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問持戒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妙德菩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我又看見國王,不單一個,很多個國王;這些個國王也到佛那地方去了;詣,就是「到」。去做什 麼?問無上道:就請問無上的佛道,沒有比這個再高上的佛道。他請法之後,佛即開示他「苦、空、無常、無我」,說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的。有一首〈西江月〉前 面說著:

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片浮雲;
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

富貴像五更春夢似的,富貴就像天將要亮那時作的好夢一樣;所有的功名,都好像空中的浮雲似的,都是不久住的。你眼睛所看見的父子、兄弟、夫婦,這一切的骨 肉,也不是真的;你就互相恩恩愛愛、卿卿我我的,將來時間一久,也就變成仇恨了。

這國王一聽佛開示,便捨樂土:便,就是即刻;他也沒有加思索,即刻把他的國家──這快樂的國土,就捨了。宮殿臣妾:他把珠寶造的宮殿,沉香木、檀香木造的 樓台殿閣,和他的臣、他的妻妾,都布施給人了。布施出去,他幹什麼呢?剃除鬚髮:把鬍子剃了,把頭髮也都剃光了,就要做沙彌;而被法服:就穿上袈裟──出 家人所穿的衣叫法服。

前邊的偈文,是講布施的;這一段偈文是講國王出家求戒法,是問戒的。現在這位國王到佛的地方去,就是求受戒。求受戒,就是講六度之中的戒度,持戒。

3 問忍辱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閒靜 樂誦經典

或見菩薩:或者又見一類的菩薩,而作比丘:他出家要作比丘。獨處閒靜:獨處,就是他自己住到深山穹谷,或在山林巖穴之中。巖穴,就是山上的洞;住到山洞裏去,有的時候會有惡人,有的時候又會有惡獸。

這一段文就是說的忍辱,這個忍。怎麼說這是忍辱?因為惡人來打罵他,他要忍著;惡獸來要咬他,他也忍著;也不驚怖恐懼,所以這這四句偈是說的忍辱,忍辱波 羅蜜。樂誦經典:他歡喜念經,誦經典。你看我們現在講《金剛經》,經文提到,若有人誦持《金剛經》,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4 問精進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這四句偈,是讚嘆精進波羅蜜、精進度。

又見菩薩:又見著這一類的菩薩,勇猛精進:他這種勇猛法,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來研究佛法。不像有的人說不吃飯,就想睡覺去;說是我沒有吃飯,不能修行 了,睡覺休息休息。人家不休息,他要常休息,這就不是勇猛。勇猛,就是為什麼不吃飯?忘了!忘了吃飯,不是故意不吃,也不是故意想要表現修行,說不吃飯; 他忘了,把吃飯忘了、睡覺也忘了,什麼都忘了!只想著修行、研究佛法,向前邁進。入於深山:他到深山穹谷裏邊去;思惟佛道:思惟,也就是修行,修行佛法, 照佛法來修行。

5 問禪定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閒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彌勒菩薩又說,又見離欲:我又看見離欲阿羅漢和菩薩。離欲,就是離去貪欲;離去貪欲,才能修道。修道的人,就不要有貪心;不要貪財、不貪色、不貪物質,把 一切的貪心都沒有了,這才是離欲。常處空閒:他願意住到空閒的地方。空閒的地方,就是人很少到的地方,在郊外。深修禪定:他一天到晚都是坐禪的。你若想開 智慧,一定要修定;你若沒有定,就沒有慧。

這一段偈頌,就是講禪定。深修禪定,不是今天修,明天就休息不修了;休息一天、修行一天,或者休息一天、修行半天,或者修行一天、休息十天。修行和休息, 總不能一樣的,本來應該天天修行,不應該休息的;他想天天休息,而不修行,所以就得不到深禪定了。你想得到深禪定,真正得到「禪悅為食」這禪裏邊的滋味, 你一定要天天用功修行;到坐禪的時候,怎麼樣忙,也一定要在百忙之中,忙裏偷閒來坐禪,不間斷的,這才能得到禪定境界的功夫。得什麼深禪定?

得五神通:他得到五種的神通。五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得不到漏盡通,因為只有修三乘極果──阿羅漢、辟支佛、等覺、妙覺,才能得到漏盡通,證到無漏。現在這個初發心的菩薩,修行就得到五種神通。

這五種的神通,由什麼地方得來?就由你禪定得到的,也就是由你誦經得到的,也是由你持咒得到的。你或者坐禪,你要是能專一,天天坐禪,也能得到這五種神 通。或者是你念經,好像智者大師一天到晚都念誦《法華經》,他念經念得開悟了;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這地方,他就入了 法華三昧。入法華定,就得到這種最高的境界;他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兒說法。所以你念經,也一樣可以開悟的;但你要誠心念,不要一 邊念經,一邊攀緣打妄想:「唔!誰?某某人有很多錢,我一定想法子向他化一點錢,給我來用!」這樣你念經,就不會開悟了,因為你不是念經,你是念錢呢!所 以,你或者持咒,也要專一其心;心裏若專一,也能開悟。

又見菩薩:又見到有一類的菩薩,安禪合掌:他在那兒坐禪,合起掌來,以千萬偈:他左一首偈、右一首偈,以千萬首偈那麼多,讚諸法王:讚歎十方諸佛。這讚歎 佛,不是只讚歎釋迦牟尼佛,是讚歎十方諸佛。因為他是在釋迦牟尼佛那白毫相裏邊見著的;所以讚歎十方諸佛,也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也是 十方諸佛之一嘛!

6 問般若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這一段偈頌,是說的般若度、般若波羅蜜。

彌勤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說,復見菩薩,智深志固:我又看見有一類的菩薩,他的智慧非常深,他的志願也非常堅固。能問諸佛:他有什麼懷疑的問題,善於請問諸佛,善於問法。聞悉受持:他聽過之後,就可以依照法去實行;受持,是依法修行。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我又見著法王之子,他定力也具足,慧力也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他以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比喻、這麼多的道理,來為一切的眾生講說佛 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他愈說,愈歡喜說;所謂「辯才無礙」,所說的法,甚深微妙,教化一切的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他破壞魔王的兵眾,說法有如擊 大法鼓一樣。

3 不次第問 分七
1 問禪定 I2 問精進 I3 問持戒 I4 問忍辱 I5 問禪定 I6 問布施
7 問般若
今I1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又看見有一類的菩薩,他在那兒寂然不講話;宴默,也就是在那兒結跏趺坐。在打坐的時候,因為他有禪定的功夫,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天 上的龍都來向他叩頭頂禮,來恭敬他,他也不當一回事似的;因為他禪定的功夫深了,他不動念了。

修道,最要緊是無念;無什麼念?無妄念。你若沒有妄念,也就是不生;沒有妄念,也就是不滅;沒有妄念,也就是不垢;沒有妄念,也就是不淨;沒有妄念,也就 是不增;沒有妄念,也就是不減;你若沒有妄念,也就沒有一個「是」;沒有妄念,也就沒有一個「非」;你若沒有念了,也就沒有一個「善」;沒有念了,也就沒 有一個「惡」。為什麼?你念都沒有了,這才是自性清淨的真如妙性。你無念,可是你不能說:「我沒有念了!」因為你有一個「我沒有念」,那你還是有個念。所 以你若真無念了,那你不會說自己沒有念的。你只要能無念,那就是降伏其心,那就是破魔兵眾。

所以這個無念,說起來是最妙的。為什麼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就因為他無念了,也就因為他有忍辱,有生忍。生忍,就包括人家恭敬你、供養你,你也不生驕慢心;你要是無念,就人打你、罵你,或者是譭謗你、破壞你,你也能忍。

我們各位學佛法的人,要學這無念,你若沒有念了,一切煩惱也都沒有了;一切煩惱都沒有了,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煩惱也就是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

在達摩祖師沒有到中國以前,就派兩個徒弟到中國來;這兩個徒弟,一個叫佛馱,一個叫耶舍,都是印度人。他們到中國傳頓教法門,就講禪宗的道理──不立文 字、見性成佛的法門。那時候,中國也有一個印度和尚,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一看又來了兩個和尚,是講禪宗的。禪宗是大乘的佛法,菩提流支是講三藏的小乘 法。這時候,菩提流支就聯合起來中國的法師,把達摩祖師這兩個徒弟趕走。達摩祖師這兩個徒弟就這樣由西京長安那個地方,就硬給趕跑了;趕到什麼地方呢?趕 到廬山。

那時候,遠公大師在廬山那個地方,見了這兩個印度的和尚,就問:「你們為什麼被趕出來?究竟你們傳的是什麼法門?」佛馱、耶舍這兩個和尚說:「我們講的是 禪宗的道理,菩提流支法師和這些個中國法師,一方面是妒忌我們,一方面他們也不明白佛法;因為我們兩個人少,就被他們給攆走了!我們所說的法門,現在我給 你舉出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呢?他把手伸出來,握著拳,又把手拳放開;拳回、又伸開,伸開、又拳回來。他問遠公大師說:「手作拳,拳作手,你看這個快不 快?很迅速嗎?」遠公說:「是!很迅速!」

佛馱、耶舍兩個印度法師就說:「菩提和煩惱也就這麼快!」遠公大師當時就開悟了:「哦!菩提、煩惱原來沒有分別!菩提就是煩惱,煩惱即菩提。」你一轉變, 煩惱就是菩提;你再一轉變,菩提也就是煩惱。就和你「伸手就是掌、合手就是拳」一個樣,這麼迅速;拳和掌,都是在你一個手上邊變化出來,並沒有分別,是二 而不二。

所以禪宗講「即心即佛,明心見性」,並不是離開煩惱而有菩提,也不是離開菩提另有煩惱;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你要是無念,就是涅槃;你要是有念,就是生死,所以無念的法門,是最為第一、最妙了。

你要是能一念不生,就全體現,那你本有的佛性就現前了。你若沒有到無念的程度上,你生死就沒有了。你若能到無念的境界上,鬼神也沒有法子來擾亂你;所以 「天龍恭敬,不以為喜」,為什麼他不以為喜?就因為入深禪定,到無念的境界上了。到那種無念的境界,一切都返本還原,恢復他本有的面目、本地的風光,一切 一切,都是他自己本有的;就是天龍恭敬,也是本有的境界,不以為奇。

所以這位菩薩用這種禪定的功夫,這是讚歎禪波羅蜜。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又見到一些菩薩自己修,既自利,而又利他。他在樹林子裏邊用功修道,參禪打坐,然後就放大光明。放大光明做什麼?濟地獄苦:他用他的 光明,去照地獄的幽暗,令地獄的餓鬼都離苦得樂。都由苦的這種境界上,得到樂的境界,這是自利利他。這個菩薩自修,自己在那兒打坐,是自利;放光濟地獄的 苦,是利他。令入佛道:令地獄的餓鬼,也有機會去求佛道。

2 問精進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又見著有這一類的佛子,他總也不睡覺;就是睡覺,也是坐在那個地方,睡了幾秒鐘就不睡了。這種未嘗睡眠的菩薩,修這幹什麼呢?他修般舟三昧。

什麼是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語,此云佛立,叫佛立三昧,就是佛立的定。這種的功夫,是要一個人在一個房間裏頭常行,不坐、不臥;多少日子呢?九十天。只在房 子裏這麼走,除了飯食及大小便之外;吃東西是吃,大、小便是可以的,但是就是不睡覺,這專門對治睡魔的。在九十天常行,這叫般舟七,又叫般舟三昧;在三個 月期間,這樣去修行。

經行林中:在樹林子裏邊,或者在一個房子裏邊經行。經行,就是轉來轉去的,總這麼走。為什麼?勤求佛道:他就想求成佛的道路。

3 問持戒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看見守持戒律的這個菩薩,守持戒律,像守寶珠那麼貴重,來求佛道。具戒,在《大智度論》上,有十種:

(一)不缺戒。缺,是缺少、丟失。怎麼叫不缺戒呢?這個守不缺戒的菩薩,對十惡、五逆這最重的罪業,他不犯;如果犯這種重罪,就好像浮囊丟失了似的。浮 囊,或者用油布、或者用皮做的,那麼一個大的袋,放到水裏,像小船似的;坐著浮囊,就可以過海。如果犯了罪,好像浮囊缺失了,就不能過海。也就表示:你沒 有戒,就不能成佛,也就不能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彼岸。所以,第一要持不缺戒,不犯這個重罪。

(二)不破戒。破,是破壞;就是不犯中品十惡五逆的罪。如果犯了中品的十惡五逆罪,就等於浮囊殘破了、壞了,也不能用了。言其若不守戒、破戒了,這身體有罪,也就不能成佛了。

(三)不穿戒。怎麼叫「穿」呢?好像浮囊穿出來一個小孔。浮囊是很大的,現在沒有全破,只有像針那麼大的一個小孔,有那麼一個漏洞;它既然有小孔,就透 氣,在水裏頭就不能浮,也不能用了。不穿戒,是犯下品的十惡五逆,是輕一點的、小的,好像浮囊穿出一個小孔;也就是你持戒不清淨,就不會成佛。

(四)不雜戒。雜,是雜亂無章。不雜,就是他不生惡覺。覺有善覺、惡覺。惡覺觀,就是生出惡念;雖然身口清淨,但是意已經有了煩惱。所以修道要修這種不雜的戒。

(五)隨道戒。隨,是跟隨;道,是修道。證初果的羅漢、聖人,他走路、或者種地,蟲就都自動離開他的腳有四寸遠,自己迴避,不會被他踏死,他自然而然的就 不犯戒,所以叫隨道戒;隨著你修道,就有這種的戒律。這個戒,又叫道共戒;有定,才可以持這種戒。

(六)定共戒。這種是羅漢的戒。羅漢修這種的定,不執著三界六塵的境界;因為他不貪著,所以又叫無著戒。

(七)智所讚戒。這持戒的人,善能從假捨俗;雖然他不是行中道,可是他善能從俗諦、假諦裏邊,用俗諦和假諦來利益眾生。俗諦、假諦,本來是一種權變之法; 他雖然沒有修中道,可是他能這樣的用權法去利益眾生,所以就被有智慧的人讚嘆,這叫智所讚戒。

(八)自在戒。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那個「觀自在」;他能用神通,遊戲人間,逆、順示現;或者示現一個順的境界,或者示現一個逆的境界。逆,是違心的境界;順,就是順心的境界。可是,雖然這種示現,他性戒和遮戒上都不犯。

怎麼叫性戒?是在戒的性,戒性;又因為佛性與自性是一樣的,所以稱為自性戒,又稱為本性戒。你甚至就生這麼一念,也犯戒了。怎麼叫遮戒?遮,是制止的意 思。遮戒就是已經在相上有這種形相;性戒是無形的,遮戒是有形的。他雖然好像做一種惡事,他也不犯戒;甚至於他殺生,你說他犯戒不犯戒?講《楞嚴經》的時 候,講到那個護法把魔的頭給打得粉碎;有人問我犯戒不犯戒?那時候我答「不犯戒」;那就是逆境,逆的境界不犯戒。

我現在講一個例子,在梁武帝的時候,也就是達摩祖師到中國那時候,有個寶誌禪師。寶誌禪師是吃葷不吃齋的,每一頓要吃兩隻這麼大的鴿子。廚子每天做兩隻鴿 子給他送去,他吃得連骨頭都不剩;這廚子就想:「大概這個鴿子是好吃吧!」這一天做好了,就偷著嚐,把一隻鴿子的翅膀給吃了;他以為這已經都剁碎了,自己 先吃了一個翅膀,大約不要緊,誌公禪師也不會知道。拿去,誌公禪師一看,「你為什麼偷著吃我這鴿子?」廚子說:「我沒有吃啊!」「你沒有吃?我吃給你看 看!」誌公禪師吃完,張口一吐,這兩隻鴿子從口裏就又出來了;有一隻鴿子飛了,另一隻鴿子沒有了一隻膀子,就不能飛。誌公禪師說:「你看牠膀子那兒去了? 如果你沒有偷著吃,牠膀子怎麼會沒有了?」廚子一看,喔!真奇怪!我都把牠剁碎、炒熟了,怎麼他吃了,會又變成鴿子呢?

由這一點,他知道誌公禪師不是普通人,這真是大菩薩境界。這就叫「逆」,逆來示現。本來吃肉是不對的,但是他一口吃了煮熟的鴿子,又可以吐出一隻活鴿子 來。前一次,有個老人說:「吃肉能不能開悟?」我就說:「他若能一口吃個牛,再吐出一個牛來,那可以的!像誌公禪師似的。」如果不能這個樣子,那就一定墮 地獄,一定要還報的;你吃牠的肉,將來牠也要吃你的肉,一點客氣都沒有的。

所以,自在戒就是自己願意怎麼樣做,都自在、都對。有人就說,我也試一試!你若有神通才可以,沒有神通,那可辦不到的。

(九)隨定戒。他就是做什麼,一切時、一切處,都好像在定中似的。

(十)具足戒。怎麼樣才具足?他對戒波羅蜜無論怎麼樣子,都圓滿、都是持戒的,怎麼樣做,他都持戒。你看他犯戒,但他是持戒的;這是菩薩的境界,我們一般人不能來比的。

這是持戒波羅蜜。持這種的具戒,威儀一點也不缺少,那種清淨好像寶珠那麼高貴。

4 問忍辱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這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

彌勒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說,又見佛子,住忍辱力:我又看見有一類真正的佛子,他修忍辱的行門、忍辱波羅蜜。忍辱也要無念,你若能以到無念的程度上,也就是 生忍,也就是法忍,也就是無生法忍。這位菩薩佛子,他專門修忍辱的行門;忍辱就對治什麼呢?對治瞋恚的增上慢人。無論遇著什麼境界,也不發火,就能忍。修 行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

今年暑假的時候,有人說:「這個人修忍辱,我可以不可以試驗試驗他,看看他夠不夠忍辱?」不要這樣子!你不要試驗人家,就只試驗自己。自己試驗試驗自己: 一切的境界來了,我是不是能忍?我是不是能不動心、不動念?無論順境界,或者逆的境界來了,是不是能以處之泰然?處之泰然,就像沒有這麼一回事似的,很自 然的,心境泰然,心裏一點都不發火。

所以你切記:不要試驗其他的人!修道的人,要試驗自己,不要去試驗其他的人;你若試驗其他的人,那你就跑遠了很多路。怎麼樣跑遠很多路?譬如你到紐約去, 你從這兒直接到紐約,或者坐巴士、或者坐火車,或者是用自己的車去,也一天、兩天、三天就可以到。你這回不直接到紐約,你又到南方、又到北方,跑了很多 路,然後才到紐約,那就耽誤很多時間。

這個意思就是:你不試驗人,你修行,你可以直接就成佛,很快了;你這一試驗人家,你自己的功夫就耽誤了!譬如,若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你這一試驗人,或 者就要經過九大阿僧祇劫。因為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忘了,你去試驗人家去了!到什麼程度,你可以試驗人呢?到你有了神通,真能在空中現十八變,身上邊出水、身 下邊出火,身下邊出水、身上出火,水火濟濟,各不相妨礙。你真有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再去試驗人;如果你沒有這種的神通,請你還先不要試驗人。

增上慢人:就是驕傲的人;他見了什麼人,也看不起,覺得自己是最第一,聰明第一、智慧第一、學問也第一,什麼都是第一的。他沒有說自己是愚癡第一、也沒有 覺得自己是愚癡第一;其實怎麼樣呢?增上慢就是驕傲,驕傲就是愚癡。愚癡才驕傲嘛!不是愚癡的人,就不會有驕傲,不會看不起人的。為什麼?你看釋迦牟尼 佛,他是有智慧的人、還是愚癡的人?釋迦牟尼佛是個有智慧的人,是個大覺者。大覺悟的人,他看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的父母、未來的諸 佛,所以他不敢輕慢眾生的。釋迦牟尼佛既然是大智慧的大覺者,都沒有驕傲;我們一個小小的凡夫,又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又有什麼值得自滿的?所以,驕傲增上 慢人,這正是愚癡第一;他對一切的人都傲慢。

惡罵搥打,皆悉能忍:忍辱,就是有人罵你,你也要忍著;有人打你,你也要忍著;惡罵和搥打,都能忍。為什麼要這個樣子?因為要來求佛道。你想要求佛道,就要沒有脾氣,不要發火,要修忍辱。

5 問禪定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又看見一類的菩薩,離諸戲笑:諸,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當「一」字講。這一切的戲笑,就是每一種的戲笑。戲,是遊戲;笑,就是哈哈大笑。所 以修道的菩薩,不能常常的笑,也不能常常的遊戲;除非不做事,做事就做正事。也不能說不笑,應該笑的,才可以笑;不應該笑的,就不要笑。

離諸戲笑,是離五蓋之一。五蓋,就是五種覆蓋眾生的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哪五種呢?貪蓋、瞋蓋、睡眠蓋、掉悔蓋、癡蓋。蓋,就是遮蓋、蓋上。這一 杯茶有個蓋子,把它蓋上,它就不動了,保持它熱的時間久一點。這種蓋,蓋覆自性。這裏「離諸戲笑」,就離掉悔的蓋。什麼是掉悔?這個人做事反反覆覆的,沒 有一定;想要這麼做、又不這麼做,不這麼做、又想要這麼做。自己也沒有主意、沒有主宰;做了又悔,悔了又要做,這叫掉悔、掉悔蓋。修道的人,不能隨便亂 笑;應該笑的才笑,不應該笑的不能笑,不能一天到晚「呵呵呵──」的。

及癡眷屬:癡,是愚癡;愚癡的眷屬。什麼最愚癡?不學佛法,是最愚癡的。因為他不學佛法,就一天比一天愚癡;愚癡到了極點,就跑到畜生裏頭去了!所以要離開愚癡的眷屬。

這一句偈頌,就是要離瞋蓋。蓋,就是遮蓋,好像做飯,有這個鍋蓋,蓋上了。瞋,就瞋恨;你瞋恨,把你自性就遮蓋著了。前面那個掉悔的蓋,令你沒有真正的智 慧了,所以就叫掉悔的蓋;這一句「離癡眷屬」,就叫離開你的瞋蓋。為什麼呢?你發脾氣,為什麼發脾氣?你脾氣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無明那兒來的。無明是什 麼?就是愚癡!你不明白?不明白,不是愚癡是什麼?所以離癡眷屬,就是離開瞋的蓋。為什麼你有瞋恨?為什麼你有脾氣,就因為你根本的愚癡,本來你就愚癡 了。記得啊!無論哪一個人,他再聰明,一發脾氣,什麼都不顧了!就把聰明沒有了,聰明就遮蓋著了!所以離癡眷屬,就叫離瞋恨的蓋。

親近智者: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離開愚癡的眷屬,親近有智慧的人。親近有智慧的人,這就離癡蓋;因為你接近有智慧的人,久而久之,你就沒有愚癡了!為什 麼?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是紅色;赤,也是紅色。你和紅色的東西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也變成紅色了,這叫近朱者赤。你若接近寫字的墨,接近長 了,就會變成黑色的,這叫近墨者黑。也就是說,你有智慧的人,就願意接近有智慧的人;甚至你沒有智慧,你若能接近有智慧的人,你也就會有智慧了。所以要親 近有學問的人、親近有道德的人、親近有智慧的人;你接近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

你看哪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天到晚也不發脾氣;你接近他,你就想要發脾氣,也沒有地方去發。剛想發脾氣,「他都沒有脾氣,我也不要發脾氣了!」所以有這麼一句俗語說:「善一夥,惡一群,什麼人就找什麼人。」

我們現在在這講堂裏邊的人,都想要研究佛法,這就叫親近智者。在美國這兒,很少很少真正講佛法的,你就是各處去找一找,哪一個佛教團體,也沒有天天來講佛 法的;就是我們佛教講堂,天天來講佛法。天天講佛法,這就是親近智者;所以到佛教講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來的。有的人到這個地方,坐很少的時間就跑了── 他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穩;甚至於一到這個佛教講堂裏來,他心驚膽顫的;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業障太重了。

一心除亂:這也是除蓋。除哪一種蓋呢?除貪蓋。你要是不貪了,心裏就不會亂的;你一有貪心,心裏就亂、就不清楚了;心裏不清楚,就做一些個糊塗事。

貪,貪什麼?第一是貪財。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要迴光返照一下。就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貪心?我有沒有這個貪蓋?我是不是貪人家錢?我是不是因為 貪錢,才打妄語?是不是因為貪錢,我要殺生?是不是因為貪錢,我要偷盜?是不是因為貪錢,我要去做種種的壞事?我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就因為有貪心,所以 就想去做,甚至於作夢都貪錢:「某一個人他很有錢的,我怎麼樣能想法子,把他的錢騙到我手裏來呢?」於是就念茲在茲,貪這個錢;那個貪心,比念佛的心誠得 多!念佛,早些起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句、八句的,就忘了。就沒有忘遺,以為就夠了:「你看其他人,沒有人懂得念佛,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這麼 多,這比旁人好得多了!」就停止了。若想去貪財,怎麼樣?總也不會忘的:「無論如何,想法子也要把這個人的錢,騙到我的手裏來!」所以就不擇手段,用盡自 己的小聰明去騙錢;這一騙錢,心裏就亂了,就胡思亂想:「用什麼方法呢?這個方法或者可以騙得到?不行!用那個方法!我得怎麼樣計劃,叫他不知道?」所以 這一想種種的計劃、種種的方法,心裏就亂了;現在要除這個亂,叫除貪蓋。

你有貪,把你自己本有的智慧、自性的光明就遮著住;你一心除亂,把貪蓋除了,你自性的光明就現出來。

攝念山林:攝,就收攝。念,就是我們這現前的一念;我們人,念的神通最大,一念,就可以跑到十萬八千里那麼遠。你看!釋迦牟尼佛用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 國土;我們這一念,也能想萬八千國土。我們這一念,能想萬八千國土,和釋迦牟尼佛那個光來比較,那就相差得很遠!釋迦牟尼佛是光,我們這一念沒有光,只能 想到那個地方,沒有光明;但是這可有這麼大的力量,這一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人間。天堂、地獄,都是在這一念造成的;甚至於你成佛,也是這一念; 你做菩薩,也是這一念;你做羅漢,也是這一念。你這一念,要是成熟了,就可以成就你的神通變化。

所以現在攝念,不叫他放出去,要收攝回來,收攝回來到我們本有的自性上。攝念,就好像用吸鐵石在這兒看著這個念頭,不叫它跑;這還是一個以毒攻毒的辦法 ──好像人吃了毒藥,你想要救這個毒藥,還得要用毒藥,才能把這個毒藥給解了。你這個「攝」,也是個毒;要以毒攻毒,最好就是我講的「無念」。你若沒有 念,也就沒有生、也就沒有滅,這個「無念」是最妙的!你在山林裏頭,要是無念,那本有的大覺佛性,就自然圓滿、自然現前了!可是現在沒能無念,所以就要攝 念;攝念,就除睡蓋。

「離諸戲笑」,是除掉悔蓋;「離癡眷屬」,是離瞋蓋;「親近智者」,是離癡蓋;「令心不亂」,是除貪蓋;現在「攝念山林」,就是除睡魔蓋。

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種懶惰性,睡魔就最歡喜幫著你懶惰。你有懶惰,睡魔就來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覺!」你這時候一定想:「嗯,睡覺是 不錯,很好的,最自在了!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也不打妄想的。」可是你這一睡覺呢,有時就作個夢;最普通的夢,就令你不修道了。什麼夢呢?很奇怪,睡著 了,修道的男人,很多的時候就會發夢,夢到女人;女人修道的,很多的時候,就會夢見男人。

為什麼?就因為你持戒修行,不要犯戒;但是魔王就歡喜你犯戒,所以你睡覺了,魔王就來變化種種的形象,來擾亂你的定力。你在明白的時候,有定力;可是你在 睡覺的時候,定力就不充足了,於是乎就被境界所搖動。那時候,戒力沒有了,定力也跑了,慧力更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都找不著了;戒、定、慧這三種的力量沒 有了,你的靠山就倒了,就被這種魔境界轉了。所以,睡眠也能遮蓋住自性的光明,要修行,把這五種的蓋,一點一點的都去了!

億千萬歲:生生世世都歡喜在山林裏修行。今生我修行沒有開悟,我發願來生還要住山,還要在這兒修行。以求佛道:為什麼我要住山?就因為歡喜清淨,要求佛道。

6 問布施

或見菩薩 餚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見菩薩,餚膳飲食:或者又見到有一類的菩薩,他用吃的飲食;餚膳,就是菜蔬之類的。百種湯藥:很多種的湯藥。預備一點很好的藥品,出家人有病了,好給他 醫治病。施佛及僧:布施給佛、布施給僧。你供養三寶,或者用飲食來供養三寶,或者用湯藥來供養三寶,這叫四事供養;四事,就是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名衣上服,價值千萬:這不是普通衣服,是很值錢、很名貴的衣服。或無價衣:這個衣服根本就不知多少錢?施佛及僧:布施給佛、布施給僧人。

千萬億種:不是一種,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種。栴檀寶舍:用栴檀香木造的房子。眾妙臥具:臥具,就是一些被之類的。施佛及僧:也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最清淨的園林,有種種的花,有種種的果。流泉浴池:流泉,就是水泉;浴池,有浴水池。施佛及僧:也是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

如是等施,種種微妙:像以上所說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種種的布施,都是最好的。歡喜無厭,求無上道:那麼歡喜來布施,為著求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道,也就是成佛。

7 問般若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彌勒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又講,或有菩薩,說寂滅法:或者我看見有一類的菩薩,他所說的法,是寂滅法;什麼是寂滅法?就是諸法空相。「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 宣」,這個寂滅法,說不出來,它也沒有一個相貌、也沒有一個顏色;不是青黃赤白黑,也不是長短方圓。種種教詔,無數眾生:他用種種的方法、種種的教化,來 令眾生背塵合覺,令眾生都明白,醒悟一切塵勞都是苦惱的。

或見菩薩:或者都看見有這個菩薩。這菩薩做什麼的呢?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看一切法性,不單無有二相,連一個相也沒有。不是說沒有二相,就有一相了,一相也沒有!無有一相。那麼,沒有一相,究竟是怎麼樣呢?

猶如虛空:就好像虛空似的。你看到虛空裏邊有什麼?什麼也沒有,沒有一切形象;可是一切形象,並沒離開虛空,都在虛空裏邊包含著。你說地不是虛空?你把地 刨開一尺,就有一尺的虛空;你刨開一丈,就有一丈的虛空了。那麼沒有刨開之前,是不是沒有虛空了呢?不是的,還是一樣有虛空在裏邊。所以即使有形象在虛空 裏頭,卻不能包著這個虛空,而為虛空所包;也就是有形象的地方,虛空還是存在的;沒有形象的地方,虛空也是存在的。所謂的「存在」,你把它拿來看看?沒有 什麼,看不見的。你說虛空是什麼滋味?又沒有味道。你說虛空是什麼顏色?也沒有顏色。諸法的實相,也就是這個樣子,和虛空一樣的;你要是明白虛空的道理 了,就明白自性的道理。所以才說: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
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

「自性如虛空」,自己這個「性」,就和虛空一樣。「真妄在其中」,這裏頭也有真空、也有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又是真空;並不是離開真空,而有妙 有,也不是離開妙有,另外有一個真空。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提到:「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譴不空空」。真也沒有,什麼是個真的?根本你講「真」,都是 騙人的,哪有個真的?那麼有個假的嗎?假的也沒有。你講「假的」,那也是騙人的,只不過眾生的心裏頭,有一個「真、假」,有一個「真、妄」存在而已,這是 凡夫的境界上。

你到自性裏邊,和虛空是一樣的,虛空也不會說:「我是虛空啊!」虛空沒有自體,他若說「我是虛空」,那又不是虛空,又變成一個「有」了,他還有一個「虛 空」存在呢!虛空根本就沒有自體,我們自性也就是這樣子。你說:「什麼也沒有了?這回可糟糕了!變成什麼都沒有了!」你不要怕!你什麼都沒有,那是你真有 了,那才是真有;所有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樣不是你的,都是你的了!

但是你要真正的什麼也沒有了,你若有一點頭髮那麼多的罣礙,這些個也都不算你的。你看!因為你還有一點點的罣礙,所以這些個東西,你都不能承受了,還有所 執著、有所罣礙!你若沒有執著、沒有罣礙了,那你真是一個富貴人,富貴到極點,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你自性裏頭包著呢!

所以「悟徹本來體」,你若明白你本來自性的體,「一通一切通」,你一樣明白了,樣樣都明白,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不要到外邊找 去,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所以你聽到這個地方,就不開大悟,也應該開個小悟了,你不要把自己的時間都耽誤囉!我講了半天,也是沒有講;你若不聽,那更是 妙!我也沒有講,你也沒有聽,那是真正般若的妙慧!

又見佛子:彌勒菩薩又說,我看見法王之子,心無所著:他的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執著是怎樣?就是怎麼樣都可以、Everything is OK! 無所執著,可不是容易辦得到的;你若真明白道,得到自性的光明、得到智慧了,才能無執著。智慧怎樣得到的?你無執著,這就是智慧;你若有一點執著,就沒有智慧。

以此妙慧,求無上道:你沒有著住了,就有這種妙慧;你若是有所著住,就不會有這種微妙的智慧;這種微妙的智慧,也就是由「不著」而生出來的。所以你著了, 就愚癡;你不著,就有智慧。不要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捨不了!你要是放不下、捨不了,你也就沒有這個妙智慧;你能放得下、捨得了,妙智妙慧就現前了!

我聽見沙彌果某對我講好幾次:「現在沒有人供養三寶!這麼多人,只有一個人來供養三寶,那一些個人都不供養三寶。」我聽見這話,我就要哭起來。為什麼要哭 起來?啊!這三個徒弟恐怕要餓死!若把三個徒弟餓死,你說怎麼辦呢?所以就要哭起來。這一哭起來,我一想,這又是執著了;於是又不哭,就笑起來了!笑什 麼?最好了!沒有人供養,那才顯出你要修道,才見出你的功夫!你若有了神通,有了真正定力,你就打坐、修行;一坐坐十天,還沒有供養人;那時候,恐怕雷根 州長(註:即美國前總統雷根,當時還在加州州長任上)都要來供養你!為什麼?西方出聖人了!在這西方人裏邊,能坐得十天如如不動,你還怕沒有人供養三寶 嗎?不要怕的。

再又有一個說法,你若餓死,那是真正的偉大!為佛教我出家,我沒有攀緣心,坐這個地方,沒有人供養,我也不去攀緣;餓死,那是一定開悟的,一定和那個沒有 飲水的比丘是一樣的(註:一位求見佛陀的比丘,因為不願意破戒而渴死的公案)。釋迦牟尼佛雖然入了涅槃,你一樣可以見到釋迦牟尼佛給你說法,所以你們不要 擔心。

今天我發表:出家的沙彌,手不要存錢。或者有臨時要洗洗衣服,或者買一個肥皂、剃鬚刀,這都要錢的,那麼帶三塊、五塊錢,這可以的。不要手裏帶錢多了,多 了就是麻煩!所以我出家這麼多年,我告訴你:我沒有因為吃飯,叫人供養我!我對你們講,你拜我這個師父,是個沒有能力的師父。沒有什麼能力呢?沒有能力來 和人要錢;我和人講一講,他出就出,不出算了,我不勉強人的。尤其你要自己知道,我頭先寫在黑板上:

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
吃了不修道,披毛帶角還。

施主這一粒米,有須彌山那麼重。你吃施主供養的飲食,若不修道,一天到晚和人沖閒殼子,哩啦哩啦哩啦,這都不知幹什麼的。這麼樣子盡講話,沒有把口舌收攝 得住的時候,你這怎麼樣能修行呢?所以我告訴你們:少講話、多用功,這是修道的人的本色。

一般在家人一看,說:「啊!他們三個沙彌和我們都是一個樣子!我們吃飯,他們也吃飯;我們說話,他也說話;我們睡覺,他也睡覺;和我們沒有什麼分別!我們 為什麼要供養他?」連我都是這樣子,不多講的。你看我和你們講話,沒有講一些個用不著的話;並且我也不會英文,用的著的,也不會講太多,所以我和你們沒有 事情少講話!

你受施主的供養,如果不修道,將來不得了的。為什麼人家去做工,就要來供養你呢?就是要你修道;你若不修道、不用功、不坐禪,不應該受人的供養,這個我是很怕的。

我再給你們講一段我過去的經驗。我第一年到香港的時候,沒有錢,我也不會向人去化緣。以後,就有一個郭寬普居士,介紹我到芙蓉山去住觀音洞。這觀音洞裏邊 濕氣非常重;我在洞裏住,不要說茶杯、桌子、凳子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一切皆空。那麼我在什麼地方坐著呢?就在那石頭牆上,有一個平的地方,我就在牆上坐 著。坐了幾天,你說腿怎麼樣?就不幫忙了!坐得腿不會動彈,麻木得簡直就沒有知覺了。

這時候,自己打妄想,不要在這兒住了!但是一想,人家介紹我到這地方來修行,我住了三天就不住,怎麼能對得住人?怎麼樣交待?這個話沒有法子講的,講不 通!自己想:「死到這個洞裏,我也不出去!我就在這兒坐著。」坐過半個月,腿又恢復,活動了,又可以幫忙了;以前腿和我不合作,那麼又和我合作了,每一天 要下山去乞食。乞食,就是拿著缽到附近的禪院去取飯回來吃。啊!我的魔障也多!過了有一年,因為那個洞裏頭濕,我就在洞外造一個小小的茅蓬;這小小的茅蓬 一造起來,魔障就來了!我鄰單有個法師,生了嫉妒心,告訴禪院說:「不要供養他了!他有錢造茅蓬,怎麼沒有錢吃飯?」那禪院的當家師就聽他的話,不給我飯 吃。那時候真沒有人供養!沒有人供養,我自己就想:自己還有少少一點東西。把它吃了,就在那兒打坐。我也不告訴任何人,說我沒有飯吃;我也不出去,誰也不 見,餓死我就算了!我就像方才教果某的法子:餓死更好,餓死更偉大!為佛教而犧牲,那是再妙也沒有,再偉大也沒有,再光榮也沒有了!

一坐,坐了幾天,這時候,勞寬勝居士來了。這個居士,大約有五、六十歲。有一次,他的腳被狗給咬了,看中醫、西醫,看了兩三個月,都沒有看好。有一天,他 就作了一個夢。什麼夢呢?他看見韋陀菩薩現身,告訴他說:「你想要你的腳好,在芙蓉山後邊的觀音洞那兒,有一個叫安慈法師的,你去供養他,你這個腳就會 好,就會沒有事了!」一連好幾天,他都作這個夢;韋陀菩薩還告訴他安慈法師是什麼樣子,即刻他就看見這個樣子了。於是他就信這個夢,自己拿出七十多塊香港 錢,又另外買了三十斤米,自己放到肩膀上揹著,就往觀音洞送。

送到觀音洞,我鄰單這位法師出去一看,齋主來了!護法來了!就趕快出去歡迎。他出去一迎接,勞寬勝就問他說:「你這兒有個安慈法師,他在不在這兒住呢?」 鄰單這和尚就說:「我是這地方的當家師,你無論送什麼東西,交給我就可以了!你不要找哪一個安慈師、不安慈師了!」「我在夢中夢見的法師,不是你這個樣子 的。韋陀菩薩告訴我,他叫安慈法師,我要送給他!」這個和尚就發起火來了,說:「什麼叫不是我這個樣子的?你胡說八道!我是這個地方的當家!」根本他不是 當家,就說:「你送所有的供養,都應該交給我!」他就和這個居士吵起來。

一吵,我在洞裏頭,聽到「安慈法師」──這是我的名字!就出去看一看。一出去,這個居士說:「啊!就是這個法師,我就是來供養他的!」這個和尚火氣更大 了!供養完,我就問勞寬勝:「你怎麼回事呀?」他就講是韋陀菩薩給他托夢,叫他送點供養來。我說:「那好!你送供養,供養我,和供養旁人是一個樣的。你既 然供養我,現在又有這一位法師;我和這位法師是在一起的,不過自己吃自己的。你現在米也分開兩份,錢也分開兩份!」這個法師怒氣沖沖的,想要講道理,但是 也沒有其他的道理可講;於是就把米和錢分開了。分完,他又吩咐這居士說:「以後你送什麼東西來,都要交給我!」就由這樣子,我沒有餓死。

這個勞寬勝因為他也歡喜講佛法,一般人給他起名叫本地法師──本地,就是當地的,不是外來的,不是派來的,是當地的法師;根本他不是法師,是一個在家人, 一般人就連笑再給他起這麼一個綽號。這件事情,他認為很奇怪,就各處去講:「很奇怪的,在觀音洞那兒,有一個安慈法師,我作夢夢見他,韋陀菩薩叫我供養 他,腳就好;果然我送供養回來,也沒有再找醫生,腳自己就好了!」有這麼個奇怪的事情不要緊,結果我就沒有餓死了。

所以,香港的居士就源源而來,這個聽說也送供養去,那個聽說也送供養去;無論誰送供養,我都分給這個鄰單一半。本來是供養我的,我都分給他一半;但是他還 不滿足,以後用種種的方法來破壞我。結果我搬走了,不在那兒住,就修造西樂園寺了。

我在觀音洞那兒住的時候,前邊有兩個水池,天天在山上就有水來,十個、二十個人都夠用的;我一搬走,你說怎麼樣?山上沒有水來了!西樂園那兒本來沒有水 的,我修成西樂園,就有水來了。所以在芙蓉山住的和尚就都說,我把水給帶到西樂園去,給帶跑了!

由這一點,我在那兒,雖然想要餓死,也沒有餓死;你們三個沙彌如果不怕餓死,不要擔心!一定有供養的。你現在就因為怕餓死,所以沒有人供養你;你若不怕餓 死,那就不要緊了!只要沒有恐懼心,你自然道業增長,所以不要擔心有沒有供養。並且,你真到沒有供養的時候,自然就有了!你有修行,就有感應。

都像那小沙彌似的,現在幾天沒吃飯了?三天沒吃飯?是兩天了?到明天說要吃飯。常常不吃飯,那是一個好辦法,又省錢,又不需要求人供養。那麼,出家人應該 要憂慮自己的道業成就、沒成就,不要憂慮有沒有供養。你就有供養,若不開悟、沒有成道業,那你只是個凡夫;你要是道業成就了,就是沒有供養,那你也是一個 聖人。所以我們現在三個人出家,是不是天天覺得:自己道業沒有成?或者,自己修的佛法、誦的經,沒有熟悉、沒有記清楚?以這個問題,作為你自己的憂慮。

你們現在在西方來講,是一個開始,可以說,一個個都要做開山的祖師。但你憑著什麼做祖師?你有什麼功德?你有什麼成就?你經典上,對哪一部經是真正明白 了?你真可以講了?對你修行功夫上,你一坐,是不是可以坐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四個鐘頭,乃至於一天、兩天,或者一個月、兩個月,腿也不要這麼 來動轉?你若有這種定力,那你愁什麼沒有供養?你沒有定力,你找供養,就越找越遠。為什麼?一般人一看,這是攀緣的和尚,盡各處去攀緣,也不修行,就叫人 供養!這是一種大錯而特錯。

所以現在你們要迴光返照,不要去問人家供養不供養,就問自己修不修道?你若是真修行的話,你怎麼還知道沒有人供養呢?你若真正修道,有人供養、沒有人供 養,都不知道了。為什麼呢?心裏不在飲食之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求道,不求食的。所以有人供養,我也這樣子;沒有供養,我也這樣子。我寧可修 道而死,死也有價值;不可以苟且偷安,就叫人來可憐我。我活著,要有頂天立地的志氣;我把頭頂到三十三天,把最高那個非非想處天都給頂破了!要有這種志 願。不是說一天沒有飯吃、兩天沒有飯吃,就受不了了!不要這樣子,這樣子太沒有出息了!我不希望收這樣沒有出息的徒弟!所以你們都要立下志氣來。一般世間 的人都歡喜錢,你們不要錢、不管錢,就拿出一個真心來修道,這才可以的;你沒有真心修道,馬馬虎虎的造罪業,那罪業更厲害!

所以,今天我給你們講一點真正的道理。以後,我若有道德,他送給我錢,我都不要,要他跪著叩頭頂禮,恭恭敬敬的,才可以的;他若不恭敬我,我也不接受這個供養。

在家人就應該護法出家人,如果你等出家人餓死了,再做功德,也沒有地方做了;因為你把三寶都餓死了!所以,出家人應該知道你應該做的事情,在家人也應該知 道你應該做的事情;你不要等著把三寶都餓死了,然後再想來供養,那也沒有三寶。所以只要各行其事、各盡其責──出家人以修道為責任,在家人就是以供養為責 任。出家人不修道,在家人就不供養;在家人不供養,出家人也不修道。出家人也要修道,在家人也要供養;這是合者雙美,兩得益彰。

6 問他土供養舍利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一段文,還是彌勒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佛在白毫相光裏邊,現六種的祥瑞,彌勒菩薩不知道是什麼因緣?其實彌勒菩薩並不是不知道,他是故意為眾生來請法,所謂「大權示現」。

文殊師利:彌勒菩薩叫一聲,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我又看見有菩薩,在諸佛圓寂,入涅槃以後,就供養佛的舍利。舍利,前邊已經講過,叫 「靈骨」,又叫「硬骨」。舍利就代表佛的真身,因為是從佛的身上燒出來的;所以一般的人供養舍利,也就等於供佛一樣。只要你發心真到極點,一點染污心也沒 有,供養法寶,也就等於供佛一樣;供養僧寶,也是等於供佛一樣。

什麼叫染污心?就是你供養的時候,有所希求。希,就是希望;求,就是要求;你有一種希望和要求,來供養三寶,這個就不是清淨心。供養三寶,要認為供養的責 任,就是我自己的責任。為什麼?我天天有飯吃,佛對於眾生的恩,是無量無邊;法對於眾生的恩,也是無量無邊;僧人對於眾生的恩,也是無量無邊。因為若沒有 三寶住世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毀壞、就會沒有了!怎麼樣沒有的了呢?就因為三寶沒有了,魔王就出世了;魔王一出世,就把這個世界毀壞了!所以我們供養三 寶,要這樣想:「我天天要吃飯,三寶如果沒有人供養,我這飯怎麼會吃得下去?我是一個佛的弟子,我應該護持三寶,應該令三寶沒有一切的困難。」所以供養舍 利,也就是供養三寶之一。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又看見有一類的佛子,他不單造塔,而且還造廟。塔,是供養佛的舍利;廟,就是供養佛像的。好像天后廟,裏邊就供養很多神,所以叫廟; 現在這裏供養很多佛像,所以叫廟。塔,又叫方墳,又叫高顯處,是四方的一個墳,造在很高的一個地方。無數恆沙,嚴飾國界:不是造一個就算了,造很多的塔 廟,有無量無數恆河沙那麼多,用塔廟來莊嚴這國家,使令這國家的國土非常美觀。

寶塔高妙:這個寶塔,都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有多高呢?五千由旬:有五千由旬那麼高。一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就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這五千由旬,你算一算有多高?講到這兒,過去在佛的時候,有一個公案,現在把它提出來講一講。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怪人,這個怪人怎麼樣子?他橫著就比高度寬;他的身體有五呎那麼粗,高只有兩呎半,不到三呎,大約二呎九吋九那麼高的樣子。你看這 個人好不好看呢?你想,高度矮、橫著寬,這個人像個什麼?就像磨豆腐那磨盤似的,扁扁的。但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唱出來的歌,非常清脆,就和鐘聲、磬聲那麼 樣響亮。有的人不明白他的因果,就請問於佛:「這個人的身材,橫著怎麼這麼寬、高度這麼矮,他唱出來的聲音,又那麼樣響亮,猶如銅鐘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因 緣?」釋迦牟尼佛就笑一笑,說這個因緣:

在過去無量劫以前,他也是一個佛教徒,在那時候,有人發心造一個很高的寶塔;這個寶塔,造得非常之高。他在那兒就說:「你造寶塔,何必造這麼高呢?令人看 都看不著頂!你造這麼高,有什麼用?你造寶塔,造一個塔就得了,你造這麼高,我看太沒有用了!好了,我布施一點點的東西,多了我也布施不起。你這個寶塔上 邊,要有寶鈴,就可以響著;我送出一個鈴鐺來,你可以掛到寶塔上頭!」

因為他說「寶塔不要造那麼高」這一句話,所以他就生生世世變成一個駝子,身量就永遠不足三呎那麼高,橫的就有五呎那麼寬;但是因為他布施出來一個鈴鐺,所 以他的聲音就非常響亮,講起話來,像銅鐘似的,「嗡嗡」的那麼大聲。可見我們人講話,不可以隨便的。有人想造個大廟,你到那兒說:「何必造那麼大!小一點 也是個廟,可以了!」那你恐怕將來身體也會很小的。所以身體小的人,就應該發大的心,造個大的廟,將來得到一個大的身。不要隨便亂講話!人家造廟,或者造 寶塔,你切記,不要到那兒批評高矮或者大小!

縱廣正等,二千由旬:縱,是高;廣,是橫。縱廣都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在每一個塔廟中,各千幢幡:幢,是網羅幢,是圓筒形的,在孔上繡著一些花、或珠。 幡,是幢幡,就是用布做的,好像一個旗似的,在佛前莊嚴的東西。珠交露幔:在幢幡上邊,都鑲上一些個珠寶。露幔,那種的幔帳,繡得非常美麗。寶鈴和鳴:又 有很多人,布施出很多的寶鈴;風一吹,它就「啷啷啷」響起來了。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所有一切的諸天、龍、神,人和一切的非人。香華伎樂:香,是種種的香;華,是種種的花。伎,就是有一種技術的,音樂之類;樂,是音 樂;伎樂,也就是音樂。常以供養:常常用幢、幡、珠和寶鈴,這種種微妙的珍貴東西,來供養三寶。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這一切的法王之子,因為供舍利,就莊嚴塔和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令國界也非常莊嚴,特別的殊勝而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好像天樹王,那花開得非常美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