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菩薩眾 分三
1 舉列標數 F2 明位歎德 F3 列名總結
今F1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又有這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菩薩,是覺有情;摩訶薩,是個大菩薩。菩薩,這是鳩摩什法師用的省文,具足說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就是覺悟有情的 一個菩薩,也就是有情裏邊的一個覺悟者,也就是以這個覺悟的道理與方法,來再去覺悟有情,這就叫菩薩。又名大道心的眾生,他也是眾生之一,不過他道心大。 又有一個名字叫開士。

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具足有七種的大: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經大劫、求大果。

第一、具大根。他的根基要非常的深。深,也就是大;大,也就是深。怎麼樣大法呢?他植眾德本。他在多生多劫,種下的善根非常之深;這種善根,就叫德本,就 是道德的根本。他把這個德行的根紮下去了,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叫「植眾德本」,眾就是眾多,很多很多的。他這種多法,就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不於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植眾德本,不是在一個佛來種善根,是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這麼多的佛的面前,種諸 善根。所以這叫具大根。

第二、有大智。有大的智慧,這個智慧怎麼樣大法?就是能發大菩提心;因為能發大菩提心,所以自己要有大智慧。發大菩提心,他要廣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 生,而不著住這個度生之相。這是《金剛經》所說的:「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 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然滅度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是佛度的,都是眾生自度;這就叫「雖然度生,而不著住度生 之相」。不像我們人,做了一件什麼好事,就「我度了多少個人出家了!我度了多少人發心信佛!某一個人是我度的,某一個人是我勸他信佛的,某一個人是我介紹 他來的!」就著這種相。為什麼著相?就因為愚癡;若有大智慧的,就不著一切相。「菩薩應離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若不離相,那就不是菩薩。 所以菩薩要具有大智慧。

第三、信大法。信大的法,大法,是大乘之法;就是你要信大乘的法門──你要深信般若、深信因果、深信大乘實相的法門,要有這種大的信心。佛法好像大海那麼 大,就是一個「信」字,才能可以到佛法裏面去;如果你沒有信心,佛法雖然廣大,也不能度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信心!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 諸善根。」你這善根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要從信心來的;從信心,才能生出來的。這個信,是你所修的功德的母親;所以在第三種,就要信大的法。菩薩摩訶薩信 一切的大法、無上的妙法,尤其對這部《妙法蓮華經》,他是特別的深信,所以要信大法。我們對於佛法,若有真正大的信心,我們也就是摩訶薩,也就是菩提薩 埵。

在《金剛經》上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就僅僅的有一念,生出一種最純潔的信心,其福德勝過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功德,就等於你用七寶來布 施這世界,那麼多的福德。如來是決定知道你這個心念,而不會空過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每一個人都要拿出真正的信心出來,才能得到這種相應。好像我們這 講經法會,有幾個染傷風的病,盡咳嗽,本來我的意思,希望每一個人休息休息;但是有人還這麼發奮圖強,在講經法會的期間,也不退席,還是到這裏來聽經。這 足見有一股真正的信心;信佛法,也就應該有一股真正的信心。我以前在聽經學法的時候,也有生病;生病的時候,我也不退席。那時候自己抱什麼觀念呢?「我學 習佛法,除非把這口氣斷了;若不斷了這口氣,我一定要學習!或者不能行動了,我才休息。」想不到現在遇著這麼多的知音,也能以帶病聽法;不過不要勉強,如 果實在支持不住,都可以休息休息。

第四、解大理。在《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首先要信,就是必須要依照這信心,然後就是要明白,就是要解;解了,你就要去做、去實行,然後才能證得,這叫信解行證。

什麼叫解大理?我現在告訴你們。你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一個大的理,也就是「六即佛」的「理即佛」。按照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可是你要去修 行,你才能成佛。你如果不修行,就說:「我是佛!佛、佛、佛!」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你自己封自己做皇帝,「哦!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呀!」可是有沒有一些 個文武大臣來保護你?有沒有老百姓來支持你?沒有的!那你是個光棍皇帝,有什麼用?你說你是佛,不錯!按理說,你是佛;可是事實上,你要修行;你要是不修 行,就不能返本還原,認識你本來的面目。為什麼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呢?因為實相的智慧,是不離眾生的心,就在每一個人的自性所具足的。

第五、修大行。要勤修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布施。第一就是要布施,是要布施給人,不是要人家來布施給自己。有的人也專講布施,是叫人布施給他,他不布施給人,這就是不單不夠菩薩,就連羅漢也不夠了!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又有內財與外財。外財,指一切的珠寶、國土和妻子;這些都可以布施給人。行菩薩道,根本就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我」;所以我的也是你的,你 的,我也不一定要。他是無人相、無我相;所以他能把國家也捨棄了,能把家庭也捨去了,甚至於妻子也捨棄了!好像釋迦牟尼佛,本來他應該做皇帝的,他不做, 去做和尚;本來他有很美麗的三個太太,他都捨棄了。捨去國榮,就到雪山去修道。內財,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好像頭,有人要這個頭嗎?只要你需要,他都捨。 目,有人需要這個眼睛嗎?就布施給人。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什麼都可以布施給人。

法施,就是說法利生;給眾生講說佛法,教化一切眾生。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一切的供養中,這法的供養,是最高尚的。法供養,就是給一切眾生宣揚 佛法;所以學佛法的,都應該學習講經說法,不要「懷寶迷邦」。懷寶迷邦,就是自己帶著很多珠寶,在這國家裏,也不救濟貧民,把這個貧民都餓死了。我們會佛 法的人,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人聽;我知道一點,就向人來講說一點;知道十分,就講十分。本著我所知道的佛法,去給人家講說佛法,這就叫法施──用這個法, 來布施給人。

無畏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著飛災橫禍,令你非常恐懼;正在恐懼時,你去安慰他:「你不要怕!不要緊的,這有感應的。你的心這麼好,將來一定不會有什麼惡的結果!」令他沒有一種恐懼心,這叫無畏施。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戒律有這麼多種,要持戒。

(三)忍辱。這忍辱是最好的一個方法,你若能忍辱,你就有寶貝。所謂「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這「忍」字是個無價的寶珠,可是這個無價寶,人人不會使 用。為什麼?就是忍一次還忍著,忍兩次就勉強,忍三次就發了火了:「哼!你為什麼這樣欺負我?你以為我真怕你嗎?我是忍著你!你這樣子對我,左一次、右一 次,一而再、再而三,你不是趕盡殺絕?你太過份了!」就發起火了,就鬥爭起來了。這就是因為沒能用這個「忍」。

好像以前我講過,有一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他門上掛了一塊匾,自己用紙寫了「性如灰」在門口掛著;言其性裏頭像灰似的,一點火都沒有了。他一天到晚也不發 脾氣,在這兒修行、用功;性情修得很柔和,真是像水似的,活活潑潑的。這時候,就來了一個菩薩試試他。到了,就問:

「你這幾個字,是寫著什麼?」

「性如灰。」

「你這幾個字,寫的是什麼?」過了幾分鐘,這人又問。

「性如灰。」

「你這幾個字,是什麼?我記不清楚!」又過沒有好久,又問。

「性如灰。」

一問,問了幾十、百次,這回把他火問出來了:「性如灰、性如灰!你這麼囉嗦囉嗦,我在這地方修道,你盡來這裏搗亂!」

這人說:「喔!原來這灰裏還有火呢!」說完了話,就踴身虛空;原來是誰呢?是觀世音菩薩來考驗他。結果這一回,修了幾十年「性如灰」,觀音菩薩來,一試 驗,考不上了。觀世音菩薩說:「你還要修行啊!再等你二十年,我再來看看你!」你看!這不容易的;忍,就是要沒有脾氣。

我以前做人家徒弟的時候,始終不敢發脾氣;就是在我師父面前、不在我師父面前,都不敢發脾氣的。為什麼?因為我師父並不像我這麼惡,他很慈悲。如果我一發 脾氣,他自己就不吃飯;他說:「我教化徒弟,沒有教化好!」唉!就不吃飯;因為他不吃飯,所以我也就不敢發脾氣了。

我有沒有脾氣呢?我的脾氣比誰都大,最大不過了;但是因為出家修行,把脾氣改了。現在到了美國,新收了三個美國徒弟,他們在沒有出家以前都沒有脾氣的,一 出家了,沒有學會旁的,就學會發脾氣,學會發火了。昨天,就有兩個徒弟到我那裏去告狀;這個說那個發了脾氣,那個說這個發了脾氣。究竟誰發了脾氣?我也不 管他了!這回我立了一個規矩。

什麼規矩呢?我不管是誰發脾氣、誰是誰非,總而言之,發脾氣的這個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這二十四個鐘頭不准起身、不准去大小便、不准去吃東西、不准去 喝水、不准睡覺。這是我立的規矩,如果你不這樣做,不在佛前這樣跪,我來替你代辦,我就照這樣來做。你試一試!但不是一個人跪著,要怎麼樣呢?無論哪一個 發脾氣──現在我就這三個美國徒弟,要三個一起跪;那兩個沒有發脾氣的,一樣要陪著跪的。

說一個人發脾氣,兩個人陪著跪?這是不公道了!就是這樣不公道!若講公道,世間沒有公道的事。你要是怕,大家都不發脾氣;背著不讓我知道誰發了脾氣,那也 一樣要罰的。你不讓我知道?我有千里眼、順風耳,會有人告訴我的;那時候,你一樣要這樣做的。聽清楚了嗎?就是這個「忍」。

為什麼叫你跪?不吃、不喝、不睡,這也叫做「修忍」,你不是發脾氣嗎?有脾氣,就要修這個「忍」。這也是個「忍」──在那裏跪著,忍著膝蓋痛。現在聽清楚 了嗎?清楚了,以後這憲法就立下了。「這個師父真厲害!我再也不敢跟他出家了。」有好幾個想要出家,也不敢出家了。你要是怕,不發脾氣,就沒有事了。這個 不是我立的規矩,這是咎由自取;跪不跪,在自己那個地方,不是在我這兒。

為什麼要立這個規矩?如果我不立這個規矩,以後要是徒弟多了,你和我打、我和你打,這個也來告狀,那個也到師父這兒,說誰對、誰不對的,那簡直一天也審判 不完這糊塗的官司。修道的人,怎麼可以發脾氣呢?不可以的。你要是有徒弟,你為了教化徒弟,就對著徒弟發脾氣,那還情有可原;對師兄弟發脾氣,那是不可以 的。所以說:

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萬事都能好。

你若能會用這個「忍」字,什麼事情都會好的;你不會用這個「忍」字,那就什麼事情都出毛病。

(四)精進。有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指拜佛、念經、持咒等,用功修行,一時一刻也不懈怠,不睡那麼多覺。心精進,就是念茲在茲,所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把心裏貪心、瞋心、癡心都攆走它;你要精進,而後才能修行、參禪打坐。做和尚不是很容易的,不能天天睡覺,要晝夜精進,真正用功的精進;不 是說盡給人家做功夫,叫人家看我用功修行。有沒有人看見,都要用功修行;修行用功是給自己,不是給人家看的。

(五)禪定。就是要參禪打坐,修禪定的功夫。參禪打坐,必須要用精進來幫助它。你若不精進,今天蓮花,明天又牡丹,盡變;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 像東西,你曬它一天,凍它十天,那有什麼用呢?就是你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都是個「修、休」,一個是修行的「修」,一個卻是休息的「休」;這就不能得到禪 定的功夫。

(六)般若。般若度也是最要緊的,我們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若沒有智慧也就沒有法子修行。愚癡的人修行,往前去用功,怎麼樣用功,也用功不下去;有智慧的 人,他隨時隨地都是用功的,都見到真正的般若。所以說「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他看見什麼,都是智慧。好像果某告訴我,某某人罵他。罵「誰」呢?這豈不是 愚癡?要是有智慧,怎麼會有人罵呢?就算他罵了你,你若是有智慧的,你不接受他的罵,這罵,就回到他自己那裏去了。

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有人罵佛,佛不答他。佛說:「你罵我,我不答你,你罵我的這個,就回去了!好像你仰天而唾,這口吐沫,還落在你自己臉上!」所以不 要說他不會罵你,就是罵你,你若不接受,這個罵就沒有了。罵你時,你聽著當作:「哦!他唱歌給我聽的。」或者當作:「哦!我不懂他罵人的話。他是講日本 話?或者他是講中文?再不就是講法文?」因為他講的話你不懂,什麼事都沒有;這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你若懂了,「他罵我!」究竟「你」又是誰?菩薩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怎麼還有一個「我」呢?出家人要把這個「我」掉到太平洋去,不要這個「我」;沒有「我」,這才可以!

這是第五「修大行」;這是講修六度,又有萬行;萬行,言其行門之多。要是詳細講起來,不止萬行,有八萬四千種的行門,不過限於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分析。

我們現在就講這個「三心」。菩薩要掃三心、非四相;掃,好像地上有塵土,用一個笤掃,把它掃乾淨了。我們人這個三心,也應該把它掃去的;什麼叫三心呢?就 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已經過去了;已經過去,就是沒有「過去」了。現在心,你說這個是現在?現在它不停,這個「現在」又過去了,變成「過 去」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又停留不住;你說「未來心」,未來心還沒有來呢!沒有來,你又到什麼地方去找這未來心呢?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你要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都了不可得了,又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可執著的,就是得到解脫了;你得到解脫了,那就 是真正的自由。

菩薩要行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一)布施。菩薩要存一種布施心。布施,是普遍來施給一切眾生;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二)愛語。菩薩要行愛語;但是,可要是菩薩才可以,不是菩薩,就不可以的。菩薩要說愛語,對一切眾生,都要有一種慈愛的心;為什麼他慈愛呢?菩薩沒有我 相,他看一切眾生,就和他自己是一樣的。不單和他自己是一樣的,他自己也和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不單一樣,還變成一個,沒有彼、此之分;所以他願意救度眾 生,也就是救度他自己。愛語,就是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愛的這種說話。

(三)利行。一切眾生都歡喜利益,你對一切眾生,都要有一點利益;有利益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利益眾生的事情,菩薩都應該去做。

(四)同事。菩薩要化身千萬億,見到什麼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變化這一類的身體,去教化這一類的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要去度鹿,他就變成鹿去教化牠們,這都是同事之一。

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本來不容易做的事情,你去做,這就是菩薩道。難捨能捨,你不容易捨的東西,你要把它捨出來;你愈捨不得的東西和財寶,你若能把它捨 了,那才真是「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不容易忍的事情要忍。這是菩薩修大行的一種菩薩道。難讓能讓,不能讓的事情,你也能讓。我也常常說:「要吃人所不能 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並不是說,人所沒有吃著的東西,我要先吃。也不是說,這個世界最名貴的菜,人人都沒有吃著,我要先吃!不是這樣 子;是人家不歡喜吃的東西,菩薩他可以吃。

我告訴你,我不是個菩薩,可是我也能吃人家所不願意吃的東西。怎麼樣呢?我記得,在十七歲那年冬天的事,我北方有一個道德會,就專門講道德、說仁義的。我 十六歲參加道德會,十七歲就做講習班的主任;講習班的主任,就是做教授,教授一切的學員。我年紀很輕,學生大概有六、七十人,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 男男女女都有。在道德會是講要節約的,就是要省儉,什麼東西都要節省。節約到什麼程度呢?吃馬鈴薯,不是那個甜的,是普通那種的馬鈴薯。吃馬鈴薯的時候, 本來一般人吃馬鈴薯,把皮都剝下不吃的,這個薯皮是不吃的;在道德會,這些人都講道德的,要人家不能吃的都要吃。那麼,我就對每一學員講:「我們每一個人 都要把馬鈴薯的皮吃了,不要吐掉;就是勉強一點,都要把它吃下去。我們不能吃的東西也要吃,表示我們有實行的功夫。」

我這樣講,我自己是把這個皮吃了,但是一般學員呢?有的就像耳邊風,聽也不聽,還是把薯皮吐了──這從口裏嚼完了,有的把它吐到桌子上,有的吐到地下。在 吃飯的時候,大家都不講話,我也不管他,隨他們便;我已經發表「不要吐馬鈴薯的皮」了,一般的學生還是照常吐。那麼吃完飯,我用一個碗,把所有學員吐到桌 上或者地下的馬鈴薯的皮撿到碗裏,我對著一般學員,把它給吃了。

這麼樣一來,這些學生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由此之後,我看這些學生,一個也不敢吐馬鈴薯的皮了。我若不是這樣實行,以身作則,這些個學生就不會受教化了!他 們從口裏吐出來,我再把它用口來吃了,他們都覺得非常慚愧;這就叫「人所不能吃的、能吃,人所不能受的、能受」。什麼是人所受不了呢?這個「氣」!人都受 不了氣。你若是給他受一點氣,他就要發火了。你要是能受氣,有人對你發脾氣,你就把他當做是唱歌唱給你聽的,或者他在講外國話,這樣就沒事了。能受、能 忍、能讓、能捨,這都是修大行的菩薩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第六、經大劫。經多大的大劫?我告訴你!一個劫,就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個劫聚在一起,就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聚在一起,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起 來,就叫一個大劫。經大劫,是經過三個沒有數量這麼多的大劫。你想一想,這是多少數目?經過三個沒有數量的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話,此云無量數。在 這個無量數的大劫,正常的時間,你說這要經過多久?所以做菩薩不是這麼容易的,這要經過很久很久這麼多的大劫。

第七、求大果。菩薩所求的,是一個大果,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

菩薩摩訶薩具足這七種大的意義,所以就叫摩訶薩。

2 明位歎德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在這個法華會上,菩薩摩訶薩有多少呢?有八萬人這麼多;這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完全都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一直向前去走,都不退轉的。這不退轉有三種:

(一)位不退:他是大乘菩薩,不退回到二乘的位子上了。

(二)念不退:菩薩摩訶薩,念茲在茲,只行菩薩道、行六度萬行;念念之中,他只有向前進,而不向後退。菩薩在念念之中,也不會想:「我不行菩薩道了,做一個自了漢,回到二乘去!」不會的。

(三)行不退:他只有向前進,而不向後退。

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陀羅尼是梵語,此云總持。總,總一切法,把一切法都總起來;持,持無量義,佛所說的法有無量義。這些個菩薩得不退轉,又得陀羅尼,就 得這個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又譯為遮持。遮持,就是生善滅惡,把惡遮住,而行善事,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戒」的意思,大同 小異。不過戒所持的戒律,要你自己去守持戒律;但這個陀羅尼,又有的譯為「咒」,就是你誦一種咒,能幫助你斷惡修善,它的咒力是有幫助的。這陀羅尼,有很 多種;這個陀羅尼,是可以得到樂說辯才的陀羅尼。

轉不退轉法輪:菩薩就是要轉法輪教化眾生。什麼叫轉法輪?你看,譬如我們佛堂這兒有幾個字寫得「法輪常轉」,這也就是轉不退法輪。好像我們現在這講經說 法,這是轉法輪;我們現在把經典翻譯成英文,這也就叫轉法輪。轉法輪不是一部份,這是種種的弘法工作;做弘法的工作,都叫轉法輪教化眾生。所以我們佛教 徒,每一個人都應該把轉法輪,看成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我所應盡的責任;我們能做什麼工作,就在佛教裏邊做什麼工作,這都叫轉法輪。好像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 時代,有印刷的機器,把翻譯的英文,用打字機打出來,再把它印出來,給每一個人一份,這都叫轉法輪。轉法輪,也就是流通佛法;流通,就像那個彎彎水似的, 這麼川流不息,永遠都不斷。

我再給你們說一點我在年輕的時候,所做的弘法工作。我最初不會講經,就印經。有人印經,每一部經多少錢,我就出錢來印;印幾百部或幾千部的經,然後慢慢送 給我的朋友、親戚。每一個朋友,到過年、過節,或者他有生日、喜慶的時候,我就給他送一點禮物;我這個禮物沒有旁的,就是佛經。中國人歡喜紅紙,我把佛經 用紅紙包得很美麗,送幾部給他。

我說:「我送給你的,是最重大的禮物,這是救你法身慧命的。因為我和你是朋友,所以我特別把我所最歡喜的佛法送給你!」我誠誠懇懇對他這麼一講,每一個人 一定要看。看一遍,若對佛教發生興趣,他就來找我了,「你這部經在什麼地方有?我還有朋友想要,你可不可以再多送我一點?」這就來了生意了!我就又給他一 部。就這樣子,每逢印佛經,無論誰印,我都參加,多印一點。

所以我在東北,我的財產沒有旁的,就是佛經;我房裏的佛經,恐怕比這佛教講堂的佛經都多。我沒有旁的東西,就是佛經最多;到什麼地方,我的佛經也很多的。 在香港,我印佛經用的錢最多,大約在香港錢一百萬以上;我臨到美國的時候,大約有價值十幾萬的佛經,我統統都送給人了,一個人這麼一大包。本來預備慢慢 送,但是因為要來美國,我也沒有地方放,所以把佛經就都趕快送給人。我最歡喜的,就是印佛經;所以現在能用機器,把所講的講詞印出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弘 法,我很歡喜的。我對「轉不退轉法輪」的工作,是這樣子;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對這種工作努力盡一點心。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我們不但要轉法輪,而且要供養一切的諸佛。無量,就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有多少?供養百千諸佛那麼多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這些個大菩 薩摩訶薩,在無量劫、無量諸佛的地方,培植、種植他德行的根本。怎麼樣去培植?怎麼樣去種植呢?就是供養三寶,轉不退法輪;你能供養三寶,這就是栽培你德 行的根本。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這八萬菩薩摩訶薩,時時刻刻都得到諸佛的稱揚、讚歎:「善男子,你真好呀!你行菩薩道不退轉,你真是不錯啦!」諸佛來讚歎這些個菩薩。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你從來就以慈悲心去教化眾生,修自己的身,善能得到佛的智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你通達最大的智慧。什麼是最大的智慧?佛慧就是最 大的智慧。大智,也就是佛慧;佛慧,也就是大智。你得到佛慧,得到大智,才能達到彼岸,才能得到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名稱普聞:這八萬大菩薩摩訶薩的名字,普通一切眾生,都常常聞、常常見的。無量世界:在所有這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他能度化無數百千萬這麼多的眾生。

3 列名總結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叫什麼名字呢?八萬菩薩的名字,就有八萬這麼多;如果像點名似的,把每一位菩薩的名都點出來,那麼這一部《法華經》就太長了。所以就把其中為首的這幾位菩薩提出來作代表。其名曰:代表的菩薩,都叫什麼名字呢?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梵語,翻譯為妙德,又譯為妙吉。這位菩薩智慧最大,所以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一切菩薩之中,他的智慧最大,資格也最老,所以他 在觀世音菩薩前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是四大菩薩。中國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他的靈感也不可勝數。這一位菩薩,在過去 已經成佛了,名為「龍種上尊王佛」;成佛了之後,他又隱大示小,來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助佛揚化。這一位菩薩,他的神通妙用,都是不可思議的。

中國近代的高僧,有位雲 老和尚,他曾經發願朝拜五台山,就是拜這位菩薩。他從南海普陀山開始,向山西五台山去朝拜,走三步跪下,叩一個頭、走三步跪下,叩一個頭,拜這一位菩薩; 就求這一位菩薩來感應,開他的智慧,令他也得到大智。這個路景,相隔大約不下五、六千哩路;這三步一拜,你說要拜多久才能拜完呢?這時間是很長的。想要詳 細知道這個事情,可以打開虛老的年譜或者畫傳,詳細看一看,便知道了。

最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虛老拜到黃河那地方,正趕上冬天下雪,他在黃河邊上做小生意的草棚子裏頭來避雪。這雪下了就不停,於是虛老連凍帶餓,就幾幾乎要死 了。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討飯的化子,用鍋煲化了的雪水,煮黃米粥給老和尚吃。老和尚吃過黃米粥之後,覺得有精神了,就問這個乞丐:「你貴姓啊?」「我姓 文。」「你叫什麼名字啊?」「我叫文吉。」

這個文吉就問虛老:「你從什麼地方來的?」虛老說:「我從南海來的。」文吉就用手指著這個雪,問虛老說:「你南海有這個嗎?」就問有沒有雪。那麼老和尚 說:「沒有。」「沒有?那你吃什麼?」虛老也答不出。兩個人就這麼結伴,去朝拜五台;這個要飯的不拜,就給虛老拿著行李。

這樣,虛老不揹著東西,沒有負擔了,叩頭走路都方便很多。以前揹著自己的衣單,叩頭很費力的;現在減輕他的負擔了,拜得就比較快了。虛老問文吉:「你是什 麼地方來的?」他說:「我就是五台山來的!所有的和尚都認識我,同我都是好朋友。」

這一路拜,有的時候就在廟上住;廟上的和尚,專門欺負這個要飯的乞丐,又罵虛老說:「你朝山就朝山、拜佛就拜佛,你還叫一個跟班的,你擺什麼架子?」到什 麼地方,都被人罵。虛老被人鬧,這個要飯的更被人鬧,甚至於不准他在廟裏頭住,趕他到廟外邊去,給這個乞丐氣受;但是這個乞丐,就是個能受氣的乞丐。等到 離五台山不太遠了,這個乞丐因為受和尚的氣太多了,所以就告訴虛老說:「前邊有人會接你!有人幫你忙了,我要自己走了!」於是就相別而去。

果然虛老走到前邊沒有好遠,就遇著湖南一個做官的;做官的有車,把他行李放到車上去,他又三步一拜。等拜到五台山,問所有的和尚說:「有一個討飯的化子, 叫文吉,他說你們都認識他的。」問遍五台山的和尚,也沒有人認識他:「我們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討飯的化子。」以後有人就對虛老說:「他叫什麼名字啊?」虛 老說:「他叫文吉。」「哦!這是文殊菩薩嘛!文,就是『文殊菩薩』;吉,『文殊』翻譯成中文,就叫『妙吉』嘛!」這是虛老朝拜文殊菩薩的時候,感應到文殊 菩薩來給他揹衣單,給他揹裌子──裌子,大約就是美國人那種登山背包;中國人用兩根木頭把它微彎彎了,這麼往前一夾,把行李挾起來,就好像那登山背包似 的。

你看,虛老親身朝拜文殊菩薩,和文殊菩薩在一起很久的時間,一直也不認識;以後知道是文殊菩薩了,但是已經看不見。所以這文殊菩薩的妙處,是不可思議!因 為他的妙處,他就變了一個乞丐;如果他變一個大富長者,或者僱個馬車來幫他忙,也可以!但他不這樣做,他隨著虛老來受苦。

這一位菩薩出生的時候,有十種吉祥的事情,來表示這一位菩薩的功德圓滿、智慧第一。十種的吉祥,是什麼?

(一)光明滿室。文殊師利菩薩降生這一天,他家房子裏邊,就放一種光。這種光不是日光、不是月光,也不是星光和燈光;這是表示文殊師利菩薩智慧、般若之光,也就是表示這位菩薩有大智大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二)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在天上有的;甘露可以飽滿,你得到甘露,就不吃飯也不餓了。我們一般人不吃飯就會餓,為什麼?因為沒有甘露來滋 潤。甘露可以得到飽滿,可以得到這種的清淨、清涼;所以惡鬼若得到甘露一灌頂,即刻就消除他的罪業,可以往生了。甘露盈庭,這表示文殊師利菩薩以甘露法來 灌救眾生、救度一切眾生。所謂「甘露門開」,甘露門一開開,惡鬼都進來,都得到飽滿了。

(三)地湧七珍。從地生出來金子、銀子、琉璃、玻瓈、 硨磲、赤珠、瑪瑙,這七種的珍寶。這七種為什麼叫「寶」呢?因為它少有。世界上所少有的,就是寶貝;多了,就不是寶貝。好像土,本來也是很寶貴的,我們人 若沒有土,就不能生存;但是人人都不稀罕它,你抓把土送給人,是沒人要的。說這是最寶貴的東西,我送給你!他一看是土,就會把它掉在地上。為什麼?因為哪 個地方都有。所以本來土是最寶貴的東西,沒有人很稀罕它;因為隨處可以有,所以就不寶貴了。

水,也是最寶貴的東西,我們人若沒有水,就不能生存;不單人,就所有一切,若沒有水,也不能生存的。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 所惡,故幾於道。」這就是說,上等的善,就像水似的。水對一切物質都有利益,但是它也不爭功。好像這花,它不會對花說:「你這朵花呀,幸虧我這個水,你才 長這麼大、開得這麼新鮮!要不是我這個水,你能有今天嗎?你應該對我有一種報答才對!」它沒有這種思想。水在地最窪下的地方住著;誰都不願意在那個地方, 它在那地方住著,是處眾人之所惡。所以水是很合道。

這金、木、水、火、土,對人、對一切眾生,都有益處;但是為什麼人不寶貴它?就因為它太多了。好像木頭也到處都有,所以人也不寶貴它。金子為什麼人寶貴 它?因為它少;少就出貴了,不是隨地都是。若到了極樂世界那「黃金為地」的地方,這土就值錢了!因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土。到極樂世界,你若送給他一 把土,他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從月球拿回來的石頭,那麼寶貴了!一樣的石頭,月球拿回來的,它就是價值連城了。本來我們娑婆世界這一把土不值錢的,你送到 極樂世界去,他說:「喔!這真是稀有的!」因為它少有,所以就出貴了。

這七珍為什麼叫七寶?就因為它少有,不容易得到,所以人人都說這是寶貝。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有無量的寶藏,所以出世的時候,七珍也就隨著他出世,從地裏湧出來。湧出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用也用不了。

(四)神開伏穴。這個神,是藏寶,叫藏主;這種藏主寶,就是管寶藏的神。轉輪聖王有七寶: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藏主寶、主兵臣寶。地 湧七珍,是從地裏湧出來的;而神開伏穴,指這些寶藏,是以前的人埋到地裏頭,忘了拿出來,這時守藏的神把這財寶都打開,就好像有人把地刨開,寶貝也就都可 以得到了!

(五)雞生鳳凰。雞本來是生雞,但是這雞菢出來就不是雞;是什麼?鳳凰。鳳凰是一種很吉祥的鳥,誰若看見鳳凰,一定會得到很幸運的事情。在古來講,孔子 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這個鳳凰也不來了,也沒有河圖洛書出現了;伏羲氏畫卦,有河圖洛書的情形,現在已沒有了!我停止囉!我 不需要再宣揚道德了!我不做什麼了!

(六)豬產龍豚。雞生鳳子,這還不算出奇;本來是龍生龍、鳳生鳳,但是現在他家裏養的豬,生出一條龍了,一隻好像龍似的豬。怎麼像龍似的?這豬身上有鱗,就像龍鱗似的。龍身上都有鱗,他家的豬生出來的小豬也有鱗,這叫豬產龍豚。

(七)馬生麒麟。馬本來都生馬,現在生出隻麒麟。老虎是獸中王,麒麟和獅子,也都是獸類中之王;但是這麒麟,是由馬生出來的。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獸,在中國 唐堯的時候,很多的人都可以看得見鳳凰、麒麟的;以後因為眾生的罪業深重了,所以這一些個吉祥的鳥獸,也都不出現了。孔子在「獲麟解」上說: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
麟兮麟兮吾心憂!

唐堯虞舜的那個時候,麒麟和鳳凰常常到這個世界上來遊,人人都看得見。現在不是唐虞那時候,你來幹什麼呢?你來有什麼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心裏正為你很憂愁的。

這是因為在當時(魯哀公十四年),孔子見到打獵人打著一隻麒麟,他一看,這麒麟他認識。因為孔子出生時,有一隻麒麟來「麟吐玉書」,吐這個字;孔子的母親 就把一條繩栓到這隻麒麟脖子上。等孔子看見打獵的人打著的麒麟,他媽媽繫的繩子,還在這麒麟脖子上繫著;孔子知道這麒麟被獵人給打來,他自己不久也就要圓 寂。所以他很傷歎的,才說這麼幾句話。

(八)牛生白澤。白澤是白色的,白色的這種獸類是很少有的;牠也不像牛,也不像馬,也不像驢,也不像騾子,屬於四不像。牠是馬的樣子,但是長的牛蹄子;角長得像牛角,又是馬的樣子,所以叫白澤。這種的獸類,也是一種祥瑞的獸。

(九)倉變金粟。我頭先問果某,這個金粟有什麼用呢?可以拿來吃嗎?這穀子本來可以做飯來吃,變成了金子,這怎麼吃呀?他就很聰明,說:「這個你若拿一些 去,賣了換錢,就可以買很多米。」我一想,也是這樣子;果然這金粟你拿一些個去賣,就很值錢了嘛!先前我對這種情形還不了解,果某這麼一說,我才豁然大 悟。他問誰有貪心?我說我有。我貪什麼呢?我這個貪心,貪想要大家快點成佛;所以不要把這個徒弟給餓壞了,還希望他快一點成佛呢!哈!這個傻徒弟,傻頭傻 腦的;但傻頭傻腦,還有個不傻勁!

(十)象具六牙。本來象是生兩根牙的,文殊菩薩出世的時候,他家裏養的象生了六牙,你說這是不是很稀奇的事呢?「為什麼象有六根牙呢?」這是個很好的問 題。這六牙就代表六度,大象代表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有這十種的吉祥,這代表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十度波羅蜜」,所以和其他的菩薩不同。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有這十種的吉祥如意的事情;我們要想認識文殊師利菩 薩,要想見一見文殊師利菩薩,就要先記著這十種吉祥的事情。你知道這十種吉祥的事情,見著文殊師利菩薩,你可以說:「您老人家,是我一個老朋友、最知己的 善知識!」為什麼你這樣講?「我知道您出生的時候,這十種的吉祥事情。」你一唸,文殊師利菩薩會很歡喜,「哦!是的!你是我的老朋友,我不否認,因為你知 道我。」這叫知己的朋友。你若不知道他,文殊師利菩薩雖然沒有分別心,但是你對他不認識,他對你也就不會接近;認識他多一點,他和你就近一點。所以我們為 什麼要知道每一個菩薩的這種境界?也就是要每一個菩薩都和我們做朋友、做兄弟。每一個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你們各位將來都是菩薩的善知識,所以自己不要 把自己看輕了!

觀世音菩薩:觀,就是觀察,是能觀之智;世音,就是世間的音聲,是所觀的這種境界。觀世音,就是觀察世間所有的音聲,所以這位菩薩是觀世間一切音聲而得 名。他大約是因為眼睛太多了,所以世界什麼事他都要管。這位菩薩,為什麼他要管世界所有的事情?就因為他大慈悲的緣故,不捨棄一眾生,所以叫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和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大因緣,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因為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他們這種慈悲,深入到一般人的心裏去了,所以人人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

在往昔,他因為修的四十二手眼,所以證得千手千眼的這種的莊嚴法相。觀世音菩薩是不是只有千手千眼呢?不是的。觀世音菩薩有無量手、無量眼。因為他有無量 手,所以能用他無量手把眾生從苦海裏邊拉出來,接引到一個安穩快樂的彼岸上;他用無量眼來看所有的一切眾生。誰若有苦難對於他有緣的眾生,他一定不會不管 這個閒事的,一定會救助這個眾生。

觀世音菩薩看見哪一個眾生有什麼痛苦了,他就解除這個眾生的痛苦;看見那一類的眾生有了災難,他就要解除那一類眾生的災難。所謂「尋聲救苦」,你若有苦 呢,你只要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那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切一切都遂心如意。

得大勢菩薩:這位菩薩是有大勢力的菩薩,他一舉手、一投足,都大地六遍震動,都有「震、吼、擊、動、踴、起」這種的形相、這種的聲音,他的勢力很大,那麼驚天動地的這勢力,所以叫得大勢菩薩。

常精進菩薩:這位菩薩是常常精進的,他是日精進、夜精進,晝夜六時沒有不精進的時候,比任何人都精進,所以他叫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這個不休息菩薩,也是常精進,他什麼時候也不會說:「我疲倦了、休息休息了。」他從不休息,時時刻刻都在精進,身精進、心也精進。不是身精 進、心懶惰了;或者心精進、身懶惰了。這都不叫不休息,就是身心都常精進,晝夜六時恆精進。

寶掌菩薩:寶,就是寶貝,也就是法寶;掌,是手掌。菩薩有以他的行門命名的,有以他的本願命名的。什麼是行門?就是他修行的法門。什麼是本願?就是他在因 地時發的願。有的就用這種的願來取名字,有的就用他這個德行來取名字,有的就用他的本領取名字。

這一位寶掌菩薩,他手掌上有種種的法寶。第一個法寶,如意珠手;他掌上有如意珠,這個如意珠,是遂心如意,無所不至。第二,又有罥索手。第三,有寶缽手。 第四,是寶劍手。第五,是跋折羅手。第六,是寶杵手。第七,就是施無畏手;他這個施無畏手,是對一切都無所畏懼。這位寶掌菩薩在因地時,也就修千手千眼觀 世音菩薩四十二眼。因為他這個掌裏頭,具足一切法寶;這一切法寶,就包括一切的寶,所以這一位菩薩的名字,就叫寶掌菩薩。

藥王菩薩:藥王、藥上兩位菩薩是兄弟,在佛教裏邊有一段因緣。在往昔有位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這一千個兒子,都一齊發願要出家修行,這就是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在這個賢劫出世。

這位轉輪聖王,另外還有個妾妃,又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就發願,要護持他這一千個哥哥的法,護持這千佛;每一位佛出世,他都做護法。小兒子一看,他哥哥發 願做護法,他就發願來供養;他發願他這一千個哥哥成佛的時候,無論哪一位個成佛,他都先來供養佛。不是就供養一次,在這佛住世的時候,他永遠來供養;不是 就供養一個哥哥,他這一千個哥哥都成佛,每一個哥哥他都去供養。

這位佛涅槃之後,到末法的時候,他又發願來救度眾生,用種種藥品來醫治眾生的病。這三災來臨的時候,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瘟疫,是傳染病,有的一生了 傳染病,就會死的。藥王菩薩就發願來救度一切有病的眾生,這是藥王菩薩宿世的因緣。藥王菩薩專門來醫治眾生的病,不但醫治眾生的身病,也醫治眾生的心病; 眾生身心的病都醫治好了,然後才能修行。

勇施菩薩:勇是勇氣,施是布施。你布施,要有勇氣才能行;如果沒有勇氣,你就不會行布施。在六度萬行之中,以六度為主;六度又以布施為第一。所以我們人要是作布施,這就包括六度萬行在裏頭。

布施要有勇氣,要有一種勇猛的心去行布施,這樣你這種功德才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你布施的時候,是以不思議的精神來做,你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譬如我 們想要布施,可是又想起自己:「我這錢如果布施給他人,我自己怎麼辦呢?我衣服如果布施給他人,我自己又穿什麼呢?我房子布施給他人,我自己又住什麼 呢?」這就是沒有勇氣;一想起了自己,就不肯布施了。好像飲食,本來想送給人家吃,又想起來自己了:「我如果把這飲食布施給人,我自己又吃什麼東西呢?」 一想起自己,勇氣就消散了,就沒有勇施的精神。

勇施菩薩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就做的。啊!我看這個人困難,我幫忙他,給他一百塊錢,叫他拿著做點衣服、買點吃的東西。這不加思索,就布施給他;如果一 想,想到自己,那就是沒有勇氣了。勇施菩薩勇於做布施,勇於財施、法施、無畏施;他最勇猛、精進。

寶月菩薩:這位菩薩的名字,叫寶月。為什麼這位菩薩的名字叫寶月。因為月能隨著數來盈滿或虧缺,對月本身而言,是沒有什麼損害,也沒有得到什麼利益。行菩 薩道也是這樣,菩薩隨眾生的機來隱藏或顯現,對自己而言,並沒有增,也沒有減。所以這位菩薩是以寶月為名。

月光菩薩:這位菩薩,以月光為他的名字;月光能除一切晚間一切的黑暗,就好像智慧之光而破愚癡之暗。

滿月菩薩:這位菩薩,功德猶如十五的滿月,那麼樣的圓滿。

寶月、月光和滿月菩薩,名字怎麼來的呢?這三位菩薩,精持戒律,所謂「嚴淨毘尼」。在《楞嚴經》上講:「嚴淨毘尼,宏範三界,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毘尼, 就是戒律。他們嚴持戒律,持得就像一輪寶月那麼光明、那麼樣圓滿;能作為三界大的模範、大的榜樣,在每一個國土,來成就威儀;所以這三位菩薩,一位菩薩叫 寶月菩薩,一位菩薩叫月光菩薩,一位菩薩就叫滿月菩薩。其實,寶月也就是滿月,月光也就是寶月;這三位菩薩,雖然名字不同,行門是一樣的,都是從精持戒律 來的。所以說:「持戒清淨如滿月,身口清淨無暇疵。」你看!持戒清淨,就好像那滿月似的。身口清淨,就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清淨;無暇疵,是一點黑暗的 地方也沒有。所以這三位菩薩,都是從持戒修行而得名。

大力菩薩:這位菩薩的大力,是特別大,好像得大勢菩薩的力量那麼大,所以叫大力菩薩。

無量力菩薩:這大力可是大,但還沒有到無量;這無量力,又超過大力。其實,大力菩薩就是無量力菩薩,無量力菩薩也就是大力菩薩。

越三界菩薩:超越三界的這位菩薩。超越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怎麼超的呢?也就是因為有大力,也就是因為有無量力。

這大力、無量力、越三界三位菩薩,也都是修同一種的行門──修精進波羅蜜行門,他總向前去邁進。為什麼他修精進波羅蜜?你現在由他這個「大力、無量力、越 三界」來證明。這三個名字,都是一樣;大力,也就是無量力,無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若沒有大力,也不會越三界;他若沒有無量力,也不會超出三界。所以, 這大力、無量力、越三界菩薩,修精進行門,精進波羅蜜。為什麼修精進波羅蜜?就因為有大力、有無量力,有超越三界的勇氣,所以常常精進,總向前去邁進。這 是三位菩薩名字的由來。

跋陀婆羅菩薩:跋陀婆羅,有三種翻譯法:

(一)賢守。賢是聖賢,守是保守、守住,這樣看守著。怎麼叫賢守呢?因為這一位菩薩能看守、守住佛的家業。

(二)賢首。賢是聖賢,首是首腦。這位菩薩是作眾賢之首,是眾賢人中的一個首領;在菩薩裏邊,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薩裏邊的大菩薩,為菩薩之首,賢人之首。

(三)賢護。賢是聖賢,護是保護。他是在聖賢裏邊能護持眾生的菩薩。

這位跋陀婆羅菩薩,是用禪定的功夫,修禪定波羅蜜。

彌勒菩薩:又叫阿逸多菩薩。彌勒,翻譯為慈氏。阿逸多,又譯為無能勝,勝是勝利。沒有可以勝得了他的,沒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勝得了他,所以又叫無能勝菩 薩。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這一位菩薩修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忍辱波羅蜜。因為他修慈心三昧,他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一切眾生對他也就生出一 種慈愛的心,來擁護這彌勒菩薩。

這位彌勒菩薩,等釋迦牟尼佛不做娑婆世界的教主了,他就來接替釋迦牟尼佛教主的職位。什麼時候他來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講:「啊!彌勒菩薩來了,彌勒菩薩 出世了!」這簡直是說夢話!釋迦牟尼佛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這個世界(賢劫),現在是減劫,每過一百年,人的身量矮一寸,壽命減去一歲。減到人壽十 歲止,然後那時候再增;也是每一百年,人的身量增高一寸,壽命增多一歲。等到人的壽命增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減到人的壽命到八萬歲時,彌勒菩薩才出世 教化眾生;那時候,也就是「龍華三會」。所以現在這些個外道,不懂佛法,就亂講亂說;這是有一定時間的!拿著佛法來評論,我們現在人的壽命,平均大概六十 至六十五歲之間,那麼等到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那時候,你想一想,還有多長時間?然後再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又有多長的時間?之後,八萬四千歲,再減到八萬歲 上,彌勒菩薩才出現於世。所以現在這些個人盡在說夢話,啊!真正可憐!

寶積菩薩:這位菩薩,積集很多寶貴的東西。他積集了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這個功德,猶如寶貝一樣,積蓄而成,所以他的名字叫寶積菩薩。

導師菩薩:導是引導,師是師父;他作眾生的引導師父,來接引、引導。好像現在有一些個旅行社,帶著人到各處去旅遊,這叫導遊。他就是引導人歸於正路、歸於 佛道。引導什麼樣人呢?引導墮地獄的人。這些個人也不曉得發菩提心,墮地獄了,在那兒受罪受苦,也不知道懺悔;所以導師菩薩就用種種的方便法門去引導他, 令他再發菩提心、修菩提道。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像前邊所說這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有八萬人那麼多。

3 八部眾 分七
1 諸天眾 F2 龍王眾 F3 緊那羅眾 F4 乾闥婆眾
5 阿修羅眾 F6 迦樓羅眾 F7 人眾
今F1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爾時:當爾之時。這個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這一部《法華經》,有八萬菩薩,同時來到法會的時候。在這八萬菩薩,都是一些大菩薩,都是佛的子──佛為法 王,菩薩就是法王之子。所以在《彌陀經》上說:「文殊師利法王子。」在這一部《法華經》,這一些大菩薩,都是法王子。

佛有三子:真子、內子、外子。真子:佛的真子,就是菩薩法王子。內子:一切的比丘和羅漢,都叫佛的內子;是佛的內眷,是佛真正的內子。外子:佛的外子,是 佛的外眷屬,是外邊護持佛的。一切的凡夫眾生等,也都是佛的子,是佛的外子。為什麼?因為凡夫眾生,有的是在佛法的外邊,還沒有來學習佛法;有的雖然學習 佛法,可是他沒有證果,還在凡夫的地位上,沒有到聖賢的地位,所以都叫外子。

佛有這麼三子,這三子,就包括菩薩、羅漢、六道眾生。六凡的眾生和三聖眾生,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的眾生,分出來三種的子。

釋提桓因:釋提桓因是梵語,譯為能作。能作什麼?能作天主。這個「釋提桓因」,就是一般的外道所崇拜的上帝、天主,也就是那個老天爺。在〈楞嚴咒〉裏,有「南無因陀囉耶」;因陀囉耶、因陀囉王,也就是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他做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在中國,一般人所恭敬的上帝、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雖然是在天上做皇帝的一個天人,但是他還在六 凡法界裏,談不到是聖人;所以釋提桓因在佛教裏頭是護法,是護持佛教的。因此這釋提桓因,是在佛的前邊來護教,所以他連一個座位都沒有,只可以站著。那沒 有他的座位,怎麼一般人這樣崇拜他、這樣相信他?怎麼信他是天地真正的主宰呢?這是不是他的意思?是的。他在佛教裏頭,雖然沒有座位,只可以站著在那護持 佛教,僅僅是一個護法;可是他在他所管的範圍內,他就是獨一無二、最高的一個領袖了。我們一般人對他是很崇拜,這個道理有一種比喻。比喻什麼呢?

我們這一個國家,有一些個窮鄉僻壤的鄉下。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還沒有開化,一些個老百姓在山裏邊住著。因為這個村莊有它的範圍,這個範圍和外邊的交通不 通達;所以村裏邊的村長,常常到外邊去和外界接觸,而這國家也承認他是個村長。

可是他對他老百姓怎麼講法呢?因為他這一些個老百姓都沒有到過大城市,都是一些個鄉下人,所以他對這些鄉下人講:「這個世界,我是最大的,任何人都要聽我 的指揮。我就是皇帝、就是總統,我也就是管理這個世界的主人翁。」他這樣一講,這些個老百姓就都相信他說的話,認為他是首腦,他所講的話,當然是對的;一 般人也就不知道,在這個村長的上邊,還有縣長、省長,又有總統或者皇帝。為什麼不知道?就因為在這窮鄉僻壤,在這山谷裏邊,和外界的交通不接觸,這些個山 谷的人,就認為這個村長是世界上最第一了、是最大的,就都崇拜他,相信他講的話。

這個天主也就是這樣子;不明白佛法的人,就等於窮鄉僻壤裏頭的一些個鄉下人,他沒有見過大的場面、沒有見過大的城市,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就認為他那個村長就是最高的領袖了。同樣的,我們凡夫沒有明白佛法之前,也只知道有個上帝、有個天主,不知道在天主的上邊,還仍然有佛、有菩薩。為什 麼不知道?就因為這個天主,不希望教他所統領的人知道還有誰比他大;也就好像那個村長,他不教他村莊的人和外邊接觸,一樣的道理。如果村莊的人和外邊一接 觸了,那麼誰都知道他只是個小小的村長,就不會再那麼樣相信他。釋提桓因也就是這樣子!

這釋提桓因怎麼樣來的呢?他前生的因緣,在很久很久以前,迦葉佛那個時候,他是一個女人,不單做女人,還是一個窮女人;不單是個窮女人,而且還是一個要飯 的女人。她因為看見迦葉佛佛像的金脫落,於是就聯合起來三十二個人,共同重修廟宇,又給佛重塑金身,完成這種殊勝的功德。那麼三十三個人命終後,就都感現 做天主:發起的這個窮女人,就做了忉利天的天主;其餘三十二個女人,就在東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這三十二天做天主。

這個天,多少天呢?這個天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數不過來那麼多;不過這一個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上;四王天,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釋提桓因與其眷屬:和 他的眷屬;眷屬,就是和他同類的,他的一家人。有多少呢?有二萬天子俱:有兩萬這麼多的天子,同時到這法華會上來。不僅僅就是釋提桓因,他的眷屬,有二萬 人。

復有明月天子:又有一個天子,他的名字,是明月天子。

普香天子:這位天子歡喜香,所以身上總放一股香,普薰法界。普香天子歡喜聞香,因為知道一切眾生也都歡喜香,於是就放出一種普香。如果不是這位天子放出 香,我們這個世間,就臭不可聞了;因為他放香氣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把臭氣都驅除避開了。

寶光天子:這位天子,他歡喜寶貝,所以身上就有一股寶光。寶光天子知道一切眾生都有貪心,都貪寶貴的東西,所以他就放出一種寶光,來滿眾生的希望;希望滿了,然後發菩提心。

這兩位天子,不是他自己歡喜聞香,而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歡喜聞香,所以他就放出香來;不是他自己歡喜寶貴的東西,因為一切眾生都歡喜寶貴的東西,所以放寶光 出來。這都是表露這個世間有不可思議的境界,而令眾生發無上的菩提心。香是持戒清淨,寶乃無相布施。

四大天王:四天,就是東天、南天、北天、西天。這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的半山,東天王在須彌山的東邊,南天王在須彌山的南邊,西天王在須彌山的西邊,北天王 在須彌山的北邊。東方的天王,就叫持國天王;南方的天王,叫增長天王;西方的天王,叫多聞天王;北方的天王,叫廣目天王。這四大天王保護這個世界,所以叫 護世四王;我們現在這個眾生,都是在這四大天王保護之下。

與其眷屬,萬天子俱:和他這同類的眷屬,有一萬多個的天子,都一起來到這講《妙法蓮華經》這個法會。

自在天子:這個天子非常自在,他住在化樂天上。化樂天的快樂,是由自己變化而產生的;他也可以把其他天上的快樂,變化到他自己這個天來享受,所以叫化樂。

大自在天子:這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子;他這種自在,不是在他本天所有的,而是由其他的天,他給化現出來;其他天上的快樂,他也可以把它變化到他自己這個天來。

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和他這同類的眷屬,有三萬這麼多,比以前的天子都多;以前釋提桓因只有兩萬天子,他這有三萬,多了一萬。

娑婆世界: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有的時候又作「娑訶」;英文翻譯說 Saha World,就是這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個什麼世界?是個甜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最甜的。說:「法師啊!我聽你講這麼久,也沒有講錯過經,這一回可真講錯 了!我看翻譯,娑婆是苦的,你怎麼現在講是甜的呢?」那你知道它是苦的,就不要留戀囉!為什麼你還捨不了這個世界?我為什麼說它是甜的呢?就因為我看你捨 不了這個世界;你捨不得,當然是甜的了!若是苦的,你早就捨了嘛!說:「法師你這樣講,我也沒有什麼話講!」你沒有話講,我又有話講了。有什麼話講呢?這 個世界也不是苦的、也不是甜的,是一個沒有味道的世界;什麼味道都沒有,可是麻煩很多。什麼麻煩?是很痛苦的麻煩。

所以這「娑婆」,就譯為堪忍,堪能忍受;堪能忍受外邊一切苦的環境。這苦的環境,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是什麼?

(一)苦苦:就是貧窮的困苦;既沒有飯吃,又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你說這苦不苦?這是苦中之苦。

(二)壞苦:是有飯吃,有房子住,也有衣服穿;不單有房子住,而且還住的高樓大廈,最漂亮的房子;不單有衣服穿,而且也穿的最好、最時髦、最美麗的衣服; 不單有飯吃,而且所吃的都是珍饈佳餚,山珍海味,這個世界人人所沒有吃到的,他都吃得到。你說怎麼樣啊?好景不常,忽然間,或者著了火了,或者被賊給打劫 了,或者受什麼意外的損傷⋯⋯等;雖然有這樣的富貴快樂,可是都被破壞了,這是壞苦。

(三)行苦:既沒有貧窮的困苦,又沒有富貴的壞苦,那麼這可以說是沒有苦了?不是的,還是一樣有苦。什麼苦呢?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病,由病而死; 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就好像那水裏的波浪似的,後浪跟著前浪跑,前浪沒有了,後浪又生出來,這麼樣隨波逐流,生生滅滅,無有止境──這一生,由小到老,總 也不停,念念遷流,這是行苦。

八苦,是: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你最愛這個人,不願意離開他;但環境逼迫你不得不離開,你說這痛苦不痛苦?和最愛的人要分手,這是最苦的了。

(六)怨憎會苦:你最討厭這個人,「哼!我最討厭這個人,我離開他,我不和他在一起!」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又遇到另外一個和他一樣的人,也是令你那麼 討厭的,這叫怨憎會苦。你怨這種人,到其他的場合,你以為就沒事了,結果又遇到一個和他一樣的,這是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求的,想要希望的東西,求不到手,你說苦不苦?

(八)五陰熾盛苦:這苦更厲害!跟著你寸步不離,在你的身裏邊,行住坐臥都同你在一起。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說五陰就好像火似的,燒得很旺的,這也是苦。

這麼多苦,堪能忍受;啊!真難為你怎麼能忍受來著?這個意思,就是本來不可以忍受的,竟然能忍受了;在這麼苦的境界上,你能處之泰然,你還能忍受,還捨不得這個世界。你拿著這個世界,當個什麼呢?

我怎麼說是個甜的世界?這一般人拿這個世界,都當蘋果了!蘋果很甜,他以為這個世界總是甜的;其實吃過的,就覺得這個世界是苦了,像黃連那麼苦──比黃連 更苦!那麼知道這個世界的苦,你能忍受,這是不容易的。你修道,若能吃得了這麼多的苦,那一定成佛的。

以前在東北,我有一個徒弟果舜,他說:「我去給日本人做勞工,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晚間睡也睡不夠。人若能用做勞工所受苦的一半去修道,就一定會成佛 的。」所以他由出家之後,一天只吃一餐,不多吃;白天晚間他都是坐單的,不躺著睡覺。日中一食,常坐不臥,行頭陀行。在我所有的弟子中,他是頭陀行第一。

以後他因為不願意在這個娑婆世界上,他就用一把火把自己燒了。燒完之後,他這個身體還是在那兒坐著;等有人去看,用手這麼一摸,他的身體就變成灰了。燒完 了還坐著,這就見著他有一種定力;如果沒有入定的功夫,用火一燒,一定會跳起來。我們普通人,你用一個火柴向他身上一燒,這個人一定蹦起來。所以無論哪一 個人,他若說他有定力,入了定,你可以試驗試驗他;你就點著火,燒一燒他看。他若不跳起來,那真有定力了;甚至於燒完,化成灰了,還是在那兒坐著,那是真 正定力!沒有這樣的定力,那不要自誇自己有定力。我所以不敢說我自己有定力,也就因為這個緣故;如果說自己有定力,那要試驗試驗,要考驗一下!

「娑婆世界」,世,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時間性的;界,分開一種界線,這是空間性的。主梵天王:主,就是做主;梵,是大梵天王,他就住在大梵天 上。尸棄大梵:尸棄是梵語,譯為多髻,他的頭上很多個髻。光明大梵:又有一個天子,叫光明大梵。等:就是其他的梵天子。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和他的眷 屬,有一萬二千天子這麼多,都來到法華會上。

2 龍王眾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八龍王:龍,在以前有很多龍,人人都可以見到;到現在,龍不出現了。為什麼?因為人太多,把龍給嚇住了,嚇得不敢出來。龍是屬於畜類,這種畜生,與一般 的畜生不同,牠有神通。什麼神通呢?他可以大,又可以小,可以令人看見,也可以令人看不見,有這種神通的變化。牠怎麼做的龍呢?你不要小看牠;不要以為牠 是個畜生,就看不起牠。

龍的前生,是個修道人,修道的時候,他「乘急戒緩」,所以就墮落為龍身。乘,就是大乘的佛法;戒,就是戒律。他修道是很急的,可是不守戒律;不守戒律,就 是慾念沒有斷,尤其是婬欲的念還沒能斷。因為這種慾念沒有斷,雖然他修道很用功,研究大乘的佛法也很盡心,可是就因為不守戒律,認為這個戒律不重要、很緩 慢的,所以他就墮落龍身。因為他不守戒律,所以墮入龍身;因為他修大乘的佛道很精進勇猛,所以就有神通;有神通是有神通,可是變成畜類。

有「戒急乘緩」的,守戒律守得很嚴,可是對於大乘的佛法不精進;這種修道的人,來生也可以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呢?做很富貴的人,但不太聰明;雖然很富貴, 可是愚癡。因為他修持戒律很嚴謹的,所以就做一個富貴人;因為他不讀誦大乘經典,不研究佛法,所以他就沒有智慧,就多少有些愚癡──不會十分愚癡,但是就 不太聰明。

有「乘戒俱急」的,對大乘佛法,急急的向前去修行;守戒律也守得好,研究佛法也非常盡心。這種修道人,或者可以證果;就不能證果,也可以生到天上去享天福。

有「乘戒俱緩」的,他也不修大乘的佛法,也不持戒律,一天到晚非常懶惰。沒有出家的人,不研究佛學、不行持佛法,這是懶惰;出家的人,他也不去研究佛法, 也非常懶惰;早晨睡覺,一睡睡到十點鐘才起身,晚間也早早就休息了。他說:「日高三竿身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閒。」一竿子,大約有十幾丈那麼高,三竿子,就 有三十幾丈那麼高;太陽高上三竿,言其太陽出來有三十幾丈高了,但這個和尚還在床上睡覺未起身呢!算起來那些求名求利的人,還不如我這麼清閒,什麼也不 幹,懶懶的比較好。

「乘戒俱緩」,這叫懶惰,他也不守戒律,也不研究佛法;雖然名義上是出家了,實際上他不修行、不用功。或者歡喜躲懶偷安,無論有什麼工作,他就往後遯,不 去做;或者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他先偷著吃一點。好吃懶做,將來就會墮地獄的了!會跑到地獄裏去,一天到晚都叫你吃燒紅的熱鐵丸子。你歡喜吃,一天到晚給你 那個東西吃。你歡喜不做,什麼也不願意研究;到那個地方,不要你做什麼,就是叫你受罪。或者用油把你炸一炸,或者放到那個刀山上、劍樹上、油鍋裏,叫你嚐 遍那個滋味。為什麼叫你嚐遍那個滋味?就因為你懶惰。看你還懶不懶?

在這個法華會上,有八個龍王,其餘的小龍還很多。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我在東北那個果舜,前面不是講他把自己燒了?這個果舜是乘戒俱急的,他既守戒律,又修大乘佛法。他造了一個茅蓬,就是用茅草搭的房 子;這房子不太大。建好房子,請我去為它開光,也就是開幕。我帶著幾個徒弟去,一個叫果能,一個叫果志,一個叫果佐,去給開光,那天晚間就在他這個茅蓬住 下了。

住宿的這一天,就來了十條龍,要求皈依三寶。當時天氣正非常的旱,一直都沒有雨下;我就問這十條龍:「龍是管下雨的,為什麼你現在不下雨呢?你又要來皈 依?」龍說:「這下雨,是要由帝釋天吩咐的。」帝釋天,就是釋提桓因,說要有他的命令,才可以下雨;如果沒有他的命令,牠們是不敢隨便下雨的。當時我就對 這些龍講:「你應該到釋提桓因那兒去,替我來請求;我要求在我這方圓四十里地以內來下雨。如果明天你能請准玉帝下雨,後天我就給你打皈依,收你做佛門的弟 子。」我這樣對牠們講,果然第二天就下雨;這雨,果然也就是在我所住的那地方方圓四十里地以內,有雨下,四十里地以外,就沒有雨。所以在第三天,我就給這 十條龍都說了皈依;皈依之後,龍也都去修行了。

講起這話,就好像是神話似的;實際上這一點也不是神話,這是我親身的經驗。在當時這十條龍要求皈依,在沒有皈依以前,牠們就下雨;所以我把果舜造的茅蓬命 名為「龍雨茅蓬」。這些龍,你雖然是看不見,但是有龍的存在。龍,牠可以變化無窮,有一種神通;我給這十條龍起的法名叫什麼呢?叫「急修」,你們要快快 修。

現在在法華會上,有八龍王,其餘的小龍還很多。八個龍王,每一個龍王,都有名字的。

難陀龍王:難陀是梵語,譯為歡喜,乃是護法龍神之上首。

跋難陀龍王:跋難陀是梵語,譯為善歡喜。這位跋難陀龍王與難陀龍王,是兩兄弟,以前很不守規矩的,因為遇到摩訶目犍連尊者,把他們給降伏了,以後他們就作佛教的護法;所以現在也趕來法華會上聽經。

這是歡喜和善歡喜兄弟,擁護摩羯提國風調雨順,風雨及時,令五穀都豐收;這兩位龍王,對人很有益處的。

娑伽羅龍王:娑伽羅是梵語,譯為鹹海,牠就是住在鹹海裏的海龍王,又稱娑竭羅龍王。

和修吉龍王:和修吉是梵語,譯為多頭。這龍王牠有很多頭,一個龍身子,甚至於有的生九個頭,有的生十二個頭,又有生十五個頭的,又有的生三個頭、七個頭,這叫多頭。

德叉迦龍王:德叉迦是梵語,譯為現毒。這位龍王,牠有一股毒氣,能現出來很多的毒氣,人要是受牠這個毒氣,就會死的。

阿那婆達多龍王:阿那婆達多是梵語,譯為無熱惱,這位龍王沒有熱的煩惱。

摩那斯龍王:摩那斯是梵語,譯為大身;因為牠這個身體很大的,所以叫大身龍王。

優缽羅龍王:優缽羅是梵語,譯為青蓮華;所以這龍王叫青蓮華龍王。

等:就不僅僅這八龍王,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每一個龍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又帶著很多龍子龍孫這些小龍,都趕到法華會上來聽佛講經。

3 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緊那羅王:不單有龍,又有緊那羅,也是天龍八部之一。緊那羅是梵語,譯為疑神。怎麼叫疑神?因為他的形貌好像人似的,但是頭上生了一個犄角,所以就稱為疑神或疑人。他是玉帝的法樂神,常常為釋提桓因奏法樂。有四緊那羅王:

法緊那羅王:法,他有種種的方法來奏樂。

妙法緊那羅王:他不單有法,而且還非常之妙;奏的音樂,是美而中聽的,人人都歡喜聽。他不但令人歡喜學習佛法,而且演奏出來的音樂,表現出很微妙的法音。

大法緊那羅王:他所演奏的音樂,所說的佛法,都非常之大──法也大,聲音也大。

持法緊那羅王:還有一個疑神,他奏出音樂,不但令人很歡喜聽,而且還令人都生起一種歡喜修行的心,歡喜依法修行、受持。

這四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就是每一個;與,就是「同」;若干,就是很多的數目。有多少?有的或者帶著一百個,有的帶著一千個,或者帶著一萬個眷屬,一起來到這個地方。

4 乾闥婆眾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乾闥婆王:乾闥婆是梵語,譯為嗅香。這種神,專門歡喜聞香,以香為食。他是玉帝的俗樂神,常常為釋提桓因奏輕鬆的音樂。當玉帝想要他去奏樂時,就點上 牛頭栴檀香;他一聞到這香味,就來了;奏的音樂,非常之好。有人一聽說緊那羅和乾闥婆都是奏音樂的,也就執著到這個音樂上;說:「在佛教裏頭,緊那羅和乾 闥婆都是奏音樂的。」於是也就學起音樂來。你要知道,這音樂是給玉帝演奏的,並不是在佛教裏頭。他們皈依佛之後,做佛教的護法,這叫天龍八部鬼神;有的是 鬼、有的是神,來做佛教的護法,不是說一定要你學音樂去。有四個乾闥婆王:

樂乾闥婆王:他奏的音樂,非常好聽。

樂音乾闥婆王:他奏的音樂,比樂乾闥婆王更好。

美乾闥婆王:有一個乾闥婆就叫「美」。美,是美好;就是他奏的樂,不單好聽,而且又美妙。

美音乾闥婆王:他能奏出優美的音樂,最微妙,最悅耳。

這四個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也同牠的眷屬,就是那些小乾闥婆,來到這個法華會上,聽佛說法。我們不要學某一個唱歌的,像個小鳥似的,一見人,就 要唱個歌給人聽。不要學那種的態度。並且那種人,對我總還想辯證,辯證什麼呢?說:「八萬四千種法門,這也是其中之一。」他說奏音樂也是一種法門,不知道 慚愧!自己著住到音樂上了,還想叫其他人著住到音樂上。這真是可憐!

5 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阿修羅王:有四種阿修羅王。阿修羅是梵語,譯為無酒,他沒有酒飲。又譯為無端正,男的阿修羅相貌生得非常醜陋,可是女的相貌生得非常美麗。怎麼他叫無酒呢?因為他在天上有一種天福,沒有天權。

天上有阿修羅,人間也有阿修羅,餓鬼、畜生裏,都有阿修羅。這個阿修羅,他的性質,專門好勇鬥狠;好勇,就歡喜打仗,一定要把別人戰敗,鬥爭堅固,非常的 好鬥。阿修羅也有一黨,他這一黨非常的厲害,在天上常常和天兵、天將作戰,常常鬥爭的。

這阿修羅王他有個女兒,她和玉帝結婚了;為什麼玉帝和阿修羅王的女兒結婚呢?因為玉帝還是有個身體,所以有這種欲念;因為有這種的欲念,所以這個婬欲心就 不斷,也歡喜美麗的女人。有一天,玉帝看見阿修羅王的女兒長得是最美麗了,他就歡喜她,就向阿修羅王提親;阿修羅王當時一想玉帝勢力也很大的,於是就答應 女兒嫁給玉帝。

結婚之後,因為玉帝歡喜聽仙人說法,所以每天都到這位神仙那兒去聽法。可是這阿修羅女就生出一種懷疑心,什麼懷疑心呢?哦!你天天都到外邊去,很晚才回來,大約是和其他的女人去胡混了!就問玉帝:

「你天天到什麼地方去?是不是你另外有什麼不守規矩的行為?」玉帝說:「不是!我到一個神仙那兒去聽經,所以回來很晚。妳不要多心!」

阿修羅女不相信他去聽經,懷疑他一定是不守規矩了。阿修羅女也有一種神通,有隱身術;她雖然在這兒,但一切的凡夫肉眼看不見她,就是玉帝那個天眼,也看不 見的。於是有一天,玉帝又坐著車要去聽經,她隱身就跟在車裏邊;去到聽經的地方,玉帝一下車,她也跟著下車。玉帝就問她:「妳幹什麼來的?」「那你幹什麼 來的?」「我來聽經!」「我也來聽經!」因為玉帝還是凡夫,不是一個證果的聖人,所以他還會有煩惱;他拿著荷花的莖,就打阿修羅女。阿修羅女一被打,發了 脾氣就回去告訴父親。

在玉帝和阿修羅女結婚的時候,玉帝第一次請阿修羅王來赴宴;玉帝為表示恭敬岳父,於是把天兵天將都排列到兩邊,來歡迎他。但是阿修羅王多疑,懷疑怎麼樣 呢?他想:「哦!你向我來示威呀?我還沒有看見過你這個天兵天將?」心裏就對他這個女婿很不滿意。再加上這一次,他的女兒回來對他說:「玉帝現在特別不守 規矩,天天出去找另外的女人;我和他一講,他還打我!」阿修羅王聽自己女兒這樣一講,就大發脾氣:「好!玉帝!我現在要和你鬥爭到底!」於是就發動他的阿 修羅兵眾,去和玉帝作戰。

玉帝的天兵天將和阿修羅兵眾一作戰,很奇怪!打一仗就敗一仗;玉帝也沒有辦法可以戰勝阿修羅,就去求佛來幫忙。佛教他:「你回去,教你的天兵天將都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你就可以勝了!」

啊!回去一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阿修羅軍果然打一仗就敗一仗;敗得沒有地方逃,就逃到蓮花蓬裏那個空的地方去。

為什麼阿修羅受不了這「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裏值得研究。沒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以前,屢戰屢勝;天兵天將唸誦佛所教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後,阿 修羅就屢戰屢敗。為什麼?因為天兵天將和阿修羅,都是差不多的思想,互相都沒有智慧,所以作戰就是胡打亂鬧的;等到一唸這「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天兵天將 都具了大智慧。阿修羅都是沒有智慧,很多愚癡的;沒有智慧的和有智慧的人來作戰,那一定就失敗了。因此有智慧的人和愚癡的人一作戰,始終這個愚癡的是要失 敗──那麼這個阿修羅和天兵天將,也是這樣的道理。

阿修羅最歡喜鬥爭,我們現在可以來比較一下,我們世界上的人,哪一個人歡喜鬥爭,哪一個人就是阿修羅。不一定是天上的阿修羅才好戰,人間好作戰的,都是阿修羅來化身的;他因為在天上願意作戰,到人間,他還是歡喜作戰。

有四種阿修羅王,第一個,就是婆稚阿修羅王:婆稚是梵語,譯為被縛。被縛,就是被這個天兵天將所綁上。或譯為最勝,能勝一切情欲境故。

佉羅騫馱阿修羅王:佉羅騫馱是梵語,翻譯為廣肩胛;肩胛,就是人的肩膀。言其這位阿修羅王的肩膀非常寬大,很有力量,能夠肩荷法故。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方才講的阿修羅王,就是這位毘摩質多羅;他相貌長得最醜,他的女兒卻生得最美麗。他和玉帝作戰之後,戰敗就藏起來,藏到蓮花那個蓮蓬裏頭。毘摩質多羅是梵語,譯為海水波音,海水那種水波的聲音。

羅睺阿修羅王:羅睺是梵語,譯為障持。障是業障,持是執持。言其他能以手來執持日月,可以用手把日月光明都遮蓋住了,所以這位阿修羅王就叫障持。他又可以 遮障煩惱,也可以說他被煩惱所遮障了。他可以遮障煩惱,就是沒有煩惱,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他被煩惱所障住了,所以一天到晚發脾氣、要鬥爭。這意 思很多。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每一個阿修羅王,和很多他的眷屬都一起來法華會上聽聞佛法。

6 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迦樓羅王:迦樓羅是梵語,翻譯為大鵬金翅鳥。你們還記得那個 Peng bird(鵬鳥)嗎?就是牠!這種大鵬金翅鳥,不一定都是卵生的;牠從什麼生的呢?牠或者從胎生、或者化生。牠的身體非常之大,翅膀一展開,就有三百由旬 那麼大的地方;每一由旬有八十里,三百由旬有多少里?牠翅膀這麼一搧,就可以把海水統統搧乾了。海水搧乾了,露出海底來;龍住到海底下,牠就像吃麵似的, 一條一條地把龍都給吃了。你看見雞、小鳥都吃蟲子?蟲子,就屬於龍的種類;凡是蟲類的王,都是龍。小鳥吃小蟲,牠這個大鳥就吃大蟲──吃這個龍;龍也是 蟲,不過牠大。牠把龍給吃得都要絕種了。你看!現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看見龍,為什麼?就是被大鵬金翅鳥給吃得幾乎要斷種了!

龍沒有了,大鵬金翅鳥也會餓死。現在我們看不見大鵬金翅鳥,這是因為沒有龍,牠沒有飯吃了,所以牠也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人在世間,若沒有飯吃,也不能生 存。那麼,大鵬金翅鳥要吃龍,龍王就到佛那兒求救:「我們現在龍的種類就要滅絕了!就因為有這個大鵬金翅鳥啊!我們實在抵抗不了。牠這種的神力,可以把海 給搧乾了,好找我們龍子龍孫來吃,現在吃得我們龍種都要斷了!請佛慈悲,幫幫忙!」

釋迦牟尼佛就把他舊的袈裟給牠,說:「你把這個袈裟拿回去,每一條龍分一條線。你有我搭的袈裟這條線,大鵬金翅鳥就找不著你、看不見你了!」這龍回去,就 照這方法去做。果然,大鵬金翅鳥再搧這海水,就搧乾了,也沒有龍吃了。牠知道這是佛幫著龍,來不令牠吃龍;於是牠也就找佛,和佛來鬥法。牠就問佛:「你幫 這一些龍,不給我東西吃,現在要餓死我了,怎麼辦呢?」

釋迦牟尼佛說:「不會餓死你的,你不要吃龍了!以後每天中午,我所有的弟子,在吃飯的時候,送一點東西給你吃!」所以我們中午送供的時候,就唸:「大鵬金 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叉鬼子母,甘露悉供養。」這就是給大鵬金翅鳥送東西吃的。由此之後,這大鵬金翅鳥皈依三寶了,也不吃龍了;可是龍已經被牠吃得剩沒有 幾條,或者就剩四、五條,每一個海,就只有一條龍;現在我們也看不見這個龍了!

大鵬金翅鳥雖然有這麼大的身體,但是牠也有一種神通,能大能小,和龍差不多的。你想,龍都可以變化,但卻是大鵬金翅鳥的一種飲食;牠吃的龍,都可以變化、 都有神通,當然牠自己本身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議了。你不要以為龍有神通,大鵬金翅鳥神通更大!

大威德迦樓羅王:這位迦樓羅王,他的名字叫大威德;牠飛到虛空裏,能遮天蓋地,那種威風、那種威勢,可大得很!

大身迦樓羅王:本來迦樓羅的身已經就夠大了,這位迦樓羅王還特別大,比其他的迦樓羅王的身體更大!牠居住在金剛山大樹之上,兩翅展開長達三百三十六由旬。

大滿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還沒有大滿,這個迦樓羅王可厲害囉!牠身體只要往大海中一蹲,海就滿了,海水就都給擠瀉出去到其他的地方;並且牠這翅膀這麼一搧,能把海水搧開,入海吃龍,大滿其意。

如意迦樓羅王:這個迦樓羅王的頸上有一粒如意寶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牠想吃龍,龍自己就會跑到牠的嘴裏;都不要用翅膀去搧 那海水,才有龍吃。就這麼想要吃,龍自己就往牠口裏鑽;牠大約是說:「你來啦、來啦!給我吃囉!」這個龍也很聽牠話,就給牠吃了!

各與百千眷屬俱:每一位迦樓羅王,也都同牠很多很多的眷屬,一起來到法華會上聽法。

7 人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韋提希是梵語,翻譯為思惟;心裏思惟他的兒子阿闍世王。阿闍世是梵語,翻譯為未生怨。怨,是怨恨;未生怨,就是沒有生出來,他就有一種 不吉祥的事情。他又有一個名字,叫「無指」,就沒有手指頭。怎麼沒有手指頭呢?他出生的時候,因為相師預言這太子將來會弒父,他父親頻婆娑羅王就驚怖萬 分、很討厭他,所以從樓上想把他丟棄,不要了,他僅斷損一個小手指頭而沒有死。

這阿闍世王,什麼事情都做過了,「弒父」,殺他父親;「弒母」,殺他母親;「弒阿羅漢」,證果的阿羅漢,他也給殺了;「出佛身血」,他用一塊石頭往下一 撇,撇到佛的腳上,把佛的腳給砸破流血,這是出佛身血。啊!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他這五逆的罪都造了!在《十六觀經》,就說了這個 因緣。

阿闍世王之所以這麼大逆不道,就因為他做太子的時候,就和提婆達多做朋友;提婆達多和佛是堂兄弟,但是他專門破壞佛、專門譭謗佛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古 古怪怪的。他知道這阿闍世將來是要做皇帝的,於是就和他結黨,叫他把他父親殺了、把他母親也殺了;等阿闍世做皇帝時,就叫這皇帝把佛也殺了,提婆達多好來 做新佛;兩個人預備新佛、新王共治天下。你看!佛那麼大的威德,他一個堂兄弟來反對他,專門破壞他。

阿闍世聽提婆達多的挑唆,就是這種的挑撥離間,於是把他自己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捉起來,圈到監獄裏。監獄有七重牆,得要經過七道門,才能見著他,這可以說是 比銅牆鐵壁都堅固。阿闍世把他父親囚到這地方,也不給飯吃、也不給水喝,就活活的要餓死他,也不准任何人去見他父親。他是一個太子,把他父親給捉起來了, 那麼他就做皇帝了;他下命令,任何人也不准去見他父親。

韋提希對她丈夫很敬愛的,於是就偷偷進去探監,看她丈夫。古來的女人頭上都戴一些個瓔珞,這瓔珞中間是空的;她把葡萄汁,放到瓔珞這空的地方,頭上戴著瓔珞寶珠,偷偷的這麼送葡萄漿給她丈夫去喝。

你說,生這麼一個兒子,要把爸爸餓死!韋提希給頻婆娑羅王送葡萄漿,兩個人在監獄裏就哭起來;對自己所遭所遇,非常難過,向耆闍崛山遙拜釋迦牟尼佛:「佛 啊!您是大覺之人,具一切智,您一定知道我現在所遭遇的這種痛苦,應該來救一救我啦!」這麼一遙拜佛,佛就知道了;於是就派大目犍連去給韋提希和頻婆娑羅 王說法。

由於韋提希偷偷送葡萄漿給頻婆娑羅王去喝,後來就被阿闍世王知道。阿闍世王非常生氣,要把他母親也殺了,因為耆婆的勸諫,所以韋提希雖然沒有被殺,但也被 圈到監獄裏。在監獄裏,韋提希對自己所遭所遇,非常難過,就遙拜釋迦牟尼佛。

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現。韋提希禮拜完,一舉頭,就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在百寶蓮華上,目連尊者侍左,阿難尊者在右。

韋提希見佛世尊,舉身投地,號泣向佛說:「世尊!這個世界太苦了!我不願意在這世界再做人!我願意到一個好的世界,不受這麼多的痛苦。我宿世到底造了什麼 罪,怎麼會生了這麼一個兒子,要把自己的父母殺掉,這個世界有什麼好呢?就請佛給我指示一條明路,往生到其他的世界。」

所以佛就說《十六觀經》,教她怎樣修行用功。這《十六觀經》,有十六種的觀法,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韋提希就依照這個法修行,果然以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這個阿闍世王,既然殺父又殺母、又破和合僧、又殺阿羅漢、又出佛身血,這五逆的罪,根本就是不通懺悔的,沒有法子可以挽救得了的;但是因為以後他知道是錯 了,在佛前痛哭流涕,深深懺悔,改過自新,佛也就赦他無罪了!阿闍世王是最兇惡的一個人,但是他都能改過遷善;所以在法華會上,他也就參加這個法會。現在 在這個地方,他又和若干百千眷屬俱:和他所有眷屬,他的大臣、老百姓,都來聽經。

2 總結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前邊所說的的四眾、天龍八部、一切人等,每一個都向佛頂禮;頂禮完畢之後,退坐一邊,到他自己應該坐的地方。

2 別序˙別說跡本二門 分五
1 眾集序 C2 現瑞序 C3 疑念序 C4 發問序 C5 答問序
今C1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是當爾之時。世尊:就是佛。四眾:是四眾弟子。這四眾,有兩個講法,可以說是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這四眾;又可以說是發起眾、當機眾、結緣眾、影響眾這四眾。

比丘,是男出家人;比丘尼,是女出家人,這是出家二眾。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佈魔、破惡;比丘尼,也是有這三個意思。所以比丘 眾、比丘尼眾,這是佛的內眷屬,是出家二眾,也是行法眾,是要修行的。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這是在家二眾。所以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合起 來,這叫四眾弟子。優婆塞、優婆夷,都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他接近這個寺院,接近三寶,可以事奉三寶,這叫外邊的二眾,是護法。

發起眾──他知道佛的意思,看機緣已經成熟了,來發起請問佛這個道理;他有智慧,又有權謀。權謀,就是有權巧方便這種的智慧。有智慧,他就可以見機,可以明白現在到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於是他就發起,請佛說法。

當機眾──所謂「當機」,就是佛就對著他說這種法。好像《金剛經》的當機眾,就是須菩提;《彌陀經》的當機眾,就是舍利弗,及這一切的大阿羅漢和大菩薩。《楞嚴經》的當機眾,就是阿難和二十五聖。

其他的經典,也都是這樣子,這是佛對著他們說法。

影響眾──他本來以前都明白佛法了,並且已經聽過很多佛說法了,他就聽不聽,都可以了;可是他還要特地來擁護法會,做影響眾。這麼一來,其他人一看: 「哦!這些個大菩薩,都來聽經了!」於是也都歡喜聽經。如果沒有這些大菩薩來聽經,他們就會生出一種不信的心:「這也沒有什麼人聽,大約是佛講的經也沒有 什麼意思!」這一些個大菩薩都來聽經了,所以這阿羅漢、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看,對法都生出一種信心及誠心,注目凝神,洗耳恭聽。眼睛也不轉, 聚精會神的,都聚會到一起,這叫注目凝神。洗耳恭聽,好像把耳朵洗乾淨了,恭恭敬敬這麼聽佛所說法。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受這影響眾的影響,引致他來發心。

結緣眾──他自己覺得和這一切的人沒有什麼法緣,所以就到這法會來結緣。怎麼結緣呢?譬如在美國,講經法會很少的;到中國那地方,講經法會多得很,這兒也 講經,那兒也講經。有時候,聽經的人就買一點糖,一個人或者三塊、五塊,這麼分糖給大家吃;有的時候,或者就買點餅乾,先供佛、供法、供僧,最後留下一部 份,就分給大家結緣。有的或者買點水果、買點什麼人人歡喜吃的東西,來結緣。為什麼他要結緣呢?就因為他自己覺得和誰都沒有緣,和親戚也不能相處到一起、 和朋友也處不到一起,所有的人都不歡喜他;於是他就要想和人結緣,這麼請人吃一點什麼東西,或者送給人一點什麼物品,也有的供養錢,這叫結緣。在中國聽 經,不光是在家人聽經,而多數是出家人在聽經;在家人就或者買一點布、或者買一點什麼物品,供養出家人。總而言之,買點日常所用的東西來供養出家人,或者 買點什麼和法會這一切的人結緣,這叫結眾緣。

這四眾弟子,在這法華會上,都完全有的。圍繞:圍是周圍,繞是來回轉。好像我們在開光那一天,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麼轉,就叫圍繞。在佛教的禮,是叫繞 佛;繞佛三匝,從右到左這麼繞。以後我們開一個什麼餐會,都記得要有一定的規矩。什麼規矩呢?譬如昨天吃東西,應該像繞佛這麼樣子,從右邊上來,拿了東 西,從左邊那兒走出去;這麼樣子,人就不會碰頭了。不要來回這麼撞,你撞我、我撞你,沒有規矩!如果你從右邊也上、左邊也上;雖然都可以走得通,但人都碰 頭了,這因為沒有規矩,你也擠、我也擠的。

在佛成佛之後,本來一般人也都不知道怎樣對佛,有什麼禮節;在這時候,淨居天人就化成人,到佛的前邊,向右邊這麼繞佛三匝,然後叩頭頂禮,退坐一面。圍繞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供養恭敬:不但圍繞叩頭,又供養佛。這麼多人供養佛什麼呢?都是要用一種真正的恭敬心來供養佛。恭敬,是表示要五體投地來叩頭;在佛教裏,五體投地來叩頭 是最重的一種禮貌。恭敬,要身心恭敬;不是說身恭敬、心不恭敬;也不是說心恭敬、身不恭敬;要內外合一。

尊重讚歎:又要尊重佛,又讚歎佛。尊重,是不輕慢;讚,是以千萬的偈頌,來稱讚佛;歎,是歎為稀有,說佛是世間上沒有的。好像我們現在念經,在唱讚中有一 句「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都是讚佛;或「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些都是讚佛的偈語。對一 切佛所說的讚,都是說世尊最尊、最貴;總而言之,儘量來讚歎佛。

現在再講一講「結緣」,結緣是非常重要的;你若不結緣,即使你對任何人,心再好,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為什麼?就因為沒有緣。

以前有這麼一個法師,他非常聰明,所有的經典,他看一遍就記得;不像我這麼笨,我要看三遍才記得。他講經,什麼經都會,講得辯才無礙,甚至於天人都來聽他 講經。可是怎麼樣呢?天上的人來聽講經,人間的人卻沒有人聽。為什麼天上人來聽呢?因為他講得太妙了;為什麼人間的人沒有人來聽呢?因為他和人太沒有緣 了。他既然是有智慧的人,也就明白這個因緣、這個因果;所以他特地買了很多米,然後到山裏去,幹什麼呢?餵小鳥去;一天到晚,他念〈大悲咒〉、〈楞嚴 咒〉,加持這個米。他觀想:所有的小鳥吃了這個米,就捨離飛禽的身,托生做人去;他就一天到晚,餵這滿山的小鳥。你看這小鳥,牠知道這地方有吃的,也是一 個介紹一個、一個介紹一個的,都到他這地方,來吃他的米。在山裏頭,一餵餵了二十年;二十年後,他又出去講經了。

這一回,一講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這一切的年青人,統統都來聽他講經;不但聽他講經,而且對他那種恭敬,是五體投地的;又非常的聽教,法師說什麼,他們 聽什麼,簡直信到極點。這一般年青人的來歷是什麼?就是他所餵的那些個小鳥,都生去做人了。因為得到他的法食,得到他對牠們的好處;所以牠們做人之後,還 不忘這法師的恩德,就來擁護這個法師。

我們這兒有三個和尚,連我是四個;我講經,有人聽、沒人聽,我不管。你們要是將來講經沒人聽,就去餵鳥去;餵完了,也會人多得很。這也是因為對一些鳥都結 了緣,所以小鳥變成人,就來聽聞佛法。你們應當注意這一點,和一切的人都應該結緣,不應該發脾氣;你要是同人發火,就是沒有緣。沒有緣,你就變成一個孤獨 的法師,沒有人相信你;你走到什麼地方,也沒有人供養,將來或者餓死都不一定。

講「供養」,要用真心供養,要用誠懇的心供養。真心,就是你不能捨的,你若捨,那就是真心;也就是你捨不得你最愛的東西,你能捨了,這就叫真心。誠懇心, 就是沒有雜亂心,做事情要實實在在的去做,誠誠懇懇的;也就是專一,要一個心,不要有兩個心去供養。

以前有一個要飯的乞丐,他看見人人都供養三寶來做功德;他自己沒有多少錢,就把他所有的錢買了一斤油,來供養常住、供養廟上。供養廟上,就是供養三寶──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方丈和尚是得天眼通的,等他來到門口,這方丈和尚就出來迎接,請他到方丈室,很好的招呼他,又請他吃齋。在這同時,有另外一個有 錢的人,送來一簍油;這一簍,大約就有兩三百斤,比他這一斤油,加多了兩三百倍。他也送到廟上,來供養三寶;可是這個人送來,方丈和尚僅僅叫知客師父來招 呼他,沒有親自出來迎接。

廟上一些個和尚和沙彌,都不明白這件事,就請問方丈和尚:「為什麼這麼一個窮人,僅僅買了一斤油來,你就走到門口來歡迎這個人,又請他到方丈室吃齋?另外 一個人,送來有三百多斤油,比他增加了三百倍;方丈和尚為什麼不親自招呼這個人,來歡迎他呢?我們大家都很不明白的,請方丈和尚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

這方丈和尚就說:「你們不知道,這個供養一斤油的窮人,他就只有這麼多的錢,也只能買這麼多的油來供養,你說他是不是真心?買三百斤油的那一個人,他是有 錢的,他不止能買三百多斤,甚至可以買三萬多斤都有餘的;在他的身份,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這一個窮人,是用真心,難捨能捨;他整個的財產,都捨出來 了。你說,這要不是一個大護法,他肯這樣做嗎?所以我歡迎他,招呼他吃齋。那一個,他家裏的財產多得不得了,他就布施出三百斤油,僅僅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我何必招呼他?」

由這一點看來,供養三寶,要在你難捨能捨、難布施而能有布施心,這個功德才是大的。你看富有的人,他並不是今生富有,而是他前生就有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所 積下來的福蔭,所以今生才富有。方丈和尚給這一些個和尚沙彌解釋之後,他們才明白供養三寶的道理,要有真心,要有誠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