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化城喻品第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化」,自有化無、自無化有,自無化有、自有化無;這就有一種令人不明白的道理存在。什麼道理呢?就是一種 不可思議的道理,不可用你心來思、不可用你言來議,這叫一個「化」。「城」,是一個大的城市。為什麼要這個城呢?這個城就為「防非禦敵」。防非,防不守規 矩的人來侵佔;禦敵,禦是守禦,我在這兒有一種準備,敵人來了,就沒有法子攻進這個城。「喻」就是個比喻。「品」是品類;這一品,在《法華經》裏來說是第 七品,就是〈化城喻品〉。

怎麼會有個「化」?這是佛的神通所變化的;因為用神通來變化, 所以就從「沒有」,變成一個「有」。本來沒有這個城,現在現出這麼個城來,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化」;防備著惡人與不講道理的人以禦敵,就給它起個名字叫 「城」;合起來就叫「化城」。這個化城,我們首先要明白,沒有這麼一個城的,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假城。假城,也就是一個方便城;方便城,也就是一個方便法; 方便法所度的,就是方便人。

可是要知道,這完全都是假的;方便人也是假的,方便法也是假 的,方便城也是假的。假的有什麼用呢?沒有這個假的,你就找不著那個真的。這個化城,就是給那個「寶所」預備的;化城就是「權」,寶所就是「實」。所以這 個化城,是沒有的,沒有這麼一個城;若有這個城,就不叫「化城」,那就叫「城」了。

化城,是譬喻二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有沒有這麼一個 「二乘」呢?沒有的。那沒有二乘,怎麼又說出個「二乘」呢?就因為沒有,才要說出這個二乘來;若是有,就不必說了!說這個二乘是方便法,所以這個「化城」 就譬喻二乘的涅槃。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就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地上。本來無有「生」,怎麼會又有個「滅」呢?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滅、也沒有 生;這個二乘的涅槃,是權智所說的,是方便法。權智,佛用權巧方便的智慧,說的這個二乘法。

為什麼要說二乘法?我問問你!你讀書為什麼要讀小學?一開始就 讀大學,不就得了?一讀書,十歲就得到一個博士;你看好不好?你不要讀小學、也不要讀中學,一讀就讀大學,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二乘就是小學,菩薩乘就 是中學,佛乘就是大學。所以我在香港,我曾經對人講,我所教的是大學的學生,不是小學的學生。小學的學生,你要給他講一些個故事,令他生一種歡喜心,才能 讀書、有進步。中學,你就要給他講多少道理。到了大學裏邊,你必須要令他真正學到一點東西,然後才能合格。這也是這樣子!

本來沒有二乘,佛就要設一個二乘。本來不需要小學,但是因為人 太小了,所以要設一個小學;人長大一點,設個中學;到了二十歲,就入大學,或者十八歲也可以。那麼進了大學,這是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裏邊,又分出來有 學士、碩士、博士,有這麼多的分別。所以這個二乘,也就是小學;學成佛,也要先入小學,然後進中學;中學就是行菩薩道,大學就是要成佛了。這麼樣一講,對 這化城,你們就認識了。因為你們都是讀書的人,一講學校這種的制度,你們就都明白了。噢!原來二乘就是小學啊!但是你又不要執著,這是個比喻;比喻像這個 樣子。

在佛教裏頭,最主要的就是成佛。但是一般人,你若突然間就叫他 說:「你來學佛,可以成佛了!」他就怕了!「佛是個什麼?為什麼我要成佛呢?」他不懂的,所以就設立一個小學。小孩子一開始,你就給他一個博士學位,他也 不知道是個什麼,什麼是博士啊?因為他年紀太小,知識還沒開呢!你突然間就給他最高的學位,他也不懂。所以這個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權智、二乘的涅槃,就是 權巧方便所說出來的這麼一個名稱。根本沒有這麼個名稱,那麼因為是權巧方便這種力量,所以就「無而說有」。

有一個人,聽講到這個地方,就生了退心了,說:「哦!原來佛也 盡打妄語呀!沒有,他又說出個『有』來。」沒有,說出個「有」,所以叫化城,這並沒打妄語;這叫二乘,所以不叫它大乘,也不叫它佛乘,這是權巧方便。用這 種的教體來教化眾生,是教一般人防備思惑,來斷除見惑,這是「偏空的涅槃」。偏空,不是中道,是偏於一邊,是「偏空理」。

這個偏空理,來令眾生「蘇息引入」;蘇是明白,息是把煩惱斷 了。蘇息,這就是說的三藏法;三藏,就是小乘,也就是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等到「二酥」的時候──酥,是酥油,就是牛油──五時教有方等教、般若教, 就譬喻生酥、熟酥;這生酥、熟酥,就叫二酥。這二酥的教,就是「引」。引,就好像引導你,引導你往前走路。「入」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 知見,這個「開、示、悟、入」的「入」。

蘇息,也就是一個「開」;「示」和「悟」,也就是個「引」。 示,就是指示你,令你明白了,這是個「引」字;引,是接引。到《法華經》的時候,開權顯實,就單單說佛乘,不說餘乘,不講其他的法門,這叫「入」。可是 「蘇息引入」,還沒有到究竟的寶所,所以說它這個滅度,是個化城;這就是佛的權假方便,設施做出來的城。

在前邊所講的道理,是按照因緣所講的;若從機來說,又有四悉檀。什麼叫四悉檀?悉,按照中文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按照梵語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檀,是布施。有四種的悉檀,能成就四種的布施,也是普遍來做這四種的布施。

(一)世界悉檀:能得世界益,就是本來沒有又有了;有了,又能看見;看見,又能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叫世界益,世界都得到好處、得到利益了。

(二)為人悉檀:能令人得到蘇息、明白;這就是為人益,對人有利益。

(三)對治悉檀:能防非禦敵,這是一種對治益;防非禦敵,這都是一種對治的性質,所以這得到對治的益。

(四)第一義悉檀:最後,得到滅度,這就是得到第一義,得到第一義的利益。

佛以這四種來說法,普遍施於一切眾生,所以叫四悉檀;這是對著「機」來說的。若對著「應」,也有四種說法;應,是指佛的應身。

(一)佛用這權巧方便的法設立一個城,令人得到世界益,這叫世界化。

(二)令一切人生小善,而不生大善,這叫為人化。

(三)除去見惑和思惑,這叫對治化。

(四)得到大乘、大果,最後得到成佛,這叫第一義化。

在三藏教的人,他對這個涅槃,生一種的安穩的想:「入涅槃是最 好了!這個地方什麼麻煩也沒有了,什麼煩惱也沒有了,什麼是非也沒有了!」所以二乘這三藏教的人,就對「涅槃」是特別有好感。他對涅槃也生一種滅度想: 「我證得涅槃,就不生不滅了!」他看三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他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這就是牢獄;生死,這就是我的仇敵。所以他要快一點入涅槃。 藏教的人是這樣子,通教也是一樣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也是對於「涅槃」生有一種安穩的想;說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對這個三界,他都沒有興趣了,所以要做獨覺,又做自了漢。好像有的人,看見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覺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有人,就很多麻煩。

菩薩不是這樣子,「你越不好嗎?我越接近你多一點!不能離開 你,專門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嗎?我用種種的感應、感化的力量來感動你,令你發菩提心!」這是菩薩的境界。所以菩薩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父親找兒 子,遇到一條很危險的路,這是往危險的城市;他一隻腳就到這個城的裏邊,另一隻腳在城的外邊。他這時候也知道這城裏邊最危險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兒子,也不 管自己危險,所以就到危險的城市。這是比方佛和菩薩到險城裏邊,發誓度眾生。

菩薩他發願「伏餘習」,他還有這麼一點點的餘習沒有斷;所以他說:「我不斷了!我去到險城裏邊去,到那個生死裏邊去,不證得這真空的理體。」所以這叫「伏餘入生」,伏他這個餘習,來再到這生死裏邊來,這是菩薩發心。

前邊所講的是藏教和通教,現在講別教。藏教是阿含時,通教是方 等時,別教是般若時,圓教就是法華涅槃時。別教也有個城,叫「不道城」;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他用這個城來防備危險。菩薩在這城門來回這麼走,把 這當作一個方便城,斷除見惑和思惑。雖然斷除見惑、思惑,他還不說這種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不道城」。好像二乘,他就說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 的;其實不究竟!菩薩是淨佛國土、遊戲人間、教化眾生,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法。在圓教的意思,他知道沒有賊;沒有賊,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所以這 個城,就叫「化城」。這〈化城喻品〉就是根據圓教的道理而立名,所以這一品的題目叫〈化城喻品〉。

藏教和通教,認為涅槃是到極點了,不是化城。別教的菩薩,認為 這種境界也不是到極點,也不是化城;這是菩薩的境界。圓教,佛的境界,就說這種境界不是到極點了,而是一種變化城,這叫非極非化,這是圓教。非極是化,是 圓教的意思;非極非化,也是圓教的意思;是極是化,也是圓教的意思;是極非化,也是圓教的意思。這圓教怎麼叫「圓教」?就是你怎麼講都可以,它圓融無礙 的;就像水似的,「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在哪一個地方有縫,就往哪個地方鑽。圓教是圓融無礙的,就是儒教所謂左右逢源,你怎麼講、怎麼對; 左右都是源頭、都到這個源頭,左邊也有水的來源,右邊也有水的來源。這若詳細講,叫約教;以約教講起來,太多了!不過我先給你們唸唸這個意思,提一提這個 名,然後慢慢地研究,你們去發掘你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化城」大概的意思。

什麼叫「約教」?講經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這四種講 法。在佛一生所說的法,分為五時八教;現在講了四時,沒有說華嚴時,八教也只說了四教。佛最初說的三藏教,就是阿含;然後說方等,這是通教;再說般若,這 是別教,最後說法華涅槃,這是圓教。那麼佛就「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彈偏,彈就是批評他不對;說你這是偏空!這叫彈偏,批評他不合乎中道。斥小,斥 是喝斥,就是有一點罵的意思;說你們這些個小乘,是焦芽敗種,太沒有用了!歎大,說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啊!這大乘法真不可思議,無上甚深微妙法啊!褒 圓,褒是褒獎;就是說它最好了,再沒有這麼好的了!圓教是最妙的,所以叫《妙法蓮華經》;在《妙法蓮華經》所說的道理,都是圓融無礙的,都是不可思議的道 理。

有的人就說,這一品很多地方都講的因緣、講的過去的事情,為什 麼不用「宿世品」,怎麼就用一個「化城」呢?這化城,是權法;經,是實法、是實智。所說實智的道理,為什麼把實智不要了,用這權的名──用這「化城」來名 這一品呢?不錯,這一品在前邊所說的,都是過去、宿世的因緣,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後邊,就舉出這麼一個「化城」來作比喻。因為舉出這個化城正是 顯這實智,這叫「動執開權」。動執,以前二乘人都不動、都入定了,在那地方,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個地方,生安穩想、生滅度想: 「我現在所作巳辦,大事已畢,不受後有了!我沒有什麼問題了!沒有麻煩了!」在涅槃這兒,就住下來了,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究了,這叫執,是個執 著;他執著什麼上呢?這二乘人,就執著涅槃上了!所以現在動執,給他活動了。開權,把權法給開開了,說你那個不對啊!所以這斥小,就是說他的不對,你還要 再往前去修行!那麼現在就給他動執開權了!所以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品〉。我們對佛法,一切時、一切處,聽了之後,不要生一種執著,要把執著沒有了!

3.因緣說周(分二)
1.正說因緣 F2.授下根記 F1(分二)
1.先明知見久遠 G2.正明宿世因緣 G1(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
1.明所見事 I2.喻明久遠
今I1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這一句,是經家敘述事情說 的,就是阿難說的。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是佛說的了。佛說「乃往」,就是指明了過去的因緣。乃在往昔,有無數無邊那麼多的阿僧祇劫。爾時 有佛: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大通,就是有大神通;智勝,他的智慧能勝過一切。大通智勝如來具足佛的十號之德:

(一)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這位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他是一個正知、遍知。

(四)明行足:他的智慧和行為都圓滿了,他修道德也圓滿了。

(五)善逝世間解:他到那個最好的地方,是一個世間最聰明的人。

(六)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他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調御丈夫:他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

(八)天人師:他是天上天人的師父,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九)佛:他的名字叫「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

(十)世尊:這世、出世都要恭敬他。

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大通智勝佛的這個國土,就叫「好城」;因為沒有惡人在這兒,都是善人。他這時候的劫名,就叫「大相劫」。

佛叫一聲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這位大通智勝佛入涅槃到現在,甚大久遠:甚大,就是非常之大。大,也就表示遠大;久遠,就是時間非常的長。有多久、多遠、又有多大呢?佛現在就給舉出一個比喻來了。

2.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 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 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譬如這三千大千 世界所有地的種;地種,就是「土」,就所有的微塵。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將地上所有的微塵,來磨得像墨汁。我們寫毛筆字這個墨磨成寫字的墨汁;你們現在用的是 墨水,沒有磨。本來那墨要慢慢這麼磨,磨墨的時候,你不能用重手、用大力量,要慢慢磨;「輕研墨」,這叫慢慢的研墨;研得那個墨一點渣滓都沒有,就比麵粉 都細,寫出字來也好看。我先講講經文,講完了,我給你們講一個磨墨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往東邊走,走過多少呢? 千國土,是這個國的一千國土,不是一千個國家,就一千個大千世界。經過東方一千國土這麼遠,點下一個墨點;這個墨點是很小的,就有微塵那麼大;不是說這一 點好像有月亮、或者太陽那麼大,不是的!就一粒微塵那麼大。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又經過一千國土的時候,再點下這一點墨。這一點,比以前那一點也不大、 也不小,還是一粒微塵那麼大。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把這個地種所研成的墨,都下完了點。

於汝等意云何:在你們的意思裏頭,你們認為怎麼樣?一千個三千 大千世界下一點,把這個地種的墨都點完了,你說這有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無量。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所點的國土,假 如擅於算數的人,或者這個算術師所教出的學生,也算不出來。有多少?你說有多少個國家?算不出來。他能知道有多少國?有多久遠?知道它這個數嗎?不也,世 尊:不知道!世尊。這是諸比丘答覆佛的問。

那麼佛又說,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 一劫:你們各位比丘!這人所經歷的這一些國土,或者他到這兒點一點,或者他沒有點到的;這所有的國土,再把它都磨成微塵;以每一粒微塵算作一大劫。彼佛滅 度已來:而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就超過這個數目,比這個數目還多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多。我以如來知見力 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我用佛的智慧,來看一看這個久遠的劫數,就好像今天似的,沒有多遠。

現在我講一講研墨、磨墨。你磨墨,一看你磨這塊墨,你這個人心 是好、不好,就知道了!你墨若磨得偏了,你這個人心就不正,這叫「墨磨偏,心不端」;心不端,就是心不好。「字不淨,心先病」,你若寫字,把字寫得一點也 不乾淨,寫得污濁邋遢的,墨到處都是,這是心裏頭有病。由你寫字和磨墨,就知道你這個人是怎麼樣子。在中國說「輕研墨」,研墨要輕輕的。「重膏筆」,膏筆 的時候,要重一點,不要那麼多墨,這都有道理的。你學寫字,不要連膏筆也不懂、連研墨也不懂;就用墨汁,很方便的,把本來的意思不知道了!這是研墨的道 理。

我今天給你們講,不是講研墨的道理,是講研墨的一個故事。這個 故事,出在中國的唐朝。你們每一個人雖沒有見過面,大約在讀書的時候,都認識這位唐朝的大詩人,誰呢?李太白!他是四川的人;他的祖先,據說就是李陵。李 陵,古文上有篇〈李陵答蘇武書〉,是漢朝一個將軍,投降匈奴;匈奴,就是現在的蒙古。李白生來非常聰明,但就是不守規矩,到處去搞是搞非的。他好學武術, 「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十五歲時就學著舞劍,三十歲時,他的文章就寫得好了。那麼三十成文章,在二十幾歲沒有成文時,他就去考試。當時有位賀知章, 是個做很大官的,就特別的歡喜他:「今科的狀元,一定是你了!我給你說一說,我到那兒給你講一講人情!」

當時的主考是誰呢?是楊國忠和高力士。這楊國忠,就是楊貴妃的 哥哥;楊貴妃,你們大約都知道吧?高力士,是個太監,也很有勢力的。太監,就是皇帝用的宮人,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種。那麼他們兩個做主考,這賀知章比他們官 小一點,就同他們講:「這個李白,文章特別好,這個狀元應該給他!」這叫「取他」,就是說,這個狀元應該是他。楊國忠、高力士一聽,說:「他這個德行!你 受他的賄賂了?你現在應該給我們一千兩銀子,然後我們才可以給你人情。你受賄賂,你把錢獨享,就想得到狀元了?豈有此理呢!」你看!當時也就是賄賂通行 了。賄賂,就是貪贓、要錢;貪贓賣法,這叫「賄賂通行」。就是要給他們一點錢,他才給他當狀元;他以為賀知章受了賄賂,沒有分給他們一點,就非常的不高 興。

等考試的時候,李白第一個交卷子,以為這個狀元一定是他的了, 他也就很神氣的就去交卷子。楊國忠一看這個卷子,說:「哎!你寫的這種文章,你的資格,只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作!」說你這個文章太不好了,你僅僅可以給我 做磨墨的工人。高力士一聽楊國忠這麼樣講,他更擺起架子了,「給你磨墨?這種文章,給我提鞋,我都不用呢!」就給我穿鞋,他都不夠資格!李白這個時候,氣 得可真沒有法子忍了,說:「好!我們慢慢地見!」就走了,他這狀元也沒有考上。

李白因為他不得志,這樣子去考試,受這種打擊。你看!楊國忠 說,他只可以給他磨墨去;高力士說,他的本事,只可以給他提鞋,甚至於都不配給他提鞋。這麼樣受這個大刺激,所以李白好喝酒,也這是環境造成的。他這時候 太不高興了,愁悶的時候,就藉酒消愁。一喝,喝得醉了,什麼也都不想了,也就沒有氣了!一天到晚都喝酒,喝酒喝得成了神仙。他這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 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曾是酒中仙。」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斗酒,指喝很多,能寫一百首詩。他在西京長安那兒的街上,在賣酒的家裏喝酒喝到睡 著了,就在那兒住了。天子叫他說:「你來啦!同我喝喝酒了!」他說我不上天子那艘船,說我是酒裏頭的神仙。

這個世界上,你不要欺人太甚了,欺人太甚,隨時就會遭果報的。李太白受楊國忠、高力士這樣的污辱,他心裏很放不下的:「將來有機會了,你看我怎麼收拾你!」根本他也不是一個做官的,只是一個平民,有什麼機會呢?他報仇的機會是很少的。雖然佷少,可就有了!有了什麼機會呢?

在考試完沒有好久,高麗── 我們叫「高麗棒子」,這兒叫 Korean ── 就來了一封信,給中國唐朝的皇帝,這封信寫的是高麗字。高麗本來是用中國漢字,但是它這時候自己創出來一種文字;給唐天子,也就寫了這麼一封用高麗字寫的 信。當時不是像現在,各國的學生到我這兒讀書,我們的學生到你那國家去讀書,沒有的。當時中國人認識高麗文字的,不要說很少,根本就沒有。高麗人就是故意 叫中國人不認識字,「你們這麼大國,大國又怎麼樣啊?連我們的文字都不認識呢!也不知道人家是說的什麼!」如果不認識,那麼他把中國就看不起了。以前所有 的外國,都是給中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都要去朝拜中國的。

來了這麼一封信,天子不認識這個字,給所有的文武百官,說誰認 識這個字?讀出來給我聽一聽!啊!沒有人會讀,一個認識的也沒有!那些做官的,說是文學的博士啊!或者是文學的什麼士啦!也不認識這個字。這時候,就貼出 來告示,皇帝徵求誰能讀這封信,就給他高官做;但是也沒有人會,也沒有人可以有這個機會來做高官。

這個時候,李太白還是在賀知章家裏;賀知章回來,就愁眉不展 的,很憂愁的樣子。李白因為和他是朋友,就問他為什麼這樣憂愁呢?賀知章就講這個因緣,說是高麗人現在要給中國添麻煩,來了一封信,沒有人認識這個字。中 國這麼大一個國家,說不懂這個文字,未免太丟人、太倒架子!李太白說:「哦!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賀知章說:「你懂嗎?」「我當然懂了!這個沒有什麼問 題嘛!」「那麼我到天子那兒推薦你!」

第二天,賀知章就對皇帝說:「現在有一個人,他懂高麗的文字,叫他來看一看這封信,可以嗎?」

「那當然好了!我們現在就找人才的嘛!這個人才,怎麼前一次考試,他沒來考呢?」唐玄宗說。

「哦!他來考試,楊國忠、高力士不願意取他啊!」賀知章說。

「哦?那趕快宣他來!」唐玄宗說。

賀知章本來一來的時候,已經把李太白帶來了,那麼就請他見駕。見駕,皇帝問他可以嗎?他說:

「這個小事情!沒有問題的。叫這個高麗人來當面看著,我當面給他寫回書,以表示我們天朝人才濟濟。但是我有個條件,因為前一次來考試,沒有中,我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現在得要特別優待我!」

「當然!怎麼樣?你說!」皇帝說。

「我要楊國忠給我磨墨,要高力士給我脫鞋。若能這樣,叫外國人一看,他就知道我是個什麼身份,就會對我們國體尊重了!」

皇帝當時是用人的時候,也不想這個楊國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 官,說:「好!好!好!這麼樣子,這是特別的情形之下,可以的。」皇帝答應了,那高力士和楊國忠怎麼敢不做呢?所以皇帝就把高麗的使臣叫來,然後就吩咐楊 國忠,說:「丞相楊國忠!你要現在要給我們這個最高的學士來研墨!」這個聖旨,楊國忠怎麼敢不幹呢?以前他要李太白給他磨墨,但是沒有磨,這回真是給做磨 墨的工人了。那麼高力士就過來李太白坐的地方,就把他鞋子給脫下去了。

這個高麗使者一看,哦!這是個什麼人啊?這麼大的官都來給他做 僕人,啊!這不得了了!李太白說:「先拿酒來!」就在朝廷裏頭,他把酒喝夠了。酒喝完了,就唸高麗來的這封信,然後翻譯中國話給皇帝聽。這高麗人一看,嚇 壞了,哦!這中國真是有人才的,我們這個小國家,還是不可以看輕中國。李太白喝醉酒了,又給寫一封回信:「你趕快走!趕快回去!」這叫磨墨的故事。這高麗 人,是叫他跪著的;他叫這高麗人來看的嘛!當面看著來做這個。

2.重頌(分二)
1.頌明所見事 I2.頌喻明久遠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爾時:在這個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個意思說詳細一點、再說一說,所以又用偈頌來講一遍。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釋迦牟尼佛說,我想起來在過去世的時 候,多長遠的時間哪?這個時間非常之長遠的,怎麼樣長遠法呢?無量無邊劫,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那麼多個大劫。有佛兩足尊: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這一位 佛也是兩足尊。兩足,有的人,就以為是「兩隻腳」,因為中文「腳」也叫「足」,就翻譯成「兩隻腳」了。這個「足」是充足;兩足尊,是福足慧足,福也充滿 了,慧也充滿了。這一位佛,名大通智勝:他的名叫大通智勝如來;因為他的神通最大,沒有比他神通再大的了;他不單神通大,而智慧也大,他的智慧能勝過其他 一切的智慧。

2.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如人以力磨:有多遠的時間呢?我現在給你們舉出一個比喻,好像 有人以他的力量來磨墨,磨多少墨呢?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這個地種的墨;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國土都合到一起,都把它 磨成墨汁。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再超過去一千佛國土這麼遠的世界,就點下一個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像這樣子展轉來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 一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一點,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為墨的墨汁都點沒有了。你算算這經過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像這樣子這 麼多國土,或者點上一個墨點的國,或者連塵點都沒有點的國,統統都算在內。把所經過的這麼多國土,統統都抹成墨。在每一個世界裏頭,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 塵;每一個塵點算做一個劫,所有的塵,再把它集成為劫。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這麼多的國土,所有微塵數目的劫;大通智勝佛成佛以來的劫數,比這個數目 還多。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大通智勝如來入涅槃到現在,有像前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多劫。這麼多的劫,以算術師和算術師的徒弟來算,也算不出來這個數 目,但是怎麼樣?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以如來這種 無障礙的智慧,能知道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菩薩已經滅度到現在;雖然是這麼長遠的時間,可是以佛的無礙智來看,就好像看見這位佛現在正滅度一樣。諸比丘當 知:你們這些個比丘應該知道,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佛的智慧是清淨微妙的,沒有一些個漏,也沒有一切的障礙,他能通達無量無邊這麼多的 劫。

2.正明宿世因緣(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
1.明結緣之由 I2.正明結緣 I1(分二)
1.遠由 J2.近由 J1(分二)
1.明大通智勝成道 K2.明十方梵王請法 K1(分五)
1.佛壽長遠 L2.成道前事 L3.正明成道 L4.眷屬供養 L5.請轉法輪
今L1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彿告訴這所有在法華會上的大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大通智勝佛的壽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有這麼多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沒有數那麼多的一個大劫的數目。

2.成道前事(分二)
1.明所經時節 M2.明諸天供養
今M1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這位大通智勝佛出世以來,他去修行,坐菩提道場,破除一切魔軍之後。

我們人修行成佛的時候,魔都來考試。你知道佛成佛是怎麼成的? 就是那魔來考試。魔現種種的美女來考試你。你修行,平時你沒有這種欲心了,到真要成佛的那時候,魔派他那個天魔女來,就想去破佛的道業。這時候,佛若一動 還有這種貪美色的心,就會不成佛;若沒有,就成佛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釋迦牟尼佛一看見本來生得很美貌的魔女,他 就想:「妳現在雖然這麼美貌,過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之後,妳就老得面上也現出褶子來了,又有鼻涕,又有口水,眼睛有很多眼眵,面上很多皺紋,不過也 就是一個臭皮囊而已嘛!妳美貌又能怎麼樣子?」他這麼一看,這就是明白她是怎麼一回事了;明白怎麼一回事了,就不會被她所迷。釋迦牟尼佛這麼樣一觀想的時 候,這些魔女也即刻就變成面上又有皺紋、眼睛也睜不開、污濁邋遢的樣子。魔女自己迴光返照,一看自己是這麼個樣子,這怎麼可以來魔釋迦牟尼佛呢?就跑了! 這沒魔得動。魔變種種的形象,來考驗釋迦牟尼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

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也都是要經過這樣子的考驗,所以這叫「破魔軍已」,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給戰敗了。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這位大通智勝佛就是將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位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能證得佛果,所以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這麼樣子經過一小劫。什麼是一小劫?你們記得嗎? 一增一減,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劫」;集一千個劫之後,這是一個「小劫」,你算有多長時間?好像果某說,到這兒學佛法學了兩年,什麼也沒得。兩 年,那又算一回什麼事啊!那好像一分鐘似的!在佛法來講,這不算一個什麼很長的時間。你看!這位大通智勝佛坐那兒,坐了一個小劫,你算算這多長!他在那兒 坐這麼一個小劫,這佛法也沒現前。不單是一個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一個劫,佛法沒現前;到十個小劫,佛法也沒有現前。他在那兒結跏趺 坐,身心不動;身也沒有晃,也沒有搖搖擺擺的,心裏也沒有動。身不動,那還不算一回事;你心不打妄想,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心也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一個小劫再加十個小劫,就十一個小劫了。十一個小劫,也沒有證得佛果。

2.明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 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在這 個時候,三十三天的天主,早早的就為這位佛,在菩提樹下,敷設這麼一個師子之座。這師子座,高有一由旬;這個「由旬」,就拿它當「小由旬」,有四十里這麼 高。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時就坐在這師子座上,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適坐此座時:在坐師子座的時候,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 旬:這一切的大梵天王,雨下天華,天華亂墜,散落於周圍有一百由旬,就是有四千里這麼多的地方。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 新者:在這時候,都有一陣陣香風常常吹來,把天上散下來的華,一乾枯了,這香風就把它吹去了,又散下新的華。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像這樣子不停 的供養,滿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用這天華來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乃至這一位佛滅度之後,也常常散這種天華。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同時,這四大天王,常常擊響天鼓供養於佛;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甚至於其他所有的諸天,常常奏種種天上的音樂來供養於佛,如此滿十個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乃至於等到這佛滅度,也都是這樣子來供養,沒有停止。

3.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小劫,就是開悟得成正覺、得成菩提的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才證得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