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方便品第二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面的長行和重頌,是《妙法蓮華經》的〈序品〉;「序」就是敘述這部經的因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因 緣,既然敘述明白了,接下來就講第二品──〈方便品〉。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這種方法,是一種權法,而不是實法,所以就謂之方便。所謂「權巧方便」,權, 不是一種經常之法,是暫時用的;實,是永遠不改變,永遠存在。可是你若一開始,就說不改變的這種實法,沒有人可以明白;於是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方便法門, 為實施權,然後再開權顯實。

為實施權,就是為的成佛,而先說聲聞乘、緣覺乘,然後再說菩薩乘;究竟的旨歸,就是佛乘。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乘,都是「權」。為成佛,先說小乘的法;然後再引導眾生,歸到大乘佛果,這叫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開是開啟;怎麼開啟呢?釋迦牟尼佛最初說三藏教,教化聲聞、緣覺的時候,他也說這個法門,是最好的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的了!小乘人就照著修 行,修行證得聖果──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得少為足,以為佛法就是這樣子,不再向前去求進步了,所謂「止於化城」,不進取了!這「化城」,在後 邊〈化城喻品〉會講的。

二乘人因為修種種苦行,費了很多的精神,才證得聖果;可是他不知道還有佛道可成,所以上不求佛道,下也不教化眾生,只做一個自了漢,他自己成道了,不管其 他的眾生成不成道。所以,佛再開啟權法,說:「我以前對你們講的道理,不是徹底的法門;雖然你們證了聖果,但這不是究竟的果位。你還應該迴小向大,從小乘 再回來,到大乘的佛教裏邊;你應該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的大乘法門!」所以就把這個權法給破了、不要了,顯出來真實的道理,這叫〈方便品〉。

2 正宗分 分四
1 開佛知見(方便品至法師品) B2 示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
3 悟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 B4 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B1 分二
1 入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 C2 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 C1 分二
1 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 D2 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D1 分二
1 略開顯 E2 騰疑致請 E1 分二
1 長行重頌歎佛二智 F2 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F1 分二
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二
1 寄言歎二智 H2 絕言歎二智 H1 分二
1 明諸佛權實 I2 明釋迦權實 I1 分三
1 雙歎 J2 雙釋 J3 雙結
今J1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當爾之時,在說這一品的時候,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這位世、出世間人天之尊──釋迦牟尼佛入了無量義處三昧;現在又從無量義處三昧的正定裏,安詳而 起。安,是平安;詳,就是很自在的樣子。不是像我們打坐完,覺得腳也痛了、腰也痠了;一起坐,先把腿伸一伸、腰挺一挺,或者晃晃頭、擺擺脊背,這就是不安 詳。安詳,就是很舒適的樣子,覺得周身都自在,沒有一個地方不舒服,也不覺得腿痛腰痠,就起來了;起來,還和沒入定時是一樣的。

告舍利弗:佛起身了,也沒有人請問;所以就不問自說,告訴舍利弗。為什麼要告訴舍利弗尊者呢?因為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眾中,是智慧第一,最聰明的。你看,在 八天之內,他能把一切的法藏都通達了!舍利弗尊者在他母親的腹裏,就把他的舅父給辯論輸了。他的舅父本來是個大論師,善能辯論,所謂「辯才無礙」;可是舍 利弗尊者在母親肚裏的時候,他母親藉著舍利弗的智慧,就把哥哥給辯輸了。因為他有這種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前面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兒是舍利弗 尊者。在菩薩之中,文殊師利菩薩是「實智」,是大乘裏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權智」,是權教中的智慧第一,就是小乘人裏,他是智慧第一。

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諸佛的這種智慧──甚深,是沒有底,所以你不知道他多深;無量,就是沒有數量。既然深,而且也無量, 這個智慧就是所謂「高深莫測」,算術譬喻所不能知。諸佛的智慧既然是這麼樣甚深無量,那麼從什麼地方,可以進到佛的智慧裏邊來?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佛智 慧的門徑,非常的難解,你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證得。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有的二乘人。辟支佛,是緣覺眾;緣覺,就是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若出生在無佛出世時,他自己修行,所謂「春觀百 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這種無常的道理,也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這叫獨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聲聞是修四諦法而證果;四諦,就是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聲聞、緣覺,這是二乘,小乘法中的兩種聖人;這兩個階級的聖人,雖然都是證果聖人,可是,對於佛的智慧,所不能知:他們不能知 道。

2 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他們不知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佛之所以成佛,就因為在過去曾親近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諸佛,就供養、恭敬。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所 修的道,就是學所有百千萬億諸佛這無量的道法,依照佛法而修行;那個法門不知道有多少,無量無邊!所以我們現在學一點點的法,以為這就懂佛法了;那簡直是 坐井觀天的見識!或者僅僅看了幾本關於佛教的書籍,就說自己懂佛法了;這太不自量了,把佛法看得太平常、太簡單。尤其有一些人,根本也沒有學習過佛法,就 想要講經,這簡直是等於罵人一樣,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講了一個糊塗經,講來講去,講得也不明白,越講越講糊塗。有的就指鹿為馬,有的拿鬼就當人了; 他連一個「鬼」字都不會講,「人」字也不認識,就那麼各處去講經。你問他問題,他和你打機鋒,就說:「我也沒有看過這本書,我不知道這個道理!你自己參 去!」

好像禪宗的問題,就是他知道、也不知道,叫你自己參去!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這個口頭禪,也是照葫蘆畫瓢這樣去做:「你看!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 況我們凡夫怎麼可以懂呢?」二乘人是一步一步的升上來,我們雖然是凡夫,若明白大乘的道理,也即刻就可以證得大乘的果位。好像讀書一樣,有的人讀書,從小 學一步一步的讀,讀到大學,就畢業了;有的人雖然沒有讀書,但是他常常接近一些個學生,這小學、中學所讀的書很淺的,他一聽就懂,所以他也可以直接到大學 裏去讀書。

我們雖然是凡夫,可是在這機緣成熟時,有這種聞大乘佛法的機緣;當初的二乘人,是沒有聞大乘佛法的機緣,但最後在這法華會上,才得聞大乘佛法,而迴小向 大,修習大乘佛法。我們現在是機會好,佛已經把大乘佛法說明白了,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很快就明白大乘法了。

勇猛精進:你看這個「勇」字,勇,就是生死都不怕;再困難,都可以向前去精進。猛是猛力,精進就是不休息。他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不像求名的彌勒菩薩,到處去求名;諸佛修道的時候,因為勇猛精進,不求名而名自來,所以名稱普聞。

3 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他所成就的,是無上甚深的佛法,是從來都沒有人得過的法。隨宜所說:他不單得到,而且能隨機說法。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見到什 麼人,就說什麼法;他看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意趣難解:雖然隨宜說法,但是佛的智慧甚深無量,所以意趣不容易明白。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 仁,深者就見深、淺者就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說法,雖然是一種音聲,而所有的眾生都聽得懂;人聽得懂、神聽得也懂,鬼聽得懂,菩薩、 聲聞、緣覺聽得也懂。不過懂是懂,各懂各的道理,而不能完全明白;有知道一個意思的,不能知道兩種意思;有能知道兩種意思的,不能知道三種的意思。佛雖然 說一個道理,但是包羅萬有,所以才說意趣難解。

2 明釋迦權實 分三
1 雙歎 J2 雙釋 J3 雙結
今J1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我從成佛以來;就是從「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那時候,到現在。種種因緣:我用種種的因緣;種種,就不是一種,是很多種。種種譬喻:又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比喻,來解說佛法。

廣演言教:廣,是廣大,也就是廣泛;演,是演說。就是到處講經說法,說佛的教理。無數方便引導眾生:用不知道多少數目這麼多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所謂 「善巧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用一些很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門,來救度一切眾生。世間上所有的世間法,都是塵勞;可是雖然是塵勞,能把它變成佛 事,使令一切眾生在塵出塵──雖然在這世界,而出這個世界──明白一切佛所說的法。引,是接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

怎麼叫循循善誘?循,是順著;順著秩序,來誘導一切的眾生。做教師的,要有方法教化學生;你若有方法,這個學生也要跟你學,那個學生也要跟你學,所有的學 生都歡喜跟著你學。你若沒有教學的方法,一教,把學生都教跑了,都怕你;頭一天跟著你上課,第二天就取消你的這一堂課,退課,不讀了。會教書的先生,教得 學生源源而來,一堂有一百多人;不會教書的先生,頭天有一百人,第二天就剩八十,第三天剩六十,第四天就剩了四十,第五天剩二十,第六天剩十個,第七天剩 了五個,第八天就剩他自己了。想要教人,也沒人跟著學了!為什麼?就因為他不曉得如何教學,不會循循善誘。若會循循善誘的先生,說:「你們大家讀書,都要 用功,我考試,你們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我每一次考試,你不躲懶偷安,到畢業的時候,你成績好不好,我都給你 pass(合格);或者給你 B ,或者就給你A,沒有一個得到 C 的。但是你們若不好好的讀書,連 D 都沒有!」所以這些個學生,一看教師一定給 B 和 A ,就努力了!這就是會教學的。

佛法也是這樣子,佛教化眾生,就用種種法門,說:「你學四諦,可以證聖果,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你修十二因緣法,就證到緣 覺的果位。」然後又迴小向大,講「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你們將來都可以成佛的,但是你們要先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這二乘人一聽,原來還有菩薩乘,於 是把小乘法放下,去修習大乘法。

如果佛最初就說要修大乘法,不給他說小乘法;那大乘法又要布施,他想:「我的東西怎麼可以給人呢?這簡直吃大虧!我不幹這個事情!」最初他一學法,沒有得 一點什麼好處,一進門,你就叫他布施;好像來聽經,還沒有進門,你就說:「你想要聽經,先捐出一百塊錢來!」他一聽要錢,「我幹什麼給一百塊錢?」就跑 了!經不聽了,一百塊錢也不給,你也就沒有人供養了。等他聽明白了經,喔!行菩薩道,要做布施啊?他一拿,或者就拿出一千塊錢,或者一萬塊錢,比那一百塊 錢還多!明白了,他肯布施;不明白,你叫他作布施,那「捨錢如割肉」,好像割他身上的肉似的。

所以你明明需要他布施,也不應該在他沒有明白佛法,就叫他布施。佛明白這個法門,所以預先就叫他修小乘法,自己修行就可以了!苦、集、滅、道,你修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修了就可以證果!

二乘人一想,我什麼也不需要做,自己修就成了,於是跟著這法門來修行。一修行就證得阿羅漢果;佛這才開權顯實,把權法不要了,要修大乘的菩薩道,要修六度 萬行。這時候,他想不修,可是又得著這個法的滋味,就把小乘放下,修大乘;修大乘的時候,他就要布施,又要持戒、修戒律。

你們各位想要持戒律的人,是要自己修持,自己守戒律,不是給人家講的。不是說:「你不明白?我告訴你戒律要怎麼守!」你自己要守戒律,不要沒有守,就叫人 家守戒律;那就好像你自己的衣服不潔淨,你不洗,看見他人的衣服不潔淨,就去幫人家洗衣服。這是「捨己田而耘人田」,自己的地不耕種,去幫人家種地;把人 家地給種好了,自己地荒了,變成沒有穀收。所以持戒要自己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波羅蜜,修種種的法門。

佛為什麼預先不教大乘法?就因為怕這些小乘人沒有利益人的心,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先說小乘法,要利益自己。自己利益成了、自己覺悟了;然後 又要覺他,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方才說「循循善誘」,也就是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令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的執著,離開一切放不下的事情。我們聽經聽到這地方,都應該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我現在離開執著了沒有?若離開執著了,更應 該離多一點;沒有離開執著,趕快離開,不要執著!如來所說的法,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光聽而不實行!所以離執著是最要緊的。

2 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為什麼要離開執著?如來所說的方便法門,這種的知見波羅蜜,都要到彼岸的;如來具足方便知見波羅蜜這種種的法。

3 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如來的「知」是什麼?就是徹法底源;如來知道一切法的底源,這是如來的智慧。如來知道一切法, 本來是空的,這是如來的「見」。廣,是沒有再比它廣大的,沒有數目可以講的。大,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再沒有比它大的了。深,不知道它的底,所以 謂之最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遠,這也非常遠。

無量無礙:無量,沒有數量;無礙,沒有障礙。如來所得的法,是無障礙的。力無所畏:如來有十種力量、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有禪定。禪,是梵語,具足云 禪那,譯為思惟修,又叫靜慮。定,就是三昧;三昧,也就是定。思惟修,就是令妄想沒有了,得到一種定,無論做什麼都是定。怎麼都可以得定呢?不論擔材、運 水、迎賓、待客,都可以修定力的。擔材,是挑材;或者搬水,或者招待賓客。

永明壽禪師每天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他不廢一切的工作,什麼都做的;可是他在做一切工作的時候,都在念佛三昧裏。他有什麼境界呢?永明壽禪師念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化佛從他口裏現出來。誰看見的?這是當時有開佛眼的人看見的,不是一般凡夫都可以看得見。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 佛化出來;化出來,又去投生。所以,一般人都說永明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常在念佛三昧中。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一種恆遠不變的心,都可以 得到定力,得到解脫三昧。深入無際:這種三昧的境界,可以說是高深莫測,沒有一種邊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他能成就一切從來就沒有的法,也成就一切未曾有 的三昧。

2 絕言歎二智 分二
1 舉絕歎之由 I2 正絕言歎
今I1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世尊對於法,能用種種的分別,善能分別諸法實相。法,是方法,你若用得巧妙,能令對方歡 喜接受;做事情也是一樣,本來他不歡喜做的,你對他一講,他歡喜去做,這就叫巧說諸法。若是不巧說呢?就笨說。怎麼叫笨說?就是說得不巧,說得很笨拙、很 愚癡。本來他歡喜做的事情,你對他一講,他不歡喜做了;這就是說得太笨了!

六祖大師,雖然他不認識字,但是他善說諸法。有兩個人為了一面旛在飄動,就互相爭論起來;這個說是「風動」,那個就說是「旛動」,兩個人爭論不已。六祖大 師就說:「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這是仁者心動!」你心裏覺得動,它就動了;你心裏若不動,一切都不動的。這也是巧說諸法。我們若懂得修道,做什麼都是 修道,都是在定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認識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怎麼開的悟呢?他一天到晚,就在山上斬材;斬材回來,到街上去賣,換了錢,養他老母親,這是一種孝念。他沒有打 坐,沒有參禪。後來,他到了五祖大師的道場,五祖叫他去舂米;他一天到晚舂米,連打坐的時間也沒有,也沒有時間學習其他的佛法。他沒有念一句咒,也沒有打 過坐,可是他竟然就開了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無論做什麼,都一心,不打妄想;他專一其心,這也就是定,是真正的三昧。所以,人無論做什麼,若能以專 心去做,都可以得定,都可以開悟的,不一定要去參禪打坐。

言辭柔軟:佛所說的法,言辭很柔軟的,不是用勢力壓迫人:「你要做這個!」「我不懂這個??」「不做不行的!」不是像我這個師父,立這個不公道法;我立這 個法,雖然不公道,但是沒有施行,這也是一種很巧妙的法,令人沒有脾氣。因為你沒有明白這個法,你就認為不公道;若明白,這才是最妙不過的。悅可眾心:佛 所說的言辭,非常柔軟、柔和的,人人聽了都覺得非常的歡喜,非常合自己的意思。

舍利弗: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我採要緊的來說。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未曾有法,佛完全都成就了。可是成就是成就了, 現在「止」,我不講了!為什麼?佛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那麼今天我講到這個「止」字,也要止了。如果不止,佛都說「止」,我為什麼要不止呢? 所以我也不說了!可是接著要說的,是這一部《法華經》最重要的「十如是」。

2 正絕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釋迦牟尼佛說到這個地方,就說出一個「止」字;止,是停止,就是不願意說這一部《法華經》了!為什麼不願意說?因為說出來恐怕人不信;不單不信,而且 生出一種譭謗,造出無量的業,所以佛就不想說。佛說,舍利弗!不須復說:不要再講《法華經》囉!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不要講了?因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第一,也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絕對待的,就是獨一無二。希有,從來就很少有的。難 解,因為它意趣甚深,所以就非常難解。佛所成就的這種又是第一、又是希有、又難解的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唯獨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真 正明了一切法實相的道理。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所不相。

所謂諸法:諸法,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總起來不出十如是;這十如是,按著十法界來講。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這四聖法界;又有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六凡合起來,這叫十法界。

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這十如是。佛界有這十如是;菩薩界也有這十如是;聲聞界、緣覺界、天界、人界,也都有這十如是;阿修羅界,也是根據這十如是的法來推 算;地獄,餓鬼、畜生,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每一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成百個,這叫百界;百界之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變成一千,這叫千如;所以十法界分 開來,就是百界千如。

我現在也給你們大概的講,我相信頭一次聽經,對這個道理不會太明白,但是你聽一遍,等再聽第二次、第三次,就會完全明白了!為什麼不會明白?因為第一次聽 這部經,怎麼這麼多如是?跑了幾百個如是,又變成一千個如是!所以不會完全了解。這《法華經》的要義,也就在十如是這地方;雖然不能十分明白,都應該特別 留心!

如是相: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這個法。什麼叫相?很簡單,很容易明白,就是個相貌。可是這個相貌,有真、有妄。什麼是真的相貌?也很容易明白,就是常住 不變的。這個「常住」,就是真的相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它是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是不增不 減。講得太多,沒有什麼用,我告訴你們一個很容易明白的名詞:常住,又叫真如實相。但是,這「真如實相」不是人人可以明白的,所以在本經上才說:「唯佛與 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如是相」,這個真的相。

又有妄的相;妄的相是什麼?你們每個人也都很熟的,都是你們的老朋友──就是無明!你們認識吧?知道無明的名詞吧!因為講經講這麼久,常常提到無明。無明,是個主要的角色,好像作戲那個很要緊的角色一樣,所以大家一定對它很認識的。

無明,是個妄相,不是個真的,所以它就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有垢、有淨。無明的相,是個虛妄之相,沒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沒有一個什麼東西可以 拿得到、看得見的。這個虛妄之相,就是在經上說的:「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看見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好像在烈火裏頭 燒、熱水裏頭煮,這麼樣子難受!

釋迦牟尼世尊有真正的智慧,知道這種的毛病,所以告訴一切眾生:「這是絕對沒有錯的,這是如理真實!」是真真實實的,是最合理的,這名字就叫「如是相」。 如是相,含有真、妄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因為佛所說,我們才能聽見這種的妙法。所以前邊偈頌說:「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已經給你們講了!這是 「如是相」簡單的意思。

如是性:性,有一種善惡的性;這種善惡的性,就有善惡的業,由業來表現這種性。可是業不自生,是由「性」而生起的。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我們心性裏邊,具足善、惡兩種性。

中國有一部〈三字經〉,這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初讀書的時候,都應該讀的一部書。這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一個人生出來的時候,那個 「性」,本來是個善性;那個「本善性」,也就是「佛性」。可是「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本來與佛性相近,因為有習染,而和佛性就遠了。這也就是 說,我們人心裏邊,本有兩種性;一種是善性,一種是惡性。這個善性和惡性,怎樣表現出來呢?只有一個:它是要隨著時候,有一種因緣,有種種的差別性,而生 出的善惡性。

這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竹子和木頭裏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你就這麼放在那兒,什麼時候這火性都不會生出來的;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有火 生出來。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就像現在老虎吃東西似的,抓住什麼野獸,拿過這麼咬著就吃,吃完了,就喝牠的血。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那時候還 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著吃的;等以後到燧人氏的時候,鑽木取火──他鑽木頭,一鑽,這木頭出火了;才開始用火把東西都煮熟了吃。木頭和竹子裏 邊,都有火性,若沒有人在木頭或竹子上用東西來扎、鑽,它不會出火;所以竹、木裏頭雖然有火性,要是沒有一種因緣,它不會發生的。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要藉這個性來生出。這種性,若是為善而發,就叫智光;這智慧光,能成就種種的善事。若是為惡而發的這種性,就不叫智光 了,叫毒火;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一種妄的這種緣。我們這個性,本來是空寂的、沒有的,裏面雖然有善、有惡,但是必須要遇到緣;也就好像竹子和木頭 裏邊有火性,沒經過鑽和截,它不會出火。

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火大裏邊有兩句話:「火性無我,寄於諸緣。」這火性沒有我,它得要因緣和合,才能生出火。這就是「如是性」的道理。

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這個體有三種的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為體;以理為體,就是以這個「性」為體。這個性,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

第二種,證果的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是無漏體,這體是無漏的。

第三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是從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這是有漏體,這體是有漏的。

如是力:力是業力。以前我有個師兄弟,他也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他常常講經,尤其歡喜講「八識」。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中國人在過年時,都寫回春,用紅紙寫上字,貼到牆上,就認為吉祥,這叫桃符;每一年換一次,叫「新桃換舊符」,意思就是能以避邪、避妖魔鬼怪,魔王就都遠去了。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

過年那天,我就寫了幾個字:「智慧如海」。經上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寫「智慧如海」,我這個師兄弟,大概因為我這麼寫得很 快、寫得草,他看著,很歡喜這幾個字;他就「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這樣唸了有多少次。我聽他這麼唸,說:

「我看你是業力如海!」

「現在是過年,你怎麼罵我!」他就大發脾氣說。

「你不要發脾氣!我保證你願意、你歡喜!」我說。

「你說我業力如海,我有什麼願意的?」

「業力有善業、有惡業,假設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為怎麼樣?」

「那沒有講的!」他看看我,一手把我抓住,當時就不發脾氣了!

只加上這一個字,就善業如海。沒有加這一個字的時候,他就發脾氣;加上這一個字,他的脾氣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當場立刻就沒有了!你說妙不妙?只是一個字!所以這一個字,就是妙不可言,只要你會用。你會用,它就妙;你不會用,那就有麻煩。

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也就是業體上的力。業,它也有一個體;在業體上,它那一種的力量、功力,是十界的依、正二報。十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 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什麼叫依報?就是一切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什麼叫正 報?就是所有的一切眾生。這依、正二報,從什麼地方來的?都是業力所成就的,從業力這兒來的,所以說「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運造的意思;運是運輸,造是造作。造作什麼?造作一切的業;造善業也是造,造惡業也是造,造業就受報。你種善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 果。你做善的事,也就有善的果報;你做惡的事,就有惡的果報。這個「造」,就看你造什麼?所謂「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善和惡,有兩條的道路;有 修的,就有造的。修是修善,造是造惡。如是作,就是作善、就得到福,作惡、就得到殃;殃,就是禍。

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一切眾生的心。這個心,不是就是個心,是心地;心比方一塊地,一切的善惡都是唯心所現,由你的心裏所現出來。以前講,因是個種 子,種子種到什麼地方?種到你的心裏頭,這就叫心地。這有一個比方,一切的草木因地而生,都因為有地,所以就生出來。那麼一切的善惡,因心而有;因為你有 這個心,所以有這一切善惡的種子,就在那兒種上。

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的因素而結成的,一個是「時」,一個是「事」。緣的本身沒有善、沒有惡,可是一定要有這種的緣,才能顯出這種的相貌。這也有個比 喻,譬如乾燥的東西,這東西非常之乾、非常的燥,遇到火一定著的,這火就是助緣。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凍就消了、冰就化了;若到寒冷的時候,冰就越發堅 固,這都是一種緣。所謂「緣」,是助緣,是幫助這個因、幫助這個種子的,所以叫因緣。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裏邊,要是緣不相應,它就不會生出來。你把種子種 到冰上,它不會出來;你把種子種在火裏頭,它也不會生東西的。必須要種到土裏,又要藉著太陽曬的熱力,又藉著地裏邊有一股濕氣,或著下雨,能潤溼土,這也 是一種緣;那麼眾緣和合,這種種的緣來幫助種子生出來,所以說「如是緣」。

如是果:你做一件事情,有一種行為的開始,那是「因」;你事情做完成了之後,這是「果」。這個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的;種善因就有善果,種惡因就有惡果。 那麼善果和惡果怎麼樣來的?善果是從善因那兒來的,惡果是從惡因那兒來的,所以這叫攬因成果;攬是抱著。就好像它抱著這個因,然後成了一個果,所以這叫 「如是果」。

如是報:報,是報應,也就是果報;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報。那麼「報」和「果」又有什麼分別?在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長成了,把那個果又破壞了,就受 報應。也就是你結了惡果,當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過了這個果,然後就該受報應了。怎麼叫果?好像我們現在造種種的惡業,墮地獄了,這是得一個地 獄的果;那麼地獄又有種種的刑罰,我們要去受這種刑罰的處分──處分就是罰,受罰了!譬如罰你墮油鍋地獄,在沒有到油鍋裏邊,這是個「果」;已經到油鍋裏 邊了,那是個「報」,受那種痛苦了!

所以你要是覺悟這種的報,就可以證得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的果位,你覺悟了,就可以有四聖果位的希望;你要是迷惑,就墮成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就受這種報了。

如是本末究竟等:像以上所說的十如是,就是有「迷」、有「悟」兩種的途徑──兩條道路,一條就是迷的道路,一條就是覺悟的道路。不論你是迷、是覺,從本到末,就是從一開始到最終,這在因果上來論,是不二的,是究竟平等平等的。

這十如是,在佛法界上來講,也有十如是,不過這十如是其中的境界,是殊勝的、特別的。在地獄法界也有這十如是,可是這種的境界,就和佛的境界大不相同,是 劣的、是很壞的境界。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裏,每一界都有十如 是。所以依照十如是來分析,這十界就有一百個如是;每一個一百,又有十個如是,變成一千個如是,這叫百界千如。這百界千如,包括十法界裏所有一切種種的情 形。

在《法華經》講十如是,我雖然是這樣講,但是我相信你們還不太明白;想要真正的明白,還要多用功來研究佛法;研究時間久了,自然就會通達、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2 重頌 分二
1 頌寄言歎二智 H2 頌絕言歎二智 H1 分二
1 合頌歎二佛二智 I2 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又想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一點,再說一遍;令已聽見的聽多一次,沒有聽見的,可以有機會來聽這佛法,所以用偈頌,來把它說明白了。

世雄不可量:世,是世界;雄,是英雄。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雄,沒有人可以知道佛的境界。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間的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所有的眾生之類,沒有能知道佛的這種境界、這種神通妙用。

佛力無所畏: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力,是十種的智力,都是智慧的力量:(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佛就是覺,有覺這個法「處、非處」的智力。(二)知三世業 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無所畏,他沒有所恐懼的、沒有所怖畏的。佛的四無所畏是: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 道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有解脫三昧的定。解脫有八種: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佛所修的其餘很多法門,沒有人能測量佛這種的妙法。

2 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本,就是因地;佛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劫以前,在因地的時候,跟從無量無數的佛修道,已經修行一切的法門了。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 了:這種甚深的法、微妙的法,沒有人知道它的底,所以就甚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微妙法,這種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百千萬劫,也不容易遭遇的,所以 不容易明白。四弘誓願上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在因地,每一生都發這四種弘誓願來修行、行道,所以 所成的法也不容易明白。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釋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把所有的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修行成就了。小乘修的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諸道,就是包括三十七道品,加上四諦、十二因緣,以及所有佛所說的法門,六度萬行都包括在內。道場得成果,我 已悉知見:因為修了這麼多的法,所以道場也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經悉知悉見。

2 頌絕言歎二智 分三
1 頌釋止歎意 I2 正頌絕言歎 I3 追頌絕言境
今I1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像十如是這種的大果報,這裏邊種種的道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修行、種種的性相;十如是性相的道理,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和十方的佛才能知道這種的事情,其餘的眾生是不容易知道的。

2 正頌絕言歎 分七 
1 許信力能解 J2 揀二乘不知 J3 揀身子不知 J4 揀大弟子不知
5 揀辟支佛不知 J6 揀發心菩薩不知 J7 揀不退菩薩不知
今J1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是法不可示:這種妙法,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就講給人聽的。因為言辭相寂滅:這是究竟實相的法門,言語道斷──言語的道路,已經斷了;心行處滅──心所想到的 地方,也想不出來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要說話,言辭喪亡了,死了!心想要攀緣,但是思想沒有了,也死了。你言語道路絕了,心想的 地方也滅了,沒有什麼可講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的;因為它是自性裏邊的東西,不是從外邊找來的。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其餘的一切眾生,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明白這種妙法的。

2 揀二乘不知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除了已經得到大乘菩薩的果位,明白實相道理的菩薩,他因為有信心而又信心堅固,好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人,才能明白這種法,能信 這種法。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所有這一切佛的眾弟子,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一切的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也得到無漏,證得辟支佛的果;現在 是最後的一個報身,以後再也不受後有,生死永斷,永遠沒有果報身了!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像我所說的菩薩和辟支佛這一類人,他們也都不能十分明白這個佛法。

3 揀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假設滿世間的人,都像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窮盡他的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揣測,就是測量;測量佛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妙法,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

4 揀大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佛具足圓滿了權、實二智。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他說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正使,是就當說。滿十方,滿 十方世界。前邊僅僅就說滿世間,就一個世界;現在是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國土。假如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像舍利弗尊者那麼樣聰 明、有智慧;可是大智舍利弗雖然有智慧,只是權智,而不是佛的實智。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也充滿了十方世界這麼多的地方。盡思共 度量,亦復不能知:舍利弗和其餘諸弟子,窮盡他們的思想,大家共同來揣測,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真實的智慧。這是講小乘的聲聞。

5 揀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較聲聞的智慧來得高超一點。無漏最後身:已經得到漏盡通,證了辟支佛果之後,就再也不受報身了,所以這是最後的一 個報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辟支佛雖然是中乘,他們也滿十方的世界,這個數目就好像竹子種成林那麼樣多。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這麼多的辟支佛共同都一心,在無量無量這麼多的大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他們想要推求、思想,來明白佛的實智,不要說全知道,連那麼很少很少的一少分,也不會知道的。

6 揀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初發心的菩薩,已經都供養過無數諸佛了。了達諸義趣:他們對於佛法的道理,都通達無礙,一切義理宗趣都明白。又能善說法:他們不 單通達諸法的義趣,而且又善於說法,辯才無礙。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這些初發意的菩薩,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多,他們也充遍了十方世界的剎 土。

一心以妙智:大家都共一其心,以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智慧,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在經過恆河沙那麼多的大劫,共同來思量,也還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7 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不退諸菩薩:前邊說的是新發意菩薩,和聲聞、緣覺。已經發菩薩心,還沒有真正的定力,這叫新發意菩薩,也就是初發心菩薩;有的時候,新發意菩薩會退失菩提 心的。聲聞,也有決定的聲聞,決定自己在聲聞的果位上;也有退大的聲聞,就是已經發菩薩心,又退回到聲聞的果位上。不退諸菩薩,就再不退轉於二乘上;他修 行大乘的法門,不會再退回到聲聞、緣覺二乘。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這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退回二乘了;行不退,他修行只有精進, 而沒有懈怠,向前去勇猛精進;念不退,他不但位和修行不退,他連退墮到二乘的念頭都不生。

這些不退位的菩薩,其數如恆沙:數量有恆河沙數這麼多。一心共思求:他們要是專一其心,共同來研究佛法、研究佛真實的智慧,亦復不能知:這些不退位的菩 薩,雖然是不退了,但是還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只是一種權智;所以佛這真實的智慧,他們是不能明白的。

3 追頌絕言境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又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諸法實相、真實的智慧、無漏這種的神通,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甚深微妙法:這個法,既無上而又甚深;既微且妙,非常的微細、非常的不可思議。

這種妙的法,我今已具得: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完全都得到了,具足而無欠無餘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唯我(釋迦牟尼佛)能知道這種實相、實智的妙法,十方所稱的佛也知道。所以前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就是這個意思。

2 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分二
1 明諸佛顯實 G2 明釋迦開三
今G1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舍利弗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話,都是異口同音說真實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 異語者,所謂「諸佛道同」,十方諸佛是佛佛道同的,佛所說的法,也都是一樣的法。佛的真實智慧,沒有人能知道,只有佛與佛之間能明白這種法。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對佛所說出來的法,你應該生出一種大信。大信,就是沒有疑惑心,只有信心,這個信力非常之大。為什麼要生信力?因為佛法猶如大海 一樣,所謂「唯信可入」,只有一個「信」字,才能走到佛的法裏邊來。你若沒有信力,就無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 「信」字,是道的一個根源、功德的母親,你有信心,才能長養這善根;你若沒有信心,善根是不能增長的。所以「信」是最要緊的;你聽經也必須要信,你若不信 就等於沒有聽一樣。佛所說的法,我們也應該要信;若不信佛所說的法,也就等於沒有聞佛法一樣。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最初成佛的時候,就說三藏教,這是半字教;半字教是小乘,教化聲聞的眾生。可是我說法說到最後的時候,我應該 和盤托出,把所有真實的佛法完全說出來,來教化實智的菩薩;不像以前說方便法,現在說真實的了。以前說:「你有一點小毛病,還可以的,慢慢去!不要緊 的!」現在,要真真實實修行,所以我就要你一點毛病也不可以有了!你要老老實實去用功修行,要發大乘菩薩心,不能再像以前那麼樣子拖延時日了!

什麼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沒有修行,又等到後天再修行。好像阿難尊者,他以為自己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兄成佛了,我不必修行,他可以給我三 昧、給我神通;這是一種錯誤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他若說能幫 助你,這也是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也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一樣。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自己腳紮實地──把腳紮到實地上,一步 一步的向前去行去,這才可以的。

2 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告諸聲聞眾:以前我說四諦的法門,告訴一切聲聞的眾生,及求緣覺乘:又說十二因緣法,來教化為求緣覺乘辟支佛果的這一類眾生。

我令脫苦縛:佛的這種慈悲心,就是想使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因為無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只是慢慢的、或者等一等;無常鬼是不講人情的,等到 他若來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他是一點人情都沒有的。你就是用錢來收買這個無常鬼,叫他延緩一個時期,讓你多活幾年,那是辦不到的!因為無常鬼他不收賄 賂。不像我們人間的貪官污吏,見到錢,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謂錢可通神,你若一有錢,辦不到的事情也辦到了!你犯法,拿錢來,法也不犯了!可是無常鬼 就沒有這種貪心,他不貪錢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到涅槃的果位上。

這一類的眾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門,說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去教化眾生。示以三乘教:佛「為一開三」,為唯一佛乘,而開出來三乘;三乘,就 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後的時候,說我現在要說佛乘這種實智的法門。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眾生,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就著到任何地方;在哪一個位置上,就著住到哪一個位置。不要說旁的,做父親的,就執著「我是父 親」,對兒子就「你是我的兒子!」有一種執著心。做哥哥的,就要來支配這個小弟弟,「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應該聽我招呼的!」也就因為有一種執著。做丈 夫的,就擺起來一個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擺起來一個太太的架子。甚至於做和尚,就擺起來一個和尚的架子;做沙彌,就擺起一個沙彌的架子,「你看我,我 現在是出家了!你們還不是出家的!」這都是一種執著。有學問的人,就執著到學問上了,「我是個教授,你們這些都是學生,我應該來做你們的師表。」也有所執 著。做學生的,有學生的執著,「我是學生,我不知道什麼沒有問題的;你做先生的,我問你的問題,你就應該答覆。」可是在美國大學裏,學生問的問題,教授答 覆不出來,也就算了,也不犯什麼法。

總而言之,做什麼,都有什麼的執著;在地獄裏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裏邊,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裏邊,也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裏邊,有餓鬼的執著;所以才說 「處處著」,就是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地位上,就有所執著了。一個家庭裏邊,兄、弟、父、母、祖這五倫,各有各的執著。在國家政府裏邊,「我是省長,我就 要管你這個縣長,你縣長就要聽我招呼;你不聽我的招呼,我就給你一個顏色,給你過不去,給你一點的麻煩、煩惱!」所以這都是執著。

佛所說的法,就是為破眾生的執著;你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了了、沒有了!為什麼有佛法?就因為你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給執著人預備的;眾 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樣說起來,還是眾生多一點執著好,佛法才有一點用處;不然,佛法也就要退休了!

引之令得出:引導這一切眾生,令出離這個執著的地方,不要執著了;我們不要執著,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樂!清醒,就是快樂。

2 騰疑致請 分二 
1 經家敘疑 F2 當機請決
今F1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 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爾時,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這一段文,是在結集經藏的時候,經加添上去的,這是阿難所說的。在大眾裏邊,有諸聲聞:有很多很多 的聲聞。他們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就得到漏盡通了,就是無漏了。無漏,就是沒有無明、煩惱,也沒有一切的 習氣毛病;有漏,就好像一個瓶子,裏頭有個窟窿,你裝水,它就漏了。言其我們人的身體,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諸漏。現在漏盡了,就得到漏盡通。阿羅漢是梵 語,翻譯為應供,又叫無生、殺賊,有這三種的意思。

這個時候,在阿羅漢裏邊,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翻譯為解本際,又譯為最初解。因為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首先到鹿野苑度憍陳如;憍 陳如的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首先到鹿野苑, 去度這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是最初證得羅漢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為他證了羅漢果,明白他本來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際。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陳如等有一千二 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發心求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惡三種的意思;比丘尼,就是 出家的女眾,也有這三種意思。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這是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每個人都有這種的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什麼緣故這麼說了又說,殷殷勤勤的,作這樣的說話?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一般 來講,殷勤就是不懶惰;現在佛說經典不懶惰,所以說了一次、又想說一次,讚歎了一次、又讚歎。在前邊用長行來讚歎,接著又用重頌來讚歎,所以叫殷勤;因為 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將所說的大道理,說得鄭重其事的,不是馬馬虎虎,是很重要的,來向大家稱讚這個方便;稱是稱揚,歎是讚歎。就是說,這個方便的法門是最 妙了!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這種法,沒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沒有人能明白,所以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釋迦牟尼佛想說這個法, 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佛以前所說的這種第一等解脫的教義,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著這種解脫義的道理。我們依照這種解脫義的法去修行,到於涅 槃:已經都得到涅槃的妙果、樂果了!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說的不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都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 不是實智;這樣一講,把我們也都講糊塗了!不知道究竟的義理是什麼?現在我們已經都生出一種懷疑了!佛以前說的法,都是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 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證果了;那麼這證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囉?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心。

2 當機請決 分五
1 初請 G2 二止 G3 二請 G4 三止 G5 三請 G1 分二
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二
1 陳疑 I2 陳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在聲聞眾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所以當四眾弟子都生出來一種懷疑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知道所有在會的四眾弟子,心裏都 生出一種疑惑,都糊塗了。自亦未了:在聲聞眾裏,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雖然他這麼聰明、有智慧,可是佛顯現的這種境界,他也不明白。而白佛言:所以舍利 弗就向佛請問。

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世尊!現在您什麼緣故,這樣子殷勤,又稱揚讚歎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第一方便的法門,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麼樣的深、這樣的微妙,又這麼樣難解的實智妙法?

2 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因為《法華經》講了八年,《涅槃經》講一天一宿。當時印度是用貝葉寫經,貝葉是一種樹的葉子,好像 紙;就寫這一部《法華經》的樹葉子,把它連接起來,可以排到八里路那麼遠!所以我們知道,舍利弗尊者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法,已經四十多年。你看,在佛住世 的時候,一切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有的也生懷疑,有的就真正的相信,但是都願意學佛法、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沒有離開佛的;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個 弟子,就是常隨眾,常隨著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來聽;弟子就是不明白佛所講的道理,也要來聽、來研 究佛法。

由這個「昔」字,就知道舍利弗尊者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都不離的,天天都聽佛法、研究佛法。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沒有聽聞佛以前說法,說得這麼重要的,讚歎又讚歎,稱揚了又稱揚,這樣殷勤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讚歎不要緊,今者,四眾咸皆有疑:現在,四眾弟子都生出一種疑惑的心了;何去何從,都不知道,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照哪個法門修了。惟願 世尊:所以我們現在請問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說這種的事情。就是詳細來分析演說,把我們四眾所懷疑的心給解除,不要令我們都好像走到叉 路上,不知道走哪條路是對的。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現在世尊什麼緣故,稱揚讚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呢?什麼緣故?我們大家現在都不明白?所以請佛慈悲來指示,我們伏受聖旨。

2 重頌 分五 
1 頌疑二智  I2 頌三乘四眾疑  I3 頌自疑  I4 頌佛子疑  I5 總明同疑致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舍利弗又想把這個意思,再往明白詳細說一說,而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慧,就是有智慧;日,就是太陽。言其佛在這個世界上,他的智慧就像太陽的光似的。佛為天中的天、聖中的聖,所以是大聖尊。在佛沒出世以前,這 個世界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世界,猶如沒有太陽一樣。我們一般的人,都處於夜裏邊;夜裏邊,就是一種黑暗的境界。佛出世之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把一 切的黑暗都給照破了!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佛沒有出世,世界上沒有真理──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不過沒有人來 指示。一般人一定都沉迷太久了!在什麼裏邊沉迷?就在五欲中裏。

五種的欲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又叫五欲。

(一)色塵:人人對色塵上看不破,就著住到色塵上;凡是有形相的,都叫「色」。有形相的裏邊,又要選擇好的,不好的,就不歡喜;選擇美色,因為美色是最好的,所以一般人就沉醉在色塵上。

(二)聲塵:人歡喜聽音樂、歡喜聽唱歌;或者歡喜聽小鳥叫喚,或者歡喜聽某個人說話的美妙聲音,這都是沉醉到聲塵裏邊了。

(三)香塵:這也是人的一種欲望,隨便個東西,吃了,覺得沒有那個東西香。這種飲食吃久了,就想換另一種飲食;這吃過之後,時間久了,就生出一種厭煩,又想換另外一種來吃。總而言之,在香塵裏邊,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

(四)味塵:就是味道。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又覺得沒有羊肉那麼好吃。越吃不著的東西,他越認為這個東西好吃;吃過的東西, 就生一種厭煩,這都是由貪欲生出來的。有這種食慾,也就沉醉在味塵裏邊了。就好像走到爛泥巴裏,又有泥、又有水,把腿陷住,往上拔出這個腿,那個腿又陷住 了;那個腿拔出,這個腿又陷住了,總也走不出來這個爛泥的地方。

(五)觸塵:觸,是接觸;歡喜接觸種種華麗的觸。穿衣服也願意穿絲的、緞的,它對皮膚有一種保護的作用,溫暖又華麗;甚至於男女之間,都互相著住沉醉到觸塵上,好像走到爛泥堆裏,越陷越深,總也走不出來。

這五欲的境界不容易脫離,所以一些個外道也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令一切眾生離這個執著;這就好像在黑夜裏邊,過沉醉和迷夢的生活。那麼佛出世了,就好像有太陽,把一切黑暗都給照破,也叫人不要著到五欲這塵上,所以說「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久,是很久很久;釋迦牟尼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有說這種法。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過去四十九年,雖然經過時間很久,可是他沒有說實智,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現在到了最後的法華會上,才把這真實的智慧說給大家聽。

自說得如是:佛演說這種真實智慧,先說自己證得像上邊所說的法。力無畏三昧:佛有十種智慧的力,四種無畏的定力,禪定解脫等:得一切的禪定,又得到種種的 解脫。解脫有八種: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 定身作證具足住。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又叫八勝處。不可思議法:這個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乃至於成佛、坐道場,所得的這種微妙之法;因為這種微妙的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這一些個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 白這種的智慧,也就沒有人能發問。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沒有人能知道;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也就沒有人能問了。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沒有人問,世尊自己來說這種法,稱揚而讚歎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佛這種真實的智慧,甚深而微妙,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2 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雖然得到無漏的這些聲聞和羅漢等,和權乘的菩薩,或者求得到涅槃的辟支佛等,今皆墮疑網:因為佛這樣一稱揚讚歎,說甚深微妙、希 有第一的這種真實智慧;現在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墮到疑惑的網裏邊。可是,一旦有疑惑出來,對於道就不能修了!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 心裏不要生出一種疑惑心;你若疑惑心一生出來,就會迷失路途了。所以現在這聲聞和緣覺、辟支佛、權教的菩薩,統統都墮落到疑網裏,都生出一種疑惑心。佛何 故說是:佛為什麼緣故要說出這種驚人的法,令一些個人都生出一種狐疑不信,而又驚又惶恐呢?

其求緣覺者:求緣覺果的這種人,有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又有諸天、龍和鬼神,以及奏樂的乾闥婆、天龍八部等等,都相視懷猶豫:大家互相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猶豫,也就是疑惑了;猶豫不決,心裏不知怎麼樣好?就像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向南走、是向北走?是向東走、是向西走?十 字路口,就是街中心、四通八達的地方;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往哪一邊走好?就猶豫了!

瞻仰兩足尊:大家就瞻望著佛。瞻,眼目不暫捨;仰,仰起頭來。因為佛在法座上也很高的,這些聲聞、緣覺、菩薩,都這麼仰起頭來望佛,這就叫瞻仰。兩足尊, 有的看這「兩足」,就說是「兩隻腳」。足,在這兒當充足、滿足講。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這是福慧兩足。因為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 慧,百劫種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以前就種這個相好。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不是一個無量數,而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有多少時間呢?這算不出來的,無量數嘛!你怎麼能算得出來?三個算不出 來數目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期間,佛修福修慧。修福,要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 養。廣修供養,不是只供養一個,而是供養很多很多的佛法僧。

修慧,就是要先持戒。為什麼?由持戒才能生定,由定發慧;你有了定力,才能有慧力。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善的境界、惡的境界,都轉不動你的心。善 的境界,就是順的境界;惡的境界,就是逆的境界。無論是順的境界來,或是逆的境界來,你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這就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有慧力。

修慧,要多習學經典。你若不習學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不增長,就會減少。所以要習學一切的經典、習學一切的論藏、習學一切的律藏;這經、律、論三藏,就 是生慧的,所以要勤習。如果你單單修福不修慧,那得到什麼結果呢?所謂「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你修福不修慧,將來就做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瓔珞,瓔珞就是寶珠。可是怎麼樣呢?是莊嚴好看,但是沒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 羅漢應供薄。你盡學習經典,可是不種善根。種善根,就是做好事、做善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栽培你的善根。你如果單單研究經典,不做善事、不幫助 人,你就證到阿羅漢果了,去化緣,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證果,活該你證果,沒有人供養。為什麼?就是在因地不修福,所以在果地就沒有福。

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為什麼你會受苦?因為前生,你沒有修福,所以盡是有苦。這苦,你要把它受了,你的苦就沒有了;你若不受你應 該受的苦,那麼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有一點福報、有一點福德,可是你一天到晚都講享受,住個好房子,吃點好東西,買個最好的床舖,開最流行 的車;甚至於買架飛機,願意飛到什麼地方去,噗、噗、噗──,就飛去了!一點苦也受不了。

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就沒有福了。快樂也就是福,你若不知道你有多少快樂,你把快樂都享受沒有了,就又要受苦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既修福而又修慧,所以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叫福慧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家眼目不暫捨的看著如來,究竟為什麼佛自己讚歎這個妙法呢?心裏就希望佛再給詳細說一說這個意義。

3 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在這些聲聞眾裏邊,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是最聰明的。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可是我自己想一想,雖然我智慧第一,現在 「第一」也沒有得做了,也變成不第一了;為什麼?我不知道,也生出來疑惑了,所以我這個「第一」也完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究竟哪一種法是究竟法呢?是為如來所得的這種究竟微妙甚深的法,為如來所修的這種微妙圓滿的菩提大道。

4 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一切的菩薩是法王之子、是佛的真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從佛口裏生出來的真正佛子,都合起掌來,目不暫捨的來仰望於佛,等待著佛說這種甚深的妙法、 真實的智慧。現在我們大家都願意世尊發出微妙的法音,為我們這一些個大眾,解說真實的道理。

5 總明同疑致請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所有的天、人,和龍、神、天龍八部等等,好像恆河沙數這麼多。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還有求成佛道的這一切菩薩們,也有八萬這麼多。

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他萬億的國家,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現在這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合掌以敬心,欲 聞具足道:大家都一同合起掌來,以恭恭敬敬的心,都想聽聞世尊所修的這種微妙法門,所得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的菩提大道。

2 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舍利弗請佛說法的時候,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這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用兩個「止」,說不要講了!不要講這種法了!為什麼不講這種法呢?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我若說出這種真實、究竟的法,所有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一切人,都會一起驚疑起來了!為什麼?你若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一種真實的法,他就不接受。

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反而相信;你若和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就驚恐、不相信了;不但不相信,他還譭謗你:「不懂佛法的,就亂講!」你教他不 要有欲,不要有婬欲的心,他就生出一種懷疑,怎麼修道要沒有這種的行為?那又有什麼意思!認為這種的行為是最快樂了!你看!是不是這樣子?

3 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了,可是舍利弗尊者就死求活賴的要求佛講,這就叫請法。

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等著人請,就不用講了。我等了五、六年,也沒有人請;在去年夏天,有這個好機會,這麼多 的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若釋迦牟尼佛就不說了,所以他「止」,不講!再「止」,不講了!我現在「不止」,講!講!拼命講!天天給你 們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尊者又稱一聲,世尊!說我請世尊您為大眾講一講!請您為大眾宣說妙法!這表示懇切至誠,所以要三請──前邊「請說」,現 在是再請。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再三請佛宣講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這法會中,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 現在也見到世尊;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的聰明。猛利,就很聰明的;諸根,就一切的善根。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一聽釋迦牟 尼佛說了,他們就會敬信的。請佛慈悲宣說這種甚深微妙的法!

釋迦牟尼佛說「止!止!不須復說」,因為說這種的道理,這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會驚怖的,所以佛就不願意說;舍利弗尊者就再三祈請,請佛宣說這種實智妙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舍利弗願意把前面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它一遍,用偈言來表達這個意思。

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沒有再比法王高尚的了,所以是無上至尊。惟說願勿慮:我現在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世尊說這個妙法,不要考慮、憂慮其他人不相 信。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因為在這個法會上,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其中一定會有人恭敬、相信這個妙法,不會生出懷疑的。

4 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復止舍利弗:在前面,佛已經說過兩次「止」,現在是第三次了!佛又止舍利佛說,不可以說了!不要講了!為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若說這一種真實的智慧、 妙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這所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等,都會驚恐而疑懼,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在大會中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佛再 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所以他們將會墮入到這個大坑。

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的人。為什麼他貢高?他就有所執著,覺得一切人都不如我,聰明也超過人、行為也超過人,所以他就認為自己的功德也是超過人。人 是有點小聰明,但不是大智大慧,就處處顯露、處處表現自己是第一,不能韜光晦跡。顯露,就是光芒外露。韜光,本來你很光明的,就是你這個人很聰明,但你不 用你的聰明,把聰明隱起來。這是不是不坦白呢?不是的,這就是要自己不要有一種驕傲心,不要看到人都不如我。

驕傲,也就是優越感,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譬如我是黃種人,我就覺得黃種人是最好的,世界最高、最優秀的民族,這就叫優越感。或者我是白種人,我就認為白種 人是世界最高超的民族,最有知識的民族!這也就是有優越感。或者黑種人,他就說黑種人是最高的,白種和黃種都是落伍了!這也是有一種優越感。

無論青、黃、赤、白、黑哪一種民族,都不應該有一種優越感;你若有優越感,那就是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碗裏的水裝得太滿,就往外溢 出,所以應該要客氣一點,不要優越感太厲害,否則處處都會碰釘子的──牆上有釘子,你往牆上一碰,碰上釘子,把頭撞破了,這叫碰釘子,也叫碰壁。為什麼? 就因為你的優越感把你障住了,你不能虛心去向人家學習;你要是自己不自滿,覺得有不滿足,那就會有一種學習的心。

好像我們學佛法學一輩子,也不應該有自滿的情形,「你看!我懂這麼多佛法!你懂什麼?」況且一點佛法也沒有學、也不懂,就自滿起來,這豈不是糟糕嗎?一點 都不懂,就生出驕傲的心!好像大家在學〈楞嚴咒〉,就有人說:「我不必學的,我是特別人,不要念那個東西。」要出家時,我就考試〈楞嚴咒〉,要七天背起 來;他十四天也沒背起來,現在或者可以背得出了。為什麼他不會?就因為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特別人,不必學,等到用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增上慢的人,他有一種本事,什麼呢?譬如一樣念經,他念得很快就記住了;一樣的事情,他一做就會做得很圓滿的。因為他有這種比旁人快一點的智慧,所以就生出驕傲來。

任何的事情,若能比旁人都迅速──學經學得快、學法也學得快,修行,成佛也成得快、得定力也先入定,然後就生智慧,但是自己還不要執著,也不會說:「你看,我比你們都好!」這就是沒有自滿,沒有驕傲,所以就不是增上慢。

為什麼叫「增」?就是他比旁人聰明;所以他就生出一種驕傲、傲慢,這叫增上慢。比丘,就是出家人。這一些增上慢的人,認為一切他都明白了,佛再說出這種真 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不相信,所以就會墮落到這個大坑。大坑,就是很低下的地方;就是或者墮到地獄的大坑、或者轉餓鬼的大坑、或者轉畜生那個大坑去;這 三惡道,都叫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來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停止了吧!停止了吧!我不要講了!為什麼不要講這種的佛法?因 為我這種法是太妙了,妙到極點!妙到沒有再那麼微妙的,是說不出來的。難思,就是不容易思想的,不容易以心思、不容易以言議的。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可是,我若說出這種真實不虛的法,這些增上慢的比丘,他們聽見這個法,一定不會相信的。

5 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聽釋迦牟尼佛講前面的偈頌之後,又再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世尊!我用至誠懇切的心,惟願佛說 這真實的妙法。一般的法會大眾,也是以至誠懇切的心,來要求世尊說這種甚深微妙之法。這次請法,是「三請」了。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現在這個法會裏,像我 等輩的這一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在過去百千萬億世那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已曾經受過佛的教化了。

這種的因緣,是非常正確的。要是沒有受過佛教化的人,他就聽見佛法,也不生信心;若在過去已經受過佛教化的人,今生一遇到佛法,他就生一種的信心,覺得這 是值得我相信的。佛怎麼有那麼多弟子?就因為佛在過去,生生世世已教化這一些個眾生,他們也發願生生世世跟著佛常學佛法。佛做比丘的時候,這些人就皈依三 寶;等佛證得初果阿羅漢,這些人一看,就跟著出家,也做比丘了;當佛證二果時,他們也就跟著參禪修道。釋迦牟尼佛用種種的慈悲心、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 這一些個弟子;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成佛的時候,這些弟子都證果成阿羅漢了。

舍利弗現在就說這個道理,說我們都是生生世世拜世尊做師父,都受佛的教化;在今生,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大家都做佛的弟子;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感佛的深 恩。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像我們這一類的人,世尊講什麼道理,我們一定就相信什麼道理。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我們這些人,都好像在長夜之中睡覺,什麼也都 不知道了。所以現在請釋迦牟尼佛世尊,請說這種妙法,來饒益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給我們一點好處。

我也覺得有這個道理,我在東北和香港的時候,有些皈依弟子對我有一種很深的信心。無論我講什麼,他都相信的,一點也不生懷疑;甚至我故意講不合乎道理的 法,他都相信的。初次皈依的人,信心就沒有那麼堅固;皈依一生、二生、三生、五生的,信心也都沒有那麼深。所以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教化這一些個人,舍利弗 尊者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說我們大家都會相信的了;雖然這樣講,可是在後邊長行上,就有「五千退席」,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都跑了、 退席了!釋迦牟尼佛剛剛要說:「我告訴你,我講這種最深的妙法,你不要著急!你好好的想一想,我給你講!」佛剛要宣講,這五千人就都跑了!

這就好像我們到秋天收穀一樣,穀有皮子,皮子經不住風,風一吹,就都飛了,米就落下來;這五千人退席,也都是一些渣滓,都跑了。渣滓,就是那個糠皮。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又願意說清楚一點,就用偈言來請釋迦牟尼佛說這種妙法。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沒有再比您高尚、福慧雙圓的世尊!我們現在願意您來宣說這種真實不虛、實智的第一妙法,演說這種不二法門。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最大的一個佛子,現在懇請佛慈悲,分別來宣講給我們聽。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這法會無量數這麼多的大眾,他們完全都可以恭敬而信仰這種的妙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什麼原因他們會敬信呢?因為他們在過 去生生世世已經受佛的教化,蒙受佛慈悲的法乳之恩。法是佛法,乳是牛乳;法乳之恩,就是受法教化的深恩。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他們完全都專一其心,合起掌來,唯一的希望,就想要聽佛所說的話。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我們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其餘求辟 支佛的緣覺,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請求世尊大慈大悲,願意為這一些個大眾,分別來解說這種法。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我們在法會這一些個大眾,聽見 這種妙法,一定都非常高興,非常歡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