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師弟功滿(分二)
1.明師弟圓因報滿 G2.明法師妙果當成
今G1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釋迦牟尼佛說,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由,當「因為」講,當「藉 著」講,也當「從」字講。從提婆達多,這位善知識來教化我的緣故,所以才能令我具足六波羅蜜:具,就是圓滿的意思;具足,就是圓成了。圓成什麼呢?圓成六 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每一波羅蜜都有十種利益,前邊已經講過。現在再以釋迦牟尼佛的四種因緣,來解釋這六波羅蜜。

第一度「布施波羅蜜」,梵語就叫檀那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要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慳貪:修布施波羅蜜,就能破除你不能捨而貪的這種心。

(二)莊嚴菩提:修布施波羅蜜,就能有莊嚴你自性菩提的這種因緣。

(三)自他俱利:既然能自利、又能利他。你在想要布施的時候, 你就布施,布施完了之後,又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叫自利。你能令飢渴者除去飢渴──沒有飯吃的人,你布施給他,他有飯吃了,除去他的飢;很渴的人,你幫助 他、布施給他,他有錢,就或者能喝一杯汽水,這就解除他的渴了。這是布施來解除他人的飢渴,這就是利他。

(四)後世得大果:你能布施,將來在來生的時候,既富且貴,尊 貴饒財。為什麼你有很多的錢呢?因為你不慳貪,盡布施給人,所以得到的果報,你來生更富有了。但是有這種因緣,可不是叫你存這種希望;不要希望我今生做布 施,來生我就尊貴多財。你若有這種的希望,這太小了,你應該做布施來迴向菩提、求無上菩提。

第二度「持戒波羅蜜」,也有四種的因緣:

(一)修諸善法滅惡戒:修諸善法,不是單修一種善法,而是種種的善法都要修;善法若修了,惡的法就滅了,所以這叫滅惡戒。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你既然莊嚴你自性的菩提,菩提莊嚴圓滿了,就要攝化眾生。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教化,而不棄捨某一種的眾生。不是說這一個眾生和我沒有緣,我就不要度他了;那一個眾生和我有緣,我就度他;有緣、沒有緣都要攝化。

(三)臥覺平安無悔恨:躺著也平安,所覺悟的也平安──自性也平安、外邊的身也平安。無悔恨,沒有一種後悔的心、沒有一種恨人的心;於所有的一切眾生,也沒有傷害的心;這持戒,就能護持眾生、不傷害眾生。

(四)後受人天涅槃樂:將來會得到人天的快樂,也會得到涅槃的快樂。

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又有四事應該修忍的因緣:

(一)破不忍:修忍辱波羅蜜,就能破壞那個不忍,「不能忍」跑了、沒有了,就能忍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彼此離怖畏:你修忍辱,令旁人也不害怕,令你也沒有恐懼心了。

(四)後世無瞋心:你今生修忍辱,等到來生就沒有那麼大的脾氣,就沒有那麼大的瞋恨心,眷屬也不會散失,家庭總和和氣氣的;也不受苦惱,因為你有忍辱這種的功德,後世也不受苦惱了,將來所得到的果,為得涅槃樂。

第四度「精進波羅蜜」,也有四種因緣:

(一)破懈怠心:若有精進心,就沒有懈怠,懶惰心也就破了、壞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增善法不惱他:增善法,是自利;不惱他,就是不給他人麻煩、煩惱,這是利他。

(四)以大力致菩提:以大的力量,得到菩提果。

第五度「禪定波羅蜜」。禪那,此云思惟修,又云靜慮;這也有四種因緣,來修這種的波羅蜜:

(一)破散亂心:修禪定,可以破散亂心;你盡打妄想的心,可以用禪定的功夫來把它降伏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身心寂靜,不惱眾生:修禪定,可以得到身心寂靜,這就是自利;不惱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安穩得涅槃:在這個清靜的境界裏邊,能安穩得到涅槃。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也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愚癡:你修般若波羅蜜,可以破你的無明;無明就是愚癡。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以智慧自樂:你有智慧了,自己覺得很快樂的,這就是自利,利益自己;你有智慧了,又能教化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除智障:你得到這種智慧了,就可以除智慧的障礙,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般若。

慈悲喜捨:佛具足這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謂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能給眾生樂;悲,能拔除眾生一切的苦惱;喜,能令眾生生歡喜;捨,能捨人所不能捨的,一般人所不能捨的,我們都可以捨。這慈 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呢?就是沒有窮盡,這四種的心就好像流水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佛成佛,就是這四無量心所成就的;成了佛,這四無量心也無量了。沒成佛之前,用這四無量心來成佛;成了佛之後,再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這是無量,過去無量、現在無量、未來也無量。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來修佛道。這四無量心的力量是非常大。

談到慈悲喜捨。「慈能予樂」,是給人家樂,不是給自己的樂;「悲能拔苦」,是拔其他人的苦,不是拔自己的苦;所以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這個「喜」,也是令他人歡喜,不是令自己歡喜;「捨」,也是滿他人的願,不是滿自己的願、叫人家捨給我,不是這樣子。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什麼布施千身──捨過一千個身?也就是捨人所不能捨的。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拔除眾生的苦惱,眾生歡喜什麼快樂,就給他一點,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所修的這種行門。

又方才講「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若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就有十度、十波羅蜜。所以──

第七度,是方便波羅蜜:方便權巧,就是「巧把塵勞為佛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方便法,他所說的法也是方便法。方便,不是常可用的,是臨時的、暫時間用的,這叫方便法。暫時間對這種眾生的機,就說這種的方便法門,這叫方便波羅蜜。

第八度,是願波羅蜜:發願教化眾生,度一切眾生。

第九度,是力波羅蜜:力是力量;你若有力量,也可達到你的波羅蜜。

第十度,是智波羅蜜:這「智」也是個權智,以權巧方便的智慧,來教化眾生。大乘菩薩有這十種的波羅蜜。

現在講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在這四無量心裏,就包括這十波羅蜜了;所以要是細講起來,那真是無數無量的,那個道理是無窮無盡的,那麼大概的意思也只能說這麼多。

三十二相:這是三十二種大人之相。所謂「大人之相」,也就是大 丈夫相。這三十二大丈夫相,若是修「戒」而得到這三十二相,這是三藏教的意思;若是修「布施、忍辱」而得到這三十二種大人相,這是通教的意思;若是修「諸 法空」而成就這三十二相,這是別教的意思;若是修「般若」而成就這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是圓教的教義。在講經,必須依照「藏、通、別、圓」來判教相。這三 十二種相,是在過去生中修福所成就的。

八十種好:佛又得到八十種最好的這種相。這就是佛的圓滿報身,有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歡喜研究佛這種相好的,可以研究《佛學辭典》。紫磨金色:紫磨金,這是金中最好的一種金子;佛身現出像這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

十力:就是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就是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佛的無所畏,是佛說法像獅吼似的,無所恐佈。

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

第一,總持不忘,說法無所畏。他把一切法相都記住了,在他腦海裏,好像總括起來了,都記得不忘;因為記得的道理很多,所以他說出來道理,頭頭是道,怎麼說怎麼有理。你本來沒有理的,他一講,講出道理來了。

第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所畏。這個「法」, 好像治病的藥似的,他知道用什麼法藥去給眾生治什麼毛病。好像小孩子貪吃糖,你就給他一塊糖,然後教他:「你要做一個好孩子,要對父母孝順!」又,小孩子 歡喜燒香拜佛,什麼道理呢?就是他父親、母親教他的;或者先給他一塊糖,說你拜拜佛,我給你一塊糖吃!他就拜佛了。這就叫知病予藥;知道這個病,他所貪的 就是糖,那麼給他一塊糖,然後你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了。

這「盡知法藥,說法無所畏」,也就因為知眾生是什麼根性?他的 欲望是什麼?他的性是善呢?是惡呢?也知道他的心地是怎麼樣,都知道。知道眾生根、欲、性、心,就說法無所畏;你知道他了,然後給他說法,就不怕了,一定 會度得了他。這也就是什麼?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你想要叫他開佛的智慧,先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若他沒有學佛法,你就先給他苦的東西吃,好像 他不懂佛法,你罵他一頓,罵得他跑了。他若知道佛法了,你罵他一頓、打他一頓,他也不跑,你拿把刀要殺了他,說:「這是為法犧牲,這是最有價值的!」他不 跑的。這就是知眾生的根、欲、性、心來說法,說法無所畏,這是菩薩所行的道。

第三,善能問答,說法無所畏。就是問什麼都可以的。

第四,能解物疑,說法無所畏。能解物疑,就是眾生所懷疑的問題,他都能給解答了。你懷疑什麼,只怕你不來問,若來問的話,都可以解答。

四攝法: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就是──

第一,布施攝。也就是方才講的,眾生貪心很大的,你若一開始就 叫他布施,你就殺了他,他也絕對不做的!為什麼?他就貪心嘛!你叫他捨出來五萬塊錢,那嚇都嚇死他了!你先布施給他一點,這是為度他、為教化他。布施給他 一點,令他得到少少的甜頭;然後你再用權巧方便的法來度他,以後他也做了布施,這是布施攝眾生。

第二,愛語攝。愛語,你話總說得叫他很歡喜聽的。你不要說出話好像那麼一條鐵棍似的,一句話,就把這人打得望影而逃。總而言之,要用愛語,對眾生說令他歡喜聽的話。

第三,利行攝。利行,就是對他有利益。

第四,同事攝。同事,就是他做什麼,你想要教化他,你也做什 麼。譬如,歡喜賭錢的眾生,他什麼也不顧了,你給他說什麼佛法他也不聽。那麼你也就跟著他到賭場去,然後在那個地方,看他歡喜的時候才教化他;這就叫同 事,你那個身體變得和他一樣的。譬如,你想要度讀書的人,你就做一個讀書人的樣子。你要想度做工的人,你就去幫他做工;他看你來幫著做工,很不錯的,然後 你說什麼他都相信。我教你們度人,你們應該用這四攝法去度人,這叫同事,和他一同做事。所以你們在外面做事的人,應該去度你們的同事,隨時隨地都是度人。 這叫四攝法,這四種法,是攝化眾生的。

十八不共神通道力:就是十八不共法。

第一,身無失。因為釋迦牟尼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保持這 個法身慧命,而沒有失過,這個「失」,也可以說是「過失」,就是有過錯。譬如這個身,犯了殺、盜、婬;殺、偷盜、邪婬,都由這個身來造成的。釋迦牟尼佛由 無量劫到現在,就沒有犯過殺、盜、婬這三惡,所以這叫身無失,身不犯殺、盜、婬。

第二,口無失。口所說的話,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都是說的法。 在口方面,就不會犯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釋迦牟尼佛有廣長舌,舌頭伸出來可以遮到面上。為什麼能這樣子,有這麼大的舌頭呢?這還不算大,你看「十方諸 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有多大!但是釋迦牟尼佛的舌頭,可以遮到他的髮際,搆到頭髮這個地方,為什麼?就因為從來就沒有打過妄語,因為不打 妄語,他舌頭就那麼大。你若說哪一個人從來沒有打過妄語,那你就看看他舌頭就知道了,舌頭沒有釋迦牟尼佛那麼大,就打過妄語!連我也犯的,也是一樣的。

第三,意無失。在意念裏,時時都存著為法忘軀這種心,沒有貪、瞋、癡這三毒,在這個心裏頭,這是意無失。

第四,無異想。因為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只求無上菩提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所以到現在他成了無上菩提覺道。

第五,無不定心。佛不單沒有異想,而且生生世世都修持禪定,而有這種殊勝的妙定,心不散亂。

第六,無不知己捨。佛對一切法,是盡知盡解,但又無所著住;雖然知一切法,而又捨一切法,把一切法又都要放下。因為把一切法捨了,所以了無一法可得。

第七,欲無減。這個「欲」也就是欲望。若說要沒欲望,怎麼這「無減」?無減,就是不能減少。佛的欲望是什麼?不像我們這一般人的欲望,貪名圖利,對財、色、名、食、睡來貪求;佛不是這個欲望,佛是生生世世願意度眾生,願意教化眾生,願意接引眾生,皆成佛道。

第八,精進無減。精進不能減少。佛由一開始修菩薩道,只有向前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不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做到圓滿為止。

第九,念無減。這個「念」,就是念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這種念佛、念法、念僧心,時時刻刻都不減少。你光有念,沒有精進,也不可以;你光有精進,沒有念,也不可以;所以精進也就幫助「念」,「念」也就是幫助精進的。

第十,慧無減。慧,是智慧。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不能說今天增加,明天減少一點,到最後都滅了,沒有了。

第十一,解脫無減。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的解脫,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自在。

第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你人單解脫,還有個「解脫知」和「解脫見」在裏邊,這談不到解脫知見;那麼連這個解脫的知見都無減,不會減少的。

第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所造的業,都沒有愚癡,沒有無明,這身業清淨。

第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第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第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第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第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這十八種的法,是佛自己有的,不共三乘(菩薩乘、聲聞乘、緣覺 乘);這三乘都不能共這十八種的法,所以稱為十八不共法。佛有無量的神通,乃至於成等正覺:也就是成就這個佛道。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這廣度 眾生,成就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都是藉著提婆達多這個善知識,教化的力量,所以才能成就佛道。

2.明法師妙果當成(分三)
1.明正果成 H2.明所化度 H3.明滅後利益
今H1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告諸四眾: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 眾弟子。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這位天熱的菩薩,在將來,過無量劫的時候,他應當成佛,號曰天王如來:他成佛的名號是天王如來;因為他修成佛, 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所以叫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他 不單正知,而且還遍知;明行足,他的智慧和修行也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將來一定到一個好的地方去,是世間最聰明的人,他有一種解悟的力量;無上士,沒 有再比他高上的了;調御丈夫,他是能調御三界,教化眾生的大丈夫;天人師,他是天上人和人間人的師表;佛;世尊。每一位佛都有這十種的名稱。世界名天道: 提婆達多成佛,他這個世界叫天道世界;好像我們現在這兒叫娑婆世界。

2.明所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在當時,這位天王佛在世界上,住二十個 中劫。我們這個世間上,每一增一減,謂之一劫。人的壽命由八萬四千歲,每逢一百年就減一歲,身量的高度就減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止;那時候又增加了, 也是每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量的高度也增加一寸,再增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謂之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就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就一個大劫。一個中 劫,這算一個「成」,一個中劫是「住」,一個中劫「壞」,一個中劫「空」;這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合起來叫一個大劫。現在說是「二十個中劫」,是幾個 大劫?是五個大劫;這位佛的壽命,有五個大劫那麼長的時間。

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在二十個中劫裏,天王佛為所有的眾生就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時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阿羅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

初果「須陀洹」,是梵語,翻譯為入流,是「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他七生天上,七生人間,要受七番生死才能了道。

二果「斯陀含」,是梵語,翻譯為一來,他一生天上,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來果。

三果「阿那含」,是梵語,翻譯為不來,他不來人間受生死。

四果「阿羅漢」,是梵語,翻譯過來,也有三種的意思,第一「應 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第二「殺賊」,殺他的煩惱賊、無明賊;第三「無生」,證得無生法忍。在這個四果的聖人,他得到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 少法滅,在這個時候,他忍可於心,所以叫無生法忍。這是「阿羅漢」大概的意思。

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緣覺心;緣覺,就是辟支 佛果,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有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他們都得無生法忍,到不退轉這個果位。不 退轉有三種,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不退於二乘;行不退,他修菩薩行總也不退,也是向前精進;念不退,他的菩提心總也不退。他發願生生世 世都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這叫不退轉。

3.明滅後利益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在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都發無上菩提道心,都 得到不退轉之後;這時候,這位天王佛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已經教化完了,所應該度的眾生已經都度了,就入涅槃了。他入涅槃之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在世的 時候,是正法住世,這是正法;佛滅度之後,這是像法;到最後的時候,是末法。這位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將佛全身的舍 利,用七寶造成的寶塔存著,塔高有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這表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這表示四念處。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 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雜花──就最好的花;或者燒香、塗香,或者衣服、瓔珞、幢旛、寶蓋,或者 伎樂歌頌,來供養這七寶塔、來禮拜這七寶塔。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天王佛住世的時候,有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他入涅槃之後,還有無量眾生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的眾生,證了辟支佛果;不可思議那麼多的眾生,發菩提心,也都到這不退轉的果位上。

3.勸信生善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未來世中,假設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人,或者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能夠聽到《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這一品,心裏沒有染污法;淨心信敬,而不懷疑。

怎麼叫淨心呢?就是心裏沒有染污法。什麼叫沒有染污法呢?就是 在善、惡的事上,也沒有分別,也不思善、也不思惡了;於善、惡、黑、白、是、非都不分別了,這就叫淨心。你若在善、惡上,分別這個是善、那個是惡,這個是 好、那個是壞,這個是是、那個是非,這個是白、那個是黑;你若生出那麼多的分別心來,那就不是淨心了。說那不成為一個死物了嗎?就是叫你成一個「死物」! 你若能在活物上,再能像死物似的,那就是得到這個淨心的妙處了!可惜你無論如何就做不到。為什麼說善惡不分別呢?你若一分別,這提婆達多就是一個最壞的 人;可是你要知道,這提婆達多的確是一個大菩薩,他要在反面上、在相反的方向來度人,所以這叫一個淨心。

什麼叫信?就是你信生生世世所遇著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 的人,這都是幫助你成佛的;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裏來煉一樣,煉得你習氣毛病一點都沒有了,心性就像棉花那麼柔軟,這就叫真信,也叫深信。你知道,給你麻煩 的人,都是幫忙你修行的人;你若沒有麻煩,怎麼會顯出來你有忍力?就因為有一些個麻煩,所以證明你不動心了,無動於衷;就心裏頭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你看 彌勒菩薩「老拙穿衲襖」那一首偈頌,前面講過了;那一首偈頌,它並沒有一個「忍」字,沒有說「我就是忍辱波羅蜜」,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不需要說出 「忍」字來。

這是一個「信」,你要相信:反對你的,都是幫助你成佛的。敬, 也有它的意思。你所遭所遇的怨──對你有怨憎會苦,老給你很多麻煩、很多煩惱,你應該怎麼樣想呢?應該想,這真是幫助我的善知識!若不是真善知識,他為什 麼要現最惡的人這個樣子呢?所以,你遇到這一種給你煩惱,給你麻煩的,你都應該當善知識來看,你一定要恭敬的。

我再給你們舉一些個比喻,來形容這個意思。好像鐘,人用棍子一打它,它響了;若不打它,它就不會響的。你想一想:「是不是也就因為它能響,所以人才打它?」這個精金,就需要用火來燒煉,它才會變成精金──那個最好的金子;不經過火燒,那個金子成份就沒有那麼好。

梅花非常地香,冬天開的那種臘梅花,那股香氣都香得很遠很遠 的;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了一番寒冷,所謂「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若受了凍,凍到骨頭裏去,你就能夠得到像「梅花撲鼻」那麼香──你離得很 遠,它就香了,有一股香氣。所以你能把你對面的人看成善知識,這就是真正的恭敬。好像什麼事情呢?好像小孩子吃奶。小孩子吃奶的時候,他不會嫌母親有什麼 毛病,母親再醜、相貌再難看,他絕對不會嫌的,他就吃奶。不會說:「妳這麼醜怪,我不吃妳的奶了!」沒有這個道理。又好像人到山上去採果子去,採梨、蘋果 這一切的果類,他不會說:「你這棵樹長得那麼彎彎曲曲的,我不摘你的果!」不會嫌的;它怎麼樣枝叉,他都可以摘果。你能以有這一種的思想,這就叫「不生疑 惑者」,這是不生疑惑的人。

你對這部經典不生疑惑,就好像小孩子不會說他媽媽生得醜怪;和 那個到山上摘果子的人,不說這棵樹木很彎的,它這個果子我不要了,不會的!所以你對〈提婆達多〉這一品,雖然說他所行所做是很惡的一個人,但是你不生這種 分別心,這就叫「不生疑惑」。你能這樣子不生疑惑,這才是真正的聞慧,也是真正的思慧,也是真正的修慧,真正的修行了。

你能這樣子,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才能不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你能不墮落三惡道,就常常能侍奉諸佛、供養諸佛;你能常常親近諸佛,自然就能聞到妙法,就可以聞到《妙法蓮華經》;你聞到《妙法蓮華經》,就會蓮華化生。

所以這經上才說:「不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就 是最惡的人受罪的地方,做餓鬼是最辛苦的。為什麼?想吃東西也吃不著,明明看見這東西可以吃,但是一到口裏,就變成火了,沒有法子可以嚥到肚頭裏去。畜 生,就是所有馬、牛、羊、雞、犬、豕,種種畜生。你若不疑惑這〈提婆達多品〉,就不會去到地獄受罪,不會做餓鬼,不會做畜生,並且能生到十方佛前,所生的 地方常常聽見《妙法蓮華經》。

這《妙法蓮華經》不是容易聽見的,你看有人本來發心在這兒學佛 法,學學就跑了!這個「跑了」,不能說是他善根不具足;也或者是種種因緣,或者這個人不滿意,或者因為太辛苦了,就跑了,或者因為種種情形。總而言之,雖 然有種種的情形跑了,但是這跟善根都有一點關係。如果善根具足,聽《法華經》,絕對不會跑的。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或者生到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去,受到最 殊勝、最美妙的那種快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若生在佛前,那時候,會蓮華化生。我們聞《妙法蓮華經》,會得到蓮華化生。蓮華化生,就是「九品蓮華為父 母」,不是從男女慾性生出來的,是由一種清淨的自性,生到蓮華裏頭;蓮華一開了,喔!成佛了!現出來你自己的法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