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中 注解七(第五0頁至第五八頁)

 

爾時。佛讚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過去世時。曾已供養。無量諸佛。久達大乘。無上空義。了知萬法。皆悉空寂[617]。亦知如來。畢竟[618]常 住。善男子。譬如清凈琉璃寶珠。雖在泥中。逕歷千年。其性常凈。出已如本。汝等今者。亦復如是。了知法相。本性清凈。汝等今者。雖在三界五濁泥中。助佛揚 化。亦復不為泥之所污。以不污故。能問此義。善男子。汝今復聽。當為說之。一切萬法。實無相貌。有文字故。說言有法。法中無字。字中無法。為流布故。說有 文字。文字之中。亦無菩提。菩提之中。亦無文字。第一義諦[619]。雖無文字。世俗道中。說有文字。眾生佛性。無上菩提。不離文字。善男子。實如所說。[620]如來無盡無生。不修不行。離諸修行[621]。不入正位[622]。亦不退轉[623]。一生不生兜率陀天[624]。不從天下。不處世胎。於一切法。心無所住[625]。亦不說言。我已過去於生老病死[626]。亦不四維七步而行[627]。亦不自言。我是世間無上之尊。不處中宮婇女娛樂。不習世間伎樂之事。亦復不學槃馬角力。欲度眾生入涅槃故。示現老相為壞貪身。示現病相為壞貪壽。示現死相為壞貪欲及我我所[628]。示現沙門[629]相為令眾生不求梵天[630]帝釋[631]之身。懃求出世無上之法。踰出宮城示現出離[632]三界牢獄。及顯此非終極之果故示現無瞋[633]愛。是故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為示眾生良祐福田剃除周羅[634]棄捨瓔珞[635]。遣馬令還放闡陀羅[636]示現遠離一切煩惱。現剃鬚髮示現無貪著於一切法。受持袈裟[637]示調眾生。從鬱陀伽[638]阿羅[639]邊諮問受法示現破壞自高之心。六年苦行為調伏外道。現受飲食隨世俗法。現受藁草示於知足。坐草褥上示壞憍慢。諸天龍神讚嘆恭敬示現功德莊嚴果報。[640]降伏外道示勇猛力。右手指地示作福力。大地震動示報恩故。修無相願。獲得無上菩提之道。示現了知一切法相。觀法平等。名之為佛。佛之智慧。無能勝者。所說法要。知去來現佛[641]。以是義故。名為如來。了了見知。三世之事。善不善[642]法。名薩婆若[643]。真實語故。名天人師。若有學者。能作是觀[644]。是名菩薩。若作異觀。不名菩薩。則名欺誑一切諸佛。善男子。一切諸佛。不出不入。不生不滅。為度眾生。唱言出世。為度眾生。唱言滅度。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實久知。法相理空。諸佛如來。無出無沒。不生王宮。雙樹不滅。[645]畢竟常住。為度眾生。修諸苦行。而入涅槃。實無動轉[646]。諸佛如來。真實常存。應身三界。現五種法身。何等為五。一者實相法身。二者功德法身。三者法性法身。四者應化法身。五者虛空法身。所以名為實相法身。[647]超越實相勝果。恒住法界。是故名為實相法身。所以名為功德法身。為度眾生。[648]施功積行。萬善備足。是故名為功德法身。法性法身者。達悟一切法相。理無不周。從境[649]生 於空解。空解滿足。從境得名。稱為法性法身。何故名為應化法身。如來出世。備應五道。善惡悉現。物無不濟。從化物得名。是故名為應化法身。所以復名虛空法 身。虛空無邊。法身無邊。虛空不可度量。法身亦不可度量。如來之身。猶如大虛。為度眾生。應身五分。故知如來。無生無滅。諸法亦爾。為度眾生。佛現法興。[650]

 

爾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汝與如來。同解法相。一切境界。無障無礙。善男子。未來有劫。名曰清凈。國名快樂。彼國悉以諸大菩薩論義大乘[651]。初不聞二乘之名。況餘惡道。汝於此劫。當得作佛。號曰清凈莊嚴佛如來應供正遍知。他方大士。皆往詣彼。聽受大乘大通方廣。是故一切眾生。若聞虛空藏菩薩名者。禮拜供養。皆得生彼快樂世界。若有眾生。求於大乘。未得無生[652]。受持是經。當知是人。不過十佛。使得授記 。[653]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中 終

 

 

[617] 空寂: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

[618] 畢竟:物之至極最終。

[619] 第一義諦: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620]實如所說:原文為實如說。

[621] 修行: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622] 正位:小乘之涅槃。

[623] 退轉:修持不堅,工夫退步。

[624] 兜率陀天:即兜率天。欲界諸天之一。其義為妙足。亦譯知足。謂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

[625] 心 無所住: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 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 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 處,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 名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

[626] 生老病死:四苦。苦:逼惱身心。

[627] 四維七步而行:即四維行七步。四維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四維行七步者,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正遍知故。(四魔者,天魔、陰魔、死魔、煩惱魔。正遍知者,即如來十號之一。)

[628] 我我所:我者,謂自身;我所者,為身外之事物,是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論三十一曰:「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五蘊之身),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

[629] 沙門: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630] 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

[631] 帝釋: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632] 出離:出離生死而證涅槃。

[633] 瞋: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為三毒之一。

[634] 周羅:小髻。沙彌得道時,頂留五三小髻,至和尚前,互跪,和尚乃剃除此小髻。

[635] 瓔珞:是一種似玉的寶石。

[636] 闡陀羅:又稱為闡鐸迦,佛出城時之馬伕車匿。

[637] 袈 裟: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 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鬱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638] 欝陀伽:佛出家問道之仙人名。

[639] 阿羅:佛出家初問道之仙人

[640]此處依藏文之義重新斷句,原文為:欲度眾生示現老人。為壞貪身示現病苦。為壞貪壽示現死相。為壞欲及我我所示現沙門。為令眾生不求梵天帝釋之身懃求出世無上之法。踰出宮城示現出離三界繫縛。及示非果前后故。示現無瞋愛。是故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為示眾生良祐福田。剃除周羅棄捨瓔珞。遣馬令還放闡陀羅。示現遠離一切煩惱。現剃鬚髮。示現貪著於一切法。受持袈裟。示調眾生從欝陀伽阿羅邊諮問受法。示現破壞自高之心。六年苦行為外道現受飲食。隨世俗法現受蒿草。示於知足坐草辱上。示壞憍慢諸天龍神讚嘆恭敬。示現功德莊嚴果報。闡陀羅:世尊的馬名。

[641]知去來現佛,藏文指了知三世諸佛如何成佛之義。

[642] 不善:違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者,名為不善。五逆十惡是也。是在現在損害自他,在未來感苦果而損害己心身,故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雖在現在損害身心,然更無為之招未來世之損害者,故非不善。

[643] 薩婆若: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644] 觀: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

[645]雙樹不滅:藏文指佛不於雙樹林入涅槃。

[646] 動轉:移動改變。

[647]藏文此處有:「超越實相勝果。恒住法界。是故名為實相法身」

;手抄本校:「超越實相勝果。恒住自性。是故名為實相法身」。原文此處無數句,疑為遺漏,依藏文增補。

[648]藏文為:為利眾生入涅槃。

[649]境:原文為竟,依藏文經義,指境界,以下同。

[650]興:藏文為興盛之義。

[651]論義大乘:原文為論義大耳。

[652]無生:藏文作無生法忍。

[653]中卷後有:開皇十年(公元五九年,隋煬帝時。校勘者注。)十一月二十日清信女董仙妃稽和南十方一切三寶今謹亡夫曾雅造此經一部流通供養願亡夫泳此善因遊魂淨土面覩諸佛永雖(疑為離)三途(亦多寫為塗)長超八難耳湌法音心悟智忍普共六道同向菩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