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懸談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經前懸談 (分三)

 

1.五時八教 A2.七種立題 A3. 五重玄義 A1(分二)
1.五時 B2.八教
今B1

講經有的依照天臺教來解釋,有的依照賢首教來解釋。在天臺智者大師創立的天臺教裏邊,將如來的 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 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在這五時裏邊又判出八教來,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化法四教」;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 定教」,是「化儀四教」;總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

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 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五時,就是「日出時、明照時、正照 時、斜照時、返照時」。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 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

第一,華嚴時

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 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裏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裏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 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裏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 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 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和阿彌陀佛比較起來,那相差太遠了!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 海」,你看阿彌陀佛那個白毫——就在眉間有一個白毫相,宛轉就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那真是個大眼睛!一個大海我們人就不 知道有多大了,這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麼這種偈頌是誰作出來的?這都是那些過去開悟的祖師,他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相好莊嚴,寫出來的這個偈頌。

若比較起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和紺目,那還小之又小呢!所以這千丈盧舍那身,並不是很大的。可是二 乘人看不見、看不見這個盧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見盧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的聲聞、緣覺也有耳朵,可是聽不見佛所說的這個 華嚴大法。所以在這時期,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只是教化這個大菩薩的、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教化菩薩。所以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 化儀中,《華嚴經》是屬於頓教,但是又兼漸教。

講華嚴的時期,在「五味」來講,比喻成什麼呢?比喻「從牛出乳」,從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樣。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 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 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裏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阿含時

第二的時候就說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 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這種法來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時,佛所宣說的,都是有關「經、律、論」三藏的教理,說有生滅的「因緣、四諦」 法;所以阿含時是屬於「三藏教」,又叫「藏教」。

在「五味」來講,阿含時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從乳出酪」,從牛乳裏面又變出這個酪了。這個 「酪」就是在牛奶裏邊提煉出來的一種東西,給小孩吃是很相當的。在「五時」來講,好像太陽出來有十幾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現在是把山谷所 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裏邊這個太陽剛出來照不到的地方,那麼太陽出來幾十丈高,就可以把這個幽谷也都照得見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 最愚癡的人,也可以明白這個佛法了。

第三,方等時

第三就是「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時所說的經典,都是屬於方等部的。於化 法中,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因為它「通前通後、通大通小」,既通前邊小乘的藏教,也通後邊大乘的別教;也就是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 邊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裏邊;這「方等」就屬於通教,通三乘來共學。

方等時,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酪裏邊又提煉出的生酥;這種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 的,都沒有什麼害處。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 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

第四,般若時

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 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裏邊。怎麼叫「別教」?因為它「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它又是「別小別 大」,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所以別教是大乘之終,也就是要「轉教付財」的時候;轉教,是轉三乘 的權教;付財,是準備說法華的圓滿一佛乘。

「般若時」這個別教,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生酥裏又提煉出來一種熟酥;這種熟酥,給大人 吃是很相當的,所以別教是屬於大乘的初門。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權教菩薩,才可以學這種頓教的般若法門。又比方「禺中時」時,就好像是太陽在早上十 點到十一點的時候;這是太陽普照大地,可是還沒有到中午,將要到中午的時候。

究竟怎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因為它有三種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般若尊貴,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義,這三義是什麼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經論--經、律、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不要誤會說這文字是世間的文字,這是出世間的文字,並不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文字,談不到般若,只可以說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辯聰。

(二)觀照般若。「觀」就是觀想,「照」是明照。觀想並以智慧來觀照、來照了一切的諸法。好像《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照」--觀照;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來觀照這種的般若。

(三)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本來也沒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諸相、包含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是從這個「無相」流露出來的,那麼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來生起觀照的般若;以觀照的般若,而達到自己本有自性裏邊的實相般若,這叫「般若」。

第五,法華涅槃時。

第五個時期就是「法華涅槃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這部《法華經》。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舖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 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 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就是為著這《法華經》。那麼現在到這個法華會上,這叫「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把以前那個方便權巧的法 門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這個《法華經》。

這《法華經》是佛的真心,這《法華經》是佛的真身,這《法華經》是佛的法身,這《法華經》也是 佛的應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報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華經》研究通了,那還沒有得到佛法裏真正的這個滋味。真正佛法的妙義,就是在這部 《法華經》裏邊;所以這個法,才叫「妙法」,這一部經,才比方是「蓮華」。

這蓮華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蓮華是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它的根從泥裏出來的,可是又 隔著水;所謂「在塵出塵」,在這塵裏邊,而超出這個塵。蓮華是一種妙花、妙蓮華,這「妙蓮華」是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那麼這一部經,也是經中最究竟的一部 經。所以在佛教裏有這麼兩句的諺語,這諺語就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就是《楞嚴經》;想要成佛,一定要學《法華經》。所以《法華經》 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裏佔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這一部《法華經》,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為了《法華經》而說的;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現在 能研究這《法華經》,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

法華時,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陽正到中天的時候,無論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 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連這個影都沒有了;比方在經過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階的人之後,還歸攝受大乘根基的菩薩。所以這部《法華經》,不要說 聽講過,就聽見《法華經》的名字,已經就種諸善根了!《妙法蓮華經》這個名字,都不容易聽見的。那麼這叫「開權顯實」的法門。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為的是什麼?就是為的要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到這部《法華經》, 能聞到這部《法華經》,將來能了解《法華經》內容的妙義,這真是在無量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遇著這種微妙不思議的經典、這種法會;所以這是一種最奇妙的一 個法會。佛一生,就為的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佛所說的《法華經》,這是每一個人應該生大歡喜、生稀有想。

你想一想,在美國開國這麼多年,哪一個人正正式式地聽過這部《法華經》?聽過《楞嚴經》?沒有 的。只有看一看這個翻譯,也好像螞蟻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來啃去,也得不著味道;自己看經典,就和那螞蟻啃西瓜是一樣的。西瓜裏邊是甜的,但是牠嚐不著味 道,只在外邊轉來轉去,圍著那個西瓜轉;轉多久的時間,也沒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麼我們現在是把這個西瓜剖開,就可以嚐到裏邊的滋味了!

《法華經》在「五味」裏頭,就是「醍醐」,這叫「無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這部 《法華經》的滋味。這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所以《法華經》也就是像這個最好吃的東西,再沒有那麼好吃了!現在我們把《法華經》打開 了,這個味道,就等著每一個人自己去咀嚼、去嚐一嚐!

《法華經》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 圓,就是純粹的圓教,在《法華經》,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就是單單的圓教。所以在佛教裏,《法華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學佛法的人,若沒有讀誦過 《法華經》,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根本就談不到明白佛法。為什麼?因為佛最終的目的就是《法華》,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個佛教徒,對這部經不認 識,那豈不是就不認識佛法?為什麼不認識佛法?就因為沒有明了這個「妙法」,所以就不認識。

《法華經》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論是幽谷、是喬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 這種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華會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的人授 記,說這個人他若不專一其心,以散亂心到塔廟裏,或者到佛塔裏邊,或者到廟裏邊,就這麼念一聲「南無佛」,一定會成佛的。

以前講《楞嚴經》的時候,我不是說過:「或有人禮拜,或復單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 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者這麼單合掌──舉起來一隻手;不過,單合掌對著佛,是不恭敬的。雖然這麼最不恭敬的禮,或者這麼稍 稍地低一低頭,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到這兒來,又拜佛、又念佛,這將來一定成佛的。

說是:「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這麼樣誠心、這麼樣禮拜,那我這個功德可大 了!」你不要生這種驕傲心,也不要生這種自滿的心;可是我們現在明白佛法,就要在這個誠心上再加誠心,這恭敬裏邊更加的恭敬,這才是對佛教勇猛精進。所以 不能自滿,說是:「他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也不要修行了,將來我也成佛的!」不要有這種自滿的心!

法華會上說的這部《法華經》,以天臺的觀點,就是「圓、頓」之教。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 最圓融,如果再加上一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頓,是「即刻、頓然」;頓然開悟,就是很快的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就 講「頓」,神秀大師就講「漸」。

B2.八教

「藏、通、別、圓」,這叫「化法四教」;又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叫「化儀四教」,合起 來是八教,這「八教」,是在「五時」裏頭說的。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就等於藥方和藥味一樣;「化儀四教」是佛教化眾生之儀式、作法,譬如醫生開藥方;「化 法四教」是教化眾生之法門,譬如所用的藥味。所以你單單開個方,若沒有人用藥,這個病是不會好的;單單有這個方,說這個方能治什麼病,這是沒有用的,但是 得要用這個藥,用藥之後,病才能沒有的。

化儀四教:

1)頓教:怎麼叫頓呢?那麼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如果再加上一個頓,這個 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這個「頓」呢不是那個遲鈍的「鈍」,這個「頓」就是即刻,就是頓然、頓然開悟,「頓」就是很快的, 叫頓。六祖就講「頓」,那個神秀大師就講的「漸」。《法華經》即是頓教,《華嚴經》則是頓漸教。

2)漸教:漸,就是一步一步去修行,慢慢地開悟。在《法華經》之前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教,都屬於漸教。

3)秘密教:「秘密」,秘密的,佛所說秘密的教。這秘密的教,什麼是秘密的教呢?就是所說的咒;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秘密,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為那一個人講的法,這一個人就不知道;為這一個人說的法,那一個人也不知道,互不相知,這叫秘密。

4)不定教:這個不定教,這是說法沒有一定的,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以沒有一定的法,無有定法。那麼既然沒有一定了,法就是活動的;活動的法,就離一切執著。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給他這種的教化;因 為人有這種病,就對症施藥,給他這種的藥來吃,對他這個毛病來說法。這叫不定教。

佛所說的法,都沒有超出這五時和八教,由佛成佛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完全是為的 《法華經》而說法。佛剛開始說《大華嚴》,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後佛就「隱大示小」,就不講高深的理論,講很淺顯的這個道理,這是「阿含」。為引二 乘人來發心,所以說《阿含》;然後再說「方等」,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後,說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達到《法華經》這種妙法的階 段,才能夠聽到《法華經》的程度。

可是,這《法華經》是最難得聞、最難遇到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華經》,就有五千個比丘一聽 佛所說這個法,「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來走了,退席不聽了。「五千退席」,你算算,當時有五千個弟子都跑了,所以這部經是很不容易相信 的。佛說:「止!止!止!」說了三個「止」,止什麼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就說:「我不講了,我不講了,我不講《法華經》了!為什麼呢?我這 個《法華經》的法,太妙了!難思難議,人不容易相信的。我還是不要說的好,我不要說了,不要講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蓮 華經》。

釋迦佛辛苦了幾十年,就是預備說《法華經》的,為《法華經》這個圓教、實相的妙理,而才說「阿 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講的那一些法會,都是為這《法華經》來舖路,這叫「為實施權」。好像修馬路預備到紐約去,或者到美京華盛頓去。路一開 始修的時候,就為的到美京華盛頓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華盛頓這個地方。可是路雖然修出來了,有些人也不願意到那地方去,說:「你願意修這條路,那是 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個地方去!」所以這「五千退席」也是這樣子的。

現在我們講這部《法華經》,這真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會放光的,十方諸佛菩薩都特別歡喜的。我 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裏偷閒,要在百忙之中來聽這個佛法,這是最妙的一部經。這最妙的一部經,我們如果錯過了機會,就得不到這個妙法了;得不到 「妙」,就變成不妙了。所以我們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這個「妙」。那麼想要找這個「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種堅固的心,在忙裏偷閒,來研究這種妙 法;所以必須要有堅固的心,才能明瞭這種妙法。

A2.七種立題

在講每一部經之前,要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天臺宗的規矩。這個「七種立題」,這是以前已經講過,有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還有人不記得、還有人沒有聽過,所以現在再把它重複一下。這七種立題,就是單三、複三、具足一。

單三,就是單單有這三種;複三,就是重複的,兩個合起來立一個經的名字;具足一,就是完全具足這三種。

單三是什麼?就是(一)單人立題、(二)單法立題、(三)單喻立題。

(一)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這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替這一部經的名字。因為《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就用「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來代表。

為什麼會有極樂世界?就因為阿彌陀佛發的願。在因地的時候,他做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一切眾生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所以這一部經,就以「阿彌陀佛」這個名字來代表。

這一部經非常重要的,佛法到最後末法時代,最先沒有的就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把這世間 萬事萬物的道理,講得很詳細,可以說是洩漏天地的秘密,於是到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了、先沒了。那麼《楞嚴經》沒了之後,其他的經典繼續地沒,沒到最 後就剩《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在佛教裏頭,它是最後才沒的,最後沒有的。最後沒有《阿彌陀經》,然後就剩什麼呢?就剩「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 名,在這世界上再住世一百年;然後這六字洪名又減去兩個字,就剩「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又在世界上住世一百年;以後佛法就完全斷滅了,完全沒有了。等完 全斷滅了,這個世界的人也就沒有多少了;那時候,三災八難、一切一切的事情都發生了,這個世界就毀滅了。

所以我們對這一部《阿彌陀經》,應該特別注意的,因為在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對一切的人最對 機的。可是在這個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時代,也有像法時代。以前我也講過,好像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或以前沒有聞過佛法的國家,現在初初聽聞佛法,這可以說就 是正法的時代;或者佛法剛傳到這個國家,這也可以說是正法時代。所以現在美國這兒有很多人歡喜打坐,歡喜研究佛法,一點一點就開啟這種佛教的風氣,這可以 說是正法時代。

(二)單法立題。什麼經是單法立題呢?譬如《涅槃經》;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這種的法。

(三)單喻立題。「單喻」就是單用一個譬喻立題,譬如《梵網經》就是單喻立題 的。梵網,是大梵天王的宮殿前面有那麼一個網羅幢;這網羅幢是個圓筒型的,又有孔,就好像魚網似的,但可不是打魚的網,這個網是用來莊嚴的。因為大梵天王 歡喜把他的宮殿裝飾的最壯觀、最美麗,所以懸掛這麼一個網羅幢。這個網羅幢的每一個孔,都鑲有一粒寶珠,這個寶珠就是放光的夜明珠,白天也發光,晚間也發 光,每一粒珠子鑲在每一個孔裏邊,所謂「光光相照,孔孔相通」。這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達著,這叫梵網。這部《梵網經》,就是《菩薩戒經》,也就 是說的這個菩薩戒。為什麼用這個「梵網」來代表它的名字呢?就是說:這個戒就好像一粒寶珠那麼樣放光的,你若能守著戒,這就有光明,所以叫《梵網經》。 (編按:鳩摩羅什法師譯的《梵網經》,向來稱為「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也有略去戒字,而名「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在此處上人係以「梵網經」來說明經 的立題方式故為單喻立題;若以「佛說梵網經」立題,則是人法立題。)

複三,就有(一)人法立題、(二)人喻立題、(三)法喻立題。

(一)人法立題。什麼叫人法立題呢?譬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慧的一位菩薩,那麼他問般若,就是智慧人才能問有智慧的法;他若不是一個智慧的人,也就不會問這種智慧的法。

(二)人喻立題。好像《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是人。師 子吼是喻,比喻如來說法就好像獅子吼似的。那「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是狼、蟲、虎、豹,一切的惡獸,一聽獅子吼,就都老實了,甚至於嚇得屁滾尿流, 不知道怎麼好了!所以這《如來師子吼經》,就是以「人喻立題」。

(三)法喻立題。什麼叫法喻呢?就是本經--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以妙法配蓮華來作為這個經題,這一部經就是以「法喻立題」的。

具足一,就是人法喻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名就是以「具足一」來立題的。「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就是比喻。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題目具足「人法喻」,在七種立題中,屬於「具足一」。

研究佛法的人,對於這七種立題一定要把它記得,最低限度也能講得出來。如果七種立題講不出來,那你就不是一個研究佛法的人。

在《大藏經》分門別類有很多種,經典是有幾千卷那麼多,但是都不出這七種的立題;所以看經典的 時候,你一看就應該知道這部經是以什麼立題的。你把它認識了,自然就可以深入經藏;你能夠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你若連個名字都不認識,說:「什麼叫 《涅槃經》?」「我不懂啊!」啊?你不懂?連個《涅槃經》的名字都不懂,你看《涅槃經》又有什麼用呢!

好比說,我見到一個人,這個人和我最好,是很好的朋友,有很重的交情。那麼你這個朋友是姓什 麼、叫什麼?「那我就不知道了!」你說這叫什麼「好朋友」呢?你連他的名字都不認識,怎麼可以做為你的好朋友呢?對於經典也是這樣子。你既然對你的朋友名 字都不知道,那你朋友在什麼地方住,你也不會知道,你朋友做什麼也不知道;這就譬喻你不認識這個經典的經名,是一樣的意思。你連經的名字都不認識,你就不 能深入經藏;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會智慧如海;不會智慧如海,那你學一輩子佛法,還是那麼笨粗粗的,還是那麼蠢笨!所以這七種立題也是很要緊的,能認識「七 種立題」,也就可以去研究佛法了!

A3.五重玄義 (分五)
B1.
釋名 B2.顯體 B3.明宗 B4.論用 B5.判教相

那麼又有「五重玄義」。這「五重玄義」是什麼呢?就是「名、體、宗、用、教」,也就是「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名,就是這一部經以什麼做它的名字?體,這部經的法體是什麼?那麼法體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宗旨;它的宗旨是說的什麼?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它的用途是幹什麼的?用途也知道了,然後又要知道它的教相;這個教相為什麼這樣子呢?

這也好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首先要有個名字;姓張的叫「張三」,姓李的叫「李四」,各有其名。 那麼張三的身體多高、多重呢?他的身體是健康不健康呢?這要認識它。那麼他身體健康了,他這個人以什麼作為他自己的宗旨呢?他是做生意的、是讀書的?還是 做工的?士、農、工、商、官,他是哪一行?喔!知道了,他是讀書的,以讀書為宗旨。那麼讀書又有什麼用處呢?單單讀這個書,是不是讀完了書,就預備睡覺 呢?不是的;讀完了書,他要發展它的用途。譬如讀科學的,就要在科學裏面來發展;讀哲學的,要在哲學裏面發展;讀建築的,他的用途就是要做工程師;讀文學 的或者讀教育的,他的用途將來是教育人才的;這是各有所用。所以經也是這樣,也有它的用途。那麼這個人的用也知道了、體也知道了、宗旨也知道了、名也知道 了,究竟他的身份是什麼呢?他是個教授,或者他是總經理、或者是個家庭主婦?總而言之,各有他的身份,這就判明他這一生將來的成就;經也是這樣子。

那麼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以什麼立名,以什麼做它的名字?方才講七種立題時已經講過,以七種立題來講,這部《妙法蓮華經》是以「法喻」立題。

B1.釋名 (分三)
C1.
釋「妙法」 C2.釋「蓮華」 C3.釋「經」 C1.(分四)
D1.
釋「心法妙」 D2.釋「眾生法妙」 D3.釋「佛法妙」
D4.
以「六即佛」釋「妙法」

在五重玄義,第一就是「釋名」,解釋這部經的名字,這是第一個玄義。這一部經是以「妙法蓮華」為名;「妙法」是個法,「蓮華」就是個比喻。因為「妙法」,人不容易明白,所以就用「蓮華」來比喻這個妙法。因此,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立題,以「妙法蓮華」為名。

C1.釋「妙法」

究竟什麼叫「妙法」?「這妙法呀,我知道!是很妙的!」不錯!你這會兒真明白了。那麼「很妙」,英文叫什麼?叫 very, very good, very, very wonderful!究竟這個妙,是妙到什麼程度上呢?說:「那我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嗎?那現在我來告訴你。

這個「妙」,就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不可以心思,就是不可以你的心來想,你想來想去也不 明白;你若想明白了,那就談不到妙了!就是你想都想不到的。那麼想不到,更不可以說得出來!總而言之,不能說、說不出來,就是一個「妙」;可是還要說,說 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形容這個「妙」,是講這個「妙」的意思。

究竟這個「妙」,真正是什麼樣子?那就是唯佛與佛--只有佛和佛,才能明瞭這種境界。我們凡夫 說:「我懂了《妙法蓮華經》。」你懂了什麼《妙法蓮華經》呢?這個《妙法蓮華經》的法,就是不能懂的,這才是一個妙法!說:「那不能懂,我們又講它做什麼 呢?」我們講,是講少少的意思,多了,那沒有法子講得出來;若要把這整個「妙」字都講出來的話,是講不出來的。現在我是講老實話!不會說我不懂得,就騙人 說:「我懂了!」、我不會講,就說:「我給你講 lecture(講經)!」這真是騙人又騙自己!

我相信現在講這部《妙法蓮華經》,就是講少少的;可是這個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天。因為光 是這一個「妙」字,天臺智者大師就講了九十天。我們今年暑假的時候,九十六天講了一部《楞嚴經》,這真等於坐火箭去探月那麼快。以前我在香港講《楞嚴 經》,講了十四個月;我們現在在這兒就這麼講了三個月,就講完。

那麼這個「妙」字,天臺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也沒有把這個「妙」字講完,只講一少部份;所以我們現在先講這個「妙」字,究竟要講多少天?現在也沒有預算,講幾天算幾天!

我們現在首先說這個「妙」。什麼妙?妙法就是妙;什麼妙?眾生就是妙;什麼妙?佛也是妙;什麼 妙?天地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妙的。你說什麼不是妙?什麼都是妙法!所以這個「妙」字,要是講起來,那可是無窮無盡。說:「你講『這個也是妙,那個 也是妙』,這『妙』從什麼地方來的?」我現在告訴你:「妙」是從心那兒生出來的。你怎麼會知道它是妙法呢?因為你有一個心,所以是心法妙;心法妙,然後眾 生法妙;眾生法妙,然後就是佛法妙。

D1.釋「心法妙」

心法怎麼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一切,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每一 個人現前這一念心生出來的;從眾生的心裏生出來的,你說妙不妙?從那個心裏怎麼生出來的呢?「啊!我不知道!」這是個妙!「我知道!」你知道,那也是個 妙!你不知道是妙,你知道也是妙。為什麼呢?你為什麼不知道?這豈不是一個妙?你為什麼又知道呢?這豈不也是一個妙?這是心法妙。

我在香港出版過一本雜誌叫《心法》,一個月出一期,只出版了三期。這三期都是結緣的,沒有向任何人收過一個cent(一分錢),都是送給人看的;以後因為經濟的能力和人事的問題,就沒有再出版。

那麼心法妙,說:「這個心怎麼會妙呢?」一般人一講起心來,都往胸口指:「我的心在這個地 方!」你的心在那個地方?你這是錯認了心了!你這是認賊做子了!就像阿難尊者似的,阿難尊者說他的心在裏邊,就是指著這個心。這個心是什麼心呢?是個肉團 心;這個肉團心沒有用的。怎麼說沒有用呢?它只是一塊肉團嘛!你說這個肉團能有什麼用處呢?沒有用處!

這個心,就是「集起心」;集,就是「苦、集、滅、道」的「集」,聚集煩惱而生起來的一個心。又 叫一個「緣慮心」;緣就是「攀緣」;慮就是「思慮」。它有攀緣和思慮的能力,只幫著你打妄想的;幫著你打妄想、幫著你生雜念的「第六意識」,也就是這個 「緣慮心」。所以「心」,就有「肉團心、緣慮心、妄想心、集起心」,這麼多的名稱;所謂的「心法」,你不要以為我是說的這個心。

「啊?那麼我還另外有一個心嗎?」你不知道嗎?這是不是妙?你連你自己有個「心」都不知道,這 才是妙!你既然連心都不知道,那你連你的生命也不明白了。所以來的時候糊裏糊塗的,也不明白從什麼地方來的,這是一個妙;去的時候也糊裏糊塗的,也不明白 到什麼地方去,就跑了,這也是一個妙。生、死都是妙!

「來的時候和去的時候不知道,法師你說這是個妙,我就算你是個妙;那麼在我活著的時候,這大約 是不妙吧?」喔!這個更妙!怎麼更妙呢?你也不知不覺的從小孩子就變成一個大孩子,大孩子又變成一個大人;大人之後,你也不知道怎麼變的,又生出一大堆子 女;有了子女了,你也不知道怎麼又變成一個老人了。你說這個妙不妙?如果不妙,你怎麼會不知不覺就有這麼多的變化?這都是妙法。

可是這個妙法,我現在講出來,你覺得:「喔!是有點意思,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又不知道。「這個法師說是個妙法,就算它是個妙法了!」在沒講的時候,你不知道這個是妙法,是不是?所以這個妙法,就是在你不知不覺間生出一種作用,那就是妙,那就是妙!

這個「妙」,說起來多得不得了;眼前能看見的,都是妙。為什麼呢?若不妙,你怎麼能看得見呢? 你就看不見,說:「那麼看不見,就不是妙?」看不見的更妙!你看得見也是妙、看不見的也是妙,你聽見也是妙、聽不見的也是妙。舉出來一個小例子:我寫「阿 彌陀佛」在黃布上,掛到前面;果前從布條下面往上看,回來我問他:「你看什麼?」他說:「Very(非常)妙!」你說,他看得見的,他怎麼知道是妙呢?這 也是妙!

不單單能看見是妙。你是怎麼就能看見呢?這就是《楞嚴經》上說的:「誰能看見的?誰同你看見 的?」你說這是妙不妙?若是看不見,你怎麼又看不見呢?你說這是妙不妙?為什麼近的東西你能看見?說:「那是因為離得近,所以我看得見。」你說這是不是妙 呢?這也是一個妙。遠的你看不見,為什麼你近的能看見,遠的你就看不見?你說這是不是妙呢?這都是妙!

你說你看見了東西,看見黃色的,你就有一個黃色的影子;看見青色的,就有青色的影子;你看見 青、黃、赤、白、黑、什麼色,就在你的八識田中生起這一種影子。怎麼會生起來的呢?誰教你生出這種影子來呢?這豈不是一個妙呢?你看見黃色的,沒有一個人 旁邊這麼教你:「你現在看到黃色的,你在你的心裏頭,應該生一個黃色的影像。」沒有人教,但是你自己就生出來了。這是不是妙?乃至於一個紅色的、白色的、 藍色的,一切一切的顏色都是這樣,就生出這麼一個影子來;你能生出這個影子,這豈不是妙呢?這就是一個「妙」!

聽,也是這樣子的。你為什麼有的聲音就歡喜聽,有的聲音就不歡喜聽?誰教你歡喜聽的?誰教你不 歡喜聽的?沒有人。你為什麼自己就會生出這種的「歡喜聽」和「不歡喜聽」?看東西,你為什麼生出來一種愛和憎的心?見到美色,就生了愛心;見到不好的顏 色,就生出一種憎惡、討厭的心,這又是誰教你的?說:「我不知道是誰教我的,但是我就是這麼樣想!」你就是這麼想,這就是妙!

所以一切一切都是妙,這是妙法,這是「心法妙」;由這個心裏,生出千變萬化。你說,若不妙的話,怎麼會生出這種千變萬化?所以這個「妙」太多了!我如果要說,幾百年也說不完;若說完了,那也就不是妙了!就是因為說不完,所以就是妙﹗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呢?因為都沒有超出這一個「妙」字。這一個「妙」 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你說這是妙不妙?一切佛法,都沒有超出這個「妙」字,所以智者大師「九旬談妙」;講九十天,我告訴你們,就是講九十 年,也講不完這一個「妙」字!說:「喔!那這部《法華經》,我們這一生不要聽囉!沒有機會聽完囉!九十年也講不完一個「妙」字,那麼經文不要聽了!」你現 在也不要害怕。因為在現今的時代,一切的事情都講「快」;講快,這也是一個妙。那麼我講經也不會講太慢了!講慢一點,也是妙;講快一點,也沒有出去這個 「妙」。釋迦牟尼佛講經,既沒有出去這個「妙」,我現在講經怎麼就會離開這個「妙」呢?所以也不離開這個「妙」。這個「妙」,你若離開了,就不妙;離不 開,這就是妙!

這個法雖然是妙,我們若想知道這個妙法,還要先把這個「妙」放下。你若放不下,這是一個妙;你 要是放下了,那是真妙!那才更妙!你若不信,你可以試一試!你把身心都放下,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說這不是個「妙」嗎?要把一切 都放下,才能得到這個真正的、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可是又還沒有離開這個身心世界;不是說離開我這個身心、離開這個世界,才能沒有 身心世界;就是在這個身心、在這個世界,而沒有了!

平時我講話講了好多次,或者有的人領會不到這個意思。我說:「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 知。」眼睛看見形和色,耳朵聽到塵世一切的事情,心裏也不知道,這也就是快要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了,這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才妙;要是容易的,也妙。所以這個「妙」字,你怎麼樣子都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沒有超出這個「妙」!難怪智者大師講九十天,沒法子講得完這個 「妙」!

妙,不容易說;因為它不容易說,所以就是個「妙」。那麼現在不容易說,還要說,這也是個 「妙」!所以這個「妙」,你怎麼樣講都是妙!講到什麼上都是妙!沒有一樣不是妙的。總而言之,一切都是妙、妙、妙!「那麼一切都是妙、妙、妙,又有什麼用 呢?」你問到這個問題,這才是真妙!

修行、參禪打坐,是追求這個「妙」;釋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這個「妙」;一切的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尋找這個「妙」;一切的羅漢把一切都不要了,也是找這個「妙」;一切的凡夫想要修行,也是為著追求這個「妙」;一切的聖人想要修行,也是追求這個妙。

到成佛的果位上,就叫「妙」;什麼妙呢?叫「妙覺」。菩薩叫「等覺」,談不到妙覺,只有佛才能成妙覺,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明白這個「妙」。

這個「妙」有什麼用處?這個「妙」什麼用處也沒有!沒有什麼用,可是也什麼都需要它。這是「放 之則彌六合」,這個「妙」若說它有大用、大造、大化,那麼天地萬物一切一切所有,都是從這個「妙」生出來。所以你不要以為又有天主、地主,又有人主造這個 世間;不是的!就是從一個「妙」字生出來。

這個「妙」字,也只有佛可以當得起;本有的佛性,就叫「妙覺佛性」。所以這個「妙」字,談何容 易!你能這麼容易就明白了?可是你若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是不是就談不到妙了?不是的!你若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更是妙!為什麼呢?因為 你沒有費力就明白了,豈不是妙嗎?你費很大力才明白,那也更是妙!所以這個「妙」字,怎麼樣講都是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你說眼前什麼的功夫不是妙?這個燈也是妙,這桌子、凳子、一切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現,都是妙!你若明白這個妙法,一切法都是妙;你若不明白這個妙法,一切法都是粗──粗,就是你覺得你都很明白了,其實你沒明白。你細細研究它的本體,那都是從一個「妙」字生出來的。

在今年暑假的時間,九十六天講了《楞嚴經》;《楞嚴經》上面所說的「五十種陰魔」,都超過現在 這一些的天魔外道。所以這個「大同教」,我方才給它起名字叫「魔鬼」,這還是提高它的身份;其實它就連魔鬼都不如的,給魔鬼當孫子,魔鬼恐怕都還不要它。 不過我現在因為認識他們這些人,給他們提高身價,說他們為「魔鬼」。

你看「五十種陰魔」那種神通妙用,那多厲害!有的可以使他自己的頭上放光,再把他的光移到你的 頭上,你頭上也就放光;你說,這是不是神通呢?這種的神通,在佛教裏頭都是魔,何況現在他不能放光呢!要是給他起個「魔」的名字,他還不夠資格呢!為什麼 呢?我告訴你,因為這一些個人就像烏蠅似的,東飛、西飛、南飛、北飛,飛來飛去,找不出牠的出路,那麼這一些盲從的人,也是這樣的。

怎麼樣叫「盲從」呢?就是跟瞎子去學道。你說你不明白,那麼你學方法就應該跟著一個明白的宗教 去學;而他現在本身要理論也沒有理論,要法也沒有法,只是說:「啊,大同了﹗把所有的宗教都統集起來了!」這就是在中國有一句話:「打腫臉充胖子」,把自 己的臉打腫了來充胖子──胖子,就是 very fat 的人。因為他瘦,就自己把自己的嘴巴打腫;人一看:「喔﹗這是一個胖子、是個肥子!」就是這個樣子。

那麼一般的人也不明白,就以盲引盲;因為世界上明白的人少,不明白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愚癡的人多。有智慧的人,他歡喜聽真理;沒有智慧的人,他就聽那種迷人的假道理──迷人,就是專門叫人往迷路上走。

雖然我說大同教他們那些人是魔鬼,可是我並不是罵人;但是有人就是歡喜這魔鬼。為什麼呢?他不 要斷這個婬欲,可以隨便;因為這樣子,他就認為這個是好的。而佛教要人斷婬欲,如果不斷婬欲,你修行就好像「煮砂子欲其成飯」一樣,沒有這個道理的。《楞 嚴經》上面不是說,「譬如蒸砂,欲其成飯,無有是處」?你不能說是人間的這種不究竟的欲樂也要得,出世的究竟的快樂也要得;沒有這個道理的,你不可能兼而 得之的。這是我對大同教的意見。

還有,有一些人說是來研究佛法、修習佛法,但是盡做口頭上的工作,而不實實在在地去做,不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行持;這也是等於魔一樣的,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內。

好像有一些人,見到佛他也不拜──他說他是信佛的,但是不拜佛。這種人,將來的後果是不得了 的、是不堪設想的;究竟到畜生裏邊去?是到地獄裏邊去?是到餓鬼道裏邊去?這沒有人保險的。為什麼?你學佛法,就是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做;不能把一個 「我」看得比佛都大,這是大錯而特錯的!

學佛的人,不單見到佛要恭敬佛,就見到菩薩也要拜菩薩,見著阿羅漢也要拜羅漢,見著大善人、大 修行人,都應該恭敬他、都應該崇拜他,不應該有一種貢高我慢,以為自己是不得了。在中文有這麼一句話,說「自大」--自己看自己很大的;這兩個字合起來, 唸的什麼呢?唸個「臭」字。所以我們無論任何人,學佛法一定不能自大,一定要謙恭和藹,對任何人都謙恭。

現在講的《法華經》,我要給你們先講一講這位「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修菩薩道時一個過去的身,就是他往昔的一生。在這往昔的一生,他專門行菩薩道;怎樣的行法呢?他專門恭敬、專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什麼呢?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一者禮敬諸佛。第一大願,就要頂禮恭敬一切的佛。諸佛,就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都恭敬禮拜。

二者稱讚如來。普賢菩薩第二大願要讚歎如來,稱讚佛怎麼樣好。說:「佛怎麼也歡喜人讚歎嗎?」 不錯!佛歡喜人讚歎;可是你這個讚歎,不是讚歎佛。讚歎誰呢?你讚歎佛,就是讚歎你自己。說:「我自己不願意讚歎我自己!」你自己不願意讚歎你自己,也就 是不要讚歎佛;佛和眾生是一個的。說:「那我既然是佛,我就不需要拜佛了啦!」這又是一種錯誤!

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沒有修、沒有證果,還不能和佛是一樣的。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話,釋迦牟尼佛何必又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才開悟成佛呢?他不需要這麼苦幹了!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修種種的苦行、修種種的禪定、修種種的般若、修種種的布施、修種種的戒 律、修種種的忍辱、修種種的精進、修種種的法門,今生還要去雪山行六年的苦行,要費這麼多的手續,才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你現在不要說六年,連雪山 六天、六個時辰,你都沒有坐,你就是佛了?啊!這太便宜了!太便宜你了!你這個佛,真是等於揀來的一樣。所以有的人說他自己是佛,我對這種人有一個批評, 叫什麼?這就叫「無慚無愧」,自己不知道醜,真是大言不慚!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做「常不輕菩薩」。怎麼叫常?就是永遠、常常地。不輕,就是不輕慢一切 眾生;他見到佛就拜佛、見到菩薩就拜菩薩、見到羅漢拜羅漢,見到一般人呢?他也拜;見著比丘、比丘尼,他也叩頭。他怎麼樣說呢?他說:「我不敢輕視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說:「我不敢輕看你們啊!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我要是輕看你們,就等於輕看佛一樣!」你看這種發心!這真是實實在在的,一點虛假都沒有地 恭敬一切眾生!

那麼他見到一切眾生就叩頭頂禮,你說怎麼樣呢?他招來的果報是最不好的;怎麼不好呢?有增上慢 的比丘就說:「啊!這個比丘真是!你不懂佛法呀?你亂給人授記!」於是就打他。他叩頭的時候,這增上慢的比丘就打他,用腳踢他的下巴,甚至於把他的牙都給 踢掉了。要是一般的人,就會說:「我給你叩頭,你還打我?我再也不給人叩頭了!」但是有人打他,他還是叩頭。他怎麼樣叩呢?他再見到比丘、比丘尼,就遠遠 地叩頭,不等這個人走到他身邊,就站起身跑了。為什麼?免得這個人打他。他還是一樣行他這種不輕慢眾生的菩薩道。

釋迦牟尼佛在前生就這樣做,所以剛才我不是說,他修種種的布施、種種的忍辱、種種的戒律、種種 的精進、種種的禪定、種種的般若,修這個「六度萬行」?那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了。現在這些魔子魔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自己也不知道慚愧,就說: 「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是佛)!」真是邪說橫行!這就叫「邪說」!

自己認為自己是佛,這樣的人可是不認識佛了!既然他認識自己是佛,怎麼又說就不認識佛了呢?因 為妄自尊大,自己封自己做皇帝、自己封自己做總統,可是沒有經過人選出來、沒有人擁護,這個皇帝是個單獨的皇帝,這個總統也是一個單獨的總統,沒有人承認 你。若在國家裏邊來說,有這種的人,一定會被抓去坐監獄。為什麼呢?他目無國法,可以說是一個叛徒,拿去就要被殺頭,毫無客氣的。同樣的,在佛教裏頭,這 樣的人,將來一定是墮地獄的。為什麼呢?他自己認為自己是佛,他也不修行,就盡造罪孽--他用他自己是「佛」的名義去招搖撞騙,說:「我是佛,你也是佛 呀!大家佛與佛,我們都應該怎麼樣子、怎麼樣子……」,就用一個什麼方法來欺騙世人,這將來一定墮地獄的。不要以為這是好好玩的事情呀!最不好玩的,這一 手最危險不過的,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彈、抱著氫彈睡覺都危險!為什麼呢?將來一定是墮地獄的!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硬往裏鑽。」

我講《楞嚴經》時,不是講過一個故事給你們聽嗎?我現在再講一講。就是怎麼樣呢?

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
師父下地獄,徒弟向裏(虫+貢)。

等徒弟到了地獄那個地方去,師父見了徒弟,說:「咦?你幹什麼也到這個地方來了?」徒弟說: 「我跟著您學,您來了,當然我也來嘛!您到這個地方,當然是沒有錯呀!我一定要跟著您!」這個師父說:「唉呀!錯了!錯了!這是地獄呀!」徒弟說:「唉 呀!您怎麼把我帶到地獄裏來了?」 師父說:「我也不知道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就跑到這個地方來了?現在想出也出不去了!」你說可憐不可憐?不單單他一個人出不去,所有跟他學的這一些徒 弟,就像打漁似的,也都一網被打盡了,連師父帶徒弟,都給裝在地獄裏。什麼時候出來?沒有人知道,誰也不能答覆這個問題。這就是自己說自己是佛,不認識 佛、不明白法,所以就有這種的果報。

方才說到,要跟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去修行。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讚如來,第三呢?

三者廣修供養。不是說我今天供養,明天就不供養;不是說我供養這一尊佛,不供養那一尊佛;要普同供養,這叫「廣修供養」。那麼你除了要廣修供養,還要怎麼樣呢?

四者懺悔業障。我們為什麼要向佛頂禮呢?叩頭給佛,這表示我們無量劫以來,做的錯事太多了;現在發露懺悔,自己做的錯事,應該要改過自新、要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怎麼叫隨喜功德呢?就是看見哪兒有慈善的事情,我們都應該跟著做;能做一分錢的 就做一分錢的,能做一塊錢的就做一塊錢的,能做一百塊錢的就做一百塊錢的。這功德是要你去做!行菩薩道,是要利益人的、是要幫助人的,不是只是要利益自 己。凡是幫助人的事情,不自私、不自利,這都是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什麼叫「請轉法輪」?好像你知道某一位法師會講經,就聯合大家請這一位法師來講 經,講某一部經。上個禮拜天,果普和果寧兩個人就問我:「可不可以講《金剛經》?」我告訴你,我講經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講的;你若請其他的法師講某一部 經,他先要和你講一講價錢,要你供養多少錢講一部經。我這個法師,因為也知道美國這兒從來都沒有佛法,也沒有人正正式式講過經--根本也就沒有人會講經, 所有說是講經說法的地方,都是胡說八道!我若早先這樣講,你們或者還會反對我這個講法,說我說其他的人不會講經;現在你們學過《楞嚴經》,那麼我說這個 話,你們一定知道這是對的,一定知道我沒有批評錯的。因為什麼呢?這部經典妙不可言,那個妙義,你若沒有幾十年學習的功夫,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義。

我前幾天不是講螞蟻啃西瓜嗎?螞蟻在西瓜皮上轉來轉去,也不能得味道。尤其在美國這個地方,有 許許多多的人,自己說:「我是研究佛法的,我是佛教的博士,我又是佛教的什麼什麼……!」啊!你沒有把「你」放下,你根本就沒有明白佛法;你若明白佛法, 怎麼這個「Doctor(博士)」 還丟不了、還放不下?以前有個某某人,又是這個國家的博士、那個國家的博士,這簡直是到處騙小孩子的呢!但是小孩就受這個騙。你若講真話給他聽,就好像今 天果前到那兒講一點真道理,沒有人會聽的。

現在我講完了《楞嚴經》,才敢講一點真的東西給你們聽,因為你們夠程度了;若不夠程度,我跟你 們講真的,會把你們嚇跑的,聽了一次再也不來了。為什麼?因為根本還是個小孩子,無知無識。你若給小孩一點糖,他知道是甜的;但是你給他說什麼道理,他不 懂的,沒有糖吃,他就不來了!這就好像昨天晚間那個來聽經的,聽了一晚,今天就不來了;這就是「小孩子」、就是個無知識的人!真正的佛法,他不懂;講真的 道理,他不懂;這也難怪!因為小孩子根本就不懂事情,我們大家現在可以了解的。

請轉法輪的「請」,是請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來講經,不是看某人是個博士、或者某人是個什麼,就跟 他研究佛法;那簡直好像方才說的「懵懂傳懵懂」一樣。怎麼樣子呢?譬如你學木匠,要到木匠的門裏邊去學;你學鐵匠,要去「釘釘噹、釘釘噹」地打鐵,才能懂 得鐵的性質。你無論學什麼,你都要向幹哪一行的、或者精於哪個行道的人來學。

現在你們這一些人都非常聰明,這是誰教化出來的呢?就是Kensen(肯瑟)先生。 Kensen先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化成一個教授,去教授一些學者都來研究佛法,要正正經經地跟著法師來學佛法。你若不跟著法師來學佛法,你跟著 Kensen先生;Kensen先生他自己都在說:「你要找師父去學!」這因為他明白佛法,他才能教這一些人真正走到佛教的路上;至於那些歡喜別開生面、 不可一世,自認為自己是懂得佛法的人,那根本都是靠不住的!請轉法輪,就是請法師來講經說法。

七者請佛住世。就是請佛常常住世;那麼現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請佛法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你看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把自己的身體都看空了,沒有自己的身,所以我們要跟著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要恒順著眾生,希望眾生能明白佛法。

十者普皆迴向。就是把所有的功德普皆迴向。

現在講《妙法蓮華經》這個「釋名」,第一個就是解釋「妙」字。這個「妙」字太寬廣了,橫講也是妙、豎講也是妙,塵說也是妙、剎說也是妙。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妙法;這個妙法,就包括一切法,所謂「三藏十二部」,都在這「妙法」裏邊包括著。

什麼叫「三藏」呢?聽過經的人都知道;沒有聽過的人,就不知道「三藏」是什麼。三藏,就是「經 藏、律藏、論藏」。經藏就是講定學,律藏就是講戒學,論藏就是講慧學。經、律、論所包含的道理,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戒、定、慧所具的這種功能,也是 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所以經、律、論是妙法,戒、定、慧也都是妙法。

戒、定、慧,我們聽的已經很多了,可是要問一問,我們做的有多少呢?要緊的地方,不是說「我聽 了」,就表示「我已明白佛法了」;而是要設身處地,實實在在地去依法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所得。你知道而不行,那就等於沒有知道一樣的。為什麼呢?你要是知 道了,你為什麼不去行呢?為什麼不去做呢?就好像你知道所吃的東西是好吃的,但是你要吃了之後,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只知道它是好吃的,而你不去吃它,那 麼你只知道它是好吃,而自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

對於佛法也是這樣子。你知道一點,就行一點,這才是實行家;你若知道而不行,這樣對於佛法和你 自己本身,都沒有益處。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石頭人似的,會說不會行。為什麼不會行?因為他是個石頭人。雖然他形象是個人,但是本身是石頭的;因為石頭 太重了,所以只能說不能行。我們學佛法的人,必須要能說、又能行;所謂「說的是法,行的是道」,「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沒有道」。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 去!

那麼講起來這個「妙」,有「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這個「心法」、「眾生法」和「佛法」,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就是一。因為它分而言之也是妙法,合而言之也是妙法;三也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方才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律、論三藏」,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至於十二部經,在暑假的時候已經講過了,我相信果前記得這十二部經的名稱和所講的意義;為著節省時間的關係,現在由果前再把十二部經對大家來講一講。

(果前:「十二部經是:(一)長行(二)重頌(三)諷頌(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無問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

這「十二部經」,方才果前能把中文唸出來,又能翻譯成英文,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也是個妙 境界!這也就是一個「妙」!為什麼呢?因為果前也沒有學過中文,Before you study Chinese?(果前:No!)他就由今年暑假才開始;他在這個暑假的期間,也能練習寫中文,又能唸中文,現在還繼續學中文。這十二部經,雖然只是很少 的幾個字,但是意思是很深的;他居然能把中文也唸得出來,又可以略略地翻譯成英文。雖然他講得很短,但是我相信他若再深了研究下去,將來一定會講得很長 的。

現在為什麼他講得短呢?因為他心裏有一種恐怖。恐怖什麼呢?看師父在這裏,恐怕自己講錯了。如 果講錯了,這不單是在大眾面前沒有面子,師父一定也對他印象不太好;因為有這種恐懼心,所以把所有的意思就都忘了。在中文有一句話說:「有所恐懼,則不得 其正。」因為這兒有一些人都是聽佛法的,他恐怕自己講得不圓滿;所以心裏有一點驚恐,本來會講的也變成不會講了。這叫什麼呢?這種驚恐,叫「大眾威德 畏」。正因為有這一種恐怕的心,所以講出來就一定不會圓滿。但是這也是很妙的,這也是妙法之一。

方才果地說他自己沒有讀過大學,甚至於沒有讀完中學;可是他說他現在要問的問題,是很要緊的。 佛法不一定注重讀書、不讀書的問題,而是注重有沒有真實的行持、有沒有真正的功夫。中國禪宗的六祖大師,他不但沒有讀過中學,就是小學都沒有讀過,連自己 的名字都不會簽;但是他又會講經,又會說法。他不認識字,他講經怎麼講呢?叫旁人唸出來這個經,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地唸,唸一句他講一句、唸一句他講 一句;結果和佛所說的法,意思是完全相同的,並沒有不合佛法的地方。六祖大師為什麼不認字就可以講經說法呢?就因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 法;因為得了這心印的妙法,所以他所說出來的法都是妙法。那麼現在果地能問這些問題,這也與這個修行功夫上,是有重要的關係。

六祖大師得到五祖這個心法之後,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和打圍的--打獵的人,在一起住了十幾 年,這段期間他幹什麼呢?他就是用功修行。於是他就開了大智慧;這是經過十幾年的功夫,才正式開智慧。我相信果地如果能以真真正正地用功夫,也會開智慧 的。現在問的問題,你覺得多,不是嗎?將來你開了智慧的時候,那反而沒有問題了,一切的問題都沒有了,一個問題也沒有了,什麼事情都沒有問題了。但是要用 苦功,要下真功夫才可以的。

修道,切記不要著急!在中文裏講:「毋欲速,欲速則不達。」你不要想快,你想要快,那更到不 了。不達,就是到不了那個地方,到不了那目的地。為什麼?修行用功,所謂「緊了繃,慢了鬆,不緊不慢才成功。」好像弓弦,緊了就繃,慢了就鬆。這一張弓, 你一拉緊,弓弦就斷了,沒有用了,這支箭也射不出去了,這叫「緊了繃」。慢了鬆,你射箭,把弓拉圓了、拉滿了,你卻慢慢把箭放出去,這個箭就出不去,鬆 了。那要怎麼樣呢?要不緊也不慢,才會成功,你的目的地才能達到。

中文又有這麼一句話說:「其進銳者,其退速。」銳,就是往前進得很快;但是你進得快,退得也 快。好像蜉蝣,這種蟲子朝生而暮死;牠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們修道要老老實實用功,不要走捷徑;走捷徑,就是「走小路」。你要走大路,抱著大路實實在 在去修行。什麼叫「大路」?就是「六度萬行」。什麼叫「捷徑」?就是「旁門左道」;從那兒走,以為是來得快,實際上是到不了你的目的地。所以一定要依照修 道的方法去修行,這也是妙法。

中道,就是妙法。離了中道,那麼是不是妙法呢?也屬於妙法,不過不是中道。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怎麼一個公案呢?

在中國漢朝的時候,有兩個人,一個叫袁盎,一個叫晁錯,他們兩個人都在朝廷做官、做將軍。袁盎 因為妒嫉晁錯,就用方法把晁錯給殺死了,好像現在奪權似的。袁盎把晁錯給殺死了,以後袁盎就出家做了和尚;為什麼他做了和尚呢?因為他常常見鬼。見什麼鬼 呢?就常常看見晁錯要來殺他,白天見鬼、晚上也見鬼;這回才知道自己做錯事了,於是他就出家做和尚去了。出家做了和尚,咦?這鬼沒有了!於是他就用功修 行,參禪、打坐、修道,下決心修行!

修行,修行,修行!這一生,做了和尚沒有見鬼了,他就發願說:「我今生做這件事情,殺錯一個人 了,我希望來生還是做和尚去,不要做官了!」果然來生又做和尚;不單做和尚,還做了一個大法師,到處講經說法,也不貪名,也不圖利,那麼苦行修道,什麼也 不貪。像這樣用功修行,就過了十生,修行也有一點道德了;有點道德了,他的身份就高了,一生比一生的身份就高了。

修行,修到第十生,他就做了國師--皇帝的師父,皇帝就賜給他一張沉香寶座。這張椅子是用沉香 製造的,沉香木在中國來講,是最貴重、最名貴、最有價值的一種木頭;只有皇帝才可以坐用這種沉香木做成的椅子,其餘的任何人,就是做多大的官,也不可以坐 這種的椅子。皇帝賜給國師一張這樣的沉香寶座,椅子上雕刻的這種功夫是最精美、最巧妙。

他坐在這張沉香寶座上,就神乎其神了,他想:「喔!這個世界,像我這樣的法師能有幾個呢?能有 幾個像我這麼高貴的法師呢?皇帝所坐的沉香椅子都賜給我來坐,啊!這可太妙了!」就生這一念的貢高心,以為這個世界就是他自己唯我獨尊了。好像佛說:「天 上天下,唯我獨尊。」他現在想:「哦!這個世界上,唯我獨尊了 !」

一生這個念頭,在十世以前的這個冤魂--晁錯,又來找他了!這回找他,你說怎麼樣呢?呵!一下 子就在他腿上長了一個人面瘡,這個瘡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又會說話。你看!你們見過這種奇怪的病症沒有?現在任何cancer(癌症)都沒有這 麼奇怪,在腿上長了一個人頭,有人的面貌,又會講話,常常和他來談話。談什麼話呢?說:「你現在想再把我擺脫開啊?沒有辦法了!我現在算是跟著你,一定要 你的命不可!」

這個法師叫什麼名字呢?叫「悟達」,就是「悟達國師」,他作了國師!可是現在生了這麼一個病, 這個人面瘡,一天到晚來和他要命,他也沒有辦法了。這個時候,就算有咒念,也變沒有咒念了,大概念〈楞嚴咒〉、〈大悲咒〉,什麼咒都不靈了,因為他業障太 重了!本來念咒是靈的,可是因為他的一念貢高心生出來,所以這個冤魂也就能找著他了;冤魂既然找到他,跟著他就不離開了,護法神又因為他有貢高心,也不保 護著他,也就不管他了,所以他再念什麼咒也不靈了!

這時候幸虧怎麼樣子呢?幸虧有一位迦諾迦尊者救了他。在悟達國師沒有生人面瘡之前,這位尊者全 身都生了瘡,這個瘡流膿、淌水、生蟲,又骯髒、又臭,悟達國師就照顧他,煎湯熬藥來服侍他,令他的病好了。這位迦諾迦尊者是真的有病嗎?不是;他其實是故 意現出這麼一個相,要來度悟達國師的,悟達國師果然就對他這麼好。

病好了,迦諾迦尊者就對他講:「你將來無論有什麼大難,不能解決的問題,你就到四川什麼什麼地 方去找我,那時候我會給你想法子!」這個時候,因為悟達國師生了人面瘡,沒有辦法了,就到四川去找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水」給他一洗,喔!這個 人面瘡就好了,就沒有事了!所以我們修道的人,無論怎樣也不要生貢高的心。

妙法,這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也就是眾生法,眾生法也就是佛法,佛法也就是心法;這三種法也就是一種法,一種法也就是三種法。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妙。所以你講它是三也可以,講它是一也可以。心法妙,在前面已經講過大概的意思。

D2.釋「眾生法妙」

現在講「眾生法妙」。怎麼叫「眾生」呢?種種的生命合到一起,就叫「眾生」;有多少種類呢?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合起來有十二類的眾生;這十二類的眾生,每一類又有種種的不同。

你就拿卵生來說,在這個卵生裏邊又有種種的不同,有的卵生的眾生是會飛的,有的是不會飛的;會 飛的種類,又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的種類,甚至於任何人也不可能把這個種類完全都認識,完全都分別得清清楚楚的。你說這是不是妙呢?那麼分別不清楚的,固然是 妙;你能分別清楚的,這豈不也是妙呢?所以卵生裏邊的種類是這樣子,胎生、濕生、化生,所有的一切眾生,也都是這個樣子的。

就拿胎生來講,人是胎生的,一切畜生也是胎生的。那麼卵生是怎麼樣來的?在《楞嚴經》裏提到, 卵生是從想而有的;「卵因想成」,因為有這種「想」,所以就有卵生。胎生呢?「胎因情有」,就因為這個「愛情」。這個愛情,人人都認為是一種最快樂的事 情,實際上在最快樂的裏邊,就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現在美國有很多人都覺悟了,覺悟什麼呢?覺悟這個愛情是不自由的;覺悟到這一點,可是卻把這個 自由又錯解了,覺悟到一邊上去了。怎麼覺悟到一邊上了呢?一般的青年男女就隨便談愛情,很隨便的結合,又隨便的分離,說這是一種「自由」,其實這是「誤解 自由」!男的也不結婚、女的也不結婚,各處去亂來,這個樣子說是自由了;這不單不自由,還錯中錯!為什麼呢?你若結了婚,雖然不自由,這還是「男女居室, 人之大倫」,是天經地義的一種道理;要是說不結婚就隨便了,這是誤解這個自由。

這是想要怎麼樣子呢?就是想要快一點死,快一點把自己的身體破壞了。把身體破壞了,就會怎麼樣 子呢?就會死得快一點。你把身體搞得不健康,好像現在有一些的青年的男女,留很長的頭髮,就隨隨便便做這一種的行為──我不是罵人,簡直連豬狗都不如了! 豬狗還有一個時候,這些人,白天、晚間,跑到自己的房間裏頭去邪婬,甚至公開去表演;你說,這樣豈不是世風日下、愈搞愈壞嗎?所以這都弄錯了!這種情形要 趕快挽救,如果不挽救,這個害處太大了!

這個「胎因情有」,無論是人也好、或者是畜生也好,都因為有這種情。為什麼畜生牠有這種情呢? 這就是從無量劫以來的顛倒,這種習氣太深了。做人的時候,這種情慾心重,所以就墮落到這個畜生裏邊去了;到畜生裏邊,還不知道覺悟,還是這個情慾心非常 重。我方才沒說嘛?這種人連豬狗都不如了;那麼將來的害處,就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

那麼這個濕生、化生,它們怎麼生出來的?也都因為有這種的婬欲心;這種婬欲心太重了,所以到任何眾生裏邊,都因為有這個「情」。「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凡夫」;被情所迷,這就是凡夫,要是把情看空了,這就是聖人。

所以這個眾生裏邊,人類有千差萬別;每一類的畜生,也有千差萬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等等的,都是這樣子;都沒有出這個妙法之外,都由這個妙法產生,在這個妙法裏邊包含著。

所以這眾生法也是妙的!你不研究它,不覺得怎麼樣;你一研究,每一個種類,都有那種類的道理。 為什麼會做人?為什麼會做狗?為什麼會做豬?為什麼又去做馬、做牛呢?這裏邊都有一個妙法的。為什麼有一個妙法?因為這裏頭的道理,都是不容易明白的。不 容易明白,也就是妙法了嘛!那麼說:「我明白了!」你明白,那個也是妙法。所以這個「妙法」,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眾生分上, 也是這樣子的。

D3.釋「佛法妙」

再講「佛法妙」。什麼是佛法?什麼又不是佛法?你也講一講。一切法都是佛法!所有一切一切的 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這個佛法有多少呢?總括起來說,有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是最妙的呢?你選擇一下,看一看、查一查,審查一下, 哪一個法門是最妙的?你告訴我!你不能告訴我,那麼我現在告訴你--哪一個法門都是最妙的!

以前曾經有一個人問:「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是第一的、是最高的呢?」我這樣答覆他:「你 若認為哪一個法門對你是好的,那一個法門就是最高的;哪一個法門對你沒有用處,那一個法門就是最低的。」這看你的根性。佛設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眾生八 萬四千種的毛病;你的毛病要是沒有了,哪一個法門也沒有用。你的毛病如果存在,哪一個法門可以治你這個毛病,那一個法門就是第一;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有 八萬四千個第一,也有八萬四千個最上、也有八萬四千個最高!

現在講到「佛法妙」,也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最妙。為什麼這樣說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法都是藥方、都是藥;你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藥。這個藥就治你這個病,把你的病治好了,這就是良藥;你要是用藥用錯了,良藥也會變成毒藥的。

方才這位來賓說:「吃肉可不可以開悟?」我為什麼說:「你要是能一口吞頭豬、一口吞隻羊、一口吞頭牛,你有這麼大的口,那就可以的;沒有這麼大的口,那要慢慢來,那就沒有人保險。你要是能一口吞一頭豬、羊、牛,我可以保險這是開悟了!」

談到「吃肉」,六祖大師和打圍(打獵)的人在一起十幾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什麼肉呢? 他吃的是「肉邊菜」。什麼叫「肉邊菜」?因為他和打圍的人在一起,打圍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吃肉的,沒有菜吃。人家吃肉,他若不吃肉,就沒有東西吃;於是他就 自己種了一點菜,也不另外放在鍋裏單單炒,他就放在肉鍋裏煮,他吃這個菜,這叫「肉邊菜」。雖然六祖大師吃肉邊菜,但是六祖大師是個開悟的人,已經開悟成 了祖師了,他就吃肉、吃什麼,都可以的。我們如果沒有六祖大師那個智慧、沒有開悟,那還是不要盡貪口腹;吃的東西再好,到了肚裏頭也變成臭的東西,沒有什 麼大的意思。總而言之,這佛法也是妙的。

所謂「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我們人的心,可以造十法界;可是十法界,都是沒有出我們現 前的一念心。譬如我們發心,生一個惡念,就會種地獄的因;再生一個惡念,又會種餓鬼的因;再生一個瞋恨的惡念,就種修羅的因;再生一個愚癡的惡念,就種畜 生的因。你生一個善念,就會生到人道裏邊來;你生一個守五戒修十善的心,這個「天」的因就造成了,就會生到天上去;你要是發心修行「苦、集、滅、道」四諦 的法門,這就是聲聞的因;你發心修十二因緣的法門,這就是緣覺的因;你發修六度萬行的心,這就是菩薩的因;你發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這就是成佛 的因。

那麼「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十法界。「佛、菩薩、 聲聞、緣覺」,叫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六凡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十法界從什麼造成的?就從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所以說這 個心法是妙的。心法若不妙,眾生法也不妙;眾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了。就因為心法妙,所以眾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諸佛沒有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十方 的菩薩也沒有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十方的緣覺也沒有超出去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聲聞也沒有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乃至於天、人、阿修羅、地獄、餓 鬼、畜生這六凡法界,都是沒有超出現前這一念心。

講到這個「心」字,古人有這樣的幾句話,怎麼樣說呢?說:

三點如星佈,彎鉤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

啊!作佛也是由這現前的一念心。

在《華嚴經》上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設你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什麼叫「三世一切佛」?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諸 佛。你應該看一看這個法界性,這種妙法、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真是太妙了!所以「一切唯心造」。譬如你到這兒來聽經,也是你心裏想要來:「那兒有一位法師講 經,也不知道他講的是什麼?去聽一聽吧!」心裏動這麼一個念,身體跟著這個心就跑來了;如果沒有這麼一念心的話,就不會到這兒來聽經。

這個「心」字,在中國字來講,這三點好像星星在那兒排佈似的;底下有一個彎鉤,就好像初三那個月牙似的。「披毛戴角」就是「畜生」,有犄角,有毛的;做畜生就從這兒生出來。雖然做畜生是由這一念心,可是成佛也是由這一念心;並沒有換一個,都是由這一念心而做成的。

所以你就想:不要說太玄妙的,太妙的道理,人不知道;那麼不太妙的,人又忽略了。我就講一講不 太妙的,講什麼呢?講人要吃飯,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心裏就想:「餓了、餓了,時候到了,要吃飯,今天吃點什麼東西好呢?決定了,就去吃這個東西!」你 說,這妙不妙呢?怎麼就會生這種的思想呢?怎麼就會想要吃東西?肚餓了,怎麼就會肚餓呢?這都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總而言之,你「不分別、不思量」,那就是妙法!我以前講過,你到那個「不思量、不分別」的境界 上,「內無身心、外無世界,迥脫根塵」。迥脫根塵,就是六根也沒有了、六塵也都亡了;那時候真是妙啊!你得到那種境界,那就是妙法;沒有得到那種境界呢? 也沒有出妙法之外。我們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沒有不是妙法的;所以這個妙法,你往深了講也是妙法,往淺了講還是妙法。這妙法、妙法,法法皆妙,只看你 能不能明白;你若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若沒明白呢?那也可以說是妙法;但是這是妙中之粗,是一個粗的部份,不是細的。

這妙法講了好幾天,講了多少次,總也沒有講完;因為這個妙法是沒有法子講完的,要是能講完,它 就不能成妙法了。我如果要繼續講下去,就是幾年光講這「妙法」二個字,也可以講的。所以我現在再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一下這個「妙法」;這個形容本來也不 太恰當,可是由這個形容,或者能令我們明白一小部份這個妙法。

以前有一個做官的,這個做官的很奇怪,他相信佛,又會背《法華經》。這《妙法蓮華經》有兩冊,這做官的對於上冊就一目了然,深入經藏,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對於下冊呢?他是格格不入,沒有法子懂,也沒有法子成誦。

就好像我們新出家的果寧說:「唉!這〈楞嚴咒〉對我可是一個大障礙,我怎麼樣讀也記不住。」你 不要望洋興嘆,不要以為這是大海:「喔!這麼多!怎麼辦呢?」我教你一個方法,你不要全讀,你一句一句地讀,一行一行地讀;記得這一句,再讀那一句。那一 句記住了,再往下讀;如果記不清楚,就不往下讀,就單念這一句。譬如「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讀多幾遍,你把眼睛閉上,「哦! 記得了!」再讀第二遍,並加上第二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南無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釤。」這麼樣地把它讀到完,more moremore (越來越多),就會背了,就能背得出。你不要貪多,你要是貪多了,就嚼不爛了。

我昨天跟那個歡喜吃肉、又想要開悟的老年人說:「如果你一口能吞一頭牛,你就會開悟;如果你一口吞不了一頭牛,永遠都不會開悟的。」他還不懂得我講的,他說:「我沒有辦法!」那沒有辦法,你怎麼想開悟呢?

吃肉開悟,你看哪尊佛是吃肉開的悟?你看哪個祖師是吃肉開的悟?你看哪位菩薩是吃肉開的悟?沒 有!怎麼你要這麼特別?又要吃肉,又要開悟,這叫開一個什麼悟?就是「開」懂得吃肉的「悟」,就歡喜吃肉!這是一個貪心。吃人家的肉,這果報將來不得了! 你看他歡喜吃人家的肉,將來人家也歡喜吃他的肉,一樣地人家也要吃肉開悟。他不知道這種危險,以為還……,今天晚間沒有來,退席了;這大約是沒有肉吃,因 為他要有肉才能開悟,沒有肉就不能開悟,所以今天晚間不來了。這個老年人喝得酒氣醺醺的,喔!我離得他遠遠的,一股酒氣還衝到我這裏來。啊﹗這樣子是很危 險的!

那麼你讀〈楞嚴咒〉,不要貪多,貪多是嚼不爛的;你一口要吞頭牛,那沒法子嚼的,牛骨頭也嚼不碎的。學〈楞嚴咒〉,要慢慢地學,不要望洋興嘆,不要以為:「大海這麼大,這麼多海水,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它喝盡了?」〈楞嚴咒〉雖然是很長的,但是你若專心,也會背的。

你現在既然在我的門下出家了,我所收的徒弟一定要會背誦〈楞嚴咒〉和〈大悲咒〉;背不出來,我 不收他出家的。所以今年暑假的時候,人人都要考試,要考〈楞嚴咒〉,也就是這個道理。你要是把〈楞嚴咒〉學會了,我認為你是有一點誠心;你若沒有一點誠 心,這個叫「愣半年」,一「楞」就要「愣」半年,半年才會。現在我限你三天的時間,無論如何要把它讀會了;如果讀不會,你這個和尚做得成、做不成,這還不 保險的。所以你現在甚至於不吃飯、不睡覺,都要把〈楞嚴咒〉讀會了它。果尊那時候也是幾天不吃飯,可以背得出〈楞嚴咒〉。為什麼呢?表示你誠心--不吃東 西,把肚子裏頭空了,好裝〈楞嚴咒〉。不過這是講笑話,你不必不吃飯;你那麼大的身體,如果不吃飯,把身體餓得小了,那又不能做「高」僧了。

這個「妙法」,是法法皆妙,沒有一法不妙的。我講《妙法蓮華經》講了這麼多天,「妙法」兩個字 總也沒有講完;不過比較起智者大師,那相差可太遠了!智者大師在南京講了九十天,就講這一個「妙」字。現在我告訴你們,什麼叫「妙法」?你知道的,也是妙 法;你不知道的,那才是妙法。這妙法,就是「不知道」!那說:「我這『不知道』是妙法,我能不能學呢?」現在我們學,就是學「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不 知道打妄想、不知道生瞋恨心、不知道生貪心、不知道生癡心;要學這個「不知道」,把貪、瞋、癡丟了、不要它,這就是妙。你要是捨不得你的貪、瞋、癡,那是 「妙而不妙」;你要是能捨了貪、瞋、癡,那是「不妙而妙」!

方才的公案,說這一個做官的,他對上半部《法華經》非常地熟悉,既能讀,又能背得出來;那下半 部,他就格格不入,讀一次也記不住、讀兩次也記不住,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住。你說這是妙不妙?讀一次就可以記住上半部,下半部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 住,他自己也覺得這事情真是妙:「我怎麼上半部一讀就記住了,下半部怎麼樣讀也記不住?是太『妙』了!」於是就到附近一座寺院,寺院裏有一個開悟的和尚, 他就到這方丈和尚那兒去請開示。他因為做很大的官,很有勢力,他到廟裏來,方丈和尚就歡迎招待他。

他就請問方丈和尚:「我很信佛法,對《法華經》尤其有興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法華經》上半部,一讀就可以背得出,永遠都不會忘;下半部呢?我怎麼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個什麼道理呢?請方丈和尚開示我!」

這個方丈和尚是開了五眼六通的,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聽他這樣一請開示,就告訴他說:「我告訴你可以,不過你不要生瞋恨心!因為我對你說的是真的,我不是罵你。」這個做官的就說:「當然了,你說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瞋恨了!」

方丈和尚就說:「你前生是在寺院裏種地的一頭牛,幫著廟上做工;因為你在廟上耕田,這其中就有 很大的功勞,立了很大的功。廟上每逢六月初六曬經的日子,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曬過以後的經,就不容易生蟲。在曬經的這一天,你走到曬經的地方, 用你那個鼻孔聞這部《法華經》。因為你給廟上種地種田立功,所以你今生做了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人就都是人,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不過他前生立一點 功,所以今生就去管理這個政務。

這個人一聽,說:「那我為什麼對《法華經》前半部那麼熟悉?」老和尚就說:「因為你只用鼻子聞上半部,下半部你就沒有聞到;所以你現在對上半部的《法華經》特別熟悉,下半部就不懂了,就算是念也記不住,就是這種的因果。」這個人一聽,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擁護道場。

相信這個做官的人,將來不會再做牛了,這也是妙法之一。你看看,這頭牛只用鼻子聞一聞上半部, 等來生再做人的時候,就永遠都記住了。說:「那是什麼道理?」我也不知道,這就叫「妙法」!你若問為什麼?說:「我試驗試驗,它這個原理倒底是怎麼一回 事?」這不像化學,你沒有法子試驗的。你若想知道這個原理,就要專一其心,用功修行;得到五眼六通的時候,你就知道這種原理、知道這個妙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