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頌請答 分二
1 舉疑述請 F2 釋四伏難
今F1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佛放一光:佛放一種白毫相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我和大眾在這個會上,看見這國界,有這樣子的微妙,很多很多種有說不盡那麼多!諸佛神力,智 慧希有:這是諸佛神通之力,諸佛的智慧,世間上沒有的。放一淨光,照無量國:佛放一淨光,照到無量無量的國土去。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我和在會的大眾,看見這種微妙祥瑞的境界,從來就都沒有見過。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法王之子文殊菩薩!我願意你給大家來解決這個疑問,令大家沒有疑問。

2 釋四伏難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四眾欣仰:這時候,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統統都歡喜而仰望,希望你給解釋。瞻仁及我:看看仁者你,又看看我;他們的意思,就是想要你、 我答覆四眾這種疑問。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什麼緣故,放這樣的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文殊師利菩薩,法王之子!請你答覆我們大家的疑問,令大家把疑惑心去了,就都歡喜了!為什麼疑惑?就因為這種境界,大家都不明白、不 認識;所以你若令大家明白、認識了,大家一定會歡喜的。何所饒益,演斯光明:釋迦牟尼佛是想要做一件什麼事情饒益眾生,才表演這種「光明照東方萬八千國 土」,這樣子的神通妙用呢?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這是佛坐道場所得的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是佛想給大家講一講,佛所證得的妙法?或者是預備給大家來授記呢?這兩種的問題,大概其中一定有一樣是佛想要說的。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釋迦牟尼佛把所有的佛土都顯現出來,在每一個佛國土,都有很多種的寶貝莊嚴著。及見諸佛:又見其他很多佛。此非小緣:我相信,這決定不是一個小的因緣,一定是有大因緣!可是我不明白。

文殊當知:文殊菩薩你應該知道,四眾龍神,瞻察仁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和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等眾,都注目凝神來瞻看仁者你。為說何等:釋迦牟尼佛說的哪一種法呢?請文殊菩薩慈悲來指示我們大家。

5 答問序 分二
1 長行 D2 偈頌 D1 分四
1 惟忖答 E2 略舉曾見以答 E3 廣舉曾見以答 E4 分明判答
今E1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爾時:當爾之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聽見彌勒菩薩這樣的來請求他解答疑問,於是文殊師利這個大菩薩,就對彌勒菩薩說了!不單對彌勒 菩薩說,還有在這個法會上的一切諸大菩薩,又有這些個修行的善男子等。他說什麼呢?

如我惟忖:如果以我的思想來忖度,世尊是什麼因緣呢?今佛世尊欲說大法:現在釋迦牟尼世尊,想要說一種從來沒有說過的大法。雨大法雨:好像從天上下雨,普 潤一切的眾生。吹大法螺:吹起大法螺,號召一切的眾生。擊大法鼓:又打起來大法鼓,使令一切的眾生在夢裏邊都醒過來。演大法義:演說最大的法義。

2 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你們這一切的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我在過去諸佛的時候,曾經看見這種祥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放這種的光之後,隨著就要說大法。

前邊講供養舍利、供養三寶,意思還沒有講完,現在再把它補充一下。為什麼一般人要供養三寶?怎麼三寶不供養我?三寶不供養你,因為你不是三寶,所以就不能 受供養。你要供養三寶,就因為三寶可以給你種福;你若想有福,就要在三寶的面前做功德。如果不供養三寶,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不要說成佛, 你現在不供養三寶,就是你出家做和尚,也沒有人供養你!為什麼?因為你沒出家的時候,不供養三寶。

我常常這樣想:為什麼沒有人供養我?因為我沒出家的時候,沒有供養三寶;所以現在我出家了,很少人供養我。我自己常常生出一種慚愧心,非常慚愧;所以我現 在要把這種道理,講給你們大家聽,免得有像我這樣沒有人供養三寶的事。供養三寶,是修福、修慧;修慧必須要印造經典、宣揚佛法,或者作弘法的工作。我以前 不講過?好像我們要出一本雜誌,這都是修慧的一部份;你若想修慧,就要擁護弘揚佛法的工作。你若想修福,就應該供養三寶;你若不供養三寶,將來你做三寶的 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還是方才那一句話。所以現在你沒有做三寶的時候,就應該擁護三寶、供養三寶,來解決三寶的種種困難;所以就要修福,又要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你若單單注重修慧而不修福,將來你修道成功,證了阿羅漢果,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說,坐十天就有人供養了,怎麼證了阿羅漢果,都沒有人供養?那有什麼意 思?很可怕的,這個佛法太危險!莫如我不學佛法了!」你不學佛法,你就不會成佛;你願意往下降,那也隨便你!你想成佛,對佛法認清楚了,一定要向上掙扎、 向上勤修佛法;那你就應該來打破種種的困難,向前去修行。

你修行,又要修福、又要修慧。你不修福,就沒有人供養你;你不修慧,就愚癡。佛就是福足、慧足──福、慧都滿足了,所以叫做「兩足尊」。我們現在修行,處 處都要修福、處處都要修慧,不要學「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薄,就是沒有人供養。你單修福,不修智慧,就像大笨象,身上掛上一串瓔珞,雖然美觀好看, 但是牠很愚癡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修慧,又應該修福。這要實實在在去做,不是單單講的;講的是法,行的才是道,這一點,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知道的。

是故當知:是,是因為;故,是緣故,又可以說是「所以」;因為這個,所以……。因為文殊師利菩薩說,過去曾見有無量的佛,有這種的祥瑞;所以現在你也應該 知道,今佛現光,亦復如是:現在釋迦牟尼佛現白毫相光,也就是像過去諸佛想要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是一樣的道理。欲令眾生, 咸得聞知:釋迦牟尼佛,想要令一切的眾生,都聽見、知道這個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種法,是難信之法,一切眾生不容易信的。

佛為什麼預先不說《法華經》,而說三藏的教理,演說一切小乘的經典?就因為大乘的法門,是難信之法,不容易信的;所以一講《法華經》,有五千個比丘退席。 的確是世間難信之法!為什麼它難信呢?因為它太妙了,人的思想不容易知道;因為它太深了,人的智慧也不容易明白;所以不容易信。眾生想也不明白、思也不明 白,所以才不說這種深妙的法。故現斯瑞:所以現出這種祥瑞的境界來。

3 廣舉曾見以答 分三
1 引一佛同 F2 引二萬佛同 F3 引最後佛同 F1 分三
1 時節 G2 標名 G3 說法
今G1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你們這一些個善男子!在過去,我記得有不可數量,也沒有邊際,不可以心思、也不可以言議,無量數這麼多的劫。無量,是不可數量;無邊,是沒有邊際。阿僧祇是梵語,譯為無量數。

2 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在那時候,有一位佛出世,叫日月燈明。這個名字有三種的意思。日,是表示佛的智慧,好像太陽似的,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而得到光 明;月,就是表示佛的定力,好像月在空裏邊;燈,就是表示佛的戒律。每一位佛的戒、定、慧,都是具足圓滿的,所以這一尊佛,就叫日月燈明。

一切諸佛都有通名與別名的稱號。「日月燈明」是別名;別名,就是他自己特別的、單獨的名號。「如來」是通名,就是一切佛都有的名稱;所有佛都有十個名號, 這是通號。最初每一位佛的名號,都有一百億那麼多;為什麼要那麼多名字?因為這一百億的名字,都是表達佛的萬德莊嚴;每一位佛,都有這麼多的名字。以後因 為眾生記不清楚這麼多的名字,以後又減少,減到百萬;再由百萬減到十萬;這也是很多,於是又由十萬減到一萬上。這還是很多,你看!一位佛就有一萬個名字; 有一萬個佛,就有萬萬個名字,所以又把它減成一千。一千個名字又是太多了,又往下減成一百。一百個也是多,單單念佛的名字,就要很長時間;以後就把佛的名 字減到十個。所有的佛,都叫這十個名字,所以這叫通號。佛的十個名字就是:

(一)如來:有不明白佛法的,好像一般的中國人,說「如來佛」;其實「如來」就是「佛」,「佛」也就是「如來」。他以為就單單這位佛叫「如來佛」,是單一 個佛是這個名字,其他的佛就不叫「如來佛」;實際上,每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佛」。所以不明白佛法的人,講起來話,是聽得很奇怪的。

怎麼叫「如來」呢?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他也不來,也不去,所以叫如來。又有一個解法,「如來者,是乘如實之 道,來成正覺。」又者,「如者,不變;來者,隨緣。」如,是一個定,來,就是個動;動靜一如,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動不礙靜,靜不礙動。講起「如 來」的意思,是很寬廣的。

(二)應供:也是佛的一個名號,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人間的人應該供佛,天上的人也應該供佛。

(三)正遍知:就是正知、遍知。你明白心生萬法,我們現前一念心,能生一切法;所以這是正知。你又知道萬法唯心,一切的法,都不出現前一念心;這是遍知。 正遍知,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是立起來;三際,是過去、未來、現在;橫,是打橫著。佛立起來,可以通三世的邊際;打橫著,可以遍十方;這叫正遍 知。

(四)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福德;他福德、智慧都充足了,福、慧兩足。

(五)善逝、世間解:善,就當一個「好」字講;逝,當一個「往」字講;善逝,就是到一個好的地方去。 世間解: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的道理,佛都明白。

(六)無上士:菩薩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最少最少的這一分的無明沒有破,就還有一分的法身沒有顯現,所以只是等覺;等覺,又叫有上士,因為他上邊還有佛。佛是妙覺,就叫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調,是調和;怎麼調和呢?就是用慈悲來教化眾生,眾生歡喜什麼法門,佛就用什麼法門去度他。御,是駕御;怎麼樣駕御呢?就是用佛的威德、 尊嚴來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佛,既恭敬、又畏懼;畏懼佛的威嚴,恭敬佛的尊德。丈夫,就是大丈夫;大丈夫就是男人,男人都叫大丈夫。佛是來調御世 界一切眾生的大丈夫,所以叫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佛又是天上人的師父,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九)佛:「佛」是半梵語,具足是佛陀耶,譯為覺者。覺有三種,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滿。

怎麼叫自覺?自覺,就是和凡夫不同。所有一切的凡夫都不覺;不覺悟、不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不知道這個世間就像一堆火似的,很容易就被火燒化; 不覺悟三界是那麼樣的危險,都沒有平安的地方。這是凡夫的不覺,自覺剛好相反,他自己覺悟了這個,證得羅漢果,所以和凡夫不同。

「覺他」和「自覺」又有什麼不同?自覺,是羅漢的境界;覺他,是菩薩的境界、菩薩的發心。菩薩既然自己覺悟了,把世間的道理都明白了;覺得這個覺悟非常的 微妙、非常的快樂。他又想令一切人也都得到這種的妙和樂,得到這種的好處;所以他以自己修行所經過的道路,來教化一切人、講給一切人聽。

好像我們白果彰居士,現在就要自覺、覺他了。怎麼樣呢?明天他要到大學去給一般人講佛法,這就叫自覺覺他。他雖然沒有說一定證了什麼果,但是他就肯發菩薩 心──我自己知道這麼多,我也不怕人家說我是講得好不好,我就去給人講,這就叫發菩薩心,自覺、覺他。並且果彰這居士,我很欣賞他所講的道理;我覺得他辯 才很充足的,把中文的道理和英文的講法彙同到一起,把道理都給人講明白了,是不可思議,這就叫「覺他」。他能常發菩薩心,也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不是 說,我到那個地方講,叫大家都知道我,我就出了名了!不是的;也不是說,我到那兒講完了,誰就給我多少錢。不為名,也不為利,這就叫自覺覺他。

你們大家不要把這事情看得輕了,你們誰都可以自覺、覺他;我在這兒給你們講經,講得雖然不十分好,但是你若能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以後就可以觸類旁通。推 而廣之,就是把它推廣出來;擴而充之,就是把它擴大起來;觸類旁通,就是我講一個道理,你就得到十個道理了。好像這個「如來」,我講的意思很少,可是你能 在佛經上去研究,看有這麼多個講法;就因為第一、第二、第三的意思懂了,你就懂旁的了。也就是知道這一樣,那一樣也就知道了,這叫觸類旁通。

你們各位,無論男男女女,我都希望你們去自覺、覺他,不要怕!不要說:「我講,他會不會笑我?」笑?你怕什麼!不過只是一個笑嘛!你不要管他;他笑由他 笑,我講由我講,就這樣子,都要發這種菩薩心。自覺、覺他,就是菩薩的發心,但是還沒有覺滿;佛是覺行圓滿,他自覺也圓了,覺他也圓了;自覺、覺他兩種的 工作都圓滿了,所以叫佛。

(十)世尊:世,就是這個世界。尊,就是最高的意思,尊顯、尊貴,再沒有比他高的了。我要尊敬你、我要恭敬你、我要崇拜你,這叫「尊」。佛是不是僅僅這個 世界人尊崇的?不是的!佛是世、出世之尊;世間的人要恭敬佛,出世間的人也要恭敬佛,所以叫「世尊」。要是往多了講,就「世尊」這兩個字的意思,講幾年也 講不完;所以我現在就把佛十號的義理略略的解釋,若往深的研究,還要你們自己去用功。

3 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演說正法:演說,就是沒有一定的說法。演說要有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就是你演說出來的法,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為什麼說「沒有一定的」呢?你演說的時候,應該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

見高尚的人,要談「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沒能明白自性;見有知識的人,應該談性理。中等 人,應該給他談「倫理」;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說是倫理,乃至於科學、哲學,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種輪迴的,這可以說是「倫理」。若遇最沒有知識的人, 給他講「因果」;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聽因果是對機的。所以演說正法,是沒有一定的。

在演說的裏邊有一種藝術,有一種方法。什麼方法?你的演詞要有「開、合」;本來人不知道有這個道理,你把它開啟了,然後再把這道理合起來,有一個結論。光 開不合,是有始無終;光合不開,是有終無始。光開、合還不算,還要有「轉」。本來往前講,講得一般人聽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轉彎了,往旁的地方轉一轉;或 者人不注目凝神,因為你講得乾燥無味,令人聽得沉沉欲睡,你這個時候把話題變動一下,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或者講個什麼公案,或者講一個什麼令人聽得很有興 趣的。然後「折」,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這是指在講的理論,要有「開、合、轉、折」。

講演的聲音,要有抑、揚、頓、挫。抑,就是把聲音壓低了,很小的聲音,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聽不見他說什麼。注意的時間久了,會覺得疲倦, 精神也不集中了,聽不見他究竟講什麼。頭一句,你還注意挨近,但時間一久,他這麼小的聲音,就會不注意了;這時候你就「揚」,把聲音揚起來,大聲一點。聲 音揚起來,有的人聽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願意聽了;這時你就「頓」,把聲音停止。他一聽不到聲音,又會注意了;這時候就「挫」,你再給他來回講幾遍。你 看!一個聲音,若用得對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聽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說有這麼些個方法。

初善、中善、後善:由釋迦牟尼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於出家,這叫初善。出家之後修行,經過種種的苦行,這是中善。由成佛之後,又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乃至於到涅槃,這是後善。

這也可以說:由釋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時候,發菩提心出家,修習佛法,求成佛道,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現在一切眾生一樣的時候。由修習佛法 之後,就行菩薩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而利益一切眾生;在行菩薩道這三大阿僧祇劫期間,這叫中善。乃至於今生,釋迦牟 尼佛開悟成佛,這叫後善。

又可以說: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後善。怎麼樣講,都可以的。

其義深遠:佛在初、中、後善不同時期所演說的正法,有本、有跡。本,是「本門」;就是佛最初的發心。跡,就是佛示現的種種行門──行門,是所修的法門;這 期間所經過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遠。佛演說正法,說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的經過;其語巧妙: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怎麼叫巧?佛所說的法, 正對所化的機。妙,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說這個法是什麼呢?

純一無雜:純一,是單單一樣,沒有參雜其他的法門。這是什麼法呢?告訴你,是個頓法,圓頓之法。這個圓頓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無欠無餘;你說多,他 也不多一點;你說少,他也不少一點。清,是清淨;白,是一種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淨行;梵行之相,就是清淨行的樣子。

為求聲聞者:聲聞是二乘人;二乘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叫緣覺。聲聞是修四諦法而開悟的,是聞佛聲音而開悟的。聲聞是小乘,小乘是佛 教的一個初機,是最初學佛法的人;以後學的時間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經過方等、般若,才迴小向大,漸漸進入大乘的法門裏邊來。

說應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是佛最先說的。佛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一聽見這個法門就開悟了。聞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了,所以叫聲聞。他修苦、 集、滅、道四諦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脫了,都離開生、死,了生脫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無餘的涅槃。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 後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辦完,所修的清淨行已經成就,不再受生死。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死」。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無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來,生以下的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 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這十二因緣又和四諦法來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屬於苦諦,「能生」和「所生」是屬於集諦, 「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屬於滅諦,你再觀這十二因緣,就有一種智慧,這就屬於道諦。這是以十二因緣來配合四諦法,有這樣的關係。

十二因緣,是緣覺和辟支佛修的;辟支佛有兩種,有一種是緣覺,有一種是獨覺。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這叫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 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證果;因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獨覺。他「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岩穴裏邊,春天看見萬物生長;所 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歡喜的樣子;向榮,就是開很繁榮美麗;涓涓,是流水的聲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 歡喜,都開得很美麗的,那個水泉這麼涓涓的向前流去;這個時候,萬物都得它生長的時候,如我,我這一年過了,又少了一歲;一年過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 道,你說有什麼意思呢?沒有意思。所以在山裏頭,他就發奮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腿也一樣痛的,不過他忍著!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著那地方也不動,一天到晚都參禪打坐,就研究無明是 怎麼一回事?怎麼有這無明?他研究十二因緣,有了無明,然後就造出來這種行業;有這種業了,然後就有了識;有識,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 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這麼研究來、研究去,啊!豁然他開悟了!他知道原來他的 鼻子孔還是從下長著的;他本來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長得是衝下、是衝上?現在他知道了!

這是個疑問,你也可以問一問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麼他開了悟了,他知道自己頭上邊長的有頭髮。很奇怪,他又知道了:這是一個「九孔常流不淨」 的身體,終究是會歸於變滅的;在這個時候,他了悟萬法生生滅滅的原理,於是他證果。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為這一切的菩薩,就應該說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菩薩是行菩薩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捨己為人。本來地獄是苦 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獄是不好,可是菩薩看見地獄眾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獄去,陪著眾生來受苦,這叫捨己為人。陪著眾生受苦,有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好處?對 於自己,是沒有好處。他到那裏,給受苦的眾生來說法,令受苦的眾生發菩提心;眾生一發菩提心,就會離苦得樂了。所以菩薩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眾生。

你不要聽說「觀自在菩薩」,就以為菩薩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薩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去救度眾生。為什麼他這樣子?他要 行六度、萬行,要立功、立德。菩薩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個人,就等於救出他自性裏邊的一個眾生;他若沒有度這個人,他自性的眾生就沒有度。所以菩薩要做布 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薩也不圓滿,所以要六度並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給人家一些個東西,對方說: 「你給我這個東西幹什麼?我不歡喜!」甚至於布施人家一點錢,人家說:「哼!你錢太多了!你給我,我不歡喜要!」這種情形是很多的,菩薩行菩薩道,是不容 易的。

行六度波羅蜜──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菩薩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一切種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 是屬於「空」的一邊;道種智,是屬於「假」的一邊;這還是兩邊。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是屬於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種智,「成」就是「證」,就是證果、證得的意思。說「成了」,也就是「證了」,證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證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種智,就是空、 假、中三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的智慧,三智圓融!現在說的「一切種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在內了。

2 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邊說「初善、中善、後善」,我用釋迦牟尼佛來作比喻;本來不單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這樣子。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在第一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其後在這第二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燈明佛。為什麼叫日月燈明這名字?

這個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顧名思義,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學圓滿。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有戒就不會漏,也就無漏了,有慧也無漏了,有定更無漏了;這樣子得到無漏,這叫三無漏學圓滿。

佛都歡喜這個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燈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燈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燈明,不單第三尊;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像上邊所說佛的名字 這樣子,二萬佛統統都叫日月燈明。你看!這個名字一定是很響亮的,所以二萬尊佛都歡喜這個名字,都是這個名字,他們的名號都是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個名字,而且還都同一個姓。日月燈明佛,有兩萬這麼多,這兩萬尊日月燈明佛,都同一個名字、同一名號,又同一個姓;名字是日月燈明,號 也是日月燈明。在這個時候,名字和號沒有什麼分別,名也就是號、號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麼呢?

姓頗羅墮:他的姓,就叫頗羅墮。頗羅墮是梵語,此云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這個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沒有姓這個姓,所以很慢的。又譯作 利根;言其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怎麼樣來的?是從修行種種的法門而來的,習學經典、讀誦大乘。又有一個翻譯,叫滿語;言其所說出來的言語, 都是圓滿的道理,所說出來的,都合佛法。「頗羅墮」有這三個意思。

彌勒當知:文殊師利菩薩說,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你應該知道,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燈明佛;後佛,就是那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都是同一個名字,叫日月燈明。

十號具足:日月燈明佛,是佛的一個別名;這十個號,是十方諸佛一個通名,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所以叫通號。

所可說法:每一尊佛所應該說的法,初中後善:或者初善、中善、後善;他最初發菩提心修的善,中間修行發的善,乃至於成佛這最後的善;這些法,佛已經都說了。

3 引最後佛同 分三
1 曾見事與今已同 G2 曾見事與今現同 G3 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在這二萬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沒有出家的時候,有八王子。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兒子,就叫羅睺羅;這位最後日月燈明佛也有兒子,有八個;這八個兒子,各有其名。這尊佛的兒子叫什麼呢?

一名有意:第一個兒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發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對惡意而說的,因為他沒有惡意,所以他善發菩提心、善發大道心。

三名無量意:第三個兒子,名字叫無量意;他就發無量菩提大道心的這個意。

四名寶意:第四個兒子,名字叫寶意;就是能發菩提心,能發自性最寶貴的這種意、這種思想。最寶貴的思想是什麼?也就是發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個兒子,名字叫增意;就是增發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個兒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會走錯路。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種 疑惑的心;這疑惑心一生出來,前途就會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會入危險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響意:第七個兒子,名字叫響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應聲。好像山谷,你這麼一叫「張先生」,那個山裏邊回應一聲「張先生」;你說「李先生」,它也說 「李先生」;這叫如谷應聲。你這兒發菩提道心,也就如谷應聲一樣,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個兒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這八個兒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每一個都是很尊嚴的,都有威風、有德行,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一個日、一個月。

是諸王子:這八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見他父親已經出家做了比丘,並且又成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悉捨王位,亦隨出家:這八個兒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國家、城也捨了,把最美貌的宮娥妃嬪都不要了,也隨著最後這日月燈明佛出家了!發大乘意, 常修梵行:發求大乘的志願,常常都修清淨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進來修行。皆為法師:佛的八個兒子,都做了法師,到處去講經說法。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已經在千萬佛的地方,種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養三寶、恭敬三寶。這八個王子,都是修供養、行菩薩行、修佛道的,所以說是發大菩提心。

2 曾見事與今現同 分二
1 現瑞同 H2 疑念同
今H1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是時:在這時候;就是這八位國王也都出家的時候;最後這尊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就說大乘的經典,就叫「無量義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部 《無量義經》,是教化所有菩薩的一種法門,是諸佛所護念的。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日月燈明佛說完《無量義經》,就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和菩薩、羅漢,這些大眾的裏邊,結上雙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就入無量義三昧的定,身也不動、心也不動;身心不動,這就是入定的一種表 現。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這時候,天上就好像下雨似的,可是不是下的這個雨,下著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一種小白花。又有摩訶曼陀羅華:就是一種大白花。這 小白花和大白花配合起來,香氣撲鼻,地也都被這花舖滿了。又有曼殊沙華:就是小的紅花。摩訶曼殊沙華:就是大的紅花。這四種花,就表示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地四個果位。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而這些花都散在佛的上邊,和在法會一切的大眾身上。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就是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六種的震動;這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湧、起。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當時在這法華會上,有比丘僧、比丘尼,又有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都有。天、龍,夜叉:就是鬼。乾闥婆:是玉 帝那兒的樂神。阿修羅:是無端正,又是無酒,沒有酒喝。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緊那羅:也是玉帝那個地方一個樂神。摩睺羅伽:是大蟒,就是很粗的那種的蟒 蛇。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和這小國的國王,還有轉輪聖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等」,就不只這麼多,提出來這幾個名字,還有很多很多的; 不能每一個名字都提出來,所以說是「等」。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這一切大眾,從來也沒有看見,從來也沒有聽見,所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那麼,現在因為已見、已聞了,所以就都歡喜了!大家一看見日月燈明佛現出神通來,大家都歡喜合掌,一心觀佛:只有一個心,來看著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這個時候,日月燈明佛從眉間放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從佛的這個世界,向東方照過去,照到萬八千那麼多的佛土。這萬八千 佛土,也就表示十八界。前邊六種震動,表示六根震動;這六根又有六塵,又有六識,合起來也是十八界。靡不周遍:所有有佛的地方都照到了,都沒有照不到的地 方。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和現在法華會上的大眾,在看見釋迦牟尼佛由眉間白毫相光所放的光,有這六種的瑞相,境界都是一樣的,都是見著這麼多的佛國土。

2 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文殊師利菩薩又叫彌勒菩薩說,彌勒當知:彌勒仁者!你應該知道!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在日月燈明佛的法會中,有二十億這麼多的菩薩,都是願意 聽佛說法的。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這一些大菩薩,見著日月燈明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他們也都從來沒見過的。欲知此光所為 因緣:這二十億菩薩心裏也生出一種疑惑,也不明白,都想要知道這個光的因緣;為什麼佛放這光?有什麼因緣?

3 曾見事與今當同 分五
1 因人說法同 H2 時節同 H3 唱滅同 H4 授記同 H5 滅後通經同
今H1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當時在法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妙光,有八百這麼多的弟子。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在這個時候,日月燈明佛從無量義處三昧就出定了!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因為這因緣,他對妙光菩薩說大乘的經典;名妙法蓮華:經 典的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部經典,是教化菩薩的一種法門,是佛所護念。

2 時節同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六十小劫:經過六十小劫這麼多的時間。六十小劫,說長、也不算太長,說短、也不算太短;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劫;這 個劫集成一千,是一個小劫。你想一想,這六十個小劫是多長時間?可是,我們「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也可以說是「一念萬劫,萬劫一念」。雖然說四王天的一 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可是他一晝夜,就覺得是很少的時間。人打坐的時候,若不打妄想,坐了一天,覺得像幾秒鐘 似的;你若打妄想,坐著幾秒鐘,一定覺得好像不知多少年了,總坐不住,就不打坐了。所以一念,可以是萬劫;萬劫,也可以是一念。

在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的時候,他說了六十個小劫。怎麼說這麼長呢?因為一般人都入「樂聽三昧」了,所以佛雖然說法,也在三昧中說法。在定中說法,經六十小劫,不起於座:也沒起身。

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在這法會,就有二十億菩薩,和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以及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等,也坐在這裏聽法。

六十小劫:也聽了六十小劫。好像我們這兒聽經,你若一心注意,注目凝神的聽經,講完了這一部經,你覺得是很少的時間;你若不是注意聽經,怎麼樣?你一邊聽 經,一邊打妄想:「唉!還講不完!還有多少時間呢?」就好像果修以前說的,打坐的時候,不是打坐,就等著那個引磬敲;引磬「噹──」一聲,她這回解放了! 你若盡等著這個,怎麼能用功打坐呢?所以覺得這一坐,就很長的時間,腿也痛,腰也痠;你不想這個都沒有事,腿也不痛,腰也不痠了!你問誰痛、誰痠?一問, 就沒有了!

所以六十小劫,大眾坐到一起,身心不動:身也沒有晃一晃、搖一搖,心也沒有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聽日月燈明佛說法,覺得這六十小劫,就好像吃一頓飯這麼多的時間。

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這時候,在這法會裏,沒有一個人或者是身、或者是心,而生懈怠與疲倦。懈,是懈怠,就要去休息休息;倦,就是疲 倦,就要去睡覺。在這個法會的大眾裏,是沒有人想要休息的,也沒有人想要睡覺的。

真是聽經的人,不會覺得坐這地方好辛苦的;你坐這個地方聽經,越聽越高興、越聽越歡喜,啊!這個法真是妙,妙不可思議!若不是真正聽法的,坐到那地方,腿 也動彈,手也動彈;本來沒有風,他覺得好像一陣風把他吹得東搖西擺,這麼亂搖亂晃的;或者就站起來走走,或者向東看看、向西看看;這都是沒有真正聽經的 心,沒有得到經中的滋味。

若得到經中滋味,我告訴你:就是任何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不聽經,一定要聽經的!「我一天沒聽經,我一天就不吃飯;兩天不聽經,兩天我不吃飯!」若這麼樣 子,和你自己來鬥爭一下,就不敢不聽經了!不聽經,你就怕沒有飯吃,所以這是個妙法,你們不妨試試看!誰若不願意聽經,今天我不給他飯吃;你餓他一天,他 下個禮拜一就想要聽經去;不聽經,這天就挨餓了。我所謂不吃飯,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法食,聽經就得到法食了。

3 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滿六十小劫;在會的大眾,沒有一個人生出疲倦的心。在說完了《法華經》之後,即於:他即刻在 梵、魔、沙門、婆羅門:梵,就是梵天;魔,就是魔王;沙門,就是出家的比丘;婆羅門,是印度四種的種姓之一,意譯為淨意,又叫梵志,這是印度的一種外道, 他修清淨行的。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宣佈一種消息。

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我日月燈明佛,在今天夜裏,就要入無餘涅槃。中夜,就是晚間。因為佛出世的時候在日間,佛入涅槃就在中夜。日間屬陽,表示 佛出世就好像有太陽光普照世間;晚間屬陰,這表示佛入滅度就好像晚間有黑暗了。不單日月燈明佛是這樣,每一位佛都是這樣,在日中出世,夜中入涅槃。

涅槃,在「唯識」上講,有四種涅槃;有的經上,又講有三種涅槃。以前講過四種涅槃,沒有講這三種涅槃。什麼是三種涅槃呢?

第一,性淨涅槃。性,就是自性,淨,就是清淨;這個涅槃就屬於法身德。佛有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以性淨涅槃,屬於法身德。

第二,圓淨涅槃。圓是圓滿,淨是清淨;圓淨涅槃,就屬於「般若德」。

第三,方便淨涅槃,這是屬於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如來的三德祕藏。方便淨,是「從空出假,非生示生、非滅示滅」;雖然在六道裏邊而不染,出 涅槃而常樂,所以叫方便;他所行所做,都是屬於方便淨的涅槃。本來這三種涅槃,也就是和那四種涅槃是一樣的。

本來這三種涅槃,也就和在《成唯識論》上講有四種涅槃是一樣的。什麼是四種涅槃?

第一, 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性淨涅槃。

第二,有餘依涅槃。二乘人雖然證果,但是他還有「身」的存在,這叫還有「苦所依」──你有身體,就有苦;沒有身體,就沒有苦了。你為什麼有貪、瞋、癡?就 因為認賊作子,向外馳求。你因為有個身體,要為你這個身體,就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身體,就叫有苦,這個身體,就叫「苦 所依」。所以二乘人的涅槃,叫有餘依涅槃。

第三,無餘依涅槃。等到灰身泯智,把自己身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這叫無餘依涅槃。因為他「諸苦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 有」,他所修的梵行已經成就,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不再到三界來受生死了。有餘依、無餘依,就在圓淨涅槃裏邊包括著。

第四,無住處涅槃,也就是方便涅槃。

4 授記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日月燈明佛宣佈入涅槃的消息,時有菩薩,名曰德藏:當時有一位菩薩,名叫德藏;他的德行非常圓滿。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日月燈明佛在大眾裏邊,就給德藏菩薩授記。怎麼叫授記?沒有到來生,在今生預先給你來生授一個記莂的名號,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什麼什麼名字。」這叫授記,又叫懸記,又叫預記。懸,就是在空中懸著,還沒有到落地時候,所以叫懸記;預先告訴你,所以又叫預記。

告諸比丘:日月燈明佛就告訴這一切的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這一位德藏菩薩,等我入涅槃之後,他應該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 號為淨身如來;「多陀阿伽度」就是如來,梵語叫達他歌達;「阿羅訶」就是應供,也就是阿羅漢;「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本來佛有十個名號,這只舉出三個 來代表。

5 滅後通經同 分三
1 正明入滅 I2 明滅後通經利益 I3 結會古今
今I1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佛給德藏菩薩授記之後,在這天半夜,正當子時的時候,佛就圓寂了。

2 明滅後通經利益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 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 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佛滅度後:在佛滅度了之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妙光菩薩就受持、讀誦、宣說《妙法蓮華經》,經過八十小劫那麼長的時間,為人演說:他給人講解《妙法蓮華經》。

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有意、善意、無量意、寶意、增意、除疑意、響意、法意,這八王子都拜妙光菩薩做師父。

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光菩薩就教化八王子,使令對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都生出一種堅固不退轉的心;只向前進而不向後退,只有精進而沒 有休息。八個王子都拜妙光菩薩做師父,妙光菩薩盡上師父的責任,一天到晚教這八個王子不要躲懶偷安,不要去睡覺,不要去偷吃東西!就這樣來督責八個王子。 你看!做王子的出家,都要勤儉修行;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他並不懶惰,天天在雪山那兒打坐。所以出家人受十方供養,就應該要修道;如果不修道,這是很危險 的!不要認為出家太容易了!

是諸王子:日月燈明佛這八位王子,出家之後,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他們修行,修福、修慧都圓滿了之後,也都成佛道了!怎麼叫修福、修慧?供養 無量百千萬億佛,就是修福;誦持百千萬億佛所說經典,就是修慧。他們受持讀誦、供養恭敬,所以修得福足、慧足,然後就得成佛了!

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做這八王子的師父,教化八王子都成佛了。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這八王子最後成佛的這尊佛,就叫然燈佛。然燈佛是給釋迦 牟尼佛授記的,又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而文殊菩薩卻是然燈佛的師父。若論起來輩數,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現在文殊菩薩在娑婆世界,又作釋迦牟尼佛 的弟子,本來是作師爺爺的,現在又作徒弟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因為在佛法裏,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就好像作戲扮角色似的,世界無論任何的事情, 都像作戲;作戲給人來看,看完了,就各歸本位。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在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裏,有一位專門歡喜求名求利,所以他的名字就叫「求名」。你說怎樣?他一天到晚也不修行,呵呵笑,歡喜 到外邊去跑;跑外邊找誰去呢?到那有錢的家裏去、到做官的家裏去、到富貴的家庭裏去,到那些地方攀緣,也不修行、也不念經;他念經,但心不在焉,念了也記 不住。為什麼?他就有攀緣心;攀緣心重,你念經記不住的。你現在知道應該拿彌勒菩薩作一個借鏡,為什麼他讀不會經典?就因為他有攀緣心、好求名。為什麼念 經記不住?也因為有攀緣心,有求名的心、求利的心,「名、利」這兩個字還沒放下;你若放下「名、利」這兩個字,讀什麼書,一讀就會了,不用怎麼樣注意。為 什麼?你沒有其他的心了!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你不去攀緣,那你的聰明智慧就會生出了!

貪著利養:你看這彌勒菩薩,當初也有這個毛病,他貪去攀緣,著住到利養;利,就是錢,這個「利」字就是貪。好像現在的和尚,人家供養錢,封的紅包錢多一 點,他打開一看,就歡喜了!這叫貪著利養;封的少了,打開一看:「哎!這麼少!」這也是貪著利養的一種表現。你要是為道,他供養多少都沒有關係,多也就是 少、少也就是多;多、少平等平等!所以在佛法裏,只要你有誠心,供養少也就是多,多少都有功德;你若沒有誠心,供養多也是少。只要用你一種真心來行這供 養!

彌勒菩薩就是當時八百弟子中這個求名的,現在還沒說明他就是彌勒菩薩,後邊才說到,不過我預先告訴你們。

雖復讀誦:讀,就是對著本子來念經;誦,不要本子來誦經。讀誦,好像我們現在這三個出家人,和幾位在家人念〈楞嚴咒〉;一早五點鐘起來,就坐禪;坐到七點 鐘,就念〈楞嚴咒〉、念《金剛經》、又念《心經》。最好再念念〈大悲咒〉,〈大悲咒〉念二十一遍,求感應;你求什麼,就有什麼。你會念〈大悲咒〉的,這個 講堂裏都變成有一股異香撲鼻,有這種境界;你就念經念成了,也會有一股異香撲鼻。

怎麼會有異香呢?你若真誠在念經,就有天女散花,那時候就有一股異香撲鼻;但是也都要有一種誠心,也好像方才我講供養三寶一樣。你要是有誠心,你念一句 經,就驚天動地,天地鬼神都知道了;你沒有誠心,你念一部經,盡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我今天念這部經,就會有人送供養給我了!這樣一打妄想,就沒有人 供養了!因為你心裏已經要供養;要供養,有也就變成沒有了!「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你一打這個念頭,這就叫妄想;你不求供養,而來了供養,那是感 應。

眾經:不是一部經,不是單單念《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他念很多的經。而不通利:通利,就是記住,記得清清楚楚的,這通利了!你記不住,記了 前邊、忘了後邊,記了後邊、忘了前邊,記了前後、忘了中間,都念不成;若聽人家念,自己跟著人家念,那個功德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明白了嗎?所以要自 己能念、能通利。通,就是明白,利,就是順利;這麼樣子從頭一念,一開始念到最終,統統都記得,這叫通利。彌勒菩薩他不通利,記不住,多所忘失:經念是 念,念念前邊,忘了後邊。故號求名:所以他的名字,叫求名。這個名字,我相信不是他自己取的,是旁人送給他這個名,「你求名、求利,就叫你求名菩薩啦!」

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這個人雖然叫求名,可是他也種種種的善根,修種種的行門,修福、修慧;因有種種善根的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 重讚歎:他也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諸佛、恭敬無量百千萬億的諸佛,又尊重讚歎無量百千萬億的諸佛。

3 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彌勒當知:文殊菩薩說,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當時的妙光菩薩,你知道是誰呢?不是旁人,就是我文殊菩薩。你記得不記得?求名菩薩,汝身是也:那個求名菩薩是誰呀?

就是你彌勒菩薩;你以前就是盡求名求利的,不過你現在把這個毛病去得很多,比以前大有進步了!

4 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彌勒菩薩聽見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講,把他的根底都給說出來,原來他就是一個求名菩薩;彌勒菩薩已經無我相了,所以他也不覺得不好意思,也沒有覺得:你盡講我 的壞處,你真是對我這麼樣不客氣!沒有這個思想。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又對他說,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我現在看見釋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相光,這六種的祥瑞, 和以前日月燈明佛所現的祥瑞,是一樣的。本,就是日月燈明佛那時候;今,就是現在。

是故惟忖:因為這個,所以我思惟、忖度一下,用我的心想一想。其實文殊師利菩薩又何必想呢?他早就知道了,不過是隨順世俗的法,也這樣講,說我已經想過 了!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現在釋迦牟尼世尊應該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部經名《妙法蓮華經》,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2 重頌 分二
1 頌廣舉曾見以答 E2 頌分明判答 E1 分二
1 頌一佛同 F2 頌最後佛同
今F1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當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裏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想要再說一說這個意思,所以又用偈頌再重說一遍。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我,是文殊師利菩薩自稱。說我曾經記得,在過去很久以前,有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大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當時有佛出世, 這是在天、人世間所尊崇的佛,這一尊佛的名字,就叫日月燈明佛。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世尊,就是日月燈明佛;佛演說大乘的妙法時,所度脫的眾生,也不 知道有多少數目,也是無量那麼多。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有沒有數量那麼多的菩薩,日月燈明佛都使令這無數的菩薩,得到佛的智慧。

2 頌最後佛同 分三 
1 頌曾見事與今已同 G2 頌曾見事與今現同 G3 頌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日月燈明佛在沒有出家以前,他有八個兒子;這八王子,知道父親這個大聖出家了,於是就把國、城、妻、子都捨了,都布施給其他的人,也隨著父親出家修清淨行。

2 頌曾見事與今現同 分二
1 頌現瑞同 H2 頌疑念同 H1 分二
1 頌此土六瑞同 I2 頌他土六瑞同
今I1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當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典,經典的名字就叫「無量義經」。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在大眾裏,詳詳細細為大眾解釋經典的妙義。佛 說此經已,即於法座上:佛說《無量義經》圓滿之後,當時就在講經的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結跏趺坐入定了,這個定就叫無量義三昧。

這時候,天雨曼陀華:天上就下小白花和大白花、小紅花和大紅花;天鼓自然鳴:天上有一種天鼓,也自自然然都響起來了。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諸天和一切 的龍、鬼、神,都供養這位佛、供養法、供養僧。在這個時候,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所有諸佛國土,就有六種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佛放眉間白毫 相光,在白毫相光裏邊,就現出很多稀奇的事情。

2 頌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瓈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這個光向東方照去,照多遠呢?照一萬八千佛土。一萬八千佛土,是表示十八界;大地六變震動,是表示六根。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 處:佛指示一切眾生,這種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生死業報所在。為什麼有業報?就因為我們人起惑、造業、受報。起惑,就生出一種無明;一有了無明,就造出行 業;造業,然後就受果報。那麼這一位佛,在他的光裏邊,現出這種種的情形。

又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又看見其他諸佛國土,用種種的寶貝、寶貴的東西,來莊嚴佛土,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有用琉璃的,有用玻瓈的, 來莊嚴諸佛國土,這都是由佛光所照而顯現出來的。在佛光中,不僅僅見到一切的國土,這種眾寶莊嚴的美妙;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又看見一切諸天的天人, 或者有龍,或者有神,和夜叉鬼等等,乾闥婆、緊那羅:有乾闥婆、緊那羅這個樂神。各供養其佛:天龍八部、鬼、神等眾,都發一種供養心來供養這位佛。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又看見有一切其他國土的佛,都發菩提心,自初善、中善、後善,乃至於成佛。身色如金山:佛身的顏色有如金山一樣,都是紫磨金色 的。端嚴甚微妙: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端嚴,非常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就好像在淨琉璃筒中裏邊現出一尊真金的佛像。世尊在大眾,敷演 深法義:其他國土的無量諸佛,在大眾中,就敷布而演說甚深法的意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所有其他世界諸佛土,有很多很多修聲聞的眾生,因佛光所照: 因為日月燈明佛的白毫相光所照耀,都現出來。悉見彼大眾:雖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其他世界所有的這種境界,都看見了。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或者就有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他們住到山深林密、深山穹谷,沒有人到的地方。精進持淨戒:他們晝夜精進,也不休息。怎麼樣精進 法呢?忘了吃飯,又忘了睡覺,甚至於連穿衣服也忘了。他們所想的是什麼呢?就是修道,晝夜六時恆精進。晝夜六時,就是晝三時、夜三時;晝,就是白天,有初 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也有三時,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他們晝夜六時,常常都是精進的修行,守持清淨光明的金剛寶戒。猶如護明珠:就好像龍 護持牠的龍珠一樣。

你們出家人,持一分戒,就有一分的光明;持十分的戒,就有十分的光明;持百分之百的戒,就有百分的光明;這個光明,就是從戒、定、慧生出來的。你若不守 戒,就沒有光明;你想要有光明,一定要守戒的。修行,不僅僅是為的要有光明,乃至於要成佛;你如果不守戒律,就不會成佛的。所以想成佛,一定要守戒律;戒 律,是最要緊的!研究戒律,是最重要的。

出家人一定要守戒律,不守戒律,那和在家人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想要成佛道,必須要從戒律上來下手。在這《法華經》上,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的戒律;守戒律, 就不可以隨便亂講話,不可以隨便亂說是非,不可以因為你說話,令一切眾生生了煩惱。所以說: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攝意身莫犯」,你要守著口,怎麼樣守口呢?就是不亂講話,守口如瓶;守著你的口,就像合著瓶子似的。不要一天到晚,有用的也講,沒有用的也講,這就 是沒有守口。攝意,不但你口不說惡言,心裏也不動惡念,不想任何人的是是非非。身莫犯,口裏不要挑撥是非,心裏也不要想是非,你身也不可以犯戒的。「莫惱 一切諸有情」,你不要妨礙世間一切的有情眾生;不要說人,或者畜生,乃至於一隻蟲子,也不要令牠生煩惱。「無益苦行當遠離」,沒有益處的苦行,應該遠離 它,不要去學;無益的苦行,對自己沒有益處,對世界、社會上,也沒有益處,這都應該遠離開它。「如是行者可度世」,像這樣子的修行人,才可以教化眾生。

所以守持戒律,就好像守持、護著我們的寶珠一樣。寶珠,或者是夜明珠,或者避風珠、避水珠,又有避火珠。你若有一粒避風珠,風就沒有了;有一粒避水珠,水 就不能來了;你若有避火珠,你的鄰居都藉你的光,他們的房子也不會著火了。你有這種的寶珠,你是不是要特別注意,要時時都保護著這個寶珠呢?持戒,也就是 等於保護寶珠一樣。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在日月燈明佛眉間白毫相光裏邊,又看見很多很多的菩薩,他們修六度。前邊是諸比丘持戒度,現在布施度、忍辱度等;這個「等」,就 包括持戒、禪定、精進、般若。布施,有財施、法施及無畏施。財施,有錢的,就要布施錢;法施,就是明白佛法的,要布施佛法給人;無畏施,就是幫助人,令人 不生一種恐懼心。忍辱,又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有多少呢?其數如恆沙:有恆河沙數那麼多,都把國、城、妻、子布施出去給人。斯由 佛光照:這是由佛光照的,所以才見得著這麼多的境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又見諸菩薩,念玆在玆,晝夜六時都要打坐。你晝夜六時都打坐,這就叫「深入」;你若不是晝夜六時打坐,這就沒有深入。修道的人要 拿出真心來;你沒有真心,怎麼能得道呢?你若把真心貢獻出來,不但可以得道,而且可以證果、可以成佛。所以要拿出來你堅、誠、恆的心。堅,就是要有堅固 心。不是說我今天有了堅固心,明天又變了;一變,就不堅固了。誠,要有誠心,實實在在做去。

恆,又要有長遠心;不是就一朝一夕的,要時時刻刻都這樣子。我看見有好幾個,在去年暑假的時候,很誠心來學佛法,甚至於睡覺的時候,都學習佛法;現在,有 的就都忘了。暑假的時候,是一個短短的時間,你發心修行、學道,那是一個「一時」的;你若永遠都這樣子去修行,這樣去學佛法,那才是真的。所以深入諸禪 定,就是常常用功修行。

身心寂不動:身心寂然不動,就是入了定了。不是說我的腿痛了,換換腿!或者我的腰痠了,我想往後邊那麼靠一靠!沒有的,身心都不動的。以求無上道:用這種志願的功夫,來求無上的佛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又看見有很多的菩薩,知道涅槃相。寂滅相,也就是涅槃相;涅槃,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涅槃。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每一位菩 薩,都在他的國土,演說佛法,以這種功德,來迴向佛道;演說佛法,也就是增福、增慧。

2 頌疑念同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爾時四部眾:當爾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看見日月燈明佛顯現出來這種偉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其心皆歡喜:他 們心裏都生出一種歡喜;這是歡喜瑞。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每一個都生了一種懷疑心,就自己和自己那麼互相問,這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這樣子?

3 頌曾見事與今當同 分五
1 頌因人說法同 H2 頌時節同 H3 頌唱滅同 H4 頌授記同 H5 頌滅後通經同
今H1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這時候,天人所奉尊的佛,很安泰的、很舒適的,從三昧就出定了。什麼三昧?就是無量義處三昧;起,就出定了。讚妙光菩薩,汝為世 間眼:日月燈明佛就讚歎妙光菩薩說,你是世間的一個明眼善知識!世間所有的人,都以你妙光菩薩作眼目!為什麼?

一切所歸信:因為你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所皈敬而信仰的,眾生都非常的仰慕你。能奉持法藏:為什麼他們仰慕你?因為你能奉持佛法的法藏,能依法去修行,依法 去弘揚佛法;你依照佛所說經典的道理,去教化眾生。如我所說法:好像我所說的《妙法蓮華經》。唯汝能證知:唯獨你妙光菩薩才能明白、證得這種的智慧,知道 這經中的妙處。

世尊既讚歎:世尊日月燈明佛既然讚歎妙光菩薩之後。令妙光歡喜:令妙光菩薩也生歡喜心。你看!菩薩也歡喜人讚歎!所以你們無論對任何人,你切記,不要講他 的壞話。你一定要說:「你真好啊!你的心也好,你的相貌生得也好!」他就再醜陋,你不要說:「喔!你真醜陋啊!」你這麼講,他討厭你了,一定對你發脾氣: 「這會兒我拿你來出出氣,我正一肚子氣沒有地方發洩呢!你說我醜陋,好!我一定和你打一場!」本來他醜陋,但是他不想;你若一說他醜陋,他就不願意了!你 若不說,他沒有辦法,因為他生來就這麼一個面目,沒有地方去發脾氣去。所以日月燈明佛都讚歎妙光菩薩。說是法華經:說這一部《法華經》。

2 頌時節同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日月燈明佛坐到法座上講《法華經》,講了滿六十小劫,沒有起來。所說這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所有這《法華經》的道理,這位妙光法師都能依法修行、依法受持、依法去給人講說。

3 頌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文殊師利菩薩又說,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令在法華會上的一切大眾,都得到法喜充滿,歡喜無量。尋即於是日:尋,就是沒有多久 的時間。日月燈明佛就在這一天;哪一天呢?說完《法華經》那一天。告於天人眾:他告訴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八部、鬼、神等眾。

諸法實相義:諸法,就是一切的法,就是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諸法,常常也可以就當「一種法」來講;因為太多了,你記也記不清楚,莫如我就說是一種法。你 把這一種法若記住了,一就是無量;你把這一種法明白了,你可以聞一知十,其餘的八萬四千法門,你都可以明白了。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你若一個法也沒有 明白,那麼法太多了,你怎麼會知道?

有人問我:「佛說的法,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是最高?哪一個法門是第一?哪一個法門又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問題,也可以說不是問題。為什 麼你若不明白的,這就是變成問題了;你若明白了法,就變成沒有問題了!有人來問,我就這樣答覆:「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的最高的,也是八萬四千個第 一,也是八萬四千最重要的。」

為什麼這樣講?這八萬四千法門,無非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只要用這個法門,就能把你的毛病能治好,這個法門就是第一的,這個法門就是最高的,這個法 門也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它對你有用!如果對你沒有用,你沒有這種毛病,它也變成不重要,也變成不是第一,也變成不是最高的法門了。

什麼叫諸法實相?就是第一的這個法的實相,也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法的實相,也就是最高的這個法的實相。實相又是個什麼?「實相者,無相也」,你若有一個相, 就不是實相;可是,「無所不相」,一切一切的相,都是由實相產生出來的,可是它本體並沒有一個相。因為它本體沒有相,所以就會產生一切相;如果它本身有個 相,就談不到實相,那又是虛妄的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說「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法華經》所說的 法門,就是實相的道理。諸法,就是「這個法」;我拿這「諸」字,不當「多」字講,當語助詞講,就是「單單這一個法」。這諸法實相的道理,日月燈明佛說,已 為汝等說:我現在已經為你們說完了。

我今於中夜:我,是日月燈明佛自稱。佛說,我在今天半夜子時的時候,當入於涅槃:我所做的事情已經完了,所以我就應該到「常樂我淨」的果位上去,應該入涅 槃了。為什麼佛要入涅槃?佛入涅槃,有很多的意思;最主要的,就是免得人生出一種依賴心。如果佛永遠都不入涅槃,是可以的;唯獨這些個弟子,天天隨著佛學 佛法,有的就會生出一種厭倦心來。怎麼厭倦呢?就生出一種懶惰心、放逸心;以為現在修行不修行,都不要緊,天天和佛在一起,於是就懶惰了!好像現在我給你 們講經,天天你們看見我:「哦,師父在這兒!師父講的經都有記錄,我們不要看它!等什麼時候有時間,我們再看一看!」光有筆記,也不看,放到一邊,束之高 閣。束之高閣,就把它在放那個板子上,放得高高的,認為保存得非常的嚴密;時間一久,就都忘了,等一個時候,也不記得了!

可是在人世間,都有悲歡離合,有一種特別的因緣;到了時候,我就離開你們各位了。那個時候,想聽經也沒有了,想學佛法,也知道佛法很難了;於是就會把筆 記、記錄又拿起來,把它讀熟了,再研究研究法師過去所講經典的道理。如果我不到其他的地方,你們永遠也不會看這個筆記。

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弟子有的也會生出一種懈怠心;不單釋迦牟尼佛,就每一尊佛都是。他看看弟子有的生出一種依賴心,他就要離開、入涅槃了,免得 弟子生出依賴心;這都是教化眾生的一個方法,就怕人懶惰。所以才吩咐說,汝一心精進:你們這些修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該專一其心!做什麼 呢?精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你們一心修道,不要打妄想,不要有兩個心;晝精進、夜精進,晝夜常常精進的修行、用功。用功,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用 功。當離於放逸:你應該不要懶惰!小沙彌、大沙彌、比丘僧、比丘尼!不要放逸!不要懶惰!不要出家不修行!出家不修行,也就是於法不修行;於法不修行,也 就是等於沒有出家!

古人有這麼幾句話:「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怎麼叫數他寶呢?就是給旁人數錢。好像在銀行,一天到晚都拿著錢在數,一千、兩 千,一萬、兩萬,三萬、五萬,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一千萬、一萬萬,數的錢太多了。可是這些錢,都不是自己的,盡給人家數,自己一分錢都沒有。在佛法上 你若不修行,也就像數他寶一個樣的。

所以你出家,一定要修道;你若不修道、盡懶惰,那就不要出家!所以我們現在晝夜都精進;早晨也念經,晚間也念經,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你們應該修行,不要 懶惰!都應該要想一想經上的道理,要學「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放逸,就是懶惰,就是不修行。諸佛甚難值:每一位佛,都是非常的難遭難遇,不容易遇 著。億劫時一遇:不知道幾百千萬億劫,才能遇著佛出世。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日月燈明佛這八個兒子,聽見佛要入涅槃了;本來他們都很有定力來著,可是「沾親者亂」,他們和佛有父子的關係,又有師徒的關係, 所以各各懷悲惱:悲,就是哭起來;惱,就是煩惱。懷,這種悲和煩惱,沒有表現出來,是在心裏邊。流眼淚,是在心裏邊,發脾氣,也是在心邊;並沒有把悲和惱 放到外邊。為什麼?由這個「懷」字,就證明出來;懷,是懷念,是在裏邊,而不是在外邊。所以雖然心裏邊憂惱、悲傷,可是沒有露出來,眼淚往裏邊流,沒有流 到外邊去,所以外邊的人看不見的。不像現在的人一哭起來,眼淚也流下來了、鼻涕也淌出來了;可是流出來,一點用都沒有。所以這八個兒子,每一個在心裏邊悲 惱,想著:佛滅一何速:佛怎麼這麼快就入涅槃了?我們再跟誰去修行呢?我們以為我們這個父親──佛,永遠都在世上的,所以有的時候,就躲懶又偷安,沒有精 進修行。現在可糟糕了!可是糟糕也沒有辦法;於是就認為自己過去不對了!

聖主法之王:佛,也叫聖主,又叫法王。日月燈明佛一看自己的兒子,每一個都向心裏流眼淚;其他的人,向外邊流的也有、痛哭流涕的也有。於是這慈悲心就不忍 了,安慰無量眾:就安慰大家說:你們各位不要哭了!不要悲傷、不要憂惱,不要覺得很難過似的!我雖然入涅槃,可是,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我將來滅度之 後,你們大家不要憂愁、不要擔心、不要恐怖!為什麼呢?

4 頌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這德藏菩薩,在無漏實相的法門;他的心,已通達無漏了、已明白實相法門了。什麼是無漏?就是不漏了,就是沒有毛病 了!你把所有的習氣毛病──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都去了,你就把你的無明破了!無明一破,那就無漏了;你沒有破無明,那還有漏。怎麼破無明?你把 佛法學明白了,無明就沒有了!為什麼你有無明?就因為你不懂佛法,你才到時候又發脾氣、又生煩惱,境界一來,你就受不了了;為什麼你受不了?就因為你不明 白佛法。若明白佛法,無明破了、法身現了,那就遠離一切諸煩惱;也沒有一個好、也沒有一個壞,也沒有成、也沒有敗。本地風光、本有的家珍你若得著,就沒有 無明;沒有無明,你就無漏了。你若無漏,就是得到實相;你沒有無漏,你就得不到實相、你也不明白實相。你看看這位德藏菩薩,他對於無漏實相,才心已得通 達;你不要以為自己怎麼樣了不起。

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在我入涅槃之後,德藏菩薩應該作佛,名號是淨身如來,亦度無量眾:他也度脫無量眾生。

5 頌滅後通經同 分三
1 頌示滅後通經 I2 頌教化弟子 I3 頌結會古今
今I1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佛此夜滅度:日月燈明佛在這一天半夜,就入涅槃了。如薪盡火滅:什麼是薪?什麼是火?在小乘裏頭來講,薪,就是他的身體;火滅,就是得到有餘涅槃。在大乘 來講,眾生就是柴薪;柴若沒有了,火也沒有了。火,就是看機緣來教化眾生的法門;這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佛看機緣,來施佛法教化眾生;應該用什麼法 門去教化這種眾生,佛就說什麼法門。應該以三藏法門去教化的,佛就說三藏法;應該以方等的法門來得度的,佛就說方等的教;應該以般若法門得度的,佛就說 《般若》;應該以法華、涅槃得度的,佛就說《法華經》和《涅槃經》。現在機沒有了,就是所度的眾生已經度完了;火滅,這些個方法,也就都不用了。如,就是 一個比喻;所以你不要以為真正有柴著起火來,又滅了。

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在日月燈明佛滅度之後,分布所有佛的舍利,造了無量這麼多高顯的塔。塔,是印度話,又叫方墳,又叫高顯處。

比丘、比丘尼:這一些個比丘僧和比丘尼。比丘,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惡;比丘尼也有這三個意思。

怎麼叫乞士?就因為比丘要到外邊去托缽乞食。

怎麼叫怖魔?因為登比丘壇受比丘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十個比丘,代表十方諸佛,來給新受戒的比丘授戒。授戒當時,問:「汝是丈夫否?」受戒的新比丘 說:「是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已發菩提心!」你一說「已發菩提心」,六欲天上的天魔得到這個消息,就駭得戰戰兢兢:「這還得了!我們又少了 一個魔王眷屬,釋迦牟尼佛又多了一個佛的眷屬。這不得了了!我們將來怎麼辦?」所以就都恐懼起來,這叫怖魔。

怎麼叫破惡?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惡,也不知道自己要破惡;惡破了,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生出真正的智慧來。

其數如恆沙:數目有恆河沙數那麼多。倍復加精進:因為這些比丘、比丘尼一看佛都滅度了,所以他們也就都豁出命,那麼修行;餓死就餓死了!所以也不睡覺、也 不吃飯,一天到晚都修行。倍,就是加倍。本來以前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坐十二個鐘頭;這回加上一倍,二十四個鐘頭,那麼精進!以求無上道:來求無上的佛道。 為什麼?因為沒有了依賴!佛都走了,我們若再不修行,那怎麼可以?所以把懈怠也忘了,懶惰也沒有了,只有一個精進了。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這一位妙光法師,頂戴奉持佛的法寶。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在八十小劫裏,用種種的方法,來宣說這《妙法蓮華經》。

2 頌教化弟子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日月燈明佛這八個兒子,是妙光法師來教化的,他們都拜妙光法師做師父。堅固無上道:他們都發堅固心,來求這最高的佛道。當見無數佛:他們見到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佛。

供養諸佛已:他見著多少佛,就供養多少佛。隨順行大道:他供養這一些佛,隨著就修行而求佛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那麼這八王子次第都成佛了;不單成 佛,還依照次序,給其他的佛授記。就是第一位佛給第二位佛授記,第二個給第三,乃至到第八位。最後天中天:最後這位佛。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天中天, 就是說佛。號曰然燈佛:名字就叫然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這是一切天人的大導師,他度脫不知多少眾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這位妙光法師,當時有一個徒弟。這個徒弟心常懷懈怠:他的心不想著精進,一天到晚就想著懶惰。不是想著睡覺,再不就想去攀緣;攀緣回來,就睡覺;睡完了覺,又跑出去攀緣;一天到晚,常遊族姓家。

貪著於名利:他既貪名、又貪利,求名利無厭:他一天沒有旁的事情,不是求名、就是求利:「我得想個什麼辦法,能令一般人都知道我的名字?」於是就去各處自 我宣傳,見著人就說:「我是某某,你知道嗎?我最有修行;在出家人裏頭,我是一天到晚都修道的,最用功了!我念經、拜佛,早上三點鐘就起身,晚間十二點 鐘,我都不睡覺;我就修道,除了參禪,就是念佛,再不就拜佛。」總是自我介紹,自我賣廣告、賣招牌、登報紙;說「我怎麼樣修行,怎麼樣用功」,這叫求名。 因為「名」和「利」兩個是連著的,有名,就會有利,有利,也就會有名了;他各處自我宣傳,這麼求名,怕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名字人家一知道了,有一些個瞎 眼的人就說:「那個和尚有修行,我們大家去供養他!」於是就大家供養了;一供養,這求名得名、求利也得利了!他為什麼求名利無厭呢?就因為他很順利的,一 求就得到了;但是他得到,也不知足。所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饜足利多、不饜足名譽高。

多遊族姓家:多,就是一天或者去三次、五次。頭一次去化了五百塊錢回來,回來一想:「我化緣化得少了!」再去:「我又想做某一種功德,你再出一點吧!這一 回,你出一千塊!」這人又加一倍,因為族姓家都是有錢的。怎麼叫族姓呢?就是大戶,家裏人也多,所以錢也很多;因為錢很多,看那和尚來化緣,就化多少、給 多少。化五百,他想一千;想一千,回來算一算:「我說得都說少了,化他一萬,他也會捨、也會布施嘛!」於是晚間又去了,說:「我這個功德已經做完,我又有 一種功德,你應該做的;這個功德,可真是大到極點了,你只出一萬塊錢,就圓滿功德了!」這個有錢的人一聽「圓滿功德」,又拿了一萬塊錢;所以他就很順利成 就他的這種的願望了。那麼這樣子一來,就左一次去和人家要錢,右一次和人要錢,他這一生,盡掛著化緣,這叫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他因為盡到外邊去攀緣,所以問自己念哪一部經?哪一部經,他也記不住;問他哪一部論你學過?他也記不住;哪一部律你學過?他也不知道。棄,就 是不要了,捨,就捨到一邊去。他什麼也不學了!廢忘不通利:廢,就是把它放到一邊;這經典雖然有,他不看。因為他不看,所以就不通利、記不清楚了。以是因 緣故,號之為求名:以這個緣故,所以他就叫求名菩薩,專門求名。

亦行眾善業:他雖然盡去攀緣,但也做種種好事。有時候,他化來的錢不自己留著,去做功德;因為他做功德的關係,所以得見無數佛:他借花獻佛──借人家的 花,來獻給佛;但也多少有一點功德。供養於諸佛:他在諸佛的面前,修種種的供養;隨順行大道:他也恆順眾生,而求無上的大道。

具六波羅蜜:因為他做種種的善業,所以他也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禪定。布施,他到外邊化緣回來,他自己不留著,又 布施給人。持戒,就修行戒律。他也忍辱,有人罵他,他像沒聽見似的。他能怎麼樣子呢?膠皮臉!臉厚得像膠皮似的。膠皮,是車輪的皮;你看那個膠皮多厚!他 的臉也像膠皮那麼厚,誰罵他、他也不管;誰打他,他也能忍辱。他臉像膠皮那麼樣子,無論任何人對他怎麼樣不客氣,他也像沒有那一回事似的。他的身體,就像 要飯的花子那樣子,各處向人要飯去。為什麼出家人要托缽乞食?也就要仿照要飯的花子,沒有我相。他那個肚子,像一個海似的,在他肚裏頭,可以擺船的;他那 個心,就是佛的心,非常慈悲。他有句偈頌是: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老拙,就是我這個很愚癡的老人;穿衲襖,就是穿著破衣服。「淡飯腹中飽」,我吃的飯,也不要油,也不要鹽,只要肚裏吃飽就算了。他修忍辱 行就這樣子,他也能忍飢、也能忍寒、也能忍熱、也能忍凍。所以他吃飯,沒有什麼滋味,也吃得很香的。「補破好遮寒」,他的衣服破了,他就補;把它補好了, 說這樣就可以遮寒冷了。「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來了就沒有,隨緣就了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若罵我的話,我就說,你罵得真好,我真是要謝謝你;你怎麼罵得這麼妙?我最歡喜聽你罵人的聲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我就睡到地下;你再打,我睡著了!你打什麼?隨便你打!

「唾在我面上,憑他自乾了」,有人用口水唾到我臉上,我不用手來擦,叫它自己乾到我面上。「我也省力氣」,我也不要費力氣來擦臉,「你也無煩惱」,你唾在 我臉上,我連擦都不擦,當然你也就沒有什麼本領再來對付我了;因為我像一個木頭人似的,無知無識了!所以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這忍辱波羅蜜,是最妙裏的一種寶貝。「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若知道這種的消息,怎麼還不能了道?

所以,你別看彌勒菩薩是求名、求利;可是他也真苦幹的,不怕苦,就修苦行。這苦行怎麼樣子?就是越困難,越要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不願意做的,他來做。好 像彌勒菩薩,他在任何的地方,做什麼工作呢?專做收拾廁所的工作。廁所最不潔淨,他專去收拾廁所;偷偷的一早到廁所,把那個地方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再有最 辛苦的工作,沒有人做、沒有人歡喜做,他來做;也不怕辛苦,越做越歡喜。所以你看看彌勒菩薩大肚子那樣子!咧開大嘴,總那麼笑。他做工,不怕辛苦。不像我 們打打字,覺得手也痠了;或者印印紙,也覺得太麻煩了!最初覺得這個做得很有興趣的,做了兩天半,三天還不夠,「喔!這個太麻煩了,太多工作了!」誰教你 做來著?當初做不知道麻煩,做才知道麻煩?這太愚癡了!你說不愚癡嗎?你做工要辛苦的,不是做一天、兩天的。

我沒跟你們講?人做什麼事情,要有「堅、誠、恆」這三個字。堅,要有堅固心;你做什麼工,也是一樣的,要有堅固心。誠,不是說我今天做了,明天我就討厭 了;開始做我歡喜,到任何的時候,我都歡喜,這才叫一個「誠」。然後又要有個恆心;做兩天半、不夠三天的工作,誰都可以做的,那有什麼困難呢?沒有問題的 嘛!我們這一生,幾十年的時光,這不算很長的時候。你想彌勒菩薩經過多少個大劫,都修這個忍辱行,修這個布施、持戒、精進、禪定;多少個大劫,也就像一天 似的。我們做了兩天半,就覺得太麻煩了;你當初不知道嗎?做工當然是要麻煩的!不麻煩,最好就去睡覺,那不麻煩;再不化緣去、攀緣去,那也不麻煩。到那個 地方:「哦!我是個和尚,你應該供養我!我現在需要五千塊錢,拿來!」他就給了,喔!一點力量都不費。可是不費力的事情,沒有什麼價值,也可以說是沒有什 麼功德的;你是功德叫人家做,不是你自己做的。

所以,要學彌勒菩薩這樣忍辱、這樣精進;不是誰說我一句話,我也放不下了,就哭起來了;不是誰對我稍微有一點點不好,我就發了脾氣了。聽經,要照著經上去 實行;你不實行,聽它有什麼用?我們每天晚間,用了兩個鐘頭來聽經;聽完了,你當耳邊風似的,從這個耳朵進來,從那個耳朵就跑出去了。這有什麼用?那簡直 的一點用都沒有的!所以要實實在在去修行、去做!要有真正的智慧,不要盡做一些個愚癡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由苦中換來的;不是一點也不用功,一點也不修 行,又怕苦,又怕難,又怕沒有錢,這怎麼會有智慧?你不怕這個,修行時間若久,才能有所成就。彌勒菩薩修六波羅蜜,具,就是具足了;這六種波羅蜜,他都有 的。

今見釋師子:他現在見到釋迦牟尼佛;釋師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在釋迦牟尼佛以後,彌勒菩薩就是補佛位的佛;候補佛位,就是等著將 來去作佛。佛的名號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他度一切的眾生,很多很多的,沒有數量那麼多。

3 頌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彼佛,你們說是哪一佛?這就是最後燃燈佛。佛滅度之後,這個懶惰的比丘、懶菩薩,就是你這彌勒菩薩!妙光法師又是誰?是現在我文殊菩薩!

2 頌分明判答 分三
1 頌說法華經 F2 頌教菩薩法 F3 頌佛所護念
今F1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我在過去看見然燈佛,本來的光瑞,好像現在釋迦牟尼佛這光瑞一樣。因為過去我見過,以這個緣故,我才知道現在釋迦牟尼佛想要說《妙法蓮華經》。

2 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今相如本瑞:現在釋迦牟尼佛在白毫相光裏頭,所現的這種祥瑞,和以前我在燃燈佛那時候見到的,是一個樣的。是諸佛方便:這是諸佛用的一個方便法。今佛放光 明,助發實相義:現在釋迦牟尼佛放眉間白毫相光,想要說《大乘妙法蓮華經》這實相的道理。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你們各位,現在應該知道!合起掌來,專一其心,等待佛說無上的妙法。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釋迦牟尼佛現在要下大法雨了,好像 花草樹木,各得它應得的雨量;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門也是。大乘的根性,就得大乘的法;小乘的根性,就明白小乘的法;凡夫,就知道凡夫所知道道理。佛 「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也就是聰明的、平常的,和不聰明的人。

3 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現在所有的菩薩、聲聞、緣覺這三乘的人;假使你有什麼疑問的話,佛現在可以答覆你,令你一點疑悔都沒有了,令你把所有的疑悔都解除了!

人修道,不修、就沒有道,修、才能有道。在修道方面來講,你不修道,什麼問題都沒有;你一修道,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問題會來?因為你在宿世──就是前生, 所作所行,你有種種差別的因緣;在這個種種不同的因緣當中,你就有很多的帳目都不清楚。因為不清楚的關係,所以今生一修道,魔王就都要鬥爭你、清算你;令 你不是從這兒來了煩惱、就是從那個地方來了煩惱,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煩惱來。你對於人沒有煩惱,對於物有了煩惱;對於物沒有煩惱,對於畜生有煩 惱了;對畜生沒有煩惱,你對鬼又有了煩惱;你對鬼沒有煩惱,對於神又有煩惱了;甚至於,你對菩薩又生煩惱、對佛也發脾氣,對自己都要發脾氣。為什麼這樣 子?就因為往昔太糊塗,做的事情太不清楚了,所以才有種種的煩惱都來了。

所以,有的人一修行,說是發願不生煩惱;你不發這個願,真沒有煩惱,一發這個不生煩惱的願,煩惱隨著就來了!你不發願吃一餐,就吃一餐了,也不覺得怎麼 餓;一發願了,吃完沒有好久,就餓了,覺得餓得受不了,一點力量也沒有了,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穩了!很奇怪的,這是什麼道理?就說讀書,你到學校裏讀 書,讀一讀,得要受考試的;考試之後,你合格了,可以升學;沒合格,再讀過、再繼續讀!

修道也是這樣子,修道要有魔考的;魔要考驗考驗你,看看你究竟是忍得、忍不得?是受得、受不得?我常常告訴你們,要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 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要這個樣子,那才是一個修道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