摩尼。婆毗。伊捨摩陀。毗婆捨那[691]。毗摩羅修鉢離。達摩尼。佉那。婆樓尼叉夜。多摩隸遮隸。睺樓睺樓。師鞞帝。曼哆羅曼哆羅。娑訶。[692]

 

一 讀百遍。右遶七匝。如是七日。一日三時。於其七日。勿念餘經。存心方廣。更莫異境。世尊。是陀羅尼呪。八百萬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若有謗此呪者。即為謗 此諸佛如來。已謗此呪者。世世與道不成。不出三界。何以故。是呪能令失心者使得本心。是陀羅尼呪。一經於耳。聞以書寫。不食酒肉。齋戒[693]自守。去離論戲[694]。不入憒市。常行大慈。貴於坐禪[695]。是人或從無量劫來。三障重罪。聞此呪已。至心受持。日日讀誦。經念不忘。是人乃至菩提。不墮三塗。  

[654]原文為:口口。

[655]原文為:口說眾生盡有佛口。

[656] 魔: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657] 「諸魔怖畏。外道歸伏故。是名師子吼。如是顯說已」:原文為「口魔怖畏外道歸伏故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58]藏文為東高西低之義。

[659]原文為:是名六口口口口口口。

[660] 明:智慧的別名。

[661]原文為:口口。

[662] 鐵圍山: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由鐵而成,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鹹海,贍部等四大洲在此,圍繞此鹹海者,即鐵圍山,此為一小世界。

[663]釋迦分身諸佛:即釋迦佛無量化身之義。

[664]從空化下:即從天而降之義。

[665] 「說諸眾生。盡有佛性。并云諸法。皆歸於空」:原文為「說諸眾生皆有口口口口口法皆歸於空」。

[666] 萬行:一切的行為或修行。

[667] 因果: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668]座:原文為:坐。

[669]原文為:萬。

[670]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與畜生,輾轉輪迴,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671]座:原文為:坐。

[672]正理衣服:原文為正衣服。

[673] 法力:佛法的力量。

[674]藏文此處有善男子,漢文原無。

[675] 迷子:迷子手執金錢,彷徨困苦,以譬凡夫具菴摩羅識之佛性流浪於三界。

菴摩羅識: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九識中之第九識,亦即佛的清淨識。

[676] 念力:五力之一。

五力: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677] 內空:謂內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無自性。

自性: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678] 外空:謂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為十八空之一。

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679] 大空: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680] 小空:小乘所說之空理。是滅有之空,索然但為偏空,故名小空。亦名無性自性空,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之相,皆空無有,故名小空。

[681] 一空: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682] 遊行:歷遊諸處。即行腳。

[683]原文「為初中後善。一切眾生分別說三。是故名為一相三寶」,此數字義,藏文中無。」

[684] 無二無三:無二亦無三之略。謂成佛之道,唯一而無二道三道。

[685] 眼目:譬物之主要而言。

[686]「救護散失心。斷除三惡道」:原文為「救護失口口三惡道」。

[687]進:藏文為回轉之義。

[688] 惡魔:障礙佛道之惡神之總稱。

[689]盡菩提性:藏文為一直到成佛之義。

[690] 行教:偏重於修行的教法。

[691] 毗婆捨那:又作毘缽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

[692]原文無斷句,依藏文斷句。

[693] 齋戒: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

[694]戲論:原文為論戲。

[695] 坐禪: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