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佛僧赴請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五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波斯匿王請佛來應供,那麼又有其他的長者、居士也請佛來應供,所以佛就派文殊菩薩率領各大菩薩到各處去應供。這是在經前邊敘述這部經的緣起,那麼從前面到此處的經文,都還不是正式佛說的。

佛敕文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敕」,是敕命、敕令,就是叫他去。國王有敕 命,法王也一樣有敕命,所以佛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分領菩薩:「分」,是分開,把菩薩分開領著。究竟一隊分多少呢?那是看當時有多少菩薩,就分有多少隊。 或者一個人一隊、二個人一隊、三個人一隊,劃出很多隊。及阿羅漢:不是單單領著菩薩,也領著這一些大阿羅漢、大比丘。

應諸齋主:就是到這些長者、居士家裏,去應一切齋主的供養。因為佛雖然有千百萬億化身,但是他不會為吃一餐飯,就顯一個神通,到每一個門口化一個佛身去化緣。若這麼樣子,這神通比豆腐都不值錢了!所以佛叫文殊菩薩:「你分領這些菩薩和阿羅漢,到每一個齋主家裏應供去!」

C3阿難示墮(分二)
D1
將墮之由 D2正墮之事
D1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

唯有阿難:就是單單阿難尊者一個人。阿難尊者這回所以遇著困難的問題,也就因為他是單獨一個人。阿難尊者怎麼樣呢?先受別請:「先」,是早早的,大約或者一個月以前,就有人預約把他訂下了,說:「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你一定要到我們這兒來應供的。」所以他早早就去了。那麼七月十五這一天,人家都去吃齋,他就先受別請。

和尚本來不應該受別請的,譬如,這兒有十個和尚,你若單單特別地請一個和尚到你那兒吃飯,這就叫 「別請」,這一個人根本就不應該去的。為什麼?因為十個都是僧人,請就應該請十個,若單請一個人,就不應該去。在佛教裏規矩是這樣,但是有的時候,這個人 好吃,所以有人說:「我要供養你!」他也就答應了,不管別請不別請,他這樣想:「我管你們大家呢!我一個人吃飽算了!有人請我,這是我的福德,這是我的感 應!」他就不管旁人了。

這阿難尊者,就大約多少也有好吃好東西這種心,所以在七月十五以前,他就先受別請了。你想,在結夏 安居,根本就不許可走出去!他受別請到外邊去應供,這已經就不合規矩,已經就犯過了。我這麼想,大約人家請他是七月十四這天,所以他早一天去了,大約在七 月十三就去了;吃完了東西,他還在人家那兒住下了,預備第二天──十五這天,一早就回來。

所以遠遊未還:就在文殊菩薩分領諸菩薩去應供這時候,阿難尊者還沒趕回來。不遑僧次:「不遑」,就是來不及,趕不上了。好像我們現在要到旁的地方去吃齋,某一個人昨天就走了,沒有回來,我們想等他,也沒有時間了,就不等他,先走了。等到這個人回來一看,空空如也,家裏也沒有做飯,外頭也不知到什麼地方吃飯好,這叫「不遑僧次」,就是沒有機會等到他回來。

既無上座,及阿闍黎:出家人出門或者要兩個、或者三個在一起。一個是上座,就是要受戒二十年,這叫「上座師父」。或者要有「阿闍黎」,這叫「軌範師」;軌就是規矩,範就是模範,就是教你要懂得守規矩的師父。阿闍黎有五種:

(一)出家阿闍黎:就是你跟著他出家受沙彌戒的。(二)教授阿闍黎:就是教你受戒的時候怎麼樣去求 戒,到那兒怎麼樣乞法。(三)羯磨阿闍黎:是給你懺悔你過去的罪業,問你遮難。遮,就是你做過什麼罪,犯過什麼戒,以前你在家的時候有什麼罪業,都要講 地。(四)依止阿闍黎:就是你總跟著他、親近他,跟他學習佛法。(五)講經阿闍黎:他教你念經。

好像我教你們念〈楞嚴咒〉,我就是你們的阿闍黎,你明白了嗎?我現在講這部《楞嚴經》,這就是「講 經阿闍黎」。現在你們天天和我在一起,這又可以說是「依止阿闍黎」。我又教你們規矩,天天給你們在佛前迴向,說:「令他們罪業都消除了,善根增長。」這又 是「羯磨阿闍黎」。我現在教你們一切的佛法,這也是「教授阿闍黎」。但是你們沒有人出家,我現在不是「出家阿闍黎」。這有四個「阿闍黎」了,還差一個;誰 若出家了,我就又變成「出家阿闍黎」了。

這阿闍黎就是來幫忙你修道、成道的,在旁邊看著你、監視著你,叫你不要犯過。阿難尊者現在也沒有上 座,也沒有阿闍黎,他就出了毛病了!所以最壞的地方,就是他一個人。本來出家人應該兩個人一起的,你如果真有定力了,那你就一個人怎麼樣都沒關係;但是你 定力不足,就很容易受到魔障,很容易被外境所轉。因為這個,出家人要防心離過,所以要有上座,又要有阿闍黎,出門都要有兩、三個人,一個人不可以的。

你要是真正有定性、有定力,那你一個人到什麼地方去都可以的,上天下地,隨便你去;若沒有定力,就 哪個地方也不可以一個人去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年輕的小和尚一個人四處跑,這是很危險、很危險的一件事。你看,這阿難也就是一個小和尚,四處一跑,就跑出毛 病來了。可是我們都要感謝這位阿難尊者,如果他不出毛病,釋迦牟尼佛也不會講《楞嚴經》,也不會教我們怎麼樣修定,那我們怎麼有機會懂得這部《楞嚴經》 呢?所以阿難尊者還是對我們最有好處的一個人。

途中獨歸:他在道上自己回來了。最壞的,就是這個「途中獨歸」,只有一個人,沒有旁人來陪著他、幫忙他,所以他就遇到魔了。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二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阿難尊者自己冒冒失失的,不聽佛平時所教的,這就有一種攀緣的性 質,所以他受別請。那麼這一部《楞嚴經》,不是單單為阿難尊者說的,是為所有類似阿難的人說的,是為所有出家人犯類似阿難所犯的毛病而說的。如果單單是為 阿難尊者說這一部經,那與我們現在的人都沒有關係,我們也不需要講這一部經,也不需要聽這一部經,也不需要研究這部經。因為佛不是單給阿難說的,是要留下 這一個方法,令我們後面的人有所遵循,知道怎樣是對、不對,所以才說出這一部經典來。

為什麼說阿難尊者有攀緣心呢?在佛教裏,出家人都不受別請的;受別請,這是犯戒。那麼他居然就冒冒失失地去受了別請,又一個人出去,沒有把戒律看重了,因為「不慎於始」,所以就「遺害於終」。

我們出家人,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應該有兩個人;這兩個人,還要都懂得 戒律。譬如,你或者帶一個小孩子,他根本就什麼也都不懂。或者你帶一個在家人,他也不懂出家人的規矩和戒律。或者你一個比丘帶一個沙彌,沙彌也不懂比丘戒 律的道理。或者你一個比丘尼帶著一個沙彌尼,這個沙彌尼根本連門還沒入呢!她也不懂得出家人應守的戒律是什麼。你這也叫想犯戒了,才走這麼一個窟窿: 「啊,我也是兩個人!」可是你兩個人,根本就不發生作用,你帶這個,就是存心想要犯戒、不守規矩,所以你不帶一個明白人,而帶一個糊塗人,這樣你犯什麼戒 律他不懂,這又可以矇混其他人啦!我們修道的品行,就在這個地方,大家都要認識!

好像我們到office(辦公室)去要兩個人,一個女人不准到 office去。可是帶一個不懂得出家人規矩的人,這也是兩個人,這也就存心不想守戒律,才這樣專門找窟窿,找社會上講的「法律窟窿」。那麼戒律也是這 樣,你專門找戒律的窟窿,在表面上看,說也不犯戒。譬如比丘到什麼地方去,也兩個人,但帶一個不懂得戒律的人,那你犯戒,他也不知道。尤其你一矇混,你叫 他:「你休息休息,我出去啦!」這都是犯戒的地方。

總而言之,「戒律」就是要守規矩;你若不想守戒律,那就談不到是一 個真正的修道人、出家人。所以由此,知道阿難尊者大約就是犯這個毛病,歡喜孤身寡人,所以就又受別請。那麼回來了,沒有飯吃,又一個人跑到外邊去化齋,沒 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跟著。這一化齋,就把路走錯了,墮落到淫室!幸虧佛說〈楞嚴咒〉,把摩登伽這個先梵天咒給破了,飭命文殊菩薩把他救回來。如果不是這 樣子,阿難尊者恐怕也就會犯戒了!這一段文,就是要我們出家人,樣樣都要守規矩、守戒律,不能鬼鬼祟祟地做出一些不符合規矩的事情。懂得守規矩了,這就是 懂得《楞嚴經》了。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

阿難尊者自己一個人受別請,由外面回來,沒有趕上僧次,就是沒有被分配到某一個齋主的家裏去應供。所以其日無供:這一天就沒有人供養他。即時阿難,執持應器:那時候,阿難尊者即刻托著缽。「執」,就是拿著。缽,叫「應量器」,言其你吃多少,就去化齋化多少,回來就吃多少,不要太多了,這叫「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就 在這個室羅筏城,順著每一家的門口去化齋。「循」,是順著。就是挨著門,一家一家地去托缽乞食;有的就供養多一點,有的就供養少一點,所以要去乞多幾家。 可是按照規矩,說是不超過七家;要是七家沒有人供養的話,這一天就不要吃東西了。這是阿難尊者因為不遑僧次,所以也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又自己出去化 齋供了。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阿難尊者去托缽乞食,心裏有一種思想。想什麼呢?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最初他動這一個念:「我化齋化到最後,誰給我齋、布施我,夠我吃的了,那就是我最後的齋主。」「檀」,就是布施;「越」,是超越,超越生死;布施能超越生死,所以出家人叫在家做布施的人「檀越」。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這裏這個「齋主」,是供齋的,不是葷的。「齋主」是個名,就是一個普通供養葷的、素的人,都可以叫「齋主」,尤其在小乘裏。不錯!他們去托缽乞食,不論供養葷的、素的,都叫供養食物的人「齋主」,並不是一定吃齋、供齋菜的,才叫「齋主」。這點,我們要認識。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無問淨穢:這個齋主,阿難尊者也不管他是乾淨、不乾淨,也不管他是窮、是富。剎利尊姓:「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貴族、王族。印度的種族,分出來有貴賤的。及旃陀羅:「旃 陀羅」是屠戶,就是殺豬的;印度不准殺牛,都是殺豬的。這屠戶,一般人就都認為他這行業是一種很沒有價值、很微賤的行業,所以旃陀羅在街上走,一般人都不 和他走同一條路,他要另外自己走一條路。他走到街上,要吹著一種哨子,吹著響,表示他是一種微賤的,和旁人不同。這種的種姓,叫旃陀羅,是很微賤的一種種 族。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阿難尊者現在就正在行平等而慈悲的這種乞食的方法,他也不選擇這是貴族的,他就去化緣;也不選擇這是微賤的,就專去化這個微賤人的緣。

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他的意思,就是給一切眾生來種福。眾生所種的福,功德 無量無邊的,他都令他們成就。因為一般在家人如果供養出家人,這都是種福。福,就是這個人什麼都具足,都有這種福。如果在家人覺得自己福報不夠,想要求 福,就應該供養三寶,這叫種福,所以出家人叫「福田僧」。那麼阿難尊者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的功德。「意」,就是他有這種思想、意念。「圓成」,是令一切眾生 都遂心滿願,他們求什麼就得什麼。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阿難尊者為什麼要「方行等慈」呢?因為他在以前聽釋迦牟尼佛訶斥過須菩提、大迦葉。訶斥,就是鬧(訶斥)他,罵他們兩個人。罵什麼呢?為阿羅漢:說他們是小阿羅漢,不是大阿羅漢。

怎麼樣呢?這位須菩提,他有一個見解,他專門化有錢的人。他說:「這有錢的人應該種多一點福,做多 一點好事,來生才能繼續有錢;他若不布施,來生就沒有錢了。我應該幫助他,所以我要化有錢的人!」專門化富人,這是須菩提「捨貧而從富」。大迦葉呢?就專 門化窮的人,他的思想和須菩提正好相反。他是這樣講:「這沒有錢的人應該種福、做好事,等到來生就富貴了。如果我不幫助他,不向他化緣的話,那麼他來生還 是窮的。」所以這兩位阿羅漢,一個人就專化有錢的,一個人就專化窮人。

我相信這又有一個意思在裏邊,一定是這位須菩提尊者也歡喜吃好東西。而大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 這行頭陀行,就是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窮人布施的飲食,一定沒有有錢人那麼好。有錢的人,就是扔到街上的東 西,也會比窮人的好。但是大迦葉尊者因為不注重飲食,所以他到窮人家裏去化緣,給窮人種福。

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兩個弟子沒有平等去化緣,不是「方行等慈」,他們有所分別。所以就鬧(訶斥)他們兩個人,說是小乘的阿羅漢心,不是大乘菩薩心。心不均平:他們的心裏還有窮富的分別,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

因為這樣,阿難尊者就欽仰如來:他就非常地恭敬,很仰慕如來所說這種平等法門;說不 應該「越貧而從富,越賤而從貴」,不應該有所選擇,不應該這樣分別,應該平等乞食,平等到各處化緣。有這種分別心,就不是大乘法,是一種自了漢。阿難尊者 因為聽說釋迦牟尼佛鬧(訶斥)他們兩個人了,他就不那樣做囉!所以就方行等慈,平等去乞食。開闡無遮: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是大開方便門,一點遮障、限制都沒有。度諸疑謗:專門化富的,或者專門化窮的,就容易遭人懷疑和譭謗。所以現在把疑謗消除了,令一切人心裏都很歡喜,種福也遂心滿願,這就是不要人有一種疑謗的心,來對佛教不生信仰。

D2正墮之事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經彼城隍:「經」,是經歷。經歷什麼地方?就經歷室羅筏城的城隍。「隍」,是城外邊的城濠;濠,就是城外邊的溝。你到中國大城市,那古城外邊,都有水圍著。若沒有水的濠,就叫「隍」;有水的,這叫護城河,又叫護城濠。經彼城隍,就是到室羅筏城這個城裏邊。

徐步郭門:「徐步」,是慢慢地走。他端端嚴嚴、恭恭敬敬的,眼睛也不向遠了看,走路走得很慢的。「郭門」,就是城外邊的門。阿難尊者一個人到外邊乞食,走過去這座城的城牆,慢慢地進到城裏邊。因為進到城裏邊就有很多人,於是他就嚴整威儀:這時候,他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很嚴謹地整頓威儀,有威可畏,有儀可象,這個樣子恭恭敬敬地來乞食。肅恭齋法:他托著缽,也時時都畢恭畢敬的。「肅」,就是很嚴肅、很整肅的;「恭」,就是恭恭敬敬的。言其對於化齋托缽乞食這種的法,一點也不敢馬虎,一點也不敢放逸,就是那麼畢恭畢敬的。在路上,他就這樣子。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爾時阿難:在阿難尊者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個時候,因乞食次,經歷淫室:什麼叫「次」?就是次第,一家一家地乞。因為阿難尊者在挨家挨戶乞食這個時候,既不分淨穢,於是就乞到這個淫室了。「淫室」,是女人賣淫的地方,就是很不乾淨的地方!在那個時候,就有這種不正當的行業了。

遭大幻術:「遭」,是遭遇。遇著這個淫室了,就遭大幻術。怎麼叫「大幻術」呢?這個幻術,不是普通的一種幻術,是很有力量、很大的一種幻術。幻術,就是不真的,它所做出來的東西,都是假的。它可以用一種咒,把梵天的天人咒降落人間,但是這都是假的,是虛妄的,所以叫「幻術」。

摩登伽女:淫室的屋主,叫摩登伽;摩登伽又有個女兒,這個女兒生得很摩登的。「摩登伽」是梵語,翻譯到中文就叫「小家種」,又叫「賤種」、「下賤種」;說「你這個人真是賤種」,就言其不尊貴。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並 且摩登伽也有邪術,也會放蠱,所謂「娑毗迦羅先梵天咒」,這就是一種邪術,一種蠱毒之類的。「娑毗迦羅」也是梵語,翻譯到中文就叫「黃髮外道」。以前傳給 摩登伽這幻術的,是一個黃髮外道,所以她就有這種外道的咒術。這種外道的咒術,是外道假稱的,本來不是梵天傳下來的,就冒充說是以前梵天的天人傳給他這個 「先梵天咒」,好令一般人相信。

在這個時候,一念這個先梵天咒,就把阿難尊者念得神魂顛倒,神魂不清楚了,好像睡著覺,又好像做 夢,又好像喝醉酒似的;有這種種的情形,不知不覺就到這個淫室──到這賣淫的女人家裏了。為什麼他不知不覺呢?就因為被這種先梵天咒迷住了自性。阿難尊者 本來是證初果的聖人,為什麼這先梵天咒可以迷住他呢?因為他一向注重多聞,不注重定力,所以雖然證了初果,定力還不充足,就遇到這種的魔,被魔給迷住了。 那麼被她一念咒,就給念到那個賣淫的女人家裏了。

阿難尊者的相貌生得非常俊美、非常圓滿。佛有三十二種相好,阿難比佛相差不太多,他相貌生得非常美 貌。中國有美男子叫宋玉、潘安,大約他和宋玉、潘安都差不多的。他的皮膚非常白,好像銀子,賽霜欺雪;本來印度的人都是黑皮膚的,可是阿難尊者的皮膚非常 細膩,非常柔軟,又非常華美,特別白。所以摩登伽的女兒一看見,哦,就迷住了!摩登伽這個女兒被阿難迷住了,她就和媽媽要阿難。媽媽說:「人家是佛的弟 子,妳怎麼能要呢?那是和尚,他不結婚的,你不可以要他的。」女兒就說:「我不管!妳總而言之要把阿難給我弄來,和我結婚;如果沒有阿難,我就不活著 了!」就這樣子緊張,要死要活的。

摩登伽女的媽媽──就是摩登伽,一想:「我這個女兒這麼樣愛他,我無論如何都得想個法子,不做都要 做一做囉!」所以就用先梵天咒這種外道的邪法──邪,就是不正當的。她一念,把阿難尊者就給念糊塗了,就是像中了蒙汗藥酒,也不知道東西南北,就跟著摩登 伽女到她家裏去了。攝入淫席:到摩登伽女房子裏邊的床上了。這是因為阿難尊者平時只注重多聞,忽略了定力,那麼戒力更是不堅固啦!所以他沒有定力,就被先 梵天咒這種邪術給攝入淫席了。

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你看這個地方,這是危險的地方啊!「淫躬」,就是摩登伽女就現 出來那種嬌媚的樣子,到阿難尊者的身邊,甚至於把阿難尊者的衣服也都脫除去了,就用手在周身上下這麼摸阿難的身體。在這個時候,是很危險的時候,「將毀戒 體」,將毀而還沒有毀;這個「將」,是在快要毀,而並沒毀戒體的時候。受戒的時候,有一種戒體;若毀了這個戒體,就好像生命斷了一樣。所以在出家人,這是 最重要的,不能破戒的;若是一破戒,就應該死的。

阿難尊者相貌生得這樣地美滿,這摩登伽女一見著他就對他生了一種愛心了,愛得甚至於生命都不要了, 也要愛阿難。你說,這個愛得厲害不厲害?就好像現在這些個為情自殺的,大約都是從摩登伽女那兒留下的。為什麼摩登伽女對阿難有這樣的好感呢?因為在過去生 中,有五百世,阿難尊者和摩登伽女都做夫婦來著;現在她一見著,以前的這種習氣──就是過去生所習學的這些氣,又發生了,所以她對阿難是特別生一種愛心。 因為以前阿難就是她的丈夫來著,所以這一生她無論如何也要他做丈夫。這都是根據宿生的這種種子來的,所以現在她對阿難就這樣子生命都不要了,也一定要嫁給 阿難的。

就因為阿難尊者和摩登伽女往昔有染污的因緣,所以就又遇著這種境界;這是「種因結果」,以前的因, 現在它又想要再萌芽出來。所以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所遭所遇一切的環境,這可以說都是前因後果,絲毫都不會錯的。不過我們人不了解,就在這裏邊,有的怨天 的,有的尤人的,覺得這種種的環境受不了,不滿現實。其實這都是因果循環,法爾如是,沒有什麼奇怪的。我們人若能明白這個,一切事情都不奇怪,能把它處之 泰然,不動於衷,沒有那麼重的感情,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如來垂救(分二)
D1
速歸說咒 D2遣往救脫
D1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在佛應供完了之後;本來到每一個齋主家裏吃完了飯,一定要給齋主說法,然後才回到祇桓精舍去,可是這一次就很特別了。如來知彼,淫術所加:「彼」,就是指阿難。佛知道阿難什麼呢?知道阿難被淫術纏縛了。「淫術」,也就是先梵天咒那種咒術。「所加」,就是這個淫術加到阿難身上,就好像用繩子把他綁住了,用那個邪咒把他纏縛起來了。齋畢旋歸:佛知道阿難遭難了,正在將毀戒體的時候;所以佛趕快吃齋,吃完了之後,即刻就回到祇桓精舍去了。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這時候,波斯匿王和一切的大臣、長者、居士就都跟著佛回到祇桓精舍來。這一班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知道佛趕得這麼快,回到祇桓精舍去,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所以才沒有為齋主說法。這回去,一定會有事情、有所發表的,於是大家就都跟著佛到祇桓精舍去了。做什麼呢?願聞法要:大家什麼都忘了,就是一心想要明白佛法這種重要的道理,想要聽佛說法:「不知道有什麼事情呢?這是很特殊的,也不知道說什麼法呢?」所以大家一起跟來。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在這個時候──就是大家跟著佛一起回到祇桓精舍這個時 候,世尊(釋迦牟尼佛)在頭頂上放出百寶無畏光明。「百寶」,也可以說表示「百界」;「千葉寶蓮」,就表示「千如」。這個慢慢地研究都可以,現在你把這個 意思明白了,這是最要緊的。這個頂上放出百種的寶光,每一個寶上,都放出無畏的光明。「無畏光明」,就是這一種有大威德,什麼也都不怕的,能降伏一切天魔 外道;你就是什麼先梵天咒、後梵天咒,什麼咒也敵不住的。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由這個光中,又出生什麼呢?有一千個葉的一朵寶蓮花。有佛化身:在這個百寶光明中,又生出千葉寶蓮;在這朵千葉寶蓮上邊,就有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結跏趺坐:什麼叫跏趺坐呢?就是把兩條腿扳到上邊來,結到一起;這種跏趺坐的功德,是很大的。宣說神咒:宣說這個祕密的神咒,就是宣說〈楞嚴神咒〉。

我們要注意這一點:這個〈楞嚴神咒〉,不是釋迦牟尼佛肉身──報身說的這個咒,而是由化身佛說的。 只有〈楞嚴咒〉是化佛所宣說的,所以這是咒中的妙咒,咒中的靈文。不像一般的咒,是佛或者某一位菩薩的報身宣說出來的。這就表示這是密因中的密因,咒王裏 頭的咒王,所以這〈楞嚴咒〉是特別重要的!這化佛為什麼要說這個咒?就因為要破黃髮外道的先梵天咒。黃髮外道,也就當時是一種放蠱的外道,他有一種邪術, 能把人的魂魄都攝去,令人就不由自主地就跟著他為所欲為了。因為這樣,所以佛說〈楞嚴神咒〉。

我們由這個,就應該知道〈楞嚴神咒〉的重要性。這個神咒,是破魔羅網的神咒,是破魔一切咒術的神咒。只要你誠心誦持,那感應是不可思議的。我遇著一個人,他一天不管怎麼樣忙,也要誦七遍〈楞嚴咒〉,所以他一生常有特別大的感應,那感應說不完那麼多。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人人專持〈楞嚴咒〉。這一部《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說的;若沒有〈楞嚴 咒〉,也就沒有《楞嚴經》。所以這些天魔外道、邪知邪見的人,就譭謗《楞嚴經》,說《楞嚴經》是假的。為什麼他要這麼說?他們若不這樣說,他們就都要倒下 去了,都站不住了。他們這樣說,令人生一種狐疑不信,所以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因為沒有人信〈楞嚴咒〉和《楞嚴經》,那麼他們就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也 沒有人管他們。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一些邪知邪見的學者、邪知邪見的出家人、邪知邪見的居士,都造這種謠言,著書立說,說是怎麼 樣《楞嚴經》沒有入藏,又如何如何;就這麼樣來破壞這部《楞嚴經》。其實他不是破壞《楞嚴經》,主要就是要破壞〈楞嚴咒〉。他們這種流言蜚語,人人都相信 了,就沒有人相信《楞嚴經》和〈楞嚴咒〉,所以佛法就沒了,就到末法時代了!

我們學佛的人,若能把〈楞嚴咒〉學會了,那這一生做人,就沒有白做。如果學不會〈楞嚴咒〉,那就 「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就好像我們到七寶的山裏頭,那兒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什麼都有的。可是我們到這寶山裏頭,想拿金子, 又想拿寶珠;想拿寶珠,又想拿銀子;也不知道拿什麼好,結果空著兩隻手回去。

所以我希望每一個人,最低限度,要把〈楞嚴咒〉學得能背得出,能念得出,這就是你們這一趟從西雅圖 沒白來。你不要說用了幾十天的功夫,就幾十年,都非常有價值的。所以這一次這個好機會,是最難得的,這是難遭難遇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沒有再比這高的了, 沒有再比這深的了,這是最微妙的法。什麼法呢?〈楞嚴咒〉!

你看當初阿難尊者證了初果,都要用〈楞嚴咒〉去救他去;我們現在這一切凡夫,如果不仗著〈楞嚴咒〉,怎麼能了生死呢?所以你們每一個人都發心,聽我的話,先把〈楞嚴咒〉學得能背得出,這是最好的,我最希望的。

現在給你們講一講「結跏趺坐」的公案,在以前,有一個趕經懺的和尚。怎麼叫「趕經懺」呢?就是超度 亡魂的,有死人,就請他去給念經。在出家人裏頭的術語,這叫「噹噹辟」。這趕經懺,就專門的,有誰死人了,就請他去給念經;念經,就給多少多少錢。好像現 在在香港,你請和尚來念一天經,都要一百塊錢;一百塊錢一天,但是你還請不到和尚呢!現在香港念經的和尚,那快得不得了,因為人死得也多,很多人都要請和 尚給念經。不像美國這兒,請一個牧師去給做彌撒就得了。香港那兒要請和尚,有的請七個的,有的請五個的,有的請十個的,也有的請四、五十個都有。若錢多 的,就請幾十個和尚到家裏去念經,超度亡魂。

這個趕經懺的人,就是做這種事情。有一天他念完經,要回到寺院裏去,走過一戶人家,就有狗吠他。裏 邊有兩夫婦,這個男人就趴著窗望,這狗吠什麼人哪?太太就問:「誰啊?誰啊?」丈夫說:「誰?就是那個趕經懺的鬼嘛!」他自己在外邊也聽見了,人家叫他 「趕經懺的鬼」。他心裏就想:「怎麼叫我趕經懺鬼呢?他不叫我趕經懺佛,也不叫我趕經懺的神仙;叫我趕經懺的鬼!」於是走了。往廟裏走,偏偏天上又下雨, 他就到一座橋底下,坐在橋底下避雨。他想:「喔,我打一打坐吧!」於是,他就結起雙跏趺坐了。

這麼一坐的期間,就來兩個鬼。這兩個鬼說:「啊,這個地方有個金塔,我們快叩頭吧!金塔裏邊有佛的 舍利,我們若給佛的舍利叩頭,我們的罪孽很快就沒有了!」於是兩個鬼就叩頭拜。拜了一陣子,這位「趕經懺鬼」腿痛了,就把雙跏趺坐放開了,結單跏趺坐── 左腿在上邊,右腿在下邊,這叫「單跏趺坐」。他一結單跏趺坐,這兩個鬼一看,說:「啊,怎麼這金塔變成銀塔了呢?」一個鬼說:「你管它變不變哪!我們銀塔 也一樣拜,我們還是拜啦!」兩個鬼就拜。又叩頭大約半個鐘頭、一個鐘頭,或二十分鐘──那時候也沒有鐘,沒有地方查去,這是一個公案。那麼他腿又痛了,就 把兩條腿都伸開了,像我們普通懈懈怠怠的,就這麼往後一靠,這麼伸一下,想要放腿了。這兩個鬼叩頭起身一看,說:「怎麼變成泥巴了呢?趕快打!」就要打 他。

這兩個鬼一要打他,他生了恐懼心,又趕快結起雙跏趺坐。這兩個鬼說:「啊,這真是有佛的舍利啊!它 一陣間就變金塔,一陣間又變銀塔,一陣間又變泥巴。我們不要停止,趕快叩頭!」一叩叩到天光(天亮)。這位趕經懺鬼一想:「哦,我結雙跏趺坐就是金塔,結 單跏趺坐就是銀塔;我不坐了,就變成泥巴了。這都還是要修行哦!」從此之後,不趕經懺了,就埋頭苦幹,專門用功苦修;一修,就修成功,開悟了。所以一般人 給他送個別號,叫「鬼逼禪師」──這鬼把他逼迫得修行了。如果沒有鬼想要打他,他還或者又拖拖拉拉地拖延時光,不願意修行。那麼這鬼幫助他,令他開悟了, 所以叫「鬼逼禪師」。

2遣往救脫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敕文殊師利:「敕」,就是敕命,就是命令這個人去。命令誰呢?這要有大智慧的人,才 能救度愚癡的人。阿難尊者雖然證到初果阿羅漢,然而他的定力不健全,所以就被先梵天咒這種的幻術所迷,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最危險的,就是「將毀戒 體」!這個「將」字,它是沒有毀戒體,沒有破戒;若說已毀戒體,那就完了,那阿難尊者就墮落了,將來很難再修得成功了。所以幸而這將毀戒體,將破沒破的期 間,佛就知道了。

佛在那兒應供,我相信大約沒有吃得太飽。為什麼?佛這麼慈愛的一個弟子,又是堂弟,又是他的侍者。 怎麼叫「侍者」呢?就是他講經說法,總在兩邊這麼服侍他。好像現在黃文慈和李錦山這兩個人,這就是侍者,又叫「護法」。那麼這個時候,佛想:「啊,我這個 侍者被魔給抓去了,這還了得!」於是大約吃飯吃得八分飽,趕快就回自己的祇桓精舍去。這些個王公、大臣、長者、居士都在後邊跟著一大溜,喔,不知道有多 少!

到祇桓精舍,釋迦牟尼佛就放光現瑞──現百寶光明,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結跏趺 坐,宣說神咒,就說〈楞嚴神咒〉了。可是光說這個神咒,也離得遠,總要命令一個僧人,拿著這個咒去救阿難。於是就敕命文殊師利菩薩,他是有大智慧的,所以 就叫他去。去做什麼呢?將咒往護:「將」,就是拿著。拿著這個咒「往護」,就到淫室,也就是摩登伽女的家裏,去救護阿難。這個〈楞嚴咒〉,我對你們講過,其中有幾句專門破外道法的。〈楞嚴咒〉破外道的咒術,是最靈驗不過的,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用這個咒,去救護阿難。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楞嚴咒〉是化身佛說出來的,必須要有大智慧、大德行、大慈悲的願 力,才能使用這個〈楞嚴咒〉。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道德也是最高的,他慈悲喜捨也是很圓滿,所以佛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以〈楞嚴咒〉去救護阿難。先梵天 咒是一種迷人的咒,而〈楞嚴咒〉是一種教人覺悟的咒,也就令阿難反迷歸覺,恢復定力,所以惡咒就消滅了。那麼惡咒消滅了,阿難就明白過來,所以文殊師利菩 薩提攜阿難和摩登伽女,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由這一段經文,我們就也要知道,持〈楞嚴咒〉必須要嚴持戒律,修般若的智慧,才能與這個咒相應,才能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如意吉祥。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那麼到那個地方,一念這個咒,惡咒銷滅:這個惡咒就消滅了。「惡咒」,就是先梵天咒。惡咒不靈了,阿難就醒悟了。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文殊菩薩提獎阿難和摩登伽的女兒,就回來了。回到什麼地方呢?就到祇桓精舍,佛所住的地方。

怎麼叫「提」呢?因為阿難被惡咒迷惑得才剛明白過來,還不知道東南西北,也不知道現在在什麼地方,就好像做了一場夢,這個夢方才醒的樣子,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用手來提著他,攙扶著他。

「獎」,就是獎勵。獎勵誰呢?獎勵摩登伽女。這個時候,如果文殊菩薩不獎勵摩登伽女,我告訴你,摩 登伽女會和文殊菩薩拼命,殺文殊師利菩薩都有份的。為什麼?你看,她這麼樣一個愛人被人給帶走了!相信如果不和她說好話,她眼睛也紅了,真不知道想要做什 麼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安慰她,說是:「妳真是一個很美麗的小姐,妳是一個很善良的女人!現在妳跟著我去,到那兒我和佛商量,看看妳這個願力能不能成 功?我去給妳說一點好話,或者可以辦得到!」這樣一講,向摩登伽女連方便語帶說好話,這叫「獎」,獎勵她;就是用一種委曲婉轉的語言,令摩登伽女不發脾 氣,令她不要尋死去。

這一段文,由前邊「如是我聞」到此,這叫「序分」。序分,就是在經前邊敘述,令它有這種證據。由六 種成就「如是我聞」,到「歸來佛所」這一段文,這統統名叫「序」,又叫「經前序」,因為它是列在這部經的前邊。這個序,又叫「經後序」。說:「這簡直講得 矛盾到極點了!怎麼又是前邊,又是後邊?究竟是前邊,是後邊?」究竟也是前邊,也是後邊。怎麼說呢?因為佛在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文。這一段文,是阿難 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加上去的。因為是在說經之後加上的,所以叫「經後序」。

序分,有「證信序」,又有「發起序」。前邊那六種成就,叫「證信序」,就是證明這部經是可相信的。 又叫「通序」,差不離地所有經典都有這個序。由六種成就之後,到「歸來佛所」這一段文,叫「發起序」。因為阿難尊者受摩登伽女難這種的因緣,而發起請佛來 講這一部經,所以又叫「別序」,這是每一部經各別的序。

關於「序」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雖然這是名相,就是講不講,都無關重要,但是你要明 白它這個道理。如果你不明白它的道理,連個序也分別不出來,那你就不是一個明白佛法的人了。明白佛法的,就是哪一段文是什麼意思,都要深入經藏,要鑽到它 裏邊去,這樣你才能智慧如海呢!你若這樣想:「這部經就是我說的,我說了這一部經,這個道理都是從我心裏發出來的。」你能這個樣子,這經和你本身合成一個 了。這個時候,也沒有深,也沒有淺了,你拿它當很平常的事情,就不覺得難了!《 楞嚴經》這個文章是再好都沒有了,我認為這文章是妙到極點。中國的《古文釋義》、《古文觀止》、四書、五經,都沒有這文章寫得好!我這一生最喜愛這個文章 了!所以願意學中文的人,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能把《楞嚴經》的文法通了,那中文可以說是完全都可以通了。

我在香港有個徒弟,他能把這一部經,從前面一字不錯地背到後面。為什麼我叫他讀呢?本來我想把它讀 得背得出來,連《楞嚴經》和《法華經》都裝到肚皮裏頭,永遠都不會丟了。可是我的時間太緊了,所以始終沒有完成我這個心願。我那個徒弟呢,《法華經》,他 可以背得出;《楞嚴經》,他也可以背得出。他這不是用一年、兩年的功夫,而是用了五年的功夫背這兩部經。

A2正宗分(分二)
B1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B2助道別詳護定要法 B1分三
C1
阿難請定 C2如來答定 C3當機獲益 C1分二
D1
悔聞請定 D2會眾願聞
D1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文殊師利菩薩用〈楞嚴咒〉把阿難救回來了,經過一段路途的時間,大約有惠風徐來,有這種清風拂面,把阿難這個夢也給吹醒了。阿難見佛,頂禮悲泣:「頂禮」,就是叩頭。阿難回來見著佛,叩頭頂禮之後,你說怎麼樣啊?就哭起來了。

阿難尊者平時哭沒哭,經上沒講,不過這個時候哭了。「悲泣」,就悲從中來,悲到極點,而泣不成聲, 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哭起來呢?他就恨怨自己。最好的,就是這一個「恨」字!這就是他覺悟的一個表現;他若不恨,回到佛住的地方,還不坦白,還像沒有事似的 裝模作樣,這就是假面具了。阿難尊者最好的還是這一點,他回來就向佛叩頭,不做假面具。

恨無始來:「無始」,就是在多生多劫以前,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始」,是開始,就是個「頭」;無始,就是沒有頭。這個地方沒有頭,你說在什麼地方?就是在最初做人的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你說是什麼時候?誰也說不出來,所以叫「無始」。他就恨無始來怎麼樣啊?一向多聞,未全道力:生生世世就注重多聞,而忽略了定力。因為注重多聞,所以他就記憶力非常好,博聞強記。因為他忽視定力,所以定力就很薄弱的。「道力」,就是定力;「未全道力」,就是定力非常幼稚。那麼現在幸虧釋迦牟尼佛把他救回來了,所以他就五體投地,身心恭敬。

殷勤啟請:「殷勤」,就是不懶惰。就是叩了一次頭,又一次,也就是拜釋迦牟尼佛拜很多次,這就是殷勤,一點也不懶惰了。「啟請」,啟,就是啟白;向釋迦牟尼佛請求。請求什麼呢?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你 看這段經文,不要解錯了!這是啟請釋迦牟尼佛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道理,不是說「啟請十方如來」。所以這段文要把它分析清楚了!你如果說阿難尊者啟請 十方諸佛,那麼要釋迦牟尼佛在那兒做什麼的?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為什麼他要捨近求遠,去求十方如來呢?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就是他請求釋迦牟尼佛,說一 說十方如來成佛的這種道理。

什麼道理呢?他也不知道用什麼功才能成佛,所以就把平時所聽到的三種定的名稱提出來。這三種名稱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這 三種,本來平時釋迦牟尼佛只講「奢摩他、三摩、禪那」,沒有一個「妙」字。現在他都加上一個「妙」字,來請問十方如來成佛的這種妙定。釋迦牟尼佛一聽他這 樣講,就知道他是一個外行了!怎麼叫「外行」?就是不懂,他不懂成佛這個定。成佛是什麼定呢?本經這個「楞嚴定」,就是成佛的定。佛知道他不懂得這楞嚴法 門,所以在後面才有種種的諍論。

最初方便:就是開始的那個方便法門,那個容易修、容易行的法門。所以阿難尊者一回 來,就向釋迦牟尼佛這樣啟請。這是他知道改悔,知道錯誤了,知道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所以後邊他能得證果,就因為他有這個「恨」字。這「恨」, 就是「改悔」的意思,知道以前錯了,求佛指示他新的路線。

有的人生出一種偏見,什麼偏見呢?他說:「哦,阿難尊者一向多聞,就將要墮落;這學多聞是沒有用 了,我就專門去修定,不學多聞了!」這也叫做「偏見」!偏見,就是不合乎中道。中道,就要不偏不倚;也不向左,也不向右;也不向前,也不向後。阿難尊者一 向就注重多聞、忽略定力,所以他這叫「偏見」;可是你要是專注重定力,而忽略多聞,那也是不會生智慧的。所以你又要學解,又要學行,這叫「行解相應」。

最初你們到這佛教講堂來,我不是說過?我們在此地研究經典一段時間就開始打坐,把萬緣放下,不要想 東,也不要想西;不要想南,也不要想北,就一心一意放在學佛法上,不要把這最寶貴的光陰空過去了,所以不要說雜話,不要做沒有益處的事情。要怎麼樣呢?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我今天聽到有好幾個人,在敲了三槌木魚之後還講話。禪堂的規矩,打過三槌木魚之後,這叫「止靜」,就任何人也不可以講話的。再一 講話呢,那韋陀菩薩就會拿寶杵來打你的。

說:「那現在韋陀菩薩沒有打我呢!」他還沒發脾氣呢!你等韋陀菩薩發脾氣,那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們切記要遵守這個規矩。要有規矩,才能有相當的成就,所以不要太隨便了。本來人都很守規矩的,不過我恐怕人忘了,再把它重複提一提。

所以我們現在修這《楞嚴經》,就是一心一意,專一其心來學經,專一其心來坐禪。這個樣子,我保證你 一定會相應,一定會有所成就的。不開大悟,一定也開一個小悟,絕對不會耽誤你的功的──不會有「錯誤」那個「誤」。前幾天我不是講「物欲」?白文天以為是 「錯誤」的「誤」;現在我講「開悟」的「悟」,不是「錯誤、耽誤」那個「誤」。

在這個期間,只要你誠心誠意地來連學帶實行,這一定會有好處的,我不騙你的!如果你不守規矩,那可 就是「老韃子看戲,白搭功」。中國內地叫蒙古人「老韃子」,他看中國的戲,不知道講的是什麼,這叫「白搭功」。那麼我們在「楞嚴法會」這段期間,每一個人 都不要白搭功。你千里迢迢為法而來,這不是為旁的,是為了要學佛法,所以我特別歡喜,我就是辛苦到什麼樣子,都不怕的。在這個法會,我也一定要研究經典、 看經典,盡我所能和盤托出,為你們講;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是我的希望。

不過我這樣講,聽不聽還是在你!你實在不聽,我也沒有法子。因為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也可以說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怎麼說呢?我們現在大家呼吸氣互相都通著的,沒有什麼分別,大家都是一體的,一個的。所以你也不要障礙我,我也不要障礙你,大家 共同來研究佛法,共同都開悟,有一個不開悟,這也是我沒盡到責任。這個法會很重要的,大家要專心來研究佛法、研究經典,不管它深淺,懂我也要研究,不懂我 更要研究。我懂一點,就是比不懂好得多;我就算懂一個字──現在這位法師講經,這個字以前我不知道怎麼講,現在我知道了,那已經就夠了。你懂得一個字已經 是得到好處了,更不要說不止一個字!這個價值太高了,沒有法子可說的。

阿難尊者證了初果,為什麼不能對抗先梵天咒呢?因為他過去所修的,是用他的心識來修定。心識是有生 有滅的,不是徹底的。以心識這種思想來修的定,就是天臺修的「止觀」那種定;這種定是屬於八識的,而不是不生不滅性的。以不生滅性,修不生滅的定,這才是 真正的定,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搖動。所以阿難尊者盡用這個「心」,無論什麼事情他都用心;聽經也是用心來記著,佛講什麼道理,他都用強記的記憶力來記。這 都是一種「識」,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所以他才會遇著魔的境界就認不清楚了。

我們修道人最要緊的,是能認識環境,認識境界。境界來了,你若認識它,就不被境界所轉,這個境界不 能搖動你,而你的定力能把這境界勝過去。不論善境界、惡境界、順境、逆境來了,你都可以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就是真正定力。如果遇到喜事,你就歡喜了; 遇著憂愁的事情,你就發憂愁了,這都叫被境界轉。喜怒哀樂,你隨便用,這都叫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就像鏡子似的,「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鏡子,有人一 照,有個影在裏邊;人走了,影也沒有了,這叫不被外境所轉。鏡子本體始終是光明的,不會受染污的,所以我們人若有了定力,不動了,就像鏡子;有真正智慧, 徹底明瞭了,這是最要緊的。

「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寂靜」,意思是寂然而靜。但是這個寂然而靜,是強制這個心,使它 有定力、不打妄想,不是徹底的定。這是最初釋迦牟尼佛對著二乘人所講的,是小乘修的一種方便法門。「三摩」,中文叫「觀照」;觀照什麼?觀照十二因緣,觀 照四諦法。「禪那」也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思惟修,就是用這個心總想它,總這麼思惟,想來想去。好像修止觀的──天臺講「三止三 觀」,講「空、假、中」。觀空、觀假、觀中,本來是不錯的,但是若比較這「楞嚴定」,那相差是太遠了!我們現在坐禪,是meditation,這也叫「禪 那」;雖然是禪那,可是有徹底、不徹底的。小乘人所修的,就是用識心所分別的;識心是有生滅的,以有生滅的識心來用功修定,這不能徹底得到真正的佛定。

那麼要修什麼?就要修「楞嚴定」。楞嚴定怎麼修呢?下面經文裏邊,一點一點都會告訴你。你把這部經 聽明白了,就知道楞嚴定怎麼定,就不會發愣了。現在還不知道,就:「喔,從什麼地方下手啊?」現在你就好像人在山裏頭,想:「這座山是什麼樣子?」山裏頭 樹林很深很深的,你在這山裏頭,就不知道這山的面目。就像蘇東坡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你不知道廬山是什麼樣子,因為你身在廬 山裏邊,所以你看不見;你若走遠了,往遠一點看看,廬山是什麼樣子,就看見了。所以我們現在鑽到《楞嚴經》裏邊來了,往前走,慢慢看看《楞嚴經》裏邊都什 麼樣子,你看清楚了,那時候,你說:「這回我可得到寶物囉!這回可入了寶山囉!」把這「金銀珠寶」抓了兩大把,又揣了一懷,帶回家裏去。那你取之不盡,用 之不竭,夠你一生都受用不完。將來就證得楞嚴的佛果,那時你又該教化眾生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