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六識圓通(分六)
M1
鶖子眼識 M2普賢耳識 M3難陀鼻識 M4滿慈舌識 M5波離身識 M6目連意識
M1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 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 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舍利弗:我們大家都聽過,他就叫「鶖子」;因為他母親叫「鶖」,他就叫「鶖子」,是這鶖的一個兒子。他非常有智慧,在母親腹裏的時候,母親和他舅舅拘絺羅辯論,舅舅屢辯屢敗,不能贏得他母親的辯論;所以他的舅父就知道妹妹肚裏頭有個「智子」──有智慧的兒子。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舍利弗就從座上起來了,給佛叩頭頂禮,對佛說了。我從曠劫以來,我的心和我的見都非常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我像這樣受生,好像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一切的變化,我一看見,即刻就通達明白了,所以我就得到無障礙。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中路」,就是路中。「迦葉波」,就是大龜氏。我走到半路上,遇著迦葉波他們兄弟一起同行,他們一邊走路,就一邊講因緣法。「相逐」,就是一起同行。悟心無際,從佛出家:我一聽這個因緣法就開悟了,明白這個心沒有邊際,就從佛出家。

舍利弗當初沒出家的時候,在路上見著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就是那「五比丘」之一。看馬勝比丘走路威儀 肅穆的,樣子非常的端嚴,目不斜視、耳不旁聽──目不這麼斜著看人,耳朵也不往前聽聽、往後聽聽,或往旁邊聽一聽。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這麼樣行路, 這種威儀的樣子是特別好。

舍利弗以前有個師父,叫沙然梵志;就是個外道,名字叫「沙然」。等他師父死了,他也就沒有師父了, 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於是走路遇著馬勝比丘,他就很羨慕,就問:「啊,你這樣子這麼好!你的師父是誰啊?」馬勝比丘就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 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一聽這幾句話,舍利弗即刻就開悟證果了。他回到家裏去,就同目連又講這幾句話,說是:「諸法從緣 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目連一聽這幾句話也開悟了。於是帶著二百個徒眾就去皈依佛,跟著佛出家了,做佛的常隨眾。這是有的經上這麼說 「遇著馬勝比丘」的,而這部經上說「碰到迦葉波兄弟相逐」。大約馬勝比丘和迦葉波在一起,這經上不說「兄弟相逐」嘛,這個「兄弟」,不僅僅就迦葉波的兄 弟,馬勝比丘也在內了!

他們講這個因緣,也有一首偈頌,這偈頌是這樣說的: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由因緣所生出來的法,我說出來,這就是空的。「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 義」,這給它起個假名,又名叫「中道義」。馬勝比丘先說這偈頌,幾個人正研究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正講這幾句偈頌; 大約舍利弗就來問說:「你們說什麼啊?你們師父是哪一位?」所以馬勝比丘就對他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他一聽就開悟 了,回去就叫目連都一起來皈依佛了。

我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我的見就和這個覺的本體,也明圓了,就得著大無畏了,也得成阿羅漢果。為佛長子:我做佛的一個長子。舍利弗在佛的弟子裏頭,也是長老。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我好像從佛口生出來的,從法化生出來的。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佛現在問這個圓通法門,如我舍利弗所證得的,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這個心見發揮它的光明,光明到極點,這知見也就都空了;這個法門是第一的法門。

M2普賢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 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他是大行,他的行是最大的,他有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在早、晚功課上有, 就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 向,這十種叫普賢行的「十大願王」。在《華嚴經》上單單有著一品叫〈普賢行願品〉,他這種願力是特別大的,這種行力也特別大,所以與眾生非常有緣。他騎著 什麼呢?就騎著一頭elephant(象)。他這頭六牙白象,白色的表示這是潔白的唯一佛乘,六個牙表菩薩六度。

普賢Bodhisattva(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普賢菩薩就從座上起來了,向佛叩頭頂禮,對佛說了。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我在過去,已經曾為恆河沙數這麼多如來的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十方的如來教他所有的弟子,若是有菩薩這種根器的,都要修這普賢的十大願王,這就是從我這兒起的名字。

世尊哪!我用心聞:我不用耳聞,我就用我的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我分別眾生這個心,不是個分別心,是用我的真心來分析眾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他心裏想的什麼。若於他方,恆沙界外:不單於這個世界是這樣子,假設在他方的國土,在這恆河沙世界之外,離這兒非常之遠,遠得算不出來那種的遠法了。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有一個眾生在他心裏頭想要發心修普賢行的。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我在他正發心的時候,就乘坐六牙的白象,化百千萬億個身,不是單單一個身;這百千萬億身都到這個眾生的地方。縱彼障深,未得見我:縱使這個人的業障太深了,他見不著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他雖然看不見我,我在默默中,也給他這麼摩頂,也保護這個人,又安慰這個人,令他所修行的都成就。

我們修法、修行的人,有的時候覺得頭上好像有蟲爬似的──就像有人動彈我們的頭,或者面上好像有蟲 爬似的。我勸你不要用手來抓它,不要用手來撓它!為什麼?這個或者正是有菩薩、有佛來給我們摩頂呢!在你細心的時候,會知道有這種感覺;你一摸,根本什麼 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是菩薩來加持我們了!所以你不要用手來摸它。你們每一個人若是有一點誠心的,都會有這種感覺的,這是暗中摩頂。

佛問圓通:現在佛問每一個弟子所得的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我就說我本來因地的這種關係,在我的心裏聞這一切眾生的知見,而發明出來。這個真心的分別,是一種自在的分別,也得到一種自在,這個法門我認為是第一了!

還有,我們人不要有脾氣;若有脾氣,就會有魔障發生的。所以這火氣都要小一點!學佛法要認真一點!今天我問一問這〈楞嚴咒〉有誰可以背得出?有誰背得出的,現在站到前邊來!我現在要考試〈楞嚴咒〉的。

M3難陀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 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 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這個「難陀」,有阿難陀、有孫陀羅難陀。孫陀羅難陀是佛的一個胞弟。 「孫陀羅」,翻譯成中文就叫一個「艷」字;艷,就是美艷,很美麗的、艷好。「難陀」,就翻譯成一個「喜」。「孫陀羅」是難陀他太太的名字,因為難陀有很 多,所以這個難陀,就是孫陀羅的難陀;他妻子叫「艷」,他就是「艷喜」。我在以前曾經講過這個孫陀羅難陀的故事,不知道你們還記得不記得?如果記得,我就 不需要再講了;若不記得,我可以再講一遍。記得嗎?You love this story very much.(你們很喜愛這個故事的)!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孫陀羅難陀即刻就從座而起了,頂禮佛足,就對佛說話了。我初出家,從佛入道:我在最初出家的時候,跟著佛來修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雖然我很守戒律的,但在這個定力上心常散動,我的定力總不夠,總常常搖動,沒有得到無漏的這種程度,沒有到無漏的果位上。世尊教我:世尊因為我散亂心很多,所以就教我及拘絺羅:就是舍利弗的舅舅。觀鼻端白:「觀」,就是觀看;「鼻端」,就鼻子尖上這地方。「鼻端白」,這個地方有一點的白,用眼睛觀這鼻端白。

我初諦觀:我在最初修行,用這種功夫諦觀。諦觀什麼呢?就諦觀這個「鼻端白」,看這個鼻端,有一個白點。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經過三七二十一天,我就看見鼻子出入的氣,這個氣出去、回來,就好像煙似的。身心內明,圓洞世界:我這時候,身心裏邊就有了光明,所有世界的事情,我都洞曉明白了。遍成虛淨,猶如琉璃:我身心世界都成了一個虛空,清淨的本體了;我的身上和這個世界都像琉璃似的,看得清清楚楚。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這鼻子的出入氣,本來變成煙了;可是,煙這種形相,漸漸地就銷融了,沒有了。鼻子的出入息,也和鼻端就都變成白的了;果然,就天天觀這鼻端白,就變成白色的了!心開漏盡:我鼻息成白,這個時候心裏就豁然開悟了,諸漏也都盡了!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我這個出入的息,你說怎麼樣啊?本來先是煙來著,以後變成鼻端白,現在變成光明了!這個光明遍照十方法界,我就證得阿羅漢果。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世尊印記我,說我將來一定會成佛的。「當得菩提」,就是成佛。

佛問圓通:現在佛問每一個弟子所得的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我以我修行銷這出入息,銷息久了,定力愈深,諸出入息,成為智慧光明,光明圓照十方,漏也都滅了。斯為第一:在我來說,我認為這個鼻識是第一的法門。孫陀羅難陀修鼻識,他認為鼻識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一的法門。

M4滿慈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 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 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以前也講過的,「富樓那」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是他母親的名字;這是以父母名合起來做他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就叫「滿慈子」。「富樓那」,就是滿;「彌多羅尼」,就是慈悲的女人。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滿慈子就從座起來,給佛叩頭頂禮,對佛說了。我曠劫來,辯才無礙:什麼叫「辯才」呢?就是能辯論;沒有道理,也會把這個道理講得有道理了。辯才有四種:

(一)法無礙辯:就是說法無礙辯,講法講得是法法圓融,無論什麼法都是講得圓融無礙。

(二)義無礙辯:法雖然講得圓融無礙,有的義理不完全,那也是不可以的;這義理的理論,又要講得圓滿,這叫義無礙辯。義,就是意思、意義;就它的意義,是有意義、沒有意義。

(三)辭無礙辯:這個「辭」,並不是說就是「言辭」。就是,本來這個道理要很多話才能說完,他很扼要的,說得很簡單,這麼一、兩句話,就把所有的意思都代表,說完了。辭句雖然不多,可是能包括無量的意思;把無量的意思,都包括成這一、兩句的意思。

(四)樂說無礙辯:樂說,無論你想要聽什麼法,他都歡喜跟你講。不像周利槃特伽那樣子,在以前做法師的時候不肯說法,所以就愚癡得那麼厲害;而這位富樓那,就是專歡喜說法,他是辯才無礙。

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我宣說這個苦、空。「苦空」,就是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都是空的,是無常、無我的。我宣說這苦、空、無常、無我這種道理,就包括著最深實相的道理。這個「實相」,就是無相,是無所不相。

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像這樣子,乃至恆河沙數如來那個最祕密的法門,最不宣說的法門,我在大眾裏邊,可以用微妙而顯明的道理,來開示這一切的眾生。我得無礙的辯才,還得無所畏的力量。「無所畏」,就什麼也不怕,不怕一切。

這是富樓那用他的舌識成道,這是由說法上成道的。說法也會開悟,也會證果的。所以佛法裏邊,只要你 一門深入,你抓住一門去修行,就會有辦法的。不要亂修,今天修修這個法,明天又修修那個法,後天又變了。你這一變,把時間都空過了,所以什麼法也不會成 的。你要專一深入,用一個功夫,去勇猛精進才可以。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佛知道我有大辯才。「大辯才」,就是辯才無礙,任何人也辯論不過他,勝不了他。以音聲輪,教我發揚:這富樓那尊者說法的聲音,也非常響亮,就是幾千人、幾萬人,也不用播音機,自然就聽得見。佛知道我有大辯才,所以就以音聲輪,教我講經說法。我於佛前,助佛轉輪:我在佛前,幫佛來轉法輪,代佛說法。因師子吼,成阿羅漢:我的聲音猶如獅子吼一樣。這獅子一吼,百獸皆懼,一切天魔外道聽見這個聲音,就都降伏了;所以我成阿羅漢果。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印證我,說法第一。

佛問圓通:現在佛問這個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我以舌 演說法音降伏天魔,制諸怨賊──這種五欲的怨魔,把一切的諸漏也都銷滅了。五欲是什麼呢?第一、財。第二、色。第三、名;就是名譽、名聞、名利。第四、 食;就是總想吃東西,吃好東西,吃了又吃,吃了又吃。第五是什麼呢?第五就是睡。這五欲,就是人的怨魔,所謂「天魔外道」;五欲就是人的一種怨賊,把人的 寶貝都給偷去了。斯為第一:我以舌根來演說妙法,這就是第一。

M5波離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優波離: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的,他對於戒律上最精嚴了,專門持戒律的。「優波 離」,翻到中文叫「上首」。他對於佛所說的戒律,絲毫都不犯的,所以就持戒第一。他原來的名字叫「車匿」,是和釋迦牟尼佛一起從宮裏頭跑出去到雪山,所以 佛一生的事情,他都清清楚楚的。他是跟著釋迦牟尼佛最久的一個人,在五比丘都走了,他也沒有走,還是在那兒陪著釋迦牟尼佛修道,伺候釋迦牟尼佛。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優波離尊者就從座起來,給佛叩頭頂禮,對佛說了。我親隨佛逾城出家:我親自陪著佛,從東宮裏邊騎著馬飛出這座城,出家去。

在佛還是太子的時候,車匿陪著太子到東門去遊覽,因為太子覺得宮中很悶。先到東門去,看見一個女人在那兒生小孩,這個女人又哭、又喊痛,叫得不得了。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是幹什麼呢?這個女人怎麼這麼哭叫呢?」

「這是一個女人在這兒生小孩子呢!」

「喔,生小孩子這麼痛苦啊?」這個女人把小孩子生了。

太子也不高興了,說:「回去了,不出去遊玩了!」

第二天,太子說:「我們到南門去遊玩,到南門看看。」到南門一看,看見個什麼人呢?看見一個老人老得不得了,頭也晃,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聾,牙也掉,邁步也邁不動了。太子問車匿說:

「這個是什麼人?」

「這個人老了,老得這樣子。」

「人老了,就這麼樣子?啊!這太辛苦了!」於是太子又不願意去遊歷了,就回來了。

第三天到西門去,見著一個病人,病得很厲害的。太子又問車匿說:

「這個人他怎麼了?這樣子哼哼呀呀的,這麼痛苦的樣子!」

「啊,這個人病了!」

「喔,有病就這麼辛苦?」太子又不去遊歷,又回來了!這見著生、老、病了。

第四天到北門去,就見著有一個人死了。太子就問車匿:

「這個是幹什麼的?」

「這個人死了!」

「喔,死了!死就這樣子啊?」

正在這兒覺得很難過的時候,就來一個比丘;比丘穿著袍、搭著衣,這樣子從太子身邊過。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個是幹什麼的?」

「喔,這個?你問問他就知道!」

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問這一位比丘說:

「你是幹什麼的?」

「我是個出家人。」

「什麼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幹什麼的?」

「我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就不受生、老、病、死苦的拘束。若離開生、老、病、死苦,就了道了,不生不死,可以成佛的。」

「喔,那你可以教我嗎?怎麼樣出家?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

這個比丘本來是淨居天人,故意變化一個比丘來度太子的。太子一問他的時候,他把錫杖往地上一頓一戳,踴身虛空,就到天上去了。太子就也沒有法子學道,也沒有法子出家,又回到宮裏去了!

這個時候,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就對他父親、母親說:「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後不出家的話,他就可以繼 轉輪聖王的位。」就是整個世界所有宇宙的國家,這些國王都要受他的管轄;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之後,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於是他的父親淨飯王就派出軍 隊,把這座城周圍給圍起來,裏外交通都斷絕了;就像現在戒嚴,下戒嚴令了,誰也不准到裏邊去,誰也不准到外邊來。就這樣把太子給圍到宮裏頭了,把東宮給看 起來了,使令東宮太子所住的宮殿,裏外交通斷絕,也就是給封鎖了──現在的新名詞叫「封鎖」。再一個意思,就是「戒嚴」了;戒嚴,不准裏邊的人到外邊來, 也不准外邊的人到裏邊去,這消息斷了。

為什麼淨飯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給斷了?因為他聽相師講,如果在七天之內,太子不出家,過了七天之後, 悉達太子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轉輪聖王管一四天下的,一四天下就是整個的世界。這整個世界,不是單單我們這南瞻部洲──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南瞻 部洲,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這叫「一四天下」。這一四天下,一日一月、一個須彌山,這叫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算一個「小千世界」;一 千個小千世界,是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轉輪聖王管的一四天下,就管這樣的一個世界。

那麼淨飯王把這個太子給看起來了,可是太子因為有大善根,雖然被人看起來,他還不迷。淨飯王當時選 了很多美女,都放到宮裏給太子來娛樂。太子見著這一些個美女,也就等於沒有看見一樣;見如不見、聞如不聞,這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在這個時候,這個淨居天人在天上又現身了,他對悉達太子說:

「太子啊!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就把你宿世的願力忘了呢?你宿世發的什麼願,你現在還記得不記得了?」

「我沒有忘,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方法啊!」

「你如果沒有忘,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我可以幫助你!」

「你幫助我,那最好了!」

太子就命車匿──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備車拉馬。把馬給備好了,車匿和太子就在後園子裏頭,預備衝 出去。正在這個時候,四大天王──你們到過中國,看見那廟前邊,有個拿琵琶的,又有拿那些個什麼的,共有四個,就是這四大天王每一個天王托著一隻馬足, 就把馬連悉達太子帶車匿一起,都給帶到虛空,從虛空飛出去,騰雲駕霧就走了。一走,走了有三由旬,然後就落到雪山了,於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這時候,天人 的感應,在那個地方有產麻、麥,太子一天就吃一顆麻粒、一顆麥粒,這麼維持他的生命。

當時,有父黨的親屬三個,母黨的親屬兩個,隨著佛在那兒修行。有三個因為不能受苦──太子在那兒受 苦,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那三個人不能受苦,就說:「這樣修道太苦囉!這得什麼時候成佛呢?我們都走囉!」這三個人因為受不了這種的苦就走了,到鹿苑去修 道。等到天女送乳的時候──天女用牛奶煲粥給太子喝,那時太子瘦得骨瘦如柴,非常難看;等喝了牛奶粥之後,這身體自然就又都胖起來了。剩下的兩個人說: 「太子以前能受苦,現在他不能受苦了。他這樣子,牛奶粥都喝,這他不能有什麼成就囉!他受不了苦了,我們都要走囉!」於是這兩個人也走了。這父黨之親、母 黨之親五個人都走了,剩一個誰?就剩一個車匿。

這個車匿,就是優波離尊者。所以他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我親自見著佛在六年之中,行這難行的苦行,忍這難忍的苦行。親見如來降伏諸魔:我 親自見著如來降伏諸魔。怎麼降伏諸魔呢?太子本來在雪山可以成佛了,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 樹下。坐到菩提樹下,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我坐這個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終不起於座,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於是坐到這個地方,就不起身。

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時候,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那麼他夢醒了,這魔王也會算,會觀察的,他看一看,我為什麼做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一觀察:「喔,菩薩坐到菩提樹下,就要成佛了!啊,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

怎麼樣破壞太子的定力呢?就派魔王的四個魔女到這兒來。四個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你看, 魔,就是妖怪!她雖然是妖怪,也不願意醜陋,Don't like ugly, like beautiful.(願意美貌)。這四個魔女就到這兒來擾亂釋迦牟尼佛的定力,怎麼樣呢?現三十二種媚相;媚,就是妖媚。現三十二種的媚相,總而言之, 就是引誘釋迦牟尼佛,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沒有定力,生出凡夫愛、欲這兩種的心。可是釋迦牟尼佛既沒有愛,又沒有欲,雖然不是木頭、石頭──說「人非 草木,孰能無情?」但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境界上不被境界轉,就是方才我所說的「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

這些魔女雖然再美貌,這個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佛也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坐那個地方如 如,一點都沒有動心,不生愛欲心;能以「對境心不起」,對這境界上不動這種心,對境無心。這個時候,佛就作一種不淨觀。什麼不淨觀?就前幾天,不是講的 「九想觀」,現在他作個不淨觀。佛就想:「喔,現在妳們來騙我了!妳們雖然相貌生得美麗,不過也都是帶肉的一具骷髏,九孔常流不淨啊!眼睛就有眼眵,耳朵 就有耳垢,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這是七孔不淨;再加大、小便,更是不淨了!又周身毛孔每一個毛孔裏頭,生得好多蟲啊!周身都不清淨,污濁邋 遢!」

這樣一想,啊,把這四個魔女,都給觀得像個老太婆似的,老態聾鍾。這四個魔女一看她自己,又互相一 看,妳看我也老得這麼樣子,雞皮鶴髮,行步龍鍾;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不潔淨,周身都是蟲。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嘔來,也就吐起來 了,互相這麼一吐。她們互相知道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了,沒有法子騙釋迦牟尼佛了!於是都跑了!跑了;佛把這個魔給降伏了。

這個魔王看四個魔女回來,沒有法子,於是就親身率著魔子魔孫一齊來,想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殺了。釋迦 牟尼佛那時候怎麼樣啊?還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懼心,在那兒坐著入了無諍三昧,不和人爭鬥。這個時候,你要是動念哪,魔王他魔來,因為你若是有 念頭一動,就和魔會接觸上;你念頭不動,他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個魔王也不能惱亂釋迦牟尼佛,魔王也跑了,回去了!

佛又怎麼樣制諸外道呢?制諸外道:又者,有一個外道師,他的名字叫「申日」。他怎麼 樣啊?他在飯裏頭下毒給釋迦牟尼佛吃,預備釋迦牟尼佛一吃這個飯,就把佛毒死了。釋迦牟尼佛看見這個毒飯來了,還照常吃。佛先這樣想:「我心裏沒有毒,我 吃這個毒也不會死;我內裏頭沒有毒,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於是把這毒飯吃了,也沒有毒死,也沒有事情,這是一種。

又者,有外道的法師嫉妒釋迦牟尼佛。因為在印度,佛沒出世以前是婆羅門教;這婆羅門教,也是一種外 道的宗教。在佛沒成佛以前,這個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這些外道做師父;等佛一成佛之後,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好像老迦葉、目連、舍 利弗,這原來都是外道的人,都來拜佛做師父。有個外道就妒忌,把象用酒給灌醉了,將五頭醉象牽到佛要經過的地方,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給撞死。因為象醉了,什 麼也都不管,這個醉象力量最大,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就這麼預備五頭醉象,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毀壞了。殊不知,這五頭醉象衝著釋迦牟尼佛來了,佛把手一伸, 由五隻手指頭上,就變出五隻獅子。這五隻獅子一出來,五頭醉象都嚇得,喔,大小便也都來了!就自己趴到地上,幾幾乎給嚇死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這種 的力量,這都是優波離尊者親自見到的,所以說「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把世間的貪欲諸漏,都得到解脫了。貪欲,人所最貪的,最看不破 的,就是這種情愛;把人綑得醉生夢死,都是因為這「情愛」兩個字!如果能把情愛沒有了,貪欲心也就沒有了,諸漏也就盡了。為什麼你有漏?就因為你有愛欲 心,有情、有愛。眾生就是情迷的,「業重情迷」,就是凡夫;「業盡情空」,就是諸佛。所以諸佛怎麼成的佛?就是因為情空了,愛欲心空了。眾生為什麼做眾 生?也就因為愛欲心太重了;情愛心太重,所以就擺脫不開這個世界的輪迴生死,這就叫漏落到三界上來。漏落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叫有漏;若無漏,就和 這一切都相反了。你能回頭轉,向後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能知道回頭,這就是「解脫世間貪欲諸漏」的開始。

承佛教戒:這位優婆離尊者親自隨著佛飛出這個城,一起去出家;親見釋迦牟尼佛在雪山 苦修了六年;又親自看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又親自見到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降伏諸魔,制諸外道;乃至成佛,都是優婆離尊者親眼看見 的。釋迦牟尼佛看見優婆離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都是持戒第一;現在這一次,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優婆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佛 就叫他在佛法裏邊專門來修行戒律。

講起來這個戒律,你們現在學佛法的,都要把它記一記!戒,最初有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然 後又有八戒,這是五戒再加上第六條「不非時食」,就不是什麼時候都吃東西的,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以後,就不吃東西了。不非時食,這就不會有一種貪心:你人若 是吃慣了東西,一有東西就想要吃;你不非時食,就能制止這種貪吃的貪欲心。第七條「不坐高廣大床」,因為睡這高廣大床,會生出一種貢高驕傲的心;不睡大的 床,就養成自己沒有驕傲心。還有「不塗飾鬘,歌舞觀聽」,不用些花、香的,或是什麼美麗的東西,來塗抹裝飾自己的衣服和身體,也不故意去聽歌曲、看跳舞等 來娛樂,因為這樣也能令人生出一種淫逸放蕩的心。所以這都要戒,這叫「八戒」,八戒在家人也可以受的。

沙彌有十戒,這在家人不能受,一定要出家做沙彌,才可以受十戒。不是說受了五戒,就算 Sangha(僧伽)了!受了八戒,都不算Sangha;受了十重四十八輕戒,也不能算是Sangha;一定要受沙彌十戒,然後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 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再受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才算是Sangha

不是說像美國這個地方要別開生面,另要開天闢地,說是一切的人都是Sangha;連那個茶杯──我 聽某個地方的人說:「一切桌子、板凳,都成了Sangha了。」你就連茶杯,帶飯碗,帶筷子together(一起),這就叫Sangha了?這,就小孩 子說笑話,也不會說出這麼妙的笑話!這真是妙到極點,妙不可言了!太妙了!你說是不是妙啊?若是這麼樣都是Sangha的話,那這個世界上什麼不是 Sangha呢?沒有什麼不是的!那既然都是Sangha,何必又要有個組織呢?為什麼又要組織起來一個Sangha呢?這個說的,我認為真是見所未見, 聞所未聞,真是得未曾有!所以文天到那個地方問「十重四十八輕」,他們這個名稱都沒聽過,怎麼能知道呢?難怪他們是戰戰兢兢的。哈哈,單單這個「戒」字怎 麼樣講,就不知道了!最低限度,這個「戒」字怎麼樣解法,都應該知道。

這個「戒」,印度話叫「波羅提木叉」;這梵語「波羅提木叉」,大約也是中文的梵語,你們學過梵語 的,大約讀得比我還會正確一點。波羅提木叉又叫「尸羅」,所以戒波羅蜜就是尸羅波羅蜜。那麼究竟它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一切 惡;防非,防你的過錯。止惡防非,若是再詳細了說,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是Every bad thing you do not do;眾善奉行,Every good thing you go to do!我這翻譯得不知道恰當不恰當?如果不恰當的時候,你們隨時可以改正的。我這個不是金科玉律,我說了,不是就一定算,不能改的。

在古來的人,有這麼一回事。有一個老居士去問一個老和尚:

「修道得怎麼修?」

「你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喔,這還要你講嗎?這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這兩句話啊!」

「三歲小兒雖知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雖然八十歲的老人知道,他也沒做圓滿「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以這「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是很重要的。

在禮拜五那天,你們去開會,你沒問問他們,Sangha(僧伽) 究竟要受多少條戒律?光這「十重四十八輕」,他們還不知道呢!那麼他們想要做Sangha?做Sangha 要受多少條戒律,這應該要知道的。如果說是他們別開生面,另立門戶,那就不應該叫「佛教」。為什麼?佛教弟子固有的戒律,固有的規矩,你既然不遵守,那你 算一個什麼佛教?說「新佛教」,怎麼樣新法?佛當初可以在天上說法,可以在地獄裏說法,可以在人間說法,可以在龍宮說法;你們現在這個新佛,可以在什麼地 方說法?問他們!

說是:「他們都不能去,這都是神話!」你也可以製造一個神話來聽聽啊!不要說旁的神話,不說旁人, 就是像現在眼前這個果甲;他若能有果乙這個本事──有果乙這個本事,都不可以改換佛教的,何況他們連果乙的本事都沒有呢!那你憑什麼資格去改變新佛教?你 做生意都要有個本錢;你想去政府做官,也要大學畢業了,才可以做大官;那麼你想做一個新佛教的新Sangha,你憑著什麼?

說:「我還講佛的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我照著佛學,還學佛所說的咒,還念佛所講的經。」你既然念佛講的經、念佛說的咒,你什麼地方又是新的?所以這太矛盾了!我希望你們這些美國的青年學者,盡量要糾正這一個錯誤,不然的話,這令佛教就會一天一天沒有了!

這我不是罵他們,簡直地這就是──在釋迦牟尼佛以前也說過,說末法時代,這個魔子魔孫都出世了。就 是釋迦牟尼佛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那個時候,這魔王波旬就說過:「現在我沒有辦法你,將來對你這個教,我一定要破壞你的!」釋迦牟尼佛說:「你怎麼破壞 呢?」魔王說:「我叫我的子孫到你的宗教裏頭去,吃你的飯,穿你的衣服,向你那個鍋裏屙屎屙尿,破壞你的宗教,令沒有人信你!」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所以釋 迦牟尼佛早就看見有今天這個現象了。啊,指佛穿衣、賴佛吃飯,在佛教裏頭,不做佛教的事情!

優波離尊者在佛教裏頭,是持戒律最為第一。在佛教裏頭,有「律師」,就是專門修持戒律的;有「法 師」,就是講經說法的。就單「法師」兩個字,有兩個意思:講經說法,「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給人,這叫「法師」;又有一個講法,就是「以法為師」,以 佛法為自己的師父,也叫「法師」。還有「教師」,就是研究教理的。又有「禪師」,就是參禪打坐的。律師,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去世之後,比丘就要以 戒為師;所以修行最要緊的,要精持戒律。釋迦牟尼佛教優波離尊者,就專門持戒律。

如是乃至三千威儀:怎麼叫「三千威儀」呢?出家人,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這二百五十條戒律,行有二百五十條、坐有二百五十條、住有二百五十條、臥有二百五十條。這行、住、坐、臥,叫「四大威儀」;行要有個行的相,坐有坐的相,住有住的相,臥有臥的相。

什麼叫「行的相」呢?行,要「行如風」,這個風,並不是像颳颶風那種風,是輕風徐來,那麼慢慢地, 好像那種的微風,慢慢走;走路不是慌裏慌張、冒冒失失地那樣子。住,站到那個地方,一定也要有一個站相。怎麼樣的站相呢?「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在那 兒站得直直地;不是東歪西倒這樣子,站有站相。坐,「坐如鐘」,坐到那個地方,像一座鐘;古來鐘擺在那個地方,它不動彈的。臥,躺到那個地方,「臥如 弓」;臥的時候,要吉祥臥。怎麼叫「吉祥臥」呢?就是躺到那地方,右手托腮,左手搭胯,身體像一張弓似的彎著。

那麼「行、住、坐、臥」,各有二百五十條,這合起來叫一千;再加上身、口、意三聚淨戒,身持戒要有一千,口要有一千,意要有一千;身、口、意三業各有一千,所以這叫「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這個細行,本來是八萬四千;以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即身三口四──身不 殺、盜、淫,口不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三七就是兩萬一千,復配貪、瞋、癡、等分煩惱以論對治。對治貪、瞋、癡,每一個要兩萬一千;貪兩萬一、瞋兩萬 一、癡又是兩萬一;再加上一個「等分」,又是兩萬一,這統統就是八萬四千細行。「細行」,是很微細很微細的。我現在說,你們恐怕也都不太了解,慢慢地研 究,時間多一點,就明白了!

性業、遮業:怎麼叫「性業」呢?性業,謂所戒之法,它的本體就是罪惡(稱為性罪), 不待制止,一犯就成業。因此殺、盜、淫、妄這四根本戒,不論你受戒與否,犯了皆屬犯戒,這叫「性戒」。這四種戒你若犯了,不通懺悔的──不可以改過的。可 是講是這樣講,你若犯了,真正痛改前非,生慚愧心,也可以的。所以性戒是針對制止性業所造的罪──就是殺、盜、淫、妄。

怎麼叫「遮業」呢?就好像本來你不會犯罪、犯戒的,因為你用某種東西,它就導引著你去犯罪了。好像 有一個人受了五戒,有一天他守不住這五戒了,就想:「我好喝酒,酒沒有關係嘛!受五戒,殺、盜、淫、妄都可以持,這酒戒犯了,大約也不成問題。」他自己給 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喝點酒不要緊。於是乎,就去買了一點白蘭地,或者威士忌。

買回來要喝酒,一想:「啊,沒有什麼菜。」中國人喝酒,一定要預備一點好的菜,這才能喝酒。他說: 「若有一隻小雞子來下酒,這最好了!」偏偏他這兒想雞,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左右望望,前後左右都沒有人,就一把把這雞給抓來了。把這隻雞抓來,這 犯了盜戒了!然後他把這隻雞就殺了,這又犯個殺戒!正這兒喝酒、吃雞肉,鄰居這個女人就過來找雞,就問說:「我有一隻雞丟了,你看見了沒有?」他說:「我 沒看見哪!」這也打妄語了,妄語戒也犯了!妄語戒犯了,然後他又看看這個女人,生得雖然不十分美貌,但是也都過得去,於是就生了一種淫欲心,把這個女人也 給強姦了。

本來他以為就犯一戒不要緊,結果因為喝酒,就犯了盜戒,犯了殺戒,犯了妄語戒,又犯了淫戒;殺、 盜、淫、妄、酒,五戒一起都犯了!就因為這一個「要飲酒」。所以佛叫我們不要飲酒,飲酒這就叫「遮業」。好像你吃葷,你就犯了殺戒;你若不吃葷,自己與殺 業就沒有關係;這「吃葷」也是遮業。或者是你開墾地,受戒的人不能種地的;為什麼?你種植、開墾地,也會殺了很多眾生的,所以這都是遮戒。真要持戒的人, 就不能飲酒、不能吃葷、不能開墾土地,這種種的事情不能做的;這叫「遮戒」,要遮止、禁止這一件事情。

悉皆清淨:優波離尊者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乃至於性業、遮業都清淨了。他因為守戒守得清淨,所以業也都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身心都非常的清淨寂靜,於是乎就證果成阿羅漢了。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我是大眾裏邊的一個綱領,一個管紀律的。一個綱領,就是大眾裏邊的一個上座,一個領袖。優波離尊者給大家做一個模範、做一個法則,眾人都跟著他學。「紀」,就是法紀,修這戒律。所有的戒律,都歸優波離來管。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世尊親自印證我持戒精進這種心。我修行嚴持戒律,以執持戒律來修身,大眾認為我是「持戒第一」。

佛問圓通:現在佛問如何證得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這個「執」,不是「執著」,這是「執持」。我以執持戒律來修身,我的身就得到非常自在,得到非常快樂。次第執心,心得通達:我修身把身戒不犯了,其次我又修心,執持心戒──心裏頭的戒律。身戒,就屬於小乘的阿羅漢所持的;心戒,就屬於菩薩了,他是在心意識都不犯戒的。這時候,身戒也持得圓滿,心戒也持得圓滿,所以身、心就都通達了。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在這個時候,身、心都通利了。「通利」,就非常的自在、非常的快樂。斯為第一:這個持戒律修身的法門,我認為它是第一了。

M6目連意識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 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 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大目犍連:大目犍連,就是「采菽氏」。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說我初於路乞食逢遇:我最初在路上乞食的時候,遇著幾個人。這幾個人是誰呢?就是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優樓頻螺」,翻譯到中文就叫「木瓜林」。因為這優樓頻螺身上有一個隆起的東西,就像一個木瓜;大約在身上長這麼一個肉瘤子,就好像一個木瓜,所以他的名字也叫「優樓頻螺」了。「伽耶」,是座山的名字,叫伽耶山。「那提」,是水的名字,叫那提河。以上是三迦葉波。

宣說如來因緣深義:他們講如來所說的法。所說的什麼法呢?就是「因緣」這個道理。就是: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前邊講過這個道理了。這個偈頌據說最初是舍利弗尊者聽著的,他在路上聽著這幾句偈頌,就開悟證初果 阿羅漢。他回到家裏,就對目犍連說:「我今天遇著一個比丘是佛的弟子,他對我講這『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舍利弗這一講, 摩訶目犍連也開悟了,所以兩個人就一起去皈依佛,拜佛做師父了。

有的又說是遇著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對他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說這幾句偈,他就開悟了。總而言之,目連就是聽他們幾個人講這因緣法開的悟。這「因緣深義」,就是教菩薩法了;若是教羅漢法,就是「淺義」,它不是深義的大乘境界了。我頓發心,得大通達:聽到這「因緣深義」,我在當時就發心,就開悟了,得大通達。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如來給我「袈裟著身」;我到如來那兒想出家,如來就 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袈裟」,就是我身上這個衣。目連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落了,就是「剃落」了;有的經上說「自落」,自己也沒用什麼 剃,鬚髮自己就都落了。為什麼?這是佛的一種神力。佛只講一講:「善來比丘!袈裟著身,鬚髮自落。」這頭髮也就都沒有了,鬍子也沒有了,就做和尚出家了。 在古來的人,說出家,即刻就出家,一點考慮也沒有;不是像現在的人,做事情猶豫不決的。目連鬚髮自落了,就現比丘相,就成了一個和尚。

我遊十方: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出家之後,就得了神通,他可以遊行變化到十方世界去,得無罣礙:他得到無罣礙這種神通。神通發明:由他這種神通發明出來的,推為無上:他這種的神通是最第一的。成阿羅漢:他也成就阿羅漢果。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不僅僅釋迦牟尼世尊讚歎我,連十方的諸佛都是讚歎我這神通妙用的。圓明清淨,自在無畏:我得到圓滿而光明的這種清淨,和自在而無所畏這種的力量。

佛問圓通:現在佛問每一個修道的弟子,用什麼功夫得到開悟的。我以旋湛,心光發宣:我旋回來到這湛清的如來藏性上,我心裏邊發出光明來。如澄濁流,久成清瑩:就好像澄清混濁的水一樣的,澄清久了,就自然得到清淨而皎潔的光明了。「流」,也就是水。斯為第一:所以我修的就是「旋湛」,返回如來藏性,這一種功夫是第一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