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中 注解一(第一頁至第八頁)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中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向自説。過去有佛名寶勝。苦惱[365]眾生。一聞名字。命終生天。今復請我。說諸佛名。使諸眾生。離苦出世。是故我今。為汝及眾。具為三寶[366]。理是一寶。隨順[367]說三。若人聞者。至心憶念。欲壽[368]終時。值善知識。教令三稱。三寶名字。作如是言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369] 南無僧伽[370]

 

如是唱已。其人命終。不到三塗[371]。隨意所樂。十方世界。皆得往生。應奉諸佛。見諸菩薩。文殊普賢。宣說大乘大通方廣。即聞法已。應時獲得。無生法忍。善男子。若人曠劫[372]。廣修諸行。深種善根。今得聞此。三寶名字。 

 

爾 時。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三寶。一相耶。二相耶。三相耶。如其一相。即是一歸。如其三相。即是三歸。如其三歸。佛法別體。僧亦如是。若是三歸。 眾生見三億劫行道。不會一乘。唯願世尊。利益眾生。為我説之。我聞是已。亦為眾生。分别解説。於佛滅後。若有聞者。即得住於。三菩提道[373]

 

爾時。佛讚信相菩薩。善哉[374]善哉。善男子。乃能問佛大事。問佛大事者。非一地二地三地七地八地。唯有十地[375]。法雲大士[376]。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之。善男子。一切眾生。曠劫以來。無明[377]所蔽。三界牢獄。生死流轉。眾怖交集。六道[378]往來。無歸依[379]處。是故歸命天神[380]。投身外道。自縛手足。害生求命。無免[381]時患。兼復避火投淵。俱不免患。是故大聖如來。哀從定起。愍彼長迷。開演[382][383]寶。為[384]真依處。初為始末學二乘之人。說於梯橙[385]別體三寶。後為久修梵行[386]大士。說於究竟一體[387]三寶。於一佛寶[388]。即有法僧。善男子。何故名寶。譬如世間七寶[389]。可以濟命。是故三寶在世。導養法身[390]。能續行者[391]。智慧身命[392]。謂之寶也。別相三寶[393]者。佛現王宫。二應法身[394]。言是菩薩。為度眾生。修行苦行。道場樹下。[395][396]成正覺[397]。自覺覺人。故號為佛。佛名覺者[398]。僧名受化。弟子從教得理。故名為僧[399]。僧有二種。一者和合[400]。得名為僧。二者無爲[401]。亦名為僧。得無為者。以[402]真空[403]解慧。性空[404]無爲[405]。迷惑[406]相續[407]。證結[408]盡無[409]。為已滅諸結。聖眾[410]共住。和合不諍。以此二義。故得名僧。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惡之法。有爲無爲。諸佛道理。惡法可離。善法可崇[411]。并為心軌[412]。皆是法寶。是故佛僧二寶。人異體别。法與僧佛。體同難别。何以難别[413]。或有人言。佛僧二寶。但取假名[414]行人。行人[415]所得五分法身[416]。諸善功德[417]。泮為法寶。此義不然。何以故。今因以此諸善功德。得成於人。離法無人。何得別人。并為二寶。今釋人法。有同有異。以法成人。法屬於人。是以故説。五分法身。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418]。諸波羅蜜。無量三昧。以爲佛寶。小乘五分。説為僧寶。此諸功德。有爲無爲。法相道理。可爲軌用[419]。復名法用[420]。此則同體。雖說二義。亦有法體[421]。異佛法僧。如是法寶。已說此三。眾生歸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一切行人。雖得免麁[422]。細苦未盡。是故爲説。至極三寶。明昔日三寶。言佛有苦。法是無常[423]。僧亦無常。是苦。非真依處。今說常住[424]行者。覺了法性理空。永離八倒[425]。無有生滅[426]。動求之苦。[427]為真依處。名為佛寶。所得常法。軌用至極。名真法寶。常住行者。會真法性。證常住無爲。故名為僧。亦以八倒永盡。與九聖眾。一切和合。永無諍訟。故名僧寶。昔日三寶。異人別法。今之三寶。於一佛一體。分爲法僧。以是義故。我爲汝説。一相[428]三寶。令諸眾生。趣向一乘。

 

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當觀何事。求於大乘。佛言。善男子。當觀三界無常。以求大乘。

 

 

 

[365]原文為:惚,依藏文義應為惱。以下文中惱,原文皆作惚,不再一一注出。

[366]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367] 隨順:隨之順之的意思。

[368]原文為:受,依藏文義改為壽。

[369] 達摩:法。

[370] 僧伽:和合眾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

[371] 三塗: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

[372] 曠劫:對很久遠的過去叫做曠劫,若對很久遠未來則叫做永劫。

[373]藏文為:無上菩提,依丁氏辭典,二者意義基本一致。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華譯為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374] 善哉:梵語娑度,義譯曰善哉。稱讚之辭也。

[375] 十 地: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 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376] 法雲:(喻)佛說法如雲,普蔭一切眾生,使得清涼自在。大士: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377]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378]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379] 歸依:歸投依靠。

[380] 天神:為梵天,帝釋等一切天眾之總稱。

[381]原文為:勉,依藏文義應為免。以下文中免,原文皆作勉,不再一一注出。

[382] 開演:說法。

[383]原文為:二。

[384]此處房山石經原文為「開演三寶口真依處」,留有一字空缺未刻,依藏文,特補「為」。

[385] 梯橙:階梯踏板。橙:椅前放腳之凳。

[386] 梵行:清淨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387] 一體:常住真心之體也。自性清淨,一體無二;妄想忽生,境界頓現。於是有情眾生,無情國土,從一真心,妄分為二。當知有情無情,皆是眾生自心所變,實非外物。

[388] 佛寶: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389] 七寶: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390] 法身: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

[391]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髮修行的人。

[392] 身命:吾身與吾壽命。

[393] 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394]二應法身:依丁氏辭典,小乘謂王宮所生之身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為法身。大乘謂理智冥合之真身為法身,隨機現生之應化身為生身,即合法報應三身中法報二身為法身,應身為生身。藏文為佛於王宮。示現化身。

[395]藏文為:菩提樹下。

[396]原文為:始。

[397] 正覺: 1.真正的覺悟。2.成佛叫做正覺。

[398] 覺者:覺悟的人的意思,梵語叫做佛陀。被稱為覺者的人,必須具有三個條件,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缺一就不可以被稱為覺者。

[399]原文為:亦名僧。

[400] 和合():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處,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們分離,便叫做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401] 無為: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

[402]以:依靠之義。

[403] 真空:1.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這是大乘至極的真空。

[404] 性空: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405] 有為:有因緣造作之法。

[406]惑:原文為或。

[407] 相續:因果次第而不斷絕。

[408] 結:繫縛的意思,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繫縛眾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脫,永淪生死。

[409]證結盡無:藏文為漏盡已滅。

[410] 聖眾: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眾。

[411]崇:藏文為增。

[412] 軌:軌範。

[413]難別:原文為取別。

[414] 假名:1.虛假的名字。諸法本來無名,是人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既虛假不實,而且不合實體。2.假名而有的意思。

[415] 行人:修行的人。

[416] 五 分法身: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 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417] 功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418] 八 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 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 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脣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 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 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 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 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419]軌用:藏文為行道之義。

[420]軌用:藏文為行道之義。

[421]法體:藏文為法寶。法體:有為無為諸法的本體。

[422]麁:同粗。

[423] 無常: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

[424] 常住: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425]八倒:原文為八到。八倒: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為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倒。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

四倒: 1. 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 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426]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427]動求之苦:藏文為皆為緣起。

[428] 一相:唯一真實的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