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意安樂行(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三)
1.釋止行 I2.釋觀行 I3.結行成
今I1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 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 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又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 末世,法欲滅時:你這個大菩薩!這個菩薩,不是單單文殊師利菩薩,是所有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在將來我滅度之後的末法時代,法將要斷滅的時候。這在什麼時 候呢?就在人壽命減到二十歲、十五歲,乃至於減到人壽十歲的時候;普通人壽命活到十歲就死了,到那時候,佛法也將要滅了、沒有了。

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 經》這一部經典的人,他沒有妒忌、諂媚、欺誑的心。諂媚,就是見著有錢的,歡歡喜喜地來對人家;見到沒有錢的,就生出一種驕傲,哦!這個面孔就不同了,不 高興的樣子。誑,就是打妄語。不單不應該有這種行為,連這種妒嫉心、諂媚心、欺誑心都不應該有。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也不可以隨隨便便地就責罵修學佛法的人,就說那個人:「他學佛法,他所行所作太壞了!他犯什麼什麼過錯⋯⋯」或者說:「他還好,見著佛還拜佛,這是他的長處;可是拜完了佛,他就打媽媽、罵他父親,這個人太壞了!」就說修行人的長短是非。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有比丘、比丘尼,或者是 優婆塞、優婆夷,這等等人,或者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求聲聞道的,就是修苦、集、滅、道四諦法;求辟支佛者,就是有修十二因緣法;求菩薩道 者,就是修六度萬行菩薩所行的道。凡是出家的男人和女人、在家的男人和女人,和求聲聞、辟支佛、菩薩道這一些個人,無得惱之,令其疑悔:不要得罪他們,不 要令他們生煩惱。你若令他生煩惱,他就生了疑悔心;生了疑悔心,就不能精進、不能修行了。

語其人言:譬如對這些人就說,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你們這一班人,修行什麼呢?你們離道還非常遠呢!你不能成功的!你照這樣子,始終也不會得到真正佛的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俗諦,「種智」是真諦。「一切種智」是非俗非真,這是中諦;中諦,這是佛的智慧。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你不能得到一切種智呢?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因為你是最放逸的人。放,是放蕩;逸,是安逸。又放蕩、又安逸,就是不願意做工、願意休息;這是放逸之人,也不守規矩。因為你對修道很懈怠,所以你不會成佛的,你不會得到一切種智的。

不應該對人起輕慢而說出這種話,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又者,也不應該拿著一切佛法當兒戲,這麼樣子隨隨便便地來講;好像作戲那麼樣,拿著佛法來講笑話,來隨隨便便地談論。戲論,就是講得不真實。就是有所爭長 論短,明明合佛法,他說不合佛法;明明對了,他說不對,這就叫諍競,故意來狡辯。狡是狡滑,辯是辯論,就很不守規矩的這麼樣子來辯論。你不應該令人煩惱, 不應該說:「你是最懶惰的,你不能成佛!」你不應該這麼講。

2.釋觀行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你應該怎麼樣子呢?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應該對一切的眾生,起大悲心;看眾生太苦了,我應該把這苦給拔出去。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對一切的佛,應該想:一切如來是我們的大慈悲父。要這樣想!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對所有一切的菩薩,我們應該想:哦!這是我們修行的師父,這是教我們的良師善導,能用種種的方法,把我們領到道路上修行。

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對於十方諸大菩薩,應該常常地很誠心;恭恭敬敬地要禮拜這十方的諸大菩薩,要常常地存這種的心。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對於所有一切的眾生,應該慈悲平等為其 說法;平等平等的,而不選擇。以順法故,不多不少:因為隨順這個法的緣故,也不給某個眾生多說一點法,也不給某個眾生少說一點法。不選擇所有的眾生,說是 這個人對我是很恭敬的,我就多給他說一點法;那個人對我不恭敬,我就給他少說一點法。不這樣子!恭敬、不恭敬,信、不信,都給他說一樣的法,也不多、也不 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乃至於來聽法求法的人,他深深地愛好這個法;就是這樣的人,也不給他多說一點點法。

3.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文殊師利!你要知道!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在將來法要滅的時候,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有能成就這第三種「意的安樂行」的菩薩。

說是法時,無能惱亂:你正在講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沒有人可以來惱亂你。為什麼?因為你講說《法華經》,一切的護法、天龍八部都會擁護你;並且因為你在往昔不種惱亂其他眾生的因,所以現在也沒有眾生會來惱亂你。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所得的,都是最好的人在一起修行,大家 一起來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大家都來研究《法華經》,這可以說是「得好同學」了,你們大家不要互相發脾氣!要做一個好同學囉!大家互相都要恭 敬!亦得大眾而來聽受:不單大家共同來研究《法華經》,也得到很多人來聽聞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

聽已能持:聽了《法華經》之後,不是這麼聽完就算了,你要能受持這部《法華經》。

持已能誦:你能受持完了之後,就能誦念。持,是恆持,就是常常要來學《法華經》;若不學,那就不恆持。等你受持《法華經》時間久了,就離開《法華經》的本子也能誦了、可以記得了。對著本子,這就叫「持」,又叫「讀」;離開本子,這就叫「誦」。

誦已能說:不單能背誦了,而且還能講解。

說已能書:不是單單能講就完了,還要能把這一部經都書寫出來。

這是五種法師──以讀念、背誦、受持、書寫、講說,來做法師。我認識一個如蓮法師,字寫得非常好,他天天就這麼結上雙跏趺座,坐到自己房間裏書寫《法華經》;寫完了,他把它影印出來,印了一部《法華經》。這位和尚,以前是個做官的,以後出家就專門寫《法華經》。

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若自己不會寫字的,可以請其他的人來書寫這部《法華經》。寫完了,自己就叩頭頂禮,禮拜這《法華經》,恭敬這《法華經》,尊重這《法華經》,讚歎這《法華經》。

這部《法華經》,你看!諸佛都來這兒給證明、多寶如來也來給證 明,這是最妙,最不可思議了。你有一分的恭敬心,就得到一分感應的好處;你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得到十分感應的好處。你遇著這部《法華經》,不要隨隨便便就 把它空過了;所以你們這些個人,能聽見這《法華經》,這是不可思議的!

你們以前的父親、母親、祖父、祖母,乃至於祖父的父親、母親, 都可以說是沒有聽過《法華經》;現在你們這些個後人,聽過《法華經》了,這都叫超祖拔玄了,超過你們祖宗的德行了,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們各位不要 認為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你們現在來學這個佛法,這都是有大善根、有大德行的,才能來聽經、學習佛法。

2.重頌(分二)
1.頌釋 I2.頌行成 I1(分二)
1.頌止行 J2.頌觀行
今J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這個意思再說一遍,而用偈頌來講解。

若欲說是經: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若願意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 經》的時候,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應該把嫉妒心、瞋恚心也捨了它,把貢高我慢的心也捨了它,也不應該諂媚於富貴的人,也不應該打妄語,不應該有這種邪 偽的心在心裏存著。常修質直行:常常要修行這種直言直行。質直,就是直言直行,對於任何的人也沒有彎曲心。「質直」就是對著「彎曲」,所謂「直心是道 場」,要用質直的心。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輕看人,不把人看得很卑賤的;不但不輕人,而且也不輕法。不令他疑悔:不可以令其他人對佛道生出一種疑悔心。云汝不得佛:也不可以說:「你這麼樣的懶惰、這麼樣子懈怠,這不能成佛的!」不要這麼樣說,不要惱亂他人!

2.頌觀行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這個菩薩摩訶薩所說的法,常常很柔和的,能忍辱,這是「著如來衣」。慈悲於一切:以慈悲心來對一切的眾生;這就是「入如來室」。不生懈怠心:不生輕慢懈怠的心。

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十方所有的菩薩摩訶薩,他為什麼行菩薩道呢?因為他憐愍眾生,所以他修行菩薩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我們應該對十方的菩薩摩訶薩,都生一種恭恭敬敬的心;要作什麼樣的觀想呢?就想:這是我的一個最好的師父!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對菩薩生大師想,對於諸佛世尊,就生無上大慈悲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把這種驕傲的我慢心都應該破除了它,說一切法的時候,要無所障礙。

2.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這第三,「意的安樂行」是這樣的。有智慧的人,應該依照這種的方法去修行,而守護這種的安樂行,一心修行這安樂行。無量的眾生都會恭敬像這樣修行菩薩道的菩薩。

4.誓願安樂行(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
1.明行法 I2.歎經法 I1(分二)
1.釋行法 J2.結行成
今J1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 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 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又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妙吉祥菩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於將來末法時代,法將要斷滅的時候,有持是法華經者:若有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這樣的菩薩。

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在家,是指優婆塞、優婆夷;出家, 就是比丘、比丘尼。在這些個比丘、比丘尼和居士裏邊,應該生一種大慈心。慈,就能令眾生都得到快樂。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在不是修行佛法的人裏邊,甚 至於譭謗佛法的人裏邊,應該生出一種大悲的心。悲能拔苦,能把這一切造罪眾生的苦,都給拔除了。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應該作這種的思想。什麼思想呢?像這一類的人,他們所失去的利益太大了!這是他們最大的損失啊!什麼最大的損失呢?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如來所說的法,都是方便隨宜;遇著什麼人,就講什麼法。遇著大乘人,就說大乘的法;遇著小乘人,就說小乘的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個聲音演說佛法,眾生種類不同,但是每一類的眾生,都明白佛所說的法。

現在這一種造罪惡的人,不想學習佛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也不聽佛法,也不知道佛法,自己也不覺悟。為什麼不聞、不知、不覺呢?就是也不請問;自己不明白,也不請問明白的人。他也不生一種信心,也就不想真明白佛法。所以這種人,是損失最大的。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這個人,雖然不請問這《法華經》 的妙理,也不相信這《法華經》的妙理,也不了解這《法華經》的妙理。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我,這是 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他發願說,我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時候,無論在任何的地方,以我神通的力量,和我智慧的力量,來接引不聞、不問、不信、不解這一類的 人,使令這一類的眾生也要住在這個妙法之中。

2.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 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 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這一類的菩薩摩訶薩,在佛滅度之後,有成就這第四種的安樂行;這第四種的安樂行,就是「發願」。

他能成就以上這四種的安樂行,說是法時,無有過失:當他講說這 部《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也沒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常為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這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 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這一些個人都要供養他,恭敬他,並且尊重、讚歎他。不但人間的人這麼恭敬供養、讚歎這一位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就是虛 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在虛空裏的一切諸天,都為聽法的緣故,也常常來跟隨、侍奉這一位菩薩。

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或者在聚落鄉村裏,或者在城市中, 或者在山上空閒的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你在那兒修行,就有人想要來問難你、考驗你。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一切的護法善神、 天龍八部,晝夜都常因為護法的緣故,來保護著這個修行菩薩道的菩薩。那麼他來問難你,你以大乘的妙義來答覆他,能令這一切聽經聞法的人,都得到歡喜。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呢?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三世諸佛,都擁護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所以就是有什麼困難的問題,都可以變成沒有了。

2.歎經法(分二)
1.就法略歎 J2.約喻廣歎
今J1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文殊師利菩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 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這一部《法華經》,在無量無量國之中,有很多人連「妙法蓮華經」這經名都聽不見。現在日本有一個日蓮宗派,單單唸「南無妙法蓮華 經」這個經名,這也就是表示他們聞這個名字了;本來這個名字都聞不著,現在他們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這聽見名字了!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況且你能看見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啊!不容易看見的;何況你又能受持,來念誦這《妙法蓮華經》。

2.約喻廣歎(分二)
1.不與珠喻 K2.與珠喻 K1(分二)
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 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文殊師利!好像那個強有力的轉輪聖王,想用他這種的威德勢力,來降伏其他的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這所有其他小國的國王,不聽這轉輪聖王的命令。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在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就用種種兵 力,來征伐這些國。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轉輪聖王看見兵眾作戰有功的,生大歡喜,隨立的功勞大小而來賞賜他。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 者給他一點地和住的房子,或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者給他一點衣服,莊嚴身體的這種東西;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 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或者給他種種名貴的珍寶,好像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或者一頭大象,或者馬,或者車乘,或者一些工人及 人民等,以作為賞賜。

轉輪聖王的軍隊作戰勝利了,所有有功的人都要賞賜,「或與田 宅」,或者就給他田地、舍宅。但是「田宅」不是就是田宅,田,譬喻三昧,也就是「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的果位;「城」譬喻三果的果 位;「邑」譬喻四果的果位。其餘的,「衣服」譬喻忍辱;乃至於「七寶」譬喻七覺支的善法、七覺支財,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這「象、馬、車乘」都是表示二 乘;「奴婢」譬喻神通的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轉輪聖王髻中,有一顆最寶貴的明珠,但是 他不會把這顆明珠犒賞給有功的這些將軍、士兵,不會賞給任何人。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獨王頂上有此一珠:因為就僅僅轉輪聖王的頭頂上,才有這一顆明珠 呢!所以他不會把它再賞賜給其他人的。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假若他把這一顆明珠也給了這一些個有功的人,轉輪聖王所有的眷屬一定就很驚怪的。驚 怪,就不相信有這種的事情,也不相信自己會得到這麼優厚的賞賜。

2.法合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菩薩!如來亦復如是:我 釋迦牟尼佛也就像轉輪聖王是一樣的,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以這不可思議禪定的三昧,和智慧的力量,得到無上的妙法,王於這個法王的國度。在 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佛是法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因為佛得到大智大慧,得到真正的法。

佛雖然得到無上的妙法,為法中之王,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可是這一切的魔王,不肯順伏;他們不肯投降、不願意歸順。所以,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如來就帶領這大乘、二乘、三乘的人──這一切的諸將,和這個魔王來共同作戰。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其中把這個魔王打敗立下功勞的,佛的心也 就歡喜了。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佛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之中,來給大家說一切的經典。或者說三藏教,或者說方等教,或者說般若 教,或者說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八種教;把諸經的教理,都說給一切的眾生聽,令一切眾生心裏都歡喜。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 佛就賜給眾生以禪定的功、解脫的德,無漏的智慧,還有五根、五力。「根」是五根,「力」是五力。這五根,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 念、定、慧」這五根生出來了,因為它有五種的力量,又叫「五力」。佛把諸法的法財,都賜給一切眾生。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又賜給眾生涅槃之城。涅槃怎麼叫「城」呢? 因為它可以防敵,可以防禦敵人來攻;也就是能防著魔王,魔王沒有辦法來破壞你這個涅槃,所以這叫涅槃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說是你已經得滅度 了,引導眾生的心,令一切眾生心都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而保留著《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不為一切眾生說。這《法華經》,也就好像轉輪聖王髻中那顆 寶珠,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給人家講的。

2.與珠喻(分二)
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如轉輪王,見 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好像轉輪聖王一樣,見他所有的軍隊在作戰的時候,有大功勞的人,心特別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用 這個最難信的寶珠,久藏在髮髻之中,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賜給人,而現在因為他功勞太大了,所以就賜給他。

2.法合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也就像轉輪聖王一樣的。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做大法王,以無上的妙法來教化一切眾生。

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看見這些個初果、二果、 三果、四果阿羅漢,或者二乘緣覺,或者菩薩;這些都叫「賢聖軍」。與「五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魔,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有煩惱的 魔,還有死的魔。人人都有死,死也是一種魔;現在我們想要修成佛,沒有生死,所以要和這死魔來共戰。有大功勳:和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把五陰魔、煩 惱魔、死魔戰勝了,所以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能把貪、瞋、癡這三毒都滅了,能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破魔王的羅網。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修行,能把死魔戰勝了、煩惱魔也戰勝、五 陰魔也戰勝了;在這時候,破魔羅網了!如來看見這些個修二乘和大乘的,都有所成就了,也就歡喜了。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這部《妙法蓮華經》,能使 令一切眾生到達一切智慧之地。一切世間多怨難信:這所有的世間人,多怨《法華經》這個道理,也不容易信;所以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如來以往這四十多年,從 來也沒有說過《法華經》,現在才給大家講一講這《妙法蓮華經》的妙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又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此法華經,是諸如來 第一之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在所有佛所說的經典之中,《妙法蓮華經》是最無上甚深,沒 有比它再高的,也沒有比它再深的了。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這是最後賜給一切眾生了,就像有大威德、有大強力的轉輪聖王一樣;他長 久以來都守護著自己髻中這一顆明珠,現在因為這個人功勞太大了,所以他把這顆明珠也賜給了。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妙吉祥菩薩!這一部 《妙法蓮華經》,是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秘密之藏;是最秘密的,是不傳之法,本來不傳的。於諸經中,最在其上:在所有佛所說的經典裏,這一部經是 最上的了。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在從來好像長夜似的時期裏,我守護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對大家講的。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直到 現在,我才給你們各位在法會中的大眾,來分別敷演,講給你們大家聽。所以,你們不要拿著它當很平常的法來聽!

2.重頌(分二)
1.頌行法 I2.頌歎經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說完了上邊的經文之後,又以偈頌來把這個義理詳細地說給法會大眾。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應該常常修行忍辱的行門,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事,憐愍一切眾生。乃能演說,佛所讚經:能有這種忍辱的心,和哀愍一切眾生的心,才能演說這《妙法蓮華經》。

這部《妙法蓮華經》,是十方諸佛、三世諸佛所共讚歎的經典。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在將來法要滅的時候,有受持、讀誦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出家人,或者不明白佛法的這一些眾生;應生慈悲:對他們應該生一種慈悲心,給他們快樂,而拔除他們的痛苦。

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應該憐憫他們,說你們這等的眾生,不聞這部《法華經》、也不信這部《法華經》,這真是你們最大的損失!你不信《法華經》,就不能成佛;你想成佛,必須要信《法華經》。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將來我得成佛道的時候,以我的禪定力、智慧力,以及神通力、種種的方便,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這《妙法蓮華經》。令一切眾生,都得到這《妙法蓮華經》的妙處,而居住到這妙的境界上。

學佛法的人,要一天比一天精進,一天比一天誠心,一天比一天守規矩,一天比一天聰明。你今天比昨天聰明,明天比今天更聰明;那麼慢慢地就會有真正的智慧了。想要有真正智慧,必須要循規蹈矩來用功。

所以我希望各位,以後都要照顧自己,要管著自己;自己能管自己,終究有一天,你會成功的。

2.頌歎經(分二)
1.總頌兩喻 J2.總頌兩合
今J1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譬如有大威德、有大勢力的轉輪聖王,他王一 四天下。這個世界上,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王於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銀輪王就王於三洲,就是東勝 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銅輪王,是王於二洲,就是東勝神洲和南贍部洲;鐵輪王只王於這南贍部洲。我們現在講的,這是金輪聖王;金輪聖王,他有七種的寶 貝,這是世間最稀有的。轉輪聖王有七寶: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兵戰有功,賞賜諸物:這些兵去到敵國作戰,作戰有功了,所以就 賞賜一切的財物。象、馬、車乘:這表示二乘。嚴身之具:譬喻修行的法門。及諸田宅、聚落、城邑:「田」譬喻三昧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證得初 果、二果的聖人,「城」譬喻三果阿羅漢,「邑」譬喻四果阿羅漢。或與衣服:譬喻柔和忍辱的法門。種種珍寶:很多種珍寶,不是一種;所以要一樣一樣地數,就 是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什麼寶貝都有了。奴婢、財物:「奴婢」譬喻神通的功能。你不要以為神通好得不得了的,在佛法裏,它就是奴婢,可 以讓你隨意運用的。你有天耳通,想要偷著聽人講話,離著很遠,你就聽著了,這就等於你的奴婢一樣。天眼通,離得很遠,你若運用天眼通來看一看,某一個人做 什麼呢?你一看,甚至於他在那兒睡覺,你也知道;在那兒吃飯,你也知道。在那兒無論做什麼,你都知道了;所以這個天眼通就等於奴婢一樣,你叫他做什麼,他 就做什麼。以上種種的財物,歡喜賜與:很歡喜,就賞賜給他們了。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假如有一個最勇猛的健將;健將,就是戰無 不勝,攻無不取的勇士。無論和誰一戰,他一定勝利;無論打哪一個城市,他一定把這個城可以攻破了。他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那種難事。因為他這麼樣勇健、這麼樣 能去破敵,把敵人都給打退了,王解髻中明珠賜之:這轉輪聖王現在一看,賞賜旁的東西,都不能抵他這種功勞所應得的價值;所以把髻中那顆明珠取下來,賜給這 個最勇猛的將軍。

這部《法華經》,也就好像那顆寶珠似的;佛本來不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現在時候到了,所以要為眾生說《妙法蓮華經》。

2.總頌兩合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如來亦爾:如來,釋迦牟尼佛;亦爾,也是這個樣子,也和這轉輪聖王賞賜他頂上髻中的寶珠,是一樣的道理。為諸法王:佛是法中之王,所謂「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得到自在無礙的這種妙用。

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佛又能忍辱,又有強大的力量,有大威 德;又有智慧,這就等於有一切的寶藏一樣。以大慈悲:佛用「慈」給眾生樂,用「悲」來拔眾生苦,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照這個法,來教 化一切眾生,也就是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聲聞、緣覺身得度,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現種種的 身,來教化眾生,這叫「如法化世」。也就是「觀機逗教」,觀察機緣,用法來教化眾生;「因人說法」,因為哪種人,就給他講哪種法。

好像對好吃的眾生,就先講「食經」──講吃的經;說是:「你吃 一點這個東西,對你最有好處啦!你若是胖的人,歡喜瘦,就會瘦一點;你若歡喜胖,吃這東西就會胖一點!」這個好吃的人一聽,啊!這不錯!我正不願意這麼 肥,那麼吃一點能瘦的東西!於是就把食經講的給吃了;那麼歡喜肥的,聽說吃這個東西就會肥,於是把它也吃了。這叫如來所說的「法食」,你不要以為真有東西 給你吃;「說法」就是「食」,你忘了嗎?「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一天吃一餐就可以呢?就因為他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了;天天就 吃佛法,每天吃一頓,吃得不飽,明天再吃!佛也就是這樣子。

有的眾生不願意吃,他就願意睡覺,每逢吃完午飯,一定要睡覺; 於是佛就給講「睡經」。怎麼睡呢?說:「你睡,要頭沖南,腳沖北;右邊在下邊,左邊在上邊;要托腮搭胯。你這麼樣一睡,這叫『吉祥臥』,你睡,就最吉祥 了!你作夢也吉祥、睡覺也吉祥,醒著、睡著都吉祥!」這個人一聽:「哦!這不錯啊!吉祥!」於是就依照這個方法去睡;一睡,就得了睡的「三昧」!得三昧, 就清醒了,說:「啊!不要睡那麼多囉!睡那麼多,也沒有什麼大意思。」於是把「睡經」講了,這個人就給講醒了。這是個比喻,什麼叫睡覺?你能入定就是睡 覺;一入定,好像睡覺一樣。但是,睡覺是頭低低這麼樣子;那入定的樣子,頭不動,身不搖,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那才是「真睡覺」。你那個睡覺,是睡假覺, 是睡死覺,不是睡的活覺。真正入定了,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你能一入定,縮萬年為片刻、放開片刻成萬年,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你看這個覺睡得長不長? 說:「我不懂!」你當然不懂,你若懂這個,那你也不得了了。

所以「如法化世」就是這樣子:好吃的,就給講「食經」;好睡的,就給講「睡經」;好錢的,就給講「財經」。總而言之,他歡喜什麼,就給他講什麼經。這叫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受諸苦惱:他見一切的眾生,著住到財、色、名、食、 睡上了,所以就有諸苦惱!譬如貪財,所謂「未得之,患得之」,沒有得的時候,想法子怎麼能得到財呢?財得到了──或者去到什麼地方把錢偷來、或者打劫搶來 了;你說怎麼樣啊?哈!他又憂愁了:「唉!我得天天看著它,不然的時候,我打劫人家的,也有人打劫我嘛!」於是晝夜也不睡覺,就看著這個錢。你說是不是煩 惱呢?這財、色、名、食、睡,都一樣的,沒得到的時候,想法子要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丟了;你說,麻煩不麻煩?這所以就受諸苦惱了!

欲求解脫,與諸魔戰:因為受苦惱受得時間久了,他就想要得到解脫,不著住啦!就要得到自由,要飛天遁地;所以就與這些個煩惱魔、死魔、業障魔,又和貪心的魔、瞋心的魔、癡心的魔、慢心的魔、疑心的魔這五毒來作戰──三毒就變成五毒了!一作戰,把這些個魔王打敗了。

為是眾生,說種種法:所以佛就為這些著魔的眾生,來給他說種種 的法,願意他得到解脫。以大方便:以最大的方便法。這些個方便法,是沒有自己的;為了度眾生,就是下地獄,我都願意為眾生受苦的。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薩,他 陪著那些個地獄的眾生,在那地方來教化地獄的眾生,這就是以大方便。說此諸經:釋迦牟尼佛說三藏的教,又說方等經、般若經等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既然知道眾生,方等教的人也得到利益了,般若教的也都得到利益了,他們得到好處了!末後乃為,說是法華:最末後的時候,才為眾生說這部《妙法蓮華經》。這是佛最後所說的經,佛最後的目的,就是為說《法華經》。

如王解髻明珠與之:就好像轉輪聖王解下來他髮髻之中的明珠一 樣,把這粒明珠賜給最有功勞的將軍。此經為尊,眾經中上:這部《妙法蓮華經》是最尊、最貴的,在一切經典中,是最高無上的了。我常守護,不妄開示:釋迦牟 尼佛說,我自己常常守護這《妙法蓮華經》,不是隨隨便便就給人講的;很久很久也不講,我都保留這《法華經》。今正是時,為汝等說:現在正是時候啦!也不 早、也不晚,也不前、也不後,正是這個時候!什麼時候?為你們大家來講《法華經》,正是時候。

所以現在我們這兒講《法華經》,也正是時候!到這個國家裏,先 講《楞嚴經》。有人說《楞嚴經》是假的,為什麼呢?人家看見都發愣,認不清楚,所以就以為不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若拿它當假的,也是假的;是假的,你若認 為它是真的了,也是真的。為什麼?一切唯心造嘛!真、假,在你自己心裏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根本在經上,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對你有幫助,就是真; 對你沒有幫助,就是假;對你有利益,這就是真了;對你沒有利益,這就是假了。什麼叫真、假?真、假,在你自己那個地方,不是在經這兒!我們現在講《法華 經》是真的,但是你若不懂,真的也沒有用;你若懂了,就是假的,都有多少用處。所以這第二次講經,就講《法華經》,第三次就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人 說:「你講過《地藏經》、《金剛經》,我聽過!」那些是小經,我們這是講大經、真經。

3.總明行成之相(分三)
1.結勸四行 G2.舉三報以勸 G3.總結
今G1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有修菩薩 法、行菩薩道,而求佛道這樣的菩薩,欲得安隱,演說斯經:他想要得到安穩快樂,而講演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應當親近像前邊長行所 說這四種法,就是「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要親近這四種的法、實行這四種的法。

2.舉三報以勸(分三)
1.報障轉轉現報 H2.業障轉轉生報 H3.煩惱障轉轉後報
今H1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若能常常讀誦這《妙法蓮華經》的人,常常也沒有什麼憂愁和煩惱。

2.業障轉轉生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又無病痛,顏色鮮白:又能常常也沒有什麼病痛,所以這個人臉色 很光鮮的;光鮮,就是臉上紅光滿面,不是好像有一股黑氣。你看這個人,他面上有一股紅光,很新鮮的,面不發黑,這個人就有智慧。你看那個人若是面上發黑色 的──黑人當然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了!普通人的面,不應該黑色;如果呈現出黑色,這就不吉祥了,他會遇著很不吉祥的事情。你常常紅光滿面,就會遇著吉祥的事 情;鮮白,也就是紅光滿面,很好看的。不生貧窮,卑賤醜陋:他不生到貧窮的家庭裏去,也不會給人做下人;下人,就是做工人的,賺的錢很少,做那工作很低下 的。也不會醜陋;醜陋,就相貌很不好看。

3.煩惱障轉轉後報(分二)
1.別明三煩惱障轉 I2.總明一切煩惱障轉
今I1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眾生樂見,如慕賢聖:你修行菩薩道,沒有病、也沒有憂惱、也不窮、不卑賤、不醜陋,所以眾生就歡喜看見你,就好像仰慕聖賢、菩薩一樣的。天諸童子,以為給使:這諸天一切的童子,也來給你做工人,聽你使喚。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有什麼兇險的事情,刀杖也不會加到你的身 上;不單刀杖不能害你,就是有什麼人給你下毒藥,他也不能害你。若人惡罵,口則閉塞:假設有人惡罵你的話,他想罵你,他也張不開口。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無論遊行到什麼地方,都無所畏懼,就好像獅子之王似的;獅子是獸中之王,什麼獸類都怕他。智慧光明,如日之照:他的智慧和光明,好像太陽普照大地似的,是 無微不照,沒有一個黑暗的地方照不到的。

2.明一切煩惱障轉(分四)
1.夢入十信相似位 J2.夢入初住見道位 J3.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4.夢入妙覺究竟位
今J1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你要是作夢,也會作吉祥的夢,不會作兇惡 的夢;就是在夢寐中,也見吉祥的境界。什麼吉祥境界呢?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見著佛了!佛在師子座上說法呢!諸比丘眾,圍繞說法: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那麼來圍繞、讚歎佛,聽佛說法。

又見龍神、阿修羅等:又見很多天龍八部的神,和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那個數目好像恆河沙那麼多,到那兒恭敬的合掌禮拜、來供養。自見其身,而為說法: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給這一些天龍八部說法。

2.夢入初住見道位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又作夢,夢見諸佛, 身相是紫磨金色,放無量光,照到一切的眾生。以梵音聲,演說諸法:用清淨的梵音,來演說一切諸法。所以聲音也是很要緊的,人講經說法,聲音一定要清亮,說 話說得清清楚楚的,不可以令人聽了也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你聲音清淨、宏亮,這都是在往昔修諸善根,才能有這種的表現;不然的時候,你講話那個聲音好像哭 似的,本來大家都沒有一種悲哀的心,聽你這個聲音就都哭起來了。

佛為四眾,說無上法:佛又為這四眾弟子,來講說無上的妙法。見 身處中,合掌讚佛:自己見自己的身也在道場裏,合起掌,在那兒讚歎佛說法。好像有很多誠心的居士,都有這種的夢,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一些個比丘也有這種 的夢。聞法歡喜,而為供養:聞法也歡喜,來供養佛。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得總持的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證得智慧,不退轉了!就是得到智慧,永遠都不 會再迷了。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知道這個人的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就給他授記,成最高的正等正覺。

汝善男子:佛給你授記,就說,你們這一些個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在未來世的時候,會得無量的智慧,又得成佛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你那國土也莊嚴而清淨,非常之大的,亦有四眾,合掌聽法: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家都合起掌來聽法。

3.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又見自己這個身體,在清淨的山 林之中,在那兒修習禪定的善法呢!證諸實相:證到實相的理體,證到不可思議這種妙有的境界。深入禪定,見十方佛:能得到深禪定,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那種境界;在這個時候,在禪定中,能和十方佛見面,而聽經聞法。

4.夢入妙覺究竟位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這個人在夢中看見佛了,佛身放紫磨金色的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百福相」這種微妙清淨莊嚴法身。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在諸佛的面前來聞法,又為人來說法,常常有這樣微妙不可思議的夢境。

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又夢見自己做國王,把三宮六院這些娘娘妃嬪都捨了!又,把最好的財、色、名、食、睡,最好的色、聲、香、味、觸,都不要了!走到道場那個地方去。

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在菩提樹下,坐在師子座,求道過七 日,得諸佛之智:求道等過七天之後,就得到佛的智慧了。在夢中,你看!就成佛了!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成了無上佛道之後,就「八相成道」的轉法輪了, 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為這些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來說法。在夢裏,過了千萬億劫那麼長的時間。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說無漏的這種妙 法,度了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到最後就應該入涅槃啦!就好像煙燒盡、燈也滅了一樣。

3.總結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假設在將來的惡世中,能講說《妙法蓮華經》,這個人一定會得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處;而這利益,就是如上述好夢的諸功德,也就是好夢會成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