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你能受持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福德之利。

2 次番問答(分二)
1 無盡興問 H2 如來垂答
今H1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無盡意菩薩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於是又向佛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世尊!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是怎麼樣來教化娑婆世 界的眾生呢?「娑婆」是印度話,叫娑婆訶,翻譯為堪忍;堪,就是堪堪可也,堪能忍受。言其這個世界是最苦的,可是眾生堪能忍受;堪能忍受,就是表示不容易 忍受這種的痛苦。這娑婆世界這麼多的苦,觀世音菩薩怎麼樣子來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啊?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他怎麼樣子給眾生說法呢?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他教化眾生這種方便的因緣、方便的力量,這個事情是怎麼樣呢?

2 如來垂答(分三)
1 別答 I2 總答 I3 勸供養
今I1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佛告無盡意菩薩:釋迦牟尼佛聽見無盡意菩薩這樣問,就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善男子!假使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裏邊,有這麼一個國土中,有 這麼一個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應該以佛身來度他,他才可以成佛。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在這時候,就變現一尊佛身來給這個眾生說法。

講到這裏,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是菩薩,沒有成佛,他怎麼可以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豈不是冒充佛嗎?」不是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早已經成 佛了,佛的名號為正法明如來。成佛之後,他因為不忘眾生,所以再次來到這個世界,把佛身隱起來,而現一個菩薩身來救護眾生,這是隱大示小。羅漢是迴小向 大,觀世音菩薩是迴大向小。

他由佛身又倒駕慈航,倒回來開這一個慈悲的船,來這兒救人,就為了來接引我們這一切的眾生,所以他隱大示小。所謂「內秘諸佛行,外現菩薩身」,內裏是諸佛 的一種行願,外邊現出來這麼一個菩薩的身,所以他可以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並不是冒充佛來欺騙眾生,他是已經成佛的了。他看這個眾生應該用佛身來度他,他 就示現一個佛身,為這一類的眾生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辟支佛,梵語叫「辟支迦羅」。這「辟支」兩個字,也是沒有翻譯過來。「辟支佛」翻譯到中文,義譯是「緣覺」。緣覺又分有兩種,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

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他觀察十二因緣,怎麼會有無明?無明又怎麼樣有了行?又怎麼有了識?又怎麼有了名色?又怎麼有六入?又怎麼會有 了觸?觸然後就受,受然後就有了愛,有愛就要取,為什麼要取?取就要有;因為有了有,所以就有了生;有了來生,也就有老、死。他因觀這十二因緣,就覺悟 了、悟道了,知道一切是苦、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苦,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無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開悟了。因為觀察這十二因 緣而悟道,所以稱為緣覺。

生在無佛的時候,他也修這十二因緣法,並且春看百花開,秋觀黃葉落──春天觀看百花齊放,到秋天的時候,觀察萬物凋零的種種變化狀態,所以也就覺悟到 「生、住、異、滅」是無常的,覺悟到「成、住、壞、空」這種情形,也就這樣而開悟了,這叫獨覺。緣覺和獨覺的分別,也就是一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一個在無 佛出世的時候。

觀世菩薩觀看眾生的因緣,因為他有天眼通,又有天耳通,所以他天眼照見,天耳遙聞,看見應該以辟支佛身得度的這一類眾生,他就示現一個辟支佛身來給他說 法。說什麼法呢?說十二因緣法。他說:「你不知道你這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就是從你『一念不覺』那兒來的。因為這一念不覺,所以在你的如來藏性上就生 出了無明來。有了最初這個無明,然後就生出『行』來了。」這一個辟支佛,得到觀音菩薩來給他說法,他很快就開悟了。所以觀世音菩薩就令他再發菩薩心,再來 迴小向大。這是應該以辟支佛身得度的這一類眾生,觀世音菩薩就示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怎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他聽聞佛說四諦法而悟道了,這是聲聞。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時,就說這四諦法。

怎麼是三轉法輪?釋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說這個苦是有一種逼迫的性,是強迫的,令人受不了這種的苦。苦,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又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 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苦。所有的這些「苦」,把人逼迫得動盪不安,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令人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由「苦」生出來 的,這一些個苦的問題,是一種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以集聚為義,集聚到一起了。什麼集聚到一起?煩惱集聚到一起了。怎麼會有煩惱?因為有苦。先有了苦,自己被這苦逼迫得受不了,就生起煩惱,發大脾氣。所以說這個煩惱是一種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從「苦」而有這個「集」。

「此是滅,可證性」:滅,就是寂滅,寂滅煩惱無明。這種寂滅的快樂、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證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人人可以修的,沒有一個人說是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一人,都可以證到涅槃的理體。這是第一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說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個苦,不是單單我成佛才知道,你也應該知道這個苦。你也應該斷了這個集諦,應該求證涅槃的這種妙果,應該修行這種菩提覺道。

佛說第三轉法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集,我已經斷了,我不再生煩惱了。我 知道這個苦,就不會再被苦所迷;我把煩惱斷了,也就沒有集諦了。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滅之樂。這個道,我已經修成了。

這是三轉四諦法輪。這五比丘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講,當時就開悟了。因為聽佛聲而悟道,所以這叫「聲聞人」。聲聞和緣覺,又叫二乘人;二乘人也就是小乘。 有小乘、大乘,什麼小?什麼是大?根本也沒有一個小,也沒有一個大,只因為眾生心裏有小、有大。本來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用自己 本有的如來藏性,有的只用一少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了全部。用全份,這就是諸佛,因為已返本還原。能用多部份,這就是菩薩,因為菩薩的智慧大, 所以在他這個如來藏性,本有的家珍也就用得多一點。這些小乘人,他所知道的很少,所以也用得少。

由佛的聲音而悟道的,就叫聲聞乘。所以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這種機緣,也就現出聲聞的身,而為這一類聲聞來說這四諦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就是做大梵天上的一個王;梵,是清淨的意思。他在天上做王,覺得很自在的,觀音菩薩也就示現這個大梵天王的身,來給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在《彌陀經》上稱為「釋提桓因」。這位釋提桓因不只是一個,而有很多很多的,所以這帝釋也很多。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就是這一個忉利天的帝釋,一般人 就稱他為天主。在〈楞嚴咒〉有一句「南無因陀囉耶」,就是這個帝釋,也就是我們一般眾生所最恭敬的天主。

這個天主,他的能力非常大,權力也大,神通也很大;可是他只能在天上,天人的壽命將來還是有窮盡的。帝釋是統領諸天的,所有天上的事情,都由他來管,所以 他的權力很大。觀世音菩薩看見帝釋身這一類的眾生,機緣成熟了,他就現出帝釋身來給帝釋說法。為什麼?因為同類的就容易接受勸導。好像我們這一般的人,無 論你做哪一行的,做生意的人和做生意的人就做朋友,讀書的人和讀書的人就做朋友,我們學佛的人就和學佛的人做朋友,賭錢的人就和賭錢的人做朋友,打劫的人 就和打劫的人做朋友,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因為同類者為朋,所以觀音菩薩就化現和他是同類的,到那兒去教化他去。

說是觀世音菩薩現身,有的時候並不是說會即刻現這麼一個人,來給你說法,然後就走。他不一定是用他的神通來現一個化人──變化人,來給你說法;有的時候, 他也就分靈──分開他這種性靈的一部份,來到這個世間上做人,好學佛法,然後教化眾生。這樣也是應以什麼身得度的,他就預先造那麼一個身體,來教化一般的 眾生。等到哪一個人信觀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了,然後再依照觀音菩薩的法門去修行,這就又變出一個觀世音菩薩來,觀世音菩薩又多了一個化身。

觀世音菩薩怎麼會有百千萬億化身呢?就是你模仿他、效法他、學習他,也就變成他的化身了。所謂「法無定法」,這個「法」是無定的,不要執著,不要說一定怎 麼樣子。你若能一定怎麼樣的話,你一定不死嗎?可不可以呢?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麼事都可以有一定了。說:「不能的,一定要死的。」那就沒有一定了。所以 佛法無有定法。

所以「百千萬億化身」,有一百個人學你,就是一百個人變成你的化身;一千個人願意學習你,你就有一千個化身了;有一萬個人來學習你,你講的道理他都承認 了,都說:「這個道理講的是這樣的。將來我要照這樣去學,我要修行!」你就有一萬個化身了。這千百億萬化身,並不困難的;只要你有毅力,肯去提倡佛法,那 你的化身也無量無邊的。這是按照「事相」來講,要是按照「理性」來講,你若成佛了,也真能有千百億萬化身。所以觀世音菩薩見有帝釋身得度的,他就現一個帝 釋身去給他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該得到自在天身的,觀世音菩薩就現自在天身,和這一類的眾生說法。什麼是自在天身?我現在給你們講明了,這個自在天身,就是天魔外道這一類的宗教。他們 認為不可一世了,貢高我慢,簡直的!他說沒有佛、沒有法、沒有僧,於是就謗佛、謗法、謗僧。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就因為他們太快樂、太自在了。這些應以大自 在天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也不怪這一類的眾生,他看這一類的眾生機緣成熟了,一樣為他們說說佛法,令他們也跑到佛教裏來。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這「天大將軍」有兩種的講法。一種是在天上做大將軍,這種天神的身,應該得到佛法來指導他的迷津,令他明白佛法而去修行。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上的天神他的 天福享盡了,轉到人間來做大將軍;他很有勢力的,可是他沒有明白佛法,還是造種種的業,要受種種的果報。

觀世音菩薩觀看他們的因緣,已經可以得度了,所以也現一個大將軍身,來給他們說法,令他們反迷歸覺,把世間一切的快樂放下,而求出世的無窮快樂。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毘沙門,是四大天王之中的北方天王。這四大部洲,有四大天王──東天王、南天王、北天王、西天王。毘沙門,就是北方天王的名字。應該以毘沙門身得到佛法來度化的,觀世音菩薩就現出北方天王的身,來給他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什麼叫小王?小王就是管理一個國家的王,僅僅在一國稱王。應該以小王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小國王的身,來給他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怎麼叫「長者」呢?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有提到,他的姓也貴、年也高,又有道德,又有名望,上邊的人也歡喜他,下邊人也恭敬他,所以這叫「長者」。有道德 的也可以做長者,有智慧的也可以做長者,或者富貴的,有種種的德行,就是所謂的「大富長者」,好像《金剛經》上所講的那位「須達多長者」。這種的長者,居 心很平等的,他對一切人都一視同仁,歡喜幫助所有人,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一位長者。

「長者」這個意思,就是比一切人都高貴。如果有應該以長者身得度這種的人、這種的機緣,觀世音菩薩也就現一位大富長者、大丈夫的身,來給他說法。你看見 〈大悲咒〉裏,有一尊觀音菩薩現的大丈夫相,有著這麼長的鬍子,端坐在那地方,好像很威風似的,這就是所謂的「長者」。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該以居士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居士身,來給這個人說法。居士,是居家之士,就是在家相信佛法、守持五戒、奉行十善的人。

什麼是五戒?就是戒「殺、盜、婬、妄、酒」五種。現在很多人都受過這五戒了,這都叫居士。什麼是十善?就是十惡的反面。十惡就是身有三惡:殺、盜、婬;由 這個身體所造的三種惡,就是殺生、偷盜、邪婬。意有三惡,就是貪、瞋、癡;在意念裏有三種的惡,就是貪、瞋、癡。口有四惡──你看!這口幾幾乎佔了十惡的 一半,身、意都沒有佔那麼多。

口四種的惡是什麼呢?綺語、妄言、惡口、兩舌。「綺語」就是所說出的話非常不正當,或者講某某女人如何如何,或者講某某的家裏如何如何,講的話就是近於 邪,不正當。「妄言」就是打妄語,「惡口」就是罵人,就是造口業,「兩舌」就是一個人有兩個舌頭。怎麼會有兩個舌頭呢?並不是這個人生了兩個舌頭,而是以 一個舌頭卻說出兩種不同的話,譬如對於甲,他就說某乙如何如何;對於乙,他又說某甲如何如何,互相挑撥離間。這口佔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這是 十惡。把十惡反過來,就變成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貪、不瞋、不癡、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你不做惡了,也就是善了。所以在居士 方面,要受五戒,而奉行十善。

觀世音菩薩看這一切的眾生,有應該以居士身得度這種機緣的人,他就現一個居士的身,來給這一切居士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宰,就是「宰閣萬化」,就是做宰相或者做什麼其他大官的這種官員。應該以做官的這種機緣來得度的,觀音菩薩也就現出做宰官的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婆羅門,是印度的一種外道,歡喜修清淨梵行。應該以修婆羅門這清淨行身得度的,觀音菩薩就現修婆羅門外道的身,來給這個眾生說法,而令他明白佛法,將來好成佛道。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究竟是個什麼身份?比丘是梵語,翻譯為「乞士、怖魔、破惡」這三個意思。(一)乞士:出家的僧人,上乞法於諸佛,以資法身;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 身。(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時,魔王就恐怖。(三)破惡:破除一切的煩惱惡、無明惡,破貪瞋癡三毒的惡。

優婆塞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優婆夷也是梵語,翻譯為「近事女」。言其常常親近三寶,常常來拜佛、聞法、聽經,與這三寶很相近的這麼一個男人和女人。 近是親近,事是事奉,就是在三寶的面前來做事情,譬如供養三寶、清潔三寶的地方,這都是事奉。所以在三寶面前來做種種的供養、功德,這種的善男信女就叫做 優婆塞、優婆夷。

觀世音菩薩看這一切的眾生,應該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這樣的機緣,觀世音菩薩即刻就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這些眾生來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長者有長者的太太,居士有居士的太太,宰官有宰官的太太,婆羅門有婆羅門的太太;長者也有女長者,居士也有女居士,宰官也有女宰官,婆羅門也有女婆羅門, 所以有這種種的婦女身。若是應當以種種婦女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婦女身──就是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的婦女身,來為她們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就是應當,也就是他這種因緣,應該在他童年時候就明白佛法、修道。好像韋陀菩薩,在往昔發願生生世世要做童男身,不結婚;又好像龍女,她在過去生中也 發願生生世世願意做童女,不結婚。所謂「童男、童女」,在人的生理上來講,就是沒經過結婚,沒有破壞這個身體。一旦男女異性相接觸,這個身體就不完整了, 在中國的文法上叫做「破身」,把身體破壞了;若沒有經過這種男女的性行為,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身體。

又在中國練功夫、練打拳的,單單有一種叫「童子功」。練童子功,就是身體要完整,沒有破過身。這種功夫一旦練成了,可以怎麼樣子呢?刀也砍不破、槍也扎不 進,這種功夫可以刀槍不入的,就是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裏邊,他就憑著沒有破身體的這股氣,所以刀槍也砍不進去,也扎不動他;外練這個筋、 骨和皮肉,所以就能有這麼大的作用。

這是童子,童女也是。在佛教裏,這童男、童女身,是所謂最清淨的身體,沒有染污。童男屬於乾,乾就屬陽,是個純陽的;童女是屬於坤,坤是屬陰的,是個純 陰。一個純陽,一個純陰,所以在道教上來講,說這是最清淨的,沒有染污,修行也最快。若是沒有經過男女性行為的小孩子,再修道、參禪打坐,修行很快開眼 的,所以童貞入道是最寶貴的。

觀世音菩薩觀察這種機緣,若是某一個人應該以童男、童女身得道修行的,觀音菩薩就現一個童男、童女身,來給這個人說法,令他發菩提心,很快成就佛道。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龍,有很多種類,有天上的龍,有海裏的龍,又有守藏的龍。天上的龍,是在天上做護法的。海裏的龍,是住居在海裏的龍宮,龍王就做魚、鱉、蝦、蟹的首領。又 有降雨的龍,又有守藏的龍。守什麼藏呢?就是所藏的寶貝。或者有人把很多寶貝值錢的東西,埋到地裏邊,因為它太值錢了,把龍的貪心也就給引出來,龍就跑到 那地方去看守這珠寶,這是藏龍。

龍,在古來有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一般人說沒有看見,就認為沒有龍,其實龍是很多的。

在六祖大師那時候,有一條毒龍;這條毒龍專門能噴毒吐霧,人一旦中了這種毒,就會生病,甚至於就死了。當時在南華寺禪堂內那個地基,原來是一個毒龍潭;毒 龍潭方圓大約有一畝地這麼大一個面積,誰也不知道這個潭有多深。這裏邊就住著一條龍,這龍是條毒龍,專門害人。牠把南華寺所住的出家人,弄得常常生病。

有一次,六祖大師來到毒龍潭的地方,這條毒龍就現了一個大身,把這一畝地的潭都遮滿了。六祖大師一看,就笑起來了,說:「嘿,你只有現大身的能耐啊?你單 單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那你還是沒有多大的本領!」這龍一聽六祖大師這樣說,於是把這個大身隱了,又現出一個小身,大約有一尺那麼長,在水裏游來游去。 六祖大師說:「你是有點本領,能大又能小,但是你可不敢跳到我這個缽裏邊來!」這條龍在水裏這麼游來游去,聽六祖大師這麼說牠,牠從水裏「噗通」一聲,跳 進六祖大師的缽中。

六祖大師就說:「你這回可以進來,可出不去了!」這龍就使起全身的解數、全身的法術,想往外跳,可是怎麼樣也跳不出去這個缽了。這回上了一個大當!

六祖大師對牠說:「你不要掙扎了。為什麼你變成龍身?為什麼你要做毒龍?本來在前生你是有修行的,是有善根的,也曾經聞過佛法的,不過你的瞋恨心太重,這 種脾氣太大了,這叫『乘急戒緩』。你研究佛法是研究得很迅速,願意研究佛法,可是你不守戒律,所以你現在墮落到龍身。你不要以為自己的本領很大,又能大、 又能小,又能有、又能無,你現在到我這個缽裏,可出不去了吧?」龍聽了這一番話,也就被馴伏,就不再往外跳了。

於是六祖大師又給牠說法,一說法,牠明白了,當時把這個龍身就脫了。這條龍的屍首曾經在南華寺被保留很久很久,以後因為戰爭兵火的關係,把這個龍的屍首也失去了。這是六祖大師在南華寺降伏毒龍,有這麼一段的因緣。

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有個大臣魏徵,他雖然在人間做丞相,還可以到天上去做天官。當時有條小白龍,因為下錯雨,玉帝叫牠下一寸三的雨,牠下了一尺三的雨,把所有的農田都淹沒了很多,人也淹死很多。這樣子,牠就犯了天上的法律,天上就派魏徵去斬這條小白龍。

小白龍知道這個消息,於是就先給唐太宗托夢,說:「明天你應該救我!你是龍,我也是龍,你這個龍應該救我這一條龍!」唐太宗說:「你我既然都是龍,那麼我 們是兄弟啦!你有事情,我一定要幫忙的。我應該怎麼樣才可以救得你呢?」牠就說:「我犯天上的法律,因為我下雨下錯了,明天就要受被斬的果報。斬我的人就 是丞相魏徵,明天只要你把他絆住,要他陪著你,不要叫他做什麼事情,那麼他就不會殺我了。」唐太宗說:「這容易!他一個丞相,做我的官,聽我招呼的,你不 要擔心了。」

第二天,唐太宗就叫魏徵來和他下棋,言下之意就是:「我和他下棋,他不能離開我,一定不能去斬那小白龍了。」於是兩人就奕棋。正當中午的時候,大約十一點 到十二點,魏徵下著棋就睡著了。唐太宗很歡喜地想:「你這回睡著了,一定不會去斬小白龍去了。我這回不用擔心了!」殊不知,魏徵是睡著了,可是他的神識就 出去了,跑到天上去拿他的尚方寶劍,就把小白龍殺了。然後他的神識又回來,再和唐太宗繼續下棋,下過了十二點鐘。小白龍說只要過了午時,魏徵就不能殺牠 了,唐太宗這回很歡喜,心想:「哈!我把我這個兄弟救了,這回我功德大約也很大吧!」

到了晚間,這小白龍來向唐太宗要命:「你總說和我是兄弟,要救我,那你為什麼不救我?讓你這個臣把我殺了。現在我一定也要你賠我這條命,因為我就等於你殺的一樣。」唐太宗醒來,原來昨天給他托夢這條龍來向他要命,於是駭得不得了。怎麼辦呢?

第二天,他就和軍師徐茂公一講,徐茂公說:「不要緊,我們這兒有兩個人可以鎮得住牠!就是秦瓊和敬德。您用他們兩人在寢宮前守門口,這小白龍就不敢來。」 秦瓊是黃臉的,使著金鐗;而尉遲恭是黑臉的,黑得像用黑油漆油的會放光。於是就用這兩個人守門口,果然小白龍晚間就沒來。可是他們都是國家的大將,如果每 一天晚間,都用這兩個人在這兒看守門口,太辛苦了。這怎麼辦?於是把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到門上,給唐天子看門口,這龍也就不敢再來了。所以中國人每到過年的 時候,也就都買秦瓊和尉遲敬德兩個人的畫像,貼到門上,說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稱他們是「門神」。

天龍:就是天上的龍。牠的因果就是因為乘急戒緩──修行時很聰明、很用功,學佛法一學就會了,但是就不守戒律。因為牠乘急,所以就有神通,會變化;因為牠戒緩,不守戒律,所以墮落做畜生。龍,是屬於畜生。

夜叉:又叫藥叉,這個音都差不多,都是梵語,意思是捷疾。捷疾,就是跑得最快,甚至現在科學所造的火箭也都追不上,有那麼快。這種鬼在一念之中,就可以願意到任何地方就到任何地方,就這麼快。

乾闥婆:是梵語,譯為香神,以香為食;又譯為樂神,為玉皇大帝奏樂的一個樂神。他是個人的樣子,但是他歡喜聞香、奏音樂,玉皇最歡喜聽他奏的音樂。玉帝想 要聽音樂時,只要燒上一種伽藍香;這種香,也就屬於牛頭旃檀之類的。這種香一焚起來,他聞這個香就跑來了;到那兒,玉帝就叫他奏樂。

阿修羅:是梵語,譯為無酒,他沒有酒飲,因為他在天上有一種天福,沒有天權;又譯為無端正,言其相貌生得非常醜陋。阿修羅的性質,就是專門好勇鬥狠,一定要把別人戰敗,鬥爭堅固,非常的好鬥。

有人認識自己養的狗是個阿修羅。不錯,這狗多數屬於阿修羅。不單狗是阿修羅,就是馬裏邊也有阿修羅。中國有這麼一句話,所謂「害群之馬」,這種馬在馬群 裏,不是踢踢這匹馬,就是咬咬那匹馬;總而言之,牠令這一群的馬都不得安樂、不太平,對這一群的馬有害,所以叫害群之馬,這也是阿修羅。還有最明顯的是 牛,真真正正、如假包換的阿修羅。怎麼說呢?你看牛頭上長個兩隻角,牠這兩隻角是預備幹什麼的呢?是預備打架的。因為在前生他手裏拿著東西,他覺得有時會 不在手裏,會放到一邊去,所以這種的阿修羅頭上常戴著盔,身上也穿著甲來防備著;等到轉生做牛的時候,也忘不了牠這種阿修羅性,頭上總頂兩隻角,預備和人 打架。

不單牛是阿修羅,雞也是阿修羅。那公雞,一旦看見有其他公雞,就打起來了。不單公雞是阿修羅,你看最有阿修羅性的,是那種黑色的蟋蟀,就是好鬥的那種小小 蟲子;兩隻碰在一起時,一定互相戰鬥到有一隻死了為止。在宋朝時,很盛行鬥蟋蟀,就是鬥那種小的蟲子,牠會蹦,有好多種。鬥蟋蟀都是講賭錢,賭我這隻蟋蟀 如果把你的蟋蟀給鬥死了,你就輸了,你就要賠我多少多少錢,以鬥蟋蟀來作賭博。其餘好鬥的,好像蛇、老鼠、貓……,這都是屬於修羅的。凡是好殺生的動物、 昆蟲,都是屬於修羅。

阿修羅,他相貌長得最醜陋不過,最不端正。嘴巴長得像豬那麼長,鼻子長得像象的鼻子,豬嘴、牛牙、象鼻子、牛眼睛、老鼠耳,這很難看的。或者他是個人身, 卻長個豬頭;或者是個人身,又長個牛頭;或者是個人身,又長個馬頭;或者是個人身,又長個虎頭,非常兇惡的。雖然男阿修羅的相貌很醜陋,可是女阿修羅卻生 得最美貌不過,那真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有一次,玉帝看見這修羅女生得這麼美貌,於是就向修羅王去求婚;因為玉帝在六欲天,他還沒有離欲,所以在欲界裏都還有這種夫婦的行為。這修羅王也就答應 了,把女兒嫁給帝釋。有一天,帝釋很歡喜地請他的岳父來吃飯,預備很多天上最好的飲食,請修羅王來赴宴。修羅王來到這兒就喝酒、吃飯,吃飽了要回去的時 候,玉帝為了表示恭敬他這岳父,就把所有的天兵天將都召來列成隊伍,站成兩行這麼來恭候送行。可是修羅王一看,心裏就不高興了:「你用你的天兵天將來駭 我?你想向我來示威?好東西!」心裏很不高興,但是玉帝還不知道。

天上有個仙人時常說法,玉帝因為歡喜研究道理,他就每天到仙人那兒去聽法。每次玉帝去聽法時,這修羅女就生出一種懷疑:「你天天不在家裏,跑出去幹什麼? 大概又出去胡混,找其他的女人吧?」她等到帝釋回來就審問他:「你天天幹什麼來著?你是不是移情別戀,另外又有意中人了?所以你也不在家裏陪著我了?」帝 釋聽她這麼樣講,說:「不是。我到某某地方,去那兒聽仙人說法。」修羅女不相信:「我不相信你去聽法,你一定是另外找女人去了!」她就要跟帝釋去,帝釋不 准她去。這修羅女也有神通,等帝釋上他的寶車,她就把身體用法術隱起來,也隨著上車;帝釋也沒看見她,她就跟著去了。

到了說法的地方,等帝釋下車的時候,她也跟著下車了。帝釋說:「妳做什麼也來了?」她說:「我來調查看看你倒是不是來聽法?你光這麼樣講,我不相信的。」 帝釋聽她這樣講,也就發脾氣了,擺起丈夫的架子,拿著荷花的莖,就打這修羅女。一打,這修羅女就呱呱大叫;這一叫怎麼樣啊?因為這個仙人從來也沒有聽過女 人的聲音,這回一聽這修羅女一叫,那麼嬌美的聲音,他就婬欲心動了,就把道業失落了,所以也就不能再講法了。這樣一來,玉帝更怒起來了,一再責怪這修羅 女。

修羅女一發脾氣,回去就對她父親講,說玉帝不守規矩,現在又另外有女人了!就造了很多謠言。這一造謠言,她的父親修羅王就大發脾氣:「這還得了!難怪上次 他這樣向我示威,原來他不把我們父女看在眼裏!」於是發起修羅兵將去和帝釋作戰。這一作戰怎麼樣?帝釋雖然有天兵天將,但是屢戰屢敗,戰不過修羅王,於是 就去求釋迦牟尼佛給想法子。佛就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幾個字,然後又說:「你叫你天兵天將,統統都念這幾個字。」帝釋回去之後,吩咐他的天兵天 將,在和修羅作戰的時候,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念,也不知怎麼樣的,把所有的修羅兵就都打敗了!於是帝釋又保持住他的這 種權力。

總而言之,阿修羅就好發脾氣,好和人鬥爭。好像現在這個時代,正是修羅降世的時候,所以世界與世界就一天到晚都在鬥爭,這是「鬥爭堅固」的時候,這修羅權 力最大。我們每一個有脾氣的人,都可能將來做阿修羅,也可能現在就是阿修羅。若你能改變,把脾氣沒有了,能以修忍辱行,也就和修羅道脫離關係了。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牠以龍作為食物。這種鳥有多大呢?牠的翅膀很大,一伸開就有三百由旬那麼大。由旬,是印度用來計量里程的數目,分為小由旬、中由 旬、大由旬;小由旬有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現在所說的由旬,是三百個大由旬,也就是兩萬四千里那麼大。牠的翅膀一搧,能把海水都搧到一邊 去,龍在海底就露出來,牠就吃龍。久而久之,牠把龍子龍孫吃得都快沒有了,龍王沒有法子,就去向佛求救。佛把所披著的袈裟給這龍王,教牠把這件袈裟拆開, 每一條龍繫上一條袈裟線,這樣子,大鵬金翅鳥就沒有法子來吃龍。為什麼?這就是一種妙用無窮。

在這期間,大鵬金翅鳥也去找佛,說:「您救龍固然是好,可是我們只可以吃龍,現在沒有龍吃,我們就要餓死了!這怎麼辦?」釋迦牟尼佛就給這大鵬金翅鳥說法 授五戒,叫牠持不殺的戒。牠說:「我不殺可以,但我沒有東西吃,豈不是餓死了?」佛說:「你不會餓死的!從現在起,等到每天中午,我所有的弟子吃飯時,就 會給你送一份齋飯吃。」所以以後出家人午齋時,都念供養咒,然後要送少少的飯出去,就是給大鵬金翅鳥吃的。

由此之後,大鵬金翅鳥也持五戒,不殺生了,並且作為佛教裏的護法,屬於天龍八部──是八部鬼神眾裏的一部。所以在佛教裏,大鵬金翅鳥也是護法之一,牠常常 在佛的頭上落著,有的時候,佛的頂上有隻鳥,就是這大鵬鳥。這大鵬鳥也能大、也能小,是神鳥;所以皈依佛教之後,就成為佛教裏的護法。

在佛教裏對於使用飲食方面,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候,中午是佛吃飯的時候,過中午之後就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到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本來鬼是找不著東西 吃,可是我們人這兒吃東西,這碗和筷子一出動靜,他聽見聲音,就會來搶著吃。我們所吃的東西,到他的嘴裏就變成火,因為他業報太重了,不能吃東西。鬼就以 為人用法術將這飲食變成火,不給他吃,於是他就生出瞋心對人就打,或者令人生病,就和人來鬥爭。所以出家人晚間不吃東西,因為這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在早晨 是天人吃東西,天上的人在早起吃東西,所以出家人在早起喝粥的時候,送出去一點飲食給天人吃,或者給鬼子母吃。

鬼子母,就是我們講的「羅叉鬼」,他專門吃小孩子。羅叉鬼子母,為什麼叫鬼子母?因為她有一千個鬼子。她帶領這一千個兒子,各處去偷小孩子來吃;人家小孩 子一出生,她給偷著來就吃。很多的家庭裏,小孩一出生,就被她給偷著吃了,變成很多家庭都沒有小孩子了。於是有人去求佛,問佛這怎麼辦?

佛知道小孩子都是給鬼子母偷去吃的,於是佛就把鬼子母最小的兒子給拿來,放到佛的缽裏邊扣著。鬼子母回到家裏一看,小兒子丟了,就各處去找,找來找去,也 就找到佛的地方。一聽,她這小兒子在缽裏邊哭,她就想把缽給抬起來,救她小兒子。殊不知,她抬不動缽,回到家又把其他這九百九十九個兒子都帶來,大家一起 用力來掀這個缽,也是紋絲不動。

她就向佛來講道理:「你為什麼把我的小兒子搶來放到你缽裏,不給我呢?」佛說:「妳有多少個兒子?」她說:「我有一千個兒子。」佛說:「妳一千個兒子,現 在只沒有了一個,妳為什麼就這樣著急呢?」她說:「我的兒子,我一個也不能少的!」佛說:「那麼妳把人世間所有的小孩子都偷著拿去吃,這又怎麼講呢?」鬼 子母說:「我不是想要吃小孩子,我是沒有東西吃!如果不吃小孩子,我這一千個兒子連我都要餓死!」

佛說:「從此之後,妳也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不要再到處去偷人家小孩子吃。妳有這麼多個兒子,卻一個都捨不得,我把他給扣到缽裏,妳就這樣著急,世間人的 小孩子,妳都吃了,人家的父母豈不著急嗎?妳不要做這種事情了。」鬼子母也就答應佛,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叫所有的弟子,在午齋的時候, 送點飲食給鬼子母吃。所以送食念這首偈頌:「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說這吃的東西,好像甘露那麼甜,無論他們有多少,都可以 吃飽的。這是中午送供的偈子,叫「施食」。這個施食,就是給大鵬金翅鳥和羅剎鬼子母的。

緊那羅:這也是八部鬼神眾之一,他也是玉帝那兒奏音樂的一個樂神。緊那羅的頭上長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摩睺羅伽:就是大蟒蛇。蛇是細的,沒有太粗;這蟒蛇是很肥、很粗的這麼一條,就像豬那麼肥,這種東西也是很兇惡的,又叫做土龍。在中國廣東省這個地方,人專門歡喜吃蟒蛇的肉;但是有的時候牠也吃人的,因為人吃牠,所以牠也就吃人。

在梁武帝時,梁武帝是信佛、供養三寶的,可是他的妃子郗氏就專門不信──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因為她不信三寶的關係,死後就墮落為大蟒蛇的身,於是就 回來求梁武帝超度她。她對梁武帝講:「您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您的妃子郗氏。因為我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恭敬三寶,所以死後就墮落成大蟒蛇了。」她 這樣一講,於是梁武帝就請誌公禪師來超度她。本來這郗氏在生的時候,最反對的就是這位誌公禪師;等到她死了之後,做了蟒蛇,這回向寶誌禪師來叩頭懺悔。誌 公禪師就造了一部《梁皇寶懺》──「梁皇」也就是梁武帝,「懺」就是懺悔,是給梁武帝拜這個懺以超度他的妃子。藉著拜《梁皇寶懺》的功德,梁武帝的妃子得 以脫去大蟒蛇身,而生到天上去。

摩睺羅伽因為在佛住世時,也皈依三寶,所以也是佛教一個護法。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人,就是我們所有這一切的人;非人,就是一切的畜生;等身,這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這觀世音菩薩若是看見這天龍八 部、鬼神等,以及一切的畜生,應該以天龍八部身得度的這種的眾生,他就現出這天龍身,或夜叉身,或羅剎身,或乾闥婆身,或阿修羅身,或迦樓羅身,或緊那羅 身,或摩 睺羅伽身,或現這一切人的身,或一切非人的畜生身。應該以這種種身得度的,他就對他的機緣而現這種種的身,來給這一切的眾生來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就是佛教的護法。金剛神的來歷是在很久以前,有個轉輪聖王,他生了一千個兒子。他怎麼會一個夫人就生了一千個兒子呢?因為他的壽命長,壽命長所 以有一千個兒子也不算多。這轉輪聖王生了一千個兒子,可是他這種野心還不足,又娶了一個妻室;這第二個太太,就生了兩個兒子。這一千個兒子,大家就發願, 說:「我們將來一定要修行成佛的,我們一千個兄弟要按著次序成佛,就是轉輪聖王也不做了。」大家就抽籤,釋迦牟尼佛就抽到第四個,他是第四個成佛的,將來 還有第五、第六都會依著。現在我們這個劫叫「賢劫」,這賢劫有千佛會出世。

這一千個兄弟都發願成佛,這第二位夫人所生的兩個兒子也發願,一個發願說:「我們這一千個哥哥,無論哪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要第一個去請佛來給世人說 法,我發願來供養佛、來供養三寶。」另一個就發願說:「我就發願來做護法。我每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就發願去到他的面前來護持他,來保護著他!」所以這 執金剛神,就是發願保護佛說法的這一個,就是這轉輪聖王第二位夫人生的第二個兒子。他拿著寶杵來保護佛教,是凡有佛出世,他就發願去擁護佛法。這執金剛神 的來源,就是這樣。另外一位就是大梵天王,他是第一位請佛說法的。

2 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觀世音菩薩這種種化身之後,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成就以上所說這種種功德,他以這種種身形,到每一個國家去度脫所有一切的眾生。

3 勸供養(分二)
1 勸供 J2 受旨
今J1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因為這個,所以你們這一切的眾生,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不要有兩個心。一心,就是一個信心。所謂兩個心,就是有一種 懷疑的心,這就沒有功德,沒有感應。所以才說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位大菩薩,能 於怖畏急難之中,布施給你無畏,令你不生恐懼。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個娑婆世界,都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菩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