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方廣經卷下(

 

爾時。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問諸佛名。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復欲大獅子吼。獅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說者。明知如來常住不滅。覆說眾生盡有佛性。天魔[244]怖 畏外道歸伏。故作獅吼。如是說竟。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世界。六種震動。六種震動者。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 中沒。是名六種震動。覆從舌根。放大光明。大光普照。大光普照者。轉無常以為常。轉不淨以為淨。轉苦以為樂。轉無明以為明。爾時佛光所照之處。山林國土江 河大海。鐵圍山[245]川。一切地獄高下平正。皆悉清淨。無諸穢惡。猶如東方清淨莊嚴滿月世界。

爾 時釋迦 分身諸佛。從空化下猶如雨華。從地化出猶如涌雲。遍滿虛空。間無空處。是時化佛。異口同音。皆言如來常性不滅。說諸眾生皆有佛性。說一切法皆歸於空。萬行 因果皆歸一乘。眾生見之。說是語已忽然不現。唯見釋迦在本坐上。當於爾時一切大眾皆見化佛。所以見者。皆是釋迦威神之力。釋迦慈父現此神通威德力時。是時 眾中四十恒河沙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聲聞發大乘心。十千比丘得阿羅漢道。萬八千比丘尼得阿那含道。四億優婆塞得斯陀含道。十億優婆夷得須陀洹道。無量天人 得法眼淨。自識宿命。知有為法悉皆無常。

爾時眾中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正衣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聞佛名亦滅罪。聞法名亦滅罪。聞僧名亦滅罪。為佛力為法力為僧力。如其佛力應求佛。如 其法力應求法。如其僧力應求僧。何須求三。如上所說唯有一乘。眾生見三。佛自說三。何況眾生。佛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快問是義。利益眾生。諦 聽諦聽。今當為汝分別解說。非但佛力。非但法力。非但僧力。皆是眾力。

佛是眾生歸處父母。菩薩僧者是證明知識。迷子眾生若有惺悟。自生厭離念力多故。求出三界煩惱大海。方廣經典為作大船。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是空。無為空有為空。內空外空。大空小空。皆歸一空更無別空。

善 男子。 汝向所問應當求一。何須求三。善男子。譬如有人怖畏虛空。處處遊行藏護其身。不離虛空。善男子。十方佛說及我所說。萬善因緣三寶三乘。不過有一。為初中後 善。一切眾生。分別說三。是故名為一相三寶。師子吼菩薩言。善哉善哉。實如聖教。我以久知。為諸眾生問如此事。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 二無三。是方廣經典。諸佛之母。菩薩大道。學者眼目。攝諸邪見。救護失心。閉三惡道。開無上菩提門。進諸聲聞趣於大乘。我當以大陀羅尼咒以守護之。淨持戒 行。修學是經。亦當護之。或復有人。敬是經典。修行七日。或有惡魔[246]欲來惱亂。使諸惡魔。不得其便。世尊我護是經。令得久住。盡菩提性。佛言。善男子。汝護是經即護三寶。亦護行教者。爾時師子吼菩薩。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阿亶地陀羅尼。多陀呵。阿伽闍尼。婆毘。薩婆達摩尼婆毘。伊舍摩陀毘婆舍那。毘摩羅修缽離達摩。尼佉那。婆。樓尼叉。夜多摩隸。遮隸。睺樓睺樓。師鞞帝。曼哆羅曼哆羅。沙訶。

 

一 讀百遍 右遶七匝。如是七日一日三時。於其七日勿念餘經。存心方廣。更莫異境。世尊是陀羅尼咒。八百萬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若有謗此咒者。即為謗此諸佛如來。已 謗此咒者。世世與道不成。不出三界。何以故。是咒能令失心者使得本心。是陀羅尼咒一經於耳聞以書寫。不食酒肉。齋戒[247]自守。去離論戲。不入憒市[248]。 常行大慈。貴於坐禪。是人或從無量劫來三障重罪。聞此咒已。至心受持。日日讀誦。經念不忘。是人乃至菩提。不墮三塗。佛告師子吼菩薩言。善哉善哉。能護三 寶。慈念眾生。令出三有。說如是咒。大作利益。無量學人。開闡導教。斷諸邪見。善男子。一切眾生聞汝名者。咒音聲者。信敬不毀。是人現世安穩。及其命終常 見諸佛亦得見我。亦見汝身并諸菩薩。自知得作佛。決定無有疑。一切見佛性。都由清淨信。萬善成佛道。會捨一切惡。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我滅後。或 復一日或復一夜。或復一時或復一念。禮拜三世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心念大乘。思第一義。是人一念一彈指頃[249]。十惡五逆及謗方等一切惡業。悉皆除滅無有遺餘。若有比丘比丘尼。若菩薩若沙彌若沙彌尼。或失本心。身犯四重八禁。六重十惡五逆誹謗方等。今若生信禮拜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名者。如是惡業。悉得除滅無有遺餘。

作 是語 已。爾時定光佛。時善見王子與三千人俱。忽然之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造作惡業不可具說。或犯十惡或犯五逆及謗方等。或造 無量阿僧祇罪。求依如來十二部經。諸菩薩眾發露懺悔。唯願聽許。佛言。善哉善哉。怖心難生善根難發。欲懺十惡欲懺五逆。乃至一闡提欲見佛性者。應當如是隨 意說之。

爾時三千人聞佛慈音。正理衣服合掌作禮。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者歸命十方佛。歸命十方法。歸命十方僧。次復歸命稽[250]首 東方阿閦佛。亦復歸命南方寶相。稽首西方阿彌陀佛。亦復歸命北方妙勝。稽首上方香積如來。亦復歸命下方億像。稽首東方普賢大士。亦復歸命南方持世。稽首西 方觀音大士。亦復歸命北方滿月。稽首上方虛空大士。亦復歸命下方堅德。稽首本師定光如來。亦復歸命未來佛性。稽首他方分身化佛。歸命今者我師釋迦。稽首大 士維摩文殊。亦復歸命阿難迦葉。稽首出現四道聖人。亦復歸命有教初心。稽首大藏十二部經方等正典。亦復歸命諸餘經法。稽首八分舍利形像。亦復歸命。現有佛 事。四方四王[251]忉利[252][253][254]三十三天[255]。虛空天上。地上地下。有諸山林樹下。一切神仙。有大神足。有天眼者。有天耳者。願使聞知。皆為證明。願一切眾生。若未懺者皆得滅罪。

作如是言。我等或從。無始世界。及今惡身。狂惑心亂。無量倒見。煩惱惡業。不可具陳。所作眾罪。不自覺知。惡心熾盛。不見後世。但見現在。樂習煩惱。遠離善根。惡業障隔。近惡知識。於比丘邊作非法。比丘尼邊作非法。於父母邊作非法。或復自在用僧鬘[256]物。於五部[257]僧邊或作是非。或說世間無量惡業。或殺菩提善根眾生。或謗法師。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謂如來無常。正法無常。僧寶無常。不樂慧施。信受邪法。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又更莫造。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造作五逆。或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禁戒。作一闡提行。發麁[258]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未曾改悔。心無慚愧。或犯十惡五逆等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本心初無怖畏慚愧。默受供養未曾發露。於彼正法未有護惜建立之心。於其中間毀呰[259]輕賤言多過惡。或復說言無佛法僧。或造如是十惡五逆無間重罪。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又更莫造。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或四倒見。四重之法。說偷蘭遮[260]。偷蘭遮法。說為四重[261]。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或復邪見。讚說世典不敬佛經。諸惡論義。畜八不淨。真是佛語以為魔語。真是魔語以為佛語。或復信受六師[262]所說。或作是言。如來今日畢竟涅槃。三寶無常身心起惑。無量倒見。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後更莫造。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及今一形。或犯招提[263]僧物。或犯十方僧物。或犯現前[264]僧物。或犯五部僧物。乃至一比丘物。一切檀越[265]物。或復自稱我得正法。四禪[266]四果[267]。緣是惡業不善因緣。或本出家造作四重。八禁六重十三僧殘[268]。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法[269]。或犯如是一一諸戒。從突吉羅[270]復 至四重。或復五逆。誹謗正法甚深經典。造一闡提行。覆藏不悔日夜增長。曾聞佛說。若犯四重乃至五逆或謗正法。若不發露定墮地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能救 護。師僧父母諸天世人亦不能救。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是故今日歸依三寶。過去多寶。未來千佛現在分身諸來釋迦。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 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煩惱障業障報障四重無間十惡重罪。

 

[244]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明,一如《三藏法數》】

 

[245]鐵 圍山:(界名)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由鐵而成,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鹹海,贍部等四大洲在此,圍繞此鹹海者,即鐵圍山,此為 一小世界。俱舍論十一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 圍一世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46]惡魔:障礙佛道之惡神之總稱。圓覺經曰:「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法苑珠林曰:「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47]齋戒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48]憒市:紛亂繁亂的市閘。

 

[249]頃:一瞬間。廣東音:近"傾"。(粵語:king2。普通話:ging3kui3qing1

 

[250]稽:廣東音:溪或啟。(粵語:kai1kai2。普通話:ji1gi3。)

 

[251]四王:四王天也。六欲天之第一。為四大天王之所住,故云四王天。在須彌之半腹。最初之天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52]忉利天:華譯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53]釋帝:三十三天的帝王名叫釋羅,所以叫做釋帝,通常稱為帝釋天。【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54]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輪,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55]三 十三天:(界名)梵語,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經論五曰:「三十三天, 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智度論九曰:「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勝鬘經寶窟下末曰:「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音 言悉怛梨余悉衛陸,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56]僧鬘:譯曰對面施。戒疏二上曰:「僧鬘物者,此梵本音。據唐言之對面物也,即是現前對面之施耳。」【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鬘:廣東音:慢。(粵語:maan4。普通話:man2。)

 

[257]五部:1.指小乘五部,即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麤富羅部。(參見:五部律)2.指金剛界五部,即蓮華部、金剛部、佛部、寶部、羯磨部。(參見:金剛界五部)【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58]麁:粗也。廣東音:粗。(粵語:tsou1。普通話:cu1。)

 

[259]呰:詆毀。廣東音:子。(粵語:dzi2。普通話:zi3。)

 

[260]偷蘭遮:梵語偷蘭,華言大遮,即遮障善道,華梵兼稱,故云偷蘭遮,謂大障一切善根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261]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62]【外 道六師】一富蘭那迦葉,富蘭那其字,迦葉其姓。立一切之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賒梨子,末伽梨,其字,拘賒梨,其母名。計眾生之 苦樂,非由因緣,惟為自然者。三刪闍夜毘羅胝子,刪闍夜其字,毘羅胝其母名。計不求道,但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際,如縷丸轉於高山,縷盡自止者。四阿耆多 翅舍欽婆羅,阿耆多翅舍其字,欽婆羅者麤衣也。身著弊衣,五熱灸身,以苦行為道者。五迦羅鳩馱迦旃延,迦羅鳩馱其字,迦旃延其姓。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 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為有耶,則答為無。為無耶,則答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尼健陀為出家總名,若提為母名。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今行道所能 斷者。已上六師與佛同世,自稱為一切智者。見維摩經弟子品,涅槃經十九,止觀十上。有部毘奈耶雜事三十八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 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毘刺知子,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腳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爛陀慎若底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又】立三 種之六師外道:一、一切智六師外道,見邪真理,發邪智而辯才無礙者。二、神通六師外道,得世間之禪定而發五神通者。三、韋陀六師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學 多聞,通四韋陀十八大經,世間之吉凶天文地理醫方卜相等無所不知者。見四教儀二。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63]招提: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處為招提住處。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為寺院的別名。【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64]現前:在於現在目前也。律中現前僧之語,處處散見,似指現居於眼前之僧。【又】顯現於前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65]檀越: 謂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貧窮海之義也。寄歸傳一曰:「梵云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 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資持記曰:「檀越,亦云檀那,並訛略也。義淨三藏云:具云陀那缽底,此翻施主。」【丁福 保《佛學大辭典》】

 

[266]四禪天: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 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 與意識相應。三、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 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據大涅槃經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 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 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67]四果:1. 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 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 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68]十三僧殘: 一失精戒,二觸女人戒,二者皆為失精戒之一類,故意以婬心摩觸等也。三麤語戒,持婬心作卑污之談話也。四嘆身索供養戒,比丘讚嘆我身分以動女心也。五媒嫁 戒,六有主房戒(小房),乞施主造制限外之廣大房舍也。七無主房戒(大房),無施主而造營房舍也。八無根謗戒,九假根謗戒,十破僧違諫戒,十一助破僧違諫 戒,十二污家擯謗違諫戒,污家者,比丘受施而與他人也。十三惡性拒僧違戒。【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69]七滅諍: 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為滅比丘諍論之戒律也。比丘之諍有四事:一、言諍,此由談論法相是非而起之諍也。二、覓諍,求覓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諍也。三、犯諍, 緣比丘犯罪之虛實輕重而起之諍也。四、事諍,依他行羯磨之事,或云如法,或云不如法之諍也。滅已上四諍,有七種之毘尼,應用此七種之毘尼可滅之也。一、現 前毘尼,或使雙方對決於現前,或於現前引證三藏之教法而決之,或於現前引證戒律之制條而決之。二、憶念毘尼,使餘人憶念陳述,依是決當人之犯不犯。三、不 痴毘尼,有比丘,時發癲狂病,而犯眾罪,說戒之時,此人若來,彼果有病,雖造過,而差後證知不造,則於彼與以不痴羯磨,而得加於說戒之僧數。四、自言毘 尼,比丘犯罪,不以威力制之,但使彼自吐露其罪而決之。五、多語毘尼,僧中之諍論長而不息時,則或顯露,或秘密,行籌而決其是非於多數。六、罪處所毘尼, 比丘犯罪,彼妄語以重為輕,不自首本罪,則眾僧以白四之羯磨,治罰彼本罪。待彼伏首本罪,復解之。七、草覆地毘尼,若彼此二眾共諍不止。則會二眾,由其中 各出一上座,各陳滅諍之言而息其諍。法藥如草,諍論如泥,今以此法藥而止諍論,如草之覆泥地,故云草覆地。見戒疏行宗記四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70]突吉羅: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惡說。謂身惡作、口惡說也。四分律本又名式叉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此罪微細難持,令其隨學隨守,是名應當學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