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 撰
◎美國加州萬佛聖城宣化上人 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講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禪寺以本文為教材,教導西方人學習中文,惜未講全;一九七九年於萬佛聖城開光典禮後,特為遠來訪客,及城中四眾 弟子講解;一九八五年於金山聖寺第三度講解。由此可知上人對本文之重視,吾等學佛修行之弟子,豈能不深加研習熟讀之?
上人三次暢述,各有所重,本當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將各次講解之菁華,先行編輯併合上網刊載。日後容或人力允許時,再行各別次單獨刊出。
卍 卍 卍
序分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勸發菩提心文」:勸發,是你本來沒有發,他用一種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語言,來勸勉你,令你發生這種的心。發生什麼心呢?就發這個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一種明白的心,就是反迷歸覺的一種心,就是捨邪歸正的一種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種心,也就是不顛倒的心,就是一個直心。直心裏邊沒有一切的委曲 相,沒有彎彎曲曲的這一些個行為。菩提心也就是個利人的心,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這都叫菩提心。
那麼「菩提」,這是一個梵語,翻譯過來就叫「覺道」,就是要你明白這個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會顛倒,就 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個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個邪路。所以這個菩提心,你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總而言 之,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個持戒律。你守規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規矩,就是忘失菩提心。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
「古杭」:就是古來到現在都有這麼一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這個地方是佛法大興的一個地方。杭州有西天目、東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 臺山。這些個地方,過去七佛都在這兒出世的。所以中國為什麼大乘的根性這麼多?因為佛以前選擇過中國,在這兒出世,所以這個種子早都種下了。「梵天寺」: 梵是清淨的意思,就是「清淨天」這個寺院。
「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一個普通的名詞,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顛倒;息滅貪瞋癡就是不糊塗,就是沒有無 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個名號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麼這個出家人叫什麼名字呢?就叫「實賢」。本來他的名字叫「思齊」,就是見賢思齊 焉,又有個別號,就叫「省庵」。因為這個,所以這一般的人就謂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裏邊有開合轉折,有種種道理在裏頭包括著,可是它說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這個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啟承轉合」,那麼寫的東西是井井有條,很有道理在裏頭包含著。
那麼這一篇文,也就等於經典一樣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說的理論是很圓滿的。因為這個,在佛教裏頭這個發菩提心文,也佔很重要的地位。「撰」:這一篇是誰 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寫作,就是他著作的;因為他寫出來的,他不知道究竟對不對,所以客氣話,他只是說撰,沒有說他著作。他自己認為自己所寫的道理, 以前沒有的,那麼以後有沒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這個杜撰就是單獨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別開生面,獨出心裁,寫這麼一篇文章,這叫撰。撰就是 撰述;述就是說一說。
他說「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麼呢?不像古來諸佛菩薩、大德高僧那個智慧。因為他們有智慧,所以無論他們寫出來什麼東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 可以有另外一個解釋。譬如父親是一個大官,我呢,只做一個農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親是很有錢的,自己是個窮人,這也叫不肖。說:「我比不了我那個先 人。」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堯就把他這個天下傳給大舜,沒有傳兒子。他兒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傳給旁人了。這個不肖,就是和父親不一樣 的,和先人不一樣的。他這個「不肖」,是說他和佛菩薩的思想、心理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他沒有什麼智慧。說「愚下凡夫僧」:我是一個凡夫,不是個聖人。 凡夫僧,誰呢?「實賢」。
雖然他是個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癡,很下劣,也是一個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誠心,有一份真心,要說真心話,要說誠心的話。真誠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泣血稽 顙」。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來了。你們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誠,哭到極點,怎麼會把血哭出來了呢?不會的。這雖然是個形容詞,可是也就是他一個真心的 表露,懇切至誠的一種心的表露。稽顙,就是叩頭:頭前邊額這個地方也叫顙,所以稽顙,就是把頭叩到地下。
「哀告現前大眾」:我啊!泣不成聲的,很哀痛的,告訴現前大眾。大眾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眾生;不單人,乃至於其他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大就是 廣大;眾就是眾生:這不是單單說的人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和當時的,這可以說是就是現在的。這個「當世」也就是在當時的,也和「現前」是一樣的,不 過這個文法他這麼樣說。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內了。
「惟願慈悲」:我現在願意你們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少加聽察」。你們拿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一聽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少加聽察,你也想一想。這個「察」就是想一想,對不對?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嘗聞」:我常常聽見你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入道要門」:你想要修道,這個要緊的門徑是什麼呢?「發心為首」:你一定要先發菩提心。你要先發菩提心,這 才是最要緊的。「修行急務」:你修行,這個最要緊的你應該懂得的,就是什麼呢?「立願居先」:一定要發願。你若不發願,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 的。因為願你也不敢發,你還修什麼道?你所謂修道,那都是在騙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為什麼不敢發願呢?所以說立願居先,你要先立一個願。
「願立則眾生可度」:你有了願在那兒來支持著你;你若沒有願,你就是這麼樣子,說:「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時候就忘了,到時候就不記得了,所以立願居 先;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願力,就像你有個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沒有船,你怎麼能度人?那個願就像一個船似的。「心發則佛道堪成」:你要發菩 提心了,你才夠成佛的資格;你若不發菩提心,你就沒有機會成佛。所以這說得都非常地懇切,非常地要緊。
「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茍,是假如、假設。你如果不發廣大心,就那小小氣氣的,一點點虧也不能吃,也不能捨得。你不立最堅固的這個願,「假如我說 了,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你就經過有塵剎那麼多的劫數,你不能脫出這個輪迴。輪迴就是六道輪迴--天 道、人道、阿修羅這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你還在這裏頭轉來轉去。你就是做什麼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報,這沒有什麼大意思的,依然 還在輪迴!「雖有修行」:雖然說你也吃齋啊,也念經啊,也念佛啊,「總是徒勞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兒徒勞無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麼法, 也是不究竟的。
「故華嚴經云」:所以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要是忘失這個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雖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諸天那個 天魔的業。因為你無明不斷,婬欲心不斷,修這些個法,都是在那個地方造天魔的業。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淨。你若念清淨,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淨,那就 是魔業,所以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你把這個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還都只是魔業,「況未發乎」:況且你沒有發呢?你若不發菩提心,那你能修什麼? 修什麼也都是魔業。
「故知欲學如來乘」:因為這個,所以你要學佛法,要學佛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你一定要先具足了發菩薩的願力;你若不發這個願力,那是總在魔的窟窿裏 轉,在魔的洞裏,在那兒來回來回跑。「不可緩也」:所以這個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說:「我等等再發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說:「我等等再立菩薩 願。」這不可以;你一定要發這個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才能脫出輪迴,了生脫死呢!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惟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 心。名之為正。
「然心願差別」:然,就是這樣子。既然是這樣子了,就是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立堅固願。你不發菩提心,始終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堅固願,始終也達不到你 的目的。心願差別,人發心的心願有很多種不同的,其相乃多。發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願,人的目標。「其相乃多」:這個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說是 有八萬四千那麼多。
「若不指陳」:那麼現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說,我說簡單一點。若不指陳,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說清楚了,陳列出來。陳,就是陳列出來,就是給你們擺在眼前 看一看。「如何趨向」:你怎麼樣子才知道往前去進步呢?趨,就是往前去,到那個地方去;向,就是對著那個地方。「趨向」,就是我怎麼會有一個目標呢?我怎 麼會有一個方針、宗旨呢?「今為大眾」:這省庵大師他說,我現在為大眾,「略而言之」:略略地說主要的。「相有其八」:這個相,總括起來有八種,「所謂 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偏有圓。
怎麼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麼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麼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偽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來看,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小?什 麼叫大?小就是為自己;大就是為大眾。所謂「為人不為己,終究是佛體;為己不為眾,終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沒有用。大,就是發大心;發大心 就是行菩薩道。那麼不發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薩道,就是自私自利、爭哪、貪哪、求啊、為自己做打算,這都是小。若為大家做打算,大公無私、至正不偏,普 同供養,以法界為體,以虛空為用,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於一端,偏於一邊,偏於一小部份,不圓融。那個圓裏頭包羅萬有的,就是圓滿;圓滿菩提了,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頌,來形容這個「圓」。這個圓就是:
「法界為體有何外」:以法界為體,有什麼在法界外邊的?
「虛空是用無不容」:虛空就是一個大用,沒有不包容的。
「萬物平等離分別」: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絕言宗」:這個可以說是圓了。
那麼後邊,他會解釋這個「偏圓」。我現在解釋,是按照字義大概的意思說。省庵大師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你若往我們這個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怎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這個「耶」字就是問號。「世有行人」:這就說出來了。說世界上有修行人-- 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盡做外相。譬如,他又拜懺哪,又禮佛啊,又在那兒念經啊;盡給人家看,他不往自己迴 光返照,自己心裏有沒有拜懺?自己心裏有沒有念佛?有沒有禮佛?有沒有念經?你心裏念,那才算真的呢!你盡在外邊做表面的工作,裝老修行,給人家看--我 用一個什麼功也給人家看看,譬如我掃掃地,也等著有人來了,我就掃掃地,我這可做苦工了!盡做表面上的工作,這就是不單沒有功德,而且邪。這個就是不正 當,盡報功。對人有一點什麼好處就說:「你知道嗎?因為你,我怎麼怎麼樣子啊!」叫人感激自己,這都是叫邪的。
你們大家要徹底瞭解,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對誰有什麼好處,你應該忘了它;不應該常常記得,掛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這個來做廣告,做招牌:「啊! 我做了什麼好事了,你知道嗎?某某地方的廟是我修的,你看那個匾上有我的名字嘛?」還怕人不知道,還叫人看看那個匾上有沒有他自己的名字。這就是邪,這就 是盡在那兒貪名聞利養。
若不這樣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這個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屬陰的,正的是屬陽的;邪的見不得天,見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麼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 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從來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專門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務」: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 像給人念經,做趕經懺,又是什麼的,哦!你看的很熱鬧很熱鬧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為法忘軀了!你們大家知道我嗎?」就是盡向 人來報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麼張揚外露,不能韜光晦跡,不能藏器,不能有修養,有涵養。
為什麼他到外務去呢?「或求利養」:就是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養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燉點人蔘給他啦,或者煲點木耳給他啦,或者……,所以你們誰要是 我的真弟子的話,誰也不准給我弄東西吃。我反正現在沒有餓死嘛!你今天又煲點這個湯,明天又弄點那個,囉囉囌囌,真討厭!你們以為這是誠心了,你想不到這 就是助紂為虐呢!你就把那個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們懂了沒懂?所以不能單獨地個別供養某一個人。
「或好名聞」:或者貪圖人家到各處給自己宣傳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個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麼樣,怎麼樣……」各處給宣傳。你派出去很多的馬 仔,很多的工作人員到各處給他宣傳。好像我今天說這個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貪利養嘛!佛教企業化!這是佛教的罪人哪!這是佛教的敗類啊!佛教 怎麼要企業化?要企業化,又出什麼家?在家人誰都可以辦企業,誰都可以做生意賺錢。為什麼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業化?那麼一般的人還說:「哎呀!那兒好 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獄裏鑽還不知道呢!還好呢!都鑽到地獄去了。這就是或求利養嘛!盡叫人拿錢給自己。喔!自己幹什麼幹什麼。或好名聞,或 者貪一個好名譽。
「或貪現世欲樂」:你說他不是貪現在欲樂是幹什麼?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亂七八糟的,什麼都幹,就是貪現在的欲樂嘛!那不是地獄是什麼?你們哪一個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報告他,告訴他我這麼罵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來果報」:或者說我現在做功德,將來我做國王,將來我又如何如何的,將來有好的果報。這都是邪,這都是邪!我講話,我是知道的,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你們一般人還不認識,趨炎附勢:「啊!那兒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宮似的。」皇宮又怎麼樣啊?皇宮那個皇帝一樣墮落。那又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們自己不懂道理,就跟著這個邪知邪見跑,貪一時的熱鬧,這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正呢?「既不求利養名聞」:也不貪一個好名譽,也不想要把自己的聲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來供養自己。「又不貪欲樂果報」:也不貪什麼欲樂,也 不想怎麼享受啊!我不能說我是正,但是我告訴你們,我來到美國二十多年,沒有到過狄斯耐樂園。你們想一想,你們到美國來,差不離的,哪一個不到過狄斯耐樂 園呢?出家人差不離到了美國,都是要參觀參觀狄斯耐樂園。我這一個鄉下人,所以沒有參觀過,我也不願意知道那個。所以這說又不貪欲樂,也不貪什麼享受、果 報。
「惟為生死。為菩提」:就是為了要了生死,為的一個覺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發心,名之為正」:這樣發心,就是一個正的;你要不是為了生死,為了發菩 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認識清楚這一點;不認識清楚這一點,你修來修去都是魔業,修來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屬。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 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 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省庵大師前邊講「邪正」,現在講「真偽」了。「念念上求佛道」:這是說人念茲在茲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麼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 「心心下化眾生」:那麼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說一點功勞也沒有,就成佛了。那麼成佛怎麼樣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麼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眾生,令眾生捨邪 歸正,捨妄歸真,捨偽歸真。你能令眾生覺悟了,你就是在佛教裏立功了。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長遠的。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個阿僧衹劫就是無量數。阿僧衹是梵語,翻譯過來叫 「無量數」。那麼三個阿僧衹劫,這是三個無量數;不單是三個無量數,而且還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麼這麼長遠的時間,就望洋興嘆了,就 怕了,說:「唉!這麼長遠的時間,我怎麼能修行呢?」好像我們讀佛經,讀一讀說:「啊!這一部經這麼長!我得什麼時候能讀完?什麼時候能背得出呢?」這都 是退怯心。可是佛道雖然長遠,也不生退怯心,還是勇猛精進,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總是不忘了修道的這種本份。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看這個眾生很難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單不去毛病,而且還要增加多一點毛病。你看眾生就是這麼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 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麼你就生出厭倦心了,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厭倦,那麼就像什麼呢?就像「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就像登 那個萬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個山頂上。這個「萬仞」,也可以說是一萬里,也可以說是一萬個mile(哩)那麼高,也可以說是萬丈。總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窮其頂,一定到那個山頂上。「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上那個九層的寶塔,也一定到那個頂上。「如是發心」:像這樣的發心,不中道自畫,不是半途而廢。那麼有始有終,「名之為真」:這就叫一個真正發菩提心。
「有罪不懺」:那麼什麼叫偽呢?他本來有罪,他藏著,不向大家來發露懺悔,不對大家坦白。「有過不除」:他有過錯,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說:「哎呀!我沒 有辦法呀!這個是與生俱來的習氣。」也不願意把這個過錯除掉它。「內濁外清」:裏邊他就嫉妒障礙、癡心妄想啊、驕慢哪、貢高我慢哪、貪瞋癡慢疑啊,裏邊都 是這些個東西。外清,外邊現出一個很清高的樣子,那麼色裝者乎,就裝模作樣的。「始勤終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開始他很勤,很精進的,到最後就有始無 終,沒有後力了,後面沒有力量,鬆了。
「雖有好心」:他雖然好像有這種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為什麼他要做好事呢?就因為他想要博取一個好名,想要弄一個為善的名字,做一些個騙人的事 情。所以就在那兒搞名搞利,多為名利之所夾雜。他一舉一動都是為名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為佛教。「雖有善法」:雖然佛法是很善的,「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他在這善法裏頭行一些個婬欲,做一些個很見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現在密宗裏頭那一些個喇嘛,到處恣行婬欲,到處亂七八糟的,還對人說:「這是密宗啊!密宗就 要這樣子。」你說,這個真是害死人的!那麼有一些無知的人,就被弄得說:「這個密宗啊!佛教裏頭說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這就是染污。「如是 發心」:像這樣發菩提心的人,「名之為偽」:這就是假的。
「眾生界盡」:那麼什麼叫大的呢?就是眾生界盡,眾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薩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眾生界盡,煩惱 業盡。那麼「我願方盡」:把眾生度沒有了,我這個願力才沒有。「菩提道成。我願方成」:這個菩提覺道,我修這個佛道成就了,我那個願才是成就了。「如是發 心。名之為大」:像這樣的發菩提心,再沒有比這個大的了。
「觀三界如牢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這是菩薩發心。那麼這個「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漢,他看這個三界--欲界、色 界、無色界,就像監獄那麼樣地苦。「視生死如冤家」:這個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這就好像他的冤家對頭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 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像這樣子發菩提心的,這就是叫一個「小」。小,就是心量太狹窄了;大呢,就是極廣大盡精微了。那麼這個 大,我以前寫那個法界頌,這也就是一個大的表現,說的什麼呢?說:
法界為體有何外?虛空為用無不容。
萬物平等離分別,一念不生絕言宗。
這就是大心了。所謂「性盡人己參天地;心同日月耀陽春。」把這一切的萬事萬物都看成是一個,沒有什麼分別。今天我講的就這樣子。我若講的不圓滿,你們誰翻譯的時候,再補充一下。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 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 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 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若,就是假設;於,當個「在」字講。假設你在自己的心外邊,見有眾生可度,見有佛道可成;你願意來度脫你心外 的眾生,願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勛不忘」:你就以為度眾生成佛,度眾生就有了什麼功德了,總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個大執著。「知見不泯」:泯, 就是泯滅了它,沒有它,息滅了它。你不能把你這個邪知邪見泯了,「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像這樣子,心裏總有一個東西在裏頭執著了,這就叫偏。你沒有明白 那個原理,你還有偏見。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你要知道自性就是眾生;眾生不離自性,所有的眾生都在自性裏。你自性的眾生誓願度,自性的煩惱誓願斷,自性的法門誓願學, 自性的佛道誓願成。你要是能這樣子看,「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願意成就佛,因為他不離自性。「不見一法」:你沒有什麼法可執 著的,不應該生出一個法執來。「離心別有」:你要是覺得有法可學,你在你心外學法,在心外求法,這都是外道。你要怎麼樣呢?「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 就像那個虛空似的,自性和那虛空是一樣的,你那個願也要像虛空那麼廣大。「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虛空似的,你證得像虛空那麼大的果 位。「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可是還不執著,不執著虛空有個什麼相;你若一執著有個相在,已經就執著了。所以「如是發心,名之為圓」:像這樣的發心,就是 圓。
「知此八種。則知審察」:你知道這八種的差別、不同,你就應該知道好好地詳細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你就知道應該去什麼了,應該要什麼了。你知道應該什麼不要,什麼要,你「則可發心」:這樣才可以發心呢。
「云何審察」:怎麼樣審察呢?「謂我所發心」:就是我所發的這個心,「於此八中」,在這八種的發心裏頭,問一問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偽 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圓的呢?「云何去取」:那麼你審察之後,認識了,你還要應該去什麼?應該要什麼呢?就是這個「所謂去邪」:那個邪 的要去了,偽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個偏的也要去了;要取這個真,取正,取這個大的,取這個圓的。「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像這樣的發 心,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麼樣能發菩提心,將來才能圓滿你這個虛空的菩提。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說我們人這種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覺道。覺道,就是對著不覺道。我們眾生就是不覺。若覺了,就會發菩提心;不覺就不會發菩提 心。那麼這個「此菩提心」,就是說這個菩提心。「諸善中王」:它是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重要。那麼發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種因緣,所以說 「必有因緣」。因,就是種的這個因;緣,就是幫助這個菩提心的助緣。因,就要種的正因;緣,要幫助這個正因來發展,所以「方得發起」。那麼因為什麼你要發 菩提心呢?這有十種,「今言因緣。略有十種」:現在說這個因緣有十種。「何等為十」:十種因緣是什麼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們眾生不知道佛對我們的慈悲喜捨這種恩。這種恩,是沒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說也說不完的,所以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 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無非想要救度你我現前的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範來修行,經過種種的苦難,種種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種境 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麼佛恩是不容易報,我們應該要發菩提心來報佛恩。父母對我們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們,懷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後教養我們長大,這個 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師長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師長的恩。師,就是所有我們跟著學法,學智慧的一切老師。他對我們循循善誘,種種的教導,這種恩也 是應該報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護法。我們出家修道,這護法護持我們修道,這個恩也很重的。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掃 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眾生恩故」:眾生對我們也都有恩,一切一切眾生,或者和我們都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 們也應該報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發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們也要發菩提心。「七者尊重己靈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自己既然有佛性,我們應該發菩提心,圓成我們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這種靈明覺性。
「八者懺悔業障故」:第八樣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令自己的業障消除。我們懺悔自己過去的業障,有罪過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盡打妄 想,欲心太重了,我這都是業障,我要懺悔,要真正生懺悔心,要在佛前改過自新;不要叩一個頭說:「佛啊!你保祐著我多一點desire(欲 念)囉!」「佛啊!你保祐我快一點還俗囉!」你這樣子,那怎麼會懺悔業障呢?你一邊在那兒拜懺,一邊想你那個男朋友;一邊拜懺,一邊想自己的女朋友,這怎 麼樣可以懺悔業障呢?這就不能懺悔業障的。這第八種,你要懺悔業障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把過去的污濁邋遢這種思想,都要把它洗乾淨了它,這叫懺悔業 障。
「九者求生淨土故」: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們發菩提心修道,我們能真正修道,這就是正法久住;我們若不發菩提心修道,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們要有這十種的因緣。
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發菩提心,就是叫這個菩提心生出來。不要以為我們修不修行,這與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們和整個世界都互相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這個世間就是佛法久住了;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佛法就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