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4結喻非失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在你心裏這個演若達多──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就是我們人的這個妄想、這種執迷不悟的性沒有了,那麼菩提也就顯現了。可是菩提顯現,並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也不須要怎麼樣來栽培它,是我們自己就有的。

我再給你說一個比喻!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有這麼一個人,他在自己的衣服裏 邊繫上一粒如意珠。這如意珠,它是遂心如意的,你想什麼就有什麼。所以在「四十二手眼」,第一個「如意珠手」,就是能遂心如意──所求如意,所願隨心,你 想什麼,就得什麼!你要什麼有什麼,你要金子就有金子,你要銀子就有銀子,什麼東西都可以在這如意珠裏頭現出來。所以你有了如意珠,那就是世界上一個最有 錢的人,為什麼?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金銀財寶,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啊,在衣裏邊繫上一粒如意珠,可是不自覺知:雖然是自己繫的,大約因為時間久的關係,也就忘了。這個人大約也有善忘的毛病,他什麼事情都

會忘的。你看,這麼一粒如意珠,他藏到衣服裏邊也忘了!

窮露他方:「窮」,就是沒有錢了。「露」,就是甚至於赤身裸體了,沒有衣服穿;或者沒有房子住,睡在外邊,這叫露宿。露營,一般的人集合到一起,故意在外邊睡,那是他們歡喜的。而他則因為窮,沒有房子住,只可以在外邊睡街邊、睡馬路,這就叫「窮露他方」。他乞食馳走:做一個要飯的人。雖實貧窮,珠不曾失:雖然他真真實實的是貧窮了,可是他這個如意珠並沒有失掉。

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我們雖然在迷昧之中,我們的自性並沒有丟。雖然是迷,不明白、不修佛法,貪圖 世間富貴榮華,可是世間的富貴,並不是真正的富貴。所以什麼叫「窮」呢?你不明理,就是最窮了!不明佛法,這是最窮了!你沒有得到你自性的功德法財,你不 知道你自性就好像如意寶珠似的,所以這就是個最窮的人。你沒有佛法、不明白佛法,那是一個真正的窮人!雖然你不明白佛法,可是你那個自性(佛性、如來藏 性、勝淨明心),並沒有失掉!所以珠不曾失,你那個珠(那個自性)沒有丟了,還是在你自己那兒。所以我們修行信佛的人,明白這個自性的如意珠,在這裏發掘 你本有的這一些個財寶,那就是真正的富貴!

忽有智者:「忽有」,就是忽然間。忽然間,遇著這麼一個智者。這個智者,就比方是佛,有智慧的這麼一個人。指示其珠:告訴他衣裏頭這粒珠,就指示他本有的佛性。所願從心:因為他得到如意珠──這無價的寶珠了,所以所願從心,他想什麼,就有什麼,遂心滿願。致大饒富:所以就發了財,做了一個大富的長者了。「饒富」,就是錢不知道有多少,自己也數不過來,即使用了很多會計,也算不過來了。怎麼叫「致大饒富」呢?你明白本有的自性,你證到菩提的覺果,這是最大的一種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時候才明白這顆神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神珠,也就是如意 珠,因為它遂心如意,非常神妙的,有一種神妙不可測,所以又叫「神珠」。就是說我們本有的佛性,不是從外邊得來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你等成佛的時 候,自己知道,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也叫「開悟」。你開悟的時候,就知道:「喔,我本來就是一個開悟的人!我早知道這樣子,就不須要費這麼多精神在外邊 去要飯囉!不須要去窮露了!」可是沒有有智慧的人指示你,你自己已經忘了!

所以現在我們聽《楞嚴經》、講《楞嚴經》,就是要發掘我們每一個人衣裏頭的這一粒如意珠。你若把這 一粒如意珠得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成了一個最富貴的人。什麼叫最富貴的人呢?「心止念絕真富貴」,你妄想心停止了,這種狂念也沒有了,這是真正富貴。所以現 在我們這粒如意珠得了,就不會再有貪心了,因為你已經什麼都有了!什麼都是你的了,所以不必有貪心了!這是真正的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你沒有欲念, 沒有一種自私的心,那是真正有福的人。真福田,就是最有福報了!

I2兼示阿難(分二)
J1
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 J2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
J1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在這個時候,阿難也在大眾裏邊,向佛來頂禮,行這個接足禮。他站起來對佛說,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您現在說殺貪、盜貪、淫貪這三種的業,有世界、眾生、業果相續這種的因緣。這三緣斷故,三因就不生,那麼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在心裏邊這一種迷性,這狂性也休息了,歇即菩提,這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是這樣講。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一種因緣法嘛!這說得特別明白,明白之中又明白,說得非常詳細。「皎然」,就是明白的樣子,明白又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為什麼世尊頓時捨棄因緣,而說不是因緣、不是自然、不是和合。現在這就是一種因緣法嘛!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這阿難說,我從「十二因緣」這個道理,心裏得到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這個因緣、這個義理,不單我們這些個年少的聲聞、年少的比丘,這一些個有學。怎麼叫「有學」呢?證到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在初果、二果、三果,這都叫「有學位」。那麼這一些個有學的聲聞,就是聞聲音而悟道的這一類阿羅漢。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現在在這個會裏邊。有大目犍連(采菽氏),又有舍利弗(鶖子),還有須菩提(空生)等。從老梵志:在以前,這些個人都跟著老梵志去修外道法,外道講的是一種自然的理論。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聽 見佛所說的十二因緣這個道理,所以大家都發心開悟了,成了無漏阿羅漢。「無漏」,就是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這是「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 毛病都沒有了!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這叫「無漏」。那麼「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應該做的事情,他已經做完了,再沒有來生的果報身了! 所以說「諸漏已盡」。

世尊您以前說這個因緣法,這些阿羅漢開悟證果。今說菩提不從因緣:現在世尊您又說這個真性菩提,不依照「因緣」的道理來說。則王舍城拘舍梨等:現在這個王舍城,也就是室羅筏城的「拘舍梨」,這是個外道的名字,譯成中文叫「牛舍」,又叫「不見道」,就是見不著道。這個拘舍梨外道,他講天、講自然的,以「自然」為宗。那麼沒有因緣了,現在這個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他們所說那個「自然」的道理,變成第一義諦了,沒有再得比的了,為什麼?佛以前用因緣,把這個自然給破了;現在佛不用因緣了,那麼他這個自然的理論,大約成立了?所以惟垂大悲,開發迷悶:我希望佛您垂大慈大悲的心,開發我們這一些不認識真理的人,開發我們這一些妄想太多的人,解除我們的迷悶。

J2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分六)
1就喻拂情伸意 K2疊拂諸情令盡 K3直斥耽著戲論
4現證戲論無功 K5正勸勤修無漏 K6更舉劣機激責
今K1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如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佛告阿難,說是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現在就好像我們城中這個演若達多,就拿他來講。狂性因緣若得除滅:他這狂性有什麼因緣呢?你能說出他這個「狂性」的因緣嗎?他的狂性若沒有了,則不狂性自然而出:那麼這不狂的性,自自然然就現出來了。因緣自然,理窮如是:你說他這是什麼因緣?他這又是什麼自然?這個因緣和自然的道理,以我所窮盡的、我所研究的來告訴你,就像上邊我所說的道理。

阿難!你知道嗎?演若達多頭本自然:如果演若達多頭本是自然,本來沒有丟也沒有得,這是個自然的。本自其然:本來他自己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有個頭,並不是他沒有頭了。無然非自:既然是自然,他就應該時常自然有個頭,可是他不是這樣子說,「非自」,他說自己沒有頭了!這就不是自然。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他本來既然是有頭,這個頭並沒有丟,你說他是以什麼因緣,就生出一種恐怖心,說他自己沒有頭了,恐怖他自己把頭失掉了,而各處去跑?你說他這是什麼因緣?是個什麼自然?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若他這自然的頭,有這種的因緣,他就發狂了。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怎麼他不自自然然就有一種因緣,把頭就丟了?為什麼他沒有丟這個頭呢?

本頭不失:他自己這個頭也沒有失,狂怖妄出:他就生出那麼一種癲狂性。對鏡子一照,說鏡子裏這個頭眉目清楚,我自己怎麼看不著自己的眉、眼睛和面呢?自己看不著自己,啊,這種發狂和恐怖的心妄自生出來了!雖然他發狂,怖頭狂走,可是他曾無變易:他的頭並沒有什麼改變。何藉因緣:你說這裏邊有什麼是他的因緣呢?有什麼又是自然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你若說他這個狂本來就是自然的,本來也就是有這個狂怖的。未狂之際,狂何所潛:在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那個「狂」藏到什麼地方了?在什麼地方收起來了?它潛伏在什麼地方呢?你找這「狂」潛伏在什麼地方?你找不出來的。

不狂自然:如果你說不狂是自然,頭本無妄:這個頭本來不是假的,沒有一個妄頭。何為狂走:那麼為什麼他就要發狂而走呢?

阿難哪!若悟本頭,識知狂走﹕你若知道自己的頭沒有失,知道自己為什麼發狂要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那你明白了,你如果還說這是因緣和自然,這都是講「戲論」,就是說笑話。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因為這個,所以我對你這樣講,沒有殺的貪、沒有盜的貪、沒有淫的貪,這三種的因緣斷了,這就是菩提心。

2疊拂諸情令盡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這菩提心生出來了,你那生滅心也就沒有了。但真正的菩提心是沒有生滅的,所以「此」,就是這個菩提心生和生滅心滅;這還是生滅法,實際上沒有真實的體性。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這個生滅的心,滅生、生滅,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是無功用道現前。無功用道,就是楞嚴大定。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假設你還說有一個自然,你就應該明白:這個自然的心生,和生滅的心滅,這也都是一個生滅心。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你若說是沒有生滅的,這個才叫一個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好像世間上,一切一切的相互相混合到一起,成為一個的,這個就叫「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如果不合到一起的,這叫一個自然的本然性。

本然非然:「本然」,也就是自然。這個自然「非然」,不是真的自然。和合非合:「和合」,就是因緣。那麼這個「本然」──這個「自然」也不是自然,這個「和合」又不是一種和合的因緣。

合然俱離:「合」,這和合,這因緣。「然」,這個自然。這兩種的道理都離開了。離合俱非:離開因緣和自然,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這兩種的法都離開了。此句方名無戲論法:也沒有因緣,也沒有自然,這樣的講法才不是戲論法。

3直斥耽著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衹益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菩提涅槃的這種果,在你阿難來講,還相距離非常的遙遠哪!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這不是你經過很多的劫很辛苦、很勤勞地去修行,就能證得這菩提涅槃。

雖復憶持:你雖然能記得住,「憶持」,記得清清楚楚的,也不忘失。不忘失什麼呢?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十方如來所說的這十二部經典。十二部經典,在以前,在一開始講經的時候,我就講過。可是現在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這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十二部經裏邊,這一種清淨的、不可思議的這種道理,好像恆河沙那麼多。衹益戲論:你雖然記得住這麼多的經典,可是這只可以幫助你這個戲論法,並不是真實的。

這「十二部經」,我已經出過題目,大家都考過,現在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個人能記得清楚。我們人學東 西,一定要把它記清楚了,不要忘記。你若是記不清楚,說是到講的時候,我現看註解,那未免太麻煩了!經典扼要的部份,一定要把它用腦記住。這十二部經是三 藏十二部,在皈依的時候就說「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這十二部,我今天再告訴你們一下。

「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這是五部了,「因緣、譬喻、本事」這又是三部,「本生、方廣、未曾有」這又是三部,五部加六部是十一部,還加上一個「論議」,所以說: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 廣如大論三十三

我這個記得,並不是在本子上先看來,才講給你們聽。所以各位跟我學經典,也應該記一點東西。好像頭先講那個「拘舍梨」,我以前也問過一次了,再問一次,還是沒有人知道。哈哈,這真是妙得不可言!

4現證戲論無功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你雖然談說這個因緣和自然,你記得非常清楚,講得也非常清楚。人間稱汝多聞第一:在人間,一般人稱你阿難是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以你積劫的聰明憶持、這種的記憶力,可是還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我知道你們都為什麼不記得了!這以前我不知道,我現在講經講到這個文上,才發現的。為什麼?就因為看阿難記那麼多經典都沒有用,所以我們一句也不要記得,這是不要學阿難那個樣子,盡貪圖多聞,而忽定力!大約是這麼回事,我相信我不會猜錯了!

什麼叫「多聞熏習」?「多聞」,就是博聞強記。「熏習」,熏,好像用香的煙來熏;習,就是學習。好 像我們天天到佛教講堂這兒來聽《楞嚴經》,你就不急不急的,我相信你的習氣毛病,在這個地方一天,總就會一點一點去掉了,一天比一天好。最低限度,到這個 地方講經的時候,你不會去抽香菸,不會去做不好的事。雖然有的人說,學了往前進步,又會往後退。總而言之,你往後退,也比你不學好得多了!你根本若一步都 不進,那你又有什麼可退呢?談不到有什麼可退的!

佛對阿難說,你雖然記得這麼多東西,可是還免不了摩登伽這種難。換一句話說,就是你見著女人就迷 了!你說你有什麼用啊?你讀的書再多,你記的佛法再多,你見著女人就迷了,那你有什麼用啊?為什麼你這樣子呢?問這個阿難。現在阿難大約臉也紅了;雖然證 初果,聽釋迦牟尼佛一問他這話,那臉也變成紅的了。

佛說,你學了這麼多佛法,一見著女人就發了毛,就發狂了!跟著那個女人跑到她的家裏去,幾幾乎做出來不可告人的事情。你到底為什麼啊?這時候,像是法官審問這個阿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你為什麼要等著佛所說的「佛頂神咒」,要我用這〈楞嚴咒〉,叫文殊菩薩去救你呢?你自己記得這麼多的三藏十二部,你為什麼不念一念給她聽一聽呢?你為什麼自己做不得主呢?你見著女人,什麼都忘了!所以你要我這個〈佛頂神咒〉救你出難。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在這個時候,摩登伽女這種淫欲的心,這種無明即刻就消滅了,證到阿那含。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這是證到三果阿那含。

當時這摩登伽女一見著阿難,就生出一種愛心來,對阿難那比她生命都重要了,所以就叫她母親一定把阿 難給拿來。她母親就念〈先梵天咒〉,把阿難就迷去了。雖然說迷去了,實際上,本來邪不勝正的,阿難如果對摩登伽女一點意思也沒有,她就念咒也沒有用的。一 定阿難一見著這個摩登伽女,這個小姐這麼靚麗,看了幾眼,左一眼、右一眼看,這個小姐這麼美麗!回頭想要不看,又捨不得,又想要看一看。那麼看了幾眼,這 心裏頭已經就想這摩登伽女美麗了,所以她母親一念咒,他也就迷了,跑進屋裏去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也不會去的。

佛知道阿難將要毀戒體的時候,就趕快說〈楞嚴咒〉,叫文殊菩薩持咒往護──用這個咒去把他救回來 了。到那個地方一念〈楞嚴咒〉,阿難明白了,「啊,我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了?」好像如夢初醒,趕快跟著文殊菩薩回衹樹給孤獨園去!就往回跑。他這一定是和 摩登伽女已經要發生問題了,這個時候,他大約起身把衣服穿起來就往回跑。摩登伽女一看他跑了,她就後邊追:「你為什麼正在緊要的關頭就跑了?」他一跑,跑 到衹桓精舍去,摩登伽女也就追到衹桓精舍。

佛就問她說:「妳到這兒來幹什麼?」

「我愛阿難哪!」

「妳愛阿難,妳愛阿難什麼?」

「我愛阿難鼻子。」

「那把鼻子割下來給妳!」

「我愛阿難的眼睛。」

「把眼睛也挖出來給妳!」

「我愛阿難的面目。」

「統統都給你!割下來給妳,妳拿回去!」

「割下來,就不好看了!」

「那不好看了?現在沒割下來,妳看他好看嗎?」佛這麼問她。她自己再一想的時候,豁然間開悟了,所以淫心頓息,證了三果阿羅漢。因為她愛阿難愛到極點了,佛這麼給她一講法,她當場證得三果阿羅漢果,所以叫「性比丘尼」。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在我佛法裏邊也就成了一個精進的人。「精進林」,就是很多這種都 是勇猛精進的人。我們這些個人,我告訴你們:不怕有愛心,女人愛男人、男人愛女人,不怕的!你只要能覺悟了:「哦,原來是如此!」那就有辦法了!就怕你不 覺悟,迷頭迷腦的,緊著往裏鑽,緊著往裏拱,以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最苦惱的事情。你若明白了,你就怎麼樣的都不會再做了。你因為不明白, 所以你醒著也想,做夢也想,這個時候輾轉反側。這就因為你不明白,所以被這種東西來迷住了!

愛河乾枯:「乾枯」,就是枯乾了。愛像河那麼樣子,言其你有一種愛心,就像河水那麼流不斷的,左一股、右一股,水繼續不斷地往河流。可是摩登伽女聽佛一說法,就把這愛河乾枯沒有了,這個愛慾的火變成一種金剛不壞的身。令汝解脫:因為摩登伽女先證了三果阿羅漢,她不纏著你了,你現在才得到解脫。這個時候,阿難還是初果呢,還沒有證到三果!你說,這個摩登伽女都超過他,證了三果阿羅漢!

摩登伽女和阿難,因為在過去生中,有五百世都是做夫婦的。所以她一見著阿難,這簡直是他鄉遇故知 ──這前生的丈夫又遇著了!是故她一定要愛他,一定對他生一種愛心。這大約都是宿世願力的關係,大約摩登伽女在前生和阿難說:「來生的時候,我還要和你做 夫婦,我們兩個永遠都不分離。」這種的愛心,愛得太堅固了,所以到這個時候,一見就又鍾情了!這是「他鄉遇故知」。

5正勸勤修無漏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是故阿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你雖然經歷過很多的劫數、很多的時間,你能記憶而持誦佛的甚麼呢?祕密妙嚴:怎 麼叫「祕密」呢?上邊這個「祕」字,是口裏說不出來的;下邊這個「密」字,是心裏想不到的。心裏不能想像的,就是不可揣測的,也就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就叫 個「密」。彼此互不相知,這叫「祕密」。為你說的法,我不知道,這叫「祕密」;為我說的法,你不知道,這也叫「祕密」。一樣的法,你聽著就是這個道理,他 聽著就是那個道理;你由這個道理上就開悟了,他由那種道理上就開悟了。一樣的話、一樣的理,但是兩個人聽的,各人所見的不同,各得各人的利益,這叫「祕 密」。「妙嚴」,妙,就是不可思議的;嚴,非常高貴、非常尊嚴的。就是佛所說的經典、所說的道理,都是不可思議,非常尊嚴,是最有價值的法。

可是阿難你雖然能記得這麼多的經典、經教。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不如你一天修這個無漏的法門,就是修沒有煩惱的法門,沒有妄想的法門。無漏業,就是修到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這叫無漏了,菩薩也叫無漏。就是要把你所有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都要斷了,斷去你的貪、瞋、癡;把這個漏,這些個習氣毛病沒有了,這就是無漏了。遠離世間:你要遠離開世間憎愛二苦:這個世間人,以為愛是最好的一件事了,所以男女也相愛,父子也相愛,豈不知這個愛就是個苦啊!

說:「我知道愛別離苦,當然是苦了!」就沒有別離,也是苦的。你講這個愛,愛到極處,愛的反面就是憎了,就是憎惡。為什麼生出憎惡來?就因為這個愛。為什麼生出這個愛?也就因為這個憎惡。講起這個父子、夫婦的道理,這都是前生的因,結今生的果。

有的夫婦間相敬如賓,非常的和睦,互相尊重,互相愛敬。在中國來講,有所謂「舉案齊眉」;怎麼叫 「舉案齊眉」呢?在中國古來有一對夫婦,這個太太給丈夫拿飯菜來的時候,都舉到眉毛這兒,這麼恭敬,就好像敬佛一樣。那麼這個做丈夫的,對太太也非常的尊 重,這叫「相敬如賓」。兩個人就像朋友似的,互相做朋友,沒有一些個矯情啊、綺情啊、黏情啊,好像膠黏到一起了,沒有那種情形。這夫婦間互相恭敬地,你對 我也很恭敬,我對你也很恭敬,不是說盡做這一些個矯情,就是不理智,沒有智慧的一種行為。

這個夫婦在前生若有緣,在今生就和氣,非常的和睦,你對我也特別尊重,我對你也特別尊重,互相尊 重。那麼這男方,就是做丈夫的,一定不做對不起太太的事情;做太太的,也絕對不做對不起丈夫的事情;這麼互相尊重,這是有緣。怎麼叫「有緣」呢?就是互相 得到利益,你對我也幫助過,我對你也幫助過。那麼在今生做夫婦,也是互相照顧,太太有病了,這個丈夫趕快就給她找醫生,趕快把太太的病醫好了;丈夫若有了 疲倦,這個太太也趕快想法子,安慰這個丈夫。這是互相有緣的。

有的就是有怨的,有怨的也會轉成夫婦。什麼怨呢?就是仇恨的怨;就是在前生你對我不好,或者我對你 不好,大家有一點怨恨,所以今生就做了夫婦,這叫一對怨偶。就你說什麼話,我聽著也不對耳;我說了什麼話,你聽著也不投機,這叫有怨。有怨,就變成了冤 家;冤家,就一天到晚都吵架、打架。做丈夫的就打太太,太太就反抗,不是把這個丈夫的面給撓破了,再不就把身上哪個地方給抓破了,叫他出去見不得人。這互 相一天到晚就是吵架,你說這是不是苦?

這就因為一個「愛」,然後就生出來個「憎」。這也叫愛到極點,就生出憎了。所以說「憎愛二苦」,這 憎和愛,是同樣的苦啊!不明白的人,一天到晚盡講愛、愛,愛什麼啊?愛來愛去就死了!你說死了之後,還去愛誰去?因此你若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沒有憎愛二 苦;若不明白,就有憎愛二苦。我們修道要覺悟,覺悟就是明白,你明白這個境界,就不被這個境界所轉;所以要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也不憎,也不愛,這樣子就是 中道了。

6更舉劣機激責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目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好像現在這個摩登伽女,以前是個做妓女的。這個妓女,是淫欲心非常的重,非常的大。可是淫欲心雖然大,由神咒力,銷其愛欲:由 〈楞嚴咒〉這一種的力量,把她的愛欲給銷了。現在我們知道念〈楞嚴咒〉的作用了吧?念〈楞嚴咒〉,就是要銷去每一個人的愛欲。說:「那以後我不要念了!我 不願意消除我的愛欲,我願意保留我的愛欲。」保留?那也就隨便。你歡喜保留,也沒有人勉強叫你不保留。可是這一種〈楞嚴咒〉,不單能銷愛欲,而且還能增加 你的神力,增加你的智慧,這一種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愛欲是一種苦,前邊不講「憎愛二苦」嗎?你不要以為愛就是好的。你看,好像某一個人愛某一個人,愛 不到,就總心心念念地,念玆在玆地,一天到晚,所謂吃飯也沒有味了,睡也睡不著了,一天到晚就想追求對方,求所愛!結果也追求不到,不能得手。想來想去, 也不停止,這豈不是苦呢?這愛是個苦啊!你不要以為愛是個好的東西。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在佛法裏邊,現在摩登伽女的名字,就叫「性比丘尼」。怎麼叫「性 比丘尼」?她明白自性了──因為佛一給她說法,她當時就證到三果阿羅漢上。本來初果、二果次第才證到三果,她沒有經歷,就初果、二果、三果一齊證了。她就 因為看破了,把愛欲都看空了,所以就同時證果了。阿難還在一果這兒停留著呢!你看,他這個過去生中,五百世的太太證了三果,把他追過去了!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可是佛這個兒子很奇怪的,並不 是由淫欲生出來的。那麼怎麼樣生出來的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十七歲就結婚,雖然結婚,但是可沒有男女夫婦這個問題。佛十九歲就出家了,出家前,羅睺羅的母親 耶輸陀羅,還要和佛要兒子。那麼佛就用手指頭這麼一指,指腹成孕──她這個肚子裏就有小孩子了。說起來這是神話,實際上在佛經上都是這樣說。你要追究究 竟,說是他一指,怎麼就有孕了?這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羅睺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覆障」。怎麼叫覆障呢?因為羅睺羅在他母親肚子裏面住了六年才生。 為什麼?這也是宿世的因果。因為羅睺羅在前生,把老鼠的洞給堵上了六天,後來這隻老鼠,又造出來另外一個洞出去了。所以他在母親腹裏沒有出胎,住了六年才 出生,這是他受把老鼠洞給堵上的果報,所以叫「覆障」。覆就是覆蓋;障,就是業障;因為他有這個業障來蓋著,所以六年才出生。這是佛的兒子,叫羅睺羅。

羅睺羅的母親,叫「耶輸陀羅」,翻譯成中文叫「名稱」,說她這個名字最好了,一般人都很稱讚她,說她是在女子裏邊,一個最好的女子。

同悟宿因:「同悟」,就是摩登伽女也開悟,耶輸陀羅比丘尼也開悟。悟什麼呢?「悟宿因」這「宿」,就是前生的因,知道前生是個做什麼的,得了宿命通。知歷世因,貪愛為苦:知 道不單前生,知道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這種因果。這生生世世為什麼沒有覺悟呢?就因為「貪愛」兩個字。摩登伽在以前做過妓女,這個耶輸陀羅大約愛欲心也 重;所以佛修行已經要出家了,她還要和佛要兒子。你說這個愛心重不重啊?所以耶輸陀羅比丘尼過去也是和普通的女人一樣,有這個愛欲心。

一念熏修:在這一念迴光的時候,就一念的覺悟、一念的明白了。一念迴光熏修,前邊講 熏習,怎麼叫「熏」?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兒一起研究《楞嚴經》,這就叫熏修呢!「熏」,就好像用香的煙來熏;我們用什麼呢?用法的煙來熏。我們研究《楞嚴 經》,熏來熏去,熏得每一個人都懂一點佛法了,這叫「熏修」。無漏善故:熏修什麼呢?熏修「無漏善」。要修這個無漏的法,不要再走生死的路。要回頭,要轉身熏修這無漏的善,這種善是究竟的善!

或得出纏:或者就得到出纏了。「纏」,也就是愛欲纏繞著,不得擺脫。現在我們聽經的人,就單聽這「出纏」兩個字,若是有宿根的就應該開悟囉!應該覺悟:「哦,我現在怎麼還在這『纏』裏邊纏著呢?」應該就明白了。或蒙授記:或者蒙佛授記,說你於什麼時候就做佛。如何自欺,尚留觀聽:你現在為什麼還自己欺騙自己呢?你還留這一種的觀、聽,還著住到聲塵、色塵,著住到相上。你為什麼還不把它去掉,而還留著呢?

G3大眾領悟讚善謝益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阿難和在法會的大眾,聽見佛所說的教誨,所指示的這種微妙的法門,以前有種種的疑惑,富樓那也有種種的疑惑,阿難也有疑惑,在會的大眾也有疑惑,現在聽佛說這樣的教化,這種種疑惑都消除了、沒有了!心悟實相:心也知道這「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理體也知道了。身意輕安:身也輕安,意也輕安。這個「輕安」的境界,是很不容易形容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口水,是熱的、冷的,你自己知道。

這個「輕安」的境界,在我們坐禪的人是最初的前方便,就是我們坐禪得到一點點好處,有一種很快樂的 感覺,覺得身心流暢,心裏也覺得非常的快樂,身上也覺得非常輕鬆。啊,得到輕安的境界,坐那個地方,腿也不痛了,腰也不痛了,腦裏頭也沒有妄想了,也不知 道這些個東西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得到很自在、很安詳的境界,這叫「輕安」。

阿難、富樓那和在會大眾,聽見佛所說這樣的妙法,佛又用佛光來加被在會的大眾,令每一個人都得到最 舒暢、最快樂的感覺。那種最快樂的感覺,你聽經,有的時候也會有這種的感覺,聽得覺著越聽越高興、越聽心裏越歡喜聽:「哦,佛說的法,妙到極點囉!可惜我 以前怎麼沒有聽經聞法啊?等到這麼晚,我才聽見佛法!」自己生出無量無邊的快感了!這都是輕安。因為當時這一切的大眾,受佛這種三昧的加持,所以大眾都得 到身意輕安。得未曾有:啊,得著從來就沒有過的這種快樂!

重復悲淚:這個阿難,大約沒有旁的本事,就是哭的本事!還有的本事,就是多聞的本 事。這多聞是第一個本領,拿手的功夫;這哭,大約是第二個本領,所以現在又哭了。阿難從一開始到現在,哭了五次!他這哭,真哭啊!不是假哭,真有眼淚流出 來的。所以這不說嗎?「重復悲淚」,阿難大約哭得很厲害,比那小孩子哭的聲音大約不會小多少,或者比那小孩子聲還會大些。頂禮佛足:一邊哭,一邊向佛叩頭。我看見我有幾個皈依弟子,也常常會有的時候就落淚了,這大約從阿難那兒學來的。哈哈!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兩條腿跪下,長跪著合起掌來,對佛說了。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沒有再這麼高尚,沒有再比這一種的慈悲心再大的「清淨寶王」,這也就是尊敬佛的一個稱呼。善開我心:用善巧方便來開導我。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能用種種的比喻、種種的因緣,方便提獎:很方便、 很權巧的。這方便法門,就本來不是真的。好像釋迦牟尼佛最初和二乘人,就談這個「因緣」,破了自然的外道;現在到這兒,把這個「因緣」又不要了。為什麼? 「因緣」是方便法,這方便不是究竟法,所以才叫方便法。「提獎」,提,就是提攜;獎,就是獎勵。或者說:「你寫的字真不錯,很有進步啊!你研讀中文,大約 很有成就的。」獎勵幾句話,這個學中文的人一聽:「哦,我現在有了進步!好,我要再用點心!」這就更進一步。修道也是,說:「你坐禪,現在比以前坐得好 了!你以前妄想太多,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我看你修行有點定力了!」這個人一聽:「喔,我現在有一點定力了,再繼續多一點!」就往前進。這就叫獎,獎勵 你。

引諸沈冥,出於苦海:「沈」,就是向下沈,就是墮落;「冥」,就是沒有什麼知識的,冥頑不靈。因為我們這些個人都很墮落的,很沒有什麼知識的,佛引我們出到這苦海外邊。什麼叫「苦海」呢?就是「愛欲」這兩個字。你記得嗎?那就是個苦海啊!你不要認為它是樂園,那就是苦海!

現在阿難就是出了這個愛欲的淤泥了,出了這個苦海了,所以他自己覺得這回輕鬆得很多,不像以前那麼 累贅了。他感激佛這種慈悲,所以就又哭起來了。可是這個哭,阿難當時哭可以,我們現在不要學這個哭。阿難是為法哭,我們現在哭,依我看不是為法哭,為什 麼?為情愛哭;有的見不著男朋友也落淚,有的見不著女朋友也就悲痛起來了!這正是為陷到苦海裏不能自拔而哭了!阿難現在是由苦海跑出來了,所以「出於苦 海」。誰的力量呢?釋迦牟尼佛把他提拔出來了。我們現在聽到這經文,也應該自己迴光返照一下,給自己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和阿難有什麼分別?

E3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分二)
F1
選根直入 F2道場加行 F1分三
G1
阿難說喻求門得入 G2如來教示一門深入 G3大眾承示開悟證入
G1
分二
H1
述領佛旨 H2喻屋求門
H1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阿難又叫一聲:世尊!我阿難現在,雖然承蒙世尊像這樣來開導我。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我現在明白這個如來藏妙覺明心是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莊嚴而寶貴的妙覺王剎;這種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妙覺王剎」,也就是佛的國土。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如來又責怪我阿難,說是我記憶力再強,若不得無漏,也是沒有什麼用處,也是不能得到這真實的、受用的修行的功夫。

H2喻屋求門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阿難說,我今猶如旅泊之人﹕我現在就好像一個旅行的人。「旅」,就是在沒有水的陸上居住。在有水的地方居住,就叫「泊」。旅行的人,他是到處寄居旅館裏,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忽蒙天王賜與華屋:忽然就得到或者國王、或者天王,賜給一個最美麗的屋子。在國家的國王、皇帝叫天子,所以這「天王」也就表示是一個大國的皇帝,這兒就比方佛。佛本來不只「天王」這個名詞可以代表,不過阿難在這個地方是設一個比喻。「賜與華屋」,這「華屋」就是比喻如來藏性。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雖然得到這麼大一個住宅,可是這個房子太大了,好像宮殿一樣 的;「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沒有門,就不能到這個房子裏邊,所以「要因門入」,屋子是得著了,一定要有一個門,才能進到這個屋子裏邊。這就表示 這如來藏性雖然是明白了,可是還要有一個修行的法門,要得到修行的法門,然後才可以到如來藏性的裏邊。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我阿難現在,惟獨希望世尊您不要捨大悲。就是對我們在法會的和我阿難,用這個大悲心。「不捨大悲」,就是不要不用大悲心。示我在會諸蒙暗者:「蒙暗」,就是愚癡的,就是很不明白的,沒有聰明的。在會所有沒有證果、沒有開悟的這些個人,都叫「諸蒙暗者」。佛您要用大悲心,開示我們在會這所有的人,捐捨小乘:在 佛教裏頭有小乘、有大乘,現在暹邏、緬甸、錫蘭和泰國,他們還仍然遵守小乘法去修習。佛最初是說的小乘法,有的弟子學了小乘法,就到其他的地方去,或者到 其他的國家去弘揚佛法。等到佛最後說大乘法,他就沒聽過、見過,於是就說佛沒有說大乘法,這個大乘是假的,完全是後人造出來的,他不承認大乘法。在這《楞 嚴經》上,阿難親口請示佛,要佛說出來一個方法,令他們捐捨小乘。本來他們修行小乘,現在把小乘法放下,迴小乘的心,再向大乘的法去修行,這叫「迴小向 大」。

這也有一個道理。好像我在東北,對那些我所收的皈依弟子,我根本沒有講話,和他們很少很少講話的。 為什麼?因為在那時候,是在我家鄉的地方,一般人都知道我的根底,人人都知道:「喔,這是白孝子!」因為我在沒出家以前,就守孝來著。在我家鄉那兒,給母 親守孝,一般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人,可以做得人的師表。因為這樣子,一般人都知道我,見著我就相信。有的沒有見著我,也知道我,好像就有這麼一個小小 的名。

並且我在東北那個地方,也有一個很奇怪的樣子。什麼奇怪樣子呢?我在冬天不穿棉衣服。冬天也是穿三 層布,夏天也是穿這三層布,冬、夏都是這一套衣服,多少年盡穿這一套衣服,也沒有換過。腳上不穿襪子,就穿羅漢鞋。在雪地裏,就算不穿鞋、不穿襪子,走路 也可以的,也凍不壞!因為這樣子,一般人見著我,都爭著、搶著來皈依。無論走到任何的地方,一皈依,就是幾十人。所以在我那座廟附近一百里地以內,每一個 鄉村都有我的皈依弟子;因為這樣子,因此我很少講話給他們聽。我就是這一個樣子,他們皈依我,拜師父,也就是拜這個樣子。我到任何地方,就是打坐,很少講 話。這是我在東北,雖然我會講經,但是很少講的,很少說話的。而到了香港,就講經說法,很少教人打坐的。

在香港那個地方,也沒地方打坐,也沒教人大悲千手千眼這個法;因為這種法非常重要,我不願意向外傳 的。那麼現在,我已經把我所知道的法傳給每一個門人。有香港來的弟子,你對他一講,說我們在法師這兒學的什麼法。「沒有,我們都沒有學過!」這也就和小 乘、大乘一樣的道理。小乘他就說:「佛沒有說大乘的法,那都不是佛講的嘛!」好像現在我傳給你們這個大悲法,你們若一講,我香港的弟子說:「不是,師父都 不會大悲法嘛!他怎麼會傳呢?」他們以為我不會,以為我都不懂,怎麼會傳呢?

所以有的人就相信小乘,說小乘對的;有的人就相信大乘,說大乘是對的。其實在佛法裏頭,沒有一個對,沒有一個不對,你修哪一個法,只要你專心去修行,都可以成佛的。不過小乘多數是方便法,大乘法是講實相的法門,圓融無礙的道理,所以這不是小乘人所可明白的。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畢竟得到如來這個無餘涅槃。羅漢都叫「有餘涅槃」;佛,是無餘涅槃。「無餘」,就是再沒有生死了,「無住究竟,二死永亡」,連二死都沒有了,得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本發心路﹕本來最初我們發心修行的那個道路,又可以說是本來我們那個常住真心,怎麼樣講都可以的!本來我們最初發菩提心那個道路,也就是我們究竟得到菩提的那種道路,所以這叫「本發心路」。

阿難請佛指示這個「無餘涅槃本發心路」,這下手的功夫、修行的法門,也就是怎麼樣去用功,才能得著入到如來藏性裏邊的門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令證初果、二果、三果這有學位的阿羅漢,怎麼樣才能攝伏他的無明煩惱,怎麼樣才能攝伏他這個「疇昔攀緣」,即怎麼樣能把疇昔的攀緣心降伏了。「攝伏」,是降伏、收伏。「疇昔」,是往昔。得陀羅尼,入佛知見:「陀羅尼」是梵語,此云「總持」。怎麼樣得到「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個法門?怎麼樣才能得到佛知佛見──佛這種正知正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說完這話,就兩手、兩足加上頭,這五體投地來向佛叩頭。在會一心,佇佛慈旨:不單阿難是這個樣子,在會的這一切眾人,也都一心等著佛慈悲地來開示大家。

G2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分四)
H1
分門以定二義 H2驗證以釋二疑 H3綰巾以示倫次 H4冥授以選本根
H1
分二
I1
標開妙修行路 I2教明二決定義
I1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當爾之時,佛就很哀憐憫念這會中一切的大眾。大眾,有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這些在這個菩提心沒有得到覺悟的。「未自在」,就是在菩提心沒有得到自在,就是沒有開悟。及為當來佛滅度後:不單為當時在會的大眾說這個法門,也是為當來;「當來」,是什麼時候呢?就佛入涅槃之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末 法眾生」,就是你、我現在的眾生。你不要以為佛沒有直接對我們講經說法;現在也就等於佛對我們直接講經說法一樣的。在當時,佛已經就知道末法眾生是難調難 服,不容易教化,所以在楞嚴法會上,就講出這種「妙修行路」法門來,令我們現在的人修行容易成功。佛也要令我們現在這一些個末法眾生發菩提心,所以開無上乘妙修行路:開示這最上的一乘,這一種微妙的修行法門、用功的方法。這個最上一乘,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大白牛車」。

佛住世的時候,叫「正法時代」,這正法一千年。佛滅度後,過了正法一千年的時候,就是「像法時 代」,也是一千年。正法的時代,人是「禪定堅固」,人都修行,參禪打坐而開悟;像法時代,人就「塔廟堅固」,就盡造塔、造廟,造很多大廟。像法一千年,那 時候人就不修行了,不是禪定堅固,而是造廟,做功德,求福報。在佛住世的時候,人是求智慧的;像法時代,人就捨本逐末了!捨本,就不修根本的法,跑到末梢 上了!好像那樹,根本他不顧了,跑到樹的末梢上去。所以像法時代,禪定就不堅固了,而是塔廟堅固。

過了像法時代,現在是末法時代了,禪定也不堅固了,塔廟也不堅固了。什麼堅固?鬥爭堅固。現在到處 人與人鬥爭,家與家也鬥爭,國與國也鬥爭,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都在鬥爭之中。尤其某某黨,鬥爭得更厲害,一天到晚都要鬥爭的,惟恐天下不亂, 願意把每一個地方都叫它不太平。這就是末法時代眾生的業報,才出現這麼多壞的事情!

所以想要這個壞事情好,我們一定要做好事!我們現在在佛教講堂這兒,這就是「禪定堅固」,也是「講 說堅固」。我們又坐禪、又講經,這也是末法中的正法時代,我們在這末法裏頭行持正法的法。末法本來沒有人打坐,沒有人來聽經;你就拿個比較:中國人過去很 多有誠心的,現在中國人,你看,很少有誠心的!現在西方人,大約應該走到正法時代了,所以有很多人歡喜打坐的。可是這要真真實實去做,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 的,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去用功,才能有相應的。

我們現在聽見《楞嚴經》,這也就是末法時代的正法時代。我們現在也就是行持正法呢!所以你們每一個人,都要勇猛精進!我這個並不是像前面講的「提獎」,來獎勵你們,令你們用功。其實你們修行開悟,是給你們自己開悟,不是給我開悟的,我現在不過指示你們一條路!

I2教明二決定義(分二)
J1
宣示總徵 J2分判二義
J1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佛也宣示給阿難「及諸大眾」,這「大眾」就包括富樓那和一切大菩薩、大阿羅漢都在內。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你們現在決定發這覺悟的心,對佛法裏邊這個妙定不要生疲倦,不要生懶惰了!不要學懶蟲,一天到晚掛著睡覺,也不用功!不生疲倦,就是不怕辛苦;打坐我就打坐,研究經典就研究經典,一天到晚打起精神來學習佛法,來用功修行!

「三摩地」,又叫三昧、又叫正定、又叫正受,英文叫Samadhi;這加上一個「妙」字,這種三摩 地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三摩地,也就是楞嚴的三摩地。這「三摩、三摩地、三摩提、三昧」都是一個意思,這不過梵語翻譯到中文,沒有決定這個詞語,所以有的時 候就多少有些出入。有的地方說「三昧」,有的地方說「三摩」,有的地方說「三摩地」,有的地方說「三摩提」;這音都差不多的,這是音譯的問題,相差這麼少 少。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你應該首先要明白:發菩提心的最初這個心有兩種決定的義理,你要把它弄清楚了。「發覺」,就是發菩提心。

云何初心:怎麼叫初發菩提心的二決定義:兩個應該選擇決定的道理呢?你應該知道哪一個意思、道理是對的?哪一個道理是不對的?應該要知道。

J2分判二義(分二)
K1
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 K2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 K1分三
L1
令審觀因果 L2示所除五濁 L3明伏斷證極
L1

阿難!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現在講到「果地」了!(眾笑──有皈依弟子名果地。)

阿難!第一義者:第一個道理、第一個意思。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你們現在這一些個聲聞,若想要捨了這個小乘;聲聞就是小乘,這「聲聞」就包括「緣覺」在裏頭,這二乘法。修菩薩乘,入佛知見:而修行菩薩乘,往最上的那個一乘,得到佛的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應當仔細觀察觀察,在最初這個因地發的是什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這個因地心與得到的果地覺,是不是一樣?是一樣、或者不一樣?什麼叫「果地」呢?果地,就是菩薩的境界,若加上個覺,就是覺悟了。

阿難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你若在最初發心那個因地的時候,以你第六的意識那種生滅心,為你修行的基礎。「生滅心」,就是第六意識。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而想要成佛,想得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四德──常、樂、我、淨這種的境界,這是得不到的!

以是義故:以前邊所說的道理,你不能用生滅心來求佛道。汝當照明:你現在應該用你的智慧來觀照明瞭,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器世間」,就是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這個都叫依報。你看看這個器世間,所有這一些個有形有相的可作之法,都會變,都會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阿難哪!你再看一看這個世間一切的事,可作之法都是會變滅的,有哪一個是不壞的?「可作之法」,是有為法、有相的法。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前邊佛問什麼是不壞的?這所有可造作出來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會壞的。無論是山、河、海,都會改變的,這是有相之法。可是始終你也沒有聽見過這個虛空什麼時候爛了,什麼時候壞了。你看這個虛空有什麼時候壞過啊?何以故:為什麼虛空不壞?什麼緣故呢?空非可作:因為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出來的。虛空是本來什麼也沒有的,這才叫虛空;你若能造出來東西,就不是虛空了。因為它本來什麼也沒有,所以它就沒有一個壞和不壞,也沒有爛,也沒有壞。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從始至終這虛空都不會毀滅的,始終都是存在的。

L2示所除五濁(分三)
M1
剋示濁體 M2總喻濁相 M3別列濁名
M1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則汝身中:「則」,當「就」字講,就你身中的四大來講。「四大」都是什麼呢?堅相為地:這堅固的,就是屬於地大。什麼屬於堅固的呢?就是皮、肉、筋骨。你的骨頭就很硬的,肉雖然是軟的,這屬於暄土(浮土);骨頭,就是實在的土。潤溼為水:「潤溼」,就是津液、精血,這都屬於水大。津液,口裏有口水,眼睛有眼水,身上有一種精血、津液,這都屬於水大的。煖觸為火:「煖」,就是燥熱和溫暖,這屬於火大。它這種功能,是令你這個身體總有一股熱氣,這屬於火大。動搖為風:這搖動、運轉、呼吸,都屬於風大。

由此四纏:地、水、火、風這四大互相結集到一起,互相勾結,你和我就拉攏關係,我和 你也辦一些個外交的手續。於是,這四大就合成一個,團結起來。團結起來幹什麼呢?喔,這也就成了一黨了!什麼黨呢?身子的黨(擋)。擋什麼呢?擋你本有的 佛性。它在這兒一擋著,生出來一個黨,你這佛性就沒法子現出來了。這依真起妄,依這個真上生出來一種妄,這四大就纏縛不脫,互相來纏繞著。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分」,分開。「湛圓」,也就是說如來藏性。把你那個湛圓的如來藏性,那種真性菩提就給分開了。分開什麼呢?妙覺明心。你妙覺明心這個「真心」分開,有的就跑到眼睛那兒去,為視:就是見──視覺,視精。為聽:有的就跑到耳朵那兒去,就變了聽──聽覺,聽的這種精。為覺:有的就跑到身子那兒去,就變了覺。為察:有的就跑到意念那兒去,就變了察。這就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本來就是如來藏性那個真性的菩提,可是分到六根門頭去了,在眼睛就叫「視」,在耳朵就叫「聽」,在身子上就叫「覺」,在意念裏邊就叫「察」。

從始入終:從開始到終了,由地、水、火、風這四種,又變化出來五疊渾濁:有五種的渾濁,也就成了五濁惡世那個「五濁」了。

M2總喻濁相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云何為濁:什麼叫「濁」呢?這五濁的意思,我現在把「濁」字先給你講一講。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比方說清水。清水它的本體,是清潔本然那個樣子的,一點也沒有染污。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這水,它是清潔的。拿塵土來講,那個塵土有灰,又有沙。「倫」,就是類。有同類的,即不是灰,就是沙;不是沙,就是灰;和這灰、沙同類的東西,「本質留礙」,土的本體是留礙的。「留礙」,就是不通的。「質」,就是個「體」。

二體法爾:什麼「二體」呢?就是這個水、土。水和土這兩個體相法爾,就是法爾現成的,它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什麼樣子?水就是清潔的,土就是留礙的,沒有摻雜在一起,沒有混合在一起,這叫「二體法爾」。性不相循:這兩種的性不一樣、不順的,水也不會跟著土跑,土也不會跟著水去行。互不相循,你也不會順著我,我也不會跟著你,這兩個是不相同的。

有世間人:可是在這時候,就有一個世間人。這世間人就什麼人呢?就是這個凡夫俗子,沒有修道的人,是個愚癡人。他沒有事情,要找一點事情來幹;沒有工作,要找一點工作來做,這叫「無事找事做」。根本沒有事情,他要找什麼事情做呢?取彼土塵:他 把那個地方的土,拿來一部份。究竟多少?這沒有數量的,你可以說多,可以說少。他若用一碗水,就拿一把土就夠了;若用一缸水,就要擔一擔土;他若造一個大 水池,那要用一噸土才可以。所以這沒有一定的,不要執著說一定多少水、多少土和到一起,這才算濁了。沒有的!這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無大無小無內 外,自休自了自安排」,這也是這樣子,隨他安排去!他用多少就是多少。投於淨水:他拿來一些土,放到水裏了。你說怎麼樣啊?這回就發生了化學作用。這也是化學!

發生了什麼化學作用呢?土失留礙:土見著水,也就稀了,也就不那麼硬了。這土本來屬地大,它是堅硬的,現在見著水了,它也軟了。水亡清潔:可是土雖然變了質,由硬變成軟了,這個水也不是水本來的樣子了!水本來的樣子是清潔的,現在你說怎麼樣?變成渾濁了,看不清楚了。

容貌汩然,名之為濁:這回這個樣子,混混沌沌的,看著那個水也不是水,也不是土了, 發生一種化學作用。這化學,都是由這裏頭發明出來的,你不要以為有什麼特別。起了化學作用了,就因為它「汩然」,就是看不清楚那個樣子,所以「容貌汩 然」。這個「容貌」,不是人的容貌,你不要誤會了!這就是那個水和土本來的容貌,和到一起生了化學作用,就變成一種渾濁的汁了。這個形貌渾濁的東西,就起 名就叫「濁」。

汝濁五重,亦復如是:在你這個地、水、火、風裏變化出來這五重的濁,也就像水和土和到一起,失去本來的質地,是一個樣的。

M3別列濁名

(劫濁)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前文說「世間人」,就是所有一切愚癡的眾生。阿難!你要知道這愚癡的眾生,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你看見這虛空了嗎?這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可是你能分開哪是你的「見」?哪是虛空嗎?你的見和虛空有一個邊際嗎?有沒有一個分別呢?這就表示見性和虛空是一樣的,雖然看得見,但是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體相。見也就是虛空,虛空也就是等於見,所以沒有分別。

空見沒有分別,有空無體:空,它沒有一個體相的。說虛空就是它的體,你把它的體拿來 看看?拿不來的!所以還是什麼都沒有,這是虛空無體。那麼這個見在虛空裏頭,見和虛空不會發生鬥爭的。有了見,不會就把虛空趕走了;不會說這個世界、這個 空的地方,是我這見要佔領的,你這空應該走的。它們也不發生衝突,也沒有鬥爭。末法時代雖然鬥爭堅固,但是見和虛空並不鬥爭的。有見無覺:這個見,它自己並沒有個覺。你能看見這個「見」自己並沒有什麼感覺,感覺是在人這兒有,並不是「見」有了感覺。

在這樣情形之下,虛空也沒有體,見也沒有知覺。可是相織妄成:虛空和見兩個相織起來,就好像經緯線,一經一緯,互相組織起來了。所以見和虛空,就生了一種聯合,團結起來了。見和虛空團結起來,這叫什麼呢?是第一重,名為劫濁:這是第一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劫濁」,這個劫也就是這麼樣子來的。

所以我們世間眾生,就是沒有事找事情做,硬要把土、水和到一起成泥;現在又把虛空和自己的見和到一 起了,所以就變成一個「劫濁」。「劫」,是梵語,具足叫「劫波」,中文叫「時分」,就是一個時候的分別、分段,分開來一個時候、一個時候的。這個「劫濁」 是第一重最邋遢、最不潔淨的東西。由什麼造成的呢?就是由我們的見和虛空互相組織起來,生出這一種妄。

(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前一個,本來這個見和虛空變成一個劫濁,這個地方又變成「見濁」了。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現在因為四大團結(團聚)在一起,成了你的身體,就有了見、聞、覺、知這四種的感覺,所以就令四大也都生了一種留礙的性質了。你在自己這兒就得不到解脫了。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旋」,就是回來。這「見、聞、覺、知」和「水、火、風、土」來回來回地,這麼令它有一種妄覺妄知。在這期間,因為妄覺妄知互相又組織起來,就成了一種妄。什麼妄呢?就是這種妄濁。這就是第二重,名為見濁:這是第二重濁的道理,就起個名字叫「見濁」。

在前邊(卷三)我講「五濁」的意思,和這個完全不相同。那個「五濁惡世」,是外邊世界的;這個「五 濁」,就跑到自己身上來了。你說,越跑越近了!其實怎麼樣啊?你因為內裏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你若內裏邊、身上沒有五濁,外邊那個五濁也都消滅了。所 以這世間的五濁,也由每一個人的身這種妄性造成的。

(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汝心中:在你的心裏邊,憶識誦習:「憶識」,你這個記憶和你這種分別心。「誦習」,你讀誦經典,或者讀誦世間的文字。性發知見:在你這個「憶識誦習」裏邊,這個性就會發生出來一種知見。你本來不知道的,又可以知道;本來你不明白的,又可以明白。在書上所得的這種知識,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知識,並不是究竟真正由你自性裏發生出來的。所以就容現六塵:因為你有了知識,所以也就有了六塵。什麼叫「六塵」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也發現了,也就是在你的知識裏邊,就包容著六塵的情形。

離塵無相:你若離開六塵這一切的塵勞,它就沒有一個體相。離覺無性:離開你這種感覺,塵也就沒有一個體性。在這個期間,就相織妄成:互 相組織起來,這個妄也就成了。若沒有組織起來,就沒有一個妄;因為兩種一組織起來,這裏就有妄了。好像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 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有了真,就有假了;有了假,就有真。若沒有真,也沒有假;真假是對待的,無假亦無真。所以這兩個組織起來,就變成妄 了,在這兒依真起妄了,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是第三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煩惱濁」。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廢,大道沒有了,才講仁義呢!若有大道存在的時候,根本仁義就不 成立的;人人都行道,你何必又講仁、講義呢?你仁,又對於誰仁?義,對於誰去義?人人都修道,人人都是克己復禮的,人人都明白,不令旁人生煩惱,人人都知 道愛惜自己,也愛惜一切人,也就沒有仁義可講了,所以才叫「大道廢,有仁義」。大道若沒有了,才有仁義呢!若有大道的時候,就不須要仁義的,那個仁義是多 餘的。

「智慧出,有大偽」,這個世界怎麼有奸人呢?怎麼有偽君子呢?怎麼有假的、欺騙人的人呢?若人人都 沒有大智慧,都是普通的人,也沒有人做假的事。就因為這個人有智慧,他看見這一般人都愚癡:「喔,他們愚癡,我用一個手段,可以欺騙他們,他們不認識!」 這就有假了。偽,就是虛偽,就是假的了。那個有智慧的人出來了,就有假的了。若沒有有智慧的人,大家都平等的,你也這樣子,我也這樣子;你也不欺騙我,我 也不欺騙你。可是因為你的智慧比我高了,你看見我很愚癡的,你做一點事情,我不認識、不明白你這個手段,所以這個大偽也就出來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是都行這五倫的道,也顯不出來哪個是父慈,哪個是子孝。或者父親不慈,子盡孝,這才顯出孝;或者子不孝,父親盡慈,這也顯出慈來了。所以說六親不和,家庭裏頭吵吵鬧鬧不和氣,才顯出孝、慈來了。

「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你說哪個是忠臣,哪個是奸臣?大家都是做官的,奸臣頭上 也沒有掛個招牌,忠臣頭上也沒有人給他送一塊匾,所以沒有什麼分別。等到國家混亂的時候,就知道了:「喔,某某人對國家有功勞!」好像中國的岳武穆,為什 麼到現在一般人提起「岳飛」,都對他抱一種同情心,認為他是一個大忠臣?就因為在那個亂的時候,他能同仇敵愾,把敵人打退了;所以一般人都歡迎他,就是這 個道理!

「濁」也是這樣子,若是單單一個,它不會成濁的。或者單單一真法界(如來藏性),或者單單虛空,它 不會發生濁的。這就因為大家互相聯合起來結成黨了,這就有了假的了。由這一點證明,每一件事都有真、有假的。那麼在如來藏裏邊的真心,依真就起妄了。也就 好像我們人,本來是一個真的人,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個影子,那個影子就是依真起妄,就是表示我們的無明。由這個無明,就發生種種的問題來。

(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佛說:阿難!又汝朝夕生滅不停﹕「朝」,就是早晨;「夕」,就是晚間。你從早晨到晚間這個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生滅不能停止。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你這種的知見。你的知見,就是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每欲」,常常想這樣子,每每想這樣子,想什麼樣子呢?留於世間。你想長生不老,你想常住在世,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死。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就是你所造的業。「運」,就是來回流轉。你這個業報的身,就由這個國土搬到那一個國土去,由那一個國土又轉到另一個國土去,互相遷移、互相流轉。相織妄成:你這種生滅不停的知見和業果相織,就成了一種妄業。這種妄業,是第四重,名眾生濁:因為你心裏的念頭生滅生滅,這也就好像眾生生滅不停,所以這叫「眾生濁」;這是第四重的濁。

(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你阿難和一切沒有得到無漏的這一些個人,你們的所見所聞本來沒有兩樣的,見的聞的都是相同的。眾塵隔越,無狀異生﹕可是因為有了塵就隔離開了,也無緣無故就生出兩樣來了!「隔越」,就不同了。

性中相知:在見聞的性中,就按那個「性」來講,它們互相知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這一精明的時候就相同,本來沒有兩樣;分成六和合就不同了。雖然不同,這本性──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用中相背:分 成六和合,這種「用」,就互相不同了,互相違背了。怎麼互相違背呢?眼睛就是見東西的,它不能聽;耳朵是聽聲音的,它不能見;鼻子是聞香味的,它也不能 聽、也不能見;舌頭是嚐滋味的,它也是不能聽、不能見,也不能聞香味。分成六和合後,它們的用途互相不同,不同,就相背了,這叫「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這個「同」和「不同」,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一定的;因為沒有一定,所以就失去準確性了。這互相組織起來,又成了一種妄性,造了一種妄業,這就是第五重的濁,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命濁」。「失準」,就沒有一定的目標,沒有一定的標準。

L3明伏斷證極(分三)
M1
決擇取捨 M2法喻伏斷 M3結證極果
M1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阿難!你現在是不是想要使令這個見、聞、覺、知、嗅、嚐,遠契如來常樂我淨:「契」,就是契合。本來「見、聞、覺、知」是隨著虛妄的因緣而有的,現在你想令見、聞、嗅、嚐、覺、知這種的知覺性還回來,再契合如來藏性這種常、樂、我、淨的功能。「常」,就是恆常不變;「樂」,就是非常快樂;「我」,這是個真我;「淨」,是清淨,這是涅槃四德。

你想要契合這個如來藏性,回來和如來藏性合到一起,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應該先要選擇這死生的根本。什麼是死生的根本?這你要明白清楚。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你依照這種的不生滅性,那種又圓融、又清淨而湛然的性,才能修得成,才能合如來藏性。「圓湛性成」,前邊是「湛圓」,這是「圓湛」。

M2法喻伏斷(分二)
N1
法說 N2喻明
N1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你應該用這種圓湛、湛圓的如來藏性,把這虛妄的心旋回來,不要有虛妄生滅,不要用生滅心去用功。伏還元覺:你把無明煩惱降伏了,還到你本來覺悟的這種程度上。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得到你本來那種光明而覺照的功能,那種沒有生、沒有滅的性能,作為你因地修行的一個心;因地修行的心,就是你一開始修行的心。不要用你那個生滅性、生滅心來用功,要用圓湛、不生滅的這種性,用你本來的這種元明覺性、無生無滅的這種心來用功。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用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來修,圓成你果地的修證;就是成了佛、成了菩薩,這都叫「果地修證」。你用功修行,你明白真正的原理了,自然很快就可以修到證果了。

N2喻明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如澄濁水:在因地心修證的時候,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就好像澄清這濁水。前邊所講的清水投塵土進去,就變成渾濁之相,容貌就汩然;汩然,就是看不清楚那個樣子。看得渾渾沌沌的,什麼也看不見;那麼現在就好像把這渾沌的濁水澄清了它。

渾沌濁水,就比方什麼呢?前文不說「有世間人,取彼塵土,投於淨水」?土就失去留礙的性能,水就失 去清潔的相貌,所以它就容貌汩然,看不清了!這就表示:眾生在這如來藏性裏邊,有四大、五濁混合起來,就生出無明煩惱,依真起妄,依著這個真的,就生出一 個妄來。這個妄並不是真,真就不是妄。

我不講過嗎?這個「真」,就比方我們人的身體;這個「妄」,就是身體的影子。那影子是不是真的呢? 不是!因為有光明照出個影子。這影子是什麼?就是無明。那無明是不是真的呢?不是!它也是在這個真的上,生出這麼一個虛妄的東西。可是因為這一個虛妄,就 把種種的虛妄都生出來了,就好像水和泥和到一起,就不清楚了。本來是一個清潔的,因為土和水和到一起,發生化學的作用了,生了一種混合的樣子,就不清楚 了!現在修因地心,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把這混濁的水又澄清了。

貯於靜器,靜深不動:「貯」,就是儲存。「器」,是器皿。貯於靜器,就是把濁水裝到 一個不動的東西裏邊。這不動的東西是什麼呢?你現在坐禪,這就是一個靜器,你在這兒澄清濁水;我們現在打坐參禪,這就是澄清這個濁水呢!澄清濁水,坐這兒 也不動彈,修定力;你有定力了,就把這清淨的定水存到你自性裏邊。你的身體就好像一個靜器,你靜到極點,也不要動;不是說腿痛了,也就換一換腿;腰痛了, 我往後躺一躺。好像果前這麼樣,有的時候腿這麼伸開,總覺得這麼樣就自在了!這叫不肯吃苦。吃不了苦,總拿了很多pillow(枕墊)墊著腿。美國人講享 受,這是沒有脫去美國人的本色!美國人講享受,住好房子,一切一切都講享受;所以差不離的再窮的家庭也要有一個Television(電視機),大家來看 電視。這都是講享受,所以就沒有談到「靜深不動」了!這個「靜深不動」,是不怕苦、不怕難,什麼都不怕的;我的腿痛一點,這不算一回什麼事!

沙土自沈:「沙土」,也就是自性中的煩惱。那煩惱自然就沈下去,變成沙底了,向下沈了。清水現前:沙土沈下去了,清水就現前了。你無明煩惱沒有了,你自性的光明也就現出來了。你定水現前了,就生出一種定力來了。生出一種定力,這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初」, 就是最初,就是一開始;「伏」,就是降伏。降伏什麼呢?客塵煩惱。客塵,前邊不講過?說這個「塵」,就好像住店的客人。那開店的主人不會走的,住客終究是 走的。這個「客塵煩惱」,就是無明煩惱。為什麼叫「客塵」呢?它都不是真的,它是依真起妄,依照真性菩提生出這麼一種妄念來。所以生出無明煩惱,這叫「客 塵煩惱」,它不是自己家裏的東西,是從外邊來的。言其這種塵、這種無明煩惱都是假的,不是自己真性裏生出來的;因為它沒有根,所以並不是真的。

前邊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是「貯於靜器,靜深不動」,這泥沙就下沈,清水現前了。可是沙和土雖然自沈 了,清水也現前了,你還要把泥拿出去,把水裝到另一個乾淨的器皿裏頭,不要沙土,倒了它,這才叫永斷根本的無明。你如果留著,說我這個水清了,底下的沙泥 留著它,隨它存在,不管它了。幾時一搖動的時候,泥土又浮上來了;浮上來了,這表示又生無明煩惱了。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你現在不要泥,把沙土拿出去,這叫「純水」,就剩清水 了。這個名字,就叫「永斷根本無明」──永遠斷除根本無明了。你把土和水和到一起就渾了;渾了,要澄清,就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再把泥搬出去,這費了很多功 夫,然後才到純真澄清的這種景象。純真,就沒有沙土了,到這清淨、清潔的水,這叫「永斷根本無明」。這根本的無明,就是生相的無明,這不容易斷的,你不要 以為就只有把泥去了,這麼簡單的。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一分是很少很少的、很微細的。根本無明又叫生相無明;「生」,就是眾生;「相」,就是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你最後若是斷了這一分的生相無明,就成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