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安樂行品第十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品叫「安樂行品」,「安樂行」就是「菩薩行」;「菩薩行」也就是「安樂行」。安,就是安居到這個行上; 樂,就是快樂;快樂安居,是菩薩所修的這個行門。這個安,是身也安、心也安,身心都安居在所行菩薩道的這種境界上。不但安居在這種境界上,而且還快樂;怎 麼會快樂呢?因為自己所歡喜,歡喜行這種菩薩道。前面〈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及〈勸持品〉都是很重要,這一品更重要。怎麼會安樂呢?因為坐如來座、著 如來衣、入如來室,修這種安樂的行,這是行菩薩道必須要經過的一條路,所以這叫做「安樂行品」,這是第十四。

2.示方軌(分二)
1.文殊請問 E2.如來垂答
今E1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爾時: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勸持品〉,在這〈安樂行品〉一開始的時候。

文殊師利:這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有的翻譯成「妙德」,有 的又翻譯成「妙吉」;妙德、妙吉,意思都是一樣的。文殊師利菩薩出世的時候,有十種的祥瑞,與其他的菩薩不同的;這十種祥瑞,代表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十度 波羅蜜。十種祥瑞──光明滿室、甘露盈庭、地湧七珍、神開伏穴、雞生鳳凰、豬產龍兒、馬生麒麟、牛生白澤、倉變金栗、象具六牙。總而言之,這一位菩薩的境 界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位菩薩修菩薩行的時候,他不打妄語,也不殺生、不偷盜,謹守戒律。由什麼證明他守戒律而不偷盜呢?

有一次,他對其他的菩薩說:「我從一發心修行,就持不盜戒;所 以現在我所有的東西就沒有人偷盜;不但沒有人偷盜,就是我把最值錢的東西放置在路上,也沒有人會撿的!」有的菩薩就不相信他講這話,說:「那我們現在來一 個實地的試驗,你把最值錢的東西拿出來,放到城門前的路中間,因為那地方來往的人最多。經過三天的時間,如果沒有人拿取,這證明你所說的是實在的。」文殊 師利菩薩說:「好!我們就試試看囉!」把他最值錢的一粒寶珠拿出來──菩薩都有寶珠,有很多寶貝的;就放到城門的路中間了。人到城外去,或進城裏邊來,都 必須要經過這城門;雖然這樣多的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可是經過三天,果然沒有人拿,寶珠還在原處。一般的菩薩才相信文殊師利菩薩守持這個「不盜戒」是 真的。

還有,這位文殊師利菩薩智慧最大,為什麼他智慧最大呢?他就是修般若行修的;從一開始修行菩薩道,他就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修這三般若,所以他智慧最大。

釋迦牟尼佛沒成佛以前,都跟這一位菩薩來學佛法──在《妙法蓮 華經》前面,講到「妙光菩薩」,就是這位文殊師利菩薩。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受戒之後,一定要認真來守戒律;你現在不認真守戒律,將來成道的時候也會不真 實。我們應該要學文殊師利菩薩這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是天中天、聖中聖。菩薩呢?就是法王之子,所以這叫文殊師利法王子。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善能覺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得到覺悟了。又,這位菩薩,他和我們這一切眾生都一樣,不過他覺悟了,所以就是在有情之中的一個覺悟者。

摩訶薩:摩訶,是個大;薩,是菩薩,就是在菩薩之中,他又是一 個大菩薩。大菩薩也就是個「老菩薩」,老菩薩就不是一個「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叫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一定就可以成菩薩;為什麼?因為初發心的菩 薩有的發心一天、有的兩天、三天,就退菩提心,跑回來了!好像舍利弗行菩薩道,初發菩提心,遇到考驗就向後轉了。所以,在古人有這麼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魚子」就是魚產的卵、fish egg。魚產卵產得很多,不一定個個都變成魚。「奈摩羅」這種果實只在印度有,其他地方很少的;它開了很多花,但不一定結一個果。「菩薩初發心」,初發心 的菩薩很多,一聽說行菩薩道不錯,都發了菩提心;過了一個時期,遇到考驗了,覺得行菩薩道很不容易的,莫如不行!所以這初發心的菩薩是很多,真正成了老菩 薩的,也是不太多。「三事因中多」,這魚子、奈摩羅果和初發心的菩薩,這三種,在因地就是種的因很多;「及其結果少」,真能成就的,是很少的。

所以這老菩薩,都是受過煅煉來的;好像在水火裏頭,火燒那麼痛苦,水淹那麼難受,經過這麼多不容易忍的魔考,煅煉成功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不單是老菩薩,又是大菩薩,又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菩薩。

所以這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他對佛就講了,世尊!是諸菩薩, 甚為難有:世尊!現在在佛面前來發大誓願的這些菩薩,這是很難得稀有的。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他們是最恭敬佛了,所以就順承 佛的心意而發大誓願,願意在這個五濁惡世中,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這種苦行。在將來末法的時候,他們願意來保護這些受持經典的、讀誦經典的、解說 經典的。這經典是什麼經典?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

我們現在講《妙法蓮華經》,這不知道有多少萬的菩薩、聲聞、緣覺,在這兒護持道場。為什麼呢?因為這一些菩薩過去都發過這個願,所以有《法華經》的法會,他們都一定要擁護這個法會;也就好像這位多寶如來,他發願有佛講《法華經》的地方,他就要去現在其前,給做證明。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世尊!所有想要弘 揚《妙法蓮華經》的大菩薩,在將來末法,罪惡充滿的這個世界上。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人好勇鬥狠、好作戰,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世界與世界爭。 此世界想要征服他世界,他世界又想征服此世界;所以人類就想要跑到月球裏頭去,月球裏頭人又想要跑到娑婆世界來;這就叫「於後惡世」,在這個罪惡充滿的末 法時代。怎麼樣子才能講說這《妙法蓮華經》呢?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佛。

2.如來垂答(分三)
1.總標章門 F2.詳釋四行
今F1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了,假如有發心來弘揚這部經的大菩薩,在將來這個罪惡的世界,他發心想要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到四種的法。

2.詳釋四行(分四)
1.身安樂行 G2.口安樂行 G3.意安樂行 G4.誓願安樂 行G1(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
1.總標行近 I2.別釋行近
今I1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這四種的法,第一,就是「安住菩薩行處」,居住在菩薩所修行的 地方。菩薩所修行的,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或者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 十度)。要居住在這十種波羅蜜上,這是菩薩所行處。以及菩薩所親近的地方。這樣才能為眾生演說、講解這部《妙法蓮華經》。

2.別釋行近(分二)
1.釋行處 J2.釋親近處
今J1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一段文,是講什麼叫「菩薩行處」。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知道嗎?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怎麼才可以稱做菩薩摩訶薩所修行的處呢?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若,是假設;假設這位菩薩修行忍辱行門的時候,住在忍辱地上。

談到這個「忍辱」,很不容易的;釋迦牟尼佛在往昔為忍辱仙人的時候,遇著歌利王割截他身體,他不生一念瞋恨心,這就是真正住於忍辱地。聽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公案,沒有聽過《金剛經》的人,對於這個公案一定是不明白。

在過去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在山裏邊修忍辱行,山裏邊沒有 人,他又對誰修忍辱行呢?沒有人和他來往,他這個忍辱怎麼樣修法呢?他修忍,忍,不一定要有「辱」,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好像山裏邊有一些蚊蟲,蚊蟲咬人 咬得很厲害;他就有蚊蟲來咬,他也忍著,不趕蚊蟲走。為什麼?第一,他要修忍;第二,他若趕這蚊蟲走,怕把這些蚊蟲嚇壞了!所以他修這個忍行。這是小動 物、蚊蟲,那麼大的呢?乃至於蛇來咬他,他也忍著;甚至於老虎來咬他,他也忍著。所有一切狼蟲虎豹來想要咬他,他都忍著,這是對於一切畜生有忍;因為沒有 人,所以就對畜生修這種忍。

有一次,歌利王到山上去打獵,他帶著很多的人,有的大臣、有的 將軍,又帶了一些個女人,這些女人就是皇宮裏頭的娘娘、妃嬪之類的。在打獵的期間,各人找各人所看見的畜生去獵,這些女人沒有去打獵,就在山上各處去遊 玩;一遊,就看見一個很奇怪的人。怎麼奇怪呢?頭髮都長到一起了,好像我們用的地氈一樣,成了一片;鬍子也很長的,手指甲也有幾寸長,轉了好幾轉在手指頭 上。

她們一看,說:「這是個什麼怪物啊?」就有很多女人害怕,就要跑;這個很奇怪的,也不知是人、也不知道是畜生的就說話了:「妳不要怕我啊!我不會吃妳們的。」這些女人說:「這個不是怪物,他會說話,和我們人是一樣的!」於是嚇跑的那幾個也就回來。

人都是有一種好奇的心理,看看他怎麼說話?就問:「你在這裏幹什麼啊?」他說:「我在這兒修行。」「什麼叫修行呢?」「無論誰給我什麼麻煩,我都忍著。」講了幾句話,這些女人就都不怕了,看他會說話,和我們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就越走越近,把這個老修行給圍上了!

在這個時候,歌利王去打獵,打快完了,就回來找他這一些個女 人;一聽,這些女人在那兒吱吱喳喳地講話。山上沒有其他的聲音,很遠就聽見這些女人都在那兒談話,於是歌利王就到這個地方,想看個究竟;一看,喔!這麼一 個長頭髮、長鬍子的怪人!但是這可不是嬉痞,你不要誤會了,以為這嬉痞是長頭髮、長鬍子,和這個忍辱仙人是一樣的。這不是的!忍辱仙人專門忍辱,你做嬉痞 是專門不忍辱,專門要殺人、偷盜,什麼壞事都做,這是不同的地方。

那麼他一看,這個怪人在這兒和他這一些女人一起談話;他就生出 一種妒忌了。哼!你這個怪人,大概是有一種特別的本領,把這些女人都給迷住了!這些個女人本來在皇宮裏頭很守規矩的,見著你這麼一個怪人,她們都不守規矩 了!大約她們都對你生了一種愛心。於是就發起火了,說:「喂!你這個怪人,在這兒幹什麼的啊?」

忍辱仙人說:「我在這兒修忍辱啊!」

歌利王說:「什麼叫忍辱啊?」

忍辱仙人說:「忍辱,就是人家罵我,我也忍;人家打我,我也忍;人家對我怎麼樣不好,我也要忍。」

歌利王說:「我不相信你這個話,你這簡直是騙人的嘛!世間人怎麼可以人罵他,他也忍辱,打他,他也忍辱?」

忍辱仙人說:「不但罵我,我忍辱,打我,我忍辱;有人把我殺了,我都忍著!」

歌利王說:「你們大家聽聽!他對著我來打妄語,說有人若殺了他,他都忍!好!現在我殺你,你是真能忍嗎?」

忍辱仙人說:「你可以試一試啊!」

「好!我可以試一試!我不可以試一試我都要試一試!你以為我不敢試嗎?哼!你說殺了你,你也忍辱,現在我不殺你!」怎麼樣呢?歌利王拿出寶劍來,一揮就把他一隻耳朵給割下來,「你痛不痛啊?」

忍辱仙人說:「這沒有關係!」

歌利王說:「你盡是打妄語,我不相信割去一個耳朵,你心裏不生一種瞋恨心!割下來很痛的,你現在還說沒有關係?好!把你另一隻耳朵也割下來!」把那個耳朵又給割下來,說:「現在怎麼樣?你還沒有關係嗎?」

忍辱仙人說:「當然沒有關係囉!」

這歌利王更發火了:「對著我來打妄語!割你耳朵都沒有關係?好!把鼻子也給割下來!」把忍辱仙人的鼻子也給割下來了,說:「這回你怎麼樣?你快講實話!不要再打妄語了!我最討厭的,就是你明明瞋恨,你說你不瞋恨,這是打妄語嘛!」

忍辱仙人說:「沒有關係,鼻子沒有了,不要緊的!」

「那好!你鼻子沒有不要緊,我現在把你手給剁下來一隻,你瞋恨不瞋恨?」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

「那不瞋恨最好了!這回我把你另一隻手也給剁下來,看看你怎麼樣?我要成就你的道業!你修忍辱行,旁人不敢這麼對付你,我是個皇帝,我就殺了你也不犯罪的!」於是把他那隻手又給斬下來了,說:「怎麼樣?現在你很高興了吧?兩隻手都沒有了,你還是沒有瞋恨心?」

忍辱仙人說:「當然了!你是明白我,我的確沒有瞋恨心!」

歌利王火氣更大了:「沒有?世界沒有這樣的人!把手給你剁去, 你不生瞋恨?那我再把你腳也給剁下來一隻!」隨著把忍辱仙人的腳又剁下一隻,說:「現在你後悔了吧?你這個忍辱行,修得把腳也修沒有了、手也修沒有了,還 剩一隻腳。這回你若講老實話,我還可以原諒你!你倒是瞋恨不瞋恨?」

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那腳沒有就沒有囉!只要你歡喜做的事情,你就做啦!」

歌利王聽說:「啊!你還這麼咬著牙打妄語!」於是把另隻腳也給剁去了,說:「你現在怎麼樣啊?兩隻手也沒有了、兩隻腳也沒有了、鼻子也沒有了、兩個耳朵也沒有了,你現在瞋恨不瞋恨?」

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

歌利王就覺得很奇怪了,這個人是有什麼邪法吧?怎麼把他身上的 肉割下來,他也不痛,還說「忍辱」?他真的忍辱?還是假的?就問說:「你說你忍辱,究竟你有什麼可以證明你是真忍辱呢?或者把你心拿出來,我看一看你真沒 有瞋恨心,那才可以!」你說,把手腳都給剁去了,還要把心拿出來看一看!

修忍辱行的這個忍辱仙人就說:「心,你如果想要看也可以,不 過,我現在給你一個證明。你把我四肢給斬斷了,我如果生瞋恨心,將來就不會成佛,會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如果我沒有瞋恨心,你割下我耳朵,我耳朵會又 生出來!你割下我的鼻子,我鼻子又恢復像本來那個樣子似的;不單耳朵、鼻子可以恢復,就是四肢也會像你沒有剁去那時候是一樣的。我有瞋恨心,就不會恢復我 本有的樣子!」說完這話之後,果然,耳朵也生出來了,鼻子也生出來了,兩隻手、兩隻腳也都生出來了。

歌利王一看,說:「喔!這是個妖怪呀!趕快!大家用刀劍把他斬了!」命令他這些個兵將就都一起來,想要亂劍亂刀把他再斬碎。

正在這個時候,你說怎麼樣?這護法善神、韋陀菩薩就都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欺人太甚了!」於是,天上就打雷、下雹子,專往歌利王的頭上打。

歌利王這回說:「這個妖怪用神通了!他神通這麼大,怎麼辦呢?」

忍辱仙人說:「不是我用神通,這是護法善神要來罰你了!」

歌利王說:「那我怎麼辦呢?」

忍辱仙人說:「你快生懺悔心!你若不生懺悔心,這是不行的!」

歌利王說:「那請你幫我懺悔了!我自己恐怕不行!」

忍辱仙人就求護法善神不要罰歌利王了,說是:「你們護法善神不要怪他!他是一個無知的、愚癡的人,我不但不瞋恨他,而且將來我成佛之後,這個剁了我四肢的人,我要先度他!」

發過這個願之後,歌利王大受感動:「喔!這一位修行人真是偉大!我對他這麼樣不好,他還要先度我!」於是痛哭流涕對忍辱仙人說:「你若成佛之後,我一定要做你第一個大徒弟!」要做第一名。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先度憍陳如──就是「解本際」這個徒弟,當時的歌利王。這個徒弟,你看!以前對於師父有這樣子的罪過,這個師父還對他這麼好,還要先度他。由此可見,所有的恩恩怨怨,在佛教裏頭,這都不成問題的,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

從這一個公案,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問問自己能不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修忍辱那樣,有人把我們的手、腳、耳朵、鼻子給剁去,我們也能忍?你若能忍,就要有人來剁你的四肢;但若沒有人把你耳、鼻、手、腳斬去,你說你能忍辱是真的、是假的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我希望你能忍。你若能忍,這才證明你真和釋迦牟尼佛修忍辱仙人 是一樣的。說:「我不願意做忍辱仙人,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我想做歌利王!若有修忍辱的人,我就把他手腳都剁下來,耳朵、鼻子也給剁去;然後我希望他發 願,他成佛了之後先度我,我省了很多的功夫來修道,就可以證果了!」這種的想法是靠不住的,也不合乎邏輯。為什麼?你要是真能遇著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是可 以;但是,凡夫不能和聖人來比。

還沒有證果的凡夫,如果你割他的手,他知道痛,你割他耳朵、鼻 子,他一定痛;他一痛,就生了瞋恨心。這一生瞋恨心,恐怕要做阿修羅去,他就要殺你、你就要斬他,造成世界的戰爭一天比一天大。所以不要學歌利王!歌利王 雖然很幸運地遇到釋迦牟尼佛發這種的願先要度他,這也是很危險的。如果釋迦牟尼佛不發這個願,你說他有什麼辦法不墮地獄?他又憑什麼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發 願先度他?這是沒有把握的事情,是靠不住的!你應該另想別的方法,不要學歌利王這樣子。

這個「忍」,要沒有忍、不忍、無忍。若不忍,為什麼又叫人忍?沒有忍,為什麼又說忍?無忍,怎麼佛又說一個忍辱波羅蜜?沒有忍是真忍,無忍也是真忍,不忍還是真忍。這話怎麼說呢?法師說法就是這樣子!就是不講道理,怎麼說都可以。

怎麼叫沒有忍?就是你忍了,還像沒有忍的那種感覺。你不要以 為:啊!我忍了,這次我忍了!那就是著住了。忍了,還像沒有忍似的;有忍,也像沒有忍似的,所謂「有若無,實若虛」。譬如人家罵你,你說:「我忍了,他罵 我!」你心裏還有個「罵」呢!你若沒有忍,根本就不知道他罵,沒有這麼回事。你若有一個「忍」,那就有所執著。說我不相信!你不相信這個,你就信那個囉! 有人問:「我不相信,是釋迦牟尼佛還記得他修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也沒有放下、也是有執著,若是沒有執著,他怎樣又記得呢?」他記得,就 是不記得;你明白,就是不明白。

這個「忍辱」,大概的意思已經講了。這個「忍」,有的時候,一次容易忍,兩次容易忍,到第三次就忍不了了;這一忍不了,就把以前能忍的功德也就都失去了!所以才說:「星星之火,能燒功德之林」。

修行忍辱行的這位大菩薩,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柔是 柔軟,和是不爭,善是不惡,順是隨順。修忍辱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必須要柔和善順,而且不卒暴。卒,就是猝然間、倉促。突然間把事情就做了,很冒失的; 做了之後,這個事情就很不合理的,所以這叫倉促。暴是暴躁,性情很暴躁的;修菩薩道的菩薩,就不應該暴燥。他心裏邊,對於一切事情也不驚恐。為什麼他不驚 恐呢?就因為有定力。

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這個菩薩摩訶薩,在一切法 上,他沒有執著「修行」的念頭;沒有這種執著的念,所以叫「無所行」。他行而未行,行所無事;做了,好像沒有這麼一回事似的。這為什麼呢?因為他真能放得 下!而且他觀一切諸法都是空的。一般的人,你若對他說諸法都是空的,他又不修行了:「諸法都是空的,修什麼啊?修也是空的,不修也是空,這何必又修呢?」 這種外道知見,就這樣講。菩薩觀諸法空,他知道一切法空,而「如實相」,完全都是合真如這種實相的妙理。亦不行、不分別:他也不作「不分別」的見。外道是 「諸法空」,他也就不分別了,也不修行了;這是外道的不分別見:「它是空的,你分別它幹什麼?」他就修行這種邪見;菩薩不修這種邪見。

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這前邊所講的,這是菩薩摩訶薩的「身安樂行」,身所行的地方。

2.釋親近處(分三)
1.約遠論近 K2.約近論近 K3.約非遠非近論近 K1(分十)
1.遠豪勢 L2.遠邪人邪法 L3.遠兇險戲 L4.遠旃陀羅 L5.遠二乘眾
6.遠欲想 L7.遠不男 L8.遠危害 L9.遠譏嫌 L10.遠畜養
今L1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什麼是大菩薩所應該親近的呢?親近, 也就是接近,就是離得不遠、很相近的。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這位大菩薩不攀緣去接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和國王來打交道、做朋 友,這叫攀高結貴,如果接近國王就是一種攀緣心。王子,就是國王的太子;大臣,就是國家的大官;官長,這一切做官的,菩薩不去交際這一些個人,不和他們來 往。說不和做官的人來往,也可以和這些個人來往;就是他來接近你,而不是你這個菩薩去接近他。

譬如你在廟上,一點攀緣心也沒有,那個國王來親近你、拜你,這 沒有關係,這你可以隨機給他說法;所以這法無定法,也就這樣子。你不要執著說:「哦!《法華經》那經文講的,說菩薩摩訶薩修行,不應該接近國王、王子、大 臣、長官!」那麼他來了,你也不見他,這也是一種錯誤的。他來接近你可以,不是你去接近他,這就合法。要是你去接近他,你跑到國王那地方去,說:「哦!您 今天生日,我給您賀壽來了!給您念一卷《無量壽經》,保祐您長生不老!」這叫什麼呢?這叫拍馬屁!這是不對的。

你在阿蘭若處──就寂靜處住,這國王要來接近你、見你,那可以 的;但是你也不需要用一個方法引得這個國王來。你若用一種方法叫他來,那還是你接近他了!總而言之,你念頭一想:「哦!如果國王來拜拜我,那我的名譽可就 大囉!」或者:「要是總統來到我這地方,怎麼樣子」你若一天到晚盡打這種妄想,那就不對了!要憑感應。怎麼憑感應呢?讓韋馱菩薩去叫他來!你有修行了, 韋馱菩薩一看,啊!沒有人護法這位菩薩,我找一個大護法來幫助他!那麼他找一個或者很有錢的來幫助你,這可以的。所以,這個道理要講清楚了!

2.遠邪人邪法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菩薩摩訶薩只要修學佛法,絕不接 近外道梵志。梵志,就是出家的外道者。尼犍子,也是外道之一。有外道六師,他們的徒弟分別出九十六種外道,所以說「等」。尼犍是梵語,翻譯為離繫,意思就 是將離開繫縛,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這是外道之一。及造世俗文筆:和世間寫電影、寫戲文、寫這種令人生婬欲心的小說,這都稱為世俗文筆。讚詠外書:他讚歎 這外書怎麼樣好、怎麼樣好。

及路伽耶陀:路伽耶陀是梵語,翻譯為惡論──惡的論調、惡的議 論;講來講去,也講不出一個真理,就是叫人造惡。好像說「你吃多一點毒藥,你就開悟大一點;你若吃少一點,就開悟小一點。所以你吃,多多益善!」不單你 吃,他也吃。這是師父破徒弟之論,這叫惡論。師父破徒弟,就總表示這個師父智慧高,總比徒弟好,你說什麼都不對;你對的也是不對,就是給你造一個惡的、不 合乎道理的論,這叫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者:逆路,就是逆論;前邊是惡論,這是逆論。怎麼叫 逆論?專門:「嘿!你若能把你爸爸殺了,那才是英雄呢!」「你若能把你師父打一頓,那你真是大丈夫!」「你把佛像打碎了,那我就給你叩頭了!」就是這種 論,就叫人做這種逆事,鼓勵人做壞事。逆論,這叫徒弟專門破師父,師父所說的都不對,他總覺得:「我這個徒弟比你這師父好得多、聰明得多!」就專門破師 父。前邊那個「路伽耶陀」是師父專門破徒弟,這個「逆路伽耶陀」是徒弟專門破師父;這互相來譭謗,師父就譭謗徒弟,徒弟看著,「來而不往非禮也」,他還跟 你來個逆論,也就譭謗師父說:「不要聽他的,你聽我的!他沒有什麼學識!」這叫「逆路伽耶陀者」。

3.遠兇險戲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

這種人,亦不親近諸有兇戲:兇戲,不是兒戲;就是互相殺、爭、 戰爭。這種打鬥的戲,都不要去看、不要去聽。相扠相撲:就是互相打功夫,你打我一頓、我打你一頓。難怪今天有人批評說,我們在衛塞節的時候,不應該用打功 夫的節目。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法華經》上不准這樣子;可是我們不是菩薩,菩薩才不准。要明白這一點,我們現在還都是凡夫,凡夫做很多錯事都沒關係; 不過要改,改了才沒關係,若不改,就有關係了。不要又誤會說:「法師說沒關係,我們就去造多點罪過了!」那又不行。

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那羅是梵語,就是大力士。大力士,就是 你能拿動五百磅,我可以拿六百磅!和你較力。這個較力的人,總表示我是個大英雄,我比誰都力量大!菩薩不接近這種人。又有變魔術的;魔術,就是本來沒有, 他變成有;本來有,他又變成沒有;他那個手裏頭就有很多的手術,叫你看著以為是真的。小孩子看了,就以為是真的;大人看了,知道這是變化的!這是一種幻 術,不是真的。菩薩也不看這種變魔術的戲。

4.遠旃陀羅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旃陀羅:旃陀羅,是印度的種姓之一。印度有四種的種姓,所謂四姓,就是:婆羅門,指祭司、僧侶階級;剎帝利,指貴族階級;吠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旃陀羅,指奴隸階級。這四姓之中,婆羅門的地位最為尊貴,旃陀羅則是最賤的階級。

這旃陀羅,他是殺豬的、屠宰的,不可住在村鎮中,一般人所走的路,他不准走的;他在街上,甚至於要搖鈴,還要掛一個招牌懸在頭上,說明自己是旃陀羅、是個殺豬的。你看!在印度社會的種姓階級觀念是很厲害的,所以菩薩也不接近這種人。

及畜豬羊雞狗:畜,是畜養;這個地方讀「序」音。不畜,也不養 雞、也不養狗、也不養羊、也不養豬。菩薩也不接近這種畜養豬羊雞狗的人,也不接近畋獵漁捕:畋獵,就是打圍;漁,就是釣魚;捕,就是捕鳥,去捉鳥。菩薩也 不可以打圍的。說:「那麼六祖大師還在打圍的人那兒,一起打了十六年圍。」六祖大師是和打圍的人在一起,但是他自己沒有打獵。方才說菩薩「不接近國王、大 臣、長官、王子」,你看中國的六祖,武則天請他多少次,他也不去;唐朝貞觀皇帝請四祖四、五次,他也不去晉見,這都是就是守著《法華經》這個規矩。

諸惡律儀:和一切的惡律儀。好像現在在鮑爾街(Powell Street)那個,說他們也是和尚,又穿得奇裝異服,到各地方乒乒乓乓和人要錢。還有,現在有一些個很奇怪的人,穿著一種怪衣服;這都叫惡律儀,那個樣子很奇怪的。菩薩也不接近這種樣子很奇怪的人。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好像這樣的人等,或者有的時候他來,就給他說一說佛法。對他一點希求也沒有,不存一個攀緣心。

5.遠二乘眾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菩薩摩訶薩也不接近求聲聞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種小乘的人;也不向他們打問訊。為什麼?因為志向不同。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者自己在房子裏邊,或者自己經行的地方,或者在講堂裏,不與惡人在一起住或共處。這惡人,除非他改過了,那就沒關係。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或者有的時候他想來學佛法,就隨他的機宜,來給他說法。也是一點攀緣心都不應該存的,沒有一種企圖。

6.遠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文殊師利!我再告訴你,菩薩所不應該做的事 情。怎麼樣的事情呢?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菩薩摩訶薩不應該見到女人的時候,就生出一種欲心的想像,就分別這個 女人生得相貌怎麼樣好、怎麼樣美麗,就生出一種婬欲的心。不應該這樣子!甚至於見到女人就歡喜,特別歡喜給女人說法。男人要向他請法,他不理;女人若向他 一請法,他非常地高興,話越說越多,越多就越說,專門和女人說,幾天幾宿也說不完。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歡喜女人,對女人有一種欲心。

要怎麼樣呢?不單不對女人生出一種婬欲的思想,也不願意見女人。因為女人這個身體不潔淨,所以修道的人不應該常常見女人。你要是真有定力了,見如不見,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那又是一回事了;在你沒有定力,會被境界所轉的時候,不應該見那麼多的女人。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假設有什麼特別的因 緣,行菩薩道的人,到其他的人家裏去,不能和人家的小女孩子這麼嘰嘰喳喳地講話;不單小女孩子不應該講,就是處女也不應該講。你這個修菩薩道的人,尤其不 應該沒有旁人,就兩個人,單獨地與處女講話;處女,就是沒有結婚的,也沒有接近過男人的女孩子。寡女,就是結婚了之後,丈夫死了,守寡了。守寡的女人,也 不可以和她共語;共語,就是單獨兩個人那麼講話,沒有其他人在旁邊。「等」,就是這個小女、處女、寡女這一類的;等,是等類。這一類的人,不應該共語,不 應該在一起私語;共語,也就是私語,就是沒有旁人聽見。修行菩薩道的菩薩摩訶薩,不應該這樣子和女人談話。

7.遠不男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五種不男之人,那麼不是男人,是女人 嗎?也不是女人。有五種也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你說他是男人,他又不能幹男人的事情;你說他女人,他又不能幹女人的事情,所以這五種叫「不男」。以前沒 有說他是「不女」,那麼我現在給他取個名字,也叫「五不女」。「不男、不女」,你說這是個什麼東西?這簡直就不是個人,這是個廢物!於世界上一點用都沒有 的,就是吃飯的東西!他不能幫助女人生小孩子,他也不能本身做女人來生小孩子,你說這種人是不是對世界沒有什麼幫助的?這「不男不女」有五種:

(一)生。他這個人,從母親肚子裏生出來,也沒有男根,也沒有 女根;也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本來男人是幫助女人生小孩子,可是,他生出來就不能做他所應該做的事情,這叫一個「生」,生來就不可以。為什麼他這樣子 呢?這個因果,你們要知道!因為在往昔,他歡喜同性戀──或者女人單和女人來戀,或者男人和男人來戀,或者他又戀男人、又戀女人;這麼樣子,所以他也就搞 得也不是個男人、也不是個女人,有形而無根──有人的形,但是沒有人的根,這叫「生」。

(二)犍。本來是有男根的,但是把男根割去了;或是他生了一種瘡,把男根給爛掉了;女人也是這樣子,這叫一個「犍」。

(三)妒。他見著男人,生一種妒嫉心,變成男的了;但是做不了事情,不能人道。有的時候,他又見到女,他生一種妒嫉心,又變成一個女人,但是也不能人道。這叫一個「妒」。

(四)變。前邊的「妒」,是見到男人他變成女人,見到女人他變 成個男人,就生這種婬欲心;或者見到男人他變男人,見到女人變女人,這都是一種由妒嫉心來現出這種的形相。第四種的「變」,他自己會變,自己等一陣間,譬 如十二點鐘他是個男人,到一點鐘又變成個女人,不用見著這個男女,他自己就會變了。等到兩點鐘、或者三點鐘、或者五點鐘,他又變成一個男人,所以這叫「男 不男、女不女」。這種的情形,是什麼道理?他變成的這樣子,也就是男的和男的搞同性戀,女的和女的搞同性戀,或者男的自己對自己行婬欲,或者女的自己對自 己行婬欲。會做這種的事情,將來就會受這種果報,變成也不男、也不女。你說他是男的,他沒有男根;你說他是女的,沒有女根。他又可以變成男的,又可以變成 女的;變是變了,但是不能行人道,沒有這種的能力。

(五)半。怎麼叫「半」?就是半月他就變成一個男人,半月他又 變成一個女人,半月男、半月女。以前那個「變」,或者一兩天是男人,或者一兩天就是女人了,不要等到半個月。這個呢?他要等到半個月,他有了男根了;下半 月,他又變,就變成一個女的。這也就是「男不男、女不女」那種人,才受這種果報。

你們聽過,所以研究佛法,你才能懂得這個道理,不研究佛法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五種不男、五種不女。你們大家想一想!佛法把所有的事情都給你說明白了。

這五種人要是想出家,不收的,不准他出家的,佛都不度這五種 人,因為他太壞了。這五種人,他的思想是最壞的、染污的,滿肚子都是壞水、壞思想。所以你們無論哪一個,若有這種「自瀆」的情形──自瀆,就是自己對自己 行婬欲;男的自己對自己行婬欲,女的也自己對自己來行婬欲;就會變成五種不男,也就是五種不女、非男非女,這才是「沒有男女相」了!可是這種是壞相,這叫 諸根不具足。根本這個「根」,就是男女根,男女根你都不具足了,這是個世界上最壞的人;所以,做人一定要自己循規蹈矩的。你不循規蹈矩,將來受的果報,也 就是不正常的;你看那些個六根不全的,都因為做的壞事太多了,所以自己才受這果報。

以為親厚:親,就是親近他;厚,就是和他做很好的朋友。修菩薩道的菩薩摩訶薩,不和這五種不男不女的人來做最好的朋友。

8.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不可以獨自一個人到在家人的家中,應該要避嫌疑遠離。若有特別因緣,一定要去的時候,則是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一其心來念佛。

9.遠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假設為女人說佛法的時候, 不應該露出來牙齒,笑得嘻嘻哈哈的。你看一看!不是說笑就是一種好啊!你對女人說法的時候,不應該把牙齒露出來笑;你若露出牙齒來笑,就令對方生一種婬欲 心,或者你自己有一種不乾淨的思想。也不把前面肚子露出來;胸臆,就是前面這個肚皮。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乃至於為佛法,也只給他講佛法,也不 特別和人親密,好像是一個木頭似的。何況其他的行為事情呢!所以修菩薩道的人,時時刻刻都應該自己檢點、自己小心。

講佛法,必須要修定力;你若有定力,能以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猶如精金似的。譬如最好的金子 Ten oz(十盎斯重),你用火怎麼樣燒它,它還是 Ten oz,不會少的;若不是好的金子,一燒,它就變成少了,沒有那麼多份量。修道也是這樣,你若真正修成功了,用火燒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壞,這叫隨緣不變、不 變隨緣。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境界;若不到這種,一定得要小心謹慎,時時刻刻都不要打妄想。

你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不是妄想呢?你去隨緣,是不是妄 想?這不是!因為你不變。你能不變,才可以隨緣;常隨緣、常不變,常不變、常隨緣,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一定要到這種火也燒 不死、水也淹不死那種程度上,才可以說是真正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我們修道,在沒有到這種的境界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去修行。

10.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不樂畜年少弟子:不樂,就是不願意,不一定不畜;若有特別的因 緣,也可以畜,不過是不樂畜而已。你要是樂畜,那就錯了!你就歡喜這年少的弟子,說:「我老了!沒有兒,也沒有女,出家收個小徒弟,他好侍候我。這是不錯 的!」這是不對的!因為出家人、修菩薩行的人,不應該享受,不應該叫人家來奉侍我,為我來服勞執役。行菩薩道的人,很不方便的,有很多事情都不可以做的; 你想馬馬虎虎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你想收個小徒弟,都不應該;除非有特別情形,這也可以的。

為什麼不收年少弟子?因為這年少的弟子不聽教化,他很頑皮的。 你看有的父親、母親,小孩子不聽教,把父親、母親眼睛都氣紅了,也沒有法子他;你說,你若收這麼一個不聽教的小徒弟,一天到晚麻煩就太多了,所以就不樂畜 年少弟子。如果他聽話,是個好孩子,你叫他修行,他就修行,你叫他不頑皮,他就不頑皮,這樣子可以的。

所以你經典要把它看活了,不要看得太死板;他是「不樂畜」年少弟子,不是一定就「不要」年少的弟子;如果是好的年少弟子,也可以要。那麼說,你知道他好不好?你若不知道,就不要冒險,就不要收;你等確實知道這小孩子是不錯,有點來歷的,那麼可以收他了。

講起這個,我又想起我收一個小皈依弟子這一件事情。我的皈依弟子,有好幾個都很小的,十二、三歲的小徒弟,但是他們非常地聽話。

我在東北,聽說有一個小孩子,他叫鄭德;這小孩子很奇怪的,他 從五歲就給父親、母親天天叩頭。我聽說有這麼個小孩子,我自己就生了慚愧心;我從十二歲才知道給我父母親叩頭,這小孩子從五歲就行孝道,我一定要見一見這 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在家裏,哄得他父親、母親一天到晚不知道怎麼樣叫愁,不知道怎樣叫憂。

有一天,機緣成熟了,我就到他家裏去。他家在五常縣,那個地方 離我那個縣有一百多里路。這時候,這個小孩子大約有十二歲了。在我沒去之前,有很多外道就想度這個小孩子做他的徒弟;因為他是很有名譽的,人人都知道這小 孩子是孝子,對於父親母親非常孝順。所以這些個外道的老師就注意他了,想要收他為自己的徒弟,於是就去度他;但是每逢和他一談話,就辯論不過他。這小孩子 問他:「你修的是什麼道啊?」他說:「我修身啊!」又講怎麼樣才能修成神仙。那這小孩子就說:「神仙要怎麼樣才能成呢?」他說:「要打坐,要孝順父 母……」這小孩子就說:「那麼你孝順父母沒有?」問得他們都沒有話講。這小孩子說:「我現在先孝順我的父母,先把我父母孝順完了之後,再修道!父母就是堂 上的活佛,我不能捨近求遠。」一講,這外道老師也沒有法子勝得了他,就走了;很多外道的老師想度他,也沒法度!

這一天我來了,他在家裏,趴著玻璃窗戶一看,對他母親就講:「媽媽!我師父來了!」他媽媽說:「你什麼時候有個師父?」他說:「現在就有師父了!」他母親也認為他很奇怪的,就把我迎接進他的房裏。

我在東北,身上都揹一個萬寶囊,這裏頭什麼東西都有,經典、所用的東西;就好像你們那個揹袋,不過我這個,是跨到身上的。我一進門口,這個小孩子見到我,把我這個袋子就給搶過去,他就揹著;我跟著他到屋裏邊,坐在炕上,我就和他談話。

我說:「誰叫你給父親、母親叩頭的?是不是你爸爸、媽媽歡喜你 叩頭?」他說:「不是!」我說:「你為什麼要叩頭呢?」他說:「我覺得我對父親、母親的恩沒有法子報,所以我就給父親、母親先叩幾個頭,令他們兩位老人不 發脾氣、歡歡喜喜的,我認為這是做兒子的應該做的。」我說:「你五歲那時候,還不懂得什麼事情,為什麼你就想給父親、母親叩頭呢?」他說:「那時候,我就 覺得我這麼樣做,是我最歡喜的。」「那好啦!你好過我了!我從十二歲才知道給我父親、母親叩頭,也沒有人教我。但是你從五歲就能這麼樣做,你真是一個最好 的好孩子!」這小孩子聽我這樣說,也很高興的。

我又問他父母親:「究竟他單單給你們叩頭,有的時候,會不會令 你們老夫婦兩個發脾氣啊?」他說:「我們老夫婦兩個沒有什麼道德,大概我父親是有道德,所以得到這樣一個好孫子!」你看!他不自滿,不說:「哦!你看我是 做得不錯,所以生了這個一個好孩子來孝順我!」由這一點,就證明他父親一定是很明理的人。

談了有一個多鐘頭,我從坑上要下地,要走了。鄭德趕快下地,把 我這一對鞋就給拿去了。我以為他拿鞋是給我穿鞋好走,誰知他拿起鞋就跑了,跑到另外一個房,把鞋放到另外一個房,回來就對我講:「師父,我今天頭一次見到 您,一定留您在我們家裏面吃一頓飯。我不特別做什麼好的東西,並且我家裏也沒什麼好的東西!」他這樣一講,我也很歡喜這個小孩子,頭一次來,就留師父吃 飯,對師父也很孝順;於是我就默然允許了──沒有答覆他,就點一點頭。他就去作飯,煮好了,拿來大家一起吃。

吃完了飯,我就問這個小孩子:「鄭德啊!你現在拜我作師父,是 應該師父聽徒弟的話呀?還是徒弟要聽師父的話?」他說:「當然是徒弟聽師父的教訓,怎麼可以師父聽徒弟的話呢?」我說:「現在你這樣講,為什麼你不得到我 的同意,就把我的這一對鞋給拿走,回來,叫我在你這兒吃飯?你要是聽師父的話,你不應該把我的鞋給拿走,才留我吃飯;你應該就這樣子對我講,不應該用一種 強制的手段,叫我在你這兒吃飯。你這豈不是叫師父聽徒弟的話嗎?」

我說完了這話,這小孩子即刻就跪到我面前了,說:「師父,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這麼做了!我以為這樣子師父絕對不會走的了!」我說:「那你知道師父絕對不會走,你這豈不是用一種勉強的手段嗎?」

他說:「我現在明白了,我以後不這麼樣做了!請師父原諒我!」

那時我沒有答應說是可以不可以,只默然允許,就是因為他強留我在這兒吃飯,所以也就這麼默然允許。沒有法子嘛!他把我鞋給拿走了,我沒有鞋是不能走路的,因為在東北有很多雪;不錯,我可以就不穿鞋在雪上走,但是也很難受的。

我在東北,每年到冬天,都有三尺多深的雪;我就也不穿襪子,就 穿這麼一雙羅漢鞋到各處去。所以一般人說:「哦!這個人是有道德的人!」其實不是有道德,就是能忍,不怕凍、不怕餓。所以我說:「凍死迎風站,餓死挺肚 行。」就是這個意思。最初鍛鍊不穿棉衣服,也凍得很厲害的;不過,你要是凍過去了,就不怕了!在東北,那個天氣不像美國,美國這裏沒有凍的天氣!這個耳朵 可以凍硬了,它凍硬了,就很痛的,你用手這麼一扒,耳朵就會掉了,這麼樣子。真的啊!但是,我也不戴帽子,耳朵也沒有凍掉過,因為我是凍出來的。最初,比 針扎的還痛,痛得很厲害,然後隨你痛去,不管!掉了算了!但是也就忍過來了。

這個小孩子就這麼樣孝順,我一見到他,我就知道這小孩子是個出家人,因為他的相貌那麼肥肥胖胖的,耳朵也大大的,很有福報的樣子!這個小孩子是很聰明的,好像這種的小徒弟可以收的,收多一點都不要緊;他太好了──不是,他太懂規矩了!守道聽訓!這種年少弟子可以收的。

沙彌小兒:小兒,就是小孩子。這裏的沙彌小兒,不是老沙彌、也不是沙彌,是驅烏沙彌;驅烏沙彌,就是趕烏鴉的沙彌,由八歲到十二歲,也是年紀很輕的。在古來的廟上種菜,有烏鴉來偷吃菜,就叫這小沙彌去趕烏鴉,這叫驅烏沙彌。

沙彌是梵語,翻譯為勤息;勤,就是不懶惰;息,就是不發脾氣, 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能勤修戒定慧,貪瞋癡自然就息滅了;你若貪瞋癡不息滅,戒定慧也不能勤修。有貪心的人就好逸惡勞;你有瞋心,就好發 脾氣、好瞋恚;你有癡心,就盡打妄想。想這個不成功,又想那個;想那個也不成功,又想另一個。所謂「夜晚千條路,早起賣豆腐」,躺到床上,有一千條路可跑 的;可是明早起來,還是要去賣豆腐。這就是癡心妄想!

你若不息滅這貪瞋癡,戒定慧就不能現前。戒,第一就是戒貪;就 是不要貪得無厭、不要好逸惡勞。所以「戒」就是對治「貪」的定。你若有定了,所謂「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無論你用什麼方法、Good ideas you have, I have Samadhi!(我有定力),也都搖不動我,想給我麻煩也沒有法子,因為我有定力。所以「定」就是對治「瞋」的;你就是脾氣發得再大,我也不管。

「慧」就是對治「愚癡」的,你有了智慧,那愚癡就變了智慧了; 你若有了愚癡,智慧也就變成愚癡了。它們兩個是一個的,就是一反一正;這個樣子是智慧,那樣就是愚癡了,一面陰、一面陽。你要是攀緣,這就是愚癡;你要是 不攀緣,這就是智慧。你醉生夢死、顛顛倒倒,這就是愚癡;你清清淨淨、不貪不染,這就是智慧。你一時清淨,你一時就在靈山;你時時清淨,時時都在靈山。靈 山,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道場;說法道場是靈山,就是比喻你心裏清淨。所以說:「一時清淨,一時靈山;時時清淨,時時靈山。」都在靈山法會上,不要向外去 找,都在自己這裏,只要你明白、會用。所以,修行也就在這個地方!

亦不樂與同師:不單自己不收小孩子做徒弟,也不和他同拜一個師 父。那叫他拜我師父做徒弟吧!我師父比我資格老,教小孩子、哄小孩子,大概比我有本領!也不可以的。你若和他同一個師父,他叫「師兄」,你就要照顧他;你 不照顧他,這師兄弟的情份也沒有了。所以他就一天到晚:「師兄!我要吃一塊糖!」你就要給他買一塊糖吃。「師兄!我要吃餅乾!」你又要給他餅乾吃。這多麻 煩!但也是「不樂與同師」,不是「不同師」;或者你師父歡喜這個孩子,你也不能反對的。

            

現在人好像不少了,規矩也很好了!以前,我在 Sutter Street(沙達街)那時候,人來聽經,你說他們怎麼聽經?有的趴那個地方聽,有的躺那個地方聽;有的把腿放到凳子上邊,把頭放到凳子底下,就像個長蟲 似的,纏到凳子上。為什麼那樣子呢?他們認為那是練習「瑜珈」,所以我也不講他們;因為那時候人都不知道規矩,所以沒有人守規矩。

等到此地的時候,有果容帶班大學生來,這一些個大學的學生,多 多少少都懂一點規矩;所以一點一點的,就循規蹈矩了。並且那頭一個暑假班,我也很嚴厲的,連一分鐘也不准曠課,五分鐘也不准休息;所以有人想搗亂,也沒有 成功。第二個暑假班,規矩就更好一點,以前根本就沒有人懂得向出家人來叩頭頂拜。那時候有個人,他天天向我叩頭,他說他可以給我跪四個鐘頭──他聽說旁人 有在我面前跪四個鐘頭的,他說他也做得到。我說:「好!你做得到!」那麼以後他也天天叩頭。本來我不歡喜人給我叩頭的,但是到這個地方,因為美國人也都不 歡喜叩頭;所以現在,我就歡喜你們叩頭,本來不歡喜的也要歡喜──我不歡喜受頭,我也要歡喜;你們不歡喜叩頭,也要歡喜。

佛教講堂到現在是有一些規矩了,並且你們這些個美國人也立了這規矩,說不講話;這個我最同意的,因為我也不歡喜講話。你們也不要和我講話,我也不和你講話,大家都少麻煩。現在很好了,比以前有規矩了!那麼以後呢?我相信一天比一天會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