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超頌其父憂念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而,是轉語詞,就是接連上邊沒有說完的意思。這位長者他有大勢力,然而他這個年齡已經朽邁。朽,就是不健康了;邁,就是老了。怎麼樣不健康?因 為憂念兒子憂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體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頭,木欠缺堅固性,就因為時間久了,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 之牆不可圬也。」幾百年的朽木頭,想給它雕上花、雕上東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馬糞和的泥坯當牆,你就畫上什麼名貴的山水畫在那牆 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塗飾來畫上一輻好畫。人年紀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兒女來了。想起我有個小兒子,他小時候不知道跑到什麼方去 了?找也找不著。父母想念兒子、想去找兒子,不容易找;兒子若是想父母的時候,只要回到家裏就可見著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紀老邁的人,益憂念子:益,是增加,由這個「益」字,就知道天天都這麼憂念兒子、天天都想這個兒子。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單是白天憂念 這個兒子;在夜裏也睡不著覺,又想起自己的兒子來了!很辛苦地生出這麼一個兒子來,他又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兒子,也變成失眠了,睡不著覺; 相信那時候也沒有地方去買安眠藥,所以這個父親整夜睜著眼睛看房子的脊樑。又想起,啊!我的年紀這麼老了,兒子也不回來;死時將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 了!

有三個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講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裏的口水又流出來了,所以就說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齋;有一個八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一個七十多歲。

這六十多歲的老年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歡喜講話,他說:「喂!老兄!我們今年在一起吃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們三個人會是誰沒有了?」言中之意,我們三個人都是這麼老了,不知道誰會先死。

七十多歲的老年人一聽,這話簡直沒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這個理由給駁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說:「老弟!你不要妙想天開了!怎麼呢?今天晚間,我們把鞋和襪 子給脫了,到明天早晨不知還會不會再穿上了?」他這麼一講,把六十多歲這最年輕的老人說得沒話講了。

八十多歲的老年人,他最愛惜六十多歲的這個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給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說:「喂!老二!你說的以為就是很合乎邏輯嗎?這也是不合現實 的!」老二一聽,我說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說還不合邏輯?就問:「那你怎麼說?」這個老兄說:「我這一口氣出去,那一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了?」這八十多 歲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問題,所以他說得這麼透徹;老二、老三一聽,喔!這是危險!這口氣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

我們現在沒有其他的途徑可做,只可以埋頭苦幹、用功修道,參禪、打坐、念佛、誦經,做這一些工作。那麼做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嗎?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 又有什麼用呢?雖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與彼死不同。以前你這口氣一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你若能用功修道,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你這口氣 出去,你叫它回來,它就要回來;你若不叫它回來,它可以不回來,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說:「我不願吃了!這一些東西,沒有什麼大意思!令這個臭皮囊要做 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廁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進來,搬進來、又要搬出去,這個新陳代謝很麻煩,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癡子捨我:你這個傻孩子太愚癡、太愚癡囉!還不回來呢!你還不想想爸爸這麼大年紀,就快要死了!五十餘年:你呀!在這五道裏頭輪迴,不知道回來,你離開我五十多年啦!庫藏諸物,當如之何:我的倉庫裏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值錢的東西,這怎麼辦呢?

4 追頌遇到父城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前邊說,這位大富長者想兒子,想得睡覺也睡不著,吃飯也不香。為什麼?就因為自己財產太多了,這庫藏諸物怎麼樣處理呢?所以就在憂愁。

爾時窮子:在這時侯,跑到外邊的窮子;這個窮子,就是阿羅漢,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們為著求法,經歷過十二處及十八界。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 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這是十二處。十八界,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對著眼、耳、鼻、 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對著六塵、六塵對著六根,中間生出一種分別的識。眼見色時,就生出一種眼識,起了好壞的分別;耳聽聲時,就生出一種聲音的耳識,起 了分別作用;鼻嗅香時,生出一種香的鼻識;舌嚐味時,就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時,就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時,就生出一種意識。

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種識;識,就是分別。在沒有境界現前的時候,沒有分別;一有了境界現前,就有了分別,所以這十二處,就變成了十八界。因為這個二乘人,在這十二處、十八界裏邊,走來走去、轉來轉去的,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從邑至邑,從國至國:就是從眼走到耳,從耳走到鼻那地方去,從鼻又走到舌那兒去,從舌又走到身,從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這叫「從邑至邑」。那麼從眼到眼觀 色中間,生出一種眼識;耳聽聲中間,生出一種耳識;鼻嗅香中間,生出一種的鼻識;舌嚐味中間,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中間,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中間生出 一種意識,這叫「從國至國」,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去。也就是從你眼識那個地方,到你意識那個地方去,這都叫「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這是指「有漏的善根」說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徹底,也就是做一種皮毛的善事。或無所得:這表示「無漏的善根」,你做無漏的 善,就了生死、入涅槃。雖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實無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轉過來,就是涅槃,你轉不過來,就是生死;所以這叫或無所 得,也沒有所得。

飢餓羸瘦:什麼叫飢餓?說是「我知道這個人沒有吃飯,就是飢餓了」。這個「飢餓」不是沒吃飯,而是沒吃法。你沒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飢餓。你吃了大乘的 佛法、大乘的教法,這才叫「飽」了。二乘人,他沒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飢餓。「羸」就是沒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沒有得到大的功德。

體生瘡癬:這位窮子他的身體生出來瘡和癬。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呢?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認假為真、認賊作子、捨本逐末──捨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個末梢;你因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見惑和思惑。

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心、生出一種愛心。為什麼你就有一種貪心、為什麼你又有一種愛心呢?這就是見惑;見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見著就 不明白了!所以這個見惑,從無明生出來;因為你那根本無明沒有破,對境就生出一種貪愛。見惑是眼睛看見的,思惑是眼睛沒有看見,而在你的心裏不明白;不明 白,就用這第六的意識來分別,分別善惡、是非、長短、好壞,分別這種種的情形。一般人認為這個分別心是最好的,實際上,這分別心是最壞的!分別、分別,就 分別得迷惑了;這一迷惑,就有糊塗事發生了!所以這叫思惑。生出來見思二惑,這就是體生瘡癬;一般人不明白,以為這是好,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見惑、什麼叫做 思惑,就往前去。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這個窮子,那麼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漸次,就是那麼一點一點的;經歷,就是從這一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到父親所住的城市。這表示這二乘人 跑到外邊去,各處去求法訪道,訪來訪去,也沒有究竟的法可訪;於是又走回來到佛這個教,他就進來了!傭賃展轉,遂至父舍:這個窮子,用給人家做工來維持自 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覺地,就到了他父親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2 頌父子相見(分二)
1 頌子見父 M2 頌父見子
今M1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當爾之時,這個丟了兒子的大富長者,在他住的房子裏邊,施大寶帳,處師子座:設備一個大寶屏帳,他坐在最有價值的師子座上。師子座, 就表示他所坐的座位,特別名貴、特別有價值。眷屬圍繞,諸人侍衛:他家裏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在他身邊圍繞著;所有服侍保護他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的。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注記券疏:或者有的人在那兒給他計算數目,譬如所有金銀和寶物,或者出納從外邊支出的和向裏邊收入的財產,或者登記一些券 疏。「注」是譬喻以廣顯略,以廣泛的道理,來講明簡略的道理;好像我們經典不明白,我們寫出來一部註解,人一看註解就明白了。「記」就是把它記出來;記出 來不要忘了,就是告訴你,你一定要把它記起來。「券」是譬喻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有這 四種宏誓願,就可以有成佛的一個券、一個證據了。「疏」表示修行。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這個跑出去很窮的兒子,見著他父親這樣的富有,啊!這簡直的富貴到極點了!謂是國王,若國王等:他一看見他父親這個樣子,喔!這大約是國王吧?或者是和國王同等尊貴的人吧?

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就驚怖,就生出一種驚惶、恐懼的心;怖,是恐怖。又責怪自己怎麼到這個地方來了?這個地方怎麼可以來?你現在是一個窮人,這是國王的地方,你怎麼到這國王的家裏,不可以隨便來的!你不可以進來啊!

覆自念言:這個窮子又給自己下註解了,他就想,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我不要在這地方再站著了!我如果久留在這個地方,他們這麼有勢力,一定會來 逼迫我,一定會要給他們做苦工來罰我。思惟是已,馳走而去:想到這個地方之後,還是趕快跑!不要在這地方,會生出是非來!借問貧里,欲往傭作:他到窮人住 的貧民區那地方,就想要找工作。他看有錢的人,不敢和人談話,就跑到沒有錢的窮人所住的地方去,和窮人是一黨,去問人家有什麼工可以給他做。

2 頌父見子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這位大富長者,就是譬喻的佛;這個時候,在師子座這個最高貴的座位上面。遙見其子,默而識之:遠遠的就看見他這個兒子來了。他一看見 就認得,這是由很小的時候,就跑到外邊去的這個兒子。「默」,就也沒有出聲,從來也沒有對人說這件事。這個「識」字,有的時候讀「志」音,也就是認識。這 位長者也不用人對他說,他自己就認識他這個兒子。

3 頌追誘僱作(分二)
1 頌即遣旁人追 M2 頌密遣二人誘
今M1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這位長者,即刻使令兩個使者去把他抓回來;這就是他跑出去那個兒子,現在回來了,你看,他還在那地方看著呢!趕快把他抓來。窮子驚 喚,迷悶躄地:這兩使者到了那地方,也不由分說,什麼話也不講,就把他捉住了。以前他這個窮兒子回來的時候,本來就怕有人來抓他,這回果然就如他所料,現 在真有人來抓他來了!窮子就大叫起來,說:「你們抓我幹什麼?我沒有犯罪呀!你不可以抓我啊!你抓我,你是不是想要殺我啊?我給你做工可以,但是你不給 錢!你的勢力這麼大,你們來抓我幹什麼?」他怕得厲害,就嚇昏了。躄地,就倒地昏死了。這就是譬喻二乘人不懂得大乘的佛法,生起恐懼心,就說為什麼要強迫 我學你這個法呢?我不想學這個法,你一定要我學,啊!嚇死了!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這個窮子這麼想,這個人來把我捉去,一定是他想要來殺我的。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那麼把我殺了,我還怎麼辦呢?我也沒有法子吃飯,也沒有法子穿衣服了,這可是糟了!你們為什麼這麼勉強來捉我呢?自己這麼想。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這位長者一看這種情形,就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在外邊盡和窮人在一起慣了,也沒有什麼知識、也沒有讀書,就愚癡得這樣子,一點智慧都沒 有。狹,就是很窄狹的;劣,就是很壞的;狹劣,就是一點知識都沒有。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因為他沒有知識,我現在若告訴他,說「我是你的父親」,他一定認 為我是欺騙他;我告訴他真話,他不會相信的。他怎麼樣也不相信我是他父親。你看!這個父親把兒子丟了,兒子窮、父親有錢,雖然是真兒子,也不敢認自己的父 親。這個父親還是有智慧的,所以就用方便法來認他這個兒子;如果當時他就對他講,說「我就是你的父親」,這個窮兒子不會相信的,因為距離得太懸殊了!

有的人就說:「兒子跑了,不認識父親,父親認識兒子,這是人間很普通的事情。」可是這個父親,不是一般的父親;這個兒子,可就是一般的兒子。怎麼說這個父 親不是一般的父親?一般所有的父親,是世間的父親;這個父親,是出世的父親,是一個大慈悲父,對於一切的眾生都有真正的慈悲;這個真正的慈悲,就是一點自 私心沒有。一般人對於兒子有一種慈悲心,這是有一種自私心;什麼自私心?我生這個兒子,將來我老的時候,還可以照顧我、養育我!說:「法師!你講這個法, 在美國用不著的!我們美國這兒,都不要兒子養;到年老了,國家養著。所以生兒子,不是為著養老,沒有自私心!」沒有多,有少,絕對不會一點也沒有。這是世 間的父子,談不到真正的慈悲;佛是我們出世的父親,他就想度眾生都成佛。

我們現在所講的「窮子」是誰呢?就是所有的二乘人和這一切的眾生,都是譬如窮子一樣;不認識自己的父親,跑到外邊來流浪生死。

在這生死苦海裏頭,頭出頭沒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死了生、生了死;生死多少次,也不知道怎麼樣生的、怎麼樣死的?這就是「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糊塗生了,又糊糊塗塗的就死了!說是我讀書得到一個 PH.D (博士);但是得到之後,沒有幾年,也死了,把所讀的書又忘了!來生再讀過;再讀過,又是沒有好久,又死了!所以,你看,讀得很辛苦,才勉強把它記住,但 是死了又忘了。你說這個怎麼辦呢?

佛就是教我們如何把生死了了;佛又用種種的方便法,使令我們明瞭人的生死──是怎麼樣生來的?怎麼樣死的?這個人怎麼就那麼樣富貴,那個人為什麼那麼窮 呢?這個人長得相貌那麼美麗,那個人長得相貌那麼醜陋?是什麼道理呢?是誰給他安排這個樣子呢?有說是父母,父母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生出來是美麗、還是醜 陋。這是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際遇因緣,乃至於往昔業的關係;也就由無明而造出來這個行為,由行為也就生出來一種的名色,名色有六入,六入緣觸法,有了觸就 有了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就是由這十二因緣成的,好像十二連環似。

所以佛就想把眾生的這種迷夢給喚醒了!這就譬喻小孩子從很小就跑出去,不認識父親;這個父親用種種的方法,來叫他認識自己是他本來的父親。佛也是這樣子, 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子,但是跑出去時間久了,願意做窮子,不肯回來;現在佛想往回找他這個窮兒子,這個窮兒子駭得要死,也不認父親。這真是很難辦、很難辦 的,你說怎麼辦?

2 頌密遣二人誘(分二)
1 頌僱作 N2 頌教作
今N1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這位長者知道窮子的心卑劣,沒有高貴的思想,他若說自己是他的父親,窮子也不會相信;即以方便,更遣餘人:所以佛用方便法,就是派遣菩薩化裝成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眇目,就只有一隻眼睛;這譬喻小乘的偏空小智,如一隻眼睛。怎麼叫矬?矬者豎短,也就是矮小;這是譬喻二乘人不窮徹實相法的源頭,不追究實相法 的來源。什麼叫陋?陋者橫狹,也就是不太好看;這也是譬喻人不具足萬善的莊嚴,沒有萬善的莊嚴,看著就不太好看。沒有四無所畏,這是無威;沒有常樂我淨四 德,這是無德。

四無所畏,有佛的四無所畏,還有菩薩的四無所畏。

佛的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菩薩的四無所畏是:(一)總持不忘,說法無所畏;(二)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所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所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所畏。

這一次,佛派遣菩薩化裝成沒有威德的二乘人,去見這個窮子。汝可語之:你可以對他講,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就說我要雇你做工,就是收拾糞、收拾 這不潔淨的東西。你平時掙多少錢,我可以給你兩倍的價錢。譬如你可以賺五塊錢一天,我就給你十塊錢。這「倍與汝價」,是表示你可以證果,可以證得初果、二 果、三果、四果,證四果阿羅漢;你又可以行菩薩道。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窮子聽見這樣講之後,很高興的,就隨著來了。除諸糞穢,淨諸房舍:在這兒就給做工,就專門除糞,把一些房子屋舍都收拾乾淨。怎麼叫除 糞?這就是二乘人修除見、思之糞;見惑、思惑,這就屬於糞。「淨」是清淨,就是把它收拾乾淨。「房」就是我們的六根,「舍」就是我們這個五陰。清淨這六根 的房、五陰的舍。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著到色塵,耳朵著到聲塵,鼻著到香塵,舌著到味塵,身著到觸塵,意著到法塵上;著住到六塵上,這就沒有乾淨。現在 「淨六根房」,把六根好像房舍一般都收拾乾淨;眼不為色塵所轉,耳不為聲塵所轉動,鼻不為香塵所轉動,舌不為味塵所轉動,身不為觸塵所轉動,意不為法塵所 轉動。你能以淨六根,這就是能轉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譬如不乾淨本來是一種塵相,你能把它變成清淨,就不為它所轉,就清淨了!五陰舍,色、受、想、行、 識,叫五陰。淨六根房、五陰舍,叫淨諸房舍。

2 頌教作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長者,就是佛;在窗牖之間,常常看見那個窮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心裏就想,這個孩子太愚癡了、太沒有智慧了!就是願意修二乘的法門。你不修行大乘的佛法與教理,願意修行這個除糞的法、修二乘的法門。

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是佛。佛最初為大菩薩演說《大華嚴經》的時候,二乘的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佛才隱大示 小,把千丈相好的身體隱藏起來,而現出丈六老比丘之相;這現丈六老比丘相,這就是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拿著除糞的這個東西;就是現的相和二乘人 一樣,也修行二乘的法門。佛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相,持除糞器,到窮子所住的地方。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因為他不可以突然間就到這窮子跟前,用種種的方便,才得以接近這個二乘人。這個「語」,是包含了「身、受、心、法」四念處。身,觀身 不淨;受,觀受是苦;心,觀心無常;法,觀法無我;要修四念處。令勤作,表示四正勤,就是修行「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 滅」。既益汝價:給你兩倍的價錢;這就譬喻「四如意足」。並塗足油:塗油能以驅風,這表示禪定。塗油又可以涉水;腳上有油,你走到水裏邊,也可以的,這表 示神通。

飲食充足:飲食,就是米麵鹽醋。「米」譬喻生空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是人空的智慧,這是粗。「麵」譬喻法空智,法空的智慧,這是細。這就屬於正道 法。「鹽」是譬喻無常;「醋」譬喻苦;苦、空、無常、無我。正道需要有助道來幫助它,才究竟;所以要有無常觀、有苦觀,觀一切是苦、觀一切都無常,這是助 道。米、麵,屬於正道,鹽、醋,屬於助道。好像我們吃米、麵,單單米和麵是不容易吃,必須要用一點鹽醋之類的,特別有不同的味道。所以這譬喻正道必須助 道,好像我們這米麵要有點鹽醋來調和味道一樣。薦席厚煖:薦席,是睡覺的床。厚,就是被褥子很厚的;煖,很溫暖的。這譬喻人修種種的觀,來薰修、練習禪 定。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像這麼樣子苦口良言來對窮子說,你應該不要懶惰,好好地做工,要勤儉,不要躲懶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的法。 又以軟語,若如吾子:這位長者就以軟語,就是安慰他的話,很柔和的聲音,來對他說,你就好像我的兒子一樣,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這兒做工,不要打其他 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了!你就在這兒做囉!你就好像我親生的兒子一樣。這長者對他這樣子說。

4 頌領付家業(分二)
1 頌領業 M2 頌付業
今M1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瓈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蓭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從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經二十年:在出入──修行, 做除見、思二惑的糞,經過二十年。執作家事:在這二十年期間,長者家裏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來做。示其金、銀、真珠、玻瓈: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銀子、有 多少真珠、有多少玻瓈,這些個寶貝。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銀、珠寶,這一切的寶物的出去和進來,都令這個窮子知道。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這 二乘人也明白。

猶處門外,止宿草蓭:雖然令這個窮子都知道這一切的寶物,可是這二乘人還是在門外,沒有來到大乘門裏邊來,還在茅蓬那地方住著。草蓭,就是還仍然在二乘人 的境界上。自念貧事,我無此物:這個二乘人,自認為自己是二乘人,對於教化眾生、淨佛國土,這一些個大乘菩薩所行的道,都認為與我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個大 乘的佛法,都於我不太重要。

2 頌付業(分二)
1 頌正付家業 N2 頌得付歡喜
今N1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欲與財物:這位長者──佛,知道這個窮子因為時間久了,也就沒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廣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財物,都賜給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給這個二乘人。

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是就召集所有的親戚族人,還有國王、大臣;國王、大臣,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薩;還有這一些有地位的剎利和大居士。於 此大眾,說是我子:在大眾中,宣說這是我的兒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他因為在小時候就離開我,到其他的國家去,經過有五十年這麼久的時間。這五十歲,就 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裏頭,在五道生死輪迴之中。

自見子來,已二十年:現在我找著這二乘的人了!這二乘的人,因為在往昔也都聽過大乘的佛法,雖然現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沒丟這種的志願還是有的;所以佛看見這個窮子來,在這兒修行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捨小向大,修習除糞的工作,又學習菩薩的法。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我以前在某一個城裏,把這個兒子丟了;我各處去找這個兒子,於是就到這裏。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財產,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給我這個兒子,隨便他願意怎麼樣用、就怎麼樣用。這隨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業法藏,全都交付給二乘人;這也都是他們自己本來應該得的這種佛的法寶。

2 頌得付歡喜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貧:這個窮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貧窮的;二乘人獨善其身,就等於貧窮一樣。志意下劣:沒有遠大的志願,沒有遠大的志氣,心裏頭所想的,都是很下劣 的。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現在我在父親的房子這地方,把父親所有的財產都得到了,並且還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東西。甚大歡喜,得未曾 有:所以心裏非常歡喜,從來未曾有的歡喜。

2 頌法合(分二)
1 頌合相失相見並追誘 L2 頌合領付家業
今L1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摩訶迦葉說,佛亦如是,知我樂小:世尊也像這位長者一樣,知道我們這一班人都歡喜小乘。未曾說言,汝等作佛:從來就沒有對我們講,你們聲聞也應該作佛的。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而佛說我們可以證得無漏的四果,得到這有餘的涅槃,成就小乘法。聲聞弟子:這屬於聲聞乘;聞佛聲音而悟道的聲聞。

2 頌合領付家業(分二)
1 頌合領家業 M2 頌合付家業 M1(分二)
1 頌合受命領知 N2 頌合心無希取
今N1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說最上的佛法。修習此者,當得成佛:若是修習這種最無上道法的這一類人,應該成就佛果。我承佛教,為大菩薩:我 們二乘人承領佛的教化,說大菩薩法。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以一切的因緣,種種的譬喻,很多種的言語,演說無上的道法。

諸佛子等,從我聞法:這一切的佛弟子,從我這兒聽聞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白天和晚間都思惟佛法,很精進地、很勤勞地來修習佛法。是時諸佛,即授其 記:這時候,一切諸佛就給他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你在未來世的時候,應該成佛了。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寶,這都 是為大乘菩薩來演說這種的事實;而不為我說斯真要:而不是為我們小乘人,說真實的法。首先對我們小乘人就說權法,不說實法。

2 頌合心無希取(分三)
1 正明無希取 O2 釋無希取意 O3 結無希取
今O1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我們就好像那個窮子一樣,他雖然得到親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雖然知道有一切的財寶,但心裏還不希望成為自己的。我等雖說,佛 法寶藏,自無志願:我們二乘人,雖說自己沒有求菩薩大乘佛法的志願;亦復如是:就像那個窮子,雖然知道這些寶貝家財,但以為不是自己的,還是心存著意志下 劣,沒有廣大的心。那麼現在才知道,這一切佛所有的家業法藏,我們二乘人,每一個人也都有份的。

2 釋無希取意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摩訶迦葉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我們修行這二乘的佛法,已經得到內裏邊的妄想沒有了,所以自己覺得這已經夠了;因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沒有 妄想,這叫內滅;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修行修的什麼呢?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這一件 事。我已經把煩惱都斷了、無明破了,內裏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我們二乘人,如果聽見說是要莊嚴諸佛國土、清淨諸佛國土,來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令一切眾 生也都明白佛法。對這事情都無欣樂:都不感覺興趣。在我們的心裏,我們認為這事情都是多餘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麼還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這真是沒 有事情來找事情做!

他所以都無欣樂,因為二乘人是自了漢,就自己顧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還理那麼多眾生幹什麼?不理眾生了!誰管他墮地獄、是轉畜生、是做惡鬼?他願意做 什麼就做什麼去,這與我沒有關係!我已經得到覺悟了,我已經破無明、見法性了!他就不顧眾生,所以說你若給他講「淨佛國土」──莊嚴十方國的諸佛國土,他 沒有興趣。「這真是的!諸法是空寂的嘛!什麼都空的,你要那個做什麼?」他又誤會了!雖然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薩道,都利益眾生;這個雖然是空寂,但 是還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懶了!一天到晚坐那個地方,所謂「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沒有苦了,這是我 的功夫!我沒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願意怎樣受苦,與我沒有關係!他認為本來諸佛和眾生都是一個的;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這二乘人到化城這地方, 他就這麼想:「啊!這個地方不錯!我就在這個地方等著,不做了!」本來二乘人精進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餘涅槃的境界;現在他又懶了,覺得已經夠了!

好像有的人,還沒出家的時候,精進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後,覺得:「我已經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沒有問題了!懶一點,又有什麼關係!」所以也就 再犯這個老毛病,這二乘人也就這樣,得少為足;他修行得到好處了,沒有無明、沒有煩惱了,他認為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顧享受這個「妙」,就不想教化眾生 了,所以「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他也不歡喜,說這本是空寂的,一歡喜,那又著住了嘛!又生出執著了嘛!其實,他不歡喜,這也又何嘗不是執著呢?你歡喜這 個不歡喜的,這還是個執著。他就像這灰燼、枯木一樣,那灰裏沒有火了,木頭乾了,還是在這個境界。你說有什麼用?沒有用!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呢?他想,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什麼都是空的嘛!我還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做什麼呢?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也是空的!他不 知道行菩薩道,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認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這就錯了!無生無滅:一切法,也不生、也不滅。既然不生、不滅,我又何必在這個沒有生滅 的上面,再另做一個生滅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到這個不生滅法上。

無大無小,無漏無為:一切法,也沒有大、也沒有小;也沒有漏、也沒有所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二乘人就這樣想;所以對行菩薩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感覺興趣。

我等長夜:我們就像在長夜裏邊,於佛智慧:對於佛的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在長夜黑暗裏,佛的智慧雖是光明;而我們對佛的智慧也不貪著。也就是說不執 著了,就「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眾生了。你說,這是叫個什麼!這真是沒有事情幹了!這就是為什麼佛罵二乘人說: 「你們是焦芽敗種!」焦芽,這個芽生出來就乾了;敗種,這個種子已經壞了,不會出芽的。因為若都是二乘人,也沒有人成佛,也沒有人教化眾生,都在那兒枯乾 了!所以佛就罵他們。他們對佛的智慧,也無貪、無著,也不貪佛的智慧,也不著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沒有志願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於法,謂是究竟:而自認為自己對於這個法,得到內滅了,破無明、斷煩惱,已經夠了!修行就修的是什麼呢?就修行破無明;我這無明已經破了、煩惱也沒有 了!你罵,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麼樣子,一切我都能忍。我在這一個境界,這就是諸法究竟的一個法門,所以他就在這個地方。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我們就好像在長夜裏,修習這空寂之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煩惱、苦惱,這一些個禍患也都斷了。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得到最後身,住在有餘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我們認為這是佛教化我們,得到這種真實不虛的道果。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我們得證這個有餘涅槃,證得四果,就以為自己是得了,以為這已 經就是報佛恩了。但是這不是真正報佛恩;因為二乘人不修菩薩道,不莊嚴佛國土,不教化眾生,只是一個自了漢,所以談不到真正的報佛恩。

3 結無希取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我們二乘人,雖然全是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說菩薩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說大乘行菩薩道這種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於是 法,永無願樂:而我們二乘的人,對於行菩薩道、修大乘的佛法,我們永遠都不感覺興趣,永遠也沒有這種希望;也不想行菩薩道,就是得少為足。住到這個化城 裏,已經就覺得非常快樂了,所以也不生貪心了,也沒有執著心了!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

導師見捨:導師,就是佛;因為我們不願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們志願沒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給我們說大乘的佛法。觀我心故:佛觀察我們二乘人的心 裏,都是歡喜小乘的;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所以在最初給我們說法的時候,只說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不勸我們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說得到真 正的實在利益。我們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羅漢果,這就是得到實利了。

2 頌合付家業(分二)
1 合付家業 N2 合付歡喜
今N1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好像這大富長者,知道他這個兒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沒有什麼知識,志願也非常的卑劣、不高尚。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種種方便的 方法、方便的力量,那麼一點一點的接近這個窮子,和他談話;自己又要著弊垢衣,現丈六老比丘相,來和二乘人接觸,一點一點的把他心給降伏了。然後乃付一切 財物:然後才把整個佛的家業財產,都給這個窮子。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也就像這位大富長者,把整個如來的家業交給二乘人一樣,現出一種從來就沒有的這種法。知樂小者:佛知道我們二乘人都歡喜小乘,所以 就給我們說小乘法。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來調伏二乘人的心,然後才說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2 合付歡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們今天,得到從來也沒曾得到過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這不是先前我們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這種的未曾有法。如彼窮子得 無量寶:好像那個窮子一樣,本來也沒有希望得到長者的財產,但是長者的財產全都交給他,他得到無量的財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我們今天得到這個無上的道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對於無漏的佛法,已經得到清淨的佛眼。這清淨眼也就是佛眼,也就開佛的智慧 了。我等長夜,持佛淨戒:我們就像在長夜之中,受持佛所說的清淨寶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我們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報了。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 法裏,我們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淨行,已經修四十餘年了。今得無漏,無上大果:現在才得到無漏的果位,沒有再比這種果位再高尚的了。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們這些聲聞的二乘人,現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聲聞人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佛所說法的道聲,令一切眾生都聞到佛法。我等今 者,真阿羅漢:現在我們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羅漢!是真正的應供、無生、殺賊了!於諸世間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以及魔王、大梵 天王這梵天的天眾,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普遍在這個三界一切的世間眾中,我們現在才真正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可以說是受這供養,無愧於心了!

我們出家人,受人的供養,也不容易的,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什麼叫三心不了?也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能沒有。在《金剛經》 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沒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說是,以前聽你講《金剛經》的時候,你說這是「過去」?這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你說是現在?這個「現在」又不停,這現在心不可得。說是未來?那個沒來的,還沒有來呢!這是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心不可得!

不錯!講是這樣講;但是行,可不是這樣行法,這講和行是兩個。你說過去的過去,現在的不停,未來的沒來,「三心不可得」;可是你過去心,你想不想呢?過去 的事情,你忘了沒忘?沒有忘;你過去沒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現在你心裏空了沒空呢?你現在心裏是不是想:「哦!我銀行現在有多少錢?」或者「我 等一等去買點什麼東西。」這都是現在心。你有沒有這種心?有這種心,這還不是不可得,這還「有得」了。「啊!明天我應該做什麼呢?哦!明天去打針去。還有 一針沒有打呢!」那麼這是得沒得呢?這也得了。所以你若能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就忘了;現在心不可得,現在也不想;未來心不可得,未來也不計劃它。不是說: 「喔!我翻譯一部《法華經》,可以在那個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錢?」啊!這都是三心沒有空!

所謂「掃三心,非四相」。掃,就是你把它乾淨了,那根本就沒有。你若有三心,不要說吃飯,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這一罐汽水不知哪個護法買來的?這喝了就消化不了!

「五觀若明金也化」,五觀是什麼?我看各位吃飯的時候,也沒有觀。我看到很多人都講話,講一些個散心雜話,所以我知道這五觀都忘了。三心應該忘,不忘;五 觀不應該忘,忘了!可是五觀你若不忘、若明白了,不要說那個紙造的錢,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這五觀是什麼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算計算計,我這功德有多少?供養的來源,是怎麼樣來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圓滿;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夠不夠?人家來供養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備自己的心,離開過錯。離開過錯是什麼呢?就不要對好吃的東西,生出一種貪心;對不好吃的東西,就生出一種討厭的心來。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四)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吃東西,這就是吃藥,這是正視良藥。為療形枯,如果我們不吃東西,身體就乾枯了,就會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點東西,給它一 點藥吃。好像機器,必須要給它上一點油,它就可以做工了;若不給它上油,這機器就會銹了,就不能做工了。我們身體也像是一個機器,它幫我們做工,那就要給 它一點油吃;這吃東西、吃藥,都也好像機器上油一樣的。不過人是一種生物,有知覺性;機器沒有知覺性,它是一個死物。人是一個活物,雖然活物,這個理都差 不多的。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呢?我要藉著這個東西,來保持我的生命,讓我修道。如果我不吃東西,就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生存了,所以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這也叫助道食,幫助我們修道的。人都要吃飯,所以「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現在是真阿羅漢,才可以真正的應供;假阿羅漢不可以應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羅漢,不要做假阿羅漢!

2 歎佛深恩(分三)
1 歎佛大恩莫能報 I2 歎佛實智不思議 I3 歎佛權智度眾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世尊大恩:佛在一開始的時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拔除六凡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修四聖諦所證得的快樂;又在十法界裏,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入四弘誓願,成就無上菩提的妙果。這種的恩是最大的!

這就是在過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們這一切眾生;可是我們眾生經過時間久,就把這種大乘法門都忘了,染苦為樂。雖然忘了,可是這種的願力、這種大乘的種 子,不會丟、不會沒有的;所以佛現在用大慈,給我們一切眾生快樂,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得到溫暖,這都是一種佛的恩。又者,眾生在受苦的時候,就好像小孩 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親;眾生受苦了,沒有法子脫離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將來好成佛。

佛成佛之後,本來應該享受寂滅的快樂,不做一切的事情;因為佛不捨棄一切眾生,所以他施以權巧方便法門,說法教化眾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佛 以大慈悲心演說大《華嚴經》,但是眾生的根基尚淺,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佛就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相,著弊垢之衣,來接近一切眾生,這也是佛的一種大慈 悲恩。在接近眾生,眾生漸漸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種信心來,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二乘人,令二乘人來承擔如來的家業,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佛大肆會親友,聚集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在一起來開會,通過把所有的 家業都交給這二乘人了;這就是佛所說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將來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來的寶座位上,然後也是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來廣 度一切有情。這都是屬於佛大恩之一,所以說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這種事,對一切眾生,都生出一種慈悲憐愍的心,來教化一切眾生;對我們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世尊對我們這樣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是生生世世無量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要怎麼樣子呢?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我們二乘人,甚至於用手和足來供給佛,乃至於把佛頂戴到頭頂上,這樣來恭敬禮拜。所有一切的供養,我們都不能報答 佛的恩。這個「手足供給」,也就是給佛來做工、做事情。那麼獻出我們的手和足,來給佛做事情,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如果用頭來頂著,用兩個肩膀來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以恆河沙數這麼長的時間,盡心竭力,盡上我的心,把我這恭敬心盡到極點了, 再沒有比這個恭敬的了。又以美膳,無量寶衣:或者以美好的飲食,再用無量這麼多寶貴的衣服;及諸臥具,種種湯藥:以及臥具、睡覺時用的這些個東西,和以種 種的湯藥──湯藥是醫病的;牛頭栴檀,及諸珍寶:或者以牛頭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一間廟,以寶貴的衣服佈 滿地上。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像這樣子,這一些等等的事情來供養於佛。於恆沙劫,亦不能報:在恆河沙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佛的恩。

2 歎佛實智不思議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諸佛,都是非常希有的,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佛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有這種大神通力, 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無漏無為,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無漏了,也親證得至無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那麼諸法之王,這 是最高尚了,可是佛還能做最下劣的事情。佛是最高的、最無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說大乘的法,為實施權,說權教權巧方便的法門,這叫能為下劣。下 劣,就是權法。佛所做這種的方便法,這也是佛以一種忍耐的心,來這麼樣做,說權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於凡夫;怎麼叫取相於凡夫?就是凡夫歡喜什麼,他就用這個來度他。凡夫歡喜吃甜的,就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歡喜吃鹹的,就給一點鹹的;歡 喜吃苦的,就給一點苦的;歡喜吃辣的,就給一點辣的。酸、甜、苦、辣、鹹,眾生各有所好,佛就給他這種的法。應該以苦法度的,就給他說苦法;應該以樂法度 的,就給他說樂法;應該以慈法度的,就給說慈悲法;應該以悲法度的,就給他拔苦。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喜、捨,喜就是歡喜。

佛看見哪一個眾生,都生一種歡喜心,對於所有的眾生,生一種愛護的心,慈悲愛護,拿眾生都當自己的子女一樣。佛視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 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佛才說,「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麼看見男人都像自己的父親似的,就應該行孝順;看見女人,就像自己母親一 樣,也應該行孝道。所以一有這種的思想,就不會有一種邪知邪見的邪念,也不會有那種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種欲心。所以佛對一切眾生,都是一律 平等的相待。

又有這麼一句話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好像我們一般人,有釣過魚的,都懂得釣魚。釣魚,你必須要在鉤上拴上一條蟲,或者一塊什麼魚歡喜吃的東 西。你把這鉤放到水裏有魚的地方,等一等,魚就來吃這個東西了;你往上一釣,把牠釣上來了。所以我對你們講,你有的時候,有親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請他來 到這兒,吃多幾次齋,儘量作點好東西給他吃。他吃得很不錯的,「那一趟我去吃齋,很好吃的,有機會再去吃一次!」那麼他就又來了!你就可以說:「上次給你 作的還不太好吃呢,我還有比這個更好吃的東西!我給你說一點法,那個法味比這個食味更好!」你這給他一說法,把他就度了。

隨宜為說:隨著有什麼機會,隨時隨地,你應該說的,就給他說。這個宜,也就是機會,也就是應該。你應該給他說什麼法的時候,你就給他說什麼法。應該說什麼法?你看他需要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

3 歎佛權智度眾生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諸佛對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適中、最適宜。最自在,就是恰到好處。怎麼叫恰到好處呢?好像你吃東西, 吃得也不要太飽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飽。你若吃得不飽,等一等這個肚子裏邊就和你作戰了,就向你來請願了,說你為什麼今天不給我吃飽呢?它向你來交涉了! 你若吃太飽了,肚子裏邊也沒有地方放,它又要遷移,辦理搬家的手續,也是很麻煩的。這就是不適中了!

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佛知道一切眾生有種種的欲樂;這個歡喜這個事情、那個就歡喜那個事情,這個就歡喜聽佛法、那個就歡喜看電影、那個就歡 喜去跳舞、那個歡喜去打球,各有所好。有一個就歡喜睡覺、有一個就歡喜吃飯、有一個就歡喜去到街上跑跑。這眾生,各有各的樣子,你歡喜什麼,你所有的欲 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及眾生他這種志願的力量,他願意什麼事情,佛就隨眾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無量喻,而為說法:佛以 無量的譬喻,而給眾生說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眾生宿世有什麼善根,佛就給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是由於宿世善根。我們眾生在這世界上,今生和這個做朋友,來生又和那個做朋友;今生 這個人是我的爸爸,來生那個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這個人做夫婦,來生又和那個人做夫婦;今生和這個人做父子,來生又和那一個人做父子,這都是宿世的業 障,隨業受這種果報,我們現在在世間就是受果報。人不要太愚癡了!自己本來修道學佛法,已經清淨了,不應該再往那個不乾淨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為 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淨。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眾生根性成熟了沒有?沒有種善根的,就給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就令他善根來增長;已經增長的,又令這個善根成熟。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穀呢!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的方法來籌量,分別知道眾生的根性。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隨著眾生的機緣,權巧方便來分別說有「小乘、中乘、大乘」,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