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顯見‧剖妄出真
◎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H2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
I1阿難捨妄求真 I2如來極顯真體 I1分二
J1悲感痛悔 J2表迷求示
今J1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佛說阿難因注重多聞這方面,而受多聞的障礙,忽略定力,所以就沒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阿難聽見佛這樣講之後,又哭起來了。為什麼哭起來了呢?一方面,阿難自己一想:「啊,自己把光陰都錯過去了,而沒有證得聖果,這是太可惜的一件事!」所以就悲淚。一方面,又聽見佛指示他真心,而生一種殷重感激的心,感激佛指示他真心,所以就悲淚。
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於是阿難就又兩手、兩足,加上一個頭,這五體投地叩 了頭之後,然後跪在那個地方不起身,合起掌來,就對佛說了。「長跪」,本來叩頭然後站起身,但是他還跪著。阿難連哭帶講地,就像小孩子在外邊受了委屈,受 了人欺負,回來對著父母來訴苦了。這阿難現在也好像受了委屈似的,什麼委屈呢?他本來的這種思想令他失望了。他本來什麼思想呢?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自從我跟著佛、來侍候佛,發出我的一種心來出家。侍候佛,就是 例如佛陞座說法,他來服侍佛,幫著佛撩衣服入座,這就叫「侍者」。出家,在前邊已經講過,有出世俗家、出三界家、出煩惱家,這有三種。那麼這阿難是出的什 麼家呢?阿難是出這個世俗家,還沒有出三界家,沒有出煩惱家。
恃佛威神:我出家可是出家,拜佛做師父了,但是我的思想還沒有改變;怎麼呢?我就仗著佛這種威德和神通。我想:「啊,我有一個佛的哥哥,你說這世界上誰能有佛的哥哥呢?」這就覺得,喔,不知幾貢高了!貢高,就是好像有所仗恃似的。常自思惟,無勞我修:我就常常這樣想,怎麼樣想呢?「我有個佛哥哥,我不必麻煩再辛辛苦苦去修行了。為什麼?我哥哥都成佛了,我何必再修呢!」你看,現在他自己又想了!又「思惟」了。
為什麼我不必修了呢?將謂如來,惠我三昧:我心裏這樣想:「我有一個佛的哥哥,我這佛哥哥,他可以賜給我定力。」「惠」,就是惠賜給他;他以為這個定力不需要自己去修行,佛就可以給他。你看,這想的是不是很天真呢?我們現在,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會這樣想。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真是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我不知佛的身是佛的身,我的身是我的 身;佛的心是佛的心,我的心是我的心,不能替代的;佛的身心不能替代我的身心,我的身心也不能替代佛的身心。所以我不明白身、心本不相代,我不知道定力要 我自己修,我以為佛可以送給我一大堆定力,至少也比旁人都多一點。殊不知身心本不相代,這真是令我太失望了!
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只知用妄心,把我本有的真心都失去了。這樣我的身雖然說是出家了,做了一個出家人;可是我這個心沒有入道,我沒有得到定力。「入道」,就是得到定力。譬如窮子,捨父逃逝:好像有個比喻。什麼比喻呢?有一個很有錢的大富長者,有個兒子,他不用父親的財產,跑到外邊去受窮去。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我跟著佛出家了,我不修道,沒有定力,就是一個「窮子」。本來佛的家業,我可以 承擔的,但是我沒有定力,所以對於佛的財產,我現在還沒有資格承受佛這種的功德法財。為什麼沒有資格呢?就因為自己還沒有定力,定力不具足。所以阿難又痛 哭流涕,像個小孩子哭起來了。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今日乃知:我現在才知道,之前我不知道的。知道什麼呢?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我雖然知道的東西很多,可是假如多聞而不修行,還和不知道是一樣的。知道的東西是多,但是沒有去做,就好像那個石頭人似的;石頭人說是能說,做就不會做了。這就言其博聞強記,可是實行的功夫呢,沒有!沒有實實在在去做。所以雖然我多聞,如果不修行,也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就好像人盡講這個吃的東西,到底是不會飽的。好像吃素的人,就 講:「包點素餃子,真好吃!」或者:「蒸點包子也好吃,北方的油餅更不錯!」就數這個吃的東西。吃葷的人呢,說:「中國的那個飯館子,什麼什麼菜做得味道 最好,我們到那兒吃中國菜去!」西方人歡喜吃中國菜,大家說起來了,就這麼說這菜的名字;可是單單地說,不去吃,你說會不會飽呢?
有這麼幾句話說得最好: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說是:天天給旁人數錢,數他人的財寶,自己連一個錢都沒有。而你知道多少法,若不修道,也就像數他 人的財寶是一樣的。你自己不實實在在去修行,是沒有受用的,所以才說「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好像人數菜單,說這個菜怎麼樣,那個菜怎麼樣,數來數去,一 口也沒有吃,你說能不能飽呢?自己始終也不會飽的。
J2表迷求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又稱世尊:說世尊哪!我等今者,二障所纏:我們這在會的所有大 眾,都被二障纏住了。甚麼叫「二障」呢?一個我障,一個法障;也就是一個我的這個障,一個所知的障。我障就是「煩惱障」,煩惱障著我自性,不論遇著甚麼事 情,就看不破,也放不下;因為看不破,放不下,甚麼事情都生出一種執著。生出一種執著,煩惱就隨著來了,所以叫煩惱障。
法障,就是「所知障」,我知道多了,這也是障。不是人說學的東西多了,知識就高了;學的東西一多 了,他就被這個知識障住了,又生出一種障礙。怎麼障呢?他就生出一種貢高心:「你看我!哼,你們都不知道的,我知道!我比你們,你看,高得太多了!你們不 能和我比,你們這些個人都是沒有知識的!我這個學問,在世上簡直就是獨一無二的,所謂天上少有,地下更找不著!」一生出這種貢高的心來,這就叫「所知 障」。
這二種障礙,把我們在會的大眾都障住囉!這個「纏」,就是纏住了。被這兩種的障礙纏住了,就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自由。為什麼沒有自由呢?就因為有這兩種的障礙障住了。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為什麼我被障住了呢?就因為不知道我這個寂然不動常住的這種心性。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我因為不明白這種道理,希望如來憐憫我們這些無知的人。 「哀」,是悲哀;「愍」,是憐憫;就是叫佛可憐可憐我們這些大眾。中國有句話:「你可憐可憐我吧!」這是令人生出一種可憐心。阿難尊者這還有一種依賴性, 沒有獨立的性,叫佛可憐他。什麼叫「窮」?沒有楞嚴的這個定,就叫窮。甚麼叫「露」呢?沒有得到楞嚴定這種法服,就叫露。露,就是赤身裸體。他因為沒有得 到楞嚴的定,這就是等於窮人一樣;也沒有得到楞嚴這種法,沒有穿這個法服。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請如來您憐憫我,發明這個妙明的真心,令我阿難道眼也早一點開,我好能智慧增加,早證聖果;這個主要就是要證聖果。
I2如來極顯真體(分二)
J1光表許說 J2正顯即真
今J1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在這部經典上,前邊佛在面門上放光,放出來這個光,「其光晃耀,猶如百千日」,好像百千個日的光。這是表示甚麼呢?表示破妄,破那個妄想心。現在從胸前卍字上放光,這是表示顯這個真心。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當時,世尊從胸口這兒的卍字上,湧現出來寶光。你看見佛像上這兒都有個卍字,這個卍字表示什麼呢?就表示萬德莊嚴,佛這種德行都圓滿了。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這寶光晃來晃去的,其中光的顏色互相夾雜,有百千種那麼多。佛這種寶光,不是僅僅在這娑婆世界,還遍至十方微塵那麼多的普佛世界,這些光都在同時周遍了。
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有佛的地方,叫「寶剎」。佛的 光,遍滿十方所有這有佛的地方;照到所有微塵那麼多佛國這些佛的頂,就互相交光。照十方如來完了之後,佛這種光又從十方回來,照到阿難的頂上,和所有在法 會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大比丘、國王、大臣、長者,這些人的頂。佛放這種光,表示叫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佛在胸前卍字上放大光明。
告阿難言:佛就告訴阿難,吾今為汝建大法幢:「吾」是佛自稱。我現在為阿難你建一個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我不單為你建這個大法幢,也令十方一切的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這句有的書上標成「獲妙微密性。淨明心」,這樣「淨明心」應該加一個「妙」,「妙淨明心」;和前面的意思是一樣的,經上沒有這個「妙」字。這句也可以說是「獲妙微密。性淨明心」,這個文要是這樣讀,這就順下去了,這個圈,圈到「性」上,把「性」搬到下邊去。
「獲妙微密」,「獲」是得著,得著什麼呢?得著最妙最妙那個微密的因。這個密因,前面不是在經題講 這密因?這種微密的因,沒有經過佛指示的時候,一般人都不知道,好像在這地裏頭有金礦,沒有經過地質學家發現,一般人也不知道這兒有金礦。這個「微密性」 也可以比做金礦,這就容易明白了。那麼有人給發現了,地質學家到那兒一測驗,說﹕「喔,這地方有金礦!」我們這才知道開採。這個密因也就像這樣子。
「性淨明心」,「性」是清淨的,是光明的。因為你性淨明心,就得清淨眼:怎麼叫「清淨眼」呢?清淨眼,也就是前邊阿難所問的那個「開我道眼」,又叫「智慧眼」。「清淨」,是一點塵染都沒有;言其這個智慧的眼,見理見得清楚、見得真。無論什麼理,有這種智慧眼是不會有障礙的,不會不明白的,所以這叫「清淨眼」。
J2正顯即真(分三)
K1剋就根性直指真心 K2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K3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K1分二
L1帶妄顯真(十番顯見) L2剖妄出真(二種妄見) L1分十
M1顯見是心 M2顯見不動 M3顯見不滅 M4顯見不失
M5顯見無還 M6顯見不雜 M7顯見無礙 M8顯見不分
M9顯見超情 M10 顯見離見 M1分五(十番顯見1)
N1雙舉法喻現前 N2雙陳法喻令審 N3辨明無眼有見
N4辨明矚暗成見 N5辨定眼見是心
今N1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又叫了一聲阿難:說阿難哪!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你現在首先答覆我,你見到我手這個光明拳。我這個拳為什麼有光明?怎麼樣子成的這個拳?你又用什麼來看見我這個光明拳呢?你要答覆我!
阿難言:阿難就說了。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由佛這個全體, 這身上都是閻浮檀金,就好像寶山這種顏色,是金色和紅色相間的。「閻浮」,就是南閻浮提,也就是我們這個閻浮世界。「檀金」,金本來是黃色的,這個金有點 金紅色。南閻浮提有這種檀金的樹,這樹的葉子,或者汁掉到水裏頭,就能變成金子;這種金子,比平常的金子特別重。佛的身體就好像這種金子,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您這一種身的相,是由清淨所生的, 所以您身體上就有光明。
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端」,就是五輪指的頂端上。「屈」,是彎;這叫屈(上人屈指表示);「握」,這是抓著。我實實在在是用我這個眼睛來觀見的,佛把五輪指的指頭屈握成拳,來給大家看,所以就有一個拳頭的樣子。
N2陳法喻令審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編按】以上經文由「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合掌清心,佇佛悲誨」,上人乃以英文講解。後來上人於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又以中文補講一遍。為兼全原意,及方便中文讀者,今已把原文的中譯,及後來之補講融為一爐。
這一段文是「十番顯見」的開始,顯這個見性。現在佛和阿難互相問答。佛告阿難:佛就告訴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如來我,現在實實在在地來告訴你,我告訴你真話!「如來」是 Tathagata。「今日」,就是現在、今天。(上人以英文講解,很多弟子在笑)我沒有同你們講笑!我沒有笑,你們不可以笑的;等我笑完了,你們再笑。我沒笑,你們就笑,這不是好弟子!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所有有智慧的人,要用譬喻得到開悟。這個「有智慧的 人」,就是有知覺的眾生;這還不是真正有智慧的,這只是有中等智慧。若真有智慧的人,我講一,你就知道十、知道百,甚至我不講,你就開悟了,為什麼還要用 譬喻呢?用譬喻,就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很大的智慧,就不懂;所以要舉出一個譬喻,來令他明白。要是愚癡沒有智慧的人,就是用譬喻,他也不懂這個 譬喻。佛是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所以要用譬喻,舉出來一個例子,令大家得到智慧。
你們聽得懂我講的英文嗎?要再翻譯嗎?我對你們講,這樣或者可以節省時間。我知道這個字怎麼講的, 我就先講;我真有不知道怎麼講的,你就告訴我,然後再告訴其他人,這樣時間上就快一點。因為美國人對我講的中文,不容易瞭解;我講英文,如果我有不知道的 英文,你們就用你們正確的英文錄到錄音帶上好不好?
阿難!佛在這個時候就說了,阿難哪!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我現在給你舉出個譬喻來,我這個拳頭,假設沒有我這個手,也不會有拳頭。若無汝眼,不成汝見:假如你沒有眼睛,也不能成就你這個見性,你也看不見了。是不是這樣子?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用你能顯見的這個眼根,來比方我這個拳,這個道理是同、是不同呢?
阿難言:唯然世尊:阿難就說:「是的,世尊!」「唯」,就是「是」。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要是沒有我的眼睛,就不成我的見性,我就沒有這個見的能力。用我眼根來譬喻佛的拳,這兩件事情,義理是一樣的。這是佛以這個「眼見」和「手的拳」來比方,看阿難自己明不明白這個道理;阿難果然就說是一樣的,大約阿難也沒加思索。
N3無眼有見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這是佛批評阿難說得不對了。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佛告訴阿難,你說這兩個是一樣的,不!這不一樣的。為什麼?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好像沒有手的人,他也就完全沒有拳頭了。「彼」,是另外一個人;可是另外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他這個「見」還是有的,他見性並沒有虧損。沒有眼睛也能見,你相信嗎?(弟子:「相信!」)為什麼你相信?以前你寫這部經嗎?這經上是這麼說的?
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呢?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你就試著在路上問問那個沒有眼睛的人:「你看見什麼啊?」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那麼這些盲人,不論他是誰,他一定這麼樣答你:「我的眼前,只看見黑暗,沒有看見旁的東西。」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觀」,是「看」。你以這個道理來研究研究,來觀察 觀察,這前塵本身就是暗的,這個見性又有什麼損減呢?見性是不增不減的。盲人他所見的是暗的,並不是沒有見;他見暗是見,見明也是見,這個「見」是存在的 啊!他眼睛盲了,可是他「見」沒有少。但是你若沒有手了,你拳自然也就沒有了,你再找這個拳,是找不著了!
N4明矚暗成見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覩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阿難說:「這些盲人,他們的眼睛只看到黑暗,那怎麼叫『見』呢?他沒有眼睛怎麼見啊?」阿難說他們只看見黑暗,這就是沒有見性。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覩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佛告訴阿難說:「這一切的盲人沒有眼,只看見黑暗。這和有眼睛在一個黑暗屋子裏頭的人來比較,有眼睛的人在暗室看不見東西,盲人沒有眼也是看不見東西,這兩種黑暗,是有分別?是沒有分別呢?你說說看!」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在這個時候又不加思索就答覆了:「是這樣子,世尊!這個處在暗室的人,和其他盲人所看到的,這兩種黑暗相比較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啊!」「校量」,就是這麼比較一下兩樣同不同?是不是一樣?
N5辨定眼見是心(分二)
O1例明眼見之謬 O2結申心見正義
今O1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佛在這地方又叫一聲阿難,說:你說兩種黑暗是一樣的,沒有不同。假若這個沒有眼睛的人,只看見前邊是黑暗的樣子,現在他忽然又恢復這個眼光了,他又能見著前邊種種色、種種相了!你要是給它起名說,這是他「眼睛能看見」的話。那麼,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在黑暗裏邊那個人,他在暗室裏邊,只看見前邊都是黑暗;忽然他得到燈光了,現在他就可以看見所有的東西,這個應該叫做「燈能看見」。
你知道為什麼叫「燈見」呢?你說沒有眼睛的人不能見,有眼睛就又可以見,這叫「眼見」。那麼現在在暗室裏邊的人,沒有燈就不能見,有燈就又能見,以此類推,這就應該叫「燈見」―─是「你見」,也不是「眼見」。是不是啊?佛這麼說。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假如這個見,是燈見著的;燈它自己能有見,它就應該不叫「燈」了。又則燈觀,何關汝事:又者,這個燈能見,與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O2結申心見正義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現在這指出這個心來了,這有「十番顯見」。前邊那個,有的人說是「七處徵心」,有的人又說是「三處 徵心」,有的又說「兩處徵心」,有的說「三處徵心、十番辨見」。那麼我們現在不管它那麼多,他徵是徵阿難的心,不是徵你的心、我的心,我們現在就是知道這 個文的意思就可以了。現在這第一番顯見,就說這個見性「是心非眼」;這是證明我們所見的東西,不是這個眼睛見,是心見的,是你的真心有見性。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因為這個,所以你應該要知道:燈能令形色顯出來,這個能見的,還是眼睛,不是燈能見。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眼只能令形色顯出來;這個能見的見性,才是你的真心,不是眼睛能看得見。
M2顯見不動(分四‧十番顯見2)
N1敘眾望示 N2辨定客塵 N3正顯不動 N4普責迷認
今N1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阿難聽見佛這麼說,他和在會其他的人,都閉上嘴巴,沒有話說了,但是他的心還沒覺悟,還沒開曉,就沒能明白這個道理。他為什麼沒有話說呢?因為他在想:「啊,我的眼睛不能看東西,是心在看!如果這不是真的,佛又這麼說;如果是真的,為什麼以前我不知道?」他在想這個。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冀」,就是希望(hope);「宣」,是說。他希望佛用慈悲的音聲再詳細給大家說一說。合掌清心,佇佛悲誨:我 不知道「合掌」英文怎麼講?我告訴你們,就是這樣(上人以手做合掌狀),手放到一起,這叫「合掌」。為什麼手要放一起?這叫「一心」,沒有二心。這樣(上 人把手分開)是「十心」,這樣(上人合掌)就是「一心」。掌放到一起,心也會在一起,變成一個,不會變成十個心,這叫「合掌」。「清心」,清理你的心,不 要想,不要在心裏放太多垃圾;要清理你的心,把垃圾放到一邊去。「佇」,就是站那兒等著。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合起掌來,專一其心地來等著佛再來憐憫他們、 教誨他們,令他們得到開悟,不再迷惑。
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講法。為什麼我用英文講呢?因為我看我這個弟子白文天工作(翻譯)太辛苦了,我幫他做點工。我不太懂英文,講的英文不好;你們用你們好的英文聽,好不好啊?
N2辨定客塵(分二)
O1如來詢究原悟 O2陳那詳答佛印
今O1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在這一班聽眾都站著等佛來慈悲教誨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舒兜羅綿網相光這個手,伸開佛這千輻輪相的五輪指。「舒」,就伸開了。「兜羅綿」,佛的手最柔軟,就像最細滑的那種兜羅綿那麼軟。「網相光手」,這個手上有網,而且還有光。誨敕阿難,及諸大眾:佛就教誨阿難,和在會的一切大眾。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我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臘月初八那一天始成正覺。我在鹿野苑裏邊,對五比丘等;說「等」,因為他們五個人在一起,沒有單單叫某一個人的名字。還有對你們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這四眾說過。
這個「鹿園」,就是「鹿野苑」。怎麼叫「鹿園」呢?這個地方是一座很大的園子,裏邊專門是養鹿的。 怎麼用這兒來養鹿呢?這是當初在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去做鹿、做畜生。那麼釋迦牟尼佛做鹿王管著五百隻鹿,還有提婆達多也去做鹿王,也管五百 隻鹿。這時候有一個國王到山上去打圍(打獵),就用很多的人力、物力,把野獸都圍聚到一起,就想把這些野獸都打死了。
因為被打死的野獸太多了。於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這隻鹿王,和提婆達多這隻鹿王,就開了會:「我們現在應該救我們這些眷屬的生命,不應該令國王把我們都殺死了!」怎麼樣救法呢?說:「我們到國王那兒去請願去,要求國王不殺我們!」
這兩隻鹿王雖然是鹿,但是都會說人話。兩隻鹿就去向守衛的兵要求說:「我們想到國王那兒去請願,你可以給我們通報一聲嗎?」啊,這守衛的一聽,這鹿會講人話!於是就到國王那兒去報告。國王一聽說鹿會說人話,也就很奇怪的,於是就准許牠們進來請願了。
這兩隻鹿王就向國王講:「我們是鹿,你若今天一起把我們都殺死了,你一天也吃不了這麼多鹿肉。那麼 時間久了,或者會壞(相信那時候也沒有冰箱)。莫如我們這樣辦:我們輪著,每一天進貢一隻鹿。你既有新鮮的鹿肉吃,我們又不會一起都死了;並且你吃的時間 不論多久,即使幾百年都會有鹿肉吃!」
國王一聽牠們這樣要求,又看到鹿會說人話,也就批准了。於是這兩隻鹿王就今天你送一隻鹿去給國王, 明天他送一隻鹿去給國王。偏偏這時候,提婆達多這兒,輪到一隻母鹿去進貢,這母鹿肚裏頭就有鹿仔子,再過一兩天,大約就要生出小鹿來了。牠就和提婆達多這 隻鹿王講:「你今天可不可以叫旁的鹿替代我去?等我生了小鹿之後,我再到國王那兒進貢去!」提婆達多說:「這不行的!輪到妳,就一定要妳去的,這沒有人情 講的。妳不歡喜死,哪一個歡喜死啊?妳想多活幾天,這不可以的!」
這隻母鹿就眼淚汪汪地走去和釋迦牟尼佛這隻鹿王講,本來牠不歸釋迦牟尼佛這邊管;但牠就向釋迦牟尼 佛要求,說是可以安排換一換,只要等牠多活幾天,把小鹿生出來了,牠就去進貢去,現在找一隻其他的鹿先替牠去死。釋迦牟尼佛一想,我自己雖然有五百隻鹿, 你說叫哪一個去?叫哪一個,哪一個都不歡喜去的。於是就叫這隻母鹿說:「好了!妳在我這鹿群裏住下,不用擔心了。」
釋迦牟尼佛就自己去見國王。國王就問牠說﹕「你幹什麼來了?」因為牠會講人話,國王就這樣問:「是 不是你所管的鹿都吃完了?怎麼你自己來了呢?」釋迦牟尼佛說:「吃完是沒有吃完,不單國王你沒有吃完我們的鹿,而且我們一天比一天繁殖得多;你一天只吃一 隻,我們一天有的鹿生好多隻的。」國王說:「那麼你怎麼自己來了呢?」釋迦牟尼佛就把這個因緣說給國王聽,說是:「因為有一隻母鹿,牠再過一、兩天就生鹿 仔了。本來今天輪到牠,但是牠想要生下小鹿,然後再來給國王吃,所以牠到那兒和我要求。我一想,叫哪一個替牠,哪一個都不願意先死,於是我自己親身來替 牠。」
啊,這國王一聽,大受感動!於是從此之後不要牠們再進貢鹿了。這國王又說了一首偈頌
汝是鹿頭人 我是人頭鹿
我自今日後 不食眾生肉
你雖然有鹿的頭,但是你是個人;我雖然有個人頭,但是是隻鹿。我從今天以後,再不吃眾生的肉了。因 此,這個園裏頭,鹿就非常之多,所以叫「鹿園」。又有一個別名,叫「仙苑」;因為這個地方風景特別幽美,風水好,有很多修道的仙人都住在這個鹿野苑裏頭。 因此等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先到鹿野苑度這個五比丘。
這五個比丘,佛父親的親戚有三個,佛母親的親戚有兩個。父親的這三個:一個叫「阿鞞」,翻到中文就 叫「馬勝」,就是馬勝比丘;一個叫「跋提」,翻到中文就叫「小賢」;還有一個叫「拘利」,翻譯叫「摩訶男」。母親的這兩個:一個就叫「阿若多」,就是這位 憍陳如;一個叫「十力迦葉」,翻到中文就叫「起氣」;「迦葉」翻譯到中文,又叫「飲光氏」,因為他是一個修事火外道的。這統統是五個。
因為最初佛到雪山去修道的時候,他父親淨飯王派了三個人,他母親派了兩個人,去勸他回來,不要出家 修道。這五個比丘──那時候不是比丘,都是做大官的。到那兒一勸佛,佛不回來;勸不回來,他們五個人也就沒有面目回去見國王了,於是就陪著佛修道,跟著佛 在雪山那兒修苦行。修來修去,就走了三個,退出佛那個地盤了。為什麼?因為太苦了,受不了苦就走了。剩兩個陪著佛修行。
佛在雪山修行六年,那時候,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瘦得不得了。這天女獻乳──天上的 天女用牛奶煲著粥,獻牛奶粥去供養佛。佛吃這個牛奶粥之後,身上又都生出肉來了。這兩個陪著佛修道的人,一看佛喝牛奶粥了,也不高興了,說:「修道的人, 怎麼能喝牛奶粥呢?」於是也就都走了,不陪著佛了。你看佛那時候修道多苦!父親、母親派這五個人去陪著他,三個因為受不了苦跑了,兩個就因為他享福跑了。 所以這五個都跑了,不管他了,就剩佛在那兒修行。
佛就走到菩提樹下,繼續修行。十二月初八晚間,看見那個星星出來了,開悟了,這叫「夜睹明星而悟 道」。他一開悟,想要先度誰呢?一看,在過去生中,歌利王曾經割截他的身體,當時他發願他如果成佛,第一個就要度這個歌利王。於是佛就先度這五比丘,因為 五比丘中的「憍陳如」在過去生中就是歌利王,所以佛今生成佛就先去度這五比丘。
在那時候,佛對五比丘和四眾說過什麼呢?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一 切的眾生不成佛,沒有開悟,也沒有證到阿羅漢果;為什麼?就因為被這客塵和煩惱所耽誤了。什麼叫「客」?客就不是主人,主人就不是客人。「客塵」,言其這 個塵本來是沒有的,暫時間它有。客塵,也就是我們這個「妄想」,也可以說是「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也是客塵,煩惱也可以說是塵沙、無明。塵沙,言其煩 惱像塵沙那麼多;無明,一切的事情都不明白。
你說,人才怪呢!放著好好的飯不吃,好好的麵包不吃,好好的牛油不吃,一天到晚專門吃煩惱。他吃煩 惱比吃包子都香,你叫他不吃,他還覺得不行,就願意拿煩惱來當飯吃。我們一天到晚都拿這客塵煩惱來當飯吃,一發脾氣,把肚子氣得都飽了,也不需要吃飯了。 這一類的人,實在是可憐哪,歡喜吃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的眾生不成佛,不成阿羅漢,都因為這客塵煩惱所耽誤了。
這是佛現在的詢問。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汝等」,就是五比丘和這四眾──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了。我一說這「客塵煩惱」,你們為什麼開的悟呢?你怎麼樣開的悟呢?到現在你就得阿羅漢果,是什麼原因呢?佛就這麼問這五比丘和四眾的弟子。
O2陳那詳答佛印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時憍陳那:當時,在大眾裏邊,就有一個叫「憍陳如」(即憍陳那)的,也就是五比丘之一的「阿若多」;這個意思,翻到中文就叫「解本際」;又有一個解法,就叫「最初解」,他是最初明白、最初證到阿羅漢果的。起立白佛:他站起來對佛就講了,我今長老:我現在在大眾裏邊,是一個年紀也長,經驗也很豐富的。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在大眾裏邊,我這個名字就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獨獨得到這個「解」的名字。為什麼得到這個解名?就因為我明白,我開悟了。由什麼開的悟?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因為我明白「客塵」兩個字開的悟,所以我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這聖果。
世尊:憍陳如就稱一聲世尊說,佛啊!我為什麼由「客塵」兩個字開悟的呢?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就比方旅行的客人──英文叫holiday/vacation(度假)的旅客,他找個旅店,或者在那兒住,或者在那兒吃東西。吃完了東西,也睡過覺了,他又要整頓行李向前走去。因為他是客人,就不會常久住在這兒。「不遑」,就是不能。若實主人,自無攸往:他若是主人,不是客人的話,自然不會到任何地方去了。「攸」,就是「所」,是個地方。這個「主人」,就是我們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客人」,就是一切的妄想塵勞。
怎麼又比方「客塵」呢?因為這個不是我們本來有的;是走到外邊,因為塵土沾到身上了。好像我們本來 身上很乾淨的,到外面被風一吹,這塵土就都把身上給弄得不潔淨了。那麼我們用手一撣,這塵土又沒有了,這叫「客塵」。這就表示什麼呢?我們的煩惱無明,就 像客塵似的,不是實實在在真有的。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已融入上人隔日重講之部分。
這一段文,憍陳如說,我像上面這樣想:這個旅客住到旅店裏,吃喝完了之後,他又要走的,不會永遠住 到這個店裏的。那麼永遠住在店裏的是哪一個呢?就是那個店的主人。前邊已經說了,什麼叫「客」?見惑、思惑──就是這個「煩惱無明、煩惱障、所知障」,這 都叫「客」。那麼這個「塵」,就是搖動的;不動的,就是真正的主人。「不動的」是什麼呢?虛空是不動的;這虛空就比方我們人的見性,這見性也是不動的。真 正的主人,就是我們常住的真心,它也不來,也不去。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我像這樣子想:不在這個店裏永遠住,這就稱為「客」;永遠住在店裏頭,這就是個「主人」。所以,以「不住到店裏」這個,做為「客」的定義。所以憍陳如也就明白,這個「客」,就是住店的旅客;若是這個店的主人,就不會走了。
那麼什麼地方是個「店」呢?我們這個身體,就比方一個店一樣;我們的自性,就是個真主人。我們住這個旅店,這是暫時的;我們這個真主人,那是永遠的。我們既然明白這個身體是一個旅店,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家,不是我們自己的家,就不應該太過執著了。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又好像天下雨之後,天晴了,太 陽昇到天上去,日光照到門縫裏邊,或者窗戶的隙縫裏邊,在這個時候,就會顯現空中所有一切微塵的這種相。「霽」,就是雨後天晴了,「新霽」,就是初晴;初 晴,這個天非常地晴朗。「清暘」,就是剛出來那個太陽光;「暘」,就是日光。 「隙」,就是「孔」,那個漏洞的地方。「發明」,就是顯現出來了。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這個塵,它這種性質,搖動不已,可是這個虛空的本體,它是不動 不搖、無去無來的。本來這兒很多塵的,但是太陽不照進來,你看不見這兒有塵。若太陽光一射到屋裏邊了,喔,看見很多微塵在太陽光裏頭搖動不已,那很多很多 的!你說有多少?你數不過來的!你看,有太陽光的地方,就有微塵!這個塵雖然這麼搖動、動盪,在空中上上下下來回這麼跑,可是這虛空本體是不動的。「寂 然」,就是不動的。所以虛空就是表示我們的見性,我們這個見性是不動的。
由門縫裏看見塵相,這是什麼呢?這就是得到智光了。你證到初果,伏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除了之後, 你就有了智光。有了智光,你才能看見你塵沙、無明這些個煩惱。你能看得見,這是由你智光而照見的。這個智光,就表示太陽照到門縫,或者窗戶縫裏頭。這是說 的我們人有智慧光了,證到初果,就能看見塵沙、無明這些個煩惱,你也都可以明白了。但是我們這個本性是不動的,它是沒有搖動的;而塵沙、無明,這些都是有 搖動的。
天天你們聽經,叫你們不要有煩惱,你們單要有煩惱;叫你們沒有無明,你單要發出無明來!所以你說這 是聽教、不聽教?越說有無明不好,無明越大一點;越說煩惱不好,煩惱更多了。沒有講的時候,沒有煩惱;一講,把煩惱都給講出來了。所以一定是我講經講得不 好,沒有把你們煩惱給講跑。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把煩惱丟到太平洋裏去,不要拿著煩惱當你的寶貝,不要拿著煩惱當你的親人,不要拿 著煩惱做你生死的伴侶。你不要和它這麼親密,應該把煩惱丟到汪洋大海去。這樣,大約你們這個煩惱都會把太平洋給裝滿了!為什麼?太多了!所以我希望每一個 人都把煩惱趕跑了!這個煩惱就是魔,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魔去?什麼叫「魔鬼」?你有煩惱,就是有魔鬼了;那個魔鬼和你合夥到一起了,所以這個煩惱是最要不得 的。我們現在講經,就是叫人去煩惱,不要愈講煩惱愈多!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如是思惟:憍陳如尊者說,像上邊我所說這個道理──用智慧光照破了無明煩惱的黑暗孔隙,而顯現出來這種的無明煩惱;我像這樣想,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澄 然而寂靜,它是不動的,這就叫一個「空」。在孔隙裏頭動來動去的,總這麼搖動著──你看,在太陽光那個地方的塵埃,總是飛來飛去的,它不停的,這就叫一個 「塵」義。所以說,以搖動的東西,叫做塵。這個「塵」就是什麼呢?它所表示的就是煩惱無明,煩惱障、所知障,這種的就叫「塵」。
這阿若多──就是憍陳如,他說完了這話,佛就給他印證,說這個是對的。佛言:如是:佛說:「你說得對,是這樣子!這個搖動的,就是塵;不動的,就是空。你講這個道理是沒有錯!」
N3正顯不動(分二)
O1對外境以顯不動 O2對內身以顯不動
今O1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佛因為恐怕這一班在會的大眾還沒有了解真正的見性,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當時世尊在這個會場大眾裏邊,就把五輪指屈回來──這叫屈(上人以手表示)。屈已復開,開已又屈:屈完了之後,又伸開。伸開,然後又拳回來。這麼來回好多次,伸開,拳;拳,伸開,這麼樣子。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佛屈伸手指頭完了之後,就問阿難說:「你現在看見什麼了?」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阿難回答佛說:「我看見世尊您這個百寶輪掌,在這大眾裏邊開了又合,合了又開,這麼樣子。」佛的手是千輻輪相,所以阿難叫它「百寶輪掌」。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佛又告訴阿難說:「你看見我這個手在大眾裏邊有開、有合。這是我這個手有開開,又合起來呢?還是你看見的這個「見」開開了,再合起來啊?」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阿難答覆世尊說,世尊您這個百寶輪掌,在大眾中開、合。「寶手」,就是這個「千輻輪相」。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我看見如來您自己把手伸開又合上,合上了又伸開;不是我能見的這個見性有開、合。是您有開、合的動作,令我看見您這個手開、合;我這個見,沒有開,也沒有合。
佛聽他這樣講,恐怕他還沒有了解,不是真正明白,所以還要再問一個問題。佛言:誰動誰靜:佛對阿難說:「是誰動啊?是誰靜啊?」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阿難對佛就說:「佛這個手不停止,這叫不住,這是一個『動』。而我自己這個見性,連個『靜相』都沒有,這個見性又怎麼會有個搖動呢?」「無住」,就是動。
阿難尊者為什麼說沒有靜相呢?靜是由動中來的,若沒有動,根本就沒有靜。所以說這個楞嚴大定它「無 出、無入」,也就是這個道理。你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楞嚴這個定,什麼時候它都是常常在定中的,沒有不定的時候,無出、無入的。阿難說:「我能 『看見你』的這個見性,連個靜相都沒有。」阿難不說沒有動相,他說沒有靜相;見性從無始以來,根本沒有動,沒有動相,所以也就沒有靜相了!所以這個動、靜 二相,是了不可得,沒有的,找不著的。它是不搖動的。
佛言:如是:佛也給他印證,說:「你說得對!是這樣子,這個你說得沒錯!」
O2 對內身以顯不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於是,佛在這個時候,又從他這個百寶輪掌裏頭,飛出去一道寶光,像鳥飛那麼快,也就像閃電似的。這也可以有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用手電筒;手電筒這麼一開開,這個電射出去,很遠就可以看得見。佛的手上可以放寶光,比手電筒那光照得更清楚了。這道寶光在阿難右邊飛過去,即時阿難迴首右盼:即時阿難就回頭向右,看佛這個寶光到底飛到什麼地方去了?飛出多遠?阿難這麼樣子,(上人作回頭狀)就回頭望。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在正望著的時候,佛在輪掌裏頭,又放出來一道光,在阿難的左邊;阿難又回頭向左來盼。好像現在的探照燈,從空中這麼一射,射多遠都看得見東西,大約就是這樣子。「盼」,就是看的樣子。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佛又問阿難:「你現在頭為什麼左顧右盼的這麼搖動呢?」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就說:「我看見如來放這種妙寶光明,來到我左邊,又到我的右邊。所以我往左看一看,又往右觀看觀看。我因為看這個光,頭就搖動了。」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佛又問阿難:「阿難哪!你看這個佛光,就向左右這麼動頭。你頭這麼動,這是你這個頭來回這麼搖動呢?還是你這個見性來回這麼搖動呢?」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阿難回答佛說:「我的頭自己這麼搖動的。而我這個能見的見性,連一個靜的相貌都沒有,又怎麼會搖動呢?所以我知道是頭自搖動,而這個見性沒有搖動,見性是如如不動的。」「止」,就是不動,也就是頭先那個「靜」字的意思。這是阿難答覆佛這樣子說。
佛言:如是:佛說:「你這個說得也對了!這個道理你也沒有說錯。不像以前你認賊作子,那麼樣盡認妄想當你的真心了!現在你明白這個見性是不動的了,你現在是有點辦法了!」這是佛很歡喜的一個讚歎的詞。佛說「如是」,就是說:「對的,你說這個很對的!」
N4普責迷認(分三)
O1取昔所悟客塵 O2令觀現前主空 O3怪責自取流轉
今O1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當到這個時候,佛就對大眾說了,你們現在聽到我講這個道理,一定都很明白了,一定對這個道理都很清楚了,我不必再講了。可是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假設有其他的眾生,他以搖動的這種東西,就叫「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以不在這兒住的,就叫「客」。為什麼這樣呢?
O2令觀現前主空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你們大眾現在看見阿難這頭來回晃,來回搖動。可是阿難方才沒有講嗎?這個見性是沒有所動的。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你們現在所有的大眾,都看見我這手伸開又合上,合上又伸開;可是這個見性沒有伸開,也沒有再捲起來。這個「卷」(音:眷)字,在這兒應該讀「捲」,就是「把它捲起來」。
O3怪責自取流轉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是佛反問大眾說,你們現在看得清清楚楚的,阿難的頭自動,這個見沒有搖動,也沒有捲起來,也沒有把它伸開。既然是這樣,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為什麼你們大眾現在,還以這個動的東西,就當你們自己的身體?你不能見著你自己真正的那個見性,而拿這個身體就當你真實的一個東西了,所以「以動為境」。但本來這個動,它是個境,不是你自性所有的。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這個「洎」,就是當「到」字講。從開始到最後,「念念生滅」,在你這個念裏頭,用你的識來用事,前念生後念滅,前念生後念滅,這生滅生滅;你盡在這個生滅裏頭做功夫,做活計了,所以沒有真正明白這個見性。
佛現在就又呵斥大家,說大眾都錯了!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你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把你們那個真性給丟了。其實這個丟,不是真丟了,就是好像丟了似的。為什麼好像丟了?眾生不知道自性這種不動不搖的境界,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好像失掉了似的。
因為遺失真性,就「顛倒行事」,做事情本來應該往好的做,他偏偏往壞的做;本來應該做善事,他偏偏 去做惡事去,這叫「顛倒」。再給你們講一個比喻,人倒起來,腳衝上,頭衝下,這就叫「顛倒」。或者你腳衝下,頭衝上;你拿鞋往頭上戴,拿帽子往腳上穿,這 也叫「顛倒」。或者你小時候,父、母親叫你去讀書,你不願意讀書,這也叫「顛倒」。還有,人家都睡覺,你就要在這兒大吵大鬧,擾亂人家睡不著覺,這都叫 「顛倒」。總而言之,顛倒的事情,就是不順乎情理的事情,背道而馳。好像現在要到南三藩市去,人家往南走,你往北走,背道而行,這就叫「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因為你行事顛倒,所以你的性和心不合作了。不合作,就失去這種真實性了,所以「認物為己」,你就認外邊的境界當你自己了!也就是你不應該認你這個「旅店」是自己,可是你卻認這個「旅店」就是你自己了。「物」,一切萬物都叫「物」。
因為認物為己,所以就生出種種的執著,種種的事情都看不破了,也不明理了。因為不明理,結果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就在六道裏頭轉來轉去,頭出頭沒,自己去找生死。「流轉」就是生死;自己去找生死,自己去跟著生死跑,這叫「自取流轉」。
可是生死的問題,你自己如果不顛倒,能不認賊作子,不認物為己,你就可以把生死了了。想要了生死, 這個問題很容易的,就在你自己向後一轉就是了。你現在往前走,就是走的生死的路。你向後一轉,這生死就了了,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就在乎你自己去做,你自己 轉身就是!只要能回頭轉身,生死就了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那苦海沒有邊,你一轉,回過頭來就是岸了!
──原卷一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