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被機宜

什麼叫「所被機宜」呢?就是所教化的眾生,所教化的這種機,這叫「機宜」。這個機宜──這一部經所教化的,是什麼眾生呢?這一部經所教化的是「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有情、無情都可以成佛的。那麼所教化的,主要是聲聞、緣覺和有學。

什麼叫「聲聞」?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的,修四諦法──苦、集、滅、道。什麼叫「緣覺」?緣覺又有兩個名稱: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悟道就叫 「緣覺」;在無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悟道,這叫「獨覺」。這個獨覺住在深山穹谷裏邊,隱於岩穴之間,他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所 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看這種的境界,而自己悟道了。

那麼這一部經,正是教化聲聞和緣覺這兩種的機,又教化有學的機。什麼叫「有學」?他是還有所學呢!這就是菩薩。因為在佛的果位上來說,菩薩還有所學,所以叫「有學位」;到佛的果位上,才是「無學位」。

又教化一種,就是「定性聲聞」;定性聲聞,他是不願意迴小向大的。那麼不定性的聲聞呢?他迴小向大;這迴小向大就可以由聲聞的果位,經過緣覺,而成菩薩。 這一部經,正是教化這些個機的。可是雖然說這四種機是當機者,要是往寬廣的來說,所有三界的眾生,都是這一部經的當機眾,都可以教化的。那麼這能令定性聲 聞也迴小向大,發菩薩心、成菩提果,所以這一部經是無機不被、無人不度的。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楞嚴經》的教理是要教人修定、開智慧;修定、開智慧先要持戒律,這在〈四種清淨明誨〉中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能依照〈四種清淨明誨〉修行,就是《楞嚴經》所被之機;誰不依照〈四種清淨明誨〉修行,誰就不是《楞嚴經》所被之機──主要的地方就是在這兒!

那麼你持戒律,依照清淨明誨來修行, 還要有正知正見。那怎麼樣能知道你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要守規矩,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守規矩,戒律就是規矩。為什麼你必須守規矩?因為你不守規矩,就 會走火入魔,所以提出來〈五十種陰魔〉。在〈五十種陰魔〉的變化裏邊,這都很容易誤入歧途。

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戒力、定力、慧力,就會盲從。所以經典所被的機,無論是聲聞、緣覺、菩薩或凡夫,誰能夠守戒律、守規矩,就是這部經所包括、所教化的人。如果你這樣一想,就知道經典是很重要的,為什麼重要?就是要守規矩,不要喜虛榮、好誇張,這就是所被的機。

今天有人講得井井有條,也有人講得格格不入,那麼希望不懂的人,就要問懂的人;懂的人教不懂的人,要彼此互相幫助,這樣就都是《楞嚴經》所被的機。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宗趣通別

怎麼叫「宗」呢?「尊崇曰宗」,崇尚它,這叫一個「宗」;「宗之所歸,叫趣」,宗所趨向,叫「趣」。什麼叫「宗」?好像二乘的人專門講因果──二乘就是權 乘的人。佛所說的教法有權乘、實乘,權就是暫時的,實就是永遠的。暫時所說的權乘法門,就多數講「因果」;因就是宗,果就是趣。到實乘上,就講「悟入」; 悟就是宗,入就是趣。這部經以阿難尊者當機被難,這個時候佛救他,教他迴小向大,這是宗;及至他到達極果,這是趣。這種宗趣,是通於佛道的;不像其他小乘 的經典,僅拘於小乘,不能達到佛果,所以與小乘教理有分別的。

弟子:宗趣?

上人:「尊崇曰宗」,你很尊崇他,這就叫做「宗」,就是你崇拜這個人。「宗之所歸」就是「趣」,趨就是「往前」,宗的歸趨,就是一個「趣」──這是一種學問。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宗趣通別」,這是《楞嚴經》的宗趣 通別,不是《法華經》的宗趣通別。每一部經也都有它的「宗」,這是「通」;每一部經也都有它的「趣」,這是「別」。這部經的宗和其他經的宗,宗與宗是一樣 的,但意義在那部經本身是不一樣的。也就像我們每個人是做什麼用的,每個人的工作不同,工作就是他的宗;工作雖然不一樣,卻都是在工作,作完了工就是趣。 又如現在我們研究佛法,研究期間就是宗,研究明白了就是趣,宗趣都是不一定的。

這部經簡單說來,是以破迷顯正為主, 破阿難尊者的迷,顯出真心來、正路來。什麼是這部經的趣?可以說以反迷歸覺為趣,由迷路走到覺道上,這就是個趣。現在依古德講,局限於六對:破顯、偏全、 悟入、體用、行位、分滿。但如詳細認識,則怎麼講怎麼有理,無入而不得。況古德所舉都是大同小異的道理,不要名詞一不一樣,就不明白,而看成很深、很難懂 的。

再拿做工的比喻來說,做電腦是做工, 研究科學也是做工,工作的性質不同,但都是在做工,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賺錢。我們研究佛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得到智慧。我們的趣向,就是 為了走向般若之地,以開智慧為趣向,這是人人所希望的,不然我們研究佛法做什麼?研究佛法就是要去愚癡,轉成智慧。

愚癡要怎麼去呢?就是要去迷,迷就是 愚癡;不迷、不顛倒就是智慧,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用高談闊論去講這部經的宗趣。這部經以破迷顯正為宗,以成佛為趣,究竟是要成佛的,類似於此都可以講, 不一定要按照註解講。註解只是引導我們一條路,如果明白了,怎麼講怎麼有道理;但是要有根據,講出來合理,合乎經義,這就可以了。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小孩子說:「媽媽!我餓了。」這就是以吃飯為宗,吃飽了就是趣。又如:「媽媽!我冷了。」這就是以要穿衣服為宗,不冷為趣。如說:「媽媽!我睏了。」就是以要睡覺為宗,睡著了為趣──上列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

經典就是叫我們迷了就要學明白,所以迷的時候要以研究佛法為宗;研究明白了,有了正知正見,就是趣;明白這點,也就是明白經典的宗趣了。

又說「喫飯、穿衣、睡眠皆宗趣」,這並不是笑話,能真明白這句話,宗趣也就懂了。你們不要以為你們都會吃飯、穿衣、睡覺,其實你們都不會的。真正會吃飯的,不吃也不餓;會穿衣的,不穿也不冷;會睡覺的,不睡也不睏。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說時前後

佛說這部經,是在什麼時候?若就這一部經,佛開示迴小向大之說,應該是在方等的時候說的。而佛說法四十九年,在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六十二歲;波斯匿王和佛 是同歲,若依波斯匿王的年歲,應該是在般若的時候說的這部經典。所以這說時前後,就定它在方等或般若的時候,所以判它在終教的裏邊,是一個實法,這是「說 時前後」。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說時前後第八門,《楞嚴經》是屬於方 等教。方等教還是屬於通教,「通」是通達無礙,又是通前通後,往前可以通到小乘去,往後可以通到大乘。所以《楞嚴經》的教義,可以說是方等時或般若時,這 都可以。方等的時候它是通於阿含時,所以它是教小乘迴小向大。怎麼又說它是通後?通於後面的般若時。方等時是大乘的一個初門,初發大乘菩提心的時候。所以 可以說這部經屬於方等或般若時,它是通著的。我們看經典要把它看活起來,不要單執著一部分;單執著一部分,這是以一廢百,以這個一樣就把一百樣廢了,也可 以說是固執不通。

所以這個說時前後,它是什麼時候呢? 就是說《楞嚴經》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方等時或般若時,它們是通著的。當時波斯匿王是六十二歲,所以佛也應該是六十二歲。本來佛說完方等時是五十 歲,佛三十成道,十二年說阿含,八年說方等,所以佛是五十歲。可是波斯匿王說他是六十二歲,所以也可能是般若的時候,但是當時佛說這部經典,它不屬於般若 教,還是屬於通教,所以判它為方等時,這是一個大概的意思。

我們不要鑽牛角尖,很執著這個「時 候」,這個時候不是一個問題。古來這些大德高僧分科判教,有的地方是正確,有的地方是很多此一舉,不需要的。後人要把那個道理看得很活動地,也不要說它一 定怎麼樣子,或一定不怎麼樣子,用你自己的我見,說它不是那個時候,或是那個時候,這是無有定法的。

時間本來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沒 有未來。那麼現在可以說就好像這個時候──現在研究《楞嚴經》,現在就是說《楞嚴經》的時候;不過是在佛入涅槃之後,說我們研究《楞嚴經》。所以這個「時 候」是不要執著的,我們要是因噎廢食,在那個地方以噎不吃飯,那是太可惜;所以不要以噎廢食。

佛說法,古德雖然分為五時──華嚴 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但是經典不一定在哪一時講,就是屬於哪一類的,就歸到哪一時。能這樣想,那真是圓融無礙,才能前後貫通,真正得到經 義。舉例來說,雖說佛二十二年說般若,但我不相信佛二十二年只說般若。在二十二年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教義,如方等教,所以不要這麼執著時候。可能佛在般若時 也講一些方等教,或者在方等時也講一些般若教。如果以耶輸陀羅授記作為標準,就說它是為法華涅槃時,那你怎麼知道佛以前沒有為她授記?這都不一定的;這就 是以凡夫的思想來測量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們不要太執著佛什麼時候說什麼經典,我們也不能說佛說過一部經後,就不再說它了。總之,我們現在研究《楞嚴經》,這就是說《楞嚴經》的時候;什麼時候沒有研究,就不是說《楞嚴經》的時候。

你怎麼知道波斯匿王不是再請教《楞嚴 經》的?那時波斯匿王說他是六十二歲,所以你怎麼知道佛在般若時,不會再說《楞嚴經》,再次研討《楞嚴經》的道理?因此我們不能說佛說過後,就不再重提它 的道理。例如以前我講《楞嚴經》,那時是一九六八年;現在又講,而現在是一九八七年,這樣怎能說我們研究《楞嚴經》是在哪一個時候呢?這不是限定就是哪一 個時候。就如果北,她一九六八年在北邊,現在到了南邊,那麼對她而言是一九八七年聽到《楞嚴經》。還有也可能佛講《般若經》時,大家對《楞嚴經》的道理不 懂,所以又重新研究,這樣怎麼能夠確定是哪個時候?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歷明傳譯

「歷」,就是經歷;「明」,就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傳」,是傳授;「譯」,就是翻譯。說起這一部經的因緣,是很遠的──天臺智者大師當時遇到一位從 印度來到中國的法師,這位法師告訴他,印度有一部《楞嚴經》,這部經是究竟堅固,是最究竟、最深、最奧妙的,它這種的道理是不可思議的。天臺智者大師聽這 樣說法,於是他每一天就向西方叩拜,求能看見這部《楞嚴經》的經典。一拜,拜了十八年這麼長久,可是拜了十八年,也沒有看見過這一部《楞嚴經》。

因為印度國王認為這一部經典是一個國寶。怎麼說國寶呢?這一部經典是龍樹菩薩到龍宮裏取出來的,所以這個國家就把這一部經典也定為國寶了,不准流通到外國 去。而現在譯經的這位般剌密諦法師,他想把這部經流通到其他國家去,尤其是中國。他就把這部經典帶著,想要到中國來,殊不知在海關上,就被檢查的人查獲 了,帶不出來。

那麼他回去就想種種的方法,想把這部經帶到外國去。他想種種方法也想不出來,後來他就用最小的字,把這部經寫到最細的絹綢上,然後用蠟把它封好了;把臂割 開,將這部經放到肉的裏邊,之後再用膏藥貼上。等傷已經好了,這就把這部經藏到胳臂裏邊了。有的人說是藏到腿裏邊,我想:因為藏在腿裏邊不恭敬,所以他一 定是藏到臂,或者身上肉厚的地方;割開肉,把這部經放到裏邊。等傷口好了的時候,他這回到中國來,因為這一部經在他肉裏邊,海關檢查不出來了,於是就帶到 中國來。

帶到中國來,就帶到廣東這個地方,正趕上丞相房融被貶到廣東來,於是就把般剌密諦法師請到廣東的一座廟裏邊,翻譯這部經典。這翻譯經典的經過是這麼樣困 難,所以我們現在能研究這一部經典,都幸虧這位法師能用這種的苦心,把這一部經典帶到中國來。你想一想,這一部經典多麼重要呢!智者大師聽說有這一部經, 他就向西方叩拜,天天望空遙拜這部經典,結果也沒有讀誦過這一部經。而我們現在也沒有拜這一部經,就遇到這一部經,又可以讀誦,你說這個因緣是多麼殊勝 呢!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就是中國唐朝的時候。中天竺:這是中印度的一個名稱。這是在唐朝什麼時候呢?在唐朝武則天退位了之後,神龍元年這個時候,有一位印度的沙門:「沙門」也是印度話,翻譯到中文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佛也叫「沙門」,以前佛住世的時候,馬勝比丘穿著袍、搭著衣,在印度的街上走,舍利弗尊者見到他,就問他說:「啊,你這麼樣莊嚴,威儀這麼好!你一定有個師父,你跟誰學的呢?」馬勝比丘就說: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說這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出來的,一切法也從因緣滅;我的師父叫「佛」,是個大沙門,他常常是這樣講的。舍利弗尊者聽他這樣一講,也就跟著他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拜佛做師父,出家了!所以佛也叫「沙門」。

翻譯《楞嚴經》的這位沙門,叫般剌密諦:這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極量」;言其智慧和才能都極其豐富,非常圓滿,他的才能也到極點了,他的智慧也到極點了。譯:是「翻譯」,也就是「易」,就是把它調換過來了。換什麼呢?就是將印度的文,換過來變成中文。

般剌密諦法師是譯經的一個譯主,怎麼叫「譯主」呢?就是當時在一起翻譯經典,不是就只他一個人,而是有很多的法師集會在一起,大家共同來翻譯這一部經典。 究竟有多少呢?大約當時有兩百多位法師,共同在一起來研究、翻譯這部經典。當時在廣州,他住在制止寺裏邊;制止寺是廣州的一個大寺院,在那個地方翻譯這部 經典。

他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翻譯成中文,但是他翻譯的時候,很快很快就把它翻譯完了。為什麼他要很快把它翻譯完呢?因為他把這部經典帶出來之後,印度的國王也 知道了,國王就責備守關的這一些官吏說:「你們為什麼放這個和尚出去,把這個國寶也帶走了?」所以這位法師願意快點回去認罪,寧可國王怎麼樣罰他自己,也 不希望國王罰守關的這一些人。因此,他很快地把這部經典翻譯完了之後,就又回到印度去請罪,任憑國王怎麼樣懲罰他,他就接受怎麼樣的懲罰。這位法師對於這 一部經的貢獻,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我們現在能得到研究這一部經典,都應該先感謝這位沙門這種的功德,因此把這位沙門的這種經過,先向大家來介紹。

方才說,「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學。怎麼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寶,之後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 了,還要照著這個去實行。怎麼叫實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這五戒是什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 果我們每一個人能修持、實行這五戒,就不會失落人身。

那麼說:「不殺生,這可以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應該戒的,應該不殺生;不偷盜,這也是應該戒的;不邪淫,也是應該戒的;不打妄語,也是應該 戒的。為什麼酒也在五戒之內呢?為什麼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歡喜飲酒,又歡喜抽菸,所以我也不想學佛法了!為什麼?有戒酒這個條例,我就不願意學佛法!」 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對不對呢?抽菸對不對呢??

說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菸,這有什麼不對的呢?這是人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這就是「習焉不察」──你染成這種的風氣,不知道覺察。人家抽 菸,你也抽菸;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著人家跑了。跟著人家跑,自己身上就養成一種的毛病──這叫「毛病」,人沒有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就有個毛 病。這抽菸、喝酒是一種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寧可不學佛,也不戒除菸酒,你說這個人的思想多愚癡呢?這是一種愚癡的思想!

為什麼要戒酒?我現在講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聽。有一個人歡喜喝酒,他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之後,他就守不住戒了。他想:「啊,我喝一點酒好囉!」於是就想要 喝酒,可是沒有什麼菜吃──中國人喝酒都要有一點送酒的菜,不像外國人喝酒就那麼喝,也不需要菜。在這個時候,偏偏他的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說: 「這回好了,你給我送菜來了!」於是把這隻雞就給捉住了。

捉住這隻雞,這犯了一個盜戒;他把這雞殺了,犯了一個殺戒。這盜、殺和酒戒都犯了!因為有雞肉送酒,也喝醉了;這個時候,鄰居的女人來找雞,敲他的門。他 開開門,這鄰居的女人就進來了,說:「你看見我有隻小雞跑過來沒有啊?」他說:「沒有,沒有,我沒看見!」這把一個妄語戒也犯了。他又看這個女人生得很漂 亮,於是又起了淫欲心,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姦了;於是就被人家告了,就要打官司。

就因為他喝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酒能亂性」,佛家戒之。喝酒喝多了,人就不由自主了;不由自主了,就忽天忽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了,騰雲駕霧,什 麼事情都做得出。就因為這一個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這五戒裏邊,就要戒酒。因為你不喝醉了,就不會做這麼多的糊塗事;喝醉酒了,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所以在佛教裏頭,首先要受持五戒,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皈依三寶之後,然後再受五戒。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條戒裏頭,就有五位護戒的護法善神保護著你;你若犯戒了,這善神就跑了,不保護著你了!所以受戒在佛教裏頭也是非常要緊的。

受戒怎麼樣受法?不是說我自己看看書,書上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算受戒了。也不是說我自己在佛前點上香,燒幾個香疤,這就叫受 了戒。要怎麼樣呢?在家人想受五戒,必須要找一個大德高僧來給你證明,他給你證明受戒,這謂之「受戒」;受了戒,然後你守戒,這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你 想受戒,一定要在僧人的面前來乞受戒法,這才合法呢!

「定」,說起來有很多種,總而言之,你不被一切外邊的境界所搖動,這就是「定」。要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定呢?你先要靜下來。怎麼樣靜呢?就是參禪、打坐。 因為我們一般人都不定,今天到東邊去,明天又到西邊去,「朝秦關,暮楚闕」,各處去跑,跑來跑去,總也不定;你若想要定,就要用功修行。我們現在天天就是 習定,可是你習定,有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境界。你在境界來的時候,切記不要被境界轉,這就是定;你要是被境界轉了,那就是沒有定。

好像收到一封信,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心裏就生出一種愁悶來;這是沒有定,一考驗就受不住了,就沒有考驗上。或者遇著一件喜的事情,你也跟著這件喜的事情跑 了,這也沒有定。或者遇著一件令你發脾氣的事情,你就發脾氣了,這個定也沒有成功。你要也不喜,也不怒,也不哀,也不樂,不用喜、怒、哀、樂這種情感去做 事,而用道心來做事,這就是一種定。

修定,然後才能開智慧。你若沒有定力,就沒有慧力;沒有慧力,你怎麼能學習佛法呢?你定力、慧力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要從戒那兒來的。要先受戒、守戒,然後 修行,與法才相應呢!與法相應,那你才能得到法水的灌溉。

貪、瞋、癡這三種,等於毒藥一樣,叫「三毒」。我們所以沒有成佛的原因,就因為有這三毒;如果把這三毒能停止了,我們很快就可以成佛。這三毒──(一)貪 心:就是貪而無厭,無論什麼東西,就貪多,越多越好。(二)瞋心:就是生出一種瞋恚,遇到事情就發脾氣,生瞋恨了。(三)癡心:就是癡心妄想,非常愚癡, 做事情糊裏糊塗的。能把這三種息滅了,就會與道相應的,修道就會很容易成就你的道業。

沙門有四種──

(一)勝道沙門:就是「修行證果」。或者證阿羅漢果,或者證菩薩果,這叫「證果」。

(二)說道沙門: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就是弘揚佛法,弘是弘大;我現在給你們講經,這就叫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

(三)活道沙門:是「精持戒律」。行持戒律,對於戒律很精研、很注重,不犯戒,以道自活──以修道來做為他的生活。

(四)污道沙門:就是「開齋破戒」。他違背佛的戒律,對於佛教上就有所染污了,就有壞的影響,令一般人見了,說:「啊,這個出家人一點也不守戒律!」就不 生信心了;因為不生信心,對於佛教就不親近了,所以叫他污道沙門。

那麼,翻譯《楞嚴經》這一位沙門般剌密諦,是屬於哪一種呢?是屬於前三種的,也可以說是勝道沙門,也可以說是說道沙門,也可以說是活道沙門,而不是污道沙 門。為什麼要講這位譯主呢?因為他對於《楞嚴經》這種貢獻、這種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現在沒講經之前,要把這位譯主的名字先講一講。這「歷明傳譯」的 第一,就是譯主。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這位般剌密諦法師主持翻譯的工作,當時還有一位助手,他是烏萇國沙門:「烏萇國」也是印度的一個國名,「烏萇」又叫「烏場」,以前是一個國王的花園。這位沙門是這個國家的高僧到了中國來,他的名字叫什麼呢?叫彌伽釋迦:這個名字翻譯到中文就叫「能降伏」,他能降伏一切的煩惱,也可以說能降伏一切的魔障;總而言之,什麼他都可以降伏。這個法師他是譯語:他翻譯、修正這個語言。像是在中文要用什麼話來翻譯印度話,這位法師做一個譯語,所以當時也是這個譯經場裏邊最高的一位法師。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像這本經上,普通都沒有現在我寫這位法師的名字,你們可以加上他,因為古本上都有這一個「證譯人」。這位是什麼地方的人呢?他是羅浮山南樓寺沙門:這羅浮山,是廣東的一座名山;南樓寺,就是懷迪法師住的廟。

懷迪證譯:他做這個證明;怎麼證呢?「證」,就是保證的意思。這 「懷迪」,大約他的師父給他起名字的時候,就希望他精進用功,就給他起個名字叫懷迪。懷迪的「迪」字,就當一個「進」字講,意思就是總要精進修行,不要休 息,不要懶惰。這一位法師的學問非常好,平時也研究經教,對經典的道理非常明白,對印度的梵語也懂,於是在當時譯經場裏邊的成員裏,他就做一個證譯的法 師。

因為般剌密諦和彌伽釋迦這兩位法師,本來中文和梵文都很精通,那為什麼還用一個中國人來做證譯人呢?因為他們兩位雖然是中文、梵文都通達,但是初初到中國 來,恐怕對中文還不完全徹底明瞭,所以就用一個中國人來給作證。這位懷迪法師,就是翻譯本經的一個證譯人。不過在現在的經本上,就沒有這位法師的名字了, 而在古本上還有。那麼究竟誰把這位法師的名字給除去了?我也沒有考查。但是我希望大家也應該知道這個證譯人是誰,所以今天我講《楞嚴經》的時候,也特別提 出來向大家說一說。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菩薩戒弟子:這個菩薩戒,出家人也應該受,在家人也應該受。《菩薩 戒經》上說,無論國王、大臣就位的時候──就是國王就職的時候,都應該受菩薩戒;大臣去做大臣的時候,也應該受戒。房融因為明白佛法,就以佛做為他的父 親,以菩薩做他的兄弟,所以說他是「菩薩戒弟子」。菩薩戒有多少呢?有十重四十八輕;有十種特別重要的,四十八種是輕一點。所以他受這個菩薩戒之後,自己 就稱「弟子」。

他又做過前正議大夫:「前」,就是以前,不是他現在做。「正議」, 《史記》上就稱「正諫」,叫「諫議大夫」。諫議是管什麼事情的官呢?就是「言官」。怎麼叫言官呢?就是無論國家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就去講、去批評。有的 朝代叫「御史」,就是這個國家什麼事情做錯了,他就要來批評。「大夫」,就是官的一個名稱。

同中書門下:「中書、門下」,都是丞相府的一個名字。「中書」,是 管皇帝的一切書札、詔書之類的,一切一切皇帝所出的號令,都由中書丞相這兒來管理;「門下」,就是管理政務的行政長官。門下就管理政府的事情,中書就管理 皇帝的事情;所以這兩個丞相,一個管發號施令的,一個就奉行這號令的。這個「同」有兩種解法。一種是說左、右丞相由都他一個人兼了,所以就叫「同中書門 下」。又有一種解法是他和中書、門下是同僚;同僚,就是同等的、共同來做事情的人。平章事:「平」,就是平均;「章」,就是顯著、彰顯。彰顯這些個事,就是對朝廷裏邊所有的事情,要把它平均一下。

清河房融:他是清河人。名字呢?他姓房,叫融。融,就是很圓融的。 筆受:就是他用筆寫出來這些文章,他是潤色的,這叫「潤文人」。潤,就是把它修飾更美好一點。所以《楞嚴經》這個文章,那是再好都沒有了!為什麼?你看, 丞相房融是一位最大的文學家,最有學問,他親筆來潤色這個文章!所以《楞嚴經》裏邊的文章是特別好,再沒有這麼好的了!這《楞嚴經》的文法是最好了,你想 學中文,若能把這部《楞嚴經》讀熟了,讀得能記得住,那你的中文就是最好、最高了。中國人沒有看過這種文章的,那多得不知多少!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你們看這地方,前邊有三位法師,後邊 有位居士;本來那位居士應該放到「證譯」的法師前邊,但是因為他是居士,所以就把他放到後邊。懷迪法師是當時的證譯,他不一定懂得梵文,不過他就證明所翻 出來的中文,意思完全都正確了,所以說他「證譯」。那麼這四個人,可以用我們翻譯的這「四步」來把它說明了──

(一)翻譯:這是「初譯」,也就是草創。

(二)譯語:這就是「修改」。

(三)筆受:也就是「潤色」。

(四)證譯:也就是「證語」。

這和我們現在翻譯的這四步正相合。

你們各位不知有沒有看到這個地方?為 什麼要房融筆受呢?這個房融是當時一位很有學問的文學家,也是一個達官貴人,他有地位,又有學問,又信佛;因為這樣,他也是願意一起來研究佛法。這不是說 可靠、不可靠,或可依賴、不可依賴的問題,這就是他是一個很相信佛的人,學問又好,又和當時的達官貴人有平等的 Level(階級)。所以你就是翻譯經典,也要有國家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完成。好像那時候,有幾百個人、幾千人翻譯經典,如果沒有國家的力量,誰也做不到 的。

我們現在在西方翻譯經典,這正是一個開始,是第一步;將來若有大力量,有大善知識,會有很多人共同來做這個事情,不是我們現在這麼小規模的。大家對這種情形都要認識清楚!所以現在「歷明傳譯」有這四個步驟,有四個人,各位應該知道。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別解文義

【編按】從第二冊開始,分別逐句解釋經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