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護法──阿育王

西元前二六八 ~ 二二六年

 

育譯為無憂,生於佛滅後二百餘年,東天竺國人,為孔雀王朝第三代王(公元前二六八年)。貌醜性堅強,不得父信。具雄才大略,平亂有功。父崩,群臣擁而為 王。造人間地獄,控制人民。後被海比丘感化,篤信佛教,禁殺生,行布施,建八萬四千塔於全世界,供養佛舍利。又立石柱於各地,刻敕文,申告人民「不得干涉 鄰人信仰」。派高僧到鄰國弘法。建寺供僧,外道混入,為賊住比丘,竄改三藏,不重戒律,故有第三次結集之舉。以巴利文寫於貝葉,為南傳小乘經藏。其弟帝須 比丘,到獅子國弘揚正法。王偏向大眾部,排斥上座部。因之,原始佛教分家,各立門戶。

 

贊曰

佛教惡人 改過自新 名阿育王 殺盡六親
遇海比丘 識果達因 懺悔前愆 供養慈尊

又說偈曰

惡王悔過護聖僧 恭敬三寶息貪爭
興建寶塔閻浮提 重結經藏華子城
闡揚正法化鄰國 樹大寶幢度怨親
如來舍利傳後世 增福培慧彼岸登

 

白話解

阿育王翻譯為無憂王;他叫無憂王,因為他什麼也不怕,所以不憂愁。他生在佛滅度以後兩百多年的時候,是東天 竺國人(當時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天竺),為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他的相貌很醜陋,大概是鼻孔朝天,嘴巴朝地,所以人人看見他,就覺得很沒有緣 的;他的個性既剛強又主觀,他父親看他這個樣子,就不怎麼信任他。可是他雖然貌醜,卻具有雄才大略,雄心萬丈,有想把印度全都統一的志氣。當時的幾個戰 爭,他所向無敵,到處都打勝仗;因為打勝仗就對國家有功,所以就把名譽、地位都建立起來了。等到他父親死了之後,一般的文武大臣就擁護他做國王。

可是他一做了王,得了權力,就實行殘忍的政策。做什麼呢?他造一個人間地獄,不是地獄裏的地 獄,來控制人民。那時候也就差不多像秦始皇一樣,譭謗者誅(譭謗的人處死),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有敢兩人談論《詩經》、《書經》的也處死);老百姓不 能反抗的,你若反抗,一定是被殺的。

可是阿育王以後遇到海比丘,被海比丘感化,就篤信佛教( 1)。信佛以後,他就改變他的行為;以前他造人間地獄,好殺生,現在他叫所有人都不要殺生了,為什麼?他明白因果了。又常常做布施, 方便其他人;又建八萬四千佛的舍利塔,在全世界供養佛的舍利。舍利是怎樣有的呢?若能沒有婬慾心,也沒有婬慾的行為,修道就會有舍利。又造了很多石柱立在 各地,石柱上刻敕文──皇帝的命令,申告人民,不得干涉鄰人信仰,人人有信教的自由,誰也不能干涉或反對誰去信仰什麼宗教。

他又派高僧到外國弘揚佛法;又建了很多寺院,來供養僧人。因為他建寺供僧,鼓勵人出家修行,所 以外道也都混進來了,滲透到佛教裏,為賊住比丘,他們想要到佛教裏邊來毀滅佛教。現在就有很多賊住比丘,穿出家人的衣服,吃佛教的飯,然後還敗壞佛教的戒 律,這都叫賊住比丘。他們竄改三藏,把三藏的經典都改了,也不守戒律,都不聽佛的話了。因為這樣,所以才有第三次結集經藏之舉。以巴利文(巴利是地名,巴 利島屬印度)寫於貝葉,這就是南傳小乘的經藏。

阿育王的弟弟,帝須比丘,到獅子國去弘揚正法。又因為阿育王偏向大眾部,所以排斥上座部,原始佛教就因此分家了;有大眾部、有上座部,各立門戶,各說各的對。

贊曰

佛教惡人,改過自新:佛教化惡人,都要改過自新。這個惡人不單單是指阿育王,所有的惡人都包括在內,都要改過自新。

名阿育王,殺盡六親:以前有一個王名叫阿育王,他把一百個弟弟殺了九十九個,剩下一個,還逼著他出家。

遇海比丘,識果達因:以後他遇到海比丘,知道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這種因果是絲毫不爽的。

懺悔前愆,供養慈尊:所以他懺悔以前的過錯,供養佛法僧三寶

又說偈曰

惡王悔過護聖僧:阿育王本來是個很惡的人,還造人間地獄;他可能是閻羅王轉世的。可是他後來悔過了,成為佛教的大護法。

恭敬三寶息貪爭:他恭敬三寶,又息貪爭。

興建寶塔閻浮提:閻浮提意思是堪忍,就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言其眾生堪能忍受這種五濁惡世的痛苦。

重結經藏華子城:阿育王在華子城那個地方重新結集經藏。

闡揚正法化鄰國:他弘揚正法,教化鄰國人。

樹大寶幢度怨親:和他有怨的、有仇的、有親戚關係的,他都度。

如來舍利傳後世:他把佛的舍利傳入後世,所以我們現在還都知道有佛的舍利。

增福培慧彼岸登:大家應該多拜舍利,能增福,又能培植智慧;福慧圓滿,就可以到彼岸了。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


1:最初阿育王造人間地獄殘害人民,凡是進入此獄者無 一生還,甚至路過此獄的人,也被擒住殺害。有位比丘出家不久,因托缽乞食,誤到此獄門前,即被獄卒擒住要殺害他。這位比丘心生畏懼,就請求獄卒讓他先作禮 懺;他旋即見一人被綁入地獄受種種厲刑,片刻間就粉身碎骨。比丘一見,心裏非常難過,因此悟到一切無常的道理,證得無學果(四果)。這時獄卒對他說:「該 你死了。」由於他已證得聖果,視生死如一,雖被扔進一大鍋滾水中,卻如在清涼池,水中還長出一朵大蓮花,做為他的座位。獄主見後,十分驚恐,立即派人報告 阿育王,阿育王一看此奇蹟,深受感動,就此歸佛,篤信佛教。這位感化阿育王的比丘,就是海比丘。



北傳大乘經藏之始──迦膩色迦王

西元一二O年

 

膩色迦王為蒙古後裔,大月氏人,比阿育王晚三百餘年統治印度,為貴霜王朝第三代王(公元一二年)。晚年受牧童建塔之啟示,崇信佛教,貢獻頗鉅。舉兵攻摩 竭陀國,該國獻佛缽及馬鳴菩薩求和。王每日請一高僧說法,同一經典,不同講解。王疑之,問脅尊者何故?尊者曰:「去佛日遠,各宗派滲入己見,難定是非,重 結三藏,統一經義。」於是請世友菩薩為上首,馬鳴菩薩為潤色。經律論各製十萬偈,名為大毗婆沙論,以梵文刻於赤銅碟,石函封之,藏於塔中,為第四次結集, 乃是北傳大乘經藏之始。

 

贊曰

蒙古剛強 產迦膩王 縱橫征討 印度遐荒
牧童啟示 弘法無方 豐功偉業 巍巍堂堂

又說偈曰

志大願宏護法王 追究真理設講堂
一經多義何者是 百師不同誰主張
請問尊者皈依處 叩求菩薩結集忙
大乘流傳從此起 善根種子日日昌

 

白話解

迦膩色迦王是蒙古後裔,大月氏國人。古時候西域有一個民族叫月氏,原先住在甘肅的敦煌、祈連之間,漢朝時被 匈奴打敗,分成大、小兩國,大月氏國遷徙到印度恆河流域及蔥嶺東西的地方,小月氏仍居原處。迦膩色迦王比阿育王晚三百多年統治印度;阿育王時是孔雀王朝, 迦膩色迦王的時候叫貴霜王朝,他是貴霜王朝的第三代王。

迦膩色迦王本來不信罪業和福報的說法,輕毀佛法。他晚年的時候,有一次到山林裏打獵,遇到一隻 白兔,他追逐這隻白兔,追到一個樹林間,白兔忽然不見,只見一個牧童獨自在那兒玩,聚泥成三尺高的小塔,他就問牧童:「你為什麼做這個?」牧童說:「釋迦 牟尼佛在沒入涅槃之前曾經說過:『五百年之後,有一位國王名叫迦膩色迦王,會來到這個勝地建造寶塔,我身上的舍利多聚集在這兒。』大王您宿植聖德,名字與 佛所預言相符。造塔的這件神功勝福馬上就要實現,所以我在這兒聚泥做塔,給您一個警覺及啟示。」牧童說完這話就消失了。這牧童大概是什麼大士化現的,那白 兔大概也是菩薩化現,引他到那兒去見牧童。迦膩色迦王一聽說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有他這麼一位王,已經預先給他授記,現在應該信佛了;於是就崇信佛教,對佛 教特別有興趣。

他對佛教的貢獻頗鉅,提倡很多佛教的工作,譬如建塔立寺、請僧說法、結集經藏等等,這一切一 切,都使當時的佛教非常發達。他聽說摩竭陀國也就是王舍城,有四天王獻給佛的缽和馬鳴菩薩這位有大智慧的聖人,所以就舉兵攻摩竭陀國,就像苻秦派兵到印度 去搶鳩摩羅法師一樣。佛的缽和馬鳴菩薩都是國家的寶,最受人重視,摩竭陀國的國王也知道他最想要這兩種:一個缽、一個菩薩,因為沒有法子抵抗,所以就都獻 出來求和。

迦膩色迦王在王宮裏造了一個大講堂,每天請一位不同的高僧來講經說法。可是同一部經,每位高僧 講的意思都不同,有不同的解釋;王無所適從,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的,於是請問脅尊者這是什麼緣故。脅尊者是當時一位大德高僧,他在媽媽的肚子裏六十年,出 生以後,鬍子頭髮都白了;出家修道後常坐不臥,脅不著蓆,所以叫脅尊者。為什麼他脅不著蓆?因為他天天在那兒不是打坐參禪,就是研究經典,所以沒有時間躺 著( 1)。

尊者說:「現在離佛入涅槃已經五百多年了,佛教出現很多宗派,又是上座部、又是大眾部等等很多 部,各部大都滲入己見,各執其是──各人說他自己的對,不接受旁人的意見;所以難定是非,我也沒有辦法說那個對,那個不對,各有各的道理,講的都有點對, 可是都有點不對,都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除非大家聚會到一起,重新結集經、律、論三藏,統一經義,令經義有一個標準,有一個系統, 不是那麼複雜。」

迦膩色迦王採納脅尊者的建議,重新結集經藏,召集四方賢哲聖僧共同來結集經藏。結果來了很多 人,王恐怕人多龍蛇混雜,於是下了幾次命令:證果的人留下來,還沒有證果的離去;最後剩下四百九十九人時,世友菩薩突然駕臨,就以他為上首,上首就是結集 經藏時的主席;馬鳴菩薩潤色,潤色就是把所寫的文辭,修改一下令它更正確;總共五百賢聖,開始結集經藏( 2)。

經藏、律藏、論藏各製十萬偈頌,名為《大毗婆沙論》,以梵文(就是當時印度的文字)刻於赤銅碟,再石函封之,也就是用石頭造的盒子封起來,藏到寶塔裏頭。這是第四次結集經藏,也是北傳大乘經藏的一個開始。

贊曰

蒙古剛強,產迦膩王:蒙古人都非常的勇猛善戰,就如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三次西征,幾乎把歐洲都佔領了,那時他們是很強的。而在蒙古族裏就出生這麼一位王,叫迦膩色迦王。

縱橫征討,印度遐荒:他善於用兵,到各處去征討。在印度,人未到的地方、遠的地方、近的地方、荒涼的地方,他都征伐到了。

牧童啟示,弘法無方:他晚年見到一個牧童給他啟示,所以相信佛法了。他為了弘揚佛法,用盡所有的方法,到所有的地方去,盡上護法、弘法的責任。

豐功偉業,巍巍堂堂:巍巍是大;他這種豐功偉業是巍巍堂堂的。

又說偈曰

志大願宏護法王:他的志向是很大的,誓願也是很宏偉的,發願要來護法。護法王就是護持佛教,因為佛是法王;他也是一個護法的王。

追究真理設講堂:他為什麼天天請一個高僧來講經呢?因為他想要把佛經都明白了,所以建設一個大講堂。

一經多義何者是:他一請僧講經,一個人講一個理論,每個人都有他的理論,一部經典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意思,令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

百師不同誰主張:一百個法師講,就有一百個道理都不同;究竟哪個主張是真的呢?

請問尊者皈依處:他請問脅尊者,究竟哪個是正確的?脅尊者告訴他要結集經藏,統一經典的理論。

叩求菩薩結集忙:所以他求請世友菩薩做為結集經藏的上首;結集經藏的工作是很忙碌的。

大乘流傳從此起:大乘經典從此開始流傳。

善根種子日日昌:他為我們留下大乘經典,令我們有機會學習大乘佛法,善根種子就一天比一天紮得深,不久的將來人人都成佛。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七日


1:脅尊者在母腹六十年,出生以後,鬚髮全白。因為厭 惡五欲,不樂世俗生活,欲出家行道,時年近八十歲,城中少年譏他:「出家須行二事:一、習定,二、誦經。你年衰如此,已無所進取,混跡出家,只能濫充僧 數,混混飯吃!」脅尊者聞此譏諷,遂發誓:「若不通三藏理論,不斷欲去愛,不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就脅不著蓆。」意即他要脅不著蓆,常坐不臥來用功打坐參 禪,研究經典。經三年,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六通三明。時人敬仰,尊稱為脅尊者。

2:見水鏡回天錄(二)二七四頁.世友菩薩。



佛法東來──漢明帝

西元五八 ~ 七五年

 

劉名莊,東漢光武太子。即位後,尊重儒術,行養老禮。於永平七年(公元六五年),帝夢金人,身高丈六,項佩日輪,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飛行於殿。帝醒為 奇,翌晨問太史傅毅曰:「何兆也?」對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即佛也。」於是派遣蔡愔等十八人西訪,至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二聖 僧,持佛像、舍利、貝葉經東來,迎至洛陽。帝悅之,建白馬寺為二聖僧譯經場。譯四十二章經,乃中國第一部佛教經典,修持者奉為法寶。八十年後,安世高法師 至洛陽,譯經弘教,教化大興,民間信仰日增。隋唐時,佛教因人而施,八宗教義,並行發展。。

 

贊曰

佛法東來 始漢明帝 夜夢金人 問是何意
西方有神 普渡大地 請速迎接 同舟共濟

又說偈曰

漢朝機緣已成熟 大教東來指迷途
無量眾生獲甘露 萬千善信飲醍醐
男女勤修習百法 沙門抖擻解三毒
蔡愔功勞難窮盡 天長地久皆歡呼

 

白話解

以前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只有儒教和道教,沒有佛教。儒教是為佛教來鋪路的,先把荒地拓開,馬路 修好了,然後交通才能便利;儒教就是為佛教而設的,所以孔子是佛教裏的水月童子,因為佛知道將來佛法會在中國大興,所以預先派遣水月童子,到這兒來周遊列 國,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道教又比儒教進一步,所以儒教就像小學,道教和其他宗教都像中學,佛教就像大學;佛教包羅萬有,不論哪 一個科目,佛教裏都有。

佛教傳來中國來也是要有一個時機的,這個時機就是在漢明帝的時候。漢明帝是東漢時的一個皇帝,姓劉名莊,是漢光武帝的太子。他做皇帝之後,很崇尚儒教的學術,力行養老尊賢的政策,其中當然也包含道教。

有一天,漢明帝夢見一個金人,這個金人有一丈六尺那麼高,項佩日輪,在他脖子以上佩戴著一個太 陽般的光圈。這個日輪,實際上就是佛光;日輪的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金人就在金鑾殿上各處飛行。漢明帝作了這樣的夢,第二天早晨就問管天文學的太史官: 「這是什麼預兆?」太史傅毅答覆說:「傳說西方有個神,這個神的名字叫佛,陛下您所夢見的就是佛。」那時候的西方指的就是印度;於是漢明帝就派遣蔡愔、秦 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請佛。

他們走到大月氏國的時候,遇見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這兩位尊者在那裏弘揚佛法;於是就迎請兩位尊 者,以及佛像、佛的舍利、貝葉的經典等,回到洛陽。漢明帝一見到他們來了,非常高興,就建造一座白馬寺,作為二位尊者翻譯經典的場所。他們兩位最初翻譯的 經典就是《四十二章經》,這是由印度文翻譯成中文的第一部經典。

譯成之後,道士就妒忌了,對皇帝說:「佛教的經典是假的,道教的經典才是真的。如果不相信,把 兩種經典放到一起,用火來燒,誰的經典不燒,就是真的,誰的經典要是燒了,就是假的。」於是就在洛陽築起焚經臺,然後舉火燒經典。結果道教的經典一燒就變 成灰,佛教經典怎麼燒也燒不化。當時很多道士看見這種情形,就當場脫去道服,把頭髮剃了,出家做和尚,不做老道了。這是佛教剛剛到中國,經過這種困苦艱 難,我們現在學習佛法的人,應該知道這些事情。當時他們就在白馬寺翻譯經典,民間也有很多善男信女相信佛教,善信日積月累一天比一天多,佛教也就大大興盛 起來。

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尊者是羅漢聖僧,他們的墳墓現在都還在洛陽。這兩位聖僧能飛行自在,變化無 窮,他們有十八變:在空中走路、在空中站著、在空中坐著、在空中躺著、在空中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下身出火、上身又出水……能隨心所欲,飛行自在,變化無 窮。過了八十年之後,安世高法師又到了洛陽,翻譯很多經典,所以那時佛教很興盛。到了隋唐的時候,佛教更興盛了;因為種種因緣,佛法因人施教,演化出八種 宗派,這八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論宗、真言宗)的教義同時發展。

贊曰

佛法東來,始漢明帝:佛法是在漢明帝的時候,開始傳到中國。

夜夢金人,問是何意:因為漢明帝晚上夢見丈六的金色神人,就問太史官吉凶禍福,這是什麼預兆。

西方有神,普渡大地:太史官說:「西方有一種神,名叫佛,他普渡大地的眾生。」

請速迎接,同舟共濟:我們應該快一點迎接佛的教化到中國來;大家坐到法船上,一起離苦得樂,了脫生死。

又說偈曰

漢朝機緣已成熟:漢朝的時候,機緣已經成熟,佛教應該傳到中國了。

大教東來指迷途:佛教是一個大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所以叫東來。佛教指引眾生的迷途,令他們不再迷失。

無量眾生獲甘露:佛教令無量眾生都得到甘露水的滋潤。

萬千善信飲醍醐:所有的善男信女都得到醍醐妙味、無上的法食。

男女勤修習百法:當時的男女都勤修佛法,學習《百法明門論》。百法包含:色法十一種、心法八種、心所法五十一種、不相應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合起來就叫百法。這是把世、出世間的萬象,總括起來分成百法;若要詳細說,法是無量的,有八萬四千種法那麼多。

沙門抖擻解三毒:沙門是梵語,中譯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出家受戒的比丘就叫沙門。貪瞋癡是三毒;息滅貪瞋癡,就是把三毒化解開。怎麼化解呢?要是遵照佛經,依教奉行,就能化解這三毒煩惱。

蔡愔功勞難窮盡:想要化解三毒煩惱,我們必須要有感恩報德的心。感恩就是感謝蔡愔等人,漢明帝派他們去迎接佛法,他們把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請回中國;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報德,追念蔡愔等。他們這種功勞是無窮無盡的。怎樣無窮無盡呢?

天長地久皆歡呼:天長地久就是久遠的意思;甚至無量劫以後,大家對這件事都特別高興,特別感激他們這種功勞。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五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