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凋零──周昭王

西元前一O五二 ~ 一OO二年

 

姬,名瑕。周武王之曾孫,即西周第四代之王。時王室漸衰,諸侯異志,故王南巡漢水,荊人以膠舟濟之,行至中流,膠溶舟解,王溺於水中,在位五十一年,諡曰 昭。於周書異記中記載,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云:「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四月初八日,平旦時,暴風忽起,宮殿人舍,咸悉震動,夜有五色光氣,入 貫太微,遍於十方,盡作青紅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降生。』王又問:『於天下如何?』對曰:『此時無他,千年後,聲教被 及此土。』王命刻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果至漢明帝時,佛法東來,恰千餘年矣。

 

贊曰

文武周公 德被蒸民 昭王即位 王室凋零
南巡楚國 不幸喪傾 未慎於始 遺害於終

又說偈曰

三分天下二歸心 以服事殷仍恪遵
天命無親德是輔 聖言有量道為公
姒氏貞範宮人敬 太王古訓萬民欽
唐虞揖讓稱盛世 四海謳歌慶昇平

 

白話解

今天講周昭王,周朝是姓姬的,所以昭王姓姬名瑕,是周武王的第四代曾孫。在中國的朝代當中,周朝王於天下是 最久的,有八百年那麼長;因為周朝講德行,注重道德,所以能那麼久遠。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代王,西周到他的時候,王室漸衰;王室就是皇帝所住,發號司令之 處。昭王是個很懦弱的人,假如他不軟弱,王室就不會變衰。王室沒有威信,號令不行,說什麼話,諸侯都不聽了。諸侯各霸一方,好像軍閥割據一樣,自己在自己 的地盤上生根,不聽王室的號令,各自為政,有的專制的、有的獨裁的,都想征服天下。

因為這個,所以昭王想要向諸侯建立他的威信,於是就到南邊出巡;南巡漢水,也就是去察一察各國 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想要藉此擴張王室的威信。可是楚國人(荊人)當時已經非常不忠於王室了,也很跋扈的,知道他要到漢水這兒來巡視,就準備了一艘 大船;這艘船做得並不堅固,是故意用膠水黏在一起的,就叫他坐這艘大船渡漢水。

船行到中流的時候,水把膠沖得溶化了,膠水失去黏力,船就分開了,船不為船,變成一些散木在漢 水裏頭;楚人就預備這麼一個陷阱給昭王上。本來皇帝出巡,所乘的交通工具應該自己預備,不應該坐其他人的,昭王大概頭腦也不清楚,所以就粗心大意,上了賊 船。上了賊船,被人打劫一點還不要緊,這回把性命都丟了。於是昭王就到龍宮去見龍王爺,龍王爺說:「那你就不要回去了!」於是他就回不來,也做不了皇帝 了,就這樣溺於水中。雖然他淹死在水裏,可是他做皇帝的時間也不少,有五十一年那麼久。

《周書異記》記載著,在昭王二十四年時,有一天颳起一陣暴風,就像打颶風,把宮殿和人的房子 都震動了;晚上又有五色的祥光,貫於太微(太微就是北斗星,或叫北極星,也就是紫微星),這種光遍於十方(十方是上、下,加上東、西、南、北四方,再加上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四隅,合起來叫十方),最後這五色的光氣,都變成了青紅兩種的顏色。

這時候昭王就召集太史官(太史官就是欽天監,欽天監是管天文學和天文臺的;這種官必須明白天 文、地理、人倫),他問太史官:「這個事情主何吉凶?是好、或是不好?」當時的太史官蘇由對他說:「這種境界主於西方有大聖人降生。」釋迦牟尼佛在周昭王 二十四年降生,這時候是公元前一二八年四月初八,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就是四月初八。

昭王又問:「這對於天下有什麼影響呢?」蘇由對他說:「在這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影響,可是等到一 千年後,這個大聖人的聲教將被及此土。」也就是說一千年後,這位大聖人教化的音聲會傳到中國來。當時昭王就叫石匠把這件事情刻到石頭上,記錄當時的情形。 果然到漢明帝的時候,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計算起來,這個時間果然是千餘年;所以佛教是應該傳到中國的,這件事蘇由早就有預言了。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 佛法大興。

贊偈是這樣說的:

文武周公,德被蒸民:文就是文王,武就是武王,周公( 1)輔佐成王,也是周朝的一個聖人。成王年紀很輕,如果周公當時願意自己做皇帝,也是易如反掌;可是周公自己不做皇帝,他幫助成王; 那時他為國家做事那種勤勞,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不要說旁的,就單說他在沐浴的時候,有客人來,有公事要辦了,他就顧不得沐浴,把頭髮挽起來,出去見客 人,去辦公事;甚至曾經在一次沐浴,把頭髮挽起來三次,這叫「一沐三握髮」。

他還「一飯三吐哺」,吃飯的時候,有國家的公事來了,要去辦公事,他就顧不得吃飯,把口裏含的 飯吐到碗裏,出去辦公事,辦完了公事又回來吃飯;曾經在吃一頓飯的時間,三次把所吃的飯吐出來,去辦公家的事情;這叫「一飯三吐哺」。周公輔佐成王,是這 樣勤勤懇懇,盡忠報國,所以說文王武王周公三人的德行被及蒸民。「蒸民」是一般老百姓,也是眾多、很茂盛的意思。

昭王即位,王室凋零:周昭王做皇帝的時候,王室的權力漸漸落到諸侯身上,諸侯不聽號令。

南巡楚國,不幸喪傾:昭王向南邊去巡視楚國,這位皇帝就被水淹死,駕崩了。為什麼?因為他粗心大意,未慎於始。

未慎於始,遺害於終:他沒有在開始的時候小心,不會做事情,所以遺害於終,最後就淹死了。這就是因為他智慧不夠,沒能防患未然,沒能做到所謂的「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所以就被水淹死了。

又說偈曰

三分天下二歸心:這是一個比喻,並不是真的把天下分成三分;這是比方把一個國家分成三部份,其中有兩部份已經都歸心文王了,還剩一份,很容易就能把它征服了。

以服事殷仍恪遵:可 是周文王不但不去征服殷朝,他還服事殷,還是聽殷紂王的號令,這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這是最有德行的。他雖然有兩 分天下了,可是他不造反、不背叛,仍然聽命於商朝,仍然恭敬商朝的天子。文王不造反,到武王的時候就去弔民伐罪了,那就是不恪遵、不尊重商朝了。

天命無親德是輔:天給人的使命,沒有哪一個遠,哪一個近,哪一個親,哪一個疏,或者偏於此,厚此薄彼;不會這樣的,它是平等待遇。但是你必須怎麼樣呢?要有德行。誰有德行,天就幫助誰;你沒有德行,天就不幫助你;所以說天命無親德是輔。

聖言有量道為公:聖人所說的言語都是有份量的,都是重要的,都不是隨隨便便說的,都是特別要緊的。「道為公」是說大道是公正的,不是自私的,是沒有偏見的。

姒氏貞範宮人敬:《詩經關雎篇》集註上說:

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做是詩。

周朝的文王生來就有聖人的德行;他又得到姒氏這麼一個聖女做太太,在她剛剛進宮的時候,宮中的人見她有幽、閒、貞、靜這四種德行,就作(關關雎鳩)這一首詩來讚美她。所以說姒氏那種正氣,可以給人做模範,做一個好榜樣,因此宮人都恭敬她,特別敬佩她。

太王古訓萬民欽: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文王的祖父;由太王而王季,由王季才到文王。太王是周朝發源的一個先祖,他教化晚人有方,總教晚人吃虧,不要佔便宜,要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要對人好;所以老百姓都恭敬他、尊崇他。( 2

周朝的祖先是這麼有德行,先有太王,又有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仍然尊重商朝的皇帝,聽命於皇帝。武王得到天下,因為也受太王的教誨,具足德行,所以一般老百姓也都恭敬這位周朝的後人。

唐虞揖讓稱盛世:唐是唐堯,這不是指後來的唐朝,而是堯帝的唐,因為堯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堯、帝舜這兩位皇帝,揖讓天下,帝堯把天下讓給帝舜,由帝舜做皇帝;「揖讓」就是互相很客氣的。那個時候的人真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是一個太平的盛世。

四海謳歌慶昇平:四海就是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只要有人的地方到處都聽見人唱歌的聲音,來歌頌帝堯、帝舜這兩位皇帝善於治理天下,令老百姓民安物富,一切生活都非常快樂,所以那時叫太平盛世。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三日


1:見水鏡回天錄(二)一二三頁周公。

2:詩經上說:「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個典故是說,古公亶父在豳這個地方積德行義,領導人民務耕種、行 地宜,人民因此生活豐足安樂,卻引起外族戎狄的覬覦入侵,想侵佔土地和人民,於是人民就要和他們作戰。古公亶父說:「戎狄之所以來攻戰,就是因為我的土地 和人民。人民臣屬於我和屬於他有什麼兩樣?人民因為我的緣故要去作戰,要殺別人的父子,我才能做國君,這是我所不忍為的。」於是就率領眷屬,由豳西漆水之 濱,遷到岐下。結果豳人舉國扶老攜幼,又都相率歸附古公於歧下;別的國家聽說古公很有仁德,也都來歸屬。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

西元前七八一 ~ 七七一年

 

姬,名宮涅,西周亡國昏君,褒國獻一美女,名褒姒。雖美而無笑容,幽王甚寵之。千方百計,博其一笑,終不如願。有人獻計曰:「天下太平,烽火俱息,如舉烽 火,諸侯奔至,褒后必笑。」於是幽王燃起狼煙。諸侯知王有難,遂率大軍,馳奔京城勤王,褒姒一見,千軍萬馬,有排山倒海之勢,乃開顏大笑。諸侯問王曰: 「何事?」王曰:「為博王后一笑耳。」諸侯掃興而歸。後申侯借犬戎之兵,攻幽王,再舉煙火,諸侯無一至者,王被弒於驪山。西周亡,東周立,建都於洛陽。

 

評曰

貌美心毒 誤國害夫 幽王無道 褒姒若狐
太平舉火 戲弄諸侯 祇博一笑 江山隨休

又說偈曰

刀槍入庫慶昇平 馬放南山天地晴
戲弄諸候舉烽火 專寵褒姒笑目迎
昏君亡國皆如此 英雄創業異俗流
自古美女名禍水 傾國傾城為多情

 

白話解

水鏡回天錄,用的是春秋的筆法。善者是法,我們可以向他學習、效法他;惡者是戒,我們就應該戒除他那種惡習。善惡都是我們的榜樣,好的有好的榜樣,不好的有不好的榜樣。因為這個,所以我們把古今中外,最善的和最惡的,都提出來和大家講一講。

今天講的是周幽王,姓姬,名宮涅,是西周的亡國昏君,他把江山失去了。他這個昏君怎麼叫幽王 呢?幽,就是沒有什麼光明,沒有什麼智慧,是一個黑暗愚癡的王;他沒有正知正見,而有邪知邪見。那時褒國獻一個美女,名叫褒姒,相貌生得非常美麗,可是心 裏很毒,因為她是毒龍血所生的;她的毒就是要把大周的江山弄丟的。周幽王特別寵幸她,她要什麼就給什麼,言無不聽、行無不就──她所說的話幽王都聽信,她 所有的行為,幽王都遷就她。

可是這個女人脾氣很怪,一天到晚非常嚴肅,面上沒有歡笑的樣子。周幽王想要討她的歡喜,就千方 百計想要讓他這個王后歡笑,可是想盡方法,她也不笑。所以有人就獻計說:「現在時局很太平,很久沒有舉烽火了;如果你把烽煙點起來,諸侯一來,褒后就會很 高興的。」烽火是古時報信的訊號。譬如有什麼情報,各地區離得很遠,若騎馬去,也要很慢才能把信送到。若點起狼煙,據說烽煙是用狼糞造的,狼糞一燒起來, 它的煙很壯觀,可以升得很高,幾十里地以外也能看得見;所以古人就用它來做一個警示危險的訊號,若有什麼危險的事情,就點起狼煙通知諸侯,叫他們帶兵來勤 王救主。

可是周幽王也沒有想一想,這種事情是很重要的,不能隨便和諸侯開玩笑;他仍然照著做,於是就把 烽煙點起來。他一點起烽煙,諸侯就都看見了,以為帝王發生了什麼意外,就都發兵來勤王──到京城裏來救皇帝。救兵如救火,他們很踴躍地到這兒來勤王;可是 到這兒一看,什麼事情也沒有,只有周幽王和褒姒在城牆上,褒姒在那兒哈哈大笑。

諸侯就問他說:「你現在點起狼煙,究竟為的什麼事情啊?」幽王說:「沒有什麼事;太平已久,我 們這是做一個軍事的訓練。並且你們來到這兒,我們大家見見面,褒姒娘娘也歡喜了;我只想討娘娘歡喜,所以請你們各位到這兒來,我們聚會一下。」諸侯一聽, 這簡直是在戲弄他們,根本不拿他們當一回事,所以都掃興地回去了。

回去了不要緊,以後真的有事情發生,申侯借犬戎的兵來和周幽王作戰(1), 周幽王抵抗的力量不夠,而諸侯的力量也都不拿到這兒來了,所以他就要自己苦幹了。最後敵不住申侯在犬戎那兒所借的兵,一敗塗地,死於驪山,褒姒被俘;京城 淪陷,西周至此滅亡,都城東遷洛陽,稱為東周。那麼這個周幽王,由他這個「幽」字,我們就應該知道他是一個昏君,什麼事情也不明白、也不懂,就只懂得想要 做省長、做皇帝、做總統,只知寵褒姒,就這樣把天下失去了。

評曰

貌美心毒,誤國害夫:褒姒相貌很美麗,心裏卻很毒辣。她不顧國家的安危,把丈夫給害了。

幽王無道,褒姒若狐:周幽王是個無道的昏君,不懂得治國;而褒姒像隻老狐狸,一點兒正經事也沒有。

太平舉火,戲弄諸侯:太平的時候,點起狼煙;他拿這當兒戲,來開玩笑,戲弄諸侯。

祇博一笑,江山隨休:為的祇是想要博取褒姒一笑;他的江山也就沒有了。

又說偈曰

刀槍入庫慶昇平:那時本來很太平,所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馬放南山天地晴:天地很晴朗,這就表示沒有災難;戰馬都被放到牧草肥沃的南山去吃草。

戲弄諸侯舉烽火:可是周幽王為博取褒姒歡喜,而把烽火點起來,戲弄諸侯。

專寵褒姒笑目迎:褒姒看見諸侯來了,很歡喜地笑了,笑臉迎接諸侯們狼狽的樣子。

昏君亡國皆如此:從古至今的昏君都是這樣,因沈迷酒色而亡國的。

英雄創業異俗流:真正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大英雄、大丈夫,是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就不是這樣昏庸了。

自古美女名禍水:自古多數昏君都是因迷於美色而亡國,所以「女人是禍水」,變成一個通名。

傾國傾城為多情:多情把這個皇帝迷得什麼也不懂,就只知道貪酒色,所以把國家也都丟了。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十月三日


1:申侯為什麼要借犬戎的兵來和周幽王作戰?因為幽王寵褒姒,就廢掉本來的皇后──申后,趕走了申后所生的太子,而以褒姒為后,以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加上幽王烽火戲諸侯,又信任讒佞巧詐的卿相石父,這引起申后的父親申侯大怒,就借了犬戎等兵來和周幽王作戰。



專制獨裁暴君──秦始皇

西元前二四六 ~ 二一O年

 

嬴名政,專制獨裁暴君也。併吞六國,統一華夏,李斯為相,實施中央集權政治,廢封建,立郡縣。自謂功蓋三皇,德過五帝,稱始皇帝。焚書坑儒,愚民奴役。築 長城,禦胡人。建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勞民傷財,苦不堪言。鎔鐵器,鑄銅人。強改文字、衣服、車軌、度量衡等,全國一致。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建立空前 大帝國。是時,天竺阿育王派遣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來震旦宣傳佛教,帝以其異服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戶出之,帝驚,稽首悔謝,以厚禮送之。

 

評曰

好大喜功 戰爭履興 專制獨裁 吞六國兵
縱橫狂妄 自誇逞能 五帝三皇 不願並行

又說偈曰

暴虐無道一梟雄 虎首人身怪妖精
食盡世人留白骨 斬絕蒼生染血腥
萬里長城弔古蹟 千劫巨坑恨難平
嬴秦勢力今何往 且去日本問漁翁

 

白話解

講到秦始皇,從古到今的皇帝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殘暴。他姓嬴,名政;這個人生來是很特別的,非常聰明, 也非常跋扈,所以他可說是有雄才大略,也可說是一個專制獨裁的暴君。他能以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所謂「七 雄」;七雄的勢力都是一樣的,可是他能在一樣的勢力之下,把其它六國都佔領、征服了,所謂「併吞六國」,就剩他一個秦國。

可是六國是不是他併吞的呢?不是的。古人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六 國也。」表面上看是他把六國消滅了,其實是六國自取滅亡的,不是秦國把他們消滅的。因為六國如果自立自強,好好的治理國家,秦國也不會有辦法;就因為六國 的國君荒婬無道,不好好處理政事、設立國防,就被秦始皇得而乘之,取而代之。所以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而秦始皇雖自稱始皇帝,以為還有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乃至萬世、萬萬世都可以做皇帝( 1),想不到在二世的時候,就失去天下了。因為他勞民傷財,民不聊生,很多人都不滿意他,不過他手段非常毒辣,那時誰也管不了他。等 到秦二世胡亥的時候,叛亂暴發;楚漢相爭,這一爭,就把已統一的天下都失去了,秦朝也就滅亡了;這也就是「亡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所以世間的事情是沒 有一定的,連皇帝的江山都不能永遠保持著,何況我們小小的一些財產,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那麼秦始皇把六國併吞了,統一華夏,中國成為一個版圖,沒有那麼多的國家了。他用李斯( 2)做丞相,採李斯的建議,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中央,大刀闊斧、肆無忌憚的實施中央集權政策,廢棄封建制度,立郡縣,全國都歸中央 管理,沒有諸侯了。因為周朝的時候封諸侯,由諸侯各自管理自己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王國,但是他們最後都不聽王室的號令,各自想要爭霸天下。所以他把這種制 度改了,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設郡守,由中央派遣,一切聽令於中央。一般做官的人,權力變小、變少了,就不會造反。這時他自認為功勞蓋過三皇(天皇、地 皇、人皇),德行超過五帝(黃帝軒轅、玄帝顓頊、帝嚳浚、帝堯放勳、帝舜重華),就自稱始皇帝。

他又採用李斯所建議的一個古怪政策──焚書坑儒,把所有的書都燒掉,包含儒家經典及諸子百家的 書,只留下醫藥、卜筮、種植等實用類的書;又挖一個大坑,把許多讀書人活活地埋了。你看,文人都犯罪了!因為他怕老百姓譭謗他,對他不滿,而起來造反,所 以實行愚民、奴役百姓的政策。( 3

他又怕外國來侵略,所以修築建造萬里長城來抵擋胡人;胡人包括蒙古、蘇聯、高麗、日本等西方、 東方所有的外族。他一實行這種制度,就要勞民傷財,老百姓就苦了!單造萬里長城,就不知死了多少人;他也不管,就這樣把萬里長城造成了。他還建造阿房宮, 阿房宮這個工程是特別的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都是精巧的美術雕刻,面積占了三百多里路,大約相當於現在一百五十英哩;現在雖然有很多大的建築物,恐怕 都還沒有這麼大。他雖然建築這麼大的建築物,也沒法子永久把它留下,後來都被楚霸王用火燒了。所以佛教講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

他為所欲為、橫征暴斂,用種種的名目,向老百姓抽稅,把老百姓都弄得沒飯吃。又把民間所有的銅 鐵器都聚集到首都咸陽,銷鎔之後,改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金人(銅人),金人每個重千石,放在宮門口。他以為老百姓沒有兵器,就不能造反了;這是妙想天 開,想穩固自己的江山,以為萬萬世都可以做皇帝!但是他還是不放心,於是又強迫全國有錢的富豪十二萬戶,遷移到首都咸陽,以便就近監視。

秦始皇又把中國的文字、衣服和車軌、一切度量衡等等都統一起來;對於統一中國的文字這一點,秦 始皇還算有點功勞。至於中國的語言,現在可能統一了,以前中國的語言有廣東話、福建話、寧波話、湖南、湖北話等等,各地有各地的方言,都是很難懂,也互相 都不了解的,現在可能都有改善了。

秦始皇為所欲為,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國;這個時候,大約相當於印度阿育 王的時代。阿育王造了很多佛的舍利塔,他派室利防等十八個梵僧(印度的出家人),到中國來宣揚佛法。秦始皇宣詔他們;一見面,看他們奇裝異服,講的話也聽 不懂,就把他們囚禁到監獄裏;可是到了晚上,就有丈六的金甲神「破戶出之」──把監獄的門砸開,把他們都救出來。秦始皇也就害怕了,於是稽首悔謝,又送了 很多的禮物,如中國的名產、珠寶之類的,那麼送了厚禮後,就把他們送出境了。這是佛教傳到中國的第一次,可惜那時秦始皇不允許他們留下來;直到漢朝,佛教 才又傳到中國來。這也是因為時候還沒有到,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當時佛教在中國沒有普遍地傳揚開來。

我們現在說幾句評他的話:

好大喜功,戰爭履興:他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好大」就是什麼都要大,所以你看他造萬里長城,造得那麼大、那麼寬,萬里長城上邊,可以有三排車在上面跑;他又造阿房宮,覆壓三百多里。他還專門興兵作戰,到處去征伐旁人,把旁人的土地都搶過來。

專制獨裁,吞六國兵:他是又專制、又獨裁;把六國的兵都消滅、併吞了。

縱橫狂妄,自誇逞能:他很不守規矩,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毫無忌憚,縱橫一世。他還自誇逞能,自己讚歎自己,自己誇獎自己,說自己「功蓋三皇、德超五帝」,覺得自己比誰都有本事。

五帝三皇,不願並行:他不願意和三皇五帝一起走,也就是看不起三皇五帝;他覺得自己比老天爺都大,比上帝都大。

又說偈曰

暴虐無道一梟雄:他暴虐無道,特別殘忍。要是不殘忍,怎麼會把讀書人都活埋了!

虎首人身怪妖精:他是個吃人的妖怪,就像長著虎頭的人身,是個怪妖精。

食盡世人留白骨:這個妖精把世間人都吃光了,只剩下白骨。

斬絕蒼生染血腥:他把所有的眾生都殺光了,染了滿身的血腥。

萬里長城弔古蹟:現在的人到萬里長城憑弔古蹟。

千劫巨坑恨難平:可是想起他為築長城而坑殺千萬人命,他造這麼個孽坑,這怨恨的大坑,就是一千個大劫也沒有辦法平息。

嬴秦勢力今何往:秦朝姓嬴,所以叫嬴秦,以別於後來的苻秦。嬴秦的勢力現在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沒有人知道。

且去日本問漁翁:或 許你可以到日本去問問,日本人可能會知道一點。他們怎麼會知道呢?因為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想要永遠都做皇帝,聽說勃海中有蓬萊仙島,就抓了數千個生得很 端正的童男童女,由徐福帶領,拿他們到蓬萊去換長生不老的藥。那些童男童女都懷著一種背鄉離井的怨恨,雖然到那兒都互相結婚了,傳宗接代留下日本人;但是 你看日本人的心裏,總是有一股忿忿不平的氣在那兒;雖然這麼多年了,還是怨氣衝天。大概那些小孩子被秦始皇硬送到日本去,他們想父親、母親,因此就有一股 怨氣。你看一看日本人,都是脾氣很大的樣子,不然怎麼會來侵略中國呢?所以你看一個國家的民族性,就會知道他們是怎麼來的。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九月四日


1:秦始皇屢遭劫難,數度被刺,一生中險象叢生。雖做長生之夢,還是在第四次巡遊時,染病猝死沙丘(今河北平鄉縣),時年僅五十歲;真正死因,至今尚無定論。

2:李斯是荀子的門生,學習荀子的「性惡說」,其基本 觀念就是以嚴格的法律來抑止人為惡的本性;孟子正好相反,認為人性本善,提倡「性善說」。李斯本來只是秦的客卿,後來秦始皇任用他為丞相,可以說是人臣的 極位,可是他雖懂得六藝的要旨,卻不務明政,以補始皇的缺失,反而把爵祿看得太重,曲意奉承苟合,實行威嚴的酷刑。甚至在始皇崩時,聽了宦官趙高的計謀, 設計假詔書,廢了太子扶蘇,立昏愚的胡亥為秦二世。最後被趙高設下圈套,不僅李斯本人被斬,也累及三族被夷。

3:秦始皇的暴政,不僅限於人民,他以為鬼神也該對他敬畏,他的刑罰可同樣施於人世之外;例如他南巡渡長江至湘山,遇大風,船無法前進,始皇大怒,以「湘君吹大風,妨礙朕前行」為由,便命三千刑徒,將湘山的樹木全部砍伐殆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