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懸談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 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九六八年夏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總釋名題

一、七種立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 前邊十九個字是別名,後邊這一個字是通名。怎麼叫「別名」呢?別,就是分別,和其他的經典不同的;下邊這一個「經」字,就是相同的,所以就叫「通名」。一 個通名、一個別名;通名就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此經」,這部經和其他的經典名字不同的,所以這有通、別兩種的講法。

佛所說的經典,有「七種立題」。這七種立題,包括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一切經典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這七種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單三、複 三、具足一」。什麼叫「單三」?單,是單單的,有三種。什麼叫「複三」?複,是兩個意思合到一起;「複三」就是「雙三」。此外,還有「具足一」。

這「單三」是什麼呢?(一)單人立題、(二)單法立題、(三)單喻立題。

(一)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佛是個人、阿彌陀也是個人,這都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

(二)單法立題:譬如《大般涅槃經》,這「大般涅槃」是單單的法,所以單單地由法立出來這個題目。

(三)單喻立題:喻,就是「比喻」。什麼叫「比喻」呢?例如《梵網經》,「梵網」就是個比喻,用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來比方這部經。

【編按】鳩摩羅什法師譯的《梵網經》,向來稱為「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也有略去戒字,而名「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上列單單以人、法、喻立題,所以叫「單三立題」。

「複三」是什麼呢?(一)人法立題、(二)人喻立題、(三)法喻立題。

(一)人法立題:譬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個人,「問般若」是個法,這叫人法立題──有人、有法,用人和法合起來立這個題目。

(二)人喻立題:譬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個人,「師子吼」是個比喻,比喻佛說法的時候,就猶如獅子吼,所以這是以人和比喻立題。

(三)法喻立題:譬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個法,「蓮華」是個比喻,所以《妙法蓮華經》是個法喻立題。

什麼叫「具足一」呢?就是人、法、喻都具足,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就是個法,「佛」就是個人,「華嚴」是個喻,這是以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 果德。《大方廣佛華嚴經》有法、有人、又有喻,這叫「具足一」。

所有經典的立題都不超出這七種。你看《大藏經》裏,千千萬萬經典的題目都在這七種裏邊包含著,沒有超出這七種。所以凡是講經的人,一定要把這七種立題先明 白了,你明白七種立題了,然後才可以講解經典;如果你連七種立題都不明白,就去給人講經,那你自己都沒明白,又怎麼能去教人家明白呢?你自己沒覺悟,怎麼 能去教人家覺悟呢?所以這是很要緊的。

這七種立題,凡是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的。不是像某一個人,看了兩本半書,三本還沒有看完;不要說七種立題、五重玄義、十門分別,他連一重玄義也不知道, 一門分別也不知道,就到處去自稱「法師」,自稱是一個「教化眾生的導師」;這未免太過積極、太過前進了。沒有真明白就去講經說法,所以把一班人都講到地獄 裏去;他自己也跑到地獄裏去了,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樣進去的!而這一班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樣跑到地獄去了,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所以你學習佛法,一定要真正 懂佛法了,真正有智慧了,然後去教化眾生,這是不會錯的了!

在這一部《楞嚴經》裏邊,所說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我們這一次講經,不依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去講,而是根據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賢首宗和天臺 宗,這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宗派。所有的講經法師,有的就學天臺而不明白賢首,有的學賢首而不了解天臺,所以有的時候講的經典就不能到圓融無礙的程度上。現在 我講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依照賢首宗這「十門分別」來講解。在沒講經之前,先講「十門分別」;有十種的門,來分別說明這部經。這十種門是:(壹)總 釋名題、(貳)教起因緣、(參)藏乘攝屬、(肆)義理深淺、(伍)能詮教體、(陸)所被機宜、(柒)宗趣通別、(捌)說時前後、(玖)歷明傳譯、(拾)別 解文義。這十種門,第一叫「總釋名題」,總起來,來解釋這個名字和題目。前面所講的七種立題,是分別佛經七種命名的道理。現在總釋名題,這個名,就是「大 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這部經的總名,也是別名;別名,就不共他經,單單這部經有這個名字。

二、釋「大佛頂」

大:有四種,就是「大因、大義、大行、大果」。這個「密因」,和其 他的因不同,這是個秘密的因,人所不知道的,外道不明白,二乘也沒有覺察到,所以叫做「密因」。這種密因非常之大的,叫「因大」。「義大」,這義理也是特 別大的;「修證了義」這個義,意義非常大。「諸菩薩萬行」,這行也大,叫「行大」。「首楞嚴」,這是個「果大」──有這四種的大,所以叫「大」。

佛: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佛」,說「我信佛教、我學佛法」,究竟這 個「佛」字又怎麼樣解釋呢?佛,是印度語,具足叫「佛陀耶」;中國人歡喜簡略,所以「陀耶」兩個字就給刪去了,就用一個「佛」字。因為「陀耶」沒有翻譯成 中文,一般人以為這個「佛」字就是中文了;不是的,這個字雖是中文,音不是中國話。若是翻譯到中文,叫什麼呢?就叫「覺」,「覺悟」的「覺」。這覺悟又不 是一種,有三種;三種的覺悟是什麼呢?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什麼叫「自覺」呢?自覺就和凡夫不同;好像你、我現在這凡夫,是沒有覺悟,自己還沒有覺悟。那麼佛自己覺悟了還不算,又要想辦法令其他的人也都開悟,所以 這叫「覺他」。在自覺和覺他這裏頭還有種種的階段、種種的不同。譬如你覺悟了,有小悟、有大悟;小的覺悟還沒有圓滿,大的覺悟就圓滿了。佛自己得到大的覺 悟,令其他的人也得到大的覺悟,這兩種覺悟都圓滿了,就叫「覺行圓滿」──覺和行為都圓滿了。以上這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就是「萬德莊嚴」;「三覺圓、萬 德備,故名為佛」──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萬種的德行也都具足了,所以就叫「佛」。

為什麼我們人要信佛呢?因為佛就是我們,我們本來就是佛來著;不過現在我們迷了,就不能證到佛的果位上。為什麼說我們本來就是佛呢?佛說過:「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說是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的。統統都有佛性,為什麼他沒有成佛呢?「但因妄想執著」,他有妄想,又有所執 著;因為有妄想,就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啊,鑽天入地,它無所不通了!這些個妄想打得太多了,你數也數不過來;你說你一天打多少個妄想,你知道 嗎?如果你能知道,那你就是菩薩了;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還是凡夫。

妄想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質享受放不下,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了!所以有種種的執著。「哦,這個飛機是我的!」 「啊,我有一輛車,這輛車是最新的牌子,簡直是最靚(廣東話「漂亮」)了!」你看這種執著,有什麼,他就有什麼執著!男人就有男人的執著,女人就有女人的 執著,善人就有善人的執著,惡人就有惡人的執著。他這個執著擺脫不下,又丟不下、放不開的,總拿著,就執著、執著。啊,有這種執著,就不得了囉!執著享 受,就愛吃好東西、住好房子,到處去遊玩去。你以為這是好啊,其實,這未必是好的事情!你自己不明白,你盡貪享受,你就不會成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能成 佛,就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才不能成佛的。

佛又說過:「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裏邊所講的。「狂心」,是說你那種狂妄自大的心,你那種好高騖遠的心,你那一種看不起人的心哪!你那一 種只知道有我自己最聰明,只知道有我自己比誰都好的心!本來他長得像個醜八怪似的,他想:「哦,我真美麗啊!」你說這個執著多大?本來自己是醜,他還說自 己是美麗,這都是一種執著!你這種執著,若把它休息住了,這就是菩提。什麼叫「菩提」?就是「覺道」,就是「開悟了」;開悟,就離成佛不遠了。你若能把狂 心休息了,那就是你的好去處啊!

這三種的覺:「自覺」就和凡夫不同了,你我凡夫是「不覺」──不覺悟;自覺,他是已經覺悟了;已經覺悟的這種人是什麼人呢?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辟支佛, 印度話叫「辟支迦羅」,在中國就叫「辟支佛」。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阿羅漢是修四諦法而悟道的。自覺就異於凡夫,覺他就異於二乘──和這二乘又不 同了。什麼叫「覺他」?覺他,就要發菩薩心,要有菩薩心腸;菩薩是覺他,又可以說是「利他」。什麼人可以行「利他」的這種事情呢?就是菩薩;菩薩就異於二 乘,和聲聞、緣覺又不同了。聲聞、緣覺只知道自覺,而不想去覺他;菩薩就發心去覺他。

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迦羅」──辟支佛;菩薩,就是「菩提薩埵」。那麼究竟這三個,是一個人、是兩個人、是三個人而修成的?這也可以說是一 個人,也可以說是三個人。怎麼說呢?有的是:這一個人他先修聲聞,然後他又修緣覺,然後又修菩薩六度萬行;他這一個人都包辦了,修了這麼多的行門、這麼多 種法,所以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

又可以說是三個人,怎麼說是三個人呢?這第一個是修聲聞,他修成聲聞了,就不再向前進了,只知道做自了漢:「我自己已經開悟了,我明白了,我就不管其他的 人,任何人我也不管了。」他就停止在阿羅漢這個程度上,不向辟支佛那個路上跑了;所以這是一個人。有的修到阿羅漢,然後再跑到辟支佛這個果位、這個程度 上,他又不向前進了;這是兩個人了。加上前邊那個菩薩,這是三個人。

前面那一個人,他經過這三個階段;那麼後面這三個人,有一個人就只經過一個羅漢階段、程度,他不再向前進取了。

這三種的覺悟,到辟支佛上也是自覺,不是覺他的;等到菩薩上,這才成了覺他。菩薩就是修六度萬行的──修六種波羅蜜、萬行莊嚴,而成了菩薩;成了菩薩,再 往前去行菩薩道,行到圓滿了,這叫「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佛和菩薩又不同了,佛覺行圓滿,就異於菩薩。所以這三種覺悟,裏頭說的是這麼多,你若想去行起 來,那是千差萬別;那裏邊,程度裏頭又有程度、分別裏邊又有分別,也是很複雜的。總之,這三種的覺悟都圓滿了,這就成佛。

頂:這是最高無上的,沒有再比它高的了,所以叫「頂」。好像我們的 頭上邊叫「頭頂」,頭頂上面是天,說你「頂天」了,頂天立地。我們人,不單是男人,女人也是一樣;因為在美國,不要把女人忘了,女人也是頂天立地。頂著 天,在地上站著,這是頭頂──頭上面的頂。那麼這「大佛頂」三個字合起來,我不講,相信大家也都會明白:這是大大的佛的一個頂──佛頂。

這個大大的佛,多大呢?用一把尺量一量,像不像這個佛堂的佛這麼大?這尊佛像不是個大佛,這只是大海裏頭的那麼一滴,在這世界上就一粒微塵那麼大,你不要 誤以為這尊是大佛。那個「大佛」,再沒有比他更大的了;大而無外,這叫做「大」。這是什麼佛呢?是遍滿一切處的佛,無在、無不在。沒有地方他不在,你說他 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他也不在。你說他不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他都在。你說他是大、是小?你沒有辦法來計算他那個「大」大到什麼程度上,這才是一個真 正的「大」;他把那個「大」都沒有了──什麼「大」都沒有了,就再沒有比他大的了,這才是一個最大的!

那麼這個最大的是誰?大佛。大佛又是誰?就是你,也就是我。說:「我沒有那麼大呀!我看你也不是那麼大啊!你為什麼說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 我,講他幹什麼?就不需要講了;正因為與你我都有關係,所以要講他。那麼我們怎麼這麼大了呢?我告訴你,我們那個佛性是大的,我們自己都具足這個本有佛 性,就是這個「大佛」;這大佛,再沒有比他大的了,所以叫「大佛」。

不單大佛,又是大佛的「頂」。這大佛,本來沒有比他再大,沒有比他再高的了,但是他又有個「頂」在那個頂上。你看,這是「大佛頂」這三個字!所以我說,不 講你一定會明白的。這「大佛頂」,是這尊大佛頂上,又現出來一尊大佛。

說:「這尊大佛又有多大?」這尊大佛看不見的,所以在〈楞嚴咒〉上不是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嗎?說是:「那『無見』是沒有吧?我看不見,那怎 麼又說有大佛呢?」你看不見的,那才正是大的。為什麼?他若不是大,你目力怎麼會看不見呢?說:「那小的我才看不見呢!大的我能看得見的。」大的你能看得 見?天這麼大,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你看不完的。地這麼大,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積都看見嗎?看不見的。所以你看不見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如果不是 大,你就會看得見嘛!所以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這「大佛頂」,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你想這佛是大佛,他會放小光嗎?當然也是大光了嘛!所以,大佛就放大光,這個大光照遍一切處。 說:「那照沒照我呢?」早就照到你了!說:「那我怎麼不知道呢?」你想要知道嗎?我曾經講過:「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心裏若清淨了,清淨到極點, 那個佛光就會照到你這兒來了。你心裏不清,就好像一池子渾水,月光照不進去那渾水;水若清了,月光就照到那水裏去了。心清,就好像月光照到水裏那個樣子; 言其佛放光,也可以照得到我們心裏了。意定天無雲,你的意念若一定,好像天上沒有雲彩似的,這種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每一個人要是真能清淨其心,就會得 到楞嚴的定力。

三、釋「如來密因」

如來:如,是「無所不如」;來,就是「無所不來」。「無所不如」這 個「如」,就是一個法的本體;佛法的本體就是個「如」,佛法的用就是個「來」,這是「體、用」兩個字。如,是「如如不動」;來,是「來而又來」,來了再 來、來了再來;如如不動,來而又來。那麼到什麼地方去?沒有地方去;從什麼地方來?沒有地方來。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 不到我這兒來,也不到你那兒去;也就在你那兒,也就在我這兒呢!這就是「如來」。

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種的名號。每一尊佛最初有多少個名號呢?最初每一尊佛有一萬個名字。這一萬個名字,以後又把它縮少,因為人記這麼一萬個名 字記不清楚了,啊,又是這個名字,又是那個名字,把人記得腦筋都糊塗了!糊裏糊塗,記不住一萬個名字,以後就縮少到一千個名字,每一尊佛有一千個名字。那 麼一千個名字,人還記不住這麼多,以後又縮少,縮到多少呢?一百個名字,一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不單這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每一尊佛都有一百個不 同的名字,那麼眾生也還是很難記得;於是乎又縮少,縮少到多少呢?縮少到十個,所以這十個名字,是每一尊佛的通號。

佛的十個名字是什麼呢?第一個名字「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第二個名字「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如來、應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的名號。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

密因:究竟什麼叫密因?密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定力的本體。為什麼 叫「密因」,而不叫「顯因」?因為這種定的本體每一個人都有的,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雖然本具、不無,但是每個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就 叫密因,變成一個秘密了。這個秘密,就是定力的本體。這種定力的本體,是如來定力的本體;如來定力的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定力的本體。也就是:所有人都有 這種的定力本體,不過自己沒有發覺出來,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叫做「密因」。

四、釋「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這個「密因」是做什麼的呢?是叫你修,才能證得。你修,怎麼修呢?你修參禪或者念佛,這都是修;可是這一個「修」,是專門修參禪的,要專門修參禪才能證得。這個「證」,是「證得」。證得什麼?證得「了義」這種的義理上。

什麼叫「了義」呢?義,就是「意義」,這個意義了了,就是沒有意義了。那麼「沒有意義」,說是:「我們普通的人做事情,總說一點意思都沒有。這也是『沒有 意思』?」但是這個「了義」,是把世間、出世間法完全都證得無餘了,再沒有法可修,再沒有法可證了!也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 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不學了;「無為」什麼也不做了;「閒道人」,他什麼事情也都不做了。「不除妄想不求真」,他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 理了。為什麼他「不除妄想」了呢?因為除盡了,妄想沒有了,所以他才不除了。「不求真」,因為「真」他已經得到了,所以就不求了。沒有得到,才要求;他已 經得到這個真理了,所以就不需要求了。沒有除盡妄想,才要除妄想;妄想沒有了,就不需要除了。所以「了義」也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因為把佛所說的義理已經 證得無餘,沒有法可證了,學到那個極點了!

那「不了義」,就是說還有意思呢!現在這個,就是什麼意義都沒有了,乾而潔淨,這時候,到「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所以這是修證,才能得到了義;如果你 不修,就不能證得了義的這種境界。那麼「了義」,這是個大義;大義,是包括一切義。說是:「了義,沒有了!」沒有了,這才是一個「真有」;你若有的時候, 那就不是「真有」。所以證得這個「了義」了,再無義可證,就是到那個極點了!到極點,是到什麼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佛的境界上,到佛的果位上。

五、釋「諸菩薩萬行」

可是你想到佛的境界上,還得要行菩薩道,所以才說《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諸菩薩:這個「諸」字,是「很多很多」這麼樣解法,又可以說是「一 切菩薩」。這「一切菩薩」,包括多少呢?這個數目數不盡這麼多,總起來有五十五個位子。這五十五個位子,後邊的文裏邊都會講到的,現在就不要詳細講它。這 五十五個位子,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四加行」,再加上「等覺」。每一個位裏邊,就包括千千萬萬的菩薩;所以這五十五個階級,不是就 單單五十五個菩薩,是包括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總起來它有五十五個位子;因為包括這五十五個位子,所以叫「諸菩薩」。

萬行:什麼叫「萬行」呢?萬行,就言其「修行的行門多」。行門有多 少呢?這個行門多得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本來可以說八萬四千行門,那麼現在只說「萬行」,這是菩薩所修的。菩薩不但修萬行,而且還修六度。六度:(一)布 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

(一)布施波羅蜜:布施有三種,不是單單就有一種。三種是什麼呢?有(1)財施、(2)法施、(3)無畏施。

1)財施:財,就是所有的金錢、所有的財產。這個「財」是我們人最愛惜的東西,也是世界上最骯髒、最不潔淨的一個東西。你看人數錢,那個錢不知經過多少 人的手,這麼數來數去的,那個錢上邊,我相信會有很多小小的微生物、小小的病菌,very dirty.(很髒)Money is very dirty.(錢很髒)Why is it very dirty?(為什麼很髒) It's touched by every person's hand.(它被每一個人摸過)There are germs in this money.(錢上面有細菌)

在佛教裏,管這錢叫「不淨物」,就是「不潔淨的東西」,就是not clean。為什麼叫它「不潔淨的東西」呢?它來源不淨;有的或者是偷來的、或者搶來的,這來路不正當,所以叫「不淨」。那麼有的人說:「我做工賺來的 錢,這是淨了吧?」你做工賺來的錢,雖然來路是正了,但是錢的本身,有很多的病菌在上邊。所以你看,錢這麼樣子不潔淨!可是每一個人都歡喜它,數過來、數 過去。你看有的人數錢,就沾點口水來數,這其中很容易就染上傳染病;為什麼?那個錢上有病菌的。

這錢是一種不潔淨的東西,可是每一個人都歡喜錢,多多益善;所有美國的錢都給我,我也不嫌它多;都給你,相信你也不嫌多、也不怕多。可是錢若多了,也有毛 病。有什麼毛病?也會睡不著覺的!算來算去,我那麼多錢,放到什麼地方去呢?總要打這個算盤。所以錢本來是一種不好的東西,雖然是不好的東西,人人都愛錢 而不能捨。你若能捨,這就是「布施」;布施給人,這就是「行菩薩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就是要施捨,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捨給人家,幫助其他的人,這是 「財施」,用金錢去做布施。

可是人做布施,這不容易的!人心,是個「陰陽交關處」──陰和陽的一個界限;又是一個「理欲戰爭場」──理,就是道理;欲,就是 desire。照道理、天理來講,說是:「我想布施給人,我看見那個人很困難的,沒有飯吃,我送給他一塊錢,叫他吃飯去。」手往袋裏這麼一掏錢,第二念生 出:「哦,不可以的!我如果捨給他這一塊錢,一陣間(等一下),我搭巴士沒有錢了,那我要走路。這個……,我還是不捨給他這一塊錢了!」這第一念想捨,第 二念呢?又想起自己要坐巴士來了,所以又把錢放回袋裏邊,不捨了!就這樣子。

這由小而大,由這一塊錢,乃至於到十塊、百塊、千塊、萬塊、萬萬塊錢,都是這樣子。頭一念想捨,第二念想起自己來了:「我要到飯館子去吃飯,我沒有錢 呢!」於是就不幫助別人了。財施是不容易的。又有的想:「啊,我這個錢給你?那我太愚癡了!你怎麼不給我一點呢?」這就生出一種自利的心。所以這布施,你 說得是很容易的,做的時候卻不容易。

2)法施:怎麼叫「法施」呢?就好像現在我講經說法,這叫「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你以錢布施,這有數量的;以法來布施,這是沒有數量 的。好像我現在講經,你們聽一句經典,要是能開了悟、能真正明白了,那時候我功德就大了。為什麼?我講一句話,能使令你去成佛了;你成佛,就因為我這講經 說法幫助你成佛的,所以法施這功德是最大的。

3)無畏施:什麼叫「無畏施」呢?就是人有了飛災橫禍,或者有橫逆的事情來了,譬如被賊搶、打劫,或者被火燒了,或者遇著什麼恐懼的事情,就在這恐懼驚 慌的時候,你能給他一點安慰,說:「你不要生恐懼心,什麼事情慢慢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就好像有位太太把手袋丟了,那天我看她面色很擔心的樣子,問我說: 「哦,我手袋丟了,怎麼辦呢?」我當時告訴她:「你不要憂愁!你會找到的。」結果,我說這話果然就靈驗了,她到那個地方一找,還沒有丟;這就叫「無畏 施」,告訴她不要害怕。這是個小問題,其他大的問題那更多了;不過你知道這個小的問題,那麼大的問題你也可以明白了。

(二)持戒波羅蜜:在佛教裏,最重要的是「戒律」,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一切的惡,把惡事都止住、停止了;防非,防備著有過錯,非就是「過 錯」。做得不對了,這就叫「非」;做得對了,這就叫「是」──也就是「諸惡不作」,所有一切的壞事都不要做;「眾善奉行」,所有一切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訴你們,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很不會算數的──就是「不識數」,I don't know how to figure。怎麼不識數呢?我有錢就給人;除非沒有錢,否則有一塊錢給人一塊、有兩塊錢給人兩塊錢,自己就不願意要錢。你說,若照一般人來講,這是不是 太愚癡了?自己不曉得幫忙自己,盡去幫助人!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這樣子,就願意幫助人。那麼幫助人,這就是利益人;利益人,這就是菩薩發心。菩薩發心,是 要對人有利益,不是對自己有利益的。我自己忍苦耐勞,受點苦、受點委屈都可以的,我不叫人受委屈、受苦;所以就要發這種心,這叫「利他的心」。利他的心, 就是菩薩心;這菩薩心,就是「眾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不要說:「啊,這一回我要算一算,我會不會吃虧呢?」吃虧,就是自己沒有佔到便宜;佔便宜,就是一切的事情都要算算,算著自己:「這個對我自己有沒有便 宜?」好像去買一點東西,要走很多很多家公司;看看這家公司,再看看那家公司的東西,比較一下:「哦,這家公司便宜,東西又好,錢又用得少!」於是就買 了。買了,殊不知這是一種化學的東西;化學的東西,你看著它是很靚、很美麗的,可是一用,不久就壞了。所以雖然你算著想佔便宜,結果還是吃了虧,這就是盡 為自己打算。人應該為人做打算,不應該為自己做打算。

持戒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究竟「戒」有多少種?戒有很多種,最基本的是「五戒」。在家人凡是皈依三寶的,要是想再往前研究、進步的話,就要受五戒; 受五戒之後,再往前進步,受八戒,然後受十戒;十戒,就是沙彌戒了。受完沙彌戒,做出家人,就要再受二百五十條戒,這是比丘;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菩 薩也有戒,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十種是重的,四十八種是輕的。十種是很重的罪,你若犯了,是不通懺悔的;那些輕的罪,你若犯了,還可以改過自新。

在佛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四事請問,說:「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之後,誰是我們的師父呢?」佛就告訴他:「我入涅槃之 後,你們以戒為師。」這是告訴出家人──告訴所有的比丘、比丘尼,要「以戒為師」。那麼在家人若想要求戒,一定要向出家人來求戒的。授戒,就是把戒授給你 這個人,這一定要比丘才能授戒;在佛的戒律上,本來是不准比丘尼傳戒的。所以戒律也有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有很多種。

我們人若想修道,一定要受戒;你若能守住清淨戒體,就像琉璃寶珠那麼美麗──言其你這個人能守戒,這就猶如寶珠一樣,是非常有價值的。前幾天我不是講過, 終南山道宣律師就因為持戒持得好,感得天人來給他送供養,給他送飯吃。所以這個戒德,是最要緊、最要緊的。你學佛法,如果不守戒律的話,那你學什麼都好像 瓶子在漏水──瓶子底下有個窟窿,你裝上水,它就漏了;你若能守著戒呢?久而久之,就無漏了。我們人這個身體,都是有漏的身體;這個有漏的道理,我現在不 能公開對你們講的。你們哪一個人若想學無漏的法門,要個別一個人一個人地來請問:「這怎麼樣子才能無漏?」那我就講給你聽。因為現在這兒公開講,沒法子 講;你們誰若想要無漏,不妨有時間的時候來和我講。

現在我們講這個法是很妙的,可是法雖然妙,還需要有妙人來請這個妙法。這個「妙人」就是易象乾,他的法名叫「果容」。他大約是四、五年前來的,那時候佛教 講堂還在薩德街,他來佛教講堂學打坐,學了一陣子。現在放暑假又來了,要是以前,大約就是看看戲,或者是賭賭錢;總而言之,找一點娛樂。這一回怎麼樣啊? 他上當了!上了什麼當呢?要學《楞嚴經》的當。

一般人聽見「上當」,這心裏都涼了,說:「啊,這回不得了了,上了這個當!」為什麼上當呢?這個「楞嚴法會」是一個最苦的法會,也是一個最難的法會,由早 起六點鐘,到晚間九點鐘。你說,這到學校裏也沒有這麼多的課程!可是我們現在是「要了生死」的學校,我們現在是「行解相應」的學校,要行解相應。

所以講《楞嚴經》,這就是「解」;我們坐禪,這就是「行」。要解行並進,這才叫腳踏實地躬行實踐那麼去做,一點也不馬虎的,一點也不能騙自己的。這不能騙 人,你若騙人,就是騙自己。現在我說你上當了,正是不上當,這是要解決你生死的問題,將來那是你最大的一個利益,所以一定要解行並進的。

講起這「解行並進」,我舉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呢?有一個盲人和一個癱子,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有其他很多人也來幫他們的忙,很多人住在這棟房子裏邊。有一 天,其他的人都出去玩了,不是去三藩市佛教講堂學《楞嚴經》,是做什麼去了呢?大約或者去釣魚,或者買東西,或者去……,總而言之,這個世間上什麼事情他 們都要去做一做,就剩下這一個癱子、一個瞎子在家裏了。你說,就這麼巧,這間房子就著火了!你說怎麼樣?瞎子看不見,沒有法子逃跑;這個癱子有眼睛看得 見,但是沒有腿,所以也不能走。啊,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是真糟糕了──臺灣人會講這句話,說:「真糟糕了!」怎麼樣呢?瞎子也要被燒死了,癱子也要被燒 死了!

可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善知識來告訴他們說:「你們兩個人現在可以不死,可以逃出這個火宅的。怎麼辦呢?你這個癱子的眼睛給瞎子來用,這瞎子的腿給癱子 來用,你們兩個人就像狼狽互相幫助,互為表裏。」

那麼瞎子的腿借給癱子用,癱子的眼睛借給瞎子來用,怎麼借啊?是不是把癱子的眼睛挖出來,補到瞎子的眼睛裏頭?那時也沒有醫生,也不能動手術;你自己要是 挖出來,根本就沒有用了。你若把瞎子的腿現接到癱子的腿上,也不容易辦得到的,也沒有醫生。這怎麼辦呢?這才叫「因事制宜,通權達變」:這癱子就趴在瞎子 的身上,指揮這個瞎子,說你現在往左邁步,或者向右邁步,或者向前邁步;這個瞎子有腿,但是眼睛看不見,就聽癱子來指揮。於是這個善知識就這樣來指示他 們,他們兩個就把自己救出這個火宅了。

那麼講這個道理,你不要誤會說:「哦,你說我是瞎子啊?你說我是癱子啊?」不是你是瞎子、你是癱子;我也是瞎子、我也是癱子。不過現在我知道這個道理,來 講一講,這也不是說的你、也不是說的我;也就是說的你、也就是說的我。我們每一個人不要自滿,不要以為我自己是明白人,不要以為我自己智慧大。為什麼我們 沒有成佛?就因為自己太自滿了:「哦,我學了這麼多的知識,我現在啊……。」學什麼,就被什麼障礙──你知識多了,就被知識障礙;你能力多了,就被能力障 礙。因為這一些障礙著你,所以就不成道了。現在我們把「你、我、他」這個思想都不要了它,把這個思想平定下來,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清淨了,把自己肚裏空了。 做什麼呢?頭先我叫你們少吃點東西,留著裝法;現在我叫你們把你們的思想都弄乾淨了它。弄乾淨了它,好裝什麼呢?好裝醍醐妙味,裝這個無上的妙法。

我還記得去年有一位小姐,她講的話我還記得。她說她那個腦袋裏頭很多垃圾、很多garbage,清理不淨。是不是啊?她現在是修Doctor degree(博士學位)。那麼現在我就根據她這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把腦袋裏頭的garbage先丟到外邊去,然後你再聽經;那你一聞千悟,就容易明白 了。今天這一堂只是開始,還沒有正式講入經文;今天晚間,我一定會講得比現在好。不是騙你,也不是騙我自己,我知道我講得還不錯的!

【編按】以下開始另一堂講經。

上來文當「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經題很長的,有二十個字這麼多:前十九個字是這部經的別名,後邊這個「經」字是個通名。「諸菩薩」,就是所有的 菩薩都包括在內了;「萬行」,這是菩薩所修的萬行。前面講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這六度講了二度,還有四度。

(三)忍辱波羅蜜:忍辱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三種。

(四)精進波羅蜜:精進,就是向前去精進,不向後退。最有精進心的就是在《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的那位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他把身上纏上棉花、 沾上香油,在佛前把整個身體點著來供佛。你若想知道這詳細的情形,可以研究《法華經》,在〈藥王菩薩本事品〉上說得很詳細。為什麼他要焚身來供佛呢?因為 他覺得佛恩太高了、太深了、太大了,無法報答這個佛恩,所以他用自己的身心性命、整個身體,燒了來供佛。那麼燒了有多長的時間呢?這個時間可就非常之長 了,數都數不過來那麼多的時間。

所以天臺智者大師看這部《妙法蓮華經》,讀到藥王菩薩這一品的時候,讀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這是真正地用出真心來為佛法,來供養佛──讀到這 個地方的時候,智者大師就入定了。在定中,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看見釋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兒說法,轉大法輪、教化眾生,於是他就入了「法華三昧」, 而得到「一旋陀羅尼」這種境界。到出定的時候,他智慧就大開,所以就建立「天臺宗」,成為天臺宗的初祖。

藥王菩薩焚身供佛,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才是真正的精進。不是像我們有的人,拔一根汗毛也捨不得,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拔去一根毫毛,要 是對天下人都有利益,他也不幹的。這是什麼呢?這是只知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這就談不到「精進」了。

(五)禪定波羅蜜:禪定有「四禪、八定」,在《楞嚴經》上又講有「九次第定」。等講到正文的時候,這些個道理都會說的,現在不說那麼多。

弟子:四禪、八定?

上人:四禪,有四種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你到初禪的境界,這叫「離生喜樂地」;得到一種歡喜的境界,你的脈搏就停止了,但是自己覺得非常之歡喜。

到二禪的程度上,就「定生喜樂地」;在初禪的定力還不堅固,等到二禪,這個定就比初禪堅固了,所以氣息就停止了,鼻孔沒有呼吸氣了。那是不是死了呢?不是 死,這是一種境界;外邊的呼吸氣斷了,內裏邊的呼吸氣活起來了、生起來了。我們人都是外邊呼吸氣,內不能呼吸;你若裏邊的呼吸氣會呼吸了,那人就不會死 的,你願意活多少年都可以的。可是你活得時間久,那變成一個「守屍鬼」,就看守著這個臭皮囊,那是沒有用的。

等到三禪,你這個識也斷了,念頭也斷了;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這個喜也離開了。一般修行的人,他說happy,就是歡喜、很歡喜的。三禪這種快樂是非常 妙的,離喜,離開那歡喜了,得到妙樂這種的境界。

第四禪,叫「捨念清淨地」,把念頭、識這種種都離開,放下了。入四禪天這種的定,這才是在修道裏邊好像走了一步似的。你不要以為到了四禪就不得了了,這還 是初步──向佛的果位上走的第一步呢!這還不是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天上人間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了。但是知道了,還不要著住到這個境界上。這是四 禪,那麼八定說起來太長了,現在不講。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是印度語,翻譯到中文叫「智慧」。一般人都以為世間人的聰明,就是智慧。不是的!聰明,是世間智;智慧,是出世間智。世間智,好像 一般的科學、哲學、聲、光、電、化,所有這些科學發明出來的,都是叫「世間的智慧」,不是出世的智慧。現在這種智慧,是出世的智慧。什麼叫「出世的智 慧」?就是「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不是一種,有多少種呢?有三種。為什麼這「般若」沒有把它翻譯過來?因為這是「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它含 多重的意思,所以就不翻譯它。這三種般若是什麼呢?

第一種,「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經典,都屬於文字般若。

第二種,「觀照般若」。就是用你觀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能以迴光返照。你眼睛本來是往外看的,這回不向外看,而是看你裏邊,這叫「迴光返照」──返回來照 你的自性。你能以迴光返照,這叫「觀照般若」:觀,就是「觀察」;照,就是「光明普照」。那麼你以「觀察」的這種光明智慧,來照破自己裏邊的黑暗,把自己 裏邊照得非常清淨,沒有污濁邋遢那些個垃圾,這也就是一種觀照的智慧。

還有一種是最妙的、最不可思議的般若,是什麼呢?是「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呢?這實相般若,也就是我們本經所講的這個「了義」;了義也就是實相,實 相也就是了義。你若不懂什麼叫「實相」,說:「這個名稱我很生疏的,我不知道它怎麼解法?」它就是「了義」,了義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者,無相 也」,沒有相,可是「無所不相」。你說它沒有相嗎?它什麼都相,所以這叫「實相」。

「實相者,無相也,無所不相也。」這種的境界,你若明白了,那你就是和佛做了鄰居了,離佛只有一步了。可是這種境界,說是很容易的,證得這種境界是不容易 的。那麼不容易,我們也要去想辦法往那條路上走。如果說不容易,我就不去了,好像說我要到紐約去,可是心想:「這麼遠,搭飛機要很多錢,坐巴士也要很多 錢,我不要去了!」你不要去,永遠都到不了紐約;紐約是個什麼樣子,你不知道。

成佛,亦復如是。你想要成佛,但是因為這個路途太遙遠了,經過的時間又很長,你望洋興嘆,說:「哦,這個這麼樣困難!我不學佛法了,我找一點容易幹的事去 做一做啦!」那你永遠都不會成佛的。你若不想成佛,那有什麼話講呢?那就隨便你了!你若想成佛的話,就要勉為其難,「仁者先難而後獲」,一定要經過一番的 「難」,然後才能得到「容易」呢!

中國有一句話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若不受這一種凍,凍到骨頭裏頭去了,怎得梅花撲鼻香?中國有一種梅花,這梅花非常之香,不像美國 這種梅花不香。中國的梅花,你若有一棵梅花樹,離得一、兩miles(哩)遠,都可以聞得到這股香氣,非常之香。為什麼它那麼香呢?因為它受得住凍,在冬 天開花,所以就非常之香了。

方才所講的「實相般若」,是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就沒有呢?不是的!每一個眾生都有這種般若,每一個眾生都有實相的智慧,可是也就像本經這個「密因」似 的,沒有把它顯現出來。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做了一個窮人;我們自性的般若,是本具的實相,而自己不瞭解,所以也就變成一個對於法上貧乏的 人了。

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一切有相的,都是假的;你若能在這個有相上邊知道它是無相的,那就是見到佛了。 你明白法的本體,窮究到法的根源上了,你就等於見佛一樣了;你見到一切法的本源,就是見佛。所以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固有的智慧,我們若把這個 智慧的寶藏打開,才能顯現出來我們本來的面目。

這就好像什麼呢?在過去,我們不知道有實相般若,就好像金礦裏邊有金子,可是沒有人知道,它就現不出來。那麼有的人知道這礦裏有金子,可是知道是知道,他 不開採這個金礦,這還等於不知道是一樣的,也沒有得到這個金子。那麼必須怎麼樣呢?必須要開這個礦,用一些個人工來採取這個金,這個金才能顯現出來,才能 變成精金。這也就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金礦,可是不知道;這金礦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實相般若」。

那麼我們現在聽經,知道實相般若了;知道可是知道,我們若不利用這個實相般若,也不去發掘開採我們自己這個實相般若的礦,那你還是等於不知道一樣的。而有 的人就加功進步,發勇猛心去修行,開採自己自性裏頭這個實相的礦,把這礦一開開了,現出本有的佛性:「哦,我本來就是佛啊!」不錯了!有一些人就說:「我 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說我是佛,那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修了!」你不用修,這就等於你知道有金礦而不開採;你說,那個金子你能不能得 到呢?得不著的。所以還得修啊!這個「六度」是這樣子。

至於「波羅蜜」,什麼叫「波羅蜜」呢?就是「究竟的一種成功」。你做什麼事情,做成功了、圓滿了,這就叫「波羅蜜」。你想要修佛,成佛了,這是波羅蜜了; 你想要去讀大學得一個博士的學位,你得著了,這也是波羅蜜了;你肚子餓了,說我想要吃飯,吃飽了,就是波羅蜜;你想要睡覺,你躺那兒就睡著了,這也是波羅 蜜──所以這都是波羅蜜。忍辱也是波羅蜜,精進也是波羅蜜,禪定也是波羅蜜,布施、持戒都是波羅蜜;什麼事情你做成了、圓滿了,這都叫「波羅蜜」了。印度 話叫「波羅蜜」,中國也有一種水果叫「波羅蜜」,是甜的;我們什麼事情做圓滿了,得到那個甜的果了,這都叫「波羅蜜」,就是到達那個圓滿的地方。這六度波 羅蜜,是菩薩所修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學菩薩發心,行菩薩行、做菩薩事,那你就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菩薩不是自私的,說:「只可以我做菩薩,你不能做菩薩。你啊,不能和我 比!」不是的。不但我們可以做菩薩,而且還可以作佛,人人都可以作佛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可以成佛的,尤其有一些對於佛學研究很多年的人, 更知道這個道理了,所以我也不多說。

六、釋「首楞嚴」

首楞嚴:首,就是「第一」的意思,就是「頭一件事」。頭一件事是什 麼呢?是「楞嚴」。楞嚴,也是印度話,翻到中文就叫「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一切事」,就是不論什麼事都包括在內,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 物、胎、卵、溼、化,這些種種問題、種種的道理,這都叫「一切事」。

這一切事能徹底堅固了!什麼徹底堅固了?得到這個定的本體,得到這個密因的定。得到這個「密因」的定,才能證得「了義」的這種果;證得「了義」這種的程度 了,你再修菩薩六度萬行,這就得到這個「大行」;得到大行,然後再成就了「一切事究竟堅固」這種的定果,這是一個「大果」。

這「大佛頂」,就是「大因、大義、大行、大果」;得到這四種「大」的妙處,所以又可以說是「妙因」,又可以說是「妙義」,又可以說是「妙行」,又可以說是 「妙果」。這四種,因為都得到這個「妙」字了,而「妙」字還不能完全代表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就用一個「大」字。

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什麼呢?就是個「定」。這個「定」,就異乎「不定」。什麼叫「不定」呢?好像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猶豫不定,想要往南走,腿不聽話,就 向北走;想要往好的做,也是做不得主,又去做壞了,這叫「猶豫不定」。就好像一個人做事情沒有恆心,這就不堅固;恆心,就是「恆常不變的心」。所以我們現 在來學習《楞嚴經》,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堅、誠、恆」這三個字。

堅,就是「堅固心」,永遠也不變的。說:「我這回學《楞嚴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道理學明白了為止!」不能中途打退堂鼓,不能中道自畫,學了一半,就 說:「我學這麼多天,也不明白。啊,這個非常難,不學囉!」這叫「半途而廢」,這是不堅固了。

誠,要誠誠懇懇的,念茲在茲的。我學習經典一天,我就發奮忘食、樂以忘憂,我發奮來學這個經典,我一定要把它學明白了!我躺在枕頭上睡不著覺,這個時候, 我不打其他的妄想,只想:「我聽經聽的是什麼道理?我現在對所聽的,自己有什麼意見?」有這一種誠心。這個「誠」,就是「不移動」的這個樣子,誠誠懇懇地 來學習這個經典。

恆,又要有「恆遠心」,不是說我學了三天或者兩天半,就退學了:「這個太難了!佛法簡直乾燥無味,我學來學去,也覺得沒有什麼興趣。我還是到花園裏,或者 到某一個地方去玩一玩,這個是好的。研究這一些個問題都不實用,現在這個科學世界還研究這些個老骨董,真是沒有意思!」於是乎,就逃之夭夭了,跑了,這就 叫沒有恆心。沒有恆心,就不是究竟堅固;你有恆心,就是究竟堅固;你有誠心,也是究竟堅固;你有堅固心,更是究竟堅固。總之,不為一切的環境所轉變,這就 叫「定力」!

七、釋「經」

這部經的題目,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前面十九個字,是本經的「別名」;下面再單單解釋這一個「經」字,這是一切經共有的「通名」。

經:印度話叫「修多羅」,梵文 Sutra,中文叫「契經」;契,就是契合。怎麼叫「契合」呢?是說這經典,上契諸佛的理,下契眾生的機;契理、契機,這叫「經」。又「經者,徑也」,就 是一條道路、徑路。什麼徑路呢?所有的經,可以由凡夫而達到佛的果位,達到聖人的果位,所以走這條路就叫「經」,是一個徑路。經又有「貫、攝、常、法」四 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有人沒有聽過,現在再重複一下。

貫,就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什麼呢?貫穿所說義。佛所說的義,就像用一條繩把它貫穿起來,這麼成了一串,這是「貫」。

攝,攝持所化機。什麼叫「機」呢?就是對一切眾生,見著什麼眾生,就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度什麼眾生。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就來 給他說這個法,這叫「因人施教」;看每一個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他一服什麼藥吃,這叫「因病下藥」──這又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這種種,都叫「攝持 所化機」。

常,古今不變曰「常」。從古到現在也不變,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它沒有變更,所以叫「常」,是恆常不變的。

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去。

因為具足「貫、攝、常、法」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叫做「經」。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石,我們眾生就好像是一塊鐵似的;我們這塊鐵有了吸鐵石,就會被吸鐵石吸去 了。方才這個「攝」字,也就是這個樣子──攝持所化之機;所以現在這部《楞嚴經》一講,就是「楞嚴吸鐵石」。

為什麼叫「堅固」呢?那吸鐵石也是堅固的,可是這個「楞嚴」比吸鐵石還堅固,要是把這個眾生吸上,絕對不會再墮落的,不會再去下地獄、轉餓鬼、變畜生,不 會的!為什麼?因為吸住了,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這麼妙!所以這回,不來聽經的就不要講了,一來聽經的人,就被吸住了;吸得聽完了這一 段,又要聽那一段:「啊,真有點意思,這個味道是很甜的!」經的意思,大約是這樣的。

那麼全部大藏經分成十二部,也可以說十二類,也可以說是十二門,也可說是十二種;總而言之,這有十二部。這些部都是什麼呢?

第一部「長行」:在經裏邊有一行一行,很長的,這叫長行。

第二部「重頌」:把長行的意思,用偈頌重複說一遍,這叫重頌。

第三部「授記」:什麼叫「授記」呢?在經典上,有釋迦牟尼佛為某一位菩薩授記,說是「汝於某某劫應該成佛,你的名字叫什麼,壽命有多長,教化的眾生有多 少,你在什麼國土裏頭」等等,都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授一個記莂好像釋迦牟尼佛,就是燃燈佛給他授的記。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是行菩薩道、求佛法的時候,你猜他的誠心是怎麼樣誠法?他行菩薩道,布髮掩泥。怎麼叫「布髮掩泥」呢?

他看見燃燈佛從那邊走過來,燃燈佛當時也就是個和尚,不過他已經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不一定知道他成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恭敬三寶,所以就 行種種的苦行。那麼他行到路上,看見從那邊來一位和尚走這條路;這條路非常地泥濘,有很多水。於是釋迦牟尼佛──你猜他怎麼樣呀?他說:「哦,這兒這麼多 水!這個老比丘過來,不把他的身、腳都給溼了嗎?」於是他就躺到水裏,用身體把這個水給墊過去,叫這位老和尚踩著他的身體過去。但是,總有一個地方有稀 泥,他恐怕這位老和尚腳踩到泥裏去了,於是又把頭髮打開來,鋪到泥上邊,讓老和尚走過去。

殊不知這位老和尚就是燃燈佛,燃燈佛一看他這樣誠心來供養,就歡喜了,說:「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說:「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你們不 是常說「就是這個樣子」?你看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也就說:「就是這個樣子!你也是這個樣子,我也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就是行菩 薩道這個樣子。說:「你現在供養我,躺在泥裏讓我走過去;我過去也是這樣子來著,我也行這個菩薩道。你對啦!」

那麼燃燈佛就給他授記了,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你作佛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就給他授記了。所以今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是燃燈 古佛給他授的記。為什麼給他授記呢?也就因為他那種誠心,把燃燈佛給感動了,於是就不管閒事也要管了,說:「你在來生,就該成佛了。」給他授了記奣。

第四部「因緣」:有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的法。

第五部「譬喻」:以某一個東西比喻某一件事,用一種比喻來顯明佛法的這種妙處。

第六部「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或者說他前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前生的事情。

第七部「本生」:就是或者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今生的這種經過。

第八部「方廣」:方,是四方;廣,是寬廣。所說這個法,是極廣大、盡精微。

第九部「未曾有」:從來就沒有說過的,現在才說。

第十部「無問自說」:就是沒有人請問,佛自己放光動地說出這個法。

第十一部「孤起」:就是在某一部經裏頭,它和前面的意思不相連,和後面的意思也沒有什麼關係,孤孤獨獨地在這個地方,就生出來這麼幾句偈頌,這叫「孤起頌」──孤起的偈頌。

第十二部「論議」:就是講一些個論議的。

這成十二種的種類,如果你想詳細知道,就要到〈大智度論〉上去詳細研究。所以才說──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名 廣錄大論三十三

這是〈大智度論〉上說這十二部經的名字。這十二部經,是不是就這十二部呢?這是每一部經裏邊,都屬於這十二種類,都具足這十二部的意思,並不是說單單就十二部,所以叫「十二部經」。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什麼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什麼叫大佛頂修證了義?什麼叫大佛頂諸菩薩萬行?什麼叫大佛頂首楞嚴?這都叫「大佛頂」,你怎麼講都有道理。

什麼叫「密因」?就是人的智慧種,那 是個密因。什麼叫不是密因?就是那個愚癡、無明。那個善的種子,是密因;那個惡的種子,就不是密因。這講出來,怎麼講都對的,主要你通。你若通了,是無入 而不自得焉;你若不通,往那麼一做,往那個碰壁,往這個就是碰頭。所以對於經典,你一定要通達無礙,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個「了義」,了義就是窮盡了、沒有了,沒有多餘的,也不多也不少,就是中道;中道了義,也沒有多的,也沒有少的,不多不少,這是了義。

如果還沒有講完全,下次可以繼續,因 為這個是很要緊的。你把它通了,橫講豎講、塵說剎說,都要說得通,那才算;不是單單就我會那麼講講,覺得:「啊,五教講,我就懂得五教!四教講,我就懂得 四教。」覺得:「唯識、法相,各有各的講法,那我就算了。」你一定要真把密因通了才算,密因沒有通,這個記聞之學是不行的!因為這個,所以你要通,要真正 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真能認識經典。你真認識經典了,和經典打成一片了,你怎麼說都是對,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執著。

還有錄音機和筆都是最壞的東西,這些東西把人的記憶都弄壞了。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