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約近論近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常好坐禪:這個坐禪,你若喜好,那才可以坐禪;你若不喜好,就是坐禪也沒有什麼用。常好坐禪,是修行菩薩道最要緊的一個條件。若不好坐禪呢?相信就是好散亂。

坐禪,會得到定力;那麼禪是坐的嗎?是坐的,也不是坐的。你在 沒坐之前,不是坐的;你坐完了之後,也不是坐的;在坐禪的時候,就是坐的。實際上,這個禪,你站著也是禪,坐著也是禪,走路也是禪,睡覺也是禪。你若會了 這個「禪」,就是行、住、坐、臥都是禪;不過,在你沒有明白這個「禪」之前,你必須要先坐禪。你得到禪了,你就離不開禪,行、住、坐、臥,這個禪也就是 你、你也就是禪,禪也就跟著你、你也就跟著禪;如影隨形,想離都離不開了!那就是個定力,這是坐禪。

這麼講來講去,這個「禪」倒是個什麼?什麼也不是。你若認為它是個什麼,就有所著住了!什麼也不是,就是無所著住。說:「這是不著邊際的話!」當然,若有邊際,就不是禪囉!禪就是沒有邊際的,也就是一個空的;空的,生出來你的定力、生出來三昧。

禪,是半梵語,具足叫禪那;禪那是梵語,此云思惟修,又叫靜慮,就是坐在那個地方思惟修、靜慮。你若不會用功,就是坐在那個地方打妄想!能用功,或者就把妄想都打跑了,就沒有妄想。

你不要以為「打妄想」是個壞的名詞,打「妄想」是不錯的,你能 把妄想給打跑了,和它鬥爭;這妄想一生出來,你就用降魔杵打它一杵,把這妄想就打死了。打死了,它還等一等又有一個生出來;你又用降魔杵,把它又打死了; 再生出來一個,你又一用降魔杵,把它又打死了。那麼用降魔杵打,有的時候打死它又活了;這回怎麼樣?就用斬魔劍。看妄想一出來,你一劍就斬去,它就不會再 活了!所以斬魔劍是很厲害的。你把妄想給斬死了,你智慧就生出來了;智慧,就是斬魔劍。你有智慧,就有斬魔劍;你沒有智慧,就沒有斬魔劍。

有人說:「我聽經聽了這麼久,沒有聽過這麼講的!」為什麼一定 要像你聽的那麼講呢?這經是歡喜怎麼講就怎麼講,飛天遁地,好像龍似的。那麼,降魔杵是什麼呢?就是你那個定力。你有了定力,就是有降魔杵;沒有定力,就 是沒有降魔杵。現在明白了?你坐禪,就會生出定力;生出定力,就把妄想給打死了。你再坐禪,就會生出慧力;慧力就是智慧力,就把那個妄想也給殺了。

所以這「常好坐禪」,常常願意修習定力,這是菩薩所應該修行 的。那麼,在什麼地方坐禪呢?跑到電影院裏去,一邊看電影,一邊坐禪,可不可以?你要是會坐禪了,到什麼地方都可以;不會坐禪,那不可以的。會坐禪,是 「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若是覺悟了,這大千世界都沒有了,何況其他的東西呢?你作夢的時候,才有六 道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你這個也放不下、那個捨不了,「這是你 husband(丈夫)!」「那是你的 wife(妻子)!」「那個又是你爸爸、媽媽!」七扯八拉的一大堆,那沒有意思。

要怎麼樣呢?你要是沒有得到定力,坐禪要在於閒處。說那我明白了,是要不做工,一天到晚是很清閒,很懶惰的,那是正對我的脾胃了!我就不願意做工,那我就坐禪去了!這個「閒」,是不鬧熱的地方,是清閒的地方,就是阿蘭若處。阿蘭若處,就是寂靜處,沒有喧鬧處。

你不要好像果某問說「門外漢」是不是個羅漢呢?真好笑了!門外漢怎麼會是羅漢?門外漢,就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人。我聽得真是──啊!這美國人學中文,真有特別的妙處!「門外漢」變成「阿羅漢」?或者將來可以,不過不是現在!

修攝其心:修,是修行;攝,就是好像用吸鐵石,總吸著那塊鐵。 攝什麼呢?攝心,就是不叫你那個心跑了。有人就問:「我心還會跑嗎?」你心不會跑嗎?你心不但跑,而且還跑到十萬八千里,不知道往什麼地方跑去了!前一念 跑到歐洲,後一念又到了澳洲,再後一念又到了亞洲。這樣不用錢,也不用買票,五大洲都遊遍了,你以為是很便宜的事情;其實在你自性裏頭那個 gasoline(汽油)你用了很多,不過你不覺得。那 gasoline 幹什麼的?可以放光的;你用了,它就沒有光,就黑暗了。我講的這裏頭,的確有真正道理,你明白了,這是很有用的,不要用那麼多 gasoline;你若不明白,將來用完了,就變暗了,跑到餓鬼道去。

所以孟子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 哉!」人的養雞和狗若跑了,你就知道各處找去。喔!我的雞丟了,我的犬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了,趕快登個報紙 put advertisement,說:「我的狗丟了,你們誰若看見,請打個電話到某某地方,就可以找著我了!」可是,你那個心跑了,卻不知道去找。好像方才我 說的,不用買票就可以遊五大洲;甚至於飛天遁地,跑到天上,又跑到地裏頭去,也不要買票。你以為這是很便宜的,但是卻把你自性的油用得很多,你那個般若光 也就沒有了!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應該知道打妄想的厲害了!不可以隨便打妄 想。又想想,啊!我的小孩現在不知怎麼樣了?又想想,我姊姊、妹妹,現在怎麼樣呢?或者我弟弟、哥哥、爸爸、媽媽……。就想這些個問題,的確一點用都沒有 的!這是沒修攝其心。你修攝其心,就是不「放心」;你若心放了,那就沒有修攝其心。現在,這個道理你們都懂了嗎?

第一,要呵五欲。呵,就是呵斥,就是斥責這五欲。什麼叫五欲? 很簡單,你們人人都認識,不過認識它那個人,不認識它那個名。這五欲是什麼呢?就是色、聲、香、味、觸,也就是財、色、名、食、睡。色,是色塵、跟著色塵 跑;聲,跟著聲塵跑;香,你的心就跟著香塵跑了;味,就跟著味塵跑了;觸,就跟著觸塵跑了。總而言之,你盡是被這些假的東西迷住了,迷得你自性就不放光 了。這個「假的」都是什麼呢?就是這五欲。

你呵五欲,你就鬧它、罵它、呵斥它:「喂!你這個心不要跟著色 塵跑!」你這一呵它,這個心就:「哦,不要跟著它跑!」好像徒弟不聽話、不聽經了,「不要睡覺!不要懶惰!」他就「這回要勤勉一點了!」欲也是這樣子,你 這個心若跟著色塵跑,你呵它:「回來!」它就回來了。你若想要聽 piano(鋼琴),想要聽飛機在空中「嗚嗚──」的響,「嘿!不要聽這個聲音,這個聲音是對修道沒有幫助的!」哦!它回來了。香、味、觸也是一樣,修道 的人不應該著到香上、味上,也不應該著到觸上;你不要以為不著到味上,著到觸上不要緊吧?也不可以的。所以,就要呵斥它;色、聲、香、味、觸,你要把它教 得老老實實的,這叫呵五欲。

其次,要棄五蓋。棄,就是拋棄它、不要它;蓋,就是蓋覆。什麼 叫五蓋?蓋到什麼地方?就蓋到你那個「定」的上面、蓋到你那個「慧」的上面;因為它蓋著,你定也生不出來、慧也生不出。為什麼?被它蓋住了;你若不想被這 五蓋給覆蓋著,就要棄掉它、不要它了!(弟子:這個蓋,有兩個辦法可以翻譯。一個 cover,就是好像一個蓋子;一個是 lid。這個 lid 不同的,一般不太講到這個。)我認為這個 cover good,這就是蓋、cover

(一)貪欲。貪什麼?貪,不是單單是個「貪」,是貪欲。這個 「欲」是最壞的一個東西,也是一個最好的東西。凡事都有兩面的,你不要看成一面。怎麼是最壞的東西?你有貪欲,貪財、色、名、食、睡,貪色、聲、香、味、 觸,這是貪欲。不過有一個貪欲是最好的,貪戒、貪定、貪慧,這都屬於貪的;你常好坐禪,這是由貪心來的,這貪心不妨有;你貪著成佛、貪著成菩薩、貪著做個 好人、貪著做一個孝順的弟子,這都不錯的。我講這種佛法,是圓融無礙的,你說它不好,我就說它好;你說它好,我就說它不好。這第一個蓋是「貪欲」,你明白 了?這一層的蓋子,蓋到你定上了、蓋到你慧上了。

(二)瞋恚。就是有脾氣。這個脾氣,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 你打了一千天的柴,你只需要用一根火柴就把它燒了。你看看!這一根火柴,就是脾氣!你有一千天的功德,你發了一回脾氣,把這個功德都燒去了!所謂「星星之 火,燒盡功德之林」,常常跟你們講的,這就是瞋的壞處。那麼瞋是這麼壞,我告訴你,也有好的地方。怎麼樣子呢?「喔!我為什麼不修行?我為什麼不能把我自 己的脾氣制住?我為什麼不能把我自己這個毒龍殺了?」你說這個瞋不好嗎?這種瞋恚是不錯的,這叫「克己復禮」,是克己的功夫、自制的功夫;你若有這種的瞋 恚,也不錯的。

(三)睡眠。這睡眠,也是一個最壞的東西,但是也是最好的東 西。你睡得太多了,它是最壞的,把你睡得愚癡了,一點都不聰明了。那麼說不睡可以嗎?不可以,需要睡!你一睡,疲倦就都休息過來了,這也不錯的;但是不可 以貪多。你貪多,就是壞東西;你要得正相當,那它也是好東西。好像我們人若不吃飯,這個肚子一定會餓得就和你作戰起來,它就咕、咕、咕響,餓得腹如雷鳴 ──肚子裏頭打雷了、thunder;太餓了,這是不行的,肚子裏有雷了。你要是吃太飽了,也不行,肚子裏又要颳颶風了;又要跑廁所,不知幾十次,好像山 崩地裂,海水流個不停,本來吃是好的,但你吃太多就壞了,你若不吃也不行。睡覺也是這樣子,應該睡,但不應該多睡。所以睡眠也是一蓋,你要是不把它弄好, 就是蓋;你要是把它弄好了,就揭開蓋了。你棄五蓋,這就把蓋打開了,沒有蓋了。

(四)掉悔。就是這個人在那兒,也不知怎麼樣子,坐也坐不穩,站也站不住,坐立不安,這叫掉悔。

(五)疑惑。疑,是懷疑;惑,就是「粗惑、細惑、塵沙惑、無明 惑」那個惑。所以修道一生出疑惑,也是一種蓋。好像對法師所講的法,就說:「法師講的都是方便法,這都是沒有什麼根據,說法就是這麼樣靠不住的。」就生出 一種懷疑來。法師叫你「呵五欲」,「我看他也沒呵啊!」法師說「棄五蓋」,「法師還貪心那麼大,他的五蓋也沒有棄!他叫我棄,我才不棄呢!」你看,這生出 懷疑來了!呵五欲,棄五蓋,還要調五事。調,是調和。什麼五事?都是你一天所應做的事情。

(一)調食。你說!你有一天沒吃過飯嗎?說:「我有過一次幾天 沒吃飯,那是逃難,被日本人趕得沒地方跑了,也沒有飯吃!」在香港那時候,跑日本人的追趕,人人都很多天沒有飯吃,就餓死了。這個調食,就是也不要吃多, 也不要吃少。也不要說是:「哦!我絕食了,絕食一個禮拜。」等到第六天就受不了,就吃了一大堆,吃得肚子裏面也沒有那麼多地方裝,就要辦徙置區(廣東話, 指「木屋區」),就是搬家。這是不調食的關係。所以也不需要節食,也不需要那麼很沒有規矩的,吃得太多了。

(二)調睡。人生日用,只有吃、睡這些個問題。但是你要會調, 不會調的就會出毛病。所以,飲食要「不饑、不飽」,你不要太餓,也不要太飽了。太餓了,不能修忍;太飽了,也不能修忍,肚子忍不住了。這睡眠要「不節、不 恣」,不要睡得太多了,也不要睡得太少了。太少,不夠休息;太多,休息太過了,過猶不及。

(三)調身。這個身,也不要叫它沒有工作,也不要叫它工作太多了,要「不寬、不急」。自己的精神能應付得過來,就做這麼多的工作;但是你的身體應該對這個世界有一點貢獻,就是要有一點工作。

(四)調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吸;這呼吸要不澀、不滑。澀,就是呼得很遲慢;滑,就是呼得很快。呼吸太快、太慢,都不合乎養生之道。

(五)調心。你調食、調睡、調身、調息,這些個「調」,都是由你的心念來調。調心要怎麼樣呢?不沉、不浮;沉,就是往下沉,浮,就是往上浮。這個心,也不太昏沉、也不太浮躁,總平平靜靜的。

這叫「調五事」。修攝其心就是要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這都叫修攝其心的方法。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若能這樣子,這是菩薩最初的親近處。

3.約非遠非近論近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復次:是再說一次。再重複說一次前邊的意思,菩薩摩訶薩觀一切 法空: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觀一切法空。觀,是能觀之智,能觀的智慧;一切法空,這是所觀的境界。所觀的什麼境界?怎麼又叫「一切」呢?說是這個大菩薩, 要觀一切十法界的境界──這十法界,不出現前這一念的心;這一念的心,生出來十法界。十法界,有四聖法界、六凡法界。

(一)我們先從最高的「佛法界」說起。怎麼會成了佛呢?就因為 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就成佛了。自覺,就是自己開悟了,明白這一切法了。自己明白這一切法,認為是很妙的、不可思議的,所以也就願意叫其他人明白 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這叫覺他。自覺也圓滿了,覺他也圓滿了,這叫覺行圓滿;覺行圓滿,這就是佛了。佛就是一個大覺者,沒有不明白的事情;所謂「明人 所不能明,悟人所不能悟」,所以稱為大覺世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人都崇拜佛,這是佛法界;這佛法界,也沒有超出去你我現前這一念心。

(二)菩薩法界。菩薩是很不容易做的,他所行所做,是利己利人、自覺覺他;但是他沒有覺滿,佛是覺滿了。菩薩行六度萬行,修行布施,捨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內財、外財。什麼叫外財?就是身外邊的一切寶貴的物質;什麼叫內財?就是你頭目腦髓都包括在裏面了。這都要捨!

布施分出三種: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前面所說的內財、外財,那就是財施。法施,就是你學會了佛法,逢人就講佛法、演說佛法,這是法的布施。財施是救濟人的身命,法施是救濟人的慧命。無畏施,就是這個人在困苦、艱難、恐怖的時候,你能安慰他,令他沒有一種恐怖心。

那麼又持戒,他嚴持戒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又修忍辱,又修 精進,晝夜六時常常精進;也修禪定,又修智慧。所以他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這叫菩薩法界。這菩薩法界,也沒有離現前這一念心, 也都是在心裏頭;你心想要行菩薩道,你身就行菩薩道,將來就是個菩薩。

(三)緣覺法界。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緣覺又分出來兩種:在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稱為緣覺;在無佛出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稱為獨覺。

獨覺是獨善其身的,不願意兼善天下。他認為這個世界是壞了,人 人也都壞了,他就想要不壞,想要修行,所以就遠離塵世,和這些個人就隔離了。他自己跑到深山穹谷,在阿蘭若處修行,幾年也看不見一個人。所謂「春觀百花 開,秋睹黃葉落」,在春天,看見百花都開放,他感悟地說:「哦!這真是妙不可言,這花也會開了!」到秋天的時候,他就看見樹葉就落到地上了;你看這個樹, 春天生出樹葉來,開花結果,到秋天,樹葉就都落了,他也認為這是很妙的。它自生、自滅,這種是無常的境界;因為萬物是無常,他就找這個有常。

什麼是「有常」呢?他就想這十二因緣。最初,他就研究這個「無 明」;無明,也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你不明白了,就會生煩惱;你生出煩惱,就要去做、去實行了;實行,然後就有個識──有行為了,然後就有了一個影子,這 影子就是這個「識」,也就是這個「種子」。這個無明,也就是男女一種互相不明白的這種「情」;有這種不明白的情了,就有行為──就有了性行為。有性行為, 然後就有了識、有種子了;有了種子以後,就有了名色,就有一個「胎」的名稱了。有了名色,然後就有了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生出來。有了六入, 就有了觸──有了感覺、有了接觸了。接觸,就有了受用,然後生出一種愛心來;生出愛心,就想要取為己有作為自己所有。為自己所有,就又有來生的生了;有了 生,就又有死了。這是十二因緣。

緣覺就在這兒修這十二因緣,研究這個問題。喔!無明滅,這個行 也就滅了;行滅,識也就沒有了;識沒有,名色也沒有了;名色沒有,自然六入也沒有了;六入沒有,因為你沒有身體,就沒有觸了;沒有觸,也就沒有受;沒有 受,就生不出愛來;生不出愛,就不想取了;沒有取,也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也就沒有老死了!他這麼研究來、研究去,來回研究這十二因緣, 就開悟了;所以這叫緣覺,又叫緣覺菩薩,就是初發心的菩薩。

(四)聲聞法界。聲聞,就是修四諦法而悟道的;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貧窮又困苦; 這貧窮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也沒有房子住。有一個小房子,又被火燒了;剛剛再造一個,又被水給沖去了,這叫苦苦。壞苦,是富貴人,沒有貧窮的困苦,但 是他富貴不能久長,或者有的時候火燒、或者賊偷,把財就失去了、壞了。行苦,就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這念念遷流、念念不停,由小孩子變大人, 由大人變老人,由老人變死人,這麼變化不停,這也是個苦。

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來得很痛苦的,老去的時候也很痛苦,有病更苦,死的時候是更苦。

以前有三個老人聚在一起喝酒,很高興的,一個有六十多歲,一個 有七十多歲,一個有八十多歲。其中這年紀輕一點的老人看這兩個老年人,他大約心裏想:「你們兩個老得這樣,就快死囉!」所以他就說了:「今年酒席筵前會, 不知明年又少誰?」意思是,今年我們大家在這兒一起喝酒,等到明年,不知我們哪一個人就死了?七十多歲的老人說:「唉!你說得簡直太遠囉!」「你怎麼 說?」「我說,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提不提!」不知明天還穿不穿這鞋和襪子了。八十多歲老人就說:「哦!你還說得太遠!」這兩個人問:「你還說遠?那 你怎麼說呢?」八十多歲這老年人又說:「唉!我怎麼說?我這口氣出去,那一口氣就不知道會不會回來了!」言其生死是很沒有人情講的,它和你一點都不客氣, 這口氣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不回來了,這是死苦。

古來人說:「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也不妨。」這個老僧說,我有一個安心的方法,就是八苦交煎的時候,我也不怕、沒有關係,沒有問題。所以這苦,你若有定力了,苦也變成樂了;你沒有定力,樂也變成苦了。

聲聞修四諦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是斷集,集是煩惱;煩惱有很多 種,有大煩惱、中煩惱、小煩惱,詳細說太多了!第三是慕滅,滅是寂滅,就是證得涅槃了。第四是修道,道是修道。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就是說四諦法 ──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這五比丘一聽這四諦法,都開悟了。

這「聲聞、緣覺」是二乘的聖人,跟「佛、菩薩」合起來,這叫四聖法界。還有六凡法界,就是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的就是「天」,不明白佛法的 人,以為生到天國樂園,那就是最快樂、最好了;其實這「天」還在六凡法界之內,沒有超出輪迴,還在六道輪迴之中。天上的人,最長的壽命是非非想處天,活到 八萬大劫;壽命終了,仍然還會墮落,還要到人間來。善業成熟,就轉生到善道;惡業成熟,就轉生到惡道裏。天,也有種種的天。

(六)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梵語,此云無端正,就是生得最醜 陋;又叫無酒。阿修羅雖然生得醜陋,而阿修羅女可是生得最美。阿修羅就是鬥爭堅固,歡喜鬥爭、歡喜作戰;所以在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都 有阿修羅。這阿修羅,哪個地方他都去,所以有的時候,把他也算到三善道裏;有的時候,又把他列入四惡趣中。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這是三善道;畜生道、餓 鬼道、地獄道,這是三惡道;又者,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是四惡趣。

(七)人法界。就單研究我們人來講,你說人有多少種類?上至總 統、國務卿、外交部長,這種種的政治人物;又有有錢的人,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富翁,這麼樣有錢;沒有錢的人呢?連個立碓之地都沒有。有最醜陋的人,人 人見著他都討厭;也有最美麗的人,人人見了他就歡喜。有很奇怪的人,又有最肥的人,肥得一、兩千磅那麼重,人家走的門他進不去,人家搭的巴士他太肥了,巴 士門進不去;如果他要到什麼地方去旅行,要特別訂製一輛巴士,或者特別造一架飛機,那麼樣子。有最瘦的人,骨瘦如柴,一點肉也沒有,像柴火似的。

你說,又有富貴、貧賤、肥瘦、高矮、醜俊,這種種的情形,這是 什麼因緣呢?我現在總起來跟你說:種富的因,就得到富的果報;種貴的因,就得到貴的果報;你種貧的因,就得到貧的果報。這都是種因結果,好像那個肥的人, 他大概是想:「哦!我最歡喜肥!」就種肥的因,今生就得到肥的果,比肥豬還肥。這是在人道中,有種種的樣子,都不同的。

(八)畜生法界。你就拿畜生來講,有多少種類?簡直數不完的。

(九)餓鬼法界。餓鬼也是那樣子,也是很多種類的,不是就一種鬼、兩種鬼那麼樣子。

(十)地獄法界。地獄也是有很多種類。

「六凡法界」再加「四聖法界」,這叫十法界。十法界從什麼地方 有的?就是從我們現前這一念心。你天天若發脾氣,所謂「無明火,老虎神,這是前生罪孽根。」你發起脾氣,就像老虎一樣;你發脾氣有火,就會到修羅法界去。 你若盡貪心、瞋心、癡心,這就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裏頭去。你要是想要修苦、集、滅、道四諦,就走到二乘人裏去。你若願意修菩薩、成佛,你就發 菩薩心,修六度萬行,將來就成佛。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想要明白這三世一切諸佛,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一切諸佛;你應該看「十法界」這種的因緣、這種的性,一切都是從你的心裏造成的。所以我常常很歡喜講這個「心」字:

三點如星佈,彎鉤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

三點好像星星排佈著一樣,你寫「心」字那個彎彎鉤,像個月牙似的。披 毛,就是做畜生;做畜生也是從這個心生起、開始;你要想修行成佛,也是由這個心。所以說這十法界不離你我現前這一念的心,你心在佛國,將來就到佛國;你心 存地獄,將來就墮地獄;這一切唯心造,絲毫不錯的。

如實相:實相,就是一切相的根本;一切相的根本,就是沒有相。你若有相,在「有相」找,找不著「相」的根本;你若在那「無相」上找,就找著「相」的根本。

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觀這十法界,境界都是空的,好像什麼呢?就好像實相似的。空可是空,空裏頭又有一個「有」──這「真空」裏頭就生出一個「妙有」。所以才說:「真空不空,不礙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它不空,會生出一個妙有來;妙有也非有,也就是真空。

「真空」也就是「實相」的別名。實相,就是一切相的根本;一切 相的根本,就是沒有相。你若有相,在「有相」找,找不著「相」的根本;你若在「無相」上找,就找著「相」的根本。所以你觀一切法像實相了,就外無所貪、內 無所求;你也不向外找、也不向內找,內外都空了!內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空「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六識。把六根也空了,然後又空了六塵,又空了六識;這把十二處也空了,十八界都空了。這「觀一切諸法空相」都空了,可是空了,就沒有了 嗎?不是沒有了,是像實相那樣子;所以微妙不可思議,也就在這個地方。

天天參禪,這是「如實相」。你因為不懂「實相」的意思,所以不 覺、不知;我現在告訴你,參禪、打坐就是如實相!你這一參禪,內空六根、外空六塵、中空六識,這六根、六塵、六識都空了,十八界都空了,這到無所有處,到 非想非非想處天了──不是說我們靈魂出去了,到天上,到非非想處天去;你無所有了,就是非非想處天。不用到上邊來,才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你當下就是!當下 你能如實相,就是非非想處天這種境界。

修道,要有一種恆心,要有一種誠心,又要有一種堅固心。這堅固 心像什麼呢?像金剛鑽似的;你沒有法子能破得了它,可是它能破一切。我學佛法,任何的境界來了,我也一定要學佛法,不會改變我的想法,一定要堅固。立志若 堅固,在什麼情形之下,我也一定要學佛法;任何的魔障來了,我還是要學佛法。我絕對要以堅固的心、真心,來學佛法!因為在生生世世,我們不是做馬、就是做 牛,不是做豬、就是做狗,甚至於做老鼠;甚至於再說一個不乾淨的東西,做糞裏的蟲子。不要說這糞裏的蟲子,你每一個人迴光返照,看看你肚子裏邊和糞在一 起,每個人都不知道有多少蟲子?好像那隻鴿子,你看牠是鴿子,但是牠身上有很多蟲子在咬牠;牠自己有的時候知道,有的時候不知道。我們人也是,在我們皮膚 裏邊,不知道有多少細菌、多少蟲子?也就是說,不知道有多少眾生在我們身體裏邊?

所以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不要說外邊的眾生無邊,就你自己身 體裏邊,你說有多少眾生?你能數得過來嗎?這一些個眾生,你若度不了牠,牠就把你度了!怎麼把你度了呢?你就跟牠去了,你由一個大蟲子又變成一個小蟲子。 小蟲子,牠的性靈就少了,所以就很愚笨的、很蠢的;只知道吃人家的東西,只知道向人家來化緣,不知道布施。這是你也變成牠那個樣子,所以喝人的血、吃人的 肉;在人肚皮裏邊,人家吃點好東西,牠先給搶去了,牠以為這是便宜事呢!實際上,這就是慳貪造成的。

你要度牠,怎麼樣呢?就是你的自性一天比一天多、陽氣盛;這也可以說是太陽光,太陽光有一種紫外線,那是最殺菌的。現在用光學殺菌,醫生都借用紫外線;你若能利用你自己的陽光,就能把你身上的菌都殺了。「那犯不犯戒呢?」你這個思想,是聰明太過了!

好像某某人想要受菩薩戒,就問我:「我若受菩薩戒,我開一輛車 在路上,壓死很多蟲,那犯不犯戒呀?」他想得倒很周到的,他就不想自己發起脾氣,比殺死眾生還厲害!他把這個忘了,就想起那個。我告訴他:「這個是你無心 的過失,你不想殺它。在這種環境之下,有這種因緣,不是你有心殺它。你可以一邊載車,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幫你所殺的眾生迴向,因為這不是你歡喜殺 的;你要是明知故犯,你歡喜殺它,那是有罪過了!」

好像以前,我知道有一個當軍人的,以後學佛了,也皈依三寶,然 後他看人家出家很好,他也出家了。出家之後就念佛──在沒出家以前,他也念佛,還吃齋、不殺生。出家之後,在南華寺受戒。以後因為共產黨來了,他在江西住 不了,就跑到香港。香港的環境很複雜的,那時候在香港有很多佛教的出家人都沒有地方住;不像現在,每一個和尚在香港都住的高樓大廈。那時候不要說大廈,連 個小茅蓬都沒有;就在東普陀,住那種一層木頭的房子。他住那個房子,也沒有錢,就住不慣了;以前很會花錢,手邊沒有錢,就覺著困難。

那時,香港有一個道風山(於新界沙田);這個道風山是幹什麼的 呢?專門幫助和尚和尼姑還俗的那麼一個地方。你和尚若不願意在佛教裏,你可以到那兒,每個月會給你三十塊錢或者五十塊錢、或者兩百塊錢。在那兒,你願意做 和尚也好,你願意吃齋也好;不願意吃齋,也有肉給你吃。你願意做和尚,就做你的和尚;不願意做和尚,就給你一個太太。比丘尼呢?也是這樣子。你願意做比丘 尼,你在這兒就做比丘尼;不願意做比丘尼,你就做在家人;你願意結婚,就給你找一個丈夫,願意找和尚也可以。這麼樣子,這個地方最方便了──方便法門;說 這個時候應該這樣,要信天主,不要信佛。那地方說是:「我們這兒也念佛教的經,作早晚功課。」你看!其實就是「掛羊頭賣狗肉」,這麼樣子來破壞佛教──掛 上一個羊頭,本來應該賣羊肉;他不賣羊肉,賣狗肉。

這個人沒有錢用,說在那個地方可以掙三百塊錢一個月,做什麼 呢?給作飯、作菜,就是作 cook(廚師)。但是作飯,作菜,不是作齋菜,是要作肉的;每天要殺雞、殺鴨、殺魚。他說這都不要緊,他殺一隻雞,這麼用刀剁下雞頭,他就唸:「南無阿 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殺雞,一天殺了很多雞。他把眼睛一閉,也不看;「我念佛給牠!」他就說這樣子會幫助牠 往生極樂世界了;就這麼唸一句佛、殺一隻雞,唸一句佛、殺一隻雞,我相信他或者殺過三百六十隻雞。怎麼樣呢?這回果報來囉!他就發了神經病;在那兒也住不 了,又回到這個沒有錢的東普陀來住。一天到晚都是神經病:「你看看我殺的雞到極樂世界了沒有?」「你看看那鴨子是不是到極樂世界了?或者又去做雞去了?或 者將來是不是會殺我啊?」就這麼一天到晚說神經病的話。

他就想要見我,為什麼想要見我呢?他知道自己這個病見著我就會 好,但是怎麼樣也沒有機會見著我。為什麼他知道見著我就會好呢?因為以前好像這種的病人有過好幾個,他帶著來見我,都好了;現在輪到他自己,明白的時候就 說:「我想去見見安慈法師,你們誰能幫忙我,同我去見見他?」剛想要見,大約被他殺的雞、鴨就說:「不行啦!你一見他,那我們怎麼辦?你殺這麼多生,你明 知故犯!你一個做和尚的,殺這麼多雞、殺這麼多鴨,這怎麼得了!」他又不來了;以後大約有半年多,結果自己拿著刀把自己殺了!

所以修行是不容易的,為什麼他受這種果報?我告訴你們,這是大 菩薩來現出這個樣子給眾生看──你們看這樣子!出家不可以殺生的!出家一殺生,就會受這種果報!他自己不怕醜,不怕說是「這很不好意思的,我不現這個樣 子」。他要現這個樣子,就和提婆達多是一樣的;叫一切的和尚知道:做和尚不可以再殺生了!這就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他沒有堅固心,出家之後都變 了,不曉得修行。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

第二,要有恆心。學佛法,不是像食鴉片菸那麼樣子;沒有食就犯 癮,吃了之後就精神很好,不是那樣子。這是要「常」──今天學佛法,明天學佛法,後天學佛法,天天都要學佛法;這個月學佛法,下個月也要學佛法,月月都是 學佛法;這一年學佛法,來年學佛法,年年都要學佛法。要這樣!說:「那我不要幹旁的了?」你要是死的時候,你想幹旁的可不可以?你想過沒有?你知不知道你 將來有個死的時候?你不學佛法,你死的時候,一點把握沒有;學佛法的時候,你等到死的時候,無災無病痛。

好像有個姓李的,他也皈依我。這個人就想皈依我之後,發願要發 財。他說:「我發財,我一定要造一個佛教的醫院!」就皈依了;皈依後,又叫我給相面,又要叫我給批八字。我說:「你就生得一個發財的相,但是你心裏若不 好,也不能發財的;你生了一個不能發財的相,你若心裏頭好,也會發財、也會好的。所以這個相是假的,你不要信這個相!」

然後又要叫我給批八字。看我那本書上,說是「醫卜星相」什麼我 都懂──醫書也讀過,算卦、相面,什麼我都懂;所以又叫我給批八字,左寫了一次、右寫一次條子。問我說:「師父給我批了沒有?」我說:「啊!你給我寫那張 紙,我丟了,不知道哪兒去了!」「哦!那我再寫一個。」又寫了一張來。我說:「我現在沒有時間做這個,我太忙了!」他說:「那等一等,不要緊!」過一個 月,又問我說:「師父!給我批好了沒有?」我說:「什麼?批什麼?」他說:「我那個八字。」我說:「大約他們給我掃房,被收拾垃圾的給燒了。」他還不明 白,又寫了一張,還叫我給批八字;寫了有五、六次了,我也不給他批。因為出家人不能做這一些個事,也不能給人家相面,也不能給人家批八字;這都是那些個跑 江湖的人才幹這一套,真正修道的人不做這個的。

等到最近,說要到紐約去了,大約他又想問我批八字的事情;這回 我不客氣了,我說:「你皈依我,我現在要教訓你了!你到紐約,那地方有很多出家人,遇著任何的出家人,不准叫人給你相面、批八字。你若是狗相,怎麼樣也不 能變成老虎的相;你若是老虎的相,也不會變成狗的相。你相它幹什麼!你批它幹什麼!你若是窮,我就批說你會發財,你也不會的;你要是會發財,我不說,你也 一樣發財的。尤其你對出家人這麼樣子?這就是等於侮辱出家人,對出家人不客氣,簡直地是沒有禮貌的。」他說:「哦!那我是跟著他們,有的人叫出家人給相 面、批八字的。」我說:「那是走江湖的!真正修道的人,不說這些個問題!」那麼這回,他不敢開口再叫我給批八字了!

他說:「我發願要造佛教醫院,我發了好幾年,也還是沒有賺多少 錢,這永遠不成功了嘛!」我說:「你發願就成功?他發願也成功,那個人也發願就成功,那佛忙得不得了,沒有時間管這麼多閒事的!你就拿讀書來講,由小學到 中學、到大學,才能得到一個博士的學位,需要多少年?你想發一個財,這麼發了兩天半願,就可以成功了?世間若有這麼容易的事情,那人人都發願了,還輪不到 你這兒來了!」他說:「哦!我今天真是有點明白了!」真是有點明白了!

你看看!發願,也要久遠、長遠,不是今天我發了願,明天就滿我 的願了!不是那樣的。我對他說:「你若發這個願,發願今生我要造佛教的醫院;我沒有錢,我等到來生;來生再沒有錢,我等到再來生!無論如何我要修福、修 慧,我有錢了,我造佛教醫院。我要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那才行的!」他說:「哦!那好了!我以後就這麼做!」這真算大約明白少少的了。這要有一種長遠的 心,隨隨便便的。這要誠心,又要有恆心;恆心,就是長遠心。

誠心,就是無論遇著什麼打擊,譬如你學佛法,或者有一個朋友就 破壞你,說是:「你學什麼佛法!學佛法那些人都是太笨了!舊腦筋!太迷信了!你到底是個有知識的人,不應該學那個!」或是說:「唉!你跟著學佛法的那個法 師,他不懂什麼佛法的,你不要跟他學!」用種種的方法來挑撥離間、來破壞你,你也不被他所搖動:「我自己有眼睛,我認識佛法,我求真正的佛法,不被旁人給 破壞了!」這要有真誠的心。誠到極點,甚至於有人把我殺了,叫我不學佛法都不可以的;最大,就是把這個生命失去了!你把生命都失了,都要學佛法,這才是真 正誠心。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布施了一千個身。當時布施的情形,不一 定是都很歡喜的布施;也有種種不得已的情形。或者憐憫眾生,說那個眾生沒有東西吃了,我把我身體布施給牠,讓牠維持牠的生命;所以捨身餵虎、割肉餵鷹。那 隻鷹餓得飛不動了,想要吃鴿子,鴿子就飛到釋迦牟尼佛的身上來了。這隻鷹就說了:「你救這鴿子可以,牠活了,我死了,那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一 想:「這對啊!我救這鴿子,這鷹沒有東西吃了。好啦!現在你只是想要吃一隻鴿子嗎?我在身上割下來肉給你吃囉!」於是把肉給割下一塊,這隻鷹還說吃不飽; 再割一塊,鷹又吃不飽;把身上的肉都割光了,這隻鷹還吃不飽。他說:「好了!你看我身上哪地方有肉,你自己來吃了!我不必割了!」這鷹就飛起來,鴿子也飛 起來了;原來是天人來試驗他,也不是鷹,也不是鴿子,他所割的肉又都生出來了。

說是在科學裏頭研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也說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它又可能了!所以若有誠心,才有感應,這就是誠心所感;「捨身餵虎、割肉餵鷹」,要做這種的布施。不要布施兩個半錢,就覺得心裏也痛, 那簡直太沒有出息了!學什麼佛法?學佛法,是把身命、頭目、腦髓都要布施出來,那才是真的!

「如實相」意思還沒有講完,再把它講一講。如實相,就是說的觀 十法界這種境界,叫實相。「如」就是不落於空、不落於有。空、假、中,這叫三諦。這三諦沒有兩樣,是一樣的,空也就是假、假也就是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 切空,一中一切中。這三諦沒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了,就是「如」。「實」是不同七方便;七方便,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藏教菩薩、通教菩薩、別教菩薩; 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這叫七方便的果位。那麼現在是超過這七方便,所以這叫「實」;以實為相,以「實」作它的本體,所以才說「如 實相」。

不顛倒:這是說的「觀中道的智慧」。什麼是顛倒?什麼是不顛 倒?你若想不顛倒,先要知道什麼是顛倒。凡夫的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這是凡夫四倒──四種的顛倒。二乘也有他的顛倒,是什麼 呢?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非我、淨計非淨。常,他說是「無常」;樂,他說是「苦」;我,他說「無我」;淨,他說「不淨」,這是二乘人的顛倒。菩薩還有 「出假」的顛倒,這都是顛倒;唯獨佛才沒有顛倒,不顛倒了。

所以九法界的眾生,都在顛倒的環境裏邊來生存著;在顛倒的時 候,有的時候覺得好、有的時候就覺得不好。你能明白沒有什麼是好、沒有什麼是不好的,這一切好、不好,都是在眾生的顛倒分上來妄計、妄測;你若能不顛倒, 這就是中道,就合乎中道了。若往詳細來說,你想學佛法,這就是不顛倒;你不想學佛法,這就是往顛倒路上跑。你若守規矩,這就是不顛倒;你不守規矩,這就是 顛倒。顛倒和不顛倒,就是一個正、一個邪。邪,就是顛倒;正,就是不顛倒。

現在講這個「不顛倒」,我們要看看自己顛不顛倒;若顛倒,就要趕快學不顛倒;若是不顛倒,更要多一點不顛倒。

不動:就是「定」;定,也就是無所恐懼,什麼也不怕。你這兒打 坐,正在定中,來一隻老虎;這老虎張著大嘴,一口就要把你吞了。這時候,你若生出一種恐懼心,這就動了;你不生恐懼心,就是不動。不動,不是單單說不怕老 虎;這是不怕死,認為死和活著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分別。有的人說:「學佛法就是想要了生死,我就因為不怕死,所以我也不需要學佛法了!」你不學佛法、你不 怕生死,那就生死沒有完。

所謂「不怕生死,不為生死所動!」這是有定力。可是,你這個不怕生死,是用一種脾氣、用你那種的無明:「死有什麼問題?下地獄就下地獄!受苦就受苦!我不怕!」那是不能停止生死。

生死有兩種,有「二死」。有的人說:「二死,是不是死兩次?死一次,活了,又死一次?」不是的,這個「二死」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就是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你有你 一段、我有我一段。你有你這個身體,是你有一份;我有我這個身體,是我有一份,這叫一份。段,是有形段,你五呎八寸高,我五呎九寸高,他就六呎高,這有個 段;也又是有一個意思,你活到八十歲是你那一段,我活到九十歲是我這一段,他活到一百歲是他那一段,所以這也是一段。凡夫的都有這個生死,二乘人呢?只有 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你這個念,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念念遷流,就念念變易。一念變,就一念的生死;念念變,就念念的生死。這是變易的生死,就是你那 個妄想還沒有停止呢!沒有得到定。這個「不動」,就得到定了;得定了,所以就不為二死所動。

不退:這是由智慧不退到愚癡上邊來。你心心寂滅,沒有妄想了,所以就有一種的大智大慧,這叫「不退」,不退到愚癡上去;就是你得到般若的智慧,就不會再做愚癡的事情了。

不轉:就不受輪迴所轉。不像凡夫流轉生死,在生死的道裏邊轉來轉去的;也不像二乘,轉凡成聖了;都沒有這個「轉」。

如虛空:也就是像虛空一樣。在《華嚴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 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什麼也沒有,這叫虛空;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都在這個虛空裏邊包含著。所謂「如虛空」,就是但有名字,可是它沒有自性;中道觀 智──修中道這種智慧,也就只是有這個名字,你要求一個實在的,沒有!什麼也沒有,所以這叫如虛空;你不要在頭上安頭,說:「虛空是什麼?找來一個虛空看 看!」虛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你還找什麼?不要頭上安頭,說:「我這個頭是個什麼?」再安上一個頭。也不要像那個演若達多似的,對鏡子一照,看著鏡子裏的人 有一個頭,就慌了:「啊!怎麼我沒有頭呢?」於是就到街上去跑,見著人就問:「你看看我有沒有頭?」各處去找頭。不要那樣!

無所有性:無所有,就沒有了。無所有性,沒有性,沒有一個自性,也沒有他性,也沒有一個共性──沒有自己性,也沒有他的性,也沒有一個共同的性──也沒有一個「因性」、也沒有一個「果性」;所以一切都空了,這也是說這個「空」。

在這個時候,一切言語道斷:就是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沒 有法子可說,言語的道路斷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說話,說不出來,沒有言辭可說;那個心想要攀緣,而這個慮也沒有了。這就是「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心走的那條路也滅了。你說這是個什麼境界呢?這就是一個「離四句,絕百非」。離四句,就離開這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絕百非,一百樣不對的,也都沒有了。

「離四句,絕百非」,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切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沒有法子說,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個「妙」。你們能領會得這 個「妙」字,那就得著《法華經》的味道了,那就可以說「知道少分」,知道一點點了;若不知道這個「妙」的意思,聽《法華經》,那是沒有法子聽的。《法華 經》就是說得妙,說來說去都是妙!

一般人用功,有的用得不錯,有的還是照常打妄想。打妄想的人, 希望以後少打一點;用功用得好的人,希望用得更好一點,一天比一天有進步。那麼一天比一天有進步,必須要一天比一天自己管自己,自己收攝身心;收攝身心, 就不打妄想。在暑假班圓滿了之後,冬天的坐禪班就開始了。這一百天的坐禪班,每一天要坐二十一個鐘頭,跑香、坐香,沒有休息的時間;誰若不怕辛苦,可以早 一點報名參加。坐禪,就是學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有法子可以想得到不可思議這種的妙處。

不生:不生什麼呢?不生無明、不生智慧。也沒有智慧、也沒有無 明,你說這是個什麼?這是個「理」。你沒有無明,所以也沒有智慧;你沒有智慧了,所以也沒有無明了。這個智慧和無明,是相對著;現在既不生無明,又不生智 慧,這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那個境界。你有善,那就有所生;你有惡,那也是有所生。現在你若有了無明,也是有所生;你若有了智慧,也是有所生。智慧和 無明都不生了,這時候是一個妙境界。因為沒有無明、沒有智慧,這就是一個「理」──本來的那個理體、本來自性的那個大光明藏;所以也沒有一個所破,也沒有 一個能破,沒有法子可以把它破得了。為什麼呢?它就是個不生的理。因為這個不生的理,所以在這種的境界上,就是把這個「行、位、因、果」等等,都不生了; 行,是修行;位,是果位。行、位、因、果,都不生了,這是個「不生」。

不出:不出,也就是不入;無出、無入,這是如來的本體。如來所修行的這個本體達到那個究竟處了,所以也沒有出、也沒有入,也就是沒有無明、也沒有智慧可談。

不起:因為證得如來的理體了,這時候,只是一個理,所以把這一些個方便的教理,就是權法,都寂滅了,不生起來了。

無名:那麼說這有個名嗎?沒有個名,只有一個「理」,只是講的這個「理」。所以談到「無名」,就是沒有什麼名字可以來代表這種的「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哪一個名可以作為它的名字,所以這叫無名可名。

無相:也沒有什麼相,可以來把它表現出來。也是從「不顛倒」到「不起」,也沒有任何的形相,來可以把它形容出來,所以叫無相。「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

實無所有:這是在讚歎中道的觀。中道的觀,不落於二邊──不落於空邊、不落於有邊;所以說實無所有,什麼都沒有。

無量:就是沒有一個數量的法。什麼是數量的法?五陰,色、受、 想、行、識,這是有數量的,有五種。六根,就有六種;六塵,這有六種,合起來,這叫十二入,又稱為十二處,這是十二種,又有了「十二」的名詞。六根、六 塵,中間再加上六識,這就變成了十八界。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都有個數目的。現在這個「中道的觀」,是沒有數目可數的,所以叫沒有量;沒有量, 是個無欠無餘的全量,所以叫無量。

無邊:就是沒有一個邊際、邊涯。這是指在小乘裏頭,一切法都有一定的,都有限度的。有一定的,這就有邊際;沒有一定的,就沒有邊際。現在這沒有邊際,就是無有定法。

無礙:這是遍入一切法。因為中道的觀智,能遍入一切法。雖然遍入一切法,而沒有障礙。

無障:障是遮障,沒有一法可以遮障得了這個中道觀智。

從「觀一切法空」到「無障」,這個經文是十九句。「觀一切法 空」,這是能觀的智,這是一個總標,總起來把它標出來。後十八句,這是分別的來解釋,這叫別釋。這種的道理,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現在講經只能講一個大概 的意思。在這十九句,把前邊「觀一切法空」這一句除去,還有十八句;這十八句經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經》的「十八空」來解釋它,又可以用這「一切法」來解釋 這十八句。

怎麼用「一切法」來解釋呢?一切法如實相、一切法不顛倒、一切 法不動、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轉、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一切言語道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無名、一切法無相、一切 法實無所有、一切法無量、一切法無邊、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障──這是用「一切法」來解釋這十八句。

怎麼又依「十八空」來解釋呢?

「如實相」,就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了,這叫如實相。

「不顛倒」,這是內空。內空什麼呢?內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都空了。眼耳鼻舌身意,你若能空,就沒有我了,也沒有我所執著的了,所以這是內空。內裏不顛倒,就不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所轉。

「不動」,就是外空;空個什麼呢?就是外空六塵,不被六塵所搖動了,這就是不動。

「不退」,這是「不內外空」,就是內外空。內、外都空了,就是十二入都空了,所以不退轉於凡夫、不退轉於二乘。

「不轉」,就是不轉動。什麼是不轉動呢?你們大家猜一猜,這是什麼空?我相信有人會知道。我看看你們大家的智慧怎麼樣?不要想,就說出來!「當空」是個裏空。「如虛空」是什麼空?(弟子:中空。)

「中空」就是內空。他說「四大皆空」,四大怎麼樣空法?「五蘊皆空」,五蘊怎麼空法?「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照?這「如虛空」是什麼空?這「無所有性」是個什麼空?說啊!你們這是個「不說空」;若說了就不空,是吧?這就是個「不說空」。

不錯!果寧說對了,真被他給猜著了!「不轉」就是個「空空」。 我知道,要是想研究佛法的,就是沒有聽說過,也能猜著。你看!前邊第一義也空了,內也空、外也空了,內外都空了,這現在就是「空空」,所以他猜著了。我要 看看他到底認識不認識?又問他一個:「這個『如虛空』是哪一個空?」他這回發了毛,慌上來了,說他說錯了。其實他沒說錯,他說他說錯了,原來還是不認識! 他本來猜著了,但是被我一問,他又認不清楚了!可惜!這個就叫「空空」。

「不轉」,無所轉了,這是「空空」。這「空」,能破一切諸法; 一切法都給破了、空了,還有什麼法?若空了,還有一個「空法」存在,那又是沒破,又著到「空」上了。空空,那個「空」也空了,這是把一切諸法都給破了。 「諸法」是所破的,這「空」是能破的;能破諸法,把一切法都沒有了。這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這沒有一切諸法了,這才能談到「空空」。但是你空的時 候,你若是不把這個「空」再空了,你還有一個病;那麼空也空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空也無空,這把一切諸法都破了。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把一切法 都空了,一切相更不要說了,這所以叫無轉,就沒有所轉動了,這就是一個「空空」。

「如虛空」,這叫什麼空呢?你若看過《般若經》,這《般若經》 就講智慧、講般若;般若就是談「空」的,研究這「空理」。所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是解空第一;他專門研究這個「空」,所以他叫空生。可是他這「空生」又不空 生;說「不空生」,他又有了一個什麼?有了一個「須菩提」。

大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天給大家講 一講。空生,是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翻為空生。因為須菩提出生這一天,他家裏倉庫裝的金、銀、珠寶,忽然都空了、沒有了;他的父親一看,就給他起名字為 「空生」。寶庫都空起來了,這回是不是要窮了?所以他父親就到爻卦的地方去爻個卦。得到的卦相說:「你的金銀珠寶都空了,這是最好的!沒有什麼不好的地 方,你不要煩惱。這是最吉祥了!你生的這個小孩子,這可就好得不得了,沒有比這個再好的!」所以給他起名字又叫「善吉」,既善且吉。過了七天,這金銀珠寶 在這個倉庫裏邊,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善現」。「須菩提」就有這麼三個意思。

為什麼須菩提出生的時候,金銀珠寶的倉庫都空了呢?因為他生生世世都研究這個「空」;空,就是什麼也都不要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一出世就連金銀珠寶也都空了。這是「空」的表現,表現般若空,所以叫空生。

「如虛空」,這是大空,沒有再比它大的了。究竟有多大?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太大了;若有人知道,就談不到大。

「無所有性」,這是畢竟空,畢竟是空的,根本就是空。這畢竟 空,有這麼幾句偈頌:「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說是天邊那個月,晚間覺得好清涼的、很舒服的,如來也就像清涼月似的,常常在 「畢竟空」裏邊來遊玩。眾生的智慧水現前,心裏就清淨了,這個菩提也就影影忽忽的,不太真切,好像有個影子現出來一樣。

怎麼說「無所有性」是畢竟空呢?無所有性,你看!什麼也都沒有了,它不是個畢竟空是個什麼?這個諸法,無欠無餘──無欠,就是不少一點點;無餘,也不多一點點。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這是諸法本體的樣子,所以叫畢竟空;因為它畢竟空,所以就是無所有性。

「一切言語道斷」,這是個什麼空?在這一句經文上,就有這個意思了;不單這一句是這樣子,每一句經文已經就有它本來空的意思了。這叫一切空,一切語言道斷,所以這就是一切空;因為它是一切空,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話可說的,言語道斷,沒有了!

「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如實相」就是第一義空。

現在這個「不生」是什麼空呢?是有為空。有為,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生的有為法。那麼現在不和合了,不和合,所以就不生,這叫有為空。

「不出」就是無為空,「無為」空了。所謂「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無為」的名字就是出離,出離這一切法;現在這「出離」都空了,所以就不出,這叫無為空。

「不起」,這又是個什麼空呢?這在《大般若經》上,是「無始空」,沒有一個開始;若有開始,那就「起」了。你找它這一個開始、一個起頭,了不可得;因為了不可得,它是空的,所以叫無始空。

「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無名無相」這又可以解釋作「實無所有」。「實無所有」,那麼這是不是又叫畢竟空、無始空?不是!這是「不可得空」。

「無量」又是個什麼空呢?就是有法空。「有量」就是有法,現在這「有量」都空了,所以這「無量」叫有法空。

「無邊」又是個什麼空呢?就是無法空。這法就是一個邊;現在無法了,所以叫無邊,這是無法空。

「無礙」這又叫什麼空呢?有法無法空。有法和無法,這兩種都了不可得、都空了,又沒有礙了。

「無障」是個什麼空呢?就是散空,它沒有一切的妨礙和遮障。那麼遮障是了不可得,所以叫無障。

這十八空,講這十八句大概的意思;佛常修這十八空,所以現在依照十八空來講《法華經》這十八句。

以上所說的「觀一切法空」,這是總相。由「如實相」向下至「無障」這十八句,這是別相。

這種種的相,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只是以種種因緣,而有種種的相,都是從這個顛倒生出來。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所以才說,常常地應該歡喜觀想以上所說這種種的法相,把一切都看成空的了。這是大菩薩第二種應該親近的地方。

2.重頌(分三)
1.頌總標行近 I2.頌別釋行近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佈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想要再把這個意思說詳細一點,所以再用偈頌說一說。

若有菩薩:假使有菩薩摩訶薩。這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行菩薩道的這種發大菩薩心的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在將來惡世的時候,沒有恐怖的這種心理,想要說這一部《法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應該入身所行的安樂處,以及所親近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