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妙莊嚴王」是一個國王,這國王信邪教、信婆羅門教,沒有真正的智慧。可是這個人很有善根的,有什麼善根 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個比丘在一起發願修行,但是這四個比丘卻不能一齊修行,因為四個比丘都要吃飯,也都要有地方住,需要有護法來供養。其中就有一位 比丘發願來護持其他三位比丘,他說:「我們四個人若是要一齊修道,會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因為沒有人供養,不能修道。現在我發願來做護法,護持你們三個 人的修行;等你們三個人證果之後,我再修行。我現在先發願來護持你們,我去做工來供養。」這樣子商議妥了,那麼其他三個就修道,他就去做工,用錢來供養這 三個人。

三個比丘一修,果然就修證果了。這三個證果的同參一觀察因緣, 知道這位護法因為護持三寶,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就做了國王。這國王他因為宿世有這種善根,還有一種慈悲心、善心,但是他就信邪教,不信正教。這三個證果的 同參就想:「他這種邪見不拔出去,怎麼辦?」於是三位比丘又同時發願,一位發願作為這國王的太太,兩位發願作為他的兒子。為什麼?他們想:「人能以受影響 的,能以容易度的,最好就是他的妻和子;因為男人多數會聽女人的話,兒子也會影響父親的心理。接近長久了,一定可以把他度了!」所以這三個同參,一個做他 的太太,兩個就做他的兒子,結果把這邪見的父親、邪見的丈夫度得信三寶了,也一起證果了。〈妙莊嚴王本事品〉就是說的這個公案。

4.明人護(分六)
1.略明本事 D2.標所化能化 D3.明能化方便
4.明所化得益 D5.結會古今 D6.聞品進道
今D1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爾時,佛告諸大眾: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陀羅尼品〉之後,正要說這〈妙莊嚴王本事品〉,在這時候,佛告訴在法會中這一切的大眾。

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在過去很古以前那個世界。有多古呢?經過沒有數量、沒有邊際,不可考,也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無量無數那麼多的劫數。

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那時候有 一位佛出興於世,名號為雲雷音宿王華智佛。雲,這位佛的身,好像雲普覆一切;雷音,佛的聲音,好像雷聲音似的。宿王華智,這一位佛,他有智慧。多陀阿伽 度,是梵語 Tathagata,譯為如來;這是因為梵語的音有輕重的問題。阿羅訶,是梵語 Arhan,也就是阿羅漢的意思;阿羅漢,就是「應供」,應該受人間和天上的供養,也就是應該受九法界眾生的供養。九法界,就是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 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三藐三佛陀,也就是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梵語,翻譯為正等正覺。每位佛都有十號,就是如 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有這十種名號,才夠資格稱為「世尊」。

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在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在世的時候,這國土的名字為光明莊嚴;常常光明,就算是沒有一切的日、月、星、燈光,也是光明的。這時候的劫名,叫做喜見,一切眾生都歡喜。

2.標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 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 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在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佛法中,這個時 候有一個國王,名為妙莊嚴王。其王夫人,名曰淨德:王的太太,名為淨德夫人。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王有兩個兒子,第一個名叫淨藏,清淨而有寶藏; 第二個兒子的名字,就叫淨眼,既清淨,又有智慧眼。智慧眼,也就是有擇法眼。什麼是擇法眼?就能辨別法的是非;什麼是是法、非法,什麼法是正法、邪法,就 是哪一樣對、哪一樣不對,他能分別得出來。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妙莊嚴王這兩個兒子,他們都有大神通了,又有福,又有德行,又有大智慧力。久修菩薩所行之道:為什麼他們有大福德,又有大智慧呢?因為他們在很久以前就修行菩薩所行的道,就是六度萬行。這兒講「七度」,本來有「十度」,有十波羅蜜的。

所謂檀波羅蜜:檀,譯為布施,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 法施、無畏施;財施也就是法施,法施也就是無畏施,無畏施也就是財施。怎麼這樣講呢?你有財了,就可以養道,可以修行。若沒有錢,就像方才所說的公案,這 四個人一起來修行,要是等著護法來供養,那就不容易的;若護法不來呢?就沒有飯吃,甚至於就餓死了!餓死怎麼能修行呢?所以就有一個人發願去做苦工,來供 養其他人可以繼續修行。

供養三寶,這是財施;因為你有財施,他才能行道修行,這也就是 法施。因為有護法,所以他沒有恐懼了,也不怕餓死、凍死,不怕沒有飯吃,也不怕沒有衣服穿,也不怕沒有地方住了。修行,這衣、食、住,是很要緊的。若沒有 飯吃,也打妄想想攀緣;沒有衣服穿,也打妄想想攀緣;沒有住的地方,也是打妄想想攀緣。要是有人供養,他就不害怕了:「這回我餓不死了,凍不死了!不要 緊,用功修行。」就不打妄想了。他不害怕了,這豈不是無畏施呢?所以分而言之是三種,合而言之是一種,這是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尸羅是梵語,譯為「戒」。戒為成佛之母,成佛就要 持戒,不能犯戒的。犯戒,就好像船行在大海中,船底下要是有窟窿就會漏水了,這船是不是要沉到大海裏去?所以犯戒好像船沉到海裏一樣。你受了戒,必須要守 戒;不是受戒而不持戒,你不守戒,就漏了。這一漏,就成了有漏了,不是無漏了。無漏,就是你不破戒;你一破戒,這就漏。漏了怎麼辦?就要補,要多做功德。 或者你出錢,或者你出力量,來作功德,在三寶的面前來立功、贖罪;贖罪,就是你有立功,你就沒有罪了。

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譯為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不忍辱, 就不波羅蜜;你忍辱,就波羅蜜。說這波羅蜜是不是很甜的?這「波羅蜜」的「蜜」字,中文也可以寫「密」字。這波羅蜜是不是甜的?不是甜的,是很苦很苦的! 可是苦完了,就該樂了,該甜了。你不苦,就不甜。所以這忍辱波羅蜜,就是你不能忍的,你就要忍;你想發脾氣的時候,你就要想忍辱波羅蜜,不應該發脾氣。發 脾氣就像自己帶著很多手榴彈、很多原子彈,身上隨處都是;要爆炸,你就要想:「不要點這個火!要忍辱啊!」你身上的原子彈沒有爆炸,既不會把自己轟死,也 不會把人家打死,所以這「忍辱波羅蜜」是最不錯的。

毘奈耶波羅蜜:毘奈耶是梵語,譯為精進,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就是身也精進,心也精進,不懶惰,天天都來聽經,時時都要研究佛法,時時刻刻都發一個正信心,正信三寶。

你們學佛法,學來學去,不是就是聽經,到要用的時候,你不會用 了,把什麼都忘了──布施也忘了,持戒也忘了,忍辱也忘了,那更不要談精進嘍!你不精進,就沒有禪定;沒有禪定,就生不出智慧來,所以這都是有互相連帶的 關係。連帶,就是你和我,大家都有關係的。好像你們現在皈依我這個法師,這都有一點前因後果的關係;若沒有,這絕對不會有這種情形的。

禪波羅蜜:禪是梵語,此云思惟修,就是靜慮;把你的思慮清淨了。

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就是智慧。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智慧波羅 蜜呢?因為「智慧」是很普通的,這「般若」含有三個意思,所以不翻;若翻「智慧」,就沒有三個意思了。這三個意思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 般若,就是一切的經典;觀照般若,就是用自己這種觀察的智慧,來照了一切的境界;實相般若,就是本來就有這般若。因為文字般若而啟發觀照般若,因為觀照般 若而契合實相般若。有這三種意思,所以保留不翻。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也就是成功了。譬如你修行想成佛,你成佛 了,這是波羅蜜;你想吃飯,吃完不餓了,這是波羅蜜;你想講經,上了法座講完經了,這是波羅蜜。什麼都是波羅蜜,波羅蜜是很多的。你讀書,小學讀完了,這 小學的波羅蜜;中學讀完了,中學的波羅蜜;大學讀完了,大學的波羅蜜,處處都是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方便,就是觀機逗教,觀察這機,來用這種的教,來 教化眾生。所謂「因人說法」,這說法不是一定的,法無定法。《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遇到什麼人,就說什麼法。你遇到殺豬的,你就給他講殺 豬怎麼樣可以令豬不痛苦,殺完了,又怎麼樣炮製這種肉。和他講這個,他就覺得你講得很在行的,你是行家,你很明白這種的事情。然後你就可以再給他說:「說 是這樣說,可是殺豬就和殺人是一樣的罪,只不過牠是畜生,我們是人。在國家,殺人犯法,殺豬就不犯法;雖然不犯法,但是在因果上,和犯法是一樣的。」就對 他講這因果。他一聽:「這還有因果呢!我殺了這頭豬,這豬將來也要殺我,這不得了了。」於是就不殺了。你先給他講他所知道的法,然後再講這個怎麼樣的重 要、怎麼樣厲害;他聽了,就會改邪歸正,就會不殺生了。這叫方便波羅蜜。

慈悲喜捨:慈,所謂「慈能予樂」,給眾生一切所歡喜的;悲,就是「悲能拔苦」,拔一切眾生的苦。喜,是歡喜;捨,就是布施。這慈、悲、喜、捨,就叫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要修三十七品助道法,就 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總共三十七品。這三十七品,在小乘稱為正道法,在大乘稱為助道法,在這唯一佛乘的圓教,也不 是正道,也不是助道,非正、非助,但也是正道,也是助道。因為佛乘是圓教,是圓融無礙的。圓,就是圓滿,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融無礙,是怎麼說 怎麼有道理。由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乃至於三十七品助道法,這淨藏和淨眼二位菩薩都明瞭,通達無礙。

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 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這淨藏和淨眼二位菩薩又證得種種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受。「菩薩淨三昧」,菩薩所應該得的淨三昧。淨三昧,就是圓淨三 垢;三垢,是貪垢、瞋垢、癡垢,也可以說是見惑、思惑、塵沙惑。把這三種不乾淨的東西都乾淨了,這叫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日」譬喻實智,「星」譬喻 權智,權實不二。「淨光三昧」,本性清淨,而現出無量的光明,所以叫淨光定。「淨色三昧」,本性清淨,而現出一切的色身來,這叫淨色定。「淨照明三昧」, 這自性的光明,遍照無量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光明的自性照了諸法,所產生的定。「長莊嚴三昧」,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大威德藏三昧」,大威德,就是十力 的威德。

於此三昧亦悉通達:在這七種的三昧中,也都通達無礙,也都明瞭了。對這種定力的境界,都是照了無礙。

3.明能化方便(分三)
1.時至 E2.論議 E3.現化
今E1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在這時候,這位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想要度妙莊嚴王,以及慈悲愍念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講說這《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

2.論議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 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當時,淨藏和淨眼這兩位妙莊嚴王的兒子,來到母親淨德夫人所住的地方,就合起掌來,對他母親就說了。這十個手指頭、兩個手合到一起,這叫合十指爪掌。

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們現在願意請母親您,到雲雷音 宿王華智佛的道場,去聽《妙法蓮華經》。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我們做兒子的,也侍候著您到那兒聽經去,到那兒親近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供養雲雷音宿王 華智佛,禮拜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以者何:為什麼我們要親近、供養、禮拜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呢?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因為這一位佛,現 在在一切天人大眾中,正在講說《妙法蓮華經》,我們應該到那地方去聽受。

母告子言:妙莊嚴王的夫人,也就是這位淨德夫人,告訴兩個兒子 說,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你們的父親他不信佛,而信外道,他對婆羅門教是很執著的,就聽信婆羅門教。凡不信佛法的,都叫外道,所謂天主教、耶穌 教、婆羅門教、道教。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你們現在應該到你父親那兒,對他說這件事,和他一起去佛所,去聽受《妙法蓮華經》。你看他這個母親,旁人不 掛著,就掛著他們的爸爸,叫她兒子去度他爸爸去。她恐怕自己還度不了,叫她兒子去度。

淨德、淨藏、淨眼這三位,都是大菩薩,在宿世就得到宿命通了。 雖然他們來到這兒仍然做人,又給人做兒子,又給人做太太,他們本來都是有大神通。就是我前邊講的,這三個本來和妙莊嚴王以前都是四個比丘,在深山裏修行, 因為沒有人供養,其中一人發心來供養他們三個比丘。於是他不出家了,還俗做護法。他進到塵世間,就到城市裏邊去買辦菜蔬,或者買米、麵、油、鹽,或者去化 緣,或者去做工。很多的時候,就在王宮的附近做工;國王一出來,前呼後擁的,很多護衛隊的。「這做皇帝是不錯的。若我做了皇帝,再來當護法,你說這多好! 那時候,我講什麼是什麼!」他因為生了這一念,果然來生就做了妙莊嚴王。

他做國王做得時間久了,把這護正法的心忘了,護起邪法來了,所以就深著外道,執著婆羅門教;又信這個,又信那個,總而言之,都是迷人的,令人瞎眼睛的這種道,令人天的眼目都沒有了。信這種道,就是由這麼一念的貪心:「做皇帝是很好的!」所以他就做了皇帝了。

修行,只怕你打妄想;你一打妄想,就會成功的。但是這是說打壞 的妄想。好的妄想不容易成功的,你若打那壞的妄想就成功。好像現在這世界各國的元首,都是當初修道的人來著,或者是阿修羅王也有,他們都打這種妄想:「我 去做國家的元首!」有這種領袖欲,所以現在都做了領袖。你不要以為他們這是好,這正是迷了,正是和妙莊嚴王是一類的。但是妙莊嚴王還有個好太太、兩個好兒 子,所以才把他度得又明白了。現在這一些世界各國的領袖,恐怕要找好太太、好兒子也不容易的。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淨藏和淨眼二位王子,合起掌來,對母親說了,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我們現在已經都是行菩薩道的菩薩,已經是法王之子。可是最不好了,就是生在這種邪知邪見的家庭裏,我們最不幸運了──中國人講,這是最倒楣的。

母告子言:這兩個兒子不願意去度他們的父親,但是他們的媽媽放 不下自己的丈夫,就告訴她兒子。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你們應該有一種孝順心,應該憂念你們的父親。你要知道,在往昔,是他供養我們三個人成就道業, 證果得宿命通,才能行菩薩道的,你們不要忘了。你們要度他成佛,他現在迷了,你們應該到那兒去顯顯神通、顯顯本領。這個顯神通,不是多吃一點飯的神通;這 是要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現十八變,這種神通。若得見者,心必清淨:他看見你們有這樣的神通變化,就會覺悟的,他的心就可以明白了。或聽我等,往至佛 所:或者他就許可我們一起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那兒,去聽《妙法蓮華經》。

3.現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淨藏和淨眼,這妙莊嚴王的兩個兒子,因為母 親這麼樣一提,他們也就想起以前他們修道,幸虧有這一位以前的同參,就是現在的父親,所以才能成就道業。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是到了父親 所在的地方,踴身到虛空中,有七棵多羅樹五丈那麼高,現出來有十八種的神通變化。

於虛空中,行住坐臥:在虛空中走路,也不需要坐飛機。在虛空 中,又站在那地方,又坐到虛空中,又躺在虛空裏。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在身的上邊就往外出水,身下邊就出火;或者在身下邊出水,身上 邊又出水。就這麼奇怪,水火同時,就互相合和,水也不怕火,火也不怕水。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或者現出像虛空那麼一 個大身。大身現完了,又現小身;現小了,又現出一個大身。於空中滅,忽然在地:或者在虛空中消滅又沒有了,忽然又跑到地上來。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者鑽 到地裏邊去,好像是鑽到水裏邊去似的;或者在水上走路,也好像在地上走一樣。

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兩位王子現出來以上所說的這種種神變,為了是令他們的父親看見這種種的神通變化,心裏也就覺悟了、恢復清淨了,就生一種信心,不信外道了。

4.明所化得益(分十)
1.信子伏師 E2.白母求出家 E3.勸親覲佛 E4.敘歎功德
5.俱詣佛所聞法供養見瑞 E6.佛授王記 E7.出家修行 E8.稱歎二子
9.佛述行高 E10.讚佛自誓
今E1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這時候,妙莊嚴王看見 兩個兒子有這麼樣的神通妙用,心裏也就生大歡喜了。他想,我兒子現在有這麼大神通,這真奇怪了!他們一定是有一個好的師父!他們這個師父是誰?於是就想學 他兒子這種神通了。信這麼多年的外道,外道哪有這麼大的神通呢?無論是婆羅門教、什麼教,都沒有這麼大神通。合掌向子言:於是合起掌來,對他兒子說了。

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你們現在有這麼大的神通,一定有個師父;若沒有個師父,你們怎麼會學這麼多、這麼大的神通呢?你們師父是誰啊?你們是誰的弟子?

二子白言:這兩個兒子就說了,大王:他不叫妙莊嚴王「父親」, 就叫了一聲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那位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現在於七寶菩提樹下,在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 華經:為一切世間天人大眾中,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他就是我們的師父,我們就是這一位佛的弟子。

父語子言:妙莊嚴王一聽,他就對兒子說了,我今亦欲見汝等師, 可共俱往:我現在看你們有這麼大神通,你們的師父,他的神通一定更大、更不可思議了。我也想去見一見你們的師父,好不好?這就和他兩個兒子商量可不可以 啊?是不是可以給我介紹呢?如果可以的話,我現在可以同你們一起去,你說好不好?

2.白母求出家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妙莊嚴王這兩個兒子,在空中現十八變;妙莊嚴王看見他兒子有這 麼大的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又在空中行、住、坐、臥,在那兒非常的自在,於是就問他兩個兒子的師父是誰?他兒子告訴妙莊嚴王, 是雲雷音宿王華智如來。那麼他也就想要去拜佛了,想要去供養佛了,要求他兩個兒子給他做一個介紹人。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在這時候,他這兩個兒 子,於是從空中下來了,先到淨德夫人的住所,合掌對母親說了。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的父親,他以前信外道,信那個婆羅門教,信 那種種的外道法,邪知邪見,現在他已經改邪歸正,生一種正信的心了。父親現在堪可擔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種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了。

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我們為父親已經大做佛事了。願母親您許可我們在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地方,跟著佛出家修道去。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缽華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在這時候,淨藏和淨眼這兩位兒子,願意把這個意思再說多一點,於是用偈頌向母親說明白。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我們現在唯一的願望,希望母親您把我 們放開了,不要再用「家」來枷著我們了!我們想要出家去做沙門。沙門是梵語,此云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遇到佛 是最不容易的,遇到佛的法也不容易的,遇到僧也不容易的,我們現在願意隨著佛來學習一切佛法。

如優曇缽華,值佛復難是:因為佛好像優曇缽華,那種瑞應的花, 三千年才開一次花,所以很難遇著的;遇到佛,比遇到優曇缽華還更難。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若是想解脫這一切的八難,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現在遇到雲雷 音宿王華智佛,希望母親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們願意隨著這位佛去出家修道。

3.勸親覲佛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母即告言:淨藏、淨眼他們兩個的母親淨德夫人,就告訴她這兩個兒子。聽汝出家,所以者何:好了,我聽許你出家,你可以出家了。為什麼我聽許你出家呢?佛難值故:能遇到佛,這是最不容易的、最難了!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妙莊嚴王兩個兒子,對父母親就說了,善哉父 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現在真是好了!你們真是我們的好爸爸、好媽媽,這麼樣慈悲,許可我們出家。我們願意父親、母親,都同我們一起 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道場,親近佛,供養佛。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緣故呢?

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佛出興於世,是不容易遇著的,好像瑞 應華似的,很不容易能遇到開花。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又好像一隻眼睛的龜,牠在大海中,想在那飄浮著的木頭上,去找那麼個窟窿,來作為牠的房子。這到 什麼地方去找呢?這不容易遇著的!就是兩個眼睛的龜,也不容易找得到啊!

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可是我們兩個人在宿世種了很多福, 這功德很大的,也很深厚的,所以我們在今生就遇到佛,值遇到佛法了。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因為這緣故,所以我們的父親、母親,你們應該聽許我們出 家。所以者何:為什麼要出家呢?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因為諸佛不容易遇,時候也不容易遇,所以非常地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