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朱世行法師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一日

朱世行,曹魏時穎川人也。少年出家,恰值梵僧傳僧衹律於洛陽,開始受比丘戒。誓以宣揚大乘教理為己任,於洛陽常講道行般若經(支讖所譯),覺得文句簡略, 義理未周,乃發心西域求梵本,至于闐國(新疆南部)得放光般若經梵本。如獲至寶,命弟子法饒送回洛陽。法師留該國,年八十,圓寂於彼。該梵本於西晉時,由 無羅叉及竺叔蘭合譯,流行京華,奉為圭皋,成為後賢求經之楷模云。

讚曰

般若放光    上達穹倉    遍照法界    聖教弘揚
世行尊宿    求法異疆    不惜身命    入滅彼邦

又說偈曰

古德為法忘疲勞    登山涉水皮肉焦
櫛風沐雨常奔波    披星戴月苦中學
廢寢忘餐惟求教    卑躬折節拜賢豪
吾輩今日承祖澤    法喜充滿又逍遙

142. 道安法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六日

道安法師姓衛,東晉常州扶柳人,世代業儒。神智聰敏,形貌黑醜,十二出家。其師以種種教化,令服勞執役。年稍長讀經,日記萬言,師甚器之。受具後,訪明 師,遇梵僧佛圖澄,以師事之,受益良多。每復講,字字不遺,句句精簡,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後北方擾亂,輾轉至襄陽,初住白馬寺,後建檀溪寺。 每年演講放光般若經兩次。綜理眾經目錄,註小乘經典及大乘經典。經文分序、正、流通分。立朝暮課誦,注重威儀,嚴持戒律。僧人一律以釋為姓。著往生論六卷 行世,其徒慧遠大師遵之,年七十二,示寂長安。

贊曰

小乘開華    大乘結果    屢講放光    闡明般若
建議苻堅    迎請鳩摩    廣質菩提    同聲念佛

又說偈曰

老云上德不執德    大聖化物一相合
日記萬言深般若    夜覽百家修多羅
善種菩提結佛果    高擎慧炬點娑婆
面容黑醜心清白    倒駕慈航度五濁

143. 法顯法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七日

法顯法師俗姓龔,東晉山西平陽人。三歲時,父母送寺出家。受具後,常嘆律本所譯未全,立志西取原本。與志同道合者四人,由長安出發,至甘肅張掖時,又有五 人參加。經敦煌,過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以白骨為路標。忍飢耐寒越葱嶺,懸 崖絕壁,崎嶇難行。同行者,有死有歸。法師以堅忍不拔之意志,九死一生抵天竺。歷二十餘國,學梵文,抄律本。後至師子國,獲數種律本。十五年後,乘商船返 國,不幸海上遇颶風,迷失方向(據近代史家研究,法師曾至墨西哥及美國西海岸)。從青州登陸,返回建業,譯律藏及泥洹經六卷。年八十有六,示寂於荊州。著 佛國記,為旅行指南,今有譯本多種。

贊曰

天地精英    毓秀鍾靈    佛教棟樑    眾生救星
中國法將    戰勝魔軍    顯公偉願    志取律經

又說偈曰 

志大如天量比空    恩及後世永無窮
百折不撓常精進    一心求取戒律宗
山路崎嶇多險惡    海航浮沈死獲生
風送美墨西海岸    水洗嶗山震旦東

144. 佛馱跋陀羅法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三日

佛馱跋陀羅譯為覺賢,北天竺國人也。甘露王之後裔。十七出家,精通禪律,赫赫有名。於東晉義熙二年(公元四七年)航海至長安,大弘禪業,四方樂靜者,聞 風而至。一日,偶對弟子言:「昨見天竺五商船俱發,啟程來震旦。」(三年後,果至廣州。)但招時人嫉之,種種因緣,法師率弟子飄然南下,渡江至廬山,慧遠 大師欣然迎之。應大師之請,譯菩提多羅禪經。後於揚州謝司空寺譯華嚴經十卷,稱為晉譯本。譯經第一日,有雙童獻華,見者嘆為希有。年七十一,示寂於道場 寺。譯經多種,流通於世。

贊曰

東晉時代    佛法大興    鳩摩陀羅    長安南京
譯出華嚴    照耀古今    專持戒律    嚴守重輕

又說偈曰

甘露王子為沙門    童真入道不染塵
遵佛遺囑師木叉    助友宣揚正法行
廬山遠公大歡喜    終南羅什倒履迎
苦心勞骨擔大任    疾風硬燭萬古興

145. 實叉難陀法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四日

實叉難陀譯為喜學,唐于闐國人,精通三藏,為西域高僧也。賢首國師為武則天講華嚴經,帝感經義未周,遣使至于闐國求梵本,並禮請譯經法師。於證聖元年(公 元六九五年),法師應聘至洛陽,於佛授寺譯華嚴經,參加者有義淨、法藏、日照諸法師。帝供養,有時將經文加以潤色。四年後。譯成八十卷,稱為唐譯本,帝為 撰序。賢首國師宣講此經,至華藏世界海品時,道場震動。又譯地藏經等十餘種,重譯往生咒為十四句,有五十九字。法師於五十九歲時,示寂於長安。荼毘時,舌 根不爛,證明所譯之經典不謬。後人建塔於長安,名為華嚴三藏塔。

贊曰

唐朝中葉    武氏則天    雖有穢名    護法身先
重視佛教    禮請高賢    實叉難陀    八十華嚴

又說偈曰

于闐高僧蒞中原    大闡正法譯華嚴
重重無盡深如海    義義顯圓高比天
賢首講解感地震    清涼疏鈔照人間
九九卷末普賢願    虛空法界俱包含

146. 龍褲禪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七日

龍褲禪師,不示人姓名,少年家貧,青年為僧。自在山洞,參「念佛是誰?」話頭。晝夜精進。數年後,明心見性,下山行菩薩道,於路旁設棚施茶,解行人之渴。 某日,明代皇太后逝世,請福建高僧超荐。眾僧經茶棚時,師隨行荷物。至京入宮門,餘僧皆入,唯師以頭著地倒行而入。帝問何故?曰:「門下有金剛經。」掘 之,果然有金剛經。帝敬信之 ,設壇超荐,儀式簡略,一桌一椅,供太后魂旛,偕帝登壇,而說偈曰:「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不生,超升天界。」言畢,太后空中頂禮,升天而去。帝贈龍 褲一條,故名龍褲禪師。又施寶塔一座,即今泉州承天寺之飛來塔也。

贊曰

假名龍褲    非悟似悟    衣裡明珠    自性常住
袖中寶塔    萬里一步    承天古蹟    世人注目

又說偈曰

路旁施茶解渴煩    無端僧眾鬧喧喧
服勞執役挑行李    登山涉水過大川
入門倒行頭朝地    升壇作法手指天
太后頂禮歡喜去    天子感謝拜金仙

147. 秤錘禪師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

秤錘禪師,俗姓蔡。明代人,雲南昆明籍,務農為業,好善樂施。其妻貌美,不守婦道。蔡知而不問。一日,時機成熟,提前返家,自做飯菜,請妻情人飲酒,並將 妻及財產,盡數布施與妻之情人。一心無掛,脫俗離塵。晝種菜,夜靜坐,不懈怠,不放逸。三年後,其妻受情夫虐待,憶前緣,烹金絲鯉魚,一面焦,一面黃,往 寺供之,師不受其供,將熟魚置於潭中,自活悠然而逝。至今昆明黑龍潭尚產黑黃相配之鯉魚,一時傳為佳話。此種境界不可思議,若能想得開,放得下,便解脫自 在矣!

贊曰

菩薩示現    種種化身    士農工商    假裡藏真
財色不動    名利難侵    合光混俗    超出凡塵

又說偈曰

秤錘鋼鐵最賢貞    主持公道不錯分
難捨能捨惟美色    至親不親有道心
誌公食鴿超三界    禪師熟魚又重生
古今多少奇怪事    法爾如是無減增

148. 神秀禪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

神秀禪師俗姓李,唐時河南開封人。身高八尺,秀眉大耳。具帝王相,備聖賢儀。幼博覽經史,多聞強記。出家後,初習戒律,繼修禪那。五十歲時,親近五祖忍大 師。以樵汲執役而求道,服務五年而為上首。五十六歲,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滅後,住當陽玉泉寺,大弘法要, 學者雲集,師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武則天聞名召見,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百歲而寂,諡大通禪師。王公大臣送至龍門。遺留看 心看淨禪。謂之漸教,即離妄得真也。

贊曰

出類拔萃    儀態高貴    習戒修禪    一會萬會
為帝門師    妙語應對    松柏常青    壽齡百歲

又說偈曰

身高八尺貌堂堂    耳大有輪作法王
天龍恭敬不為喜    國主迎請更安詳
楞嚴妙定流傳廣    金剛般若化群芳
唐朝北秀菩提樹    蔭覆古今得清涼

149. 神會禪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四日

神會禪師俗姓高,唐湖北襄陽人。幼學五經,次執老莊,覽後漢書,知有浮圖之說,萌出塵志。初於當陽玉泉寺為沙彌,後參曹溪南華寺六祖慧能大師,應對中肯。 六祖臨寂曰:「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祖滅二十年後,漸教盛行於京洛。師於滑臺大雲寺設無遮大會,不惜身命,為天下學 道者定宗派辨是非。安史之亂,兩京失守,漸教衰。師助平亂有功,受肅宗禮待,從此頓教興,宗風丕振。年九十三寂,著顯宗記傳世,後稱荷澤大師。

贊曰

童子童子    知行知止    聰明睿智    克終克始
大闡頓門    確定宗旨    紹隆薪傳    流及萬世

又說偈曰

博學孔孟及老莊    穎悟絕倫志汪洋
稟賦奇才當大任    修復覺性放毫光
護教護國建功業    度自度他返故鄉
善惡毀譽皆平等    六祖真語未誇張

150. 義淨法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日

義淨法師,俗姓張,唐山東歷城人。十四薙染,慕顯、奘二公取經之壯舉,志欲效之。於三十七歲,海路至中天竺,於那爛陀寺留學十一載,又參方十餘年。於證聖 元年回國,取梵本經典四百餘部,舍利三百餘粒,帝迎於東門。初助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後譯莊嚴王經、孔雀王經等二十餘部。著「南海寄歸內法傳」,為 珍貴之資料。年七十九,寂於長安大荐福寺,建塔紀念,為小雁塔。位於長安城南,與大雁塔相對。於明代時,地震塔裂而不倒。十二年後,重逢地震,塔裂復合, 至今留一痕跡而已。

贊曰

山東鍾靈    迭出聖人    義公法將    誕生歷城
幼懷大志    壯齡西行    天竺留學    翻譯佛經

又說偈曰

唐代佛法甚興隆    屢出奇才震旦東
國王重教崇緇素    闍梨弘經轉法輪
玄公翻譯大般若    義師取回莊嚴文
古德不畏跋涉苦    後賢切莫棄前程

151. 鑑真律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一日

鑑真律師,俗姓淳于,唐江蘇江陽人,少年出家,受具後,各地參訪明師,學習律藏。四十七歲,學成歸揚州,宣講律學。弟子三十五人,各化一方,同弘律教。師 受日僧邀請,赴日傳戒,不幸五次失敗。六十六歲,乘日使船出國,次年抵奈良,於東大寺設壇傳戒。當時天皇、太子、文武大臣等,皆受菩薩戒。後於奈良建唐招 提寺,講律傳戒,深受朝野尊敬,為日本律宗始祖。師將中國文化傳於彼邦,如建築、雕刻、繪畫、文學、音樂、醫藥等。曾言:「為傳律學,不惜身命!」有百折 不撓之精神,達成誓願。年七十六,寂於該寺,金剛之體,肉身菩薩,至今受人瞻仰。

贊曰

再接再厲    勉旃勉旃    百折不撓    一簣成山
傳播律學    兩肩荷擔    交流文化    末法仰觀

又說偈曰

櫛風沐雨倡教化    登山涉水度頑貪
五次失敗仍前進    一舉成功接後賢
藝術音樂傳瀛島    建築醫學授夷蠻
徐福遺志今已償    和平使者億萬年

152. 劉謙之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七日

劉謙之,乃是北齊之太監。陪同王子赴清涼山禮拜文殊菩薩。王子知往昔殺業甚重,故今生患惡疾。不戀王位,燃身償宿債。誓言:「燃身供聖,消我怨債,若得人 身,再為僧相。」劉深受感動。自思:「身為王子,尚發此願,何況我為太監,更要發心修行。」蒙帝特准,旋至清涼山靜修,以華嚴經為功課。拜華嚴,誦華嚴, 寫華嚴。總之,經不離身,身不離經合而為一,打成一片,精進不懈。某日,發願止食三七日,勇猛精進,復現大丈夫相,豁然貫通華嚴妙理,發心著論,下筆如 流,不加思索。論成六百卷。

贊曰

身為太監    侍奉王前    影響發心    專修華嚴
具丈夫相    論六百篇    流通世界    同結法緣

又說偈曰

菩薩示現種種形    販夫走卒度有情
心地平坦離貴賤    性天朗照捨華榮
大經妙論六百卷    玄文奧義萬千重
謙公真摯豁然悟    表裡精粗悉圓通

153. 李通玄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八日

李通玄長者,唐山西太原人,智慧超群,行為脫俗。戴樺皮冠,穿麻布衣。無論寒暑,赤足而行。日食一餅十棗,修真養性,與世無爭。一日,遇異僧,授華嚴,貫 通義理,深明奧旨。擬著論,覓寂靜處,遇虎馱經,至山洞,虎伏地。長者入洞,洞寬廣而清淨,惜無水,夜半狂風大作,巨樹吹倒,流出甘泉。長者每夜,從口放 光,照洞如晝,著華嚴論。日有二天女送食,供養文房四寶。四年論成,有四十卷。二女不復來。年九十有六,端坐而化,頂放白光,直射天空。葬時,斑鹿圍繞悲 鳴,白鶴盤旋而去。

贊曰

樺冠麻衣    面瘦骨奇    東夏赤足    春秋棗食
偶遇異僧    授與塵經    著論四十    成佛偉因

又說偈曰

異相奇人卓不群    忍飢挨餓志出塵
猛虎馱經尋靜處    天女送食著宏文
精闡奧義重重顯    啟發華嚴門門新 
通玄達化抵寶所    有情無情入佛城

154. 僧肇法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廿四日

法師俗姓張,東晉陜西長安人,家貧,繕寫為生。博覽群經,對老莊之學,研究深入,讀道德經時,而感慨曰:「美則美矣,未盡善也。」後閱維摩詰經契入,乃離塵脫俗,不久通達三藏。二十歲時,至甘肅姑臧,親炙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學般若。後同什公同返長安,於 逍遙園,助譯大乘經典,介紹龍樹菩薩思想,如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師著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統稱肇論,對中國哲學有所貢獻。惜壽不長,年三十一,卒於長安。據說為姚興所害。臨 刑時,作偈曰:「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云云。

 贊曰

 博洽淹貫    達登彼岸    光芒萬丈    破無明絆
 
生死自由    名利早斷    白刃臨頭    春風滿面

 又說偈曰

 賽霜欺雪志高潔    寒巖獨坐狂心歇
 
松柏青青傲冷歲    金剛堅堅度熱劫
 
英年未展沖天願    今日猶存滿地歌
 
偉哉丈夫當如是    威武不屈真豪傑

155. 道生法師                                                      一九八七年四月廿五日

法師俗姓魏,東晉河北鉅鹿人。穎悟出眾,過目不忘。從竺法汰剃度,故名竺道生。十五升座說法,頭頭是道。與僧肇同學,為什公門下四哲之一。融合儒釋道理, 倡「頓悟成佛」。頓悟者,直悟本心,不藉文字,立地成佛。本著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坐佛之旨,強調闡提(信不具 )亦有佛性。時人謗之,乃至虎丘山為頑石說法。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住虎丘青園寺,某夜,雷雨交加,電光閃閃,青龍升天。有人謂:「龍升天,生公 去!」改寺名為龍光寺。不久,至廬山。後大本涅槃經傳至,內云闡提有佛性,時人始信公有卓見。於廬山精舍講涅槃經,端坐安詳,寂於法座,應己誓言。著作多 種,惜未流通。

 贊曰

 直抵法源    見甘露泉    普潤眾生    覲天中天
 
針針見血    口口談玄    虎丘佳話    人人樂宣

 又說偈曰

 真知卓見超凡流    闡提佛性不二求
 
早契佛心承遺囑    別開生面傳千秋
 
頑石點頭虎丘嶺    狂風吹體龍飛遊
 
端坐講席寂不動    萬古長存美中休

156. 陶淵明                                                           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

名潛,字淵明,東晉江西潯陽人。陶侃曾孫,好讀書,志清高,不羨名利。一生愛菊,詩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佳句。後為彭澤令,恥同流合污,為官八十 日,辭官歸里,曾曰:「不為五斗米折腰。」作歸去來辭以見志。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生安貧樂道,詩酒自 娛,故稱田園詩人。不貪名利,唯貪杯中物。以「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為座右銘。文章有五柳先生傳及桃花源記等,令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是位樂天派之文學 家。對政治感傷,回天乏術,隱廬山之陽,與慧遠大師往來甚洽,因嗜酒未入蓮社。年五十二卒,後稱靖節先生。

 評曰

 家貧無酒    乞諸鄰友    出仕縣令    掛冠而走
 
歸去來兮    折腰五斗    志雖清廉    杯常在手

 又說偈曰

 靖節先生號五柳    吟詩論文不離酒
 
醉賞秋菊東籬下    覺看春泉南山左
 
觀雲無心自出岫    悟鳥倦飛雙還遊
 
木欣欣榮達萬物    宇宙變化無止休

157. 謝靈運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日

名靈運,小字客兒,南北朝時,劉宋河南太康人。謝玄之孫,承襲祖蔭,為康樂公。生於鼎食之家,生活奢侈,車服鮮麗,喜遊山水。文學之美,獨步江左,稱為山 水詩人。初為永嘉太守,縱情山水,不理政事,被免官職,隱居會稽東山。曾為廬山東林寺建蓮池,因性放蕩,未入蓮社。後與慧觀及慧嚴二師刪改大本涅槃經為三 十六卷;贊同生公「頓悟成佛」說。自為清高,目空一切。每成一詩,無論貴賤,莫不爭寫,有洛陽紙貴之勢;宋文帝讚其詩及書為二寶。因詩有「韓亡子房憤,帝 秦魯連恥。」二句,觸怒文帝,驕傲被誅,年僅四十八。有詩集傳世。

 評曰

 貧無諂難    富有驕易    紈袴多才    非載道器
 
雖造蓮池    葬濁惡地    世當戒之    橫行招忌

 又說偈曰

 才高氣傲玩山水    七步成詩曹父鬼
 
煮豆燃箕釜中泣    執柯伐木吊馬嵬
 
狂者進取胡太過    狷士不為又弗追
 
天地造物何其巧    任性妄行死未悔

158. 劉遺民                                                           一九八七年五月八日

名程之,字仲思。東晉江蘇彭城人,幼失怙,家貧性孝,通五經,對仕途淡泊。時謝安等人 推荐,謝絕不就,稱讚為遺民。後訪慧遠大師,志同道合,遂入蓮社,作結集白蓮社文,刻石留念。居廬山十一載,終日念佛,不間斷,得念佛三昧,故感應頗多。 某日,見阿彌陀佛紫金色身,大放光明,覆照其身。復次,於夢中見七寶池中八功德水,有人告曰:「可飲之。」只飲少許,清涼肺腑,全身放香。次日,對慧遠大 師言:「我往生因緣熟矣!」於是焚香三支,長跪合掌。叩齒三下,西歸而寂。

 贊曰

 蓮社遺民    念佛精勤    一心不亂    萬劫難尋
 
慧遠座下    九品先登    普願未來    淨土往生

 又說偈曰

 廬山東林蓮社成    一心念佛求往生
 
萬德洪名不間斷    九品蓮華必然登
 
七菩提分八聖道    五根力熟六道盈
 
信願行糧須早備    煩惱滅盡破無明

159. 王維                                                               一九八七年五月九日

名維,字摩詰,因喜誦維摩詰經故。唐代山西河東人。生於佛教家,其母篤信佛,持戒坐禪。其母卒,捨莊為寺。居士自幼耳濡目染,虔誠信佛。五歲能文,善繪墨 山水,分外傳神,近視亂墨一片,遠觀奇峰異谷活現紙上。後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年喪妻,不續弦。晚年長齋,念佛坐禪。自奉儉樸,常齋供僧。受 神會大師之囑,撰六祖碑銘,可知對佛法研究如何之深。惜對國未盡忠,待友未盡義。安史之亂,未離京隨駕西蜀;摯友孟浩然來投,未能及時引見唐明皇。臨終 時,索筆寫告別親友書,投筆而逝。年六十一,著輞川集行世。

 贊曰

 夙植德本    現宰官身    吟詩作畫    稚齡能文
 
承母遺訓    捨宅寺門    投筆而逝    古今奇人

 又說偈曰

唐代震旦王維摩    佛教家庭修多羅
 
智慧超人為右相    行解並重駕法舵
 
能詩善畫悠然樂    文章道德俱灑脫
 
預知時至別親友    談笑往生覲見佛

160. 韓愈                                                            一九八七年五月廿二日

名愈,字退之,唐河北昌黎人,三歲慈父見背,兄嫂撫養,相依為命。刻苦學儒,品行正直。中進士,獲博士。復興古文,不遺餘力;倡散文,擊駢文。曾任吏部侍 郎。唐憲宗迎佛舍利供養,韓上「諫迎佛骨表」,帝閱大怒,欲斬首,幸經宰相裴休請帝赦免一死,貶潮陽為刺史。路過藍關時,其姪現前。觸景傷情,有詩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至潮州時,專 誠訪大顛禪師。禪師問:「公之高才,比佛圖澄、鳩摩羅什、寶誌如何?」曰:「不如。」禪師曰:「公不如彼,而彼事佛,公以為非,何也?」無言以對。年五十 七卒,著昌黎文集傳世。

 評曰

坐井觀天    藐視大千    以蠡測海    探究根源
 
被貶潮州    幸遇老顛    指破迷津    登正法船

 又說偈曰

 居山隱谷性孤獨    荷道自命一狂夫
 
諫迎佛骨貶潮郡    驅逐鱷魚入海湖
 
大顛指破迷途返    湘子接引赴覺都   
 
歧路知歸猶未晚    蒼茫動搖果異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澄德 的頭像
    澄德

    福善書院

    澄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