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4破貪感求不思議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三者:第三種的不可思議無作妙德是什麼呢?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因為我修習這個本來微妙的圓通,清淨本來的耳根,本來的這種聞性。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我所到的所有世界,都能使令一切眾生捨他的身和他的珍寶,求我來哀愍這一切的眾生。

O5供養佛生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四者:第四種的不可思議無作妙德。我得佛心,證於究竟:因為我得到佛這種如來藏的真心了,所以我證得到究竟的果位上。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我能用種種的珍寶,來供養十方如來。不單我供養佛,而且我供養法界一切的六道眾生,我都布施給他們;他們有所求的,我都來幫助他們遂心滿願。

觀音菩薩知道一切的男子都歡喜太太,所以就說求妻得妻:想求一個好太太,就得一個很美貌的太太。這頭一樣,一切男子的欲望,就想要求一個美貌的太太。有了太太了,就又歡喜一個好孩子,所以第二件事就說求子得子:你要求男子就得男子,要求女子就得女子。這「求子得子」,就包括求男、求女都在裏邊。

那麼第三樣,才說求三昧得三昧:如果你也有太太了,也有子女了,然後覺得這個人生沒有什麼意思,又要發出世的心,要求定力了,所以就「求三昧得三昧」;你要想求定力,想要修出世法,就得定力。求長壽得長壽:有的就又想求長壽;長壽,就永遠不會死的,那麼也就得到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像這樣子,乃至於你求得成佛道,也就會得到佛果。

L4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佛問圓通:佛現在問所有的弟子,每一個人最初得的圓通這個方便法門。什麼是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我是從耳門這一個法門修行的,修成這種圓照三昧、圓照的定力。緣心自在,因入流相:我這個攀緣心也沒有了,得到自在了,因此就入到這個流相。「流相」,也就是入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就是入到這個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我得到這個定力,得成這個無上覺道。斯為第一:這個法門是最為第一的了。

世尊哪!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彼佛」,就是那位古觀世音佛。「歎」,就是讚歎。古觀世音如來讚歎我很容易就得到這個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在彼佛那個大會裏邊,他給我起個名字,授一個記別號。叫什麼名字呢?我的名字也叫「觀世音」。

由我觀聽:因為我這觀聽十方圓明:這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都成了一片,得著這種圓明的境界。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因為這個,所以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國土都有這「觀音」的名字。

J3佛現瑞應(分二)
K1
彰圓通總相 K2顯圓通別相
K1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他的師子座上,就從他兩隻手、兩隻腳和頭上,在這五體同時都放出一種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寶光遠灌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和這一些法王之子──這一切菩薩的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灌十方如來頂呢?這表示說,這是頂法,這是最高的法。佛佛道同,十方如來也是說這個頂法,釋迦牟尼佛現在也說這個頂法,這佛佛道同,互相交融。

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那麼十方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也在兩條胳臂、兩條腿和一個頭這五體放寶光,這也和釋迦牟尼佛所放的寶光是一樣的。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從微塵數那麼多的方向來灌釋迦牟尼佛的頂,並灌在會裏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的頂。

K2顯圓通別相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大的有水的地方,就叫「池」;小的有水的地方,就叫「沼」。在這個時候,林中的樹木、水池子和水沼,這樹木搖動的聲音和這水流風動,無論流水的聲音、颳風的聲音,都在說法呢!交光相羅,如寶絲網:這個十方佛的光,就灌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光,就灌十方微塵數如來的頂。「交光相羅」,這個光互相交會,就像寶絲織成的網羅一樣的。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所有在會的這些大眾從來也沒有見過這種祥瑞的相,大眾都得到這個金剛的定。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在一切的大眾都得到金剛三昧這個時候,天上就下一種百寶的蓮華。百寶蓮華有四種顏色,有的青色蓮華又有黃點,有的黃色蓮華又有紅點,有的白色蓮華又有紅點;總而言之,青、黃、赤、白這四色間雜,互相這麼陪襯著顏色。十方虛空成七寶色:在這個時候,十方的虛空完全都變成七寶的顏色。「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所有的世界都變成這種的顏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娑婆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娑婆界,翻到中文叫 「堪忍」;言其眾生堪能忍受這種的痛苦。堪能忍受,也就是不堪忍受這種的痛苦;那麼不堪忍受,眾生還在這兒不以為苦,他還在這兒以苦為樂,以為是好。這個 娑婆界所有的大地山河都沒有了,這是在當時釋迦牟尼佛於法會中以神通所變現的,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就變得沒有了。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在這個時候,只見著這十方微塵這麼多的諸佛國土,都合成一個國土了。本來是各各國土不同的,現在都合成一個了。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梵唄」,就是一種清淨的聲音。「詠」,就是諷詠;「歌」,就是唱歌。前邊那兒,不是說那個樹林子和池沼都演法音嗎?這個地方,一切一切更是演這個法音,演這個微妙的歌聲。這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七珍池華四色湧金波」,這個七珍的池裏頭,那華有四色。

I4佛敕文殊選擇(分二)
J1
如來敕選 J2文殊偈對 J1分二
K1
先示諸說平等 K2後出揀選本意
K1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在這個時候,釋迦如來就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這位妙吉祥菩薩。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你現在看一看,推敲一下,觀察觀察這二十五個無學位,各人所證的果位、各人所修的法門,你應該詳細推究一下。這一些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一些個大阿羅漢,因為「無學」都是證到四果以上的,證了四果這都叫「無學位」了,都是大阿羅漢了。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他們每一個人,都發表他自己最初修行成道的那個方便法門。皆言修習真實圓通:每一個人都說他自己修行用什麼功,都得到真實圓通了。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他們這一班,就是這二十五個無學的修行,實實在在沒有分出來哪一個是優,哪一個是劣;哪一個是好,哪一個是不好;也沒有或者前、或者後這一些個分別。「差別」,也就是分別。

K2後出揀選本意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稱自己。佛說我現在想要使令阿難開悟,阿難現在還在初果阿羅漢上,我想叫他得到二果、三果、或者四果,好開悟了。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這二十五個行門,哪一個對阿難這種根性、這種根機的人是相當呢?這個十八界加上七大,究竟哪一個法門是對阿難相應?

兼我滅後:不單對阿難要相應,而且要「兼」,並兼著我將來滅度之後,此界眾生:「此 界」是哪一界?就是我們這娑婆世界。這個「眾生」,是誰啊?你猜!就是我們現在這一切的人,就是我們在佛教講堂聽法這些個人哪!你不要把你自己撥到外邊 去,說:「喔,沒有我啊!我不在這個數內啊!」那你就糟糕了──臺灣人講的,「糟糕了」!為什麼?你若到外邊去,那你就要墮落了,將來做馬、牛、羊、雞、 犬、豕都不一定了。到那時候,你再想聽這《楞嚴經》,那是不容易囉!這四層樓這麼高,你若做一隻馬、牛、羊、雞、犬、豕,無論如何也沒有法子上得來的。

我在香港講經,有鴨子去聽,因為那就是在地面,不是在樓上;在樓上,這一些馬、牛、羊、雞、犬、豕 沒有法子上得來的。到我們這兒來聽經的,都要是「人」;若不是人的,就上不來的。所以現在我們佛教講堂這一些聽經的眾生,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安排好了誰 坐哪一個位子;有的坐到這個臺上邊的,有的坐cushion(坐墊)這個地方的,都已經安排好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得太簡單了!如果你不來聽,那當然就 沒有份了!

那麼不單對阿難要相應,兼佛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未來大根性的眾生,想要得到菩薩這個乘的,他心心念念地想要求這個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哪一個法門是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呢?文殊菩薩!你現在用用心來找一找!

J2文殊偈對(分二)
K1
敘儀標偈 K2詳演偈文
K1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就這位妙吉祥菩薩,佛吩咐他在這「十八界」和「七大」裏, 要選擇圓通。十八界再加上七大,是二十五個。這二十五個都是什麼呢?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七大是什麼呢?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 加上「見、識」。這二十五,就是二十五聖所修的圓通法門。現在文殊菩薩就要在這二十五個法門裏頭,選擇一個最圓通的法門來教阿難,乃至於我們現在的這一切 的眾生好修行。

文殊菩薩奉佛這種慈悲的懿旨,即從座起:文殊菩薩和這些阿羅漢,在佛前都有座位的。不像那個火頭金剛,在佛前沒有座位給他坐的,他就是站著的。本來我們這個懶蟲,也應該站著的,不過我看他太辛苦了,也原諒他,叫他坐著;他的個子太大,人家坐著他站著,這最好了!那麼文殊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他稟承佛這種威神,對著佛來說了一首偈頌。偈頌,就是或者四個字、五個字,或者六個字、七個字,或者四句、六句,或者八句、十句;是按著經的意思,來說這個偈頌。

K2詳演偈文(分六)
L1
發源開選 L2了揀諸門 L3獨選耳根 L4普勸修證 
L5
結答覆命 L6求加總結 L1分三
M1
雙示二源 M2略彰生滅 M3正明須選
M1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覺海性澄圓:「覺」,就是覺悟;海,不是大海,是「覺海」。這個覺海是無量無邊,沒有邊際的,包括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在這個「覺海」裏頭。「性澄圓」,這個覺海的本性,它是既澄清而又圓滿的。圓澄覺元妙:這種圓滿而澄清的覺海,本來它是一種微妙的。元明照生所:因 為在這個微妙裏頭,依真起妄──在本來這個「明」上,生出一種的妄來;因為有了妄,所以就「照生所」。本來這個覺海裏邊具足一切,沒有不是如來藏性的,但 是因為有一念的無明,在這個時候生出來一種的妄。因為有這個妄,就有了一種「所」。這個「所」,就是「塵相」,所有的塵相。所立照性亡:因為有了妄,所以本來覺海那種光明的照性,就不顯現了!好像萬里晴空生出來雲彩,把自性的光明就給遮住了。

因為有了妄,有了「能」、又有「所」了。本來能、所雙亡的,沒有能、也沒有所;在這個覺海的本體 上,一法不立,什麼都沒有的。那麼依真起妄,生出這種妄想來,就是那「晦昧為空」。前邊經上,不講「晦昧為空」?本來在這個如來藏性上什麼也沒有,但是因 為久而久之,它有一種瞪發勞相,晦昧為空,這就生了一種妄。

M2略彰生滅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迷妄有虛空:因為有這種晦昧,就生出來一種虛空了。這虛空,都是在這個覺海裏邊生出 來的。所以後邊偈頌上就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這虛空,我們認為是很大了,但是在大覺性裏邊,它就像海裏頭一個水泡那麼小。你說,那多小呢!所 以說「迷妄有虛空」,因為你依真起妄,有了妄了,然後就有了虛空。依空立世界:有了虛空,然後就立出世界來了──有這個十方,又有三世了。想澄成國土:因為依空立世界,由這個妄想和澄清的這種性,又變成國土了。知覺乃眾生:有這一種「知」和「感覺」,那麼這就變成眾生了。

前邊偈頌說,「覺海性澄圓」,說這個「覺」像個大海,它的性是清淨而圓滿的。「圓澄覺元妙」,它這種清淨圓滿,本來是非常的微妙的。現在說空生大覺中:我 們人人都知道有個虛空,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知道嗎?我相信是沒有人知道的。為什麼沒有人知道呢?因為這個虛空特別大,沒有人可以知道虛空的邊 際和來源。虛空的母親是誰,也沒有人知道,只知道是虛空。現在,在《楞嚴經》上給你指出來了。這個「空」,是在大覺這個覺性裏邊生出來的!不單在這個大覺 性裏生出來的,它在這個大覺的覺性裏邊非常的渺小,非常之小的。有多大呢?如海一漚發:虛空在這個大覺裏頭,就像大海裏頭有那麼一個浮泡一樣。「漚」,就是一個浮泡。所以你說,這個虛空在大覺裏邊,它是多麼小呢!

有漏微塵國:這所有一切的有漏。什麼叫「有漏」呢?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這三種。那麼在這麼多的有漏的微塵國裏頭,皆依空所生:這一些國家又是在虛空裏頭生出來的。空在大覺裏邊生出來的,這一些國又是在虛空裏頭生出來的。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虛空在大覺裏頭,好像一個漚一樣;這個漚若滅了,虛空也就無有了,何況這一切「三有」的世界呢!「三有」是什麼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三有,也是在虛空裏頭生出來的。那麼空都沒有了,何況三有呢?三有也就沒有了!

M3正明須選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文殊菩薩這個偈頌,是說虛空在這個大覺性裏邊,好像海裏一個漚泡;這個國土在這虛空裏頭,也是非常小的。那麼虛空若沒有了,國土、一切一切的山河大地,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也都沒有了。

修行這個法門「歸元」,就是返本還原;返本還原,也就是成佛去。那麼成佛,歸元性無二:歸 元沒有兩種,就是歸到自己那個本有真正的家鄉去。我們人現在在世界上,這並不是我們的家裏頭。說:「我有一個家庭。」那個家庭,不是你真正的家庭;真正的 家庭,就是成佛去!你幾時成佛了,那幾時你真正回到家裏了。一天沒有成佛,你就在外邊流蕩著,遊遊蕩蕩地這麼流離失所。在外邊,就好像住旅店,在這個旅店 住了一個時期,又搬到那一個旅店去;由那個旅店,又搬到另一個旅店去,總各處遷移。那麼你回到家裏,「歸元性無二」,沒有兩個,就一個──就成佛去!

方便有多門:可是這個方便的法門有很多種。什麼叫方便法門呢?「方便」,就是不執 著,很方便的,一切一切都不執著。舉一個例子,比方有個小孩子要跑到井裏去了,佛看見那小孩子再往前一跑就會掉到井裏去了。這時如果說:「你回來!」這個 小孩子也不會聽招呼要回來的。於是,佛就把手攢到一起,說:「小孩子!你回來!我這手裏有糖,我給你糖。I have candy, do you like candy ?」這個小孩子以為有糖了,於是回頭就來要糖來了!結果佛的手裏並沒有糖。那麼佛是不是打妄語呢?不是的,這就叫「方便法門」。因為為救這個小孩子,怕他 掉到井裏去,所以就不得不用這個方便法門,來度這個小孩子,這叫「空拳度子」。空拳,空著一個拳,來度這個小孩子,這就是方便法。所以說「方便有多門」, 那麼方便有多少種法門呢?沒有數那麼多!總而言之,你認為哪一個法門方便度這一個人,就用這個法門;這就是方便有多門,不是單單就一個。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你證得聖人的這種法性,是無所不通的,順也是方便、逆也是方便。什麼叫「順」呢?對你的根機,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行,這就是「順」;不對你這一種的機緣,這就是「逆」。順逆皆方便,無論你順修、逆修都是方便法門。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在初心入三昧這個定的時候,有遲的、有速的,有修得快一點的、有修得慢一點的;所以這不能同日而語,不能一概而論。

L2了揀諸門(分四)
M1
揀六塵 M2揀五根 M3揀六識 M4揀七大
M1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 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 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獲圓通

色想結成塵:「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的「色」,是一種想像、妄想所結成的色塵。既然是妄想所結成的色塵,精了不能徹:你若是想叫它精了,是不可以的,也不是透徹的。這個色法(色塵)並不透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你怎麼可以用這個不明徹而不究竟的法,得著這個圓通法門呢?這是不可以的。這個就是說色塵不是圓通法門,雖然有人以這個「色塵」修行而證果;但是這是他個人的一種特殊因緣,他修色塵而成就,這不是一般普通人所可修的。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至於這個「聲塵」,也有由聲塵而悟道的。雖然有用聲音來悟道的,但是這聲音是摻雜著語言,它那個名字和句讀這個文字的氣味,它或者一個字、或者一句,不是能含容一切的。所以「音聲」這個法門,也不能選擇它為圓通法門。「伊」,就是彼。

香嚴童子從「香塵」而悟道,可是香以合中知:鼻子要和這個「香」合起來,才能知道這個「香塵」。離則元無有:如果離開這種的香塵,本來它是沒有的。不恆其所覺:「不恆」,就是不常。它的性既然不常,不是恆常不變,也不能常常有一種覺性。既然這樣子,云何獲圓通:那麼它也不能屬於圓通法門。

雖然有由「味塵」而悟道的,但是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不是本來那種圓滿自性,得要有味的時候才能知道這個味塵;若沒有味的時候,味塵就沒有了。其覺不恆一:這個能覺味道的覺,不是時時都和所覺之物合而為一,所以叫「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所以也不能選這個法門作圓通法門。

這講到「觸塵」上了。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雖然有由這個觸塵而悟道的,可是這個觸塵,要因「所觸」,它才能知道、才能明白。若是沒有一個所觸,就不知道這個觸是有沒有。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因為要能觸、所觸合起來才能知道有觸;所以或者合、或者離開,這個性不是一定的。那麼,也不能選擇觸塵做為圓通法門。

摩訶迦葉尊者由修「意緣法塵」,由法入道,得滅受想定。法稱為內塵:這個法,屬於「意緣法」的心意。這個「意」,是屬於內法,所以就稱為「內塵」。這個內塵,憑塵必有所:既然說是有「塵」了,那麼它應該有個「所在」。有個所在,它就不是無在、無不在了。能所非遍涉:所以說有個「能」,就有個「所」;這個能緣的塵、所緣的塵,不是圓滿普遍的。既然不是普遍圓滿的,云何獲圓通:所以也就不是一個圓通法門,也不能選法塵來做圓通法門。

M2揀五根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這個見性,雖然說是很明了的。可是這個見,能見前邊就不能見後邊,能見左邊就不能見右邊。所以見性雖然很洞徹的,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這四邊,它總是只能看見一半,所以也就不能算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談到這個「鼻息」的話,鼻息出入相通。現前,它就沒有相交的地方,有的時候氣就停了。(註:出息盡時,不能即入;入息盡時,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時,名為現前。)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這種的情形很支離的,它也是不圓滿的,不是能遍入一切、遍涉一切的,所以這個也不能選它做圓通的。

這個舌是屬於入,這個舌入,舌非入無端:舌一定要有味入,才能知道;若沒有味入,就無所知。所以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因為這個味塵,它才有所覺,有個知覺;味道如果沒有了,這個「了」也沒有了。云何獲圓通:所以也不能以它做圓通的。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談起來這個「身」,它與「所觸」的法門是一樣的,都不是一種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它有一個邊涯,又有個數量,不是能默默中相契合的,這也不是一個圓通的法門。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知根是知道,是屬於意根法塵。這知道的根,是夾雜一種亂的思想,是不能究竟那個清湛而明了的。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你還有妄想、還有念不可脫除,怎麼可以得到圓通呢?

M3揀六識

識見雜三和 詰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 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舍利弗尊者是由「眼識」開悟的。講到這個「識」上來,要內有「六根」,外有「六塵」。六根屬於能知,六塵屬於無知,這六識應該有一半屬於知覺的、一半屬於無知覺的;所以六識、六根、六塵這三種和合而成,才有這個「識」。詰本稱非相:「詰本」:這個「識相」,你若問一問它的本來的體性,它沒有一個體相的。自體先無定:這個識自己的本體都沒有一定了,云何獲圓通:怎麼能用這個眼識來修圓通法門呢?這也是不可以的。

普賢菩薩所修的這個法門,是由「耳識」來修。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可是由心聞洞明十方這個世界,這種法門要有一種大威音的力量;這是威音王的力量,所以才能修這種法門。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初發心的人想修這種的法門,是不相應的;所以初心既然不能入,怎麼能屬於圓通呢?它不屬於圓通。

以下是孫陀羅難陀尊者修觀鼻端白的法門。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觀鼻端白這個法門,是由想像而修,這也是一個權巧方便的法門,這不過就是叫他收攝散亂心而已。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修這個觀鼻端白,叫他把心住到一個地方。既然有所住,這也不是圓通的法門,所以也不能選為圓通的法門。

富樓那尊者說法,以「舌識」為開悟的一個根本。可是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講經說法這都是音聲好、文字也好,來開、示、悟、入先成的這個人。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可是這個經典名句都是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也不能選它做圓通法門了。

這是優波離尊者持戒。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持戒和犯戒,這都是約束身心的一個法門;若是沒有身了,就不須要來約束這個身心。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這個法門不是一個普遍的法門,所以也不能選它作圓通法門的一個方法。

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修「意識」,由意識而成就他所修的神通。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有神通,這也是有宿世的因緣,所以今生他有神通,這與法分別不相關的。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因為這個神通還有所想念,想念於這種的緣,是不離開物的,不是圓滿的,所以神通這個法門也不能選入圓通的法門。

M4揀七大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云何獲圓通

現在開始講「七大」,持地菩薩修地大的這個法門。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若以地的性質來觀,它是堅礙而非通達的。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這是一種有為法,而不是一種入聖流的法門,所以也不能算它是圓通法門。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若以月光童子所修的水觀定,這也是由一種想像而修行,最初也是由一種觀想而入這個「水觀定」。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這種的不是如如之體,不屬於自然的一種覺觀,所以這個「水觀」,也不能選它入於圓通法門。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這是火頭金剛烏芻瑟摩,他修火觀。烏芻瑟摩因為淫欲心很重的,佛教他修火觀,觀身上的欲火。他生一種厭離的心,這不是真正他想離的。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這個不是初發心的一種方便法門,所以也不能選它做圓通的法門。

琉璃光法王子以「風大」這種法門而修行。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若以這個「風性」來觀察,它有個動,就有個靜,也是有一種對待法,不是絕待的。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它有所對待法,就不是無上的一種覺法,所以也不能選它做圓通法門。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虛空藏菩薩修「虛空藏無邊身」而悟道。文殊菩薩說,假設我現在以空性來觀察,它有一種昏鈍的情形,就已經不合乎覺法了。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不合乎這種覺道,就和菩提法是兩樣的,所以這也不能屬於圓通的。

彌勒菩薩修這個「識大」。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若以識性觀來觀想「識性」這個分別心,這也不是常住的。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你有所觀想、有所存心,這就屬於虛妄,所以也不能屬於圓通的。

這是大勢至菩薩修這個「根大」,他教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諸行是無常:一切的行門都不是常的。念性元生滅:念佛,你能念這個性和所念這個性,都是一種生滅法;你念的時候是生了,你不念的時候就滅了。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因為以生滅的這種因,來求不生滅的圓通,這是一種因果殊感,所以這念佛法門也不能選入圓通。

L3獨選耳根(分二)
M1
備彰門妙 M2詳示修巧 M1分四
N1
根隨方利 N2法以人勝 N3示法真實 N4顯行當根
N1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文殊菩薩說到這個地方,把前邊諸聖所證的境界都說完了,所以才說我今白世尊:我現在對佛講,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佛現在出現這「堪忍」的世界,娑婆世界這一方真正教化眾生的方法,在這個清淨的音聞──「反聞聞自性」這個法門。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想要得到定力的話,實實在在地,以「反聞聞自性」這種的功夫,是最妙、最好了!

N2法以人勝(分二)
O1
略讚自利 O2廣顯利他
O1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O2廣顯利他

於恆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離苦」,也就是得解脫;得解脫,也就是離苦了。又能離開苦,又能得到解脫,好得很哪!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真好得很哪!

怎麼說「良哉觀世音」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在好像恆河沙那麼多數目、那麼多劫裏邊,他到微塵那麼多的佛國裏邊去。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他得這個大自在的神力,以無畏的這種的神力施予一切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這位觀世音菩薩,他真是微妙到極點。他這種清淨的梵音,猶如海潮那麼樣子,依時而發。救世悉安寧:他救度這個世界,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若是出世者,也令他得到常住的這種覺、常住不壞的這種自在神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