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敘述這一部經的因緣;〈方便品第二〉,是佛用種種的方便,來教化眾生;〈譬喻品 第三〉,是恐怕一般人不明白,所以舉出種種的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道理。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已經知道方便法和譬喻法,但是要有一種信心。若沒有信 心,就是什麼法,你也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這個法就等於沒有。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就是道的一個本源,是功德的一個母 親。有信心,就能增長你的善根;沒有信心,就不能增長你的善根,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只要有一個「信」字,就可以到 佛法的大海裏邊;若沒有信心,就沒有法子到佛法的裏邊。

你就看這個「信」字,在旁邊是一個「亻」,再加上一個「言」字,這就是人在那兒說話呢!人對你說話,你若不相信,這個話就沒有用了;你若相信,這個話對你 就有用。你對這經典生出信心,你就得到受用;你沒有信心,就得不到受用。譬如你本來很大脾氣,聽經上說應該沒有瞋恚,「我不要再那麼大的脾氣了!」在不知 不覺,自己也不知道這脾氣怎麼就沒有了!甚至於有人對你發脾氣,你也能忍受了,這就是「信」。

你若是不信,經上說教人不要有脾氣,你就認為經上是那麼說,但是哪一個人能沒有脾氣呢?這就是你沒有信;沒有信,你就沒有得到經典的好處。你不覺得有好 處?你若能忍,不發脾氣,無形中,你就有了德行、有了功德;你若一發脾氣,你就沒有功德了!你有功德,就是你的受用,所以要信。這是最要緊的。我教你不要 發火、不要有脾氣,對著我面,答應我:「我依教奉行!」一離開師父的面前,就變了樣了;甚至於就對著師父面前,仍然發脾氣,簡直無法無天!「師父!你不叫 我發脾氣,我發大一點給你看看!看看我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就是沒有信心。你有信心,就會依教奉行。

「解」,你有信心,然後才能明白;你沒有信心,就不能明白。明白了,就是解了;不明白,就是沒有解。我講經,越講你越不信,越不信越糊塗;越糊塗,就沒有智慧,就愚癡了。你生出信心,明白了:「喔!經典上講得這麼妙,我應該依教奉行!」這就是得到好處了。

「信」是信什麼?「解」是解個什麼?信,是信大乘不可思議的
妙法;解,也是解悟大乘不可思議的妙法,來修行這個行門,所以叫〈信解品〉。

2 明中根領解(分二)
1 經家敘喜 G2 自陳領解
今G1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完〈譬喻品〉,囑咐舍利弗,應該遇見可說的人,才可以說《妙法蓮華經》,就是這個時候;如果不遇著這種可說的人,就不可以說這《妙法蓮華經》,防著眾生謗譭。

慧命須菩提:為什麼單說須菩提是「慧命」,下邊都說「摩訶」?因為須菩提是「受慧人所命」,也就是續佛慧命,所以叫慧命。因為一切有智慧的人,佛的智慧是 第一;佛在般若法會,吩咐須菩提輾轉來教化一切眾生,這叫慧人所命。釋迦牟尼佛是第一智慧的人,佛命令給須菩提,這叫轉教付財。轉教,轉相教化這一切菩 薩。付財,託付財產;好像一個有錢的父親要臨終了,他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子女,這叫付財。

本來要是以普通來論,須菩提也應是「摩訶須菩提」;摩訶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可以都是「摩訶」。這是以別論來談;別論,是特別地表明這須菩提有多少和其他人不同,所以叫慧命須菩提。

須菩提有三個名字,一個就叫「善現」,一個就叫「空生」,一個就叫「善吉」。怎麼叫善吉?因為須菩提一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找了一個算卦的,一算,既善且 吉,所以叫善吉。雖然善吉,可是奇怪的事情就出現了!他父親是個很有錢的人,所藏的金銀珠寶很多很多的;雖然很多,可是這倉庫裏都空了!於是給他起個名 字,又叫空生;因為他生出來,把倉庫的寶貝都空了。過了七天,所有倉庫裏邊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得名為善現。因為有這麼三種的意思,所以這「須菩 提」一個名字,具足三個意思。所以這叫三而一、一而三,也不是三、也不是一,也不是一、也不是三,就叫須菩提。

須菩提尊者又有一個本領,他解空第一,因為他明白虛空的道理。虛空,還要明白嗎?當然要明白!你若不明白虛空,你就不明白佛法;你不明白佛法,就不會成 佛。你想要成佛,先要明白虛空。有人問這虛空什麼也沒有,又有什麼可明白呢?就明白一個「什麼也沒有」!這什麼也沒有,你若不明白,那永遠就是凡夫;你若 明白什麼也沒有,這可就是有無窮的受用。

什麼是空?以虛空來講,虛空是不取、不捨、不受,這就是虛空。不取,什麼也拿不來;不捨,也沒有什麼可捨的。說「我把虛空捨了。」你怎麼樣捨法?不受,虛 空什麼也不受的,它若有所受,就不空了!所以須菩提明白不取、不捨、不受的道理,豁然開悟,他就由這空理上開的悟。

這是簡單來講,若往真實來講,「空」有很多空;像第一義空,什麼也沒有了。這空裏邊,雖然說什麼也沒有,還有一個真的東西;若沒有這一個真的東西來支持虛 空,這虛空早就破壞了。我們人,就是沒有本領把虛空來粉碎了;你若把虛空能粉碎了,那你就成道了!

虛老開悟,就是在揚州高旻寺晚間坐禪喝茶的時候。禪堂裏喝茶,拿茶杯有一定的,你往茶杯裏倒茶時,不要倒太滿,倒太滿,會燙手。那麼倒茶的香燈師父來倒茶 時,不小心把杯子一碰,就把虛老的茶杯給碰落地面了;杯子一掉地下,啪──!這麼響了一聲。這一聲響,把虛老無量劫以來的業識心就給驚醒了!「喔!原來是 這麼一回事呀!」他豁然開悟了!所以才說這偈語: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杯子撲落地下了,響的這個聲音,清清楚楚的、明明歷歷的,啪──!這麼響一聲。杯子打碎了,把虛空也沒有了。那麼虛空跑到什麼地方去呀?到什麼地方去了? 問虛老去!虛老知道虛空到什麼地方去。這時候,他這個攀緣心──狂心,就是攀緣心,就是那種種無明的心──當下歇,就停止了;歇,就停止了,休息了。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上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的狂心能休息了,這狂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生出來了。

須菩提,要是按中文字義來講,這「須」字,當一個「要」字;就是我給你東西,你要不要?也就是「須用」,你應該用它、你應該要它。要什麼呢?要菩提;這個菩提你要不要?你若不要,我就要;你若要,這個菩提你就拿去。

摩訶迦旃延:摩訶是梵語,譯為「大」;這叫大迦旃延。這摩訶迦旃延,在前邊已經講過了,我相信有人會記得。迦旃延是梵語,譯為文飾,又名好肩,又名扇繩, 有這三個意思。怎麼叫扇繩?講起他的命運,也不太好!他爸爸很早就死了,他媽媽就想要再嫁人,可是就是因為有文飾,好像有著一條繩把他媽媽拴住了;她走不 了,想要再結婚,不可能了。又叫「好肩」,怎麼好肩呢?這位尊者的肩膀長得非常好,也很美麗;所以人人看見,都歡喜他這個肩膀,在後邊一看也歡喜,在前邊 一看更歡喜。他在佛的弟子裏邊是最會說的,是論議第一。無論任何人和他辯論,辯論不過的。

有一個斷見的外道,同他來辯論道理。就問他說:「我說人死了,就沒有了!你說人死了,還不是沒有。我有一個很正確的理由。我告訴你為什麼!從古來到現在, 也沒有一個人死了之後,再回來給你通一封信,或者給你打個電報,或者給你打個電話,說是我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什麼消息都沒有,人一死了,就沒有了,就空 了!所以我說這是斷滅了,沒有了!」

你說這位尊者怎麼樣講?尊者說:「喔!人死了,是怎麼樣子,我們先不要講它。譬如活著的人,這個人犯了罪,被人圈到監獄裏了,他還可以得到自由?還可以再 回到家裏來告訴家人自己在什麼地方、受什麼罪?有這個道理嗎?人死了到地獄,也就如同被圈到監獄裏,還能自由地回來告訴你他怎麼樣了嗎?」

這斷見的外道聽了,也是有點道理,沒什麼話可講了。但又說:「你說人死了到地獄,他不回來,是因為不自由,就算你說得對。那麼人死了,生到天上去的,他也 應該回來給家人通個消息呀!說我現在真好,這個地方真快樂!你們大家都快來!也會叫他的家裏子子孫孫都到天上去才對,天上是自由的啊!」

迦旃延怎麼說?他說:「哦!到天上去呀?我問一問你,人掉到屎坑裏,費了很多力氣才爬出來;他還會再回頭跳到屎坑子裏去嗎?這天上,就等於沒有屎的地方; 我們人間,就等於一個臭屎坑子似的。你想一想,出了屎坑,然後再跳落去,有這樣愚癡的人嗎?」

這迦旃延尊者又繼續說:「我還有個道理再給你講一講,你聽一聽!什麼道理呢?天上,這忉利天,一天就是人間一百年。他到天上,這一天的時候,他總要安排安 排、要休息休息。過了一天,就是一百年。兩天,他又要等見一見天上的天人,或有人來訪問他,就見一見人客。第三天想要回家,已經過了三百年,你早就死囉! 你怎麼會知道啊?」外道一想,沒有話可講。

由這一點,證明這位尊者真會講道理;你若不相信,你可以去同他辯論辯論。「我怎麼能見著這位尊者呢?」這位迦旃延尊者現在就在我們這講法華經的法會上,到我們這個佛堂來了,須菩提也來了,大迦葉也來了!對著你面,你看不見,那你怪誰?

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佛教的初祖。這位老人,到現在還在世上,仍然沒有入涅槃。他要等著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把四大天王所獻的缽,交給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這位祖師,他現在在中國雲南省雞足山那個地方入定打坐呢!在那兒,等著彌勒菩薩出世。

摩訶,是個「大」,就是「大迦葉」。迦葉是梵語,翻譯為飲光;因為他身上的光明是紫金光色,能把一切的光都給遮蓋住了!所有燈光、日光、月光、星光等等的 光,一遇著摩訶迦葉的光,就都變成黑暗,就沒有光了;好像其他所有的光明,都被摩訶迦葉身體上這種金色的光給蓋住。也就如同把其他的光明都給吞了、飲了; 這是比喻,並不是真的他天天喝這個光。

為什麼他身上有光?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量劫以前,毘婆尸佛入涅槃之後,在像法時代,毘婆尸佛的佛像所鋪的金就脫落了。當時就有一個女人發心各處去化緣,所化 來的錢,就預備來鋪佛的金;鋪金必須要找冶金師,她就和這個造金子的金匠說:「我現在要鋪佛的金,你要多少錢?我現在只有多少錢,我想做這種的功德。」這 冶金師一看,這個女人心地這麼好,他也就發了心了,說:「這個功德,不要妳自己做,我們兩個人做好了!我本來應該要多一點錢,但是我現在要一半的價錢,這 個功德作為妳一半、我一半。」講明白了,就把佛像的金給鋪好了。以這個在佛的身上鋪金、整理佛像的功德,所以他生生世世感到身上都是金色的,都能遮蓋住其 他的光明。

這窮女人鋪完金之後,兩個人很有緣的,於是就結婚了!他們發願生生世世都作夫婦,但是生生世世都要弘揚佛法;所以到今生,他們又作夫婦,又一起出家,跟著 釋迦牟尼佛修道。我們人不要誤會,他們雖然是夫婦,但是只有夫婦之名,而沒有夫婦之實;因為兩個人都是要修道的,不是像一般的夫婦就隨便動無明、隨便就有 不潔淨的行為。有什麼證明他們只有夫婦的名,沒有夫婦之實呢?因為他們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實實在在是夫婦的話,他們都不會有金光了!雖然鋪佛金,但是他們 所行所作,若不保持他本有的這種功德,就不會有光明。

摩訶迦葉,迦葉是梵語,翻譯為大龜氏。因為他的祖先在修道時,見著一隻大龜揹負著一個圖,來令他修道;他祖先就因看見這個圖修道,所以就以大龜作為姓氏。 摩訶迦葉又有一個名字,叫庇缽羅。庇缽羅是樹名,因為他父親、母親在一棵庇缽羅樹的前邊,向樹神來求子,就生了迦葉,所以就以樹為名。

他出生之後,到了二十幾歲,他的父母想給他找一個太太;他就說:「普通的女人,我不能和她結婚;我必須要找著一個和我的身體一樣有光的女子,才可以!」於 是他就等,果然在其他的國家就遇著有這麼一個女人,兩個人結婚,就一起修道。修什麼道呢?以前這迦葉也是個外道,是事火外道,專門修火的功夫。好像在婆羅 門教裏,有一種說是能在火上走,或者能辟住這火,修這種的功夫,以火為神。他事火,就是供養火、拜火,見著這火,說這火就是神:「你看!什麼東西一到火裏 頭,就都死了,這火就是個神!」所以他供養火,見著火就叩頭、頂禮。等到一百二十歲那時候,才遇著佛。

佛成佛了之後,先度五比丘,然後再又一觀察,摩竭提國有個大仙──就是摩訶迦葉,「我如果把他度過來,他這一些個徒弟,就都會變成佛教徒了!」於是他到那 地方,就和這個迦葉說法。迦葉總以為自己的功夫很厲害的,但是和佛怎麼樣鬥法,也鬥不過佛;於是就拜佛做師父,他就修苦行,他是苦行第一。

苦行,也就是頭陀行,所以他頭陀第一;頭陀有十二種頭陀,以前講過。這摩訶迦葉因為他修頭陀行,釋迦牟尼佛一看他年紀那麼老了,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這麼樣子苦幹,所以叫他不要修頭陀行了;可是摩訶迦葉還是照常修頭陀行。釋迦牟尼佛就讚歎說:「我法之中,有摩訶迦葉這樣行頭陀行,我佛法就能長住於 世!」

摩訶目犍連:這就是大目犍連。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採菽氏,又叫萊菔氏。萊菔,就是蘿蔔,所以中國人叫他「菔蘿蔔」,說他姓「菔」;其實這個目犍連,姓 「採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樹名;因為他父母親在這種樹神這兒求來的,所以就以樹為名。

目犍連在佛教裏,是神通第一。他雖然神通大,可是他用他的神通向東方去找佛的聲音,經過無量的國度,也找不著佛聲音的邊際──佛的聲音,就像在他耳朵旁邊那麼說法一樣,還是那麼響亮清楚。

我們現在世界上,有一種盂蘭法會,就在農曆七月十五;這盂蘭法會,就是摩訶目犍連尊者興起來的。

目犍連很孝順,因為他在最初得五眼、六通的時候──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他開了天眼,就先觀察他父母到什麼地方去 了?他一觀,他的母親墮到無間地獄去了,做餓鬼,皮骨嶙峋就瘦得那個樣子。不得了!母親在地獄裏受苦!他就拿著一缽飯去給母親吃。他母親得到飯,一隻手拿 著缽,一隻袖子就把這個缽擋著;為什麼呢?她怕其他的餓鬼看見來搶。

可是她把飯往口裏一送的時候,這個飯就都變成火炭了,不能吃。為什麼它會變成火炭呢?就因為她業障太重了!人所遭所遇,一切都是由業障而顯現的;因為她的 業障重,所以本來很好吃的飯就變成火炭,就不能吃。目連再有神通,也沒有法子來救他母親;救不了母親,就回去告訴佛。

釋迦牟尼佛告訴目連說:「你的母親在生前,盡吃魚子吃得太多了!還譭謗三寶、不敬尊經,所以她墮地獄。你雖然證阿羅漢果,你也沒有法子能救得了你母親!你 想救你母親,你必須要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盂蘭盆供,請十方僧來應供。你預備一點好的齋飯,來供佛及僧,你的母親就會離苦得樂了!就會生天 了!」

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佛歡喜日,佛歡喜這一天。僧人自恣,自恣就是很隨便了,這天就是放假、放香,就是你願意到街上去也好,你願意睡覺也好、願意坐禪也好, 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去,沒有人管你。這天,佛因為也歡喜了,一歡喜,也就不管這一些個僧人了。本來佛平時都規矩很嚴的,為什麼這一天放香了?就因為所有的 比丘,從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的期間是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就是在這三個月之內,所有的比丘不可以外出。那要怎麼樣呢?要常常坐著、或者躺著?不是的!不可以上街去;就是你安居在什麼地方,只在你那一個 道場裏,或者到房外邊大、小便,但不可以隨便到街上走。等到七月十五日解放了,可以各處去了;所以才叫「結夏安居」。

為什麼不准到各處行走?是不是犯了什麼罪?好像人犯了罪,把他放到監獄裏頭,不准各處去,比丘是不是也這個樣子呢?不是的。因為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 期間,夏天炎熱,路上有很多的蟲子、很多的生靈;恐怕走路會把蟲子、螞蟻,或者其他這些個眾生踩死。因為不想把眾生踩死,所以就什麼地方都不去;這三個月 的期間,是這樣子。

所以目連就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果然他母親就生天了。以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在佛教的寺廟裏都設有盂蘭盆法會,以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過世父母;其他 眾生的父母,有造罪墮地獄的,也在這一天都可以生天。盂蘭盆是梵語,翻譯為「解倒懸」;因為好像人被倒掛起來,他給解開了。人墮地獄裏,所受的痛苦就好像 用繩綁上,腳衝上、頭衝下這麼倒著吊起來,這叫倒懸;現在解倒懸,把倒掛著受罪的人給解開了。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這四位尊者,在佛那兒聞得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授給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記。這四位尊者一想,他們和 舍利弗都是同仁,舍利弗得到授記了,他們一定也都人人有份;所以就發希有心:這就是意念裏邊領解了;解,就是領悟。歡喜踊躍:就是跳起來;這時候,怎麼會 歡喜得跳起來呢?這都是無量劫的習氣。因為無量劫,人一歡喜的時候,高興得就好像跳舞似的;所以他們這時候都歡喜了,也都蹦蹦跳跳起來,歡喜得就像小孩子 似的。你看小孩子走路,腿往前一蹦一跳,就那個樣子。

即從座起:這是表示身領解;前邊「發希有心」是意領解。身領解了,整衣服:這表示放下小乘的道理,把大乘的佛法提起來了。偏袒右肩:這表示開權顯實。以前 沒有開權的時候,右肩好像遮蓋著;現在偏袒右肩,這叫開權。右膝著地:這個「地」就表示「示實」,示實法、示實智。一心合掌:表示非權非實,權實不二。開 權顯實,為實施權,權也就是實,實也就是權;所以開權顯實,在實用於權;為實施權,權含於實──這是佛學的名詞。權實不二,也就是非權非實,也沒有權,也 沒有實了。

曲躬恭敬:曲躬,身體本來也不是直、也不是曲,但是也能直、也能曲;這也就是「即權、即實,即實、即權」,權也就是實,實也就是權。瞻仰尊顏:這是表示以 我之權,趣佛之實;我本來以前學的是小乘法,現在我要到佛的面前來學這個實法、來學這個實智,這叫「開權顯實」。而白佛言:這是表示「口業領解」,領解大 乘佛法。

2 自陳領解(分二)
1 正陳得解 H2 歎佛深恩 H1(分二)
1 長行 I2 重頌 I1(分二)
1 法中略說 J2 喻中廣明 J1(分二)
1 明昔日不求 K2 明今日慶得 K1(分三)
1 標正明不求 L2 釋不求之意 L3 徵不樂之意
今L1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居僧之首:我等,就是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和大目犍連這四個人。居僧之首,他們在僧人之中,為僧人之首。但是為什麼他們以前不求大乘的佛法、不求大 乘的佛乘呢?因為他們出家已久,戒臘也很高,是僧人之首與榜樣,所知道的佛法很高的;一般的後學皆以他們為模範。

什麼是戒臘?就是受戒的年頭。所以出家人新受戒的,就叫新戒;受戒久的,就是老戒。戒臘高、戒臘老,就是受戒的時間久、年頭也多,又稱法臘。法臘很高的, 一般的後學都要照著他們去學,以他們作為自己的模範。所以他們覺得如果突然間改變思想,想要「棄小求大」,棄小乘求大乘,改變平時的宗旨,恐怕後人對他們 就不相信了,就說他們都不行了!現在他們也不修小乘法,要求大乘法了!他們怕人這麼樣來譏諷,所以「自固」,自己堅固自己這小乘的心理;又叫「護彼」,就 是他們怕後人不生信心,想保護著後人,不退他們的道心,所以他不求大乘。可是他們執著這麼一點小乘的境界,對於大乘的佛法,他們就不明白了。

為什麼他們有不願意捨棄小乘的心理?就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開三權、顯一實」。三權,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們不知道這三個都是「權乘」,可以顯出 來這「唯一佛乘」;因為他們自固,所以這種小乘的執著就沒有改變。他們護彼,想令後人有一種信心;可是他們這種的思想,就把人都耽誤了!所以這是第一種的 錯誤。

第二種,他們不求大乘的原因是什麼呢?年並朽邁:他們因為年紀朽邁了,所以他們不求大乘。如果行菩薩道,就應該以大道作自己的責任,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要廣度眾生;現在他們自以為既然年紀也都朽邁了、很老了,就不能做什麼事情了。他們現在都有自卑感,自己對自己都看不起了!「喔!我現在這麼老了,沒有什 麼用處了!年紀太大了!」因為他們這種的執著還沒有破除,所以就有一種妄見,妄見自己不能承當大乘的佛法了!這是第二種的錯誤。

第三種,他為什麼不求大乘佛法呢?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他們自以為已經得到涅槃,就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所以不求大 乘。但是這一生證果,必須要明白大乘,然後才能證得佛果。雖然他們自己認為己經得到涅槃了,可是這是「偏真有餘」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們的想像是什 麼樣子呢?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認為在山上邊、在陸地上,沒有蓮花生的,蓮花要生到水裏。他們已經入到「無為」的證位,已經得到無為、得到涅槃了;就 不再發大乘的心,所以就不求大乘法了。可是因為他們在以前沒有明白實教的道理,只明白權法,沒明白實法,所以他們就沒有得到真正的究竟涅槃。他們以為得到 這證位了,就因為有這麼一點執著,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所修的已經是菩薩道了。這是第三種的錯誤。

他們有這三種的錯誤,他們才對佛這樣講,「我等居僧之首」,我們做僧人的首領,「年並朽邁」,年齡都老得不得了了!「自謂已得涅槃」,自以為已經得到涅槃,「無所堪任」,再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

「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就不再向前去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2 釋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這四位長老叫了一聲,世尊!以前世尊常常說法已很久很久;我時在座:我們這幾位老人,也常常都是在法會這兒。身體疲懈:身體因為老了, 所以就很疲倦的;很疲倦,就懈怠了!坐的時間久了,就懶惰了,聽聽經就睡著了,這叫沖盹,這麼晃往前。但是你不要誤會,沖盹並不是入定,入定不會沖盹的。 入定,頭也不歪、也不晃盪、也不前仰、也不後合,那才是真正的入定。入定,明明了了;不是一邊睡覺,一邊說我聽經聽得很清楚,這才自己騙自己!

但念空、無相、無作:這時候想什麼呢?想這一切都是空的,沒有相的,也沒有一個所作;無相無作,什麼也都不需要做了,什麼都空了!我若無相,也不需要去行 菩薩道或作功德,什麼都不要了、空了!就這麼想。所以,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於菩薩所行的這法,遊戲人間,以種種神通妙用來教化眾生,乃至淨佛國土,成就 眾生:對於莊嚴清淨其他佛國土,幫助成就一切眾生的願力;這樣,心不喜樂:我們心裏也不生一念歡喜心,一點都不動念,也不希望這個了。對於行菩薩道這件事 情,我們簡直地就不感覺興趣,就自固,自己認為自己這樣就可以了!這是得少為足,得到很少的,就知足了。

3 徵不樂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者何:為什麼我們不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妙理呢?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證涅槃:因為世尊曾說,我等已經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了,證得涅槃,得到常樂我淨這種的快樂。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又,現在我們已經年老得邁不動步了,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對於佛說的教化菩薩法,能再得到佛果;我們一念好樂心也不生了,我們就這樣了!就可以了!我們己經知足了!

2 明今日慶得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我等今於佛前:現在我們在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記:得聞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給聲聞授記,這就是緣覺、菩薩都包括在內了!就授無上正等正覺 的記莂號。心甚歡喜,得未曾有:我們心中很歡喜,得到從來沒有的佛法;因為我們和舍利弗都是同等的,當然舍利弗得到授記,也表示我們也都可以得到佛授記。

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我們真想不到,現在忽然間就得聞《妙法蓮華經》這種妙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我們也深深地慶幸自己,真是得到最吉祥的事情 了!自己非常的快樂,得到這最大的、最好的利益。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有無量無邊、沒有數量這麼多的珍寶,也不需要求,現在我們就己經得到了。因為他們知 道給舍利弗授記,他們也就都有份了,一定也不例外,都會得到授佛無上正等正覺的記莂號。

2 喻中廣明(分二)
1 喻說 K2 法合 K1(分二)
1 咨發 L2 正立喻
今L1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世尊:世尊哪!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我們現在很歡喜使用譬喻,來說明這個意思、這個道理。

2 正立喻(分四)
1 父子相失喻 M2 父子相見喻 M3 遣使追誘喻 M4 領付家業喻 M1(分四)
1 子背父而逃 N2 父求子中止 N3 子遂到父城 N4 父憂家業無傳 N1(分二)
1 背父而去 O2 向本而還
今O1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譬若有人:「有人」就是二乘的人,譬喻的「二乘」。年既幼稚:年齡幼稚。什麼是幼稚呢?就譬喻善根微弱,這善根很薄的。捨父逃逝:善根很薄之人,不是有大 乘的根性,又離開他的父親而遠去。這「捨父」是譬喻在二億佛出興那時候,釋迦牟尼佛來教化這一些眾生;等到釋迦牟尼佛那時的應身圓寂之後,這一些眾生就又 都退失大乘的心。本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也教他們修習大乘法;但是因為世尊離開了,他們又退失大乘的根性,所以這叫「捨父」。逃逝,「逃」就譬喻無明自 覆,用無明把自己都遮蓋住了;「逝」就譬喻趨向生死,往生死的道路上走。

久住他國:他國,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三界裏邊有財、色、名、食、睡這五種的欲;在這裏留戀忘返,不走了,這叫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十」是譬喻天道,就是三界天上的天人。

「二十」就譬喻人道。「至五十歲」就譬喻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沒有阿修羅道,因為在這五道裏邊,每一道裏都有阿修羅。所以這「至五十歲」這就譬喻這三界的五道眾生,不知道求出離三界的法門。

2 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這是說,這大乘的根性過去受過佛的教化,雖然把大乘的心退失了,可是大乘的種子在默默之中還是生長的,所以這就譬喻大乘的機已經長得差不多。雖然大乘的種子長差不多了,加復窮困:但是他大乘的福報也快沒有了。

他這個種子若長成,怎麼他的福報會沒有呢?因為他退失大乘的心,而修小乘的法;所以就越修越窮、越修越困。他的窮困,就因為他福德不夠了。怎麼謂之 「窮」?就是在三界裏,受遍了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也不知道想法子出離三界,為八苦所逼迫,這就叫「窮」。那 麼單單「窮」,還談不到「困」;這「困」就是被「八苦」四面八方來夾攻。前邊也有苦,後邊也有苦,左邊又有苦,右邊又有苦,好像周圍都是火燒著,所以這叫 「困」。加復窮困,就是退失大乘的心,時間久了,被三界的火宅所燒。

馳騁四方:馳騁,就是好像騎著馬各處跑,左跑、右跑,前跑、後跑,四面八方馳跑,各處都跑遍了,這叫馳騁四方。這「四方」也有個比喻,是譬喻身、受、心、 法;馳騁四方,言其經歷身、受、心、法四念處。以求衣食:這是譬喻求正道的食,求助道的衣──求正道,就好像求食似的;你光正道,還要有助道,助道,就是 幫助修道,就好像衣服似的。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漸漸,就是慢慢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一天一天的意思。他本來是捨父挑逝,跑到其他的國家去了;可是他跑得遠了,年紀也大了,今年住 在這一國,明年又跑到那一國,輪流輾轉又回到他自己本國了,漸漸就回來了,這叫遊行。怎麼叫遇向本國?「遇」是不期而會;本來預先沒有約會,卻就遇著了! 「遇向本國」是表示,一切的外道所修種種苦行,本來是不對的,可是勉強可以作為所化的機緣。好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就到各處去度這一些個外道;這些個 外道,首先得到解脫,也就是這個意思。

2 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其父,就是譬喻「佛」。佛以大乘法教化眾生,但是眾生不修大乘而願意修小乘,就跑得非常遠,到其他的國家去了;所以佛先來找兒子,就 是找他的徒弟;可是沒有大乘的機緣,沒有大乘的根性,所以遇不見佛。遇不見,這就是求子不得,沒有大乘的弟子。這時候,佛本來要中止一城:「中」就是所謂 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的中間。「止」就想在這兒停止,不再說法教化眾生了。一城,在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就是涅槃城。佛本來想要入涅槃去,佛不教化眾生 了。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雖然佛想要入涅槃,但是又一想,「我這麼多的法寶,也沒有找著繼承的人──沒有找著來繼續他教化眾生的人。這麼多的家業,是給誰呢?」大富,就是這三藏十二部,非常的豐滿;財寶無量,就是法寶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有金子、銀子、琉璃;珊瑚,是從海裏得到的一種寶貝;琥珀,也是一種寶貝;玻瓈珠,這也就等於如意珠一樣,遂心如 意;還有等等其他種種的寶貝。這是表示,佛有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三十七道品,又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等 法寶。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倉庫,所謂「盛米為倉,盛物為庫」。裝米的地方是倉;裝東西、收藏寶貝的地方叫庫;在倉庫裏頭都充滿了。這是譬喻佛有無量的法 寶。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不但有倉庫來裝法寶,而且又有僮僕、臣、佐、吏、民。「僮僕」就譬喻方便法;因為僮僕可以做工,做什麼都可以,一切的工作,如掃地、 作飯,或者做其他的工作,這就譬喻方便法門,你怎麼樣用,都對的。「臣」是大臣,「佐」就是輔佐的人,「吏」是官吏,「民」是人民。這是譬喻佛有善巧方便 法門。

象馬車乘,牛羊無數:「象」是譬喻大乘裏邊的一心三觀。一心三觀,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一心三觀,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沒有 次第;空也就是假、假也就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信圓教大乘的種子,根性來得利,不要一步一步地去修,這叫頓;頓教法門,即刻就證得了,這叫一心三觀。 所以這是菩薩所修的圓教法門,是頓悟的,而不是漸修。

「馬」譬喻次第三觀,就要一步一步來修行;先觀空,再觀假,然後再觀中,要次第而觀,次第觀想。所以這是運別教的菩薩,到大乘的果位上。「車乘」是一切的車乘。

「牛」譬喻析空觀,就是分析這個空;這是運通教的眾生到大乘上去。「羊」譬喻體空觀,就是體驗到空理;這是由聲聞乘,可以到大乘上去。羊,就是表示聲聞 乘。在有佛出世時,這緣覺也就是聲聞、聲聞也就是緣覺,緣覺與聲聞是成一體,所以在這裏沒有提到緣覺乘。「無數」就是牛羊無數;這譬喻小乘根性的人,是無 數無量那麼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一心能生萬法,這是「出」;萬法又歸還一心,這是「入」。「息利」就是教化眾生,眾生都得到利益,就好像在銀行裏存錢得到利息似的; 佛度眾生,能把眾生運載到大乘的果位上,所以這好像得到利息似的。由這遍於三界,可以去任何的地方。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商」就是做生意的。商估,是行商各處走,運輸一切的貨物給人家估價,這個值多少錢、那個值多少錢?「賈」是做生意的。這個「賈」應 該讀成「古」音。賈客是「坐賈」,就是坐到那個地方不動彈,不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兒做生意的。商估賈客很多的,這也就是譬喻所有大乘根性的、小乘根性 的,和菩薩、聲聞也很多很多的。

3 子遂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貧窮子:當時這個貧窮子;貧窮子,就是二乘人。遊諸聚落:這是譬喻在三界火宅裏頭,跑來跑去。經歷國邑:經歷其他的國或者小城市,這就譬喻到很多種道裏邊去。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不知不覺,就又跑到他父親所住的城裏邊去了。

4 父憂家業無傳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須菩提尊者和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又說,在這個窮子回來到他父親所住的地方。父每念子:這位長者,也就是佛。佛常常想念他的徒弟,也就常常 想念這大乘根性的眾生。與子離別,五十餘年:佛和他所教化的眾生,離別有五十多年了。這五十多年,譬喻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這五道。而未曾向人說如此 事:在這麼久的時間,佛也沒有向人去說這件事情;這小乘根性的眾生,現在都捨父逃逝了、都跑了。佛沒有說,那麼一切的菩薩知不知道呢?一切菩薩本來知道; 但是因為知道佛沒有說,所以他們也就都沒有說、沒有問。這是說大乘的菩薩,已經知道這一些個小乘人,越跑越遠,所以佛沒有說這種事情。

但自思惟:佛常常自己這麼樣思惟,心懷悔恨:這父親自己心裏就生一種悔恨:「啊!我以前為什麼不多教他們一點道理呢?令他們就不會退失大乘的心了!」這是 悔;恨,恨這些小孩子太無知識了!這二乘人,也不知道回家,也不知道來找佛!自念老朽:佛自己想自己年紀這麼大了,教化眾生的時間也快圓滿了。多有財物: 很多的法財、法寶,金銀珍寶:有金、銀、珍珠,這就是譬喻種種的法寶。倉庫盈溢:倉,譬喻一切的禪定;庫,譬喻實相的智慧。盈,就滿了;溢,就是向外都流 了。無有子息:我這麼多的法寶,沒有弟子來接承,沒有人來接受。

一旦終歿,財物散失:一旦要入涅槃的時候,這個法寶也就都沒有了、都散失了。無所委付:我可以給誰呢?這就是佛自歎找不著繼承人;沒有人來繼承,所以就非常耽心。是以慇懃,每憶其子:所以常常這麼樣想,常常想自己大乘根性的弟子。

復作是念:又作這麼一種想法,我若得子,委付財物:我若能得著我的兒子,就是得到大乘根性的眾生;來傳給他們這些法寶。坦然快樂,無復憂慮:因為心願滿 了,所以就非常的坦然;坦然,就是心裏很開朗、很快樂,也就是快樂的樣子。因為繼承有人了,傳法有人了,所以就非常快樂,不再有憂慮了!

2 父子相見喻(分二)
1 子見父 N2 父見子 N1(分二)
1 見父之相 O2 見父避去
今O1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 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世尊:須菩提、迦旃延、迦葉和目犍連這四大弟子,就稱了一聲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在這時候,這個窮子,這佛的弟子,他跑到外邊去。到這地方做一天的工,到那個地方做一天的工,這叫傭賃展轉。

表示這一班本來有大乘根性,有大乘種子的弟子跑了,跑到三界裏來受八苦的逼迫;這時候,他想要求出離苦的道,於是跑到這個地方找一找,跑到那個地方又找一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出離三界。走到這個地方找,好像在這個地方給人做工似的;跑到那個地方又找,又求出世的道,也好像給人家去做工;展轉,這樣到各處 跑,始終也找不著。

遇到父舍:那麼走的時間也多了,到的地方也多了,所以就又走到佛所住的地方了。父舍,佛所住的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住立門側:到這地方,窮子 一看他父親所住的宅子,房子非常美麗、非常莊嚴。立門側,他不敢立於門中間,就站到門一邊。一邊,這就表示的是小乘;二乘人住於兩邊,一邊就是空,一邊就 是假,不是中道。

遙見其父:遙,是遙遠;遠遠地就看見他的父親;在遙遠能看見佛,這表示還有大乘的根性、有大乘的種子,才能看見佛。踞師子床:這師子座,高大廣飾,皆雕刻 得非常好,座底下雕有獅子;這是表示佛坐於法王之座,現千丈盧舍那身。寶几承足:寶几,是表示佛的智慧;承足,就是佛的智慧和定慧都圓滿。

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淨裔、淨行,是修淨行的行者;這是譬喻在華嚴會上,等覺位及法雲地的菩薩。剎利是王種,是貴族; 這是譬喻華嚴會上,初地到九地的諸大菩薩。居士,這也是譬喻華嚴會上,這些三十心的法身大士。這些大菩薩,都恭敬圍繞著佛。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就是譬 喻用實相真實的智慧,有四攝法等等的;這些的佛法是妙不可言,是不可言議的,沒有數量可計算的。莊嚴其身:有這種法寶,又有這一些大菩薩來圍繞;用這些法 寶、法相,莊嚴其身。

吏、民、僮僕:吏是官吏,民是老百姓,就是譬喻一些證果的、到菩薩境界上的。僮僕就是用的人,譬喻修行方便法門、方便波羅蜜的。手執白拂,侍立左右:就是 手拿著白色的拂塵。拂塵,就是有一個把彎著,好像馬尾子似的,可以這麼撢塵的。白拂,在四十二手眼有「白拂手」,也就是這個;這譬喻權智之用。「右」是表 示入空智,用拂四住塵。智有空智、假智、中智;用來拂去這四住的塵,四住塵有見愛住塵、欲愛住塵、色愛住塵、無色愛住塵。「左」表示入假智,用拂無知塵。 「左右」表示拂去兩邊的空塵及假塵;假塵也就是有塵,這表中道方便,所以叫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這表示一種大慈悲心。垂諸華幡:垂,是向下垂。「華」是譬喻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就是慈 悲的語,也就是柔軟的語,也就是語氣裏邊沒有一種火藥味;火藥,就好像放槍炮那種火藥。火,就是 temper(脾氣)、fire(火)。藥,就好像製造炮仗,那裏邊就是用火藥做的。愛語,要真實的愛語,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悲喜捨。利行,就是你要對 人有利益。同事,就是和他做一個同類的人。「幡」譬喻六種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香水灑地:香水,是譬喻法水;這法水灑到所有大乘菩薩的心地上,把菩薩的惑塵都給洗淨了。惑塵,惑就是粗惑、細惑、塵沙惑、見惑、思惑、無明惑。洗淨菩薩 的惑塵,所以叫香水灑地。又有一種譬喻,譬喻定水,你有定水灑到你散亂心上,散亂心也不散亂了,這也叫香水灑地。

散眾名華:散,是散開;眾,就是很多的;名華,這是最名貴、最有價值的華。香水灑地之後,然後撒開很多名貴的華;這也有一個譬喻,譬喻我們大乘根性的菩薩,有七種的淨華。之前的「華」是譬喻四攝法,現在這個「華」就譬喻七淨華。什麼叫七淨華?

(一)戒定慧:第一種的淨華,就是戒華、定華、慧華;你有戒華香、有定華香、有慧華香。我們修戒定慧,若持戒,才能有定;若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不持戒,就不能生出定來;不能生出定,就沒有智慧。所以要修道的人,持戒是最要緊的。

這個戒,有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婬、戒妄語、戒飲酒。有的人說:「殺生應該戒的,偷盜也應該戒的;邪婬不容易戒,但是也應該戒的;打妄語也不好,也應 該戒;唯獨這個喝酒,沒有關係嘛!這只是喝一點酒,有什麼問題呢?這何必列到五戒裏頭呢?佛當初立戒立錯了,不應該戒酒嘛!」你認為他講得對不對呢?看著 好像有點道理,實際上完全是錯了!因為酒能亂性。你一喝酒,本來不想殺人,就殺人了;本來不想偷盜,就去偷盜了;本來把邪婬已經都忘了,但是喝醉了酒,就 忽天忽地的,婬欲心也增加;你喝醉了酒,也會打妄語了。沒有喝醉酒的時候,還知道自己受五戒,不應該打妄語;喝醉了酒,問你「犯的什麼戒了?」「我沒有犯 戒啊!」他也打妄語了!

說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公案。有一個在家的居士,受了五戒;本來他是好喝酒的人,受五戒之後,大約有兩、三年沒喝酒了。這一天他想喝酒,「殺、盜、 婬、妄都是很重要的,不可以犯;我喝一點酒大概不要緊吧?」於是買了一些酒到家裏來,就預備喝酒。

喝酒,中國人喝酒,不像西方人就要到酒吧去,一杯一杯的那麼喝,也沒有菜;中國人喝酒,要有點小菜。這個人先喝一點酒,就想要有小菜下酒,「啊!沒有 菜!」偏偏的,就很巧的,鄰居有一隻雞跑到他家裏了。他一看,「哦!這是天給我送來一個最好的下酒菜,天賜我也!大約是因為我這麼久都沒有喝酒了,上天都 對我都原諒了,所以給我送一隻雞來下酒。這個雞肉,用油一煎牠,你說多香啊!拿牠來送酒,這個菜真是最好了!」

他因為想要喝酒,也就忘了殺生是犯戒的。他因為先喝一點酒,喝得沒有什麼味道,於是就想吃菜;想菜吃,恰巧這有一個小雞子來。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或是三 七二十二,拿一把刀,就把這隻雞給砍下來了;用熱水把雞毛給一褪,然後就用點鹽,用點油,把牠煎熟了。煎熟了拿來送酒,啊!越吃這雞肉越香,越飲這酒越 甜,越飲越歡喜飲;越歡喜飲,越歡喜吃這雞肉,甚至於連雞骨頭都給嚼碎吃了它,因為很久沒有吃到這個東西了!那麼把酒喝得差不多了,雞也吃得連骨頭帶肉都 要吃了了;這時候,大約沒有十分醉意,也已經有九分醉意了,他就聽到鄰家女人叫門;把門打開,這個女人進來,問:「我的小雞子跑到你這邊來了,你看見沒有 啊?」鄰居找雞來了,他把人家的雞都吃了,你說這時候他怎麼樣?他若承認自己殺了雞,也吃了!這鄰居一定會不答應的。於是就打妄語了,「沒有啊!我沒看見 啊!」

因為喝酒,把殺戒、盜戒犯了!怎麼犯盜戒了?這小雞子雖然是自己跑來的,但是他偷著給殺了,這也等於犯盜戒。所謂「不告而取謂之盜」,你不告訴人家,就拿 人家的東西,這就叫「盜」。那麼盜戒也犯了,人家來找這個雞,他說沒有看見,妄語戒也犯了,五戒犯了四戒了!他這時候因為喝醉酒了,婬欲心也生出來了,一 看,喔!鄰居這女人生得這麼美貌;把門一關,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姦了。他把五戒都犯了,就因為一個飲酒而把其他的四戒都犯了。因為這個,所以在佛教裏要戒酒 的,這酒戒一定不能犯的。

這七種淨華,第一,就是要守戒律、要修定、要修慧。

(二)楞嚴大定:就是堅固的大定;堅固大定,就是楞嚴大定,就是七淨華之第二。你做什麼事情要有堅固;若不堅固,就不會長,也不會大。你若堅固,就會大,也會長;這個定,也就無窮無盡。楞嚴大定是永遠都不會為一切所破壞,而能勝過一切。

(三)實慧:第三種的淨華,就是真實的智慧,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這種的智慧,人人都有,個個不無,可惜我們現在不但不懂得用這種的智慧,而且還都把它忘 了。那用什麼智呢?用權智;就是權巧方便的智慧,也就是虛妄不實的智慧,也就是世間的智慧。實智,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你有實智,能通達一切諸法實相,所有 一切法,你都明白了。

(四)斷二諦疑:第四種淨華,能斷除二諦的疑惑。二諦,就講俗諦、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是指著世間一切的相,就是凡夫所見的世間一切事相。真 諦,又名第一義諦,就是以出世間的性,就是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這個性、相,也叫覆諦,又叫勝諦,這也是二諦。真諦、俗諦這兩種諦,還不是究竟的。「真 諦」也就是假諦,「俗諦」也就是空諦。它不合乎中道,還是落於二邊;所以「斷二諦疑」是斷這兩種諦理的疑惑,這是第四種的淨華。你有這二諦的疑惑,就不 淨;斷了,就得到淨了。

(五)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行於非道,就是你所修行的,不合乎正道、不合乎大乘的妙理;譬如所修的小乘法,或者旁門外道,或者是無益的苦行。你雖然走入錯 路、走叉了道路,可是漸漸地還能回來到佛道上,這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將來還通達佛道。

(六)智德圓滿,了了見性:第六種的淨華,是講「智德」。佛有智德、有斷德。這大乘的根性,也有智德的種子、斷德的種子,但是沒有圓滿。現在這智德圓滿 了,智慧的德行圓滿了,明明了了地見到本性;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明明了了地,明心見性。

(七)斷德成就,永盡無明:第七種的淨華,是講「斷德」。斷德成就了,無明就破了;無明沒有了,不但暫時沒有,永遠都會沒有了!

「散眾名華」就是譬喻的這七淨華。羅列寶物:羅列,就是擺到這兒;寶物,是表示大乘的妙法。出內取與:「內」字讀成「納」音。出,就是支出去錢,譬如用出 去;內,就是收回來。取,就是拿,取人家的;與,就是給,又給人家。「內」什麼呢?納真實的智慧;「出」什麼呢?出去化所應化的機緣。這都是譬喻所應化的 機緣。取與,也是這個;取,就譬喻來攝受二乘的眾生;與,是譬喻給他大乘的佛法。

有如是等種種嚴飾:有像以上所看見的這種種莊嚴。威德特尊:這表示佛的神通無量、相海無量。如來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種種的相好,叫相海。有無量的這種相海隨好,巍巍堂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