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九十六天的「暑期楞嚴講修班」剛結束,上人宣佈休息兩個禮拜後,將繼續講解《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月六日 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在月光最圓的這天,上人繼續講解〈普門品〉至十一月九日農曆九月初九,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全品圓滿結束。
在這兩個禮拜休息期間,上人曾簡單地介紹觀音菩薩的神通妙用和感應事蹟,給弟子們認識。今將上人這段介紹收錄於此,以符合當年的時序,也幫助讀者對觀音菩薩有更多的認識與信心,多接近觀音菩薩,多向觀音菩薩學習。
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裏,是佔很重要的地位的。這觀世音菩薩,有的人說他是中國的,有的人說他是外國的;有的人又說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說他是女人。現在我告訴 各位,這觀世音菩薩,他也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外國人。那麼他是哪兒的人呢?他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都是他,哪個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隨類應現,眾生 應該以什麼身得度的,他就示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定的。
這觀世音菩薩,他也示現佛身來度一切應該成佛的眾生,也現菩薩身來度一切應該成菩薩的眾生,也現天上的天王身來度一切眾生。總而言之,這個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示現什麼身,來給這一類的眾生說法。
在佛教裏,觀世音菩薩各處去教化眾生。所以,他要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先看這個眾生歡喜什麼,投其所好,他就說什麼法;這個人也都歡喜聽,於是就把這個眾 生度了。所以說,觀世音菩薩也不一定是男身,也不一定是女身,他也是男身,也是女身,不過都是變化的。觀世音菩薩的本體,是如如不動的,和佛是一樣。並且 觀世音菩薩在很久以前,已經成佛了,佛號為「正法明如來」。
現在他化菩薩身來教化眾生,在佛教中,他現菩薩身;在外道裏,他也現外道的身,所以往往有一位穿著白衣服的,在耶穌教裏就說她是聖母。其實,這位聖母是誰 呢?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去教化那一類的眾生。他示現那麼一位穿白衣服的樣子,一般的耶穌教就說這是聖母,其實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去顯現,令這個眾生來發心。 無論早晚,都會令他明白佛法;明白佛法之後,就要發菩提心。這是觀世音菩薩這種妙用無窮的一種不可思議境界。
「觀世音菩薩」這幾個字,「觀」是一種觀智,能觀的智慧;「世音」是所觀的境界。這能觀的智慧,觀這個所觀的境界,觀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境界、所有一切的 音聲。這音聲,有苦聲、樂聲,有善聲、惡聲,有好聲、壞聲,觀世音菩薩觀看世界種種的音聲,他就遂心滿願──眾生無論求什麼,向觀世音菩薩來祈求,那麼觀 世音菩薩一定就遂心滿願。
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音,菩薩悉知悉見」,無論有什麼聲音,這一位菩薩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他一天到晚盡觀世界的音聲,觀一觀這地方有什麼音聲?觀一觀那 地方又有什麼音聲?本來音聲是聽的,怎麼他說「看」呢?音聲你能看得見嗎?你看不見,但是觀世音菩薩能看得見,像看雷達那個境界是一樣的;因為觀世音菩薩 他那兒有雷達,每一個眾生都有電波,你這個電波發出的什麼音波,他都知道。這是一個講法。
還有一個講法,因為觀世音菩薩眼睛雖然說是「觀音聲」,也就是用眼睛可以聽;這眼睛不單可以看,而且又可以聽。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他有六根互用的神通。 一般的人,若修《法華經》,得到法華三昧了,或者得到六根清淨這種境界,都可以六根互用,何況觀世音菩薩呢!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朵也能看、也會說話、又會吃 東西,他眼睛會聽、也會想東西。這六根互用的境界,觀世音菩薩很早很早以前就得到了,所以他能觀世音。
「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觀世音菩薩觀這一切眾生過去世的因緣、現在世的因緣、未來世的因緣,觀看這三世的因緣,然後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救度和教化這個眾生。觀世音菩薩,用他所修行成就的這種神通去救度眾生,所以這叫「觀世音」。
他為什麼要管這麼多閒事呢?一天到晚就觀「世音」,這又有什麼用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放不下──放不下你,放不下我,放不下他,放不下一切眾生。他看這一切 眾生,就好像他的小孩一樣!你看果涵,一天到晚抱著她的小孩,為什麼?她放不下!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這一切眾生,也是這個樣子,所以他要看看:我這小孩哭了 沒哭?我那小孩笑了沒笑?我那一個小孩是不是很凍?大約沒吃奶吧?一天到晚照顧我們這一般的小孩子。說是:「喔!那他是不是做一個褓姆呢?」差不多有這種 情形,但是可沒有人給他錢,這是觀音菩薩最吃虧的一個地方!他因為放不下眾生,所以他要觀世音。
觀世音,看見哪一個眾生有什麼痛苦了,他就要解除這個眾生的痛苦;看見哪一類的眾生有災難了,他就要解除那一類眾生的災難。所謂「尋聲救苦」,你若有苦, 只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那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切一切都遂心如意。但是這個妙法,一般人都不知道,所以在最危險的時候,也都想不起來念觀世音菩 薩。你要是能在最危險的時候,想起念觀世音菩薩,在火裏邊,火也燒不死你。會不會燒壞?也不會燒壞!在水裏,水淹不死你;你就不會游泳,也可以自自然然就 到那淺的地方。這是觀世音菩薩的一種感應,只要在最危險的時候,你能念觀世音菩薩,都有感應的,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度你;但是你要有一種信心,不要將信將 疑的。
譬如你在一個火堆裏,雖然你這兒念觀世音菩薩,但又信不著觀世音菩薩,「這念念觀音菩薩,他就能來救我?這靠不住吧?沒有這麼靈感的事情吧?」你這一生疑 惑,他不會來救你了,因為你不相信!你若一心相信:「我這兒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定來解除我的這種危險。」甚至你遇到一隻老虎,這老虎張開嘴要把你 吃了,你這時候把眼睛一閉,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這老虎嘴也張不開了!觀音菩薩就有這個力量,牠就吃不了你!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的有情;凡是你有這個情的,他都會令你得到 覺悟。又有一種講法,是有情覺──有情裏邊的一個覺悟者。有情,就是一切有知覺性的,有感覺的,有氣血的,這一些個有生命的東西,都叫有情。觀世音菩薩, 他以前和我們是一樣來著,因為他不怕這苦難去修行而覺悟了,是有情的眾生裏邊的一個覺悟者。也就是他以他這個覺悟的這種智慧,再來覺悟我們這一切的眾生, 所以叫菩薩。
菩薩,又有一個名稱,叫大道心的眾生。大道心,他的道心最大了。有大道心的眾生,這就叫菩薩。又有一個名稱,叫開士,又叫有上士,名字很多,觀世音菩薩也 就是這一類的眾生。在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菩薩也都叫眾生,不過他是眾生裏邊一個覺悟的眾生,而不是迷昧的一個眾生。迷昧的眾生,他遇著一切境界就執迷不 悟,遇著一切的事也都看不破、放不下。觀世音菩薩對一切的事,也都看得破、放得下,無所執著了,所以他覺悟。不單自己覺悟,而且又能去覺悟其他的一切沒有 覺悟的眾生,所以這就叫「觀世音菩薩」。
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概的意思。
有一首讚嘆觀世音菩薩的偈頌,這是說觀世音菩薩簡略的大概。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朵朵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菩薩妙難酬」,觀世音菩薩,他這一種神通、智慧、方便,一切一切的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沒有法子可以說得完,也沒有法子可以講得完。
「清淨莊嚴累劫修」,觀世音菩薩,他這種清淨莊嚴的相好,是累劫所修,不是一生一世修來的,他是生生世世修福修慧。在很多個大劫以前,他就修福修慧,才能有這種清淨莊嚴的相好,相貌這麼圓滿。
「朵朵紅蓮安足下」,觀世音菩薩,他站在紅蓮華的上面,非常妙好。
「彎彎秋月鎖眉頭」,觀世音菩薩,他的眉毛,彎彎的像秋天的月牙似;他相貌生得非常地妙好、非常地圓滿。
「瓶中甘露常遍灑」,觀世音菩薩,他手裏拿著淨水瓶;淨瓶裏所裝的,是甘露水。這甘露水,向我們每一個人的頭上一灑,每個人就得到清涼,災消罪滅,災消病 散──病也沒有了,災難也消了,罪也滅了,福就會生出來。遍灑,是普遍的,任何人有什麼災難,觀世音菩薩都可以去救。
「手內楊枝不計秋」,觀音菩薩手裏有楊枝手,他用楊枝蘸甘露水,這麼一灑,什麼魔障也沒有了,什麼麻煩也沒有了,一切一切都清淨了。只要觀音菩薩來給用這個楊枝,蘸著甘露水一灑,這地方就平安無事了。手內楊枝不計秋,不知道多少年了!
「千處祈求千處應」,這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個地方求他,他來救一個地方;就有千處、萬處、百千萬處,有多少人求他,他都是遂心滿願,去幫忙這麼多的眾生,令你離苦得樂。
「苦海常作渡人舟」,在這茫茫的苦海裏,我們這世界就好像苦海一樣;觀世音菩薩常常地,作渡人的這麼一個船的樣子。
觀音菩薩這種的神通妙用、相好莊嚴,講也講不完的。不過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大概,對觀音菩薩有少少的認識,以後好多接近觀音菩薩,好多向觀音菩薩來學習,學習觀音菩薩這種的慈悲、這種的普門示現,來教化眾生。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個公案。以前在中國,在上榆縣,有一個商人,他什麼生意都做,但是他信觀世音菩薩,很誠心地念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也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有一天晚間,這個商人夢見觀世音菩薩告訴他:「你呀,將要有一個災難哪!我現在告訴你幾句偈頌,你記得,以後就會應驗。這個偈頌是:逢橋莫停舟,遇油即抹頭;斗穀三升米,蒼蠅捧筆頭。」說完,觀音菩薩就不見了。這商人,把這四句也就記得明明白白,記得很清楚。
有一天,他把很多的貨物裝到船上,準備到另一個城市去賣。這船在江中行駛著,遇著大雨,剛好正要經過一座大橋。這個擺船的就要把船停到橋底下來避雨,免得 下雨把這些東西都打溼了。可是這個商人一想,這「逢橋莫停舟」,現在正在橋底下,不要停舟啊!趕快叫這個擺船的:「快開船!這個地方不能停!」船一過這座 橋之後,轟!橋就坍塌了。如果在橋下停船,連人帶東西統統都會打到長江裏去,都會沒有了。他想,這觀音菩薩真靈!沒有在橋底下停舟,啊!躲過這一個大難。
回到家裏,向觀音菩薩更拜多一些。那麼拜拜佛,忽然在佛前的油燈就跌到地上,灑了滿地都是油。他一想,啊!這不是「逢油即抹頭」嗎?他把灑在地上的油,都 往自己頭上抹。等晚間休息,睡到半夜時,他聞到有一股血腥的氣味就醒來,他一看,駭!太太的頭被人給割下來,流很多血,把床都染紅了。
在半夜,他趕緊到他太太的父母親家裏去報告,說今天晚間,不知怎麼的,你的女兒死了,不知被誰殺的。他的岳父、岳母去一看,說:「這誰殺的?一定是你謀財 害命!你信佛,你太太不信佛,你們兩個人一定是意見不相合。一定是你不歡喜她了,藉著這個就把她殺了,你才這麼樣子來報告我。」於是就告到縣政府去。
到了縣政府,縣官也審問不出所以然,於是就要判這商人謀殺的罪名成立。縣官正在拿著筆要判這個罪時,有很多的蒼蠅就來把這個筆頭都落滿了。這商人就說: 「喔!真奇怪!這真太奇怪了!『蒼蠅捧筆頭』。」這縣官就問他:「你說什麼奇怪奇怪的?」他說:「我是信觀音菩薩的。之前,我在家裏作了一個夢,觀音菩薩 告訴我四句話。現在三句都應驗了,所以我認為奇怪。」縣官就問他:「三句是什麼?」商人說:「觀音菩薩告訴我:『逢橋莫停舟!』我出外做生意,船剛好行駛 到橋下,正趕上一場雨,擺船的要停舟,我叫他不要停,船一開過去那座橋下,結果橋就坍塌了。如果我在那兒停舟的話,船就被橋給砸爛了,連人也都沒有了。這 是一樣。又,觀音菩薩教我『逢油即抹頭』,遇著油,就往自己頭上來抹。我在家裏拜佛,忽然油燈跌到地上,把油灑了滿地,我趕緊把這個油來抹頭。又,第三句 是『蒼蠅捧筆頭』,現在縣官您想要判我罪名,蒼蠅就來捧筆頭來了,這豈不是也應驗了呢?這個『斗穀三升米』,我還不知怎麼樣。」
這個縣官一聽,喔!有這麼個事情。現在這個三樣都應驗了,就剩一樣:「斗穀三升米」。縣官於是和他的參謀研究來、研究去,說:「『斗穀三升米』,斗穀有三 升米,豈不就是有七升糠?有七升糠,喔!這一定有或者姓米的,或者姓康的,或者叫米三,或者叫康七。去找這個人,如果有,把他拿下來審問。」
於是派遣密探到鄉下一調查,果然有個康七。把這人拿來一審問,發現原來這個人和這商人的太太,有一種不可告人的事;他們兩個人準備把這個商人殺了,以便好 同住在一起。這康七就在這天晚間殺人,他用手一摸頭髮,頭上有油,他想:「這有油的頭髮,是女人頭髮擦油,男人不會擦油的。」所以他就把有油的頭讓過去, 把裏邊那個沒有油的頭就給砍下來了。這縣官一審問,問明白了,於是就把康七定罪了。
由此之後,這商人一看,「喔!世界上的事情,因果很利害的。」以後也就出家修道,把世間一切一切都放下了。
由這一點看來,你只要對觀世音菩薩有誠心,無論有什麼災難,他就會幫忙的,會有所感應的。
這一品,相信和各位都很熟的,都認識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與我們這一切的眾生非常有緣。
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十種的因緣:
第一種的因緣:「藥珠」。因為藥珠,所以就說這〈普門品〉。什麼叫「藥」呢?就是藥王樹。
什麼又叫藥王樹?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到山上去斬柴,斬回來一擔柴,就擔到街市賣,遇到一位醫生。醫生一看他這一擔柴裏邊放光,於是就把這擔柴買 回去。到家裏把柴打開一看,裏邊就有一棵藥王樹。醫生得到這棵藥王樹之後,無論任何的病,只要用這棵樹在病人身上這麼一碰,或者輕輕一打,無論什麼病就好 了,所以他在這世界上救的人不知多少!就因為這樣,所以叫藥王樹。
「珠」,是如意寶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說:「如不如你的意呀?」「如我的意!」如你的意,也就是令你歡喜、滿意。你所需要的東西,如意珠就滿足你的要 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東西,如意珠就現出有好吃的東西來,不用去買。你想要穿一件最美麗的、人間最稀有的衣服,只要對著如意寶珠那麼想一想,如意 寶珠可以現出來你所歡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在晚間住一個最美麗的房子,這如意珠就可以現出房子來;這一夜住宿過後,第二天這房子又回到如意珠裏邊去。
你想吃東西,如意珠所現出來的東西,也不會不夠你吃,但是也不會剩,恰到好處;你想吃這麼多,就現出來這麼多,也不會多,也不會少的。你穿的衣服,也不必預備一個衣服架子,只要把衣服脫下來,它又回到如意珠裏邊去,所以這就叫「如意」。
如意珠多大呢?很小的一粒珠,你可以帶到身上,隨便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又不重,又不佔地方,遂心如意,是妙到極點,所以叫如意珠。
如意珠說是這麼樣好,譬如男人想要一個漂亮的女人,能不能現出來?女人想要找一個漂亮的男人,能不能現出來?這個也沒有講。你把我問住了!我都不知道有沒有這麼妙的作用。總而言之,它叫如意珠。
因為這個,所以這〈普門品〉也就等於藥王樹,也等於如意珠;你只要能誦念〈普門品〉,所求的事情也就能遂心滿願,滿足你的要求。但可不是說今天念,明天就 有功效。這必須先打好一個基礎,好像造樓房,先要打地基;地基打不好,樓房也就沒有法子建造了。〈普門品〉雖然好像藥王樹和如意珠這麼靈感,這麼妙不可思 議,可是你要先念〈普門品〉,天天念,念得觀音菩薩認為你合格了,認為你是有這種誠心,然後你就能所求如意、遂心滿願。不是說平時也沒有念過,到時候就想 要求感應,就想有靈感了!一定要你平時來用功修行,到時候就會有好像這藥王樹、如意珠,那樣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普門品〉就等於藥王樹、如意珠這樣 的微妙,不過你首先要去念。
有的人講:「佛教裏面有太多東西要學了!又念〈楞嚴咒〉,又念〈大悲咒〉,現在講〈普門品〉,又要念〈普門品〉了。這麼多功課,我們哪有這麼多時間呢?」 你不需要很多時間,你只要一天少睡一個鐘頭,少講一點沒有用的閒話。在佛教裏,把「講閒話」叫「舂殼子」;舂殼子,就是言其這個米有殼子,用舂米那個東西 一舂它,把沒有用的殼子都給舂去。你少講一點用不著的閒話,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不想遂心滿願,說:「我也無所求,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癡心,我也不需要念這個!」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你不需念,那就沒有講的了,你不 念也可以的。你若覺得將來或者會遇到什麼事情,想求觀音菩薩或者佛來幫忙,那你就應該學多一點佛法。佛法好像大海,你連一滴海水都還沒有喝,你就嫌多?那 將來這麼大一個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過,喝不完,只要盡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用多少,佛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取也取不完,用也用不完。所以 應盡你的力量來利用佛法。
這是因為「藥珠」的意思,所以要說〈普門品〉。
第二個意思,叫「顯密」;顯是明顯,密是秘密。言其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時候就得到明顯的感應,有時候就得到秘密的感應。
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也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焚。」《楞嚴經》上,觀音菩薩述耳根圓通時也說 「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在房裏,房外邊無意中起了火,或者鄰居起了火了,這時候,只要你一心相信觀世音菩薩,能誠心念觀世音菩 薩,真真地有信心,那麼即使鄰居的房子燒了,你的房子也不會燒的。可是這要無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點一把火,試試看這個房子燒不燒?那一定燒 的!為什麼?因為你是想試驗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你要試驗?就因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試一試。好像你交一個朋友,想知道這朋友對我是不是有真心?是不是拾金不昧的好人?於是等這位朋友來了,就故 意把這伍百塊錢掉在地上,也不在那兒看著他。他要是不好的人,就會把這伍百塊錢撿起來拿走;他要是個好人,就不會把這伍百塊錢給拿走了。為什麼你要試驗你 的朋友?就因為你對這個朋友沒有真正的認識,還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
經上說的「念觀世音菩薩,設入大火,火不能焚」,你不相信,想要試驗倒是能燒不能燒?如果這樣,那你對觀音菩薩根本就沒有信心。既然你沒有信心,觀音菩薩 也不會來管你這麼多閒事的。你燒你自己的房子?那你燒就燒!你想要跳海自殺去,說:「我設入大水,大水所漂,即得淺處,我看看得不得淺處?」你以試驗性質 來推測觀世音菩薩的這種神通妙用,那觀音菩薩也不會管你這個閒事的。為什麼?你根本就沒有信心!所以你要是對菩薩沒有信心,他是不願意多管閒事的。
那麼在無意之中,鄰居著火了,你以真誠心念觀世音菩薩,這火不會燒到你的。你有意的,那就是對菩薩不相信,所以不可以試驗的。說:「那我若不試驗,怎能知 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麼樣?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麼樣?你知道了,一天還是要吃飯、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何必又多此一舉呢?
「明顯」,是人人都知道的。譬如你鄰居的房子都燒了,而你的房子公然就不燒,這豈不是「顯」嗎?人人都知道:「啊!那個人是念觀世音菩薩有感應!他信佛真是有點妙處!」有感應了,這就是「顯」。
又有秘密的。譬如你應該有一個災難,或者你應該掉到海裏被水淹死,但無形中,觀音菩薩就感應得令你不會遇著這種危險,令你這災難沒有了,這就叫「秘密」。 人人都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自己應該受的災難,無形中就沒有了。或者這個人應該被火燒死,因為他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默默中就把他這災難給解除了, 這樣子,也是秘密的感應。
甚至你坐飛機,本來應該失事的。現在交通雖然方便了,但人死得也多了,有的時候飛機失事,火車撞火車,就死幾十人、幾百人,死很多人;或者車與車、巴士和 巴士撞,也就很多人死於非命。在這種種情形之下,因為你念〈普門品〉,因為你念〈大悲咒〉,因為你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默默中,在冥冥之中,總而言 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給你改變,化凶為吉。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逢著凶險的事情,就變成吉祥了;遇著因難的事情,變成吉祥了。人人都歡喜吉 祥,所謂「吉祥如意、如意吉祥」,遂你的心、滿你的願,這你就吉祥了!
這是因為「顯密」的關係,所以說〈普門品〉。
〈普門品〉也就有「顯密圓通」,顯也圓通,密也圓通,顯密都得到圓通,所以這〈普門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普門品〉有種種的妙用,〈大悲咒〉也有這種妙用。
我說一件感應的事情,就是在中國東北發生的。有一個種田的農人,也是很有錢的。到秋天,他就用車裝載著糧食到街市去賣,賣完了,就帶著錢回來。半路上,在 前邊大約有三華里路遠,很多土匪在那兒打劫。這有錢的財主看見了,這時候怎麼辦呢?逃走?在土匪的監視之下,也逃走不了;不逃走?一定是被搶的。
於是他就念起〈大悲咒〉,趕車的車夫還照常往前去。車子快接近這群土匪時,忽然看見從土匪裏邊出來一個人,走到他的車前,對著車夫說:「你把鞭子給我,我 給你趕車!」然後就執鞭趕馬車,從土匪旁邊過去,這土匪好像沒有看見一樣,所以也沒有打劫他。等這些土匪看不見了,這趕車的人就把鞭子又交給這個叫「老板 子」的人──就是趕車的馭使,說:「你現在趕快走吧!沒有事了!」這財主本來以為他從土匪中出來幫他趕車的,一定是土匪了,就問:「你今天對我這麼好,你 來救我,令我沒有受到打劫。請問你貴姓?在什麼地方住?將來我好到你府上拜謝!」這個人就告訴他說:「我的名字,就叫阿逝孕!」
你們各位念〈大悲咒〉時,在咒裏邊不有一句「阿逝孕」?在那圖片裏,長兩個翅膀那個護法,他就叫「阿逝孕」。這個有錢的人一想:「啊?誰叫『阿逝孕』 呢?」當時他都忘了,忘了這個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語,也就是一個護法。等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見了,他才想起:「喔!這阿逝孕不是〈大悲咒〉裏 面的一個護法嗎?」想起來了,再找阿逝孕,也找不著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所以這是〈大悲咒〉裏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這個有錢的財主想:「我念〈大悲咒〉試一試它靈不靈?」阿逝孕也就不會來救他了。這是因為他沒有試驗的 心,只是一個「信」,相信〈大悲咒〉:「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果然就遂心滿願,沒有被土匪打劫。
你們以後誰若遇到阿逝孕,你可以一手就把他抓住,不要叫他走了。不要像那個有錢的財主,見著阿逝孕,又當面錯過了!所以你們記得,以後有遇著阿逝孕來救你們,你一手就把他抓住,看看他用什麼方法能走得了?
第三,因為有「人、法」的這種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共分為二十八品。這一品文是二十五品,講觀世音菩薩這種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前面講到有「藥珠」,有「顯密」,現在再講有「人法」。什麼叫「人法」?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就是普門示現這個法。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 求,所以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也可以說是個「妙人」。他又說「普門示現,有求必應,無感不通」這種法,這叫不可思議的一種法;因為它不可思議,所以叫 「妙法」。既然是「妙人、妙法」,所以才可以夠上「普門」這種名稱,名實才能相符。因為「人法」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才說這〈普門品〉。
第四種,因為慈悲的因緣,所以觀世音菩薩才說〈普門品〉。什麼是慈?慈能予樂;什麼是悲?悲能拔苦。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七種的難,解除三種的毒,應眾生兩 種的求。這七難,在後邊經文裏會詳細說的,大略就是「水難、火難、風難、枷鎖難、黑風難、刀杖難、怨賊難」等等。解三毒,就是解除「貪、瞋、癡」這三毒。 應二求,就是應「求男、求女」這兩種的求。
眾生都有貪、瞋、癡這三毒。若人多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貪;若人多瞋,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人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 癡。這個貪,講起來也很多。瞋,講起來也更不少。這個癡,也不多,也不少;說它多也不算多,說它少也不算少。我們就在這個不多不少,解釋這一個「癡」。
什麼叫「癡」呢?簡單的說,就是愚癡。什麼是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見理不真。見著那個理論不正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不知道究竟它為什麼就是這樣子。這是一種愚癡,就是見理不真,見那個道理不清楚。
這個「愚癡」,就是中國王陽明學說所說的,沒能「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這個人為什麼沒有去做呢?就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知道,就會去做。 有的人就說:「有的人他還沒有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知道了,就會去做去?」王陽明就說,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他還是沒有真知道;他若真知道了,就一 定會去做的。
王陽明在中國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的學說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他若真知道了,就一定真會去實行;沒有知道,所以他才不去行。這也就是說,他若真 明白了,就不愚癡,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他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因為還沒有明白。所以我說這是見理不真,見理沒有見真的。
舉出一個例子來講一講。什麼例子呢?譬如這愚癡的人,他就想:
好花常令朝朝豔,明月何妨夜夜圓,
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
這個貪花的人,他生出一種愚癡的心,他說:「我這朵花,永遠都是這樣鮮豔而不凋殘,時時都這樣開,天天都這麼美麗。」
那個貪玩月的人,就說了:「明月何妨夜夜圓呢?昨天晚間那個月是圓的,如果每一天晚間的月都是圓的,你說多好啊!我天天到外面去看月,一看這種月光輝映燦爛,我也不必點電燈,天然的光輝,又省錢,這多好!」這不是愚癡的想嗎?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花開,這是生;花謝,這是花的落,也是花的死。月圓,就有月缺的時候。為什麼月有盈虧?這是一種天道的循環,也就是表示月是屬陰的, 日頭就屬陽的;所以日頭天天都是圓的,月就有的時候圓、有時候不圓。男人就好像太陽似的,女人就好像太陰似的,她為什麼仿照太陰?女人這月訊每月來一次, 來的時候,也就是滿了;滿了之後,女人的血又虧了。所以女人以血為主,就屬於太陰的。這個太陰,它焉能每天晚間都圓的呢?這是不可能,所以這是一種愚癡的 想法。
好喝酒的人,他就想:「我每天去買酒,買威士忌,買白蘭地,這很貴的!若是在地上有一個水池子,就變成了酒池,這樣我想飲酒就到那水池子裏取一點酒來飲,這有多方便!」
還有貪錢的人,也就想:「我現在去做工,賺錢非常地困難。如果每一棵樹都變成搖錢樹,樹上都結有元寶或者美金,我想要用錢,就到那個地方去取,這有多方便!」
但是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都是愚癡的妄想。
還有最簡單的一種例子,什麼呢?這個人也沒有讀書,甚至連小學都沒入,中學那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一個大學博士的學位。你說豈有此理呢!小學都沒讀,大學博士的學位怎能就這樣給你呢?他就尋思自己可以得到,這也是愚癡的。
還有一種人,他根本沒有種田去,到時候就想收穀,這都是愚癡妄想。甚至於也沒有買馬票,到時候他想中頭彩,這都是一種愚癡的想法。可是這愚癡的想法,一般普通人多數都有這種毛病。那怎麼辦呢?有這種毛病就應該把它改了。
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這就是一種「大悲」;他又利樂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大慈」。因為大慈大悲的因緣,所以才說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五種因緣,是「福慧」。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尋聲救苦,分辨世間一切的音聲──善聲、惡聲、苦聲、樂聲、是聲、非聲,這是有真正的智慧。觀世音菩薩這種智慧 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也是因為他普門的布施,以法施給眾生,所以他就有福德莊嚴。所以這是由於福慧的因緣來說這〈普門品〉。
第六種因緣,是「真應」。真,是觀世音菩薩以他這種真身的妙力,來救度七難,解除眾生的三毒,滿足了眾生的二種求。這是以真身的妙力,又現三十二種的應化身,去教化眾生。所以有這真應的因緣來說〈普門品〉。
第七種因緣,是「權實」。觀世音菩薩以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之中,就是秘密之中,來利益眾生,這叫「實」。他又以三十二應化身來教化眾生,這是「權」。權,是權巧方便,也就是暫時用這個方法,不是永遠用的。又因為觀世音菩薩以這權實的因緣,所以才說〈普門品〉。
第八種因緣,是「本跡」。「本」就是根本,「跡」就是蹤跡。觀世音菩薩以他的法身而普度一切眾生,他的法身是「本」;他以這應化身又去教化眾生,這是 「跡」。跡,就好像我們人走路,就有腳走的蹤跡。觀世音菩薩的法身猶如這一個月,他的這種跡,就好像「月照千江」似的,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月照 一切的水,一切水裏的月,都是從這一個月的本身而現出來。水裏的月就是個「跡」,天上的月就是個「本」。這是以「本跡」的因緣,所以才說〈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以一個法身,而普現一切眾生的心,令一切眾生都改過自新、迴邪向善、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就說了:「喔!難怪我不改過自新,原來是觀世音菩薩沒有現到我的心裏來,所以我有什麼過錯也不願意改。」譬如抽香菸的人就想:「我 的香菸戒不了,大約觀世音菩薩不加被我,不幫我的忙吧!」好喝酒的人就說:「我想學佛法,可惜我這個酒戒不了,這大約是觀世音菩薩的罪過,他不幫我的 忙!」於是對觀音菩薩生出一種仇怨的心,說:「這觀世音菩薩太不公道了!為什麼你幫忙旁人,不幫忙我呢?」這可是愚癡上再加上一分愚癡,這是雙料愚癡!
為什麼觀音菩薩不加被你?就因為你不聽觀音菩薩的教化。你聽見「觀世音菩薩」這個名,就應該改過自新,應該冷靜你的頭腦,所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 追」,你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那麼將來的事情,你應該往好做。可是你明知故犯,就像頭先我講戒律,你若受戒,就應該守戒。尤其你看這戒律的 經,更應該守戒;如果你看了,知道這樣是不對,你再去明知故犯,那就是罪上加罪。所以責怪觀音菩薩不保佑你,這是一種錯誤!觀音菩薩時時都想保佑你,可惜 你把你心裏那個門總是關著,不令觀音菩薩進去,觀音菩薩也只可以歎息說:「欸,這個眾生,真是可憐愍者!真是可憐的人哪!」所以你不要怪觀世音菩薩。
第九種因緣,是「緣了」。「緣」是緣因,「了」是了因。了因,就是把這個因斷了,也可以說是明瞭這個因果的因。我們現在來聽經聞法,在這一個暑假的期間, 這麼起早貪黑,不捨晝夜。路途遙遠的,早晨從四點鐘就起身,到此地來參禪打坐、學習經教,甚至於在西雅圖華盛頓的大學裏,有的讀博士、碩士也來學佛法,有 的讀學士的也來學佛法,可見是知道佛法的重要。為什麼這些人要從華盛頓州這麼老遠地來到三藩市這裏學佛法?也就因為要了這個因;聽經,這就是了因的種子。 你有這個聽經的因緣,這是「緣因」,也要有這種「緣」。
那麼來這暑假三個月零六天,合起來就是九十六天;在這九十六天,吃飯也不知道什麼滋味,喝茶也不知道什麼滋味,睡覺也不知道睡醒了沒睡醒,就是一心一意來 學《楞嚴經》。從早晨六點鐘到晚間九點鐘,其中有四個鐘頭的講經時間,其餘的時間,有坐禪、自修、吃飯的時候,把這一天不知不覺就混過去了。我相信每一個 人,雖然有煩惱,也不會認為煩惱太重的,所以在這九十六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過去了還不要緊,這些學佛法的人,都覺得這佛法值得學,於是從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那裏,搬到三藩市來了。東西也都不要了,送給人了;有的一些個傢俬、桌子、 凳子,大約箱箱櫃櫃的這一些個,現在都「破家值萬貫」──這些很值錢的東西,這回都不要了,他們都搬到三藩市來了。現在我所知道的,就有八、九或十幾個, 從西雅圖搬到三藩市來;現在這位翻譯的,就是頭一名。我知道他本來在西雅圖讀書,可以少讀一段時間;現在轉到三藩市柏克萊大學,又要多耽誤一個時間。這足 見把佛法看得重,所以能這樣子;這可以說是千里、萬里來到這兒學習佛法、研究經典,這是美國的一種現象。
將來你們把佛法學明白了,度你們美國這些個同胞,免得我一天到晚,費很多力氣,講一遍你們也不明白,講兩遍也不懂。為什麼呢?我也不會講英文,所以我講中 文,除非會中文的可以聽得懂;不會中文的──好像有人是很誠心的,但是我這兒講,他看著是曉得看,卻不知道我說什麼,所以這是很困難的。現在你們把佛法學 明白了,用英文講起來,可以說是源源而來、滔滔不斷、口若懸河,那是最好的一個辦法。
因為觀世音菩薩以這個「緣了」的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
第十種因緣,是「智斷」。觀世音菩薩以他的智德莊嚴,來教化眾生;他有智慧的莊嚴,又有斷德的莊嚴。智慧,是「智德」,智的德行;斷,就是「斷德」,斷除 一切種的無明。這斷德,又可以說是「福德」,因為他把無明斷了,所以他有真正的福德莊嚴了!好像佛似的,福也足了、慧也足了。觀音菩薩雖然是菩薩,但是他 有福德莊嚴,也有慧德莊嚴,所以這叫「智斷」,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來,有十種的因緣,所以講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D2 普門圓應(分二)
E1 問答顯德 E2 聞品獲益 E1(分二)
F1 長行 F2 偈頌 F1(分二)
G1 初番問答 G2 次番問答 G1(分二)
H1 無盡興問 H2 如來垂答
今H1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無盡意菩薩在法華會上,請問觀世音菩薩得名因緣的時候。爾時,也就是此時,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就是說完〈妙音菩薩本 事品〉後,現在要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時候。在這法華會上,有一位菩薩,就是無盡意菩薩:怎麼叫「無盡意」呢?這有好多個意思;每個意思都是無盡無 盡、沒有窮盡的。總起來有三種的無盡:
(一)世界無邊塵擾擾。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眼睛所看得見的、耳朵所聽得到的,這就是世界的一個邊際。不是!這個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國土,無量無邊。
什麼叫擾擾呢?擾,本來是擾亂的意思;擾亂又是不定的意思,不定就是動的意思。在這個塵世有這些塵,就是不清淨。這世界上有很多塵的,太陽一出來,由窗孔 射進太陽光,在光線的地方,可以看見很多塵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世界這麼多塵,從什麼地方來的?溯本窮源,追究這個「塵」的根源──這很要緊的!這個塵, 是從每一個眾生心裏頭來的。
塵怎麼會從眾生心裏來?因為眾生心裏妄想太多了!這個「妄想」,就好像塵擾擾不安的那種樣子。我們所能覺察的妄想,就很多很多、數不過來那麼多;覺察不到 的,那還不知道有多少妄想?我曾經對你們講過,在這一念中,就有九十個剎那。剎那,就是很短的一個時間;在這一剎那之中,又有九百個生滅。所以這世界是無 邊塵擾擾啊!這世界怎麼有的?也就是由我們眾生「依真起妄」,由一念的妄想,而變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就造成了。
(二)眾生無盡業茫茫。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很多種的因緣和合而生。因為有世界,就生出眾生來了;世界無邊了,就有了無盡的眾生。所以,就有「胎 生」,是由父母懷胎生出來的眾生;有「卵生」,就是由蛋菢出來的眾生;有「濕生」,有「化生」。怎麼有的胎生?「胎因情有」,胎生就因為有這種愛情,所以 就有了新生命;「卵以想應」,這個卵是由想而孵成的;濕生,由濕的地方,也會生出生物;化生,變化而生的生命。大概的有這四種,詳細說起來,有十二類的眾 生。
眾生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眾生是從佛性那兒來的,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可是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不是說眾生就是佛了,不是說不修行就成 佛了。眾生是從佛性這兒來的,一定要參禪學法,依照佛法去用功修行,這才能返本還原成佛了。不是說眾生現在就是佛,不要修行了!這簡直是一種邪知邪見!
(三)愛河無底浪滔滔。男女都講「愛」,不單人類講「愛」,就是異類──那個畜生,也執迷不悟著住到這個「愛」上,越來越不明理,越來越不懂道理,所以婬欲心非常重,時時刻刻都想行婬欲的。若能清心寡欲,清淨這個心,寡少這個欲念,這就離成佛不遠了。
這個愛河沒有底,越落越深,越深越向下落,就像那水波浪似的,滔滔不斷。海水為什麼有波浪?就因為我們人心裏有波浪;我們人心裏有波浪,就因為這個愛河有 波浪。這個愛,拉不斷、扯不斷,割也割不斷,用再快的刀,想把情愛斬斷了,也不容易的。但是你若真正有了智慧,所謂「慧劍斬情絲」,對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了。沒有智慧的人,就掉入這個愛河裏,越掉越深,掉到什麼地方去?深不見底──根本就沒有個底,你說往什麼地方掉?掉得越掉越深,越深越掉。總而言之,沒 有底,沒有完的時候!
無盡意菩薩,要把這無邊的世界都變成極樂世界,把無盡的眾生都教化成佛,把無底的愛河也把底給填上;因為這三種的意思,所以這菩薩就叫「無盡意」這個名字。
「菩薩」兩個字是簡稱,具足應該說「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梵語,中文的意思,所謂「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提,是覺道;薩埵,是有情。合起來就是用所 覺悟的道理,去覺悟一切有情;也就是我開悟了,我也想辦法叫每一個眾生都開悟,這叫「自覺覺他」。菩薩又從什麼地方來的?菩薩從眾生這兒來的。菩薩原來也 是個眾生,和你、我現在的眾生一樣的,沒有分別。不過,他是眾生裏邊的一位覺悟者,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眾生,就是有情的裏邊一個迷昧者,現在還沒 有覺悟。你如果今天覺悟,今天你就是菩薩;如果明天你覺悟,明天你就是菩薩。
覺悟什麼?覺悟這個無明。你能以知道這個無明的來處,把無明破了,這就是「覺」;不能破無明,這就是「不覺」。破無明才能顯法性,無明沒有了,愛河也就乾 了;愛河乾了,智慧就現出來了,這就是「覺悟」。菩薩是覺悟有情的一個人,也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來回講都可以。菩薩又有一個名稱,叫「大道心的眾 生」,他道心最大;又有一個名稱,叫「開士」,他能以開眾生的愚癡,而顯現本有的佛性。
即從座起:從他的座位起身。因為當時在這法華會上,佛一開講《法華經》時,有五千退席──五千個比丘都不聽佛講經;這五千個比丘是什麼比丘呢?是增上慢的 比丘,貢高我慢。釋迦牟尼佛一開講《法華經》,說是:「我現在講的,是真實的法門,不說權乘,只說實乘。」這五千個增上慢比丘一聽,不入耳了,就不高興, 所以都跑了!難怪我今年講《楞嚴經》,有幾個人就要跑要跑的,但是結果也沒跑;不知道是被「捆仙索」給捆住了?是被「罥索手」給綁住了?所以以後也都沒 跑。其實,如果跑了也沒關係,跑了,就是等於「五千退席」之類的;沒有跑,就是沒有退席的。
在這法華會上,當無盡意菩薩聽佛講完了〈妙音菩薩本事品〉之後,隨著他就從他的座位上站起身來了。為什麼要站起來?你看無論在哪一個大會場裏,你想要說話,一定要站起來說話;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舉手,這我就有了問題了,不是這樣子,這太隨便了!
無盡意菩薩想要講話,他不單即從座起,並且還偏袒右肩:這是表示身業恭敬。我們現在所搭這個衣,受五戒的人所搭的是「縵衣」,出家人所搭的有五衣、七衣、 祖衣。這個衣,為什麼露著右邊這一個膀臂呢?這也就表示偏袒右肩。因為在我們這個地方天氣寒冷的關係,裏面要穿衣服,所以就把這個衣搭到外邊,又有個鉤環 鉤上。中國的衣有鉤環,在印度、暹羅、緬甸、泰國,都沒有鉤環。為什麼沒有鉤環呢?他衣裏邊不穿衣服,所以不需要鉤環;衣如果滑下來,他也知道。我們裏面 因為穿著衣服,若不用鉤環的話,衣跌下來還不知道呢!所以要用鉤環鉤著它。這也就是在中國的過去祖師,所用的一種方便法門,所以在中國這個衣,就這個樣 子。
合掌向佛:接著無盡意菩薩就合起掌來,對著佛,而作是言:作了這麼一種的說話。什麼說話呢?由「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段文,是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所寫的;由「世尊」這兒開始,這是無盡意菩薩所說的話。
世尊: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間和出世間的都尊重他。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之後,就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觀 世音菩薩有這麼大的威神力,他的慈悲願力也這麼大,能以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有十四無畏、十九說法、三十二應身,他是以什麼因緣而叫「觀世音菩薩」 呢?就是他過去所修的什麼行門呢?他過去所習的是什麼法呢?這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佛,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他為什麼就叫這麼一個名字呢?什麼道理?就這麼 請問釋迦牟尼佛。下邊是釋迦牟尼佛答覆無盡意菩薩而說的道理。
H2 如來垂答(分三)
I1 總答 I2 別答 I3 勸持名答
今I1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這一句,也是阿難在結集經藏的時候,依照這文法寫上的。「善男子」以下,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了。
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若有,是假設之辭,就是將有而未有──現在還沒有,將來或者會有。將來或者有百千萬億那麼 多的眾生。無量,就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是多少呢?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這一些個眾生,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 有想、非無想,這十二類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
受諸苦惱:這個「諸」字,也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當作語助詞講。怎麼叫語助詞呢?這個「諸」字,就是指哪一個眾生受苦,就是說的哪一個眾生。受,就是遭受到。諸,也可以說是很多很多種的苦惱。那麼用語助詞,也就是表示每一個眾生所受的那種苦惱。
這「苦」有多少?大概有四種的講法: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
「一人受一苦」,譬如啞吧吃黃連──黃連是中國的藥材,最苦最苦的。啞吧吃黃連,自己受這種苦,但也不能告訴人,所謂「啞子吃黃連,自己有苦自己知」,只有自己知道,這是一人受一苦。
「一人受多苦」,例如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就都有苦惱的,不是天災,就是人禍;不是賊偷,就是火燒,所有世間的苦惱,他都嚐遍了,一個人而遍歷一切苦。這是一人受多苦。
「多人受一苦」,在同一個國家裏的眾多人,受同一種的苦惱。好像現在的南越那兒打仗,飛機砲彈去轟炸,死傷不知有多少。又有一種的瘟疫流行病,很多人都受 這種傳染病,病得要死要活的,這個苦惱還沒至於死,但是就病得非常痛苦。很多人都傳染到這種病,這也是多人受一苦。還有其餘很多很多的苦惱,也都可以不必 講了。
「多人受多苦」,好像有很多啞吧,都吃著黃連。這不一定吃黃連,其餘的事情也都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有「一人受一苦」,又有「一人受多苦」的;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苦惱的世界。這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因為眾生多,所以苦惱也很多。究竟有多少種苦惱?根本就是沒有數量的,總括起來講,有八萬四千種苦惱。
那麼,受這種苦惱時,怎麼辦呢?我們誰都會受苦惱的,但我們要牢牢謹記,不要忘了這位觀世音菩薩!當我們受苦惱的時候,就應該聞是觀世音菩薩:聞,是自己 原來不知道的,好像美國人究竟有多少人聽見過「觀世音菩薩」這個名的?你們數一數看,我相信,在全美國,能聽到「觀世音菩薩」名字的人,一百個裏,連一個 都不一定有的!不一定有,所以你不知道念觀世音菩薩,現在聞著了、聽見了!聞,就是聽到了,也就是明白了,也就是學習過了。好像你們學習過《楞嚴經》,知 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有三十二應身這種不可思議自在的神力,這是「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要緊的,就是在「一心」這兒!這個「一心」最要緊,你不要兩個心,也不要三個心,也不要四個心。你心越多,可不像你做功德似的,做得越多越好; 你這個心若多了,越多越不好。為什麼?你心越多,就越發散;一散了,就不專一;不專一,就不靈了,就沒有功效了。
所以聽見「觀世音菩薩」,要一心稱名。我們做這功德,也是要一心,你不要生出一種懷疑,不要說:「我做這個工是不是有功德呢?有功德,法師又不能給我看一 看,這是不是真的呢?」不要有這種懷疑心,要生一個真正的信心。你為佛教來做工,這無形中,那功德一定是有的,但是你可看不見的;因為什麼呢?它太真了! 如果是假的,你可以看得見的;這真的東西,沒有法子看得見。如果你看得見,被旁人給搶去,怎麼辦?你能看得見,旁人就可以搶的;看不見,所以土匪都沒辦法 搶的。你只要有功德,存到你的功德銀行裏,土匪怎麼樣都搶不去的。所以這要一心,做功德也要一心;你若兩個心稱名,也不靈了,三個心更沒有用了。
觀世音菩薩:觀是觀看,世是世間,音是音聲;觀看世間一切音聲的這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刻就觀到他的音聲,所有一切一切的苦惱,都得解脫 了。解脫,就是一切苦惱都沒有了,都解決問題了。那得到什麼?就得到快樂。所以這個「解脫」,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那時候,無拘無束、無罣無礙,得到真 真正正的自由。
I2 別答(分三)
J1 約口業機明應 J2 約意業機明應 J3 約身業機明應 J1(分二)
K1 明七難 K2 結歎 K1(分七)
L1 火難 L2 水難 L3 羅剎難 L4 刀杖難 L5 惡鬼難 L6 枷鎖難 L7 怨賊難
今L1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一段經文,是說的觀世音菩薩救七難之中的「火難」和「水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這個「者」字,就是念觀音菩薩這個人。若有,是現在還沒有,將來是會有的。所以說,假設有這樣的一個人。什麼樣的人呢?持是觀世 音菩薩名。持,是受持,就是不忘的意思,也就是心心念念,都執持觀音菩薩的名號;那麼樣地受持來稱名,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所以無論哪一個人,想 要解除這種七難的痛苦,先要常常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樣的人,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是說你平時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而不是說等到被困在大火裏,才念觀世音菩薩;不是現燒香、現念佛,不 是說我今天有了災難,今天才念觀音菩薩。所謂「閒時不燒香,著急抱佛腳」,閒著的時候,連佛前也都不上一支香的;著了急了,才來抱著佛腿,求佛來救你的 難。雖然你抱著佛腿,但是佛也不理你。為什麼?因為你就是在平時根本就不修行,等到有難的時候才來求佛,這叫現燒香、現念佛。
可是又有一種人,他平時也沒有燒香,也沒有念佛;但是他有急難的時候,觀音菩薩也一樣救他,也一樣來令他離苦得樂,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你要知道,我們每一 個人有前因、後果。在前世,或者他曾勇猛精進,拼命地用功,豁出命來念觀世音菩薩,甚至於來做種種的功德。因為他前生念過,有這種的善根,所以今生他雖然 不念,觀音菩薩也來救他,這是有遠因的關係。所以觀世音菩薩救人,有遠因,也有近因。遠因,就是在前生他所種下的因;近因,就是在今生所種下的因。
或者有人說:「我前生或者已種下因了,所以現在我不必念觀音菩薩。將來我有難時,觀音菩薩也會救我。」可是這個我不保險的,你就是向我買保險,我也不賣 的。如果你今生就能誠心誠意念觀音菩薩,那我可以賣這個 insurance(保險),你一定會得到感應的,將來你有什麼災難,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你的。為什麼你自己說你在前生念過?你也沒有宿命通,你怎麼知道 你一定念過呢?你若真有宿命通可以的,若得了天眼通、天耳通也可以的。所以你若不是現燒香現念佛,這樣絕對有感應的!所以說,你要是平時念觀音菩薩,假使 你遇著大火的話,火不能燒。
在中國,從前有一個人,他預備去南海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你說怎麼樣啊?就有這麼巧的事情,他剛上了船,正要往南海普陀山朝拜觀音的時候,他鄰居的房子眼 瞅著就著火了;他的家人就跑來向他報告:「不好了!你快回去!不要去朝普陀山啦!我們的鄰居著火了,你要回來照顧啊!」這個人說:「我為了想要去朝普陀 山、拜觀音菩薩,已經吃三年齋,現在我已經上了船。家裏著火,我要是下船,它應該燒也一樣燒了;如果不應該燒,觀音菩薩會保護著我,我就是不下去,它也一 樣不燒的。我有這種誠心,我恁可自己家裏被火燒了,我也要去拜觀音菩薩!」就這樣他家裏著火也不管了,什麼都不管了,就去拜觀音菩薩。
他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回來之後,一看左右鄰居,前後所有的房子都被火燒了,唯獨自己這間樓房卻沒有燒。由此之故,一般人就問他:「怎麼挨著你這房子 的都燒了,你這個房子不著呢?」他說:「我就因為這次以最誠心去拜觀音菩薩,燒就燒,我也不管它,什麼都放下了!這是觀音菩薩的保護、觀音菩薩的力量,所 以令我這個房子都沒有著火!」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因為什麼火不能燒呢?這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威神力的緣故,所以火不能燒。
L2 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為大水所漂:如果你平時常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若在無意之中,不是有心要試驗觀世音菩薩靈不靈,就去跳海。如果你要試驗觀世音菩薩靈不靈的話,那絕對不 靈的!你跳海?毫無疑問你是要死的!為什麼?因為你存一種試驗觀世音菩薩的心。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學生,你也不是老師,為什麼你要試驗觀世音菩薩?因為你不 相信觀世音菩薩有這麼大的神通,你信不真,所以才要試驗。
好像我以前講的,你對你的朋友沒有真信心,所以你要試驗他究竟是不是一個真朋友、是不是一個好人;或者你把幾顆鑽石,甚至於五克拉的鑽石,放到那個地方, 看看他偷不偷?為什麼你要試驗他?因為你對你這個朋友沒有真認識,所以你要試驗他。你對觀音菩薩呢?也是!為什麼你要試驗觀世音菩薩?也就因為你沒有真信 心,你才要試驗;可是你這一試驗不要緊,可是把自己的生命就犧牲了。不要拿著自己的生命來開玩笑!不要拿著自己的生命作賭注!
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你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在不知不覺中,不知怎麼樣,就到一個淺處了。在大海裏,也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海岸上去了。所以,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而有這樣子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