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五)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F2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分三)
G1滿慈躡前以起二疑 G2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G3大眾領悟讚善謝益
G1分四
H1讚歎如來妙示 H2泛敘自他疑情 H3確陳二種深疑 H4望佛大慈開示
今H1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當爾之時,就是阿難說偈讚佛之後,「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就是那位「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翻譯中文叫「滿慈」。富樓那,譯作「滿」,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譯作「慈」,是他母親的名字;子,是兒子。他的名字是父母的名字合起來,所以他叫「滿慈子」。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他在大眾裏邊,即刻就站起身來了。佛的弟子對佛都特別有禮貌,想問什麼話,就站起來,恭恭敬敬地這麼問。偏袒右肩:他露出右邊的肩臂。「偏袒」,就是露出來。所以中國出家人搭衣(袈裟),右肩為什麼沒有衣,這也就表示「偏袒右肩」。
在印度那個地方,冬天、夏天都不冷的,所以常常露出來右肩,也都可以的,不會凍著。在中國有些地方 非常之冷,如果你右邊的肩臂常露出來,就會很容易傷風,很容易凍出病來。所以在中國,就在袈裟裏邊穿上衣服。這就是「因時制宜」,因為當地氣候、地理、人 習慣的關係,所以就裏邊穿上衣服,外邊搭著衣。
在印度,這個衣沒有鉤環這麼勾著的。中國為什麼有這鉤環呢?這個來源,就因為中國氣候的關係。如果你裏邊穿著衣服,外邊披著衣(袈裟),沒有鉤環勾著它,衣就掉下去也不知道,所以用鉤勾著它,它就不會掉了。這是中國的祖師,因為天氣的關係,發明出來這麼一個辦法。
現在印度、暹羅、緬甸、錫蘭、泰國、高棉,行持南傳教法的和尚,衣也是這麼多塊,但是不像中國有這 個鉤環。在暹羅、緬甸,他裏邊不穿衣服,披著衣,就算搭衣了,所以衣若掉下來,他就知道;因為它貼著肉皮子,有一種感覺。在中國,這個衣不貼肉皮子,它掉 下去都不知道的,所以用鉤環勾著它;這是中國當時的祖師發明出來的辦法。所以在中國的這個衣,和暹羅、緬甸多少有不同的。
富樓那尊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右邊的膝蓋跪到地下,合起兩隻手掌,恭恭敬敬地對佛說。在現在暹羅、緬甸的和尚,都還是行這一種的禮貌,譬如和尚去見上座老和尚,到那個地方,講話不是站著講的,都要跪到那個地方,右膝著地,合起掌來。對上座的法師說話,還這樣子!
大威德世尊:佛是大威德的,可以折服三界一切的眾生,能救拔三界一切的眾生。「威」,就是有折服一切眾生的力量。「德」,就是感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聞風向化,聽著佛名字,就改過遷善了。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敷」,就是分布開、分析開。「演」,就是演說。佛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眾生,為眾生演說如來這第一個最妙的道理。
就衣這個「鉤環」的問題,我出家之後,曾經向中國很多位老和尚、老法師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問他們: 「為什麼外國的和尚就沒有這個東西?中國的和尚就多弄出這麼一個東西來呢?外國那個衣,就往身上這麼一披,也沒有鉤環。」我問他們中國這個鉤環的來源,是 什麼道理有的呢?這些位老和尚和老法師都晃晃頭,不知道。這個問題雖然是很小的問題,但是怎麼來的?都不知道。
以後究竟誰告訴我的呢?沒有人告訴我。我一想,把中國的氣候和印度、暹羅、緬甸的氣候一比較,所以 我知道這個來源,是最初到中國的這位祖師,大約因為中國氣候冷,就穿上衣服。穿上衣服,你再披上那個衣,掉了不知道的。所以以後那麼研究,哦,用一個鉤環 把它勾著,披到身上,它就不會掉了!這個理由,我和一些老法師、老和尚一提,他們說:「喔,是這樣子!」都說是這樣子。究竟是不是這樣子?這是我這麼想 像,大約是這樣子。
這個問題是很小的,但是沒有人知道。就因為它小,所以就沒有人知道了。我因為美國很多人都願意研究道理怎麼來的,所以今天把這個意思講一講,免得有人向我問這個問題。那麼現在不要問我,我先把它發表了!
H2泛敘自他疑情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前邊富樓那尊者這樣子向佛叩頭頂禮、祈請,為什麼?就因為他有所懷疑了。阿難尊者現在沒有懷疑了,而富樓那這位「說法第一」的人,他生了懷疑。他對佛說的法不明白,於是他就向世尊說了。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您常常推薦、推選說,講經說法的人裏頭,我富樓那是第一名,善說諸法妙義。啊,經典若是給富樓那一講,那真講得天華亂墜、盡見蓮華!不像我現在講得乾燥無味,把人聽得都要睡覺了。富樓那若說法,那是微妙第一,他分析得清清楚楚地,善分諸法相。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現在我聽見世尊您所說微妙清淨的法音。可是怎麼樣呢?猶如聾人:我富樓那現在好像聾人似的,佛所說的法,我是格格不入,沒聽見;聾人還不要緊,我這個聾人又逾百步外聆於蚊蚋:距離一百多步遠地聽蚊子叫喚。本所不見,何況得聞:我連蚊子都看不見的。這一百步遠,你怎麼能看見隻蚊子?這蚊子看不見的,因為牠太小了!況且聽得見蚊子叫喚呢?這聽不見的。
「法音」,就是佛講法的聲音。「微妙法音」,有的人說:「這個『微妙』,就是很小的聲音,佛說法聲 音很小的。」說「微」是很小的聲音,這不對的!並不是聲音小,這個「微」,是微細而玄妙,講得最清楚。為什麼有的人把佛說法的聲音比作蚊子的音量呢?就因 為他照這個字義就這麼講去了,所以才說佛說話的聲音小,就像隔百步遠聽蚊子叫。我以前講過這一句話,「囫圇吞棗」;有很多「囫圇吞棗」的法師──懂不懂什 麼叫「棗」?棗,這是一種水果;拿桃來講,就好像把桃整個吞下去了,不知道什麼滋味。
有很多「囫圇吞棗」的法師說:「聾的人,你大聲他都聽不見,何況說的聲音像蚊子叫那麼小?」他依文 解義這樣講,是不對的!這只是個比喻,富樓那比喻自己是個聾子。佛說的微密微妙的法音;就好像離這個聾子一百步遠有蚊蟲叫,那個聾子是不是會聽見呢?他聽 不見,也看不見。又有的人說:「喔,這富樓那是不是罵佛,說佛是蚊子呢?」不是的。不要這樣懷疑!
富樓那是做比喻,比喻他自己是個聾子,並不是比喻說佛就好像蚊蟲。這個意思就是:他已經聾了,那麼相離一百步遠,又是好像蚊蟲那麼小的聲音,聾子聽不見,也看不見的;這表示佛說的法,太微妙了!妙得太厲害,妙到極點了!所以他雖然在這法會聽見,就好像是個聾子,聽不明白。
所以有的人說:「現在聽經不明白。」那真難怪你!你看,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他都發生了疑問,都說他不懂,都說他自己像個聾子!我們現在還可以聽得見?你不管懂不懂,都可以聽得見,這比富樓那還強勝百倍。你不要自暴自棄!
那麼他聽不懂,就好像聾人相離一百步遠聽蚊子叫那個樣子。這是比喻,佛說的法是微妙到極點,所以他 不明白。這也就好像佛說《華嚴經》的時候,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看不見佛的千丈盧舍那身,就看佛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有耳不聞圓頓教」,有耳朵也 聽不見佛說的妙法。現在這富樓那,也就有這個情形。所以這並不是罵佛,也不是佛說的這個法他不相信,就因為他聽不明白,所以舉出這個來做比喻。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佛雖然宣說這個妙法,特別詳細,特別明白!令我富樓那和在會的大眾,把疑惑都除去,使疑惑的思想都沒有了。雖然是這樣說,但是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我現在還沒有明白這個究竟的道理,還沒令我沒有一點疑惑的地方。
世尊!如阿難輩:像阿難這一類的人。這個「輩」,就是和阿難同等的人。這不單阿難一個人,還有和阿難同等的這些阿羅漢。雖則開悟:雖然他們開悟,明白成佛的道理了,可是習漏未除:他們這種餘習還沒有盡。「習漏」,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和漏。漏從什麼地方來的?也就從習氣這兒來的。
所以,習氣不是一天有的,是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來的、學來的,就有種種的漏。什麼叫「漏」?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習漏」。習漏未除,他的煩惱還沒有除盡,這種習氣沒有去盡,這叫餘習。餘習,就是餘留的習氣,由前生那兒來的,也就和這個「業」,是差不多的性情。
講到這個「習」,佛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他證了果後,每次到要過河的地方,一過河的時候,他就叫河神了;河有河神,這河神,是個女性。叫什麼呢?他說:「小婢住流!」小婢,就是「使奴喚婢」的婢,就是僕人。以前中國不是有丫環、奴婢的嗎?就是這奴婢。
畢陵伽婆蹉尊者叫「小婢住流」,就是說:「妳這個小奴才!趕快給我把水停止住,我好過河!」因為證果的羅漢過河,可以叫水不流的。他有這種權利,令水不流;沒有水了,他可以走過去,有這種的神通。那麼住流,這一定要河神來住流,所以他到那地方,就叫「小婢住流」。
左一次、右一次都這樣叫,這個河神因為他是阿羅漢,也敢怒不敢言。很多次後,這河神於是就到佛那兒 去控告畢陵伽婆蹉了,說是:「您這個弟子,這個畢陵伽婆蹉!他一過河的時候,就對我叫『小婢住流』。啊,我真是氣得不得了!佛您要教化這個弟子,不要讓他 這麼粗野。怎麼叫我『奴才』?叫我『小婢住流』呢?」
佛一聽說,就對畢陵伽婆蹉說:「畢陵伽婆蹉!你過來,向這位河神來道道歉!」道道歉,就是認認錯, 再不要這麼講了。你說畢陵伽婆蹉怎麼樣啊?他說:「小婢!妳莫怪!」他就是因為叫河神「小婢」,所以她就生煩惱了。現在他道歉,還叫她「小婢」,說:「小 婢啊!妳不要怪我!」這樣子,這個河神更氣壞了,說:「佛您看您這個弟子!當著您,都這麼叫我『小婢』!」
釋迦牟尼佛就說:「妳知道為什麼他叫妳『小婢』嗎?因為在五百世以前,妳是他的工人來著,做了他的 工人很久很久,所以他叫『小婢』叫慣了,叫順口了!現在他見著妳就叫『小婢』,這是一種餘習,以前的習氣沒有改變,所以現在還這樣稱呼妳。」這樣一講,這 河神才沒有話講了。喔,這原來是一種因果!所以這個事情也就解決了。為什麼總這樣叫她「小婢」呢?這就是「習漏未除」,過去生中所習染來的,他還沒有改 變。
富樓那尊者說,我等會中登無漏者:我們現在在這法會裏頭的一切聖眾,已經得到漏盡通,已經得到無漏果的人。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雖然都沒有一切漏了,可是現在我們聽見世尊您說的法音,尚紆疑悔:在這個地方都還紆擾著這種疑悔的思想,都不明白。得到漏盡果的,尚且沒明白,何況阿難現在僅僅證到初果呢?所以他就開悟了,相信也是沒明白。
到什麼果位算漏盡了呢?第四果。第四果的阿羅漢,這叫得到漏盡通了;在初果,還沒得漏盡通呢!
H3確陳二種深疑(分二)
I1疑萬法生續之因 I2疑五大圓融之故
今I1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富樓那聽佛前邊所說的這一切道理,生出疑問來了。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假 設這個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根」,是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陰」,是五陰,就 是色、受、想、行、識。「處」,是十二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 色、聲、香、味、觸、法,中間就生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這世間一切的六根、六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一些個道理,都是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法,這都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本來都是清淨的。既然是這樣子,都是清淨的如來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為什麼在如來藏裏頭,又忽然間生出來山、河、大地,生出這麼多的東西來呢?諸有為相:所有有相的,都叫有為相;這山河大地都叫「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它們很有次序地遷變而流動,終了了又開始,終了了又開始。到什麼時候才是個完的時候呢?沒有的!這是什麼道理呢?他生懷疑而請問世尊。
I2疑五大圓融之故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又者,世尊您說: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這四大的本性圓融無礙,都是周遍法界,湛然而常住不變的。究竟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富樓那尊者大約比阿難尊者或者聰明多少,阿難尊者對這些個問題,當時也想不起來,現在富樓那尊者在旁,就生出懷疑,來問這種道理。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富樓那說,假設地性是周遍法界的話,就不應該有水了!地性是土剋水的,有土就沒有水。因為土和水不相和,也不相合作,有土就沒有水的。土性既然是周遍了,水怎麼又會有呢?這兩種東西不可以合作的!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若是水性周遍法界的話,就沒有火。為什麼?水剋火。有水,就不 能有火,水就是專門滅火的。水、火不能並立的,這是一定的道理啊!所以若水性周遍到法界,火就一定會跑了。這就好像以前佛問阿難,說是「有明則無暗,有暗 則無明」(原文是: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現在佛的弟子,用這個方法來問佛來了!
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您又怎麼能說明,水、火這兩種東西,都遍滿虛空呢?有水就沒有火,有火就沒有水。總而言之,若是只有一種可以周遍,我(富樓那)還相信,而這兩種東西根本就不相合作的,怎麼可以都周遍呢?
富樓那為什麼沒有問「空」、「見」和「識」呢?這都是看不見的,沒有形相的。識也沒有形相,見也是沒有形相,空也沒有形相,所以他不問這個,他單問地、水、火、風,這都有形相可見的。他就問佛說,這個不合理啊!您怎麼知道水、火這兩種性,它們都遍虛空不相陵滅:而 互相不鬥爭呢?你若欺負我,我就欺負你──火大,水就沒有;水大,火就沒有了。這兩種東西在虛空裏頭,都周遍法界,它們究竟誰戰勝誰呢?究竟是誰被誰打敗 了?佛您怎麼知道它們兩個在虛空裏頭不相陵滅,互相不鬥爭呢?水、火不能相容的,您又怎麼知道它們可以並行而不相悖,並立而不相害呢?你也不侵犯我,我也 不侵犯你?您怎麼知道有這個道理呢?
世尊:或者恐怕佛被他講糊塗了,或者恐怕佛睡著了,所以他又叫了一聲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地」的性質是有障礙的,是有形質的。「空」的性質是虛通的,什麼東西都沒有。有地,就沒有空;有空,就沒有地。怎麼又說這兩種的性質都周遍法界呢?而我不知是義攸往:佛您現在講的法,真把我講糊塗了!我現在不知道這個道理,究竟它的旨歸──那個究竟的目的在什麼地方?佛您說這些個道理,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
H4望佛大慈開示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富樓那說了這些個理論,他並不是向佛來辯論,的確他心裏生出一種懷疑。生了什麼懷疑?就是這水、火 不能在一起,不能做兄弟的,它們不能在一個家庭裏住。這個地和空,也是互相不能相容的──他這兒沒有說風,就說空。這些個道理,的確他是不明白,所以他這 才著急了。喔,這還得了!水、火怎麼能都一起周遍法界呢?所以他就慌上來了,不顧一切地向佛來請問,也不管有沒有禮貌了!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我只願世尊您宣說,流露出來您的大慈悲心,撥開我的迷雲。我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好像有雲彩掩蓋住似的,這是一種迷雲。不單我有這種懷疑,大眾都有這種懷疑。
作是語已:說完了這話之後,大約他自己覺得多少也有一點過火了,於是就五體投地:趕快地跪倒叩頭,向佛來請問。或者不像我這個傻徒弟韓光先,磕頭就磕響頭似的。哈哈,他不會磕響頭!(韓光先:「什麼?」眾笑。)哈哈,你聽不懂是嗎?那我也沒講!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欽」,就是恭敬;「渴」,就渴望。好像自己口乾,渴得不得了,就等著如來用法水來滋潤,等著佛無上的慈悲教誨。
G2如來次第以除二惑(分二)
H1令益許說 H2正為宣說
今H1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當爾之時,世尊就告訴富樓那和在會裏頭漏盡的、得到無學位、證到四果的這些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這是佛自己說:我如來今天,普遍為這個會裏頭,宣勝義中:宣說最殊勝的、最勝妙的義理。這個「勝」,也就是最妙的;最殊勝,就是最妙的。這種最妙的義理中的真勝義性:這是最妙之中,又是最真妙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為富樓那和在會大眾宣說這「勝義中,真勝義性」,就是說這個妙中之妙的勝義中的真勝義 性;講這個道理,為了令這一切的阿羅漢都得到無漏,得到無學的果位。什麼叫「無漏」?無漏,就是把我們每一個人所有的習氣毛病完全去盡,也就是沒有一切的 煩惱,沒有根本的無明。煩惱從什麼地方來的?就從「根本無明」這個地方來的。所以若把根本無明破了,煩惱也就沒有了。我們人之所以有煩惱,就因為有這個根 本的「無明」。這個煩惱無明有多少呢?沒有數量那麼多!煩惱和無明如果有形,盡虛空遍法界也充滿了!就因為它是無形,所以雖然是多,也不覺得它多,也看不 見。
令汝會中:令你們現在在會裏頭這些個人,定性聲聞:什麼叫定性聲 聞?他得少為足,耽空滯寂──他得到空理,就不肯向前再追求了。他就認為:我在這個「什麼都沒有了」的境界上,這也不錯!不想再多求了。他知足了,得少為 足,所以佛罵這種的定性聲聞,叫「焦芽敗種」。他就是不肯再往前,沒有進取心了,證到初果上或者二果上,他想:「我在初果上也不錯了!」就不求進步了,在 那個地方做一個消極的分子,這叫「定性聲聞」。聲聞,就是「羅漢」的一個別名。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和所有沒得到二空──人空、法空,迴小向大的向上乘這些個阿羅漢。「等」,這些個大眾。
現在佛想令一切的眾生、一切的阿羅漢,皆獲一乘寂滅場地:什麼叫「一乘」?就是中道了義,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大白牛車。
在《法華經》上所說,有一座很大的房子,這房子裏頭住著很多人,有很多的小孩子在這房子裏頭。有天 大人都到外邊去工作去了,這些個小孩子就在房子裏頭玩耍遊戲。可是忽然間,這房子就起了火了,大人回來一看,這些小孩子在房子裏邊,還玩得那麼快樂,也不 知道出離這個火宅。所以這大人就對這些小孩子說:「你們快到門口來!我門口有羊車、鹿車,又有牛車!」這些小孩子一聽說有車可以玩,於是就都跑出來了。跑 到外邊去,這房子燒得毀壞了,小孩子就沒有燒死。家裏這個主人一看小孩子都出來和他要羊車、鹿車、牛車這三車,這個主人於是就統統給他們大白牛車。
這表示:羊車和鹿車,就是二乘人所乘的車,它雖然也一樣是車,但是不能運載多的物質。牛車,就是大乘菩薩法,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皆獲一乘」,這一乘,就是大白牛車,就是佛乘,也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什麼叫「寂滅場地」呢?寂滅,就是一個清淨的地方。場,是道場。一個寂滅的道場。
真阿練若:什麼叫「真阿練若」呢?還有「假阿練若」嗎?這個真阿練若,就是無喧雜 處,就是沒有人講話,沒有人一天到晚 talk, talk, talk, talk, talk. Too much talking. 沒有人 talk too much. 有很多人在這一個房子裏頭,像沒有人似的,連蚊子喘氣那麼點的聲音都沒有,這叫「真阿練若」。你們想要學佛法的,我先告訴你們一個要訣,要怎麼樣呢?不要 講話講太多了!Don't make too much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Make other people cannot get samadhi.
正修行處:我們現在就是正修行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也就是真阿練若,也就是正修 行處。你說,我們一早從五點鐘就起身了。起身、洗面、漱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是什麼事情呢?這是人人都應該做的,沒有一個人不應該做的。什麼 事情呢?go to toilet(上廁所)。哈哈,這是誰都必辦的一種公事!所以這應辦的事情辦完了,一早起六點鐘就打坐,就是 meditation。七點鐘就開始吃早餐,到八點鐘又打坐,坐到九點鐘,這是正式要talking了,大家練習講法,這是叫你 talking(講話)的。
不叫你講話的時候,你要講話;叫你講話的時候,你又不講話。你說你這是聽話,是不聽話呢?你自己講了!不講話的時候要講話,講話的時候不講話,這不是一個好學生。叫你講話,你就講話;不叫你講話,你就 close your mouth(閉上嘴),這就是一個好學生。你做一個好學生,就是一個好佛教徒;做一個好佛教徒,將來就成一個好佛。那麼佛還有不好的嗎?不錯了!佛沒有不好的,佛都是好的。可是你若不好,就不會成佛的,一定要你先好了才算呢!
我們這兒由九點到十點,學生 lecture finish(講完法)了。十點到十一點,又是打坐(meditation)。十一點鐘,這個時候就要幫助自己的肚皮了;如果不幫助它,它也不幫助你,就 不叫你好好打坐。它說:「哎,我餓了,你應該叫我吃飯囉!」所以十一點鐘,就給它飯吃。給它飯吃,就像哄小孩子,把這個小孩子弄得不哭了,你再用功。所以 十二點鐘又開始打坐到一點鐘。一點鐘到一點半這個時候,又是問答。由一點半到兩點半,又是打坐。由兩點半到四點半,就是lecture,我就講經了,這時 候我上班了。
你們都要好好學,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的話,我就要罷工了。現在我告訴你,這部經講到一半,正講到要緊的地方,如果你不好好學,我就罷工,我停止講演了!美國什麼都講罷工的,我講經,你不好好聽,我一樣罷工的;如果我不好好講,你們也可以罷工的。呵呵,都可以罷工的!
由四點半到五點半,又是打坐。由五點半到六點半這個時候,是吃晚飯。七點鐘,晚間的講經又開始了,直到九點。我們這一天,你說,真是喘多一口氣的時間都沒有,用功用得這麼忙迫!所以你說,這若不是真正的阿練若,不是「正修行處」,那就再沒有「正修行處」了!
我們現在這佛教講堂,就是真阿練若,就是正修行處!所以從今天開始,誰願意講話的人,要少講一點 話;不願意講話的人,可以多講一點。這就是合乎中道了!不要不平均──願意講話的,一天到晚都講;不願意講話的,一天到晚都不講,這不平均!現在要平均。 美國講平等,我們說話要平等一點,歡喜說話的說少一點,留一點時間,給那個不歡喜說話的人說。你都聽得懂我講話?哈哈,果前真是有點前進了!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好好聽!我現在給你們說法。這是叫誰好好聽啊?就是叫你們,叫你們每一個人都好好聽,不是單單叫富樓那和阿難。現在我講經,就是叫你們好好聽。
富樓那等:就是富樓那和阿難他們在會的大眾等,欽佛法音:「欽」,就是很欽敬。很恭敬地聽著佛說法的音聲。默然承聽:不 單我叫你們不要講話,富樓那和阿難都要默然承聽。「默然」,就是不講話,就是把口閉上了。Close your mouth,(閉上你們的嘴)listen to my lecture,(聽我講經) listen to what I say. (聽聽我說什麼)You don't talk before I talk this time, OK?(這次在我講之前,你們不要講話,可以吧?)
卍 卍 卍
今天我很歡喜的,我歡喜什麼呢?我有兩個弟子從非洲飛來美洲這兒,特地在百忙之中來聽經,這足見他們兩個人是很尊重佛法的。這位李家景,他的法名叫果敬,現在在非洲那邊開個紗廠,他的曾祖父,就是中國清朝當過宰相的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
昨天果地說這位李家景:「喔,大約果松教果敬佛法,令他明白佛法!」我也很相信是有這一點的關係。在李果敬沒有皈依以前,也就像 Paul Hansen(浦翰遜)似的──Paul Hansen沒有皈依我,到這兒就給我跪下叩頭。他叩頭不像中國人叩頭那麼不把頭磕響了,Paul Hansen叩頭的時候,把頭磕的「梆!梆!梆!」很響的。在沒有皈依以前,他就向我叩頭。
這位李家景也是沒有皈依以前就被我這個徒弟果松化導的,也知道見著我就叩頭了。皈依之後,更是很恭 敬的,所以我給他起個名字叫「果敬」;因為他沒皈依就對我就很恭敬。他由非洲到這兒來,今天本來他很沒有時間的,但是他也來這兒聽經。所以,我現在也好像 火箭到月球那麼地快,講幾段經給他聽,這也是聽過師父講經了。不然的話,皈依師父,人家問:「你聽過師父講經沒有?」「沒有啊!」你說,那太抱歉了!我再 告訴你們一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歡喜人聽我講經。誰一來聽我講經,那就比你供養我多少錢都高興的!所以他今天來聽經,我是特別的高興!
H2正為宣說(分二)
I1正答滿慈 I2兼示阿難 I1分二
J1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 J2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J1分二
K1正答初問 K2兼釋轉難 K1分五
L1牒定所疑 L2舉真勘問 L3審得其惑 L4正明生續 L5雙關結答
今L1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L2舉真勘問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我告訴你們,你們今天趕到這兒來聽經,這個地方最要緊的;在《楞嚴經》裏頭,這個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說,人為什麼做了人?為什麼在這個清淨本然的如來藏中,就生出山河大地來?這個地方很要緊的!
佛言:富樓那:佛對富樓那說,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好 像你所說的道理:在清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頭,為什麼就生出山河大地?富樓那以前是這樣問的:「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 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佛現在就答他這個問題。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佛說,富樓那!你沒常常聽見世尊宣說?「如來」,就是世尊。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也就是「佛」。一般人說「如來佛」,這個「如來」,並不是單單說「如來佛」是一位佛,每一位佛的名字都叫「如來」,佛佛都有十個同號。那麼如來宣說──世尊常常宣說,宣說什麼呢?
性覺妙明:「性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的真覺。自性的真覺「妙明」,妙明就是 「寂而常照」。妙,就是一種清淨的表現。性覺,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真理體。怎麼叫「一真理體」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這個一真理體,就叫 「性覺」。「妙」,就是「寂」;「寂而常照」,這叫「妙明」;而「明妙」,就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雖然它是寂靜,但是這種性能可是能遍照法界的,普 照三千大千世界的。這個性覺就是一真理體,這一真理體是寂而常照的。
本覺明妙:什麼叫「本覺」呢?就是每一個人天然原具的理性。這種的本覺「明妙」, 它是「照而常寂」的。這個道理,也就是「性覺妙明」;性覺,也就是一本散為萬殊那個「一本」。「本覺明妙」這個本覺,就是天然原具的那種理體,是每一個人 本來就有的,也不增也不減,也不生也不滅,也不垢也不淨,本來就有那種覺悟。那麼無明在什麼地方來的?無明就是依真起妄,依著本覺的體而起一種隨緣的用。 佛說,富樓那!我常常講「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種道理。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富樓那就說了,是的!Yes!世尊!我常常聽佛講這個道理。「唯」,就是答應,就是Yes;「然」,就是這樣子。
L3審得其惑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佛言:佛對富樓那說了,汝稱覺明:你所說的這個「覺明」,也就是那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兩個「覺」字,都具足兩個意思。為復性明,稱名為覺:你可是說這個覺性是「性覺本明、性覺必明」?這個「性」,必定就具足「明」,所以叫一個「覺」呢?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還是說這個「覺」本來不明,而要加上一個「明」,才算一個「覺」?才叫「明覺」嗎?佛這麼問富樓那。
富樓那言:富樓那這回也就像阿難似的,即刻就答覆釋迦牟尼佛了,說什麼呢?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假設這個「覺」,不加上一個「明」,你就給它起個名字叫「覺」的話,就沒有所明了!他的意思,就一定要在「覺」上,加上一個「明」。這個地方就弄錯了!為什麼?覺,本來它就是明的。既然覺就是明,不必再加上一個「明」;你再加上一個「明」,就不是真正的明了。
這有個比喻,就好像摩尼珠。摩尼珠的明,在摩尼珠本身就有的,並不是說摩尼珠和「明」分開了,要在 摩尼珠再加上一種「明」,它才有光明。摩尼珠本來就是明的,是夜明珠,若加上明,就好像怎樣呢?好像電燈要有開關似的──你若不開開關,它就不明;你一定 開開關,它才明亮。這就是他認為在覺上,還要加個「明」,才是「覺明」。根本「覺」的本體,就是明的。富樓那在這個地方弄錯了,所以差的地方,就在這兒!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假設你說不再加上這個「明」,這個「覺」就沒有明了。有所非覺,無所非明:但是,你若加上個「明」,那就不是個「覺」了。這樣,你若沒有加上一個「明」,你又說這個「覺」不是一個「明」了。無明又非覺湛明性:「無 明」,就是根本無明。可是這個「無明」,可就不是覺湛明性,不是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覺」。那個「覺」湛然,湛然,就像水那麼澄清,那麼潔淨的明 性。所以你在這個「覺」上加一個「明」,這是個錯誤。這個意思也就是,在本覺上,你若加上個「明」,這就生出一種妄了;你若不加「明」,那它就在真上,也 沒有妄。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性覺」,就是自性本具的覺。富樓那!你如果說在性覺這個「覺」上,必定要再加上一個「明」,你這就是一種妄,妄給覺加上一個「明」,那就不是真覺了,是妄想所現出來的一個「覺」,並不是本來的覺。
L4正明生續(分二)
M1初之忽生 M2後之相續 M1分二
N1無明不覺生三細 N2境界為緣長六麤
(細惑)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覺非所明:這個性覺和本覺,並不是要你加上一個明字,它才是個「明覺」,它本來就是「明覺」。因明立所:你若是因為給它加上一個「明」,而立出來「所覺」。所既妄立:這個「所」,就是個「業相」,造業的相。這是三種細的微細惑之一,就是阿難問「希更審除微細惑」的那個「惑」。前邊「立所」的「所」,就是所造的業相,造業那個 karma的相。
那麼「所既妄立」,業相既然是你由「妄」而立出來的,生汝妄能:在這種情形之下,你 就生出一種「妄能」來,這是生出妄想的一個發源。這個發源,就因為你在覺上加上一個「明」──根本不需要的,你硬要給它加上個「明」。因為你在覺上給加上 個「明」,所以就有一種業相了。這個業相,是由你這種妄想立成的,也就生出來你這種妄能──不實在的功能。
在這一段文上,大意就是:我們人人本來都是佛來著,怎麼又做了眾生呢?眾生為什麼又沒有成佛呢?毛 病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毛病就因為:我們人本來和佛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在佛性裏邊會化出來眾生。怎麼化出來的呢?佛有千百億萬化身,這個「化身」在什麼地方 化出來的?在佛的光裏頭化出來的,也就是在佛的性裏邊化出來的。佛性是光明的,這是「本覺」,也就是「本覺明妙」。這個本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裏邊, 天然本具的一種覺性,也就是佛光;在這佛光裏邊,化出眾生了。
我舉出一個比喻來,這個比喻不太貼切,不過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佛的化身,就好像我們影像(照相) 似的,我們現在人影出一個像,和你這個人一樣的,但是這個像沒有知覺,是個死物。佛的影像呢?佛也可以化出影像,影像就化出來一個人,這個「性」是從佛那 兒來的。但是化出的這個眾生,和佛那個「性」是一樣的,相貌也有相似的地方,就好像影像一樣。又好像鏡子裏留影似的,我們在鏡子前面一過,就有個像;過 去,就沒有了。佛化這個身,也就是這樣子。我們的「本覺」,就好像鏡子,在鏡子裏邊,忽然就生出一個像現前了。這就比方生出一念的無明,這一念的無明生出 來了,然後就有眾生了。
現在說這個「明覺」。覺的本體,就是明的。在富樓那的意思說,在這個「覺」上邊,還要再給它加上一 個「明」。就好像電燈,本來不需要開關,它就是光明的;若是你不安開關,它白天、晚間都是光明的。你若是安了開關,你開開又關上,這就添上一層手續。添上 一層手續,這好像在覺上,加上一個「明」。本來富樓那的意思,認為這個電燈是因為開關而有了光明。在沒有開關的時候,沒有光明,要給它安上個開關,才有光 明。那根本不需要的!根本「覺」的本體,就是個明的,不需要再怎麼樣子矯揉造作。要點也就在這個地方!
(細境)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在前面所講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個「所」,是一種業的相,業的樣子。你妄立出這種業相,「生汝妄能」,就有了一種「轉的相」。轉,就是轉動,由業相生出一種轉的相來。既然生出轉相來了,就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在本來虛空裏邊,也無所謂「同」,也無所謂「不同」,在這裏頭熾然就成異了。熾然,就好像火那麼熱,好像火那麼光。
就在這個沒有同,沒有異的裏邊,熾然顯現出來,就兩樣了。兩樣什麼呢?就有了世界!在虛空裏頭生出世界來。異彼所異:怎麼叫「異彼」呢?「異」,就是不同;不同於那個「熾然成異」的樣子,又與「熾然成異」的境界不同了!異彼所異,這又變成在虛空裏頭生出世界。這個世界由「轉相」生出來的;生出轉相,又有個「現相」,就在虛空裏頭,現出一種世界。
前邊富樓那問,為什麼在這個清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邊,就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所以現在佛就給解釋這個問題。最初是由「業相」,然後有「轉相」,接著就有了「現相」來了。因異立同:相對於異相的境界,而立了同相的虛空,世界和虛空不相同,但虛空的本體是沒有什麼同異的。
同異發明:在這個虛空和世界裏邊,就發明──虛空是沒有相的,有了世界,就現出相來了。現出這世界相,所以在這個同和不同的裏邊,就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在虛空和世界這兩種的關係裏邊又發明;因此,因為這種的關係,又立出來「無同無異」,就是「眾生」了。
這個「異彼所異」的時候,就有了世界,和虛空不同了。在這個虛空、世界,又有眾生生出來了,眾生就 是「無同無異」。怎麼叫「無同」呢?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形像都不同的,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一定說樣子是同樣的,這叫「無同」。而眾生的知覺心都是一樣的, 沒有分別,這叫「無異」,沒有兩樣。那麼和前面那段文,這是做人最初的這種由無明、妄明,發生出來的業相、轉相、現相(三細)。最初有這種業相,然後就發 生一種轉相、現相。前文「生汝妄能」就是一種「轉相」,「因明立所」這個「所」就是一個「業相」,現在講這一段文,就是「現相」。這是「一念不覺生三 細」,在這一念不覺的裏邊,生出三種的細惑了。這是最初這個微細微細的、不容易覺察到的三種「細」相。
N2境界為緣長六麤
(粗惑)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前文提到最初的三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一段文就是說的六種麤相裏的五種麤相。
這六種麤相是:
(一)智相:它是屬於一種「俱生法執」,有法的執著,它就分別。為什麼叫「智相」呢?就因為這個智,不是究竟的智,而是智的一個相,它有一種分別的能力,這種能力屬於俱生法執。怎麼叫俱生法執呢?這是與生俱來的,就好像那個「性」似的,所以這叫「俱生法執」。
(二)相續相:屬於「分別法執」。
(三)執取相:屬於「俱生我執」,「我」的執著。剛剛是「法執」,這是「我執」。
(四)計名字相:這個是屬於「分別我執」。
(五)起業相:由前邊「計名字相」的分別我執,就又生出來一種「起業相」,造種種的業。
(六)業繫苦相:因為第五是起業了,第六這個「業」就把你綑住了,好像用繩子把你綁上。綁上,就應該受苦了,所以第六種,就是「業繫苦相」。
以上這些相,是屬於六種的麤相。頭一次聽,我相信都不會太懂的,研究時間久了,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現在你先由耳朵過一過,八識田裏有一個印象,有一個認識。你佛法研究時間久了,一定會豁然貫通,明白這個的!
如是擾亂:好像前邊所說的「無同異中」,和虛空世界「熾然成異」,這麼混合起來,混亂了,好像沒有什麼秩序似的。那麼「如是擾亂」就相待生勞:這麼在裏邊互相有同、異發明,久而久之,就生出一種「勞」來,這就是方才說的「智相」,生出頭一個麤相來了。勞久發塵:在這個勞久了,就生出一種相續的相。「勞久」,就是相續相。「塵」,也是一種塵勞。塵勞,就是「執取相」。「發塵」,就生出那種相。自相渾濁:自己和自己就都互相這麼渾濁,搞不清楚了。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由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這種種的關係,就引起來一種 塵勞煩惱。「塵勞」,怎麼叫塵呢?就是不潔淨、不清淨了。前邊那兒不「自相渾濁」嗎?由此就引起來塵勞煩惱,就是起業相。塵勞,也就是煩惱;煩惱,也就是 塵勞。所謂「勞」,有八萬四千塵勞,也就是八萬四千種煩惱。因為上邊「生勞」,「勞久」又「發塵」這種種的關係,就生出煩惱來了。煩惱一生出來,這就成了 山河大地,什麼都現出來了!
(麤境)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一段文,就是第六的「業繫苦相」。
前邊這個「如是擾亂」,這就是一個境界相。像前邊所說這種種的擾亂的情形:就是有同有異、有無同無異,這種種的境界擾亂,就生出「六麤」來,所以起為世界:「起」,就是生起來,也就是動。靜成虛空:虛空是靜的,生出這山河大地,它就是靜極生動,在靜裏頭生出動。生起來,這就成了一個世界,有山河大地,一切一切的房廊、屋舍這依報。「靜」,就是寂靜;寂靜,就是虛空。虛空為同:虛空是同,世界就是不同了。虛空和什麼同呢?虛空和什麼都同的,它沒有什麼分別。因為虛空沒有什麼分別,這叫個「同」。世界為異:世界怎麼叫「異」了呢?這個世界,因為和虛空不同,它有了色質、有了色法、有了形色、有了相、有山河大地。生出山河大地,這成了世界了!等等這後邊還有詳細的解釋。
彼無同異:這個「彼」,在虛空裏頭本來也沒有所謂「同」,也沒有所謂「異」。真有為法:現在生出世界、眾生來了!由虛空裏頭,由業相、轉相和現相,就生出智相、相續的相、執取相、計名字相、業起相,加上這一段文的「業繫苦相」。生出六種的麤相,種種的相就生出來了。
M2後之相續(分三)
N1世界相續 N2眾生相續 N3業果相續 N1分三
O1生能成四大 O2生所成四居 O3結成種相續
今O1
(風大)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不光成了世界,這個世界又有四大──地、水、火、風,現在先講風輪。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在這個真正「覺」的本體,它是光明的。這個虛空,它空晦明昧;虛空的晦味和覺性這麼混合,空和覺體這麼相對待,久而久之,它就動了。它一動,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 為它搖動了,所以就會發生一種風。這個風,在這個世界的地底下有一種風輪,所以「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這個風輪,我們現在都說虛空裏有大氣層,過了大氣層 的地方就沒有空氣,但是也還有的地方有風的。地、水、火、風,這都是講這個「輪」。這個「輪」,不一定說是輪轉,就是周遍的意思。這個風周遍,有一種力量 來成就這個世界了!在後邊,還有很多的講法。
(地大)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這個「明」,屬於火。因為虛空生出這種動相來了,在這個虛空和妄明,就生出一種阻礙了。彼金寶者,明覺立堅:「彼」,是那個。在地大裏頭有一種金,金性很堅硬的。所以彼金寶者,「明覺立堅」,因為金有一種光明,和這個「覺」又有這種的因緣,就生出一種堅硬的性。故有金輪保持國土:所以有金輪──有這種金的性質,來保持這國土;在地、水、火、風裏邊,它也有一部分,來支持這個世界的。
(火大)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堅覺寶成:金是堅硬的,地也是堅硬的,這種堅硬的寶成就了。搖明風出:這個金生了一種搖動的境界,就有風出。風金相摩:在這種的情形之下,風和金相摩擦,故有火光為變化性:所以就有一種火光,為變化性。
(水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這個金有一種光明,「生潤」,久而久之,在金上邊它就生出一種潤來,生出一種水的氣氛來。下邊這火光再一上蒸,蒸到這種金上──這個金,不單單就是黃金,就是金屬的東西。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因為這火一上蒸,金有一種潤的溼氣。火上蒸,就有水出,所以就有水輪,這個水也是遍滿十方的。
O2生所成四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在水輪之後,就講怎樣有海,怎樣又有洲潬。
火騰水降:火往上昇,水就往下降。因為上邊說金有一種潤氣,火蒸,這潤氣就出水;出水,就有水輪。所以現在說火向上騰,水向下邊降,交發立堅:互相交發,就生出一種堅硬的地來。濕為巨海:「溼」,水下降就溼,變成大海。乾為洲潬:「乾」,就是洲潬,就是陸地。
以是義故:因為「火蒸水降」這種關係,溼的就變成巨海,乾的就變成洲潬。以這種的道理,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在大海裏邊,雖然說是海,可是常常也有火光。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在洲和潬裏邊,也常常有江、有河,來回地流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水、火互相來鬥爭,水勢若是劣了,沒有火勢這麼強,那麼水、火一蒸燒的時候,就變成有高山。是故山石:為什麼說這是水、火所造成的高山呢?因為這山石,擊則成燄:你一打石頭,那石頭裏就有火星出來。「成燄」,有火出。融則成水:有的石頭,你一熱到極點了,它就變成水了。好像火山爆發,為什麼它會爆發呢?也就因為水、火這種蒸燃的力量大了,所以就由山裏頭竄出火來。
土勢劣水:土的勢若劣於水,沒有水勢的強,抽為草木:在水和土這種的因緣之下,就會生出來一種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為這個,所以有樹木和有草的地方,你用火一燒,它變成灰了。「灰」,就是土。草多的地方,就叫「藪」。因絞成水:草和樹木,你若用力一絞,那裏頭就有水流出來;絞它成水了。
O3結成種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互相都有個「妄」交織,互相交織這種的妄念而發生,互相作種子。水和火裏邊,就有山和草木的種子,變成山了,或者變成草木了。「遞相為種」,遞,就是傳遞;互相你傳給我,我傳給你,都互相作種子。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以這種互相傳遞,互相為種的因緣,是故這個世界,就是周而復始的;毀滅了又再成,成了再毀滅,由成、住、壞、空這種種的情形,所以世界是接連不斷的。
N2眾生相續(分三)
O1六妄成就 O2四生感應 O3結成相續
今O1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復次富樓那:我再給你講一講。富樓那!明妄非他:這個虛妄的妄明──這個無明和妄想,不是旁的,不是其他的東西作怪,這是覺明為咎:就是因為那個「覺」,你再加一個「明」,所以就生出毛病來了。你在覺上又加出來一個明,這等於頭上安頭一樣,所以就生出來毛病了。
所妄既立:「所妄」,還是說的業相。因為業相的這種妄既然成立了,明理不踰:「明」,就是無明;「理」,還是那種妄,就是那個轉相。「不踰」,不變。就是前邊所說的「因明立所,所妄既立,生汝妄能」,這還是那個「業相」的道理;這種的無明和這種的轉相,還是和以前那種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改變。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以這種業相和轉相的因緣,聽,就不超出這個聲音;看,就不離這個色相。
由這種「聽不出聲,見不超色」的關係,就生出來色香味觸:這色香味觸,就包括著聲和法。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的境界,所以就說六妄成就:這六根、六塵互相發生六識,都在裏頭,所以說「六妄成就」。成就什麼呢?由是分開見覺聞知:由這個地方,就又分開來見、覺、聞、知──分開見、聞、嗅、嚐、覺、知這六識。
六識原來都是如來藏性,所以才說「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原來這都是一個如來藏性,這叫「元依 一精明」,分為六種和合的作用,就是見、聞、嗅、嚐、覺、知(見性、聞性、嗅性、嚐性、覺性、知性)。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 雖然說是六種,實際上就是一個,是由如來藏性發生的作用,所以叫「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分開它是六種,本來是一個的。
O2四生感應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溼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溼以合感,化以離應。
同業相纏:怎麼叫「同業」呢?就是在自己所造的業裏頭,和父母的因緣都相同。因為 同業,互相生出一種情愛,就纏繞、纏縛不脫。所謂「相纏」,就是講到情愛,互相擺脫不開,纏到一起了,如膠似漆,好像用膠膠住,用漆漆到一處,分不開了! 膠,黏到一起了,好像糊信封,把紙上用一點膠水黏上,這叫「膠」。漆,就是油漆東西的油,油到一起,你再洗也洗不掉了。如膠似漆,形容男女這種愛情,愛得 太厲害了,也互相擺脫不開,沒有法子離得開了。如膠似漆那麼相纏,這叫「同業相纏」。合離成化,這相纏,就變化有胎、卵、溼、化這四生。「離」,捨離,就是離開了。「合」,就是不捨離,合起來了。「化」,有一種變化,有一種化生。這後邊說得很詳細。
這要慢慢講。見明色發,明見想成:因為妄見和無明,發生出來色相,而想成了。成什麼呢?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和你見解不同的,就變成憎恨;和你的妄想一樣的,就成了一個愛。
什麼叫愛呢?我告訴你們,誰若是歡喜講愛的,就不能了生死,愛就是生死的根本;可是,誰若歡喜講愛 的,那也很快就會了生死。說:「你講愛不能了生死;又說注重愛,很快就會了生死!怎麼這樣講呢?」這裏邊,微妙就在這個地方。你注重愛,說男女談情說愛、 講愛情──美國,人人都歡喜愛情;愛情,就是往生死那條路上跑的。為什麼?人都是愛欲而生。怎麼樣生來的呢?就因為有愛欲。欲,就是desire。因欲而 生,死也是由愛欲就死了。這是一般普通的情形,所有人都是走這條路,這是生死的路。
說:「你注重這個愛,也很快可以了生死。這怎麼樣講呢?」你很注重這個愛,你就應該把它看破了!你 看破,「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苦的海沒有邊的,你一把它看破了,就可以了生死。我們人就好像菜裏頭的蟲子;菜裏頭的蟲子,從菜裏頭生出來,然後也死在 菜裏頭。菜,就是vegetable,裏頭有蟲(worm),牠在那裏頭生出來,也在那個地方死的。我們人就愛欲而生,愛欲而死,這是講「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男女互相談戀愛,談情說愛,談來談去,這就有一種「表現」。表現這個愛,就會生出種子來。納想為胎:這個「想」,就是「識」;識,就是中陰身。中陰身,就是第八識這個識,又叫中有身。這個地方,我不妨給你們多講幾句。人是怎麼做人的呢?
人做人的時候,是由第八識先來的。這個第八識,就是這個「想」,這個第八識是去後來先──死的時 候,第八識最後走,識一走了,身上就涼了,就凍了;識沒有走,身上還不會涼的。來的時候,它是最先來的;走的時候,它是最後走;所以叫「去後來先做主 公」,它在你身體裏頭,就是做一個主人。
這個中有身,若前生是個人,他就是人的樣子;前生如果是畜生,牠就是畜生的樣子。就好像在中國用脫 坯子做磚,有什麼模子,就造出一個什麼樣子的磚。模子,就是模型。你是人的模形,中有身就是個人的樣子;是個畜生的模形,中有身就是個畜生的樣子。所以這 個中有身就看他前生是個什麼。
中有身「看大地如墨」,他看見什麼都是黑色的,沒有光亮的;就算我們這兒有燈光、有太陽、有月光, 他也看不見的,他看見的還是就像墨那麼黑。他看他和哪一個父親、母親有緣,不論距離千里萬里,只要有緣,他在那個地方就看見,啊,父親、母親在那個地方交 媾呢!交媾,就是行淫欲。那父母正在行淫欲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因為和這個父母有母子、父子的關係,就看這個地方有一點點的亮光,那種亮光不大。為什麼 他看見這個亮光?他因為和他父母有緣,有這個「同業相吸」。同業,他吸這種業報相同的,就好像吸鐵石。這個中有身(中陰身),對父母在那兒正行淫欲的時 候,就好像有一種吸鐵石的力量,要把他從千里萬里,無論多遠,也就把他吸來了。
他因為有一點點的亮光,這個無明一動,哦,就到了他父親、母親行淫欲那個地方!這個時候,如果這個 中有身是個男性的,中有身不一定是人,或者是畜生,馬、牛、羊、雞、犬、豕,都不一定的。假設他是一個雄性的,就是男的,就愛母而憎父──他愛他母親,愛 這個女的,對於父親他討厭,就想打他父親,想搶他母親,想和他母親來行淫欲。所以人的來源,是非常不好的!他生一種淫欲心,就愛他母親,憎他父親,在這個 時候,有這一念的無明,就投胎了,這叫「納想為胎」。
中有身如果是一個雌性的,就是母性的,是女的,她就愛父而憎母──對她父親就生出一種愛心,對母親 就生出一種妒嫉;不是憎恨,而是妒嫉心。那麼在這個時候,「納想為胎」,就在這時候,她因為生這種歡喜和妒嫉心,就投胎了!中陰身,投胎就是這麼投的!他 (她)先來的,在父母交媾的時候,他就來投胎了,這就是第八識,那時候叫中陰身。
交遘發生:「交遘」,就是發生性行為。吸引同業:這就是方才我講的,好像吸鐵石吸這種業報相同的中陰身。故有因緣:所以有一種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羯 羅藍」,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叫凝滑。凝,是凝結;滑,就是很滑的。這是在男女交媾之後,有了孕。有孕,在第一個禮拜的時候,就叫「凝滑」,就是那麼凝結 好像牛奶的東西。住胎有五個位置,第二個禮拜叫「遏蒲曇」,就叫「皰」,就是由凝滑,變成一種皰形了。第三個禮拜叫「軟肉」,就是軟軟的肉。第四個禮拜就 叫「堅肉」,又叫「硬肉」,就言其這個胎,肉都生出來了;
有一種肉,不像第三個禮拜的「軟肉」那麼軟了!第五個禮拜叫「形位」,就是有身形了。
若按著「十二因緣」來講,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女人就生出一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 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一念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無明一生出來了,然後就有了行為。有了什麼行為?就 有交媾的行為──男女性行為了,這叫「行」。「行緣識」,有了行為,然後就有一種識,就是「納想為胎」這個「識」。在「識」的時候,就是中陰身投胎了。 「識緣名色」,有了識之後,這有「名色」了,就是第一期叫「凝滑」,第二個禮拜就叫「皰」,第三個禮拜叫「軟肉」,第四個禮拜叫「硬肉」,第五個禮拜叫 「形位」。這形位就是「名色位」。這是十二因緣,眾生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
這十二因緣,「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一種觸覺。這個小孩子在母親肚 子裏,和母親就有一種觸覺了。「觸緣受」,有了觸覺,他就想要領受,要領受觸的這種感覺。「受緣愛」,有了領受,然後就生出一種愛心來了,這正式生出愛來 了,這是說這個小孩子。為什麼男女互相會生出一種愛心呢?就在小孩子那個時候,已經就種下了,就生出一種愛念。「愛緣取」,你有一種愛念,就想要自己取 了,就要把它拿來。為什麼要拿來呢?「取緣有」,就要取為自己所有。「有緣生」,有了「有」,然後就又會生。「生緣老死」,有了生,又有了死。所以緣覺觀 這種十二因緣,說這個人的來源,種子不淨、因緣不淨;父精、母血,這都是不淨的東西。那麼有了,然後就又會生;生了又死,就是這麼輪轉的。這是十二因緣。
若是想要了生死,頭一樣就要不起無明。怎麼樣不起無明呢?就不生情欲心,沒有情欲心了;沒有無明 了,就沒有情。這男女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關係呢?就因為最初這一念的無明。怎麼叫「無明」呢?無明就是不知道;男人見著女人,雖然說是她生得怎麼樣美 貌,為什麼你就動心了呢?在動心那個時候,那就是生了無明。女人對男人生出一種情感,也是這樣子,就那個地方,就是無明。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在 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十二因緣如果明白了,就不被這十二因緣轉了。
「無明滅則行滅」,你沒有無明,就沒有行為了。沒有行了,就沒有識。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 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都沒有了!這叫 「還滅門」。十二因緣,有「順生門」、「還滅門」,順著就生人,若逆回來,就可以成佛的。所以緣覺就觀察這十二因緣,人怎麼來的?喔,來的時候很不清淨 的,這父母赤白二渧,結成胎形,很不清淨的!所以他把這個無明斷了,生死就了了。
在梁武帝的時候,佛法很盛行的;所有家裏邊有紅白喜事,都要請法師來念經。死了人也請法師念經,結 婚也請法師來念經,小孩子生日也請法師來念經,無論有什麼事情,都請法師來念經。念經,就是給祝願,也就是給他說幾句吉祥的話。吉祥,very lucky。說幾句吉祥的話,就是說好聽的話。
當時有一個很有錢的人,給他兒子娶媳婦,要結婚,就請誌公禪師到這兒念經,給講吉祥的話。誌公禪師來了一看,就說了:「古古怪,怪怪古。」中國有句話說「古怪」,他說:「古古怪,怪怪古,孫孫娶祖母。」說是他這個孫子,又把他祖母給娶回來做太太。什麼原因呢?
因為這個孫子兩歲的時候,祖母就死了,要死的時候,就拉著她這個孫子的手,和家裏人說:「現在誰我 都可以不掛著了,誰我都可以放心了。唯獨就最忘不了我這個孫子,啊,將來誰照顧他呢?誰可以幫他忙呢?」這麼樣用手拉著她這個孫子,她就死了。死了,到閻 羅王那兒,閻羅王說:「喔,你這麼愛你的孫子!好,你回去給你孫子做老婆去!」於是又托生回來做女人。她長大了,這個孫子就把她娶回來做太太,這叫「孫孫 娶祖母」。為什麼誌公禪師這樣說呢?因為他有宿命通,知道前生的事情,所以他這樣講:「古古怪,怪怪古,孫孫娶祖母。」
往房子前面一看,他說:「女食母之肉。」看見一個小女孩子在那兒,拿著一塊肉吃呢!這個肉,正是她母親死了托生做豬,現在被殺了,這小女孩子所吃的豬肉,前生就是她的母親,這叫「女食母之肉」。
又往鼓樂棚一看。鼓樂棚,就是中國結婚,在門口有這鼓樂棚,奏音樂的地方。在音樂棚那兒吹吹打打的,往那兒一看,他說:「子打父皮鼓。」在音樂棚那兒有鼓,這蒙鼓的皮,正是這打鼓人父親的皮;他的父親死後做驢,用這個驢皮蒙的鼓,這是「子打父皮鼓」。
往炕上一看,說:「豬羊炕上坐。」看見這豬和羊,都在炕上那兒坐著。炕,就是床。北方用炕,南方就 用床。炕,就是用磚搭的,晚間睡覺睡在上面,好像南京那個地方都是用炕的。誌公禪師看到這炕上這一些人,這生是人,但是他們前生都是豬、羊;都是以前被人 吃的豬羊,現在托生做人來了,想還報,來吃豬、羊來了。
又往那個豬肉鍋裏一看,說:「六親鍋裏煮。」我不是說過「六親眷屬」嗎?這六親,有父親的親戚、母親的親戚、哥哥的親戚、弟弟的親戚,或者嫂子的親戚;總而言之,六種最近的親戚。六親鍋裏煮,以前是他們的六親,現在托生做豬、做羊,都被拿來殺了,放到那個肉鍋裏煮呢!
他說:「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大家來到這兒都說:「啊,恭喜你!恭喜!」他說:「我看這真是苦啊!」這是中國誌公禪師,他有佛眼的。現在我們這個William,若能出家,那也是不得了的一個大德,但是他太太或者不肯放他。呵呵,放不下!
胎卵溼化:「胎卵溼化」這是四生。「胎」,就是由胎而生的。「卵」,一般的飛禽都有卵,由卵生。「溼」,有一種溼,才生出生命來。「化」,就是變化,自有化無,自無化有,變化出來的,這是化生。隨其所應:「應」,就是感應。每一種的生,各有它的感應。
怎麼樣感應呢?卵唯想生:這卵生的眾生就是一種飛禽、魚類。飛禽要父、母的緣,連自 己這種的業緣,還要有一種熱力;卵生,有這四種的因緣。這卵唯想生,母雞孵卵,母雞在那兒菢小雞子的時候,牠在那兒趴著,熱得不得了,牠也不起來,一天只 跑出去一趟,或者出去大便,然後吃點東西又回來,一心一意就孵那個雞蛋,這所以說「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胎」,就因為這一種情而有的。溼以合感:這個溼生,要有太陽光、有溼性,才能化出眾生。即要由太陽光和溼性和合,而有這個溼生。化以離應:「化」,就是變化;有自有化無、自無化有這一種變化。以上是胎、卵、溼、化這四生。
O3結成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情」,就是胎生;「想」,就是卵生;「合」,就是溼生;「離」,就是化生。這四生「更相變易」,例如情和想有「合」的關係,又有「離」的關係。這互相變易,就是變一次又一次的,互相變化而遷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所有受這種業報的,隨他自己的業,或者「飛」,就是飛禽;或者「沈」,就是魚,沈到海裏去。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這種種的因緣,這眾生就相續。「眾生」,就是所有的胎、 卵、溼、化,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若有色、若無色,這種種的眾生接續不斷的。前面是世界相續,講這世界 怎麼樣成的世界;現在就講怎麼樣成的眾生,那個「十二因緣」,就是眾生相續的因緣。
N3業果相續(分三)
O1業果指本 O2業債酬償 O3結成相續
今O1
(欲貪)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富樓那!所有這個世界這一切的眾生,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種妄想和欲愛同結在一起。有這種愛,就著住到這個愛上了,著住到這個愛上,就不能捨離。這種的業感,就如膠似漆,好像膠膠到一起了,像漆漆到一起了一樣。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這一切的世間,父親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麼生生相續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這種的眾生,就是恣情縱欲,以情欲做他的基本、基礎。
(殺貪)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有這種欲貪,又有這種的愛,彼此都想要滋養自己的身體。滋養,有的畜生就歡喜依人而生,由人來圈養牠──好像豬、牛、羊,這都是由人來養牠。由人來養牠,人也歡喜吃牠來滋養自己的身體,這種貪不能停止。
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那麼這個世間,卵化溼胎這四生,就隨著 他(牠)自己力量的大小強弱,而互相你吃我,我吃你。大蟲子就吃小蟲子,大魚就吃小魚,大的生靈就吃小的眾生,好像老虎見著比牠小的東西,牠都吃,這就叫 「弱肉強食」──軟弱的就變成肉了,強壯的就吃這個肉。好像蛇專門吃老鼠,在夏天的時候,蛇吃老鼠;可是到冬天的時候,天氣一冷,蛇不能跑了,老鼠就吃 牠。這互相吃,你吃我,我吃你。好像青蛙專門吃蟲子,什麼地方有蟲子,牠就吃。雀鳥也專門吃蟲子,像大鵬金翅鳥就專門吃海裏的龍。大鵬金翅鳥吃海裏的龍, 就好像我們人吃麵那麼樣吃法。若吃慣了麵的人,覺得麵很好吃的;大鵬金翅鳥吃龍,也是像我們人吃麵那麼好吃。
談起來大鵬金翅鳥,在佛出世的時候有大鵬金翅鳥。這大鵬金翅鳥,兩隻翅膀有多大呢?有三百三十由 旬。這一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你看牠這個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大!牠翅膀這麼一搧,把海的水就搧乾了,就那麼厲害!牠吃 龍怎麼樣吃法呢?牠用翅膀把海水這麼一搧,喔,那個龍就露出來了!牠一口叼起就吃了,就這麼吃法。我們現在看這個雀鳥,說是大的了,若和大鵬金翅鳥一比, 那小得多呢!
大鵬金翅鳥吃龍吃得太多了,龍又沒有地方躲藏,於是就到佛那地方去告狀,去請願了!說:「佛!您是 大慈悲大覺世尊,我們現在被大鵬鳥把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給吃光了,這怎麼辦呢?」佛說:「不要緊,等我給你想法子。」那麼大鵬金翅鳥也就到佛這地方來見 佛。佛對牠講:「你啊,以後不要吃龍了!這個龍的種類,都要被你給吃斷絕了!你現在不要吃龍了!」大鵬金翅鳥說:「那麼我不吃龍,我要餓死囉!我沒有東西 吃,會把我餓死的!」佛說:「不要緊!你等等,我的弟子每逢吃飯的時候,就送飯給你吃。」所以在佛教裏頭,在中午拿出一點吃的東西送到外邊去,這就是給大 鵬金翅鳥吃的。如果佛的弟子不給牠吃的時候,牠就要吃龍,把龍就給吃斷種了。你看,由大鵬金翅鳥吃龍,也證明互相吞食是真的!
你看!貓吃老鼠,但是老鼠可不敢吃貓。不像蛇,在夏天的時候,蛇吃老鼠;冬天的時候,老鼠就去吃蛇;這都互相吞食。啊,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這一等的眾生,就互相殘殺,以貪欲、好殺生,做他(牠)們的一個基本業相──這種罪業的相。
(盜貪)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以人食羊:我們人吃肉,就歡喜吃羊肉,這是舉羊來說,也就包括其他一切眾生。單單說羊,這是舉一可以類推其餘的,馬、牛、羊、雞、犬、豕都包括在內了。所以說,以人來吃羊肉,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先前我沒講過?那個──
古古怪 怪怪古 孫孫娶祖母
女食母之肉 子打父皮鼓
豬羊炕上坐 六親鍋裏煮
眾人來賀喜 我看真是苦
所以現在這不就說了嗎?羊死了就做人,人死了又變羊。說:「我不相信這個,哪有這個道理!羊還可以 做人?人可以做羊?」你若不相信的話,不妨你試試看!你試試啊,實驗到那個設身處地時,你到羊的肚裏頭,然後做了羊,就知道了!你說:「真是!這個法師講 這個法,是真的了!」可是那時候來不及了。那時候你想修道,在羊的肚裏不容易修了!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如是」,好像這樣子。你信不信?好像這樣 子似的,到十生之類。到十生,就一生到兩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 … …,所以說:「一脫人身,萬劫不復」。你把人身失落了,跑到畜生那個身上去,再想回到人身上來,就不容易了!或者一生、兩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十 生,到十生,都不一定回得到人身上再做人,所以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人身不容易得的!
我們現在不論中國人、西方人,大家都是人。你有人的身體,就不會叫你「畜生」的。所以我們趁有個人 的身體,趕快要用功修行,這人身難得啊!不容易得的。「佛法難聞」哪!我們現在,你看,就拿美國來講,你說美國幾千萬人,真正的天天來學佛法、聽佛法的, 也就只有我們三藩市這幾十個,其他地方或者有,不會這麼認真來學。這是佛法難聞。就拿美國來講,你說有幾個人可以把這《楞嚴經》由一開始講到終了,這十卷 都可以講完的?你找,你若能找出,我相信連三個都不會有的!兩個,或者勉強的。幾千萬人之中,就只有這麼幾十個來研究佛法,這樣子來講,你說是不是佛法難 聞呢?人身難得!
【編按】「如是乃至十生之類」,「十生」亦可解釋為十類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色、無色。
死死生生,互來相噉:羊死了來做人,人死了又做羊,這種的循環無端。你吃我,我吃 你,你把我這個肚皮供飽了,我把你那個肚皮也給供飽了,互相這麼樣變化。你吃我的肉,我就吃你的肉;羊也吃得肥肥的,人也吃得肥肥的;兩個肥鬥肥,看看誰 吃誰吃得多。吃來吃去,不單吃一生,吃得十幾生。所以人不要太肥了,不要和羊鬥肥!鬥肥,這不會合帳的,不會有什麼賺的!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那麼這樣子互相鬥吃,你吃我的肉,你吃我一口!啊,等我來生 吃你兩口!哼,你吃我兩口,我又要吃你四口!這總要利上加利,這個利息錢,再加到本錢上去,互相來回這麼加。喔,你的利息多一點,他的利息也漲一點!這惡 業俱生;俱生,就是這個惡業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到盡未來際,都沒有了。盡未來際怎麼樣子呢?這種的你吃我、我吃你,你吃我、我吃你,都不停止。什麼叫「未 來際」?未來際就是明天,明天又是明天,明天又是明天!你說這個「明天」有多少明天?這就是盡未來際,沒有邊際,不能停止的。你說這怎麼辦哪?是不是很危 險哪?你想試一試?若是聽我的話,就不必 go to try了!不必試驗;試驗,這太危險了!Don't go to try this way (不必去試驗這個了)!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這一類等,就是以「盜貪」為本。怎麼叫「盜」呢?「不與而取謂 之盜」。好像你吃這隻羊的肉,這隻羊並沒有給你。不像那個鹿野苑那些鹿,一天供養出來一隻鹿給那個國王,那是牠歡喜供養出來的,或者就不需要還報。那麼這 隻羊,你無緣無故把牠捉來就殺了,殺了就吃牠肉,這就叫「盜」。那麼「不與而取謂之盜」,你吃牠的肉了,牠托生做人了,你又做羊,牠又吃你的肉。這互相 盜,你盜牠,牠就盜你;你偷盜牠的肉,牠也偷盜你的肉。這個人死了做羊,這又有一種陰報;陰報,默默中你不知道,但是受這種果報。
所以這是很危險、很危險的,我希望我的皈依弟子,不要冒危險試試,想要去做羊,或者想要做豬。因為我不願意我的皈依弟子去墮落,我願意他們都快一點成佛去,所以我今天來勸告你們各位,不要去試驗這危險的路了!不要走這危險的道路!
O2業債酬償
(殺盜無休)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負」,就是欠。你欠我的命,要還我的命;我欠你的命,也要還你的命。你欠我的債,要還我的債;我欠你的債,也要還你的債。欠就要還,我們互相來遞償。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以這種的因緣,經過百劫、千劫,甚至於萬劫,百千萬劫那麼長的時間,常常在生死輪迴裏邊。
(欲貪無盡)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你一讀這個文,已經應該生出無窮的恐懼心了!你看這說的,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你就生出一種愛我的心了。這一種愛心生出,就是「無明」頭一個生出來了。「我憐汝色」,這就是又有一個「行」了,無明就有行為了。
「我憐汝色」,看就生一種可憐心,生一種憐愛的心;這種的問題,又是講到男女的問題上來了。這個世 界,離開男女的問題,好像就沒有話講了,所以佛經上也是左說一遍,右說一遍。可是佛並不主張「你愛我、我愛你」這麼亂愛、亂愛,這麼亂七八糟的亂愛一通, 一點規律也沒有!一點方法也沒有!以為這個事情是很隨便的,所以這就錯了!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以這種的因緣,又經過百千萬劫,常在纏縛:像用膠、漆黏到一起了,分也分不開。這個英文叫什麼?very sticky(很黏)?你說,解也解不開,擺脫不開,互相這麼黏,就以為這真是好得意的!你還以為好,還覺得不錯呢!覺著 love, love! love 什麼啊?其實怎麼樣啊?你黏到這個地方,就不能到佛那個果位上了。
O3結成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這業果從什麼地方來的?就從殺、盜、淫這三種東西生出來的。由殺,就造殺業;盜,就造偷盜的業;淫,就造邪淫的業。這三種又叫三惡,殺、盜、淫就是身上的三惡,造出種種的惡業,所以這三種業是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因為這種的關係、這種的因緣,所以世界相續、眾生相續,現在業果又相續。業果相續,也支持眾生相續;眾生相續,就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又回來支持業果相續。這來回循環無端,所以周而復始的,世界也是這樣成的,眾生也這樣來的,業果也這樣造的。
所以這世界就是這麼個世界了!你若是看這個花花世界這麼樣好,你就在這兒玩一玩;你若看它不好,就回家去!家在什麼地方?就在佛的果位那個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